青岛航母 发表于 2019-8-22 14:13

《即将消失的老街》

本帖最后由 青岛航母 于 2019-8-22 14:13 编辑

“一二一上街里,买书包买铅笔,到了学校考第一。”“街里”是以青岛中山路为主,包括黄岛路、四方路、潍县路等几条相邻道路形成的购物休闲地,曾经是几代青岛人心目中美好生活的象征。逛“街里”曾是一种时髦。在我的记忆里,我曾很多次利用我的银行存款的利息2.25元(百元年利息)去逛“街里”,一碗啤酒0.2元,三个大包0.3元,一个糖醋里脊0.8元,还有余款,哈哈,上“街里”真好。“街里”就要消失了,在消失之前我去拍了几张老街的照片留个纪念吧。








青岛航母 发表于 2019-8-22 14:13




去拍这几条老街时,看到几乎所有老建筑上都被喷上了“征收”字样。


这几条老街全是,四方路、黄岛路等周边。



“向阳院”哈哈,那个年代的产物你记得吗?



几乎每个大院都有很多故事。

青岛航母 发表于 2019-8-22 14:13


下面这几个照片,是“平康里” 黄岛路17号,也叫平康五里,解放前是当时“上档次”的妓院,后来被取缔,改造成民居。



老青岛都知道啊



“征收区域”你仔细看看还是中英文标识呢。



走进老街,留住记忆。



征收办也设在老街,他们也知道拆掉后会渐渐消失的老街真不舍得。



老街周边的热闹画面也在消失。



拍照片时刚好有大学生在搞一个“走进老街留住记忆”的活动



其中黄岛路17号“平康里”就是寻找老街的一个“点”。



不久这些老街,老院子就会消失,但是这里的故事还会留在青岛人的记忆中。

青岛梭鱼 发表于 2019-8-22 14:37

里院是青岛颇具特色的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在老城区中山路附近分布比较集中。

相比北京的四合院、上海的弄堂、福建的土楼,它是由西式洋楼与四合院巧妙结合而来的。

它不仅是老青岛人避风挡雨的居所,更是青岛历史的见证。

它的最初雏形出现于1900年,德国人在青岛进行了格网规划,因此形成了不规则四边形、五边形等街区形状,逐渐发展出了一种四周住人,中间合围天井为市的建筑,随着建设经验的逐渐增加,这种在中国独有的建筑逐渐得到完善。

青岛的里院大多由青岛人自建而成,一般是两到三层的木头结构,后期也有四到五层的砖混结构。

据1933年的统计资料,青岛有各类里院建筑506处,房间16701间,新中国成立时青岛留存的里院仍有400多处。

然而,随着近几年青岛市的城市改造,那些走进门洞便能将外面世界的嘈杂隔绝开来的院子,却已少之又少。

下一步政府会出台相关保护措施,结合文物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市文化和旅游局成立了“招商引资处”,通过对宁波、上海等文化街区产业先进样本的调研,借鉴其先进经验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吸引具备历史街区开放成功经验的企业,协同开发中山路片区。

青岛航母 发表于 2019-8-22 14:51


我的叔叔家,每周“礼拜天”我就会来这里。

向左走 发表于 2019-8-22 14:57

感谢【航母】队长图文并茂的精彩报道,再过若干年,你会看不到这些留下历史痕迹的建筑物,难得啊。

青岛航母 发表于 2019-8-22 15:14

向左走 发表于 2019-8-22 14:57
感谢【航母】队长图文并茂的精彩报道,再过若干年,你会看不到这些留下历史痕迹的建筑物,难得啊。

感谢李队关注,老街里有太多的记忆。

青岛航母 发表于 2019-8-22 15:16

青岛梭鱼 发表于 2019-8-22 14:37
里院是青岛颇具特色的地域性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在老城区中山路附近分布比较集中。

相比北京的四合院、上 ...

你也是老青岛了,如果没有拆迁可能我还不会去拍照片。

快乐海洋 发表于 2019-8-22 20:20

假如黄岛路、四方路、易州路、芝罘路、平度路、高密路等等老街老宅拆掉老街在青岛消失了一半

小鱼儿外婆 发表于 2019-8-23 11:57

图文并茂~

小鱼儿外婆 发表于 2019-8-23 11:58

老街消失再现现代化:lol

青岛航母 发表于 2019-8-23 21:02

小鱼儿外婆 发表于 2019-8-23 11:57
图文并茂~

:handshake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即将消失的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