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新空间 共享新体验
共创新空间共享新体验博物馆里过大年,已成为一种新年俗并不断演变。云博物馆、云观展、网红讲解员直播、线上线下接力,亮点频现。 值此新春佳节,本刊约请7位博物馆、美术馆“掌门人”,与读者分享各馆精彩的跨年特展,共话新春新变化,同贺新年新篇章。 ——编 者 与公众需求形成良性互动 故宫博物院院长 王旭东 2021年春节,故宫博物院响应就地过年的倡议,为观众朋友准备了丰盛的新春文化“佳宴”。从推出《故宫的时节·大寒》视频课程开始,包括知识课堂、数字文物库、特色主题展览和线上直播在内的丰富文化活动,将一直持续至2月26日元宵节。 在此期间,围绕“文物与自然”和“建筑与历史”两大主题,“故宫知识课堂”为孩子们送去20场在线直播课程。官方微博开启“宫猫记·过大年”系列活动,让深受喜爱的“故宫猫”向观众介绍宫廷过年习俗。新版“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正式上线,全部186万余件(套)院藏文物目录实现实时检索。“数字文物库”栏目全新发布1.5万件文物影像,并推出“牛主题文物专题”。“故宫名画记”绘画鉴赏栏目,对《五牛图》和新春主题画作进行重点解读与推荐。“故宫红”系列文化专题,以故宫建筑、藏品中的红色为切入点,在线上呈现别具“中国红”味道的知识大餐。 两大线下主题展览同样精彩。2月10日,神武门的“吉祥如意——故宫博物院典藏如意展”和永和宫的“诚慎仁术——清宫医药文物展”同步开幕,恭祝观众朋友吉祥如意,身体安泰。 随着“数字中国”建设持续深入,越来越多观众通过互联网欣赏艺术、获取知识、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对博物馆的思维方式、工作模式也产生“数字化”推动作用,促使其更加重视研发数字形态的文物解读、文化传播方法和产品,将线下实体展览、公教活动和线上密切融合起来。纯数字形态的展览和公教活动,将成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方向。为做好“云端”服务,博物馆一方面要加大数字资源生产力度,另一方面要了解、探索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形式,形成与社会公众需求的良性互动,同时也要为创新型人才提供更大发展空间。 线上线下以展相邀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 王春法 福满京城,春贺神州。留京守岁的朋友们,值此农历辛丑牛年新春之际,中国国家博物馆线上线下以展相邀,给您拜年啦! 为满足公众对高品质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在切实做好疫情常态化防控的前提下,国博有序开放,以精品展览、丰富的线下线上活动陪您过大年。“牛事如意——辛丑牛年迎春文化展”,囊括融汇牛角形象的商周青铜礼器、颇具特色的古滇国青铜器、不同历史时期与牛有关的雕塑和绘画作品等,展品丰富,信息量很大。由国博研究院名誉院长、92岁高龄的孙机先生亲自策展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重磅亮相,为您呈现数千年来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历程,折射古代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轨迹,勾勒中华民族延绵不断的生活画卷。 与此同时,“金玉满堂——沈阳故宫典藏清代宫廷珍品”“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等25个精品展览,将继续在国博陪伴大家欢度春节。 信息时代,博物馆文化传播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千山万水一触即达,大馆好展尽收眼底。去年,国博开启“国博邀您云看展”,倡议发起“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活动,取得良好传播效果。今年新春,国博推出一系列线上贺年活动。云端国博聚合56个虚拟展厅、100个展览专题网页、50多部短视频,诚邀海内外观众共赏好展、好课、好文物。“2021,国博与您一起向前犇”新春主题线上活动已火热开启,观众不仅可以体验国博明星文物AI讲述,还能参与国博寻“牛”、特制电子文物贺卡和新春H5专属签名款贺卡制作等互动活动。 新的一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将继续致力于让世界各国观众通过云游、云展、云直播,实现全时“到国博,看中国”! 美在耕耘 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 美术馆致力于美的典藏、研究、展示与传播。 去年,中国美术馆采取线上展览的方式,推送了“向捐赠者致敬”大型展览中的精品力作,并策划了“向医务工作者致敬”“崇高的信仰”等线上展览,一批名作通过“云端”走进人们心里,使人充满信念,增强生命的力量。我们还举办了“云课堂”,请名家讲述科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云”传播,五湖四海,深入人心,每个活动的观众点击量,都是线下活动观众量的数十倍。 今年是农历牛年。牛给予人们美好、熟悉的意象,其最为人们赞美的品格,是“耕耘”。耕耘让大地苏醒,耕耘为春天播种,耕耘给世界带来希望、给人间以丰收的果实。 中国美术馆精心策划,梳理藏品中以牛为题材的雕塑、绘画,推出“美在耕耘”新年展。从明代万历年间的《百牛图》,到齐白石富于童趣的牛、丰子恺祥瑞的牛、李可染憨厚敦实的牛、吴作人勇猛精进的牛、潘鹤的拓荒牛……这是充满丰收景象的美的殿堂!当然,不仅以牛为题材的作品令人目不暇接,这里还有很多表现人们生产生活的艺术佳作,如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广廷渤的《钢水·汗水》等。 这是一个五彩的春天,是美的天地!走进这个世界,您会不自觉地与自然对话,与那些艺术家所描绘、所塑造的人对话。 这些作品也将通过中国美术馆的线上展览,与观众互动。线上展览不是把线下展览简单地搬到“云端”,而是要研究线上的特点,实现更为有效的传播。线上展览要适应手机阅读,字体大小、作品的前后顺序、排版节奏等,均应在屏幕空间中获得最佳呈现。 欢迎观众朋友们在线上与线下看牛在大地的耕耘,看幸福美满的人们在大地上的劳作…… 博物馆与社会超链接 南京博物院院长 龚 良 牛年春节到来之际,南京博物院在16个常设展览外,将继续提供高品质的特展、临展。“晶·华——矿物之至善至美”展,阐释了矿物作为自然资源,如何兼具社会属性和文化意义;“百花呈瑞——南京博物院藏历代花鸟画迎春特展”,既展现了自然界的争奇斗艳,又展现了艺术领域的百花齐放;“十二生肖闹新春”展,是自举办第一个生肖展“中国牛”12年后的生肖“大团圆”展,表达人们对传统生肖年的文化追求。 新时代博物馆应坚持走高品质发展之路。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文化惠民功能,要依靠现代化的传播手段。互联网时代,博物馆要拓宽思路,实现与社会的“超链接”,通过网络平台扩大影响力。2020年,南京博物院在云端进行了许多新探索。比如,“5·18国际博物馆日”,南京博物院作为中国主会场,承办了一系列活动,并对开幕式、论坛、展览、奇妙夜等活动进行网络直播,直播量和话题量达21亿人次。此外,2020年12月31日的跨年夜,南博与江苏广播共同主办了“2021跨年知识大会”,赢得社会广泛好评。 今年春节期间,南博坚持防疫和开馆并重的原则,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为公众提供更多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我们利用“南博在线”网络平台,举办展览展示、教育服务、讲坛论坛、非遗展演等线上活动。“兄弟王——从满城汉墓到大云山汉墓”“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融·合:从春秋到秦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多元与包容”等线上展览与公众见面。同时,南博携手抖音直播云游“晶·华”和“百花呈瑞”展。南博云学堂举办“童子探牛”新春特辑等活动。 提供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让公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美好的春节,是博物馆工作者应有的智慧和担当。 数字展示应回归原点 湖北省博物馆馆长 方 勤 对于博物馆而言,数字化建设绝不只是提高效率的工具或手段,它带来的是全新的社会形态,是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平台,是业务协同、文物展示的创新平台,是文物保护、价值挖掘的决策支撑平台,是内容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平台。对于观众而言,它也可以是一种认知和情感互动平台,借助智能“云端”,分析观众的行为、认知、情感,寻找博物馆与社会的关联点和结合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元化、精准化传播。 湖北省博物馆一直重视数字化建设。今年春节,依托馆藏文物优势资源,结合生肖文化、传统节日民俗以及临时展览等,我馆推出线上线下结合的过大年系列活动。无论是通过“礼乐学堂”微课堂看视频,还是到展厅借助语音导览设备观展,观众均可了解“牛”的故事,从文物上形态各异的“牛”,感知其蕴含的珍贵品格。 为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荆楚先民的饮食,“礼乐学堂”推出线上情景剧,带大家学做荆楚风味美食。“珍宝大拜年”线上活动,推出馆藏文物系列表情包,成为人们拜年问候的新时尚。“打call镇馆之宝”特别活动,为公众讲述2020年底湖北省博物馆新晋十大“镇馆之宝”的故事。与此同时,“我心中的镇馆之宝”创作大赛正处于火热报名阶段。此外,我馆还推出“牛年吉祥”传统节日课程,其中正月十五的猜灯谜值得期待。“华章重现——曾世家文物特展”也推出系列线上微课堂,带观众走近那个被誉为“考古挖出来的诸侯国”——曾国。 博物馆数字展示,除展示器物功能及社会环境外,还应回归原点,深度挖掘时代背景下人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展示文物内在的艺术人文价值。未来,博物馆应积极参与社会性协作创新,发挥网络互联优势,最大限度整合社会资源,为跨领域、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贡献力量,同时促进自身创新与发展。 让美术馆创新引擎更强劲 浙江美术馆馆长 应金飞 美术馆已经提前进入数字化时代。曾经,我们习惯于线下观展,认为线上只是线下观展的辅助。今天,这种观展的模式和观念已发生改变。美术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线上与线下并存的展览形式,必将进一步融合,进而催化深度变革。基于此,浙江美术馆在策展和观展理念方面也有了新变化。 浙江美术馆跨年展的亮点,是两大春节主题艺术展的展览设计——“春之幻:综合艺术展”和“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 作为文旅部2021年“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之一、“诗画浙江”的重要组成部分,线上展览“春之幻:综合艺术展”,融动画、视频、图片以及互动小游戏为一体,通过“画中的春节习俗”“江南的春天”等板块,将传统春节民俗、非遗制作技艺、春节题材绘画等内容,呈现给海内外观众。 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合办的“中国年——文化与设计系列展”,包括“日用皆道:年的艺术”“张灯结彩:春节的视觉”等特展,分别在浙江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自然造物·民艺研究中心展出。同一主题的线上展览,从年画、海报、福字、红包、民间玩具的设计等板块,追溯其背后的手工艺体系。 文化与设计系列展览中,设计师和国内各大艺术院校师生以“年”为主题设计的作品,展现出理解传统的崭新视角。我们希望借此推动传统年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更多文化创意落地,让美术馆成为汇集创意、促进文旅融合的重要力量。 新的一年,浙江美术馆还将推出“平板向度:从纸面到虚拟的视觉艺术”展。“触屏时代”,艺术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无疑将继续推动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播领域的变革。这是美术馆工作者应该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共享艺术的美好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 吴洪亮 牛年春节,北京画院美术馆照常开馆,与您共度春节。 您来馆里可以看到两个展览:“知己有恩——齐白石的师友情缘”和“流水高山写新图——何香凝与新中国时期的北京画坛”。“知己有恩”展,没有延续以往齐白石展览的策划思路,而是重点选取了与齐白石人生历程和艺术发展息息相关的6位关键人物:胡沁园、王闿运、陈师曾、瑞光、梅兰芳、徐悲鸿,从他者的视角聚焦齐白石。100余件(套)展品,向观众讲述齐白石与师友之间艺术交往的点滴故事,为近现代美术史的书写增添一份温情。“流水高山写新图”展,展出何香凝艺术精品、何香凝与北京画坛艺术家合作作品,以及北京画坛艺术家精品,共计约65件作品,并辅以相关历史文献,共同推进何香凝艺术及近代美术史个案的研究。有趣的是,两个展览都围绕艺术家的朋友圈和师友圈展开艺术作品阐释,有助于观众进一步了解上个世纪的中国画坛。 北京画院美术馆还将精彩艺术送上“云端”。观众可以通过线上访问虚拟展厅,聆听展览导赏;可以在北京画院微信公众号中阅读与春节、生活和展览相关的艺术赏析文章,如有关齐白石《十二属图》中牛的解读;可以浏览观展攻略,了解重点展品,有的放矢地观看展览。 此前,线上建设只是实体项目、物理空间展览的补充,但现在,线上建设成为展览项目的先导,甚至是项目主体。其优势除了便利、快捷,更重要的是“空间”的无限、感受方式的多元,24小时不打烊的美术馆提供给观众更多、更深入的信息。尤其是春节期间,线上平台以自由活泼的方式呈现不一样的艺术知识,创造不一样的“云端”体验。我们希望用文化丰富您的假期,用艺术点亮您的生活,与您共享艺术的美好与乐趣。 分享到: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编:张赛)相关文章W020180116412817190956.jpg 今日热点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治理机制【中国攻坚进行时】城乡融合发展: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效的治理机制罗奂劼:全球制造业东西分化明显 中国复苏态势强劲经典何以从未过时、启迪常新民法典的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基地大变样:遇见史前 一眼千年回到频道首页值班电话:010-65393398 E-mail:zgshkxw_cssn@163.com 京ICP备11013869号 中国社会科学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Copyright ©2011-2019 by www.cssn.cn. all rights reserved 佛历2565年 公元 二〇二一年二月十八日 水南杂札 学中西马习儒佛道写诗书画颂新时代
分享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