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6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以民为子女,这是我们的温总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16 20: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温家宝: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
5月13日,温家宝在都江堰鼓励被困小学生。新华社记者姚大伟摄

 

文/秦子陵

 

    题记:共和国的总理在抗灾的最前线,总理一直就在人民的身边。

 

    在被掩埋的小学废墟旁,温总理用嘶哑、哽咽的话语,向废墟中的孩子喊话。一位在现场的记者通过QQ发出即时报道称:“年过花甲的总理已经哭得不成样子了。”

 

    没有在现场的子陵只能通过想像看到这样的一幅图景——那是一个泣不成声的老人,在向着废墟中的孩子们伸手,恨不得自己跳下去救人,这位老人,是一个拥有十三亿国民的共和国的总理。

 

    轻伤不下火线

 

    被压在废墟下的300多学生很危险,在一次营救失败后,总理冒雨攀上瓦砾堆,组织再次营救。10时20分,即时报道突然显示,“啊!总理摔倒了”,“老爷子的手臂受伤出血了,他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了。”

 

    温总理,不愧为人民的总理,这一刻他心中所急,是那困在废墟下的300多个小生命,而完全忽略了自身的伤痛,这是总理为人民流的血,人民会把这一刻牢牢记在心里!

 

    “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

 

    10时28分,当发现一名学生时,总理攀到塌方点,动手帮忙。当他看到抢险人员正在解救两名被困在废墟下的孩子时,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他表示,“房子裂了、塌了,我们还可以再修。只要人在,我们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战胜这场重大自然灾害。”

 

    以民为本,总理自然流露的父母官本色让子陵钦佩,“父母官”这三个字的含义,子陵到今天才深刻体会到,以民为子女,以民之安危先于自己的安危,这是我们的温总理,这是人民的温总理!总理这一刻的泪水一定饱含欣慰,为救出的孩子而欣慰,为生命的延续而欣慰,是的,只要人还活着,就会有无限可能的未来,就一定能战胜这场灾害!

 

    儒雅温和的总理为民而怒下达“死命令”!

 

    现场记者还目睹了救人心切的温总理罕有地发怒:“当温总理接到电话,听说由于桥梁倒塌,彭州市10万群众被堵在山中,救灾人员和物资无法运入时,总理在电话里大喊,‘我不管你们怎么样,我只要这10万群众脱险,这是命令!’之后他把电话挂了。”

 

  总理向前往汶川的登机部队领导发出指示,“我就一句话,是人民在养你们,你们自己看着办。” 

 

    四川当地灾区地形复杂,余震不断,救援人员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但是总理心系灾民。子陵理解救援人员遇到得困难,却同时也为总理下的“死命令”叫好,为温厚儒雅的温总理在关键时刻丝毫不含糊的雷厉风行叫好!救人如救火,哪容得片刻迟疑?

 

 

    共和国有这样的好总理,三军将士人人用命,黎民得以安居乐业,全国上下万众一心,阻隔大半个中南部交通的雪灾我们都挺过去了,还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子陵相信,在总理亲临前线的指挥和关怀下,在广大救援人员的努力下,坚强不屈的汶川同胞们一定能够战胜震灾,重建家园!

 

    同时,子陵希望大家都能踊跃提供捐助,给救援部队的战士们和救援人员们以坚实的物质后盾和精神鼓励,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受困灾民早日脱险!

 

 

秦子陵

2#
发表于 2008-5-16 20:58 | 只看该作者
人民的好总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8-5-16 21:3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的总理,让我们感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08-5-18 17:20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国家有这样的总理,是我们的荣幸,我相信只要我们万众一心,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

,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们一定能战胜这次灾害,重建美丽的家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08-5-18 10:46 | 只看该作者
在每次的大灾大难来临时,我们的好总理都亲临现场,有这样的领导我们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战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9 00:29 , Processed in 0.029940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