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0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真的可以指着鼻子责备美国了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0 1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美国马里兰州的海军军官学校举行的美中战略经济对话,已于618日闭幕了,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王岐山与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领军的双方人员,就人民币汇率、贸易逆差、能源规划、食品安全等议题进行了探讨。正如外界估计的一样,2008年是美国现任政府的最后一年,两国又都在为面临的严重通货膨胀等问题而头疼,所以这个对话并没有什么明确进展和结果。

但会议有一个焦点让海外的媒体热烈报道,那就是在对话中中方指责美方任由美元贬值,造成全球性的通货膨胀,中国当然也是受害者。这种指责本身早已在国际间讨论很久。虽然也许不能讲美元疲软是通货膨胀的唯一原因,但肯定是原因之一。这个来自中国的指责能成为焦点是因为这是在类似的双方对话中,这是中国第一次掌握话语主导权。在以前的对话和会谈中,中方一般都只有防守的份,美国在贸易逆差,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开放中国市场等问题上一直是以攻击为姿态,中国也就是招架之势。虽然我们应该给中国政府一个奖状,他们在这招架的时候还是能把局面控制得很好,但毕竟,中国一直处于守势。这次中国官员采取了带有“进攻性”的姿态,开始公开批评美国的经济政策,确实是让人眼睛一亮的。有人甚至讲中国终于可以指着鼻子责备美国了。

中国当然有理由理直气壮。美国以前在众多议题上对中国指手划脚,根本原因是美国人觉得自己的经济模式优秀,无往而不胜。他们完全可以摆出导师的姿态给中国上课。但在中国经过那么多年的两位数的经济增长后,美国的经济却是停滞不前,人们不禁要怀疑到底是美国模式优秀还是中国模式优秀。这当然也让中国政府的谈判人员在美方面前挺起了腰板。

中国主导话语权也确实有必要性。当美国政府喋喋不休地指责中国的货币政策和其它经济政策时,展现在美国人们面前的好像真都是中国的问题。失业了,是中国人抢了他们的饭碗;物价涨了,是中国人需求增加了;贸易赤字了,都是中国货币政策惹的祸。。。这种由美国掌握的话语主导权的局面,对中国的形象一点好处也没有。现在中国能变被动为主动,指出美国的美元政策最起码是通货膨胀的一个原因,确实有助于中国掌握话语主导权,从而改变一般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

我们应该为中国政府这种改变叫好。从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对美国民众来讲,这也是一件好事。让他们听到中国的声音,让他们了解到中国的立场,绝对对美国人民是有益处的。况且,中国毕竟不是美国的问题制造者。

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掌握经济会谈的话语权问题上,中国没有必要处处咄咄逼人。

中国的经济模式,讲实话是摸石头过河。经济学家和理论家还没有总结出一套象美国经济模式那么成熟的理论。中国经济模式能否保证长期可持续增长,我看还是要摸着石头过河以后才能有结论。中国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间的经济实力差别也不允许中国在言语上张扬跋扈;经济严重依赖外贸的局面也还没有改变。。。过分的“进攻性”对中国同样没有任何好处。

还有一个角度要看的是,虽然这些议题表面上是经济议题,其实对美国政府来讲,都是政治议题。人民币升值不会改变美国的贸易逆差,只会把逆差从中国移到越南和孟加拉国,对美国的就业机会没有什么帮助;消除中国的进口税只能让中国从美国进口汽车转移到从墨西哥进口汽车。。。美国政府提这些议题是因为他们需要对美国选民有所交代,也就是要找替罪羊。以前是日本,现在是中国,这个游戏美国政要乐此不疲,美国人民好像也真相信。对中国政府来讲,其实和美国政府在这些议题上当真是很不划算的。美国政府对经济的影响力远远低于中国政府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力。你和美国政府咄咄逼人,最后受损的是和美国的关系,得罪的还是美国人民;实质上又不会得到什么好处。。。

我们往往觉得话语权背后有着一定的权力结构,也就是强者对弱者形成的控制关系:强者拥有话语权,他们决定话语的题目,决定讨论话题的优先顺序和探讨内容。中国正在崛起的路上奔跑。现有实力让中国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在真正崛起成一个强国之前,一定的韬光养晦姿态也还是要有的。权衡利弊,拿捏得当,该主导时要主导,该闷声时也是要闷声。这大概应该是现阶段中国在话语权上应有的策略。

-2008.6.18于加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8 21:41 , Processed in 0.027955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