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上去有些奇怪。昨天奥运赛场决出了近30枚金牌,很多人却把掌声送给了一名“失利者”。 在下午进行的女子赛艇单人双桨决赛中,中国“妈妈级选手”张秀云,为北京奥运复出,最后位居第四。虽然未获奖牌,但作为一名饱受心脏问题困扰的32岁老将,历经12年磨难,张秀云依然让人感动。 在竞技场上,勇冠三军者总是受到鲜花掌声的追捧。但很多时候,金牌不是唯一。一方面,银牌和铜牌同样代表了极高的竞技水准,同样是胜利者。另一方面,奖牌以外的运动员也不应被忽视。他们中间,有的实现了运动成绩的大幅提升,有的战胜自身的伤病困扰,完全有资格像金牌选手那样,获得更多的祝贺。 奥运会不仅仅是金牌选手的舞台。那些与金牌无缘者,组成了参赛运动员的主体。比赛结束后,他们不应只是默默地消失。因为在这个人类的竞技场上,他们同样留下了用生命书写的华章。 在名次之外,祝贺同样应超越国界。 前晚,鸟巢产生了第一枚田径金牌,它的主人是波兰男子铅球选手马耶夫斯基。而当他身披波兰国旗绕场一周时,观众们掀起了狂欢的人浪,用如潮欢呼向他表示祝贺。这一刻,体育之美已经征服了所有人。 而最让人感动的,或许还是对手之间的祝贺。 在水立方,中国小将张琳获得银牌后,第三个触壁的美国选手詹森挑着大拇指,面露笑容,向张琳表示祝贺。许多摄影记者捕捉到这一镜头,并已成为经典。 来自竞争对手的祝贺,无疑是对奥运精神最好的诠释和尊重。失败者输得心服口服,承认自己技不如人,这是一方面;对获胜者表示祝贺,则是个人风度与气量的体现。以后,我们期待更多中国运动员能展示这种风度。 胜利、鲜花和掌声,是体育舞台上最动人的乐章。但伴随着这些,失利、落后与离别也是必然的另一幕。显然,我们不能只把祝贺送给前者,同样应感谢所有感动我们的人。这是一个对体育的理解越来越全面、透彻和宽容的时代,而我们向谁祝贺以及怎样祝贺,也是诠释这种变化的重要一环。 (高 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