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北方筑起一道“绿色长城” 大兴安岭着力加强生态安全保障区建设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坚持“宁可少要GDP,也要保护好大森林”的发展思路,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发展之路,在我国北方筑起了一道“绿色长城”。 地处东北边陲的大兴安岭,是目前国内连片面积最大的国有林区,经营面积达8.4万平方公里。这里森林资源丰富,一直是我国东北“粮仓”和华北平原的天然屏障,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区。据国内高校的有关专家测算,这一地区每年的生态效益价值高达1100多亿元,对于维护东北亚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1998年天然林保护工程启动实施以来,大兴安岭林区主动调减木材产量,果断停止了加格达奇林业局和呼玛县林业局木材生产任务,使林区的森林资源开始得到休养生息;从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入手,叫停了水上木材运输;对铁路运输实施24小时监控和运输日报制度,彻底卡住了木材流失渠道。截至2007年末,全区已累计调减木材产量1636.61万立方米,减少森林资源消耗2782.24万立方米。今年,大兴安岭地区再次把年木材产量由214万立方米降到150万立方米,预计减少收入4.8亿元。 针对砂金开采破坏植被、污染严重的实际,为保护生态环境,近2年来,大兴安岭地区采取正面出击、明察暗访、集中布控等措施,对矿区、林场实施24小时“地毯式”清查,全面停止了砂金开采,陆续取缔采金点100余处,累计收缴并销毁采金船1987条,彻底遏制了采金对林区生态环境的破坏。 恢复森林重在营林。按照大兴安岭地区营林“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要求,这一地区率先在国有林区营林生产中探索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施营林工程化管理。去年就有22个营林工程项目全部实行了公开招投标,落实了项目法人和监理。据大兴安岭地区营林局负责同志介绍,“十五”以来,全区已累计完成人工更新造林百万公顷,有效地促进了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系统平衡,大兴安岭地区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资金支持,先后建立了森林、湿地和野生动物物种保护等类型的自然保护区8处,保护区面积占全区经营总面积的12.8%。为从源头上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全区对影响、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决不上。仅最近两年,全区就拒签污染环境的项目8个,将30多亿元投资拒之门外。 生态建设的加强进一步巩固了“绿色长城”的基石。记者从大兴安岭地区环保部门了解到,目前全区境内河流水质均好于国家二级标准,大气环境、水环境、噪声环境质量也均优于国家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