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几天前,我偶然翻起家中的相册,一张20多年前的老照片唤起了我记忆深处的一段时光: 那时我15岁,穿着自己所有衣服中最漂亮的那件绿格子衣服,是那么高兴。10岁的妹妹穿着一件别人家孩子穿小送给她的灰色小格子衣服。两岁的弟弟穿着一件妹妹穿小的黄色衣服。也许是前天刚下过雨,道路特别泥泞,就在我们的旁边,还有一个大水坑。我们3个人的脚上都粘着泥巴。身后是邻居李奶奶家破旧的老房子,房顶的木板已经破烂不堪,房屋也因为年代太久,变得很低,好像随时都会坍塌下来似的。墙上的泥土也一片一片掉下来,有的地方都露出了墙里面的一根根木头。 这就是20多年前北极村人的生活,这也是20多年前的故乡留在我记忆深处最清晰的画面。那时我们国家刚从“十年动乱”中走出,人们的生活刚刚能够满足温饱,至于翻盖房屋、修整街道,似乎都是人们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 那时,我最讨厌下雨。因为一下雨,家里的房顶就会漏雨,而上学的路也变得异常难走,不仅要绕过一个个大水坑,还有令人讨厌的粘满靴子的泥巴。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把所有的大水坑填平,在上面铺上一层沙子,那样下雨天走路就不会这么困难了。再把家里房顶换上新的油毡纸,下雨天就不会再漏雨了。愿望终究只是愿望,现实生活依然那么贫穷而苍白。 后来,我走出了北极村,离开了生我养我的故乡,常常出现在梦境中的,还是那屋顶尖尖的木刻楞,还是那坑坑洼洼的街道。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吃饱穿暖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的主要追求。旅游,以前被大家认为是奢侈的享受,现在也逐渐走进了中国百姓的生活,先是到大城市的旅游热了起来,于是,在“五一”、“十一”的长假中,全国各大旅游景点游人爆满。后来是回归自然,北极村也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以及北极村人淳朴善良的民风吸引了国内外大量的游客纷至沓来。 去年8月,我回到故乡。直通加格达奇的公路已经全部变成平整的水泥和柏油马路。北极村里的主要街道都铺上了水泥路面,路两旁的仿古式小楼一座比一座漂亮。黑龙江畔的广场宽阔平坦,一座“神州北极”纪念碑让众多游客驻足流连。江畔的小树林也被独具匠心地加以改造,一条条木板、石块铺就的小路曲径通幽。一座座吊桥横跨小河,让走上去的游人在摇晃中感受北极村的别样风情。一座具有东北民居特色的休闲酒吧在树林中若隐若现,门前一尊鄂伦春猎人的雕塑、一座高高耸立的撮罗子、一辆古旧的马车、一团燃烧的篝火,让人感觉仿佛又回到那“一匹猎马一杆枪,獐狍野鹿漫山遍野打也打不尽”的年代。顺着水泥路一直往北就是中国的最北人家,几间木刻楞房屋,已经成为众多找北的游客的必游之地,在此吃顿地道的农家饭,在热乎乎的火炕上睡一觉,旅途上的舟车劳顿便踪影全无。再往北,在黑龙江边上有一座高大的雕塑,一幅绘制在地面上的巨大的中国地图,这就是中国的北极点。 随着北极村旅游业的兴起,国内外游客的大量涌入,乡亲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没有变化的是大家依然住着木刻楞房屋,虽然家家都把油毡纸的房顶换成了亮铮铮的铁皮房顶,却没有人家拆了木刻楞改建砖房。我不解地问妈妈:“现在条件都好了,干吗不盖砖房住呢?”妈妈笑着说:“这是为了保留东北民居的特色,不允许在住宅区里盖砖房。再说,来旅游的人到北极村也都想找木刻楞房子住住呢!” 多年的改革开放,改变的不仅是人们的经济状况,还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以前人们住木刻楞是因为穷,盖不起砖房。现在人们住木刻楞,是为了保留住那独特的原始韵味,吸引更多的游客。 北极村的天空,依旧那么纯净那么蓝蓝,兴安岭的群山依旧那么苍茫那么绵绵,黑龙江的流水依旧那么清澈那么缓缓,无论故乡如何改变,我对故乡的爱依旧那么深情款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