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32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春(朱自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5 14: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春(朱自清)

8 P5 k/ z6 A. T' c& I9 g! z# _
/ V3 n9 a: i1 g4 J/ M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9 v# c0 |, K4 t/ @

/ a" `( F" j; a7 Y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 F+ w  p6 X  s5 e2 o( j! c: ]4 d* f0 r4 O4 Q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A7 D5 _+ Q0 X( N2 @3 x
; G8 U0 r( l; q8 D, u! f8 F8 c- r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 }; o% f$ y, [3 }* c+ x* h6 @/ C& ~) w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2 ^6 h6 S0 n) `+ B: e2 `( d' y2 n
, {7 a0 t1 A1 @0 h* s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4 W3 x5 m! e: o# ]; S4 i9 i

1 |) M: l+ H  M+ g" l# b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k  p  D, c; P7 t3 C4 E
- A4 @7 h* b6 ]' o( K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G" q0 E8 b) ?, s
- d- }% }6 V% O7 L" }/ e: s1 ]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T1 G1 r6 e* n7 k- g% E
/ q4 \$ ^, e# u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2#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15:04 | 只看该作者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5 @% E0 r) W( S# n# Y; V/ J+ t! I

* g6 R1 [0 @* \* x9 a6 j# N/ M   《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7 f$ G! d9 [! g4 ]" h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 D1 D. K3 l- Y5 e0 Z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1 [+ T  o' e! p# S! W
5 u+ P* M5 }0 d3 }6 d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 e' H7 Q2 I! V3 D/ r7 a

  B: e5 }# D: c+ [' z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 L) k5 g, G4 a  e! |4 R$ u- f
6 P$ H! D. N% k6 X' g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p1 T9 L0 k" |

! a  k4 q! V! R+ j2 r. X$ }; w% ?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4 n8 i& r$ n, x; H4 `4 [3 c3 s

2 M0 _' u4 m, N" N- a# l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 E4 R* P$ A& v( @8 c
1 ?6 o9 E* c' y1 t; Y% ~) ]. F0 B     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2 ?" D+ Y$ X' o% }" ?; e5 C# F
( C  k/ t2 r2 ], `- w/ P/ C1 c$ P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8 k* t7 A6 Y- R! u( a1 Y, l$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7 k  m" m9 Z( Y*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 Y, O) d7 x! t" z8 i* @2 D$ G0 K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 y) y' C3 W) d" w3 T  h( F$ s  `- a- s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的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的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的变化。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何以会如此?我猜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的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
+ l* b, ?6 P0 P7 P8 Y4 ^& O/ r, v* G8 `* ]0 T! ]3 R7 e, s
     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而《春》的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09-2-5 15:04 | 只看该作者
春天真美啊,尤其是在大作家的笔下!
7 C$ G3 T% B, B7 }- y# c  x9 M$ e  t
[ 本帖最后由 浪头 于 2009-2-5 15:0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4-20 22:55 , Processed in 0.03687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