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转:“菩提本无树”:菩提是个觉道,又有什么树呢?若有树,那菩提就变成物,而有所执著。菩提本来什么也没有,你说你觉悟了,但觉悟是个什么样子?是青色?黄色?红色?白色?你且说个样子出来,看看它是无形无相的。 " m: a0 ~3 Z; d 
4 E( j  V$ P$ Q) l$ G 
‘明镜亦非台’:你说心如明镜台,其实根本没有个台,若有个台则又有所执著,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么还要有个台呢?  
! F$ ]4 ~7 h! D0 h/ r6 L$ e6 k1 F" K; i/ R0 t# Z7 i; D 
‘本来无一物’:本来什么都没有,也没有一个样子,也没有一个图,或一个形相,所以根本什么也没有。 ' x* s& m" W1 Y& o' g 
 
; q( k# A7 \5 e‘何处惹尘埃’:既然什么都没有,尘埃又从那里生出呢?根本就无所住了。 3 a7 O3 m6 x& ^  l1 O 
 
7 ]: w, \/ K0 q; e5 I) _0 G. g6 u这首偈颂主要是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出,要没有一切执著,也就是佛所说的意思:‘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这个地方就教人没有执著,你执著它做什么?你执著它将来是不是就能不死呢?到你死时又执著些什么?  
  j8 V; }) q. ?7 m% ?, G$ \* h1 N0 C& n3 Y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4 N4 \6 _  N& ^) b$ ]4 _5 A% z9 W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8 o" e) {9 o# f! v佛又说:你又错了,尘本非尘,何来有尘!  
$ Y6 c- D$ d' M  v5 [4 P0 D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 g2 ]3 h  [+ ^9 r2 `; A+ J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 d) k* W7 z) j- q2 P0 i  r/ D$ R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5 L' v2 y/ P0 G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2 l- L0 F% z" s$ n8 M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 `! W* ?! k7 i( e9 V( c6 h* N 
 
" c  c! m6 A* g8 I2 ?$ Y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l6 S1 y1 l% h3 A, _, G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 @2 A% X  u3 a&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9 w" `9 H  w' ^4 p9 _2 x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 t9 ?1 x7 J, N9 s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 ]* L; i5 ?6 e9 A. L0 u' T  |5 S  n( s" i7 r/ q. y  Q+ n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J3 H4 p( N+ B0 b8 m% e. z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 l# z$ j  Q* j/ a3 O) j7 k  V, r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 m2 S. u+ V( k# ]) l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 ]$ g# h1 m7 v6 K5 a9 A/ [3 _0 W 
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7 L7 |  l1 ~( C- M- d7 ~ 
 
% p6 @. J: u: \9 V# K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 s% j) U* T8 N- R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 r+ d0 l; V5 m2 |8 i/ q' z 
我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 人觉得一个东西好吃,事实上嗅觉比味觉占更大的比重 9 f9 R, ^. X, m& W9 P9 r 
所以象狗这样嗅觉灵敏的生物,在饮食上远比我们快乐。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如果错了……错在哪里? 2 O- ]2 h5 ^$ M& T7 A 
, b% c& o4 h: J0 Q, l$ C6 d* d2 V 
其实尘在外,心在内,常拂之,心净无尘;  
2 ^8 g+ A/ z- r. v0 r/ J$ {尘在内,心在外,常剥之,无尘无心;  
  G3 }! p- E. S& \' o: t+ S6 ~3 y心中有尘,尘本是心,  
6 y; R( k3 m* K; P& [# i何畏心中尘,无尘亦无心?  
9 d1 i0 e2 ^: Y# @" l+ J8 p% X 
( Z4 b: a- g+ I4 J) P正如慧能所说的:仁者心动 ; r* Z  y" J' a3 H( x& d% | 
4 v2 l! f* `! t7 @ 
又如道家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 9 c3 _; g; L/ [* G3 n, c1 O 
 
, u* M/ R# J' t" v它们的道理是一样的……  
. r2 n! J  |  V( M, w* q 
. X4 x' d2 ~- S( [( q佛家讲究万物在心,追求修世 0 F2 _% r* [7 y. V2 r: k 
 
" w/ _3 w2 ^. [; N/ L- y道家讲究无牵无挂,追求避世  
( C  G$ U# l2 W; a, `8 o 
" K9 }3 y' \( n; `, K# a佛家想超脱今世,道家则是修行今世,而追究其原理来说都是一种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