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泳是近几十年才开始叫响的名字。在我国,冬泳起始于何时,这是一个冬泳史与体育史上的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部份纪载:冬泳(Winterswimming)冬天作为一种锻炼手段在室外进行的游泳,是冷水锻炼的最高阶段。这是一种增进健康、锻炼意志和考验毅力的运动,也有人用来创造各种“世界纪录”。美国冬泳爱好者布雷克拉被人们称为“人类的北极熊”,1957年和1960年,他在严寒中两次尝试横渡英吉利海峡。1963年,他创造了在气温摄氏零下18度、风速每小时64公里的冰水中游泳的纪录。日本冬季珠穆朗玛峰登山队的大泽茂男,先后于1977年1月在南极威德尔海飞、1979年7月在埃尔斯米尔岛附近的北极海、1980年元旦在喜马拉雅山的澜斑冰湖等极寒地带进行过游泳。 1981年1月他在位于珠穆朗玛峰5300~5400米处的一个无名湖中破冰畅游,成为世界上第1个在海拔5000米以上空气稀薄、覆盖着冰雪的湖水中冬泳的人。冬泳在中国开展得十分广泛,北自三江平原(佳木斯-作者),东到大海,南至珠江、长江和邕江等一带城市和农村,都有冬泳爱好者常年坚持冬泳。在北京,每年新年至春节期间都要举办冬泳表演,参加者最多时达500多人。
一般冬泳爱好者应在夏泳的基础上逐渐过渡。慢性病患者参加冬泳应经过医生同意.初练冬泳时,每次时间要短夕刚下水时感到发冷,随后皮肤红,觉得温暖、舒适,这时应即出水,不能等到身体寒战、手脚发麻时上岸。上岸后,应用干毛巾擦干身体,直到身体发红为止,此时如较快地感到暖和,轻松,说明锻炼适度。上岸后如长时间暖和不了,即是过量的表现。经常按照科学要求参加冬泳,能提高心血管、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等方面的功能,因此冬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另一篇《冷水浴》中提到注意事项:冷水锻炼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事前检查健康情况。有的人冷水浴后皮肤不泛红,无温暖感,反觉寒冷,说明体温调节能力差,可用局部冷水浴,不宜冬泳。(刘鸣勋) 冬泳活动在我国出现很早,为什么在建国初期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没有发展起来,而在改革开放后蓬勃发展起来了呢?根本原因是社会环境变化。因为自上世纪80年代起,举国上下一心搞建设,生活水平提高了,担心命运的日子过去了,于是寻求健康生活方式成为人们的迫切愿望。当冬泳提到人们健身方式日程上来之后,一经选中,势不可挡。 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有零星冬泳活动,逐步发展,在当地体育部门的关注下,佳木斯、哈尔滨、青岛、北京、广州、唐山等出现近二十个冬泳协会或冬泳俱乐部,80年代末,近五十个全国大中城市的冬泳协会便自发联合组成了“中华冬泳联合会(筹委会)”,90年代初,即纳入了国家体育管体系,并于1995年1月建立了中国游泳协会冬泳委员会,成为一个半官半民的全民健身群体组织。冬泳委员会建立后,又建立了冬泳活动与冬泳科研的基本制度,把全国冬泳与夏(秋、春泳在内)泳活动协调安排,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大大推动了以全民健身为宗旨的全年性四季游泳活动。冬泳的团体会员在7年中由原来50个单位增加到140个,翻了一番还多。新的增长势头势不可挡,新的申请还源源不断。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滋育了中国大地上久已生长着的冬泳奇葩,使冬泳运动蓬勃兴起,不断向纵深发展,其规模日渐扩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