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8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万水千山“粽”是情,不吃粽子可不行——话《端午节》风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0 2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端午节的来历 6 F0 q- B1 c. i% f$ ?$ ^: X

. N* j" m$ j" s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7 d8 K( Q2 p9 d) L; G" f/ ?% x* h* o6 }2 N5 K. G: M6 N' U2 X2 {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 k: e7 r' N5 i

. ]; V* [! A6 H/ Z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6 a0 N# t# C! l/ ^( [

" a  y( T- e) L7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0 @9 W% E" ]' p
% f. @: V/ t'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史上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 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 @% g% a# D+ Q' A

. J5 A$ U5 k! A, d- E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权威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 P  r: G% x9 x  t6 N, [& B: y

4 a& m8 M5 {+ u9 Z端午节食俗 # d' V& ]/ I) |" ?  }
+ [+ M( f) w8 ?* C; c7 b( s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 [, K- M* p, H( L. E* s. r5 [) l8 ?

* s0 s7 D- N$ t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或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 u( n4 F/ F3 f$ G4 a5 u

0 [1 }5 l, V- Q" O4 S- a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乾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没有竹叶的清香。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 a7 _5 e' |" F( V
( Z4 n/ x" r+ N. O) Y7 T9 G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 M( W; ?- K7 |
  u- C( C/ V& @* ~(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6 L% K6 K: j1 f# ~; \3 ^% l2 G2 H3 X, W) g5 q! g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 _; t8 v: V! V
0 y( D& x5 I3 H" `(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6 Y+ g5 b* S4 m& ~7 J' `
' Z' z: ?) X$ G) J; `. O$ y3 l9 J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两种。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 i% x8 j5 |) p  S) q6 g& }& [& g7 S6 I/ E/ r9 j- ~9 j$ |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软、滑的特色。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 Q& l/ k9 _" |/ U4 \4 z8 m
: d: A8 e4 ^) f' [7 e+ U
漫话端午粽 * V$ r# K: I/ }. x# {
/ C' l3 |9 `7 s! [" ~4 ?' B5 p
端午吃粽子,现在人们只知道这是为了纪念伟大诗人屈原。但据专家考证,粽子只不过是民间普通食品,最初吃粽子也不固定在端午;说端午食粽是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仅反映民众的心愿而已。实际上,为了纪念春秋时晋国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间节俗的"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的民间风俗。 / |% J! z& C3 X# F3 N, M! p+ [
! Q; k( g0 M: h, |0 _7 P
端午食粽作为全国性风俗最早始见于西晋周处撰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到了唐、宋时,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必备食品。
' P8 G# v  I5 R( c3 f+ e
: s5 ~2 H- N. ^  J  x% ?" Z粽子话沿革
. h% y1 N8 q: o( A1 \
9 a) ]- X( F, S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 P! ?  m! z. N5 P' s
3 l) e6 u" `% h6 V3 V1 A% Q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 K% I) \+ R( h! \4 [  y; ~. c
' p9 D7 u" d( V4 l# T4 X# [8 a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2 F+ P2 T  ?6 \& \5 d
) k$ a* |2 ^, l7 q" C. M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 g: x4 f. A! E' A; i8 o+ K7 Q
( j! f: k: }3 k- `4 s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 |; P, E+ r5 s) u2 ?3 \

% _  J7 U$ Z. w& k宋代:有“以艾叶浸米裹之”的“艾香粽”,还有“蜜饯粽”,见苏东坡“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名。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 u" J, _$ e3 u. K

& K/ U2 j' R2 V$ S元代:粽子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突破菰叶的季节局限。
& o' d( m1 }+ r7 b1 W( \% ]9 G- L' u% Z: `! m- F$ l9 A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4 w+ y) e: w; }% I
) T5 B: c& x3 j1 Q# `* w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 u# |  k" ~( F3 G6 O# \
; o6 B3 z. V1 M  D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肉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K/ Q  a8 x1 w7 o, S2 m7 u0 B/ a9 J" G2 f4 a- F6 N
大江南北品名粽
! ?+ X! r; w$ U( E* w$ L( F; V8 C5 ~3 A1 H: ^
广东粽子:广东粽子个头大,外形别致,除鲜肉粽、豆沙粽外,还有用鸡肉丁、鸭肉丁、叉烧肉、蛋黄、冬菇、绿豆蓉等调配为馅料的什锦粽。 2 B0 h; N) V7 B* e# c

. W5 b* |* N4 }闽南粽子:厦门、泉州的烧肉粽、碱水粽皆驰名海内外。烧肉粽的粽米必选上乘,猪肉择五花肉并先卤得又香又烂,再加上香菇、虾米、莲子及卤肉汤、白糖等,吃时蘸调蒜泥、芥辣、红辣酱、萝卜酸等多样佐料,香甜嫩滑,油润而不腻。
- `; V" T, j% b* j+ j7 G
8 D* P0 k" x5 z* F宁波粽子:浙江宁波粽子为四角形,有碱水粽、赤豆粽、红枣粽等品种。其代表品种碱水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适量的碱水,用老黄箬叶裹扎。煮熟后糯米变成浅黄色,可蘸白糖吃,清香可口。
, \) D0 M9 ]  J4 v& g
5 N6 n$ Y1 R/ l1 l3 m- _嘉兴粽子:嘉兴粽子为长方形,有鲜肉、豆沙、八宝等品种。如鲜肉粽,常在瘦肉内夹进一块肥肉,粽子煮熟后,肥肉的油渗入米内,入口肥而不腻。
! r9 e7 |% r+ Q* B8 O* ^- R4 p1 V% B  r. b0 n5 U4 K
北京粽子:北京粽子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其个头较小,为斜四角形。北郊农村,习惯吃大黄米粽,粘韧而清香,多以红枣、豆沙为馅。
- ?# X7 z9 K" [+ h# @
+ B" B/ z# m( \' `其他较为著名的粽子还有四川、两湖的辣粽、贵州的酸菜粽、苏北的咸蛋粽。 - h- ?. u3 U' C

" y# W' q" e+ y+ [4 K1 g9 b1 p+ Q上海地区粽子种类多
( X! ]! n, l1 l8 D
& U. {6 R! o. K4 q$ j以杏花楼、新雅为代表的广式粽子吃口松软而味道浓烈,外形为底平,呈正方形、五角形,一角向上,其余伸向四方。广式粽子品种很多,有栗子、鲜肉、蛋黄、香菇;裹枕粽有烤鸭、香菇、栗子、鲜肉、蛋黄、米仁,其他还有碱水粽、豆沙粽、鲜肉粽、鲜肉蛋黄粽、赤豆粽等。 9 q& F3 c% U3 g# Q: S& E

& Y, S2 J6 \' d* \: h以老半斋、扬州饭店为代表的淮扬特色粽子为"八味八式",正宗"小脚"白米粽、四角形红枣赤豆粽、秤砣形蛋黄栗子粽、元宝形火腿肉粽、三角形豆板咸肉粽、枕式鲜肉粽、长枕风鸡粽、菱形豆沙粽,特色鲜明。
- }: v( K  m' ^$ m/ W
0 S1 [. V0 L, N3 Q. \' U功德林供应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红枣粽、松仁白米粽和罗汉粽,均以素食为特色。
( J" N* d4 k, d1 t- h5 ?: B' @) `$ y& [
清真洪长兴的粽子很具穆斯林风范,粽壳略青,棱角分明,外观清秀,品味纯正,特别是"牛肉粽",是其他帮别所没有的。
* E! M1 a( s2 W* b0 f
. I0 V' Y0 |( s+ a0 Y% U以沈大成、上海嘉兴粽子店、五芳斋等传统特色店所供应的粽子则是"五花八门",豆沙、鲜肉、白米、红枣赤豆、鲜肉蛋黄等。沈大成首创咖喱鸡粽,缤纷多彩。各类粽子从品种到外形,从口味到色泽都各不相同,大的广式裹枕粽450克一只,而迷你粽每只仅25克。 : c: `+ ?( Y8 w( ~
3 ?. @$ b1 l- Q6 _; T
外国的粽子
3 J8 K! X4 D) Z$ T0 i- d7 A7 y  V: B+ j5 s3 n
日本:称粽子为茅卷,在阴历五月五日吃,是用箬叶或菰叶包米粉,成长圆柱形。 ' J6 E' ~) ?" ~

7 Y8 C! J) A5 t5 m越南:阴历端午节吃粽子。咸粽用糯米加虾米、瘦猪肉、红豆,再加半只咸蛋包成;碱粽,是用糯米粉加椰丝、虾米、绿豆包成菱形,蘸糖吃;肥肉粽,用糯米、肋条肉、虾米、绿豆和五香调料包成,煮熟剥壳切片而食。
8 F1 Q' ^: w5 F8 q* e& V: s$ `8 r0 c* k0 ~# f- R6 Y2 X
泰国:泼水节和雨季吃粽子,以甜粽为主。是用椰汁浸的糯米加椰子肉、黑豆、芋头、地瓜,用芭蕉叶包成蒸熟后再吃。
* [+ u9 n% d0 P5 t3 Y6 s1 N) N
6 ^- X/ g# g8 i' W5 }( b$ u墨西哥:有“粽子节”以欢庆玉米丰收,在节日中,家家户户用芭蕉叶包玉米和牛肉、鸡肉、胡萝卜、土豆、辣椒等煮熟后食用。 6 u+ J* N/ A2 s$ ~

/ p% g* `/ I/ g! b! s; B此外,哥斯达利加、洪都拉斯、秘鲁等国家也有吃粽子的习俗。 $ t' c! }8 a1 F9 C$ `7 {1 f

$ B  v! w9 Q9 {+ y% e* g* @端午别称知多少
6 I# Q9 _1 r- `9 _2 s
8 l2 p1 W6 l" y6 @, g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我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堪称节日别名之最。如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粽子节等等。 7 n/ `) N4 i( m1 [. O

- L, d' ~) c1 i/ |- D端阳节 据《荆楚岁时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天气好的日子,故称五月初五为“端阳节”。
% R) m5 V9 L9 ~, Q
0 G3 _1 V" o4 L重午节 午,属十二支,农历五月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节又名“重午节”或“重五节”,有些地方也叫“五月节”。 ! b4 X; q8 M7 `& G
; t7 A9 C1 g5 q  N
天中节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时,太阳重人中天,故称这一天为“天中节”。
% R# Z2 f* y! ]. ?& c. ?2 w, w7 o5 x
浴兰节 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古人以兰草汤沐浴去污为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 g1 L3 w0 f: z7 Q
0 K" X$ m( r( D) f- R& H解棕节 古人端午吃棕时,有比较各人解下粽叶的长度、长者为胜的游戏,故又有“解粽节”之称。
5 X/ S: B# V) o3 U* v" A) f0 b3 Z- C
女儿节明沈榜《宛署杂记》:“五月女儿节,系端午索,戴艾叶,五毒灵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沈榜宛《杂记》载:“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
) {5 B3 ]9 z$ A3 S- Q+ ^, }) J# h! f5 k
菖蒲节 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邢避毒,如在门上悬挂菖蒲、艾叶等,故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3 @( t8 r4 h# u( A# X: Y
1 w5 \( Q6 W9 a  U
- |/ e2 G. C4 A
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 Z. z: R# k- n8 f0 X& p/ ?7 M7 H. Z, ^
这里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 J! w' Z- L& T; f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 p9 V/ a6 W' x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
2 w) W2 b! j1 n, o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 得儿子的说法。 0 q+ |; H9 \" g' _% l# T% M0 L& P
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0 f3 v1 w9 C3 [9 W7 @* Z: e
粽子不仅形状很多,品种各异,而且各地的风味也各不相同,主要有甜、咸两种。甜味有白水粽、赤豆粽、蚕豆粽、枣子粽、玫瑰粽、瓜仁粽、豆沙猪油粽、枣泥猪油粽等。咸味有猪肉粽、火腿粽、香肠粽、虾仁粽、肉丁粽等,但以猪肉粽较多。另外还有南国风味的什锦粽、豆蓉粽、冬菇粽等,还有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这些粽子均以佐粽的不同味道,使得粽子家族异彩纷呈。 ; l  W. H. |5 X' {
由于饮食文化的传播,早在古代时,我国制作粽子的技术就传到了国外,因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有吃粽子的习俗。 + K3 _  g+ a$ Z" r
秘鲁人是在圣诞节吃粽子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欢庆圣诞节,一边吃粽子,甚至连一些已经出嫁的女儿,在这天也要赶回娘家,再来尝尝母亲亲手制作的粽子。
( y, W. t9 z+ J. h  C缅甸人也爱吃粽子。在端午节,他们用糯米作主料,用熟香蕉和椰蓉作馅,这种粽子香气诱人,软软的,甜甜的,别有风味。 * [% w, ^0 N8 y" Y7 W
日本的端午节是在阳历的五月五日,他们包粽子的主料是米粉,其形状酷似钟形。 3 _# L: U" @6 ]( B, Z3 g" P
马来西亚人包的粽子,形状很像我国广东的粽子,其特点是个头较大,除鲜肉粽、火腿粽外,还有豆沙粽和椰蓉粽,食之非常可口。
! h! [6 }9 e1 F# B, [菲律宾的粽子是长条形的,风味与我国浙东的粽子相同。粽子还是菲律宾人过圣诞节必不可少的食品。
2#
发表于 2010-6-10 22:55 | 只看该作者
年年端午节都要吃粽子,今年(16日中午)在蓬溪和大家一起吃哈。春节在射洪吃的的鱼头15元一客,太好吃了,我和配音把老板都吃得直摇头。蓬溪吃什么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0-6-10 22:5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鑫儿12
, r  I. a2 a# _  ^
  @$ J% }; O. m7 l謝謝鑫兒詳盡的報導!

祝大家端午節快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0-6-10 23:49 | 只看该作者
领导晓得您喜欢啃“老壳”哈!16号吃啥,您来安排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0-6-11 10:26 | 只看该作者
随便吃啥子都可以,只要大家聚会在一起就高兴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0-6-12 22:02 | 只看该作者
    万水千山粽是情
4 L" ]9 h0 s# F+ @3 w       剥开粽叶甜心里!
4 s* I, n9 q5 M祝各位冬泳朋友端午节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8-12 08:46 , Processed in 0.065858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