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先对苏小妹历史是否真有其人俺稍费点笔墨。记得去年看央视百家讲坛,一位大学教授讲苏东坡谈到了苏小妹是后人虚构的论点,并对此作出诸多分析和论证。但在我的老家—河南淮阳县,尚存苏小妹在太昊陵所题“太昊伏羲之莫”的碑铭。2 H( S2 r! f" s( x" u: r0 x
据传当时苏家兄妹在陈州游玩(苏辙曾在陈州做官),当地政府( )正值大修太昊陵,于是派送去宣纸,以讨墨宝。使者到驿馆时了现苏东坡与弟外出游玩,使者便将来意告知在家的小妹,并说改日来取题字。使者走后,顽皮的苏小妹一时兴起,也不用毛笔,手绢饱醮浓墨,一气写下“太昊伏羲之莫”六个大字。东坡回到驿馆后也对小妹的笔法大加赞赏,并看到“墓”为莫时,东坡也一时得意,认为小妹为兄长特意留有余笔,以待苏学士画龙点睛。哪知苏学士提起笔来准备把“莫”下面的“土”加上时,发现苏小妹掩口偷笑。苏东坡恍然大悟!拍手称绝!原来这碑铭立在黄土之上,倘若再加一土字,岂不画蛇添足?小妹聪慧之极,可见一斑。
1 A: y& T$ D5 J* \$ H, E/ Z9 M. O$ D, ~ 3 Z- H% `& [0 i
有关苏小妹的才学大家可能皆知一二,其实本人更喜欢苏小妹聪颖、顽皮。虽然说天妒其才,才女匆匆升天,但还是留下不少机智诙谐的故事,其中也不乏男女略带黄色情调的戏谑成份,现收集整理如下:
: ~# ?: z# [- U2 `* @4 d一、和尚篇
$ u" U% ^0 q0 q _9 h- Y* k 苏东坡一生有着众多的和尚朋友,最出名当属佛印。有一天佛印拿小妹逗趣,出一上联:
1 b& x, T8 O$ S. r1 W “一女孤眠,纵横三只毛眼”
5 s; ^& o7 T8 x 佛印原想出此黄色对联逼小妹会含羞认输,谁知苏小妹天性顽皮,对于此类的对联和苏学士早已操练多次。略加思索,小妹迅速答道:
" s( }6 A5 H1 b “二憎同榻,颠倒四个光头”
- \! w2 V- x R2 a 佛印不久后又抓到一次机会,在一次拜访途经侧院,却无意撞见在牙床上休息的小妹。佛印眼睛乜斜,调侃一句:. P% p1 i7 l# j1 y+ d" ]6 m# Y# I
“仕女侧卧,横口竖口,竖口横口”$ ?( [3 m, C8 p5 s4 R
这次小妹立即对道:3 t+ b- U4 h" i; h
“和尚倒立,上头下头,下头上头”
; h# L6 [0 L6 y( r 和尚中有才学者岂止佛印一人?有一天苏东坡,苏小妹和一群和尚在外玩耍。突然看到一个和尚在江中游泳,远看上去象一个光溜溜的圆球滚动在碧波之上,煞是好看。小妹一时兴起,高声诵到:
. K+ M- k+ }9 ^! u- D; V “清江水中洗和尚,浪滚葫芦”
$ Q0 X5 K' P/ U5 t+ e6 P 谁知和尚群中还有一个也爱开玩笑的高人,后面的一位主持随口应道:
" H2 j% |& c" z) \$ F. V7 T' E “碧纱帐内坐佳人,烟笼芍药”
' L& K- |2 \% _0 ?/ f$ r 话题一开,小妹自然不肯轻易罢口,继续发难:
8 B W+ n) ]1 N! }3 O4 G l* R0 L “僧眠锦被,万花丛中一葫芦”# _) P* h9 Z7 a( K6 `9 M, I
主持对道:“女对青铜,半亩塘中两菡萏”(注:青铜指铜镜,菡萏指荷花)
" E, Q: L, }2 g 小妹又来:“和尚撑船,篙打江心罗汉”3 M$ B. Y5 \7 U8 r5 p# e1 u! U& ^
这个就有难度了,从“影子”落笔,自然要以“影子”作对。弄得主持费心考虑了一会儿,不过还是很快给出答案:6 K; |7 _, }# P$ S0 B) w
“佳人汲水,绳牵井底观音”8 s: D" b% g$ o, @9 L
小妹怎么甘认失败呢,又加一句:
/ M, C, Z( X' K; R2 b1 p “五百罗汉渡江,岸畔江心千佛手”* N" y$ n6 Q, S! f! N
谁知强中更有强中手,对方迅速答道:
, N) o6 ?6 |2 d& H' | “一个佳人望月,人间天上两蝉娟”
& _$ ?9 z! [0 z$ ~0 X/ E 终见才女含羞认输!& [$ E; [+ B2 B9 v% L8 o
二、 兄妹篇
7 J4 n) x: b5 o+ L8 r' m 说实话,苏轼兄妹的容貌长的不怎么的,苏东坡扁额长脸,满腮胡须,肚突身肥,再加上他本人不修边幅,虽然才高八斗,但绝不是一位帅哥。再看看小妹呢,突额兀鄂,眼窝深陷,就在现在,不在整容所里折腾几年见不到美女的影子。
1 p( r# B; F3 c- v; e 兄妹俩先拿对方的容貌开涮了。哥哥作诗一首: “未出堂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几回拭泪深难到,留得汪汪两道泉。”" i% J( U3 ~- c# V# j( e
妹妹哪肯罢休: “一丛哀草出唇间,须发连鬓耳杏然;. Y9 k K0 n' V; U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毛里有声传。”+ a' c1 r! E5 ^4 I
苏小妹还觉得不过瘾,稍加沉思,又续上一首: “天平地阔路三千,遥望双眉云汉间;' ~$ L. e; T9 e4 i8 q' j# M
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
/ E4 Y! Y! `' a! f 兄妹俩调侃何止于此呢?一年冬天,雪后初晴,苏轼披一件大裘袍晒太阳,风吹过,裘毛拂动。苏小妹看到便来了一句:
2 P. X' J8 ]4 D4 S$ ]4 E% w1 d “风吹裘裘毛乱动”
& Q0 k( t) c7 ~. c- F 这句上联明显是小妹利用谐音使坏,谁知她自己站的不是个地方,所站墙角的墙壁上正好也结了些冰雪,而这些冰雪溶化的雪水正顺着墙壁直往下淌,苏轼顺口就说:
0 F3 f. s8 T2 y7 ]! p/ T6 b “阳照壁壁水直流”
* p8 ` `( K( w 羞得小妹飞也似的跑开!
9 W# L/ S5 f) b2 ^+ W6 s 又一次,苏东坡从外骑马回来,看到苏小妹正蹲在井边剖鱼,说道:( M: J$ x# t8 N/ A6 w
“妹妹剖鱼,蹲下来一剖两半” 小妹终究好胜,半羞半嗔对哥哥说: “哥哥骑马,跨上去又加一鞭”' n+ o& K7 h, w
" N6 q Q- q0 A" \3 t
三、 夫妻篇5 E% r( N N( z3 I
秦观和苏小妹的故事大家颇为熟悉。这里讲一下两人初次在外见面时的对答。
8 E# y- J/ w5 ]9 g0 S$ x# n& b 当黄庭坚告诉秦少游,苏家准备把苏小妹嫁给他为妻时,他虽然当即应允,但想到传说中的苏小妹突额凹睛,对自己未婚妻的容貌放心不下。而那时理学之风盛行,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定婚根本不许相见。秦少游千寻万访,得知苏小妹要入庙进香还愿,便计上心来,把自己打扮成“化缘道人”,待小妹轿子一到,秦先生便上前求道:
$ L J$ t$ X0 Z% H# q9 s “小姐有福有寿,愿发慈悲”
$ U0 l" ^+ n( t8 R4 e& q: |8 F1 `9 ] 小妹哪肯轻易就范,拒绝道:; W, W+ H+ ?1 J: E$ G1 \) y
“道人何德何能,敢求布施。”: c% w5 x9 ?: y( J3 L% s6 h
秦观要的就是小妹答话,接着说:4 O2 E2 C& H& m! x
“愿小姐身如药树,百病不生”" u* `! y5 E$ ^- R- R4 g, ]
偏偏小妹天生好斗:; Q; m3 x; l) A( O
“随道人口吐莲花,分文无舍。”- J0 w, ^3 k: \. b
小妹心里本来就觉得怪怪的,又觉道人的口音悦耳动听悦,年龄不大,却又才学多思,于是想掀开轿帘看看道人究竟相貌如何。秦少游要的就是小妹把脸探出来,小妹也隐隐觉得这个人就是秦观,也不愿意进香,示意回府。秦观哪里肯放,在后穷追不舍,更高声喊道:
3 R1 [/ v& t) @2 _( i3 V “小娘子一天欢喜,为何撤手宝山”
: e0 i* P7 V+ F% z% W/ L s 小妹心中很烦,是秦观搅了进香的兴致。可是终究好斗秉性难改:, U* g O. T! u8 ^/ B
“疯道人恁地贪痴,那得随身金穴”
e- g/ t( }6 H* p7 ]8 r% y- I 秦观见到了苏小妹,人是丑了点,可是觉得气质高华,清奇逼人,更是满心欢喜。少游这次是遂了心愿,哪知洞房花烛之夜得到了报应,于是便有了“小妹三难秦少游”的故事。) P8 N9 F" S: L8 P6 M3 A4 D9 B
这三难中,最后一难顺便说一下,据说现在四川的一旅游胜地还留有这付对联:
6 r/ r- x) V+ {7 O+ { 双手推开窗前月 _6 t3 o- u& _6 l8 |( E
一石击破水中天& n& G$ [, I3 S- |& ]8 ]( t6 M' `
但根据有些书中记载,这付对联并不完整,应该是:3 \' H" M- n7 p* T) x! I
双手推开窗前月,月明星稀,今夜断然不雨0 A, X1 c& o" C( p) }
一石击破水中天,天高气爽,明朝一定成霜, K7 r6 _; o$ S2 z: M
正是由于上联“不雨”及下联的“成霜(谐音)”皆有闺房男女之事,这倒成了疑问。不知前者是真,后者只不过好事之人续之;还是后者属实,前者是故意掩之。以敝人之见(呵呵,一家之言),根据我们民族对性文化的教育理念,也许后者的那付完整的对联倒是真的。
% O- `/ h4 Q# `, o. M! d 不过,苏小妹太有才了,以致引起上天嫉妒,不久便召小妹返回仙界,落了个寸肠已断的秦观,挥笔一首《千秋岁》:
5 C2 k) o& t( y+ A 水边沙外,城廓春寒退,花影乱,鸳声碎。飘零疏酒盔,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鸥鸳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