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门关
4 n" A+ `1 _( Y% z) I; A1 |9 h9 l" } 在获鹿县(即今鹿泉市)西五里,左海螺、右抱犊两山之间,现井获公路路北,有一村庄,即古代的土门村(现分为两个村,即东土门、西土门),这就是小有名气的土门关,也即古代的井陉口,即井陉东口,这里也是著名的汉代古战场――背水之战的主战场。! `- z4 u- Z( S, O) c+ y! w
土门关,自古为东西必经之道,遗留到现在的三座门楼上,仍保留有“三省通衢”、“晋陕通衢”、“土门关”等字样。史称“土门重地也,东扼滹水燕赵疆焉。其西南万峰插天,羊肠一线。而远通秦晋,诚东西之咽喉,而往来之冲要也。汉唐时为关隘,屯兵宿戌,几与潼关蒲坂等。”' a* x- y: R0 I: _; [
土门关,实际是井陉关的一部分,《唐书·地理志》载:“镇州获鹿有井陉关,又名土门关。”而井陉关实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井陉关是就地域而言,指的是井陉全境,它包括东土门关,即井陉关的东口,和西故关、娘子关,即西口。而在井陉境内的古道,即史载的“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能成列”的羊肠一线之通道上。所以,井陉历来为畿辅右藩屏蔽而北拱神京(北京),东达河朔,西通秦晋巴蜀的必经孔道,故历代“依籍特重”。
- j5 A2 A0 ~* q 韩信破赵之战,就发生在以土门关为中心,以西到今井陉微水,东到获0 q( z, L' @+ u' X. T
鹿县城,其间约三十华里范围之内。史料载,当时赵国之李左车教陈余集重兵于土门关,坚壁勿战,而以奇兵间道截其后,既可以放韩信入故关,而不使出土门关,如投虎于柙,所以制其死命。而陈余却固执己见,不在土门关设防,却在现获鹿县城东北旷地驻兵。结果,使韩信有机可乘,用奇计一战灭赵。
, E( G: R O; a" {/ B5 J, j0 p" \+ q 土门关也称井陉口,位于鹿泉市城西2.5公里,太行山东麓。为“太行八陉”之第五陉,是山西通往平原的要冲,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曾为韩信“背水之战”的古战场。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崩于沙丘平台,灵柩经土门关驿道回咸阳。近代军阀混战时期,晋军在土门关上修筑工事,至今留有一道矮墙、四座炮台工事。土门关现存有东土门西阁,西土门东、西阁三座阁楼、烽火台、古驿道、石刻等,为研究我国古代的交通、邮政、战争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