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83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困长春”的日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18 14: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纪念建军80周年永远的军旗
“困长春”的日子
吉林“三次著名战役”系列之一
  国民党军队缴械后,我军司号员吹响胜利的号角 F7
人民解放军长春前线司令员肖劲光(中)、政治委员肖华(左)接见曾泽生(右) F7

 

  

  开篇语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南昌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80年来,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艰苦卓绝、浴血奋战,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为弘扬八一精神,纪念建军80周年,本报从今天起连续推出“永远的军旗——纪念建军80周年”特别报道。并以此,表达我们对人民子弟兵的深深敬意。 

  省博物院保存着一张特别的钞票,面值为1.2亿元的“中央银行本票”,发行部门是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长春分行,发行时间是1948年。那一年,1.2亿元的“大钞”能买什么?连0.25公斤高粱米都买不到。饥饿的人们以草根树皮为食,嫩树叶都能卖到5000万元半公斤。

  这一年,发生了“困长春”,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个大的围城作战,也是辽沈战役的一部分。从1948年5月23日到10月21日,历时5个月,长春和平解放。

  建军80周年前夕,记者采访了多位这场战斗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其中,86岁的赵海瀛老人讲起当年的经过,仍记忆犹新。当时,他在“四野”黑龙江省独立师11团2营4连担任指导员。

  兵临城下

  10万守军成“瓮中鳖”

  1948年3月,国民党军为避免被各个歼灭,将分驻吉林各地的第60军全部撤到长春。

  5月24日,我军向长春西郊最大的飞机场——大房身机场发动了猛烈进攻,歼灭了机场的守备部队,破坏了跑道,接着严密布防,切断了空中增援和撤逃的道路,部队开始进入围城待命状态。

  6月5日,林彪、罗荣桓下达《围困长春办法》,要求采取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手段,围困长春。

  6月22日,我10万大军进入指定位置,长春市周围25公里地带全部封锁,国民党10余万守军成了“瓮中之鳖”。

  尽管如此,“瓮中捉鳖”也并非易事。驻守长春的国民党军新7军,是骄横一时的蒋介石嫡系部队,对这个有美式装备的国民党部队守备的现代化城市实行围困,我军也是史无前例。

  据当时的东北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员、1989年逝世的肖劲光大将后来回忆:双方碉堡相对,声息相闻,我军与敌短兵相接,斗争十分严峻。从地面上看似一马平川,不见我一兵一卒,但在地面之下,却是千军万马,严阵以待。交通沟的最前沿,距敌不过百把米,连敌人吃什么饭都可以看见。

  围城之痛

  一个金戒指只能换一个馒头

  86岁的高秀云在“困长春”时,是两个孩子的妈妈。“那时候我家俩娃被饿得连哭的力气都没有。”她记得,当时在长春城内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长春蒋匪好,拿着饭碗满街跑,因为军粮少又少。”对于军队来说,历来是“兵马未至,粮草先行。”如果切断敌人物资来源的各种渠道,就如同卡住了敌人的脖子。当时,我军在通往长春城的各交通路口,设立检查站、检查哨,严禁粮食、蔬菜、燃料、牛、马等一切生活资料入城。如此严密封锁,围城之初,国民党守军经常到长春城外的村庄抢粮抢柴,方圆三四十里,无一村庄幸免,老百姓的粮食全被抢走了,连留的种粮都被搜刮掉。许多茅屋拆得只剩四壁,房上的草都被拉进城去喂马,木板木桥拆去做柴烧。

  赵海瀛回忆,随着旷日持久的围困,国民党守军能抢到的东西越来越少,渐渐地,每天盘旋准备“空投”的敌机越来越多,但这些敌机或是遭到我军炮兵和高射机枪的射击,来不及空投,就转头仓皇回逃,或是被迫在高空漫无目标地乱投,结果很多粮食都落到我们阵地或封锁区内,这些南方的大米、四川的榨菜、猪牛肉罐头,成了我军的盘中餐。

  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长春守军只有加倍地搜刮市民。他们组织了军政警合一的“战时粮食管制委员会”,将城内的粮食,包括麸子、豆饼等搜刮殆尽,统一分配。

  根据肖劲光的回忆,8月初,国民党守军除新7军第38师每周还偶尔能吃一顿大米饭,第60军182师用1/3高粱米掺大豆吃外,余下的4个正规师都发粮代金,由各连自己去买,买到什么吃什么。至于地方保安部队,只能靠抢了,抢到什么吃什么。由于粮食奇缺,城内的粮价飞涨。据当时报载,以高粱米为例,从6月至9月的3个月内,就上涨了700倍,“由6月2日的每公斤8万元(东北流通券),上涨到9月10日的每公斤5600万元。”后来,粮价再涨,粮市上也无粮可卖,有价无市了。据后来投诚的国民党军官兵讲,城里连青草都要一捆钞票才能买一捆,一个金戒指也只能换一个馒头。

  后院起火

  曾泽生率部2万多人起义

  对峙了5个月,10月17日,国民党60军军长曾泽生率部2万多人起义,长春情势顿转。

  59年过去了,赵海瀛老人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他说,“后院起火”,对国民党军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1兵团司令官郑洞国无疑是个致命打击,特别是19日上午,防守长春西半部的新7军也土崩瓦解,郑洞国清楚,大势已去。但他还是奉蒋介石之命,下令“突围”。

  “而此时,一些国民党守军已经与我军直接接触了,在中正大街(现人民大街)两侧,有的部队与我军的电话线已经架通,有的官兵过来与我军一起吃饭,从上到下,都要求放下武器。纵然长官一再命令突围,也无人听命。” 

  当时,长春的守军以中正大街为界分为两个守备区,东半部归第60军,西半部归新7军,司令部设在中央银行大楼。1948年10月17日24时,按照预订计划,曾泽生出城,第60军同时撤出城外,开往九台休整。我军接防部队悄然进城,天一亮,纵贯长春市南北的中正大街以东地区驻满了我军。

  体面投诚

  郑洞国率部放下武器 

  郑洞国坚持了两天,最终提出一不发表反蒋通电,二不出席公开仪式的条件。获得同意后,10月20日晚他向蒋介石发出最后电报,报告:“曾叛李降,弹尽粮绝,退出中央银行大楼。”兵团机关和直属部队朝天鸣枪,以示做最后抵抗,这才放下武器。

  赵海瀛说,郑洞国的部下当时特意设计了一个“体面的投诚”,感觉是“抵抗”一二日后才“负伤被俘”。“那是10月21日凌晨4时,突然枪声大作,楼内向外面无目标地射击,但枪却打得很高。天亮时分,从沈阳方向来了几架飞机,在高空绕了几圈后就回去了。不一会,枪声停止,郑洞国率部投诚。那大概是早晨6点,全副武装的特务团列队由银行大楼侧门走出来,他们在军官的带领下,来到中正广场(今人民广场)放下武器,脸色个个沮丧,有的士兵脖子上还挂着用单裤扎口装着大米的袋子,有的扎口不紧,还将大米撒了一地。看来这些士兵是饿怕了。而郑洞国的一个秘书,开着一辆小吉普车,由中央银行大门出去,往民康路那边去了,打着白旗。

  那一天,长春中正广场锣鼓喧天……

新文化报
2#
发表于 2007-7-18 14:36 | 只看该作者
听老人说过“困长春”的日子 ,就是饿啊......
3#
 楼主| 发表于 2007-7-18 14:39 | 只看该作者

对话人物 最难忘的战斗在黑山

赵海瀛 本报记者 李洪亮 摄

  赵海瀛:1921年10月出生,1978年离休前任伊通满族自治县人武部部长

  记者:您参军时还是个孩子吧?还记得当初为什么要走革命道路吗?

  赵海瀛:怎么会不记得!我父亲是1935年被日本鬼子投的霍乱菌毒死的,当时我也中了毒,也好悬没丧命。父亲去世后,家里特别穷,我就成了顶梁柱。本来我读书很好,这个时候也只好辍学,去给地主家扛活养家。

  1945年,家乡黑龙江省绥滨县来了八路军,听他们宣传,我高兴极了,便报名参了军!8月10日那天,我兴高采烈地加入了黑龙江独立师11团2营4连,因为有文化,一参军就是一排一班的班长。我们先打了一阵日本鬼子,然后就上山剿匪,这段时间,母亲天天烧香磕头,提心吊胆地怕我出事,她裹着小脚干农活,吃尽了苦头,拉扯我的3个弟弟妹妹。

  记者:您一生中参加的战斗大约有多少?哪一战最难忘?

  赵海瀛:加起来大概有20多场战斗吧。要说最难忘,还是辽沈战役中的黑山阻击战,那是我的最后一仗。记得战斗打响的头一天晚上,我们连夜从距离黑山近50公里的地方往战场赶,为了速度,我们除了枪、炮、子弹和手榴弹,把身上的东西都扔了,一路小跑,终于在拂晓前到达了黑山。我们累得不行了,还没一会,总攻就打响了。顷刻间,枪炮声像开锅了一样,眼看着炮弹就在头顶上呼呼飞,我们在底下和敌人拼杀。我的枪法还挺准,只要是我正面的敌人,我一枪他就完,被我打死的恐怕有不少人。后来战斗胜利了,我们打扫战场,不记得那场战斗死了多少人,只是今天还忘不掉脚下一迈步,钢盔就叮当响的情景。

  新文化报记者 王瑾 通讯员 杨威 魏涛

4#
发表于 2007-7-18 14:44 | 只看该作者
倒霉的是老百姓
5#
发表于 2007-7-18 14:34 | 只看该作者
艰苦卓绝、浴血奋战.
6#
 楼主| 发表于 2007-7-18 14:36 | 只看该作者
亲历回放 起义前的焦灼一刻

  1973年逝世的曾泽生曾写文章回忆:

  当时,摆在第60军面前有3条路:一是死守长春,结果是城破被歼;二是向沈阳突围,结果是被解放军歼灭在长春到沈阳的路上;三是反对内战,率部起义,参加革命,向人民赎罪。走哪一条路呢?这是我当时脑际整天盘旋的问题。

  9月22日晚上,我在长春中长路理事会大楼——当时第60军军部的办公室里,焦灼地走来走去,思虑着部队的前途和出路。3条路当中只有起义才是出路,才是活路,共产党、解放军也通过各种渠道多次向我晓以大义,指明出路。但是,作为一个在国民党营垒中戎马半生的高级将领,要下这个决心,转变立场投向共产党,思想上一时还难以转过弯来,非常痛苦。

  10月14日早晨,我派了两个人先出长春,去与解放军联络,预订第2天早上返回。可是15日我在家里等了一天,直到16日中午,两人还没有回来,我心里焦灼不安。

  中午,郑洞国突然来电话,语调很急促,让我马上去。我猛然一怔,莫不是消息走漏了?我延宕着时间说,“我正在吃饭!”没过5分钟,电话铃又响了,这次语调更急促:“有要紧事,马上来一趟!”郑洞国很坚持。他越催得急,我心里越疑惑,这是从未有过的事!我立刻和白师长、陇师长通话,得知郑洞国没要他们去,我稍稍放了点心,便吩咐他们说:“在我未回来之前,就是天塌下来,你俩都不许离开部队。郑洞国如果将我扣留,你们仍按原计划行动。”

  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郑洞国的办公室,准备迎接最坏的事情。郑洞国穿着一件美式夹克,拉链大敞开着,半身陷在沙发里,形容愁苦、憔悴,大口大口地抽着烟,屋内烟气弥漫。见我进屋,他立起身来,递给我一份电报:“空援、机油两缺,立即向沈阳突围。”这是蒋介石在沈阳亲自下的命令。郑洞国慌乱不安地在屋里走来走去,我紧张担着的心事,顿时一下解除了,心里非常轻快。  

新文化报

[此帖子已被 长白鹿 在 2007-7-18 15:02:35 编辑过]
7#
发表于 2007-7-19 10:51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写照。
8#
发表于 2007-7-19 12:15 | 只看该作者
很幸运我们没有出生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9#
发表于 2007-7-19 11:31 | 只看该作者
原文由 [B]启明[/B] 发表: 艰苦卓绝、浴血奋战.
10#
发表于 2007-7-19 13:05 | 只看该作者
   往事回首,惊心动魄,血与火的洗礼,使我们的长春名垂青史,使我们长春人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镶嵌在东北大平原上的这颗璀璨的明珠,以汽车城、电影城、科技城等诸多耀眼的光环举世瞩目!!!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8 23:36 , Processed in 0.040009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