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云飞扬. 于 2012-9-13 18:34 编辑
转载:郭亮村位于河南省辉县市西北部太行深山区的沙窑乡。那里山高谷深,林木茂盛,流水潺潺,民风淳朴。游客乘火车到新乡站,步行10分钟即到汽车站,乘坐大巴半个多小时就到辉县,从辉县汽车站前往郭亮村则要3个多小时。 自2000多年前秦汉开始,晋陕一带人家逃难来如今的郭亮村,落户生息。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末年,逐渐形成村子。 关于郭亮村的由来,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王莽时期(公元8年-公元23年)农民领袖郭亮兵败失利后,退守太行山,曾在这里驻扎,欲凭借太行绝壁固守。之后,他的义军被数万名官兵围困在绝壁上,眼看粮草皆无,郭亮心生一计,命士兵将一面鼓与一只羊悬在绝壁的树上,被悬的山羊四蹄乱蹬,发出咚咚的击鼓声。官兵听后,误认为郭亮准备大战,暂时按兵不动。郭亮看到时机成熟,率义军用绳索吊下绝壁,火速转移。两天后羊死鼓息,官兵方知上当。 后人为纪念郭亮的勇气与智谋,将郭亮将士驻守的山崖称为郭亮崖,崖上的村庄也由此得名。 愚公移山的壮举——郭亮洞 郭亮村位于郭亮崖之上。过去人们上山下山,走的是百丈悬崖上仅可容一人过的绝壁小路,被称为“天梯”。这 “天梯”是村民通往山下沙窑乡的惟一道路。直到山民打通了令人叹为观止的郭亮洞,才逐渐渐废弃了这条“天梯”。 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以前牛、羊、猪等牲畜大多是在小犊子时就由村民从“天梯”抱上来的,喂大后若想卖给外村,还得绕上很远的山路才能转下山。平时从“天梯”将山货背到山外,换取一些紧俏的日用生活品。如今村民可以“舍天梯而行长廊”了。 今年59岁的村民申新福说,1972年村里人自发卖掉山羊、山药,集资购买钢锤、钢锉;在无电力、无机械的恶劣条件下,历时5年,硬是在绝壁中一锤一锤凿去了2.6万立方米石方。当时上至70岁的老人,下至十几岁的娃娃都轮流走上隧道工地,清理石渣。村民用掉12吨钢材,打烂了4000把铁锤。被人称为“绝壁长廊”的郭亮洞终于在1977年5月1日正式通车了。 在绝壁中凿出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200余米的石洞——郭亮洞,几乎是个现代愚公移山的故事。每个穿行在郭亮洞的人,都不能不惊叹这个壮举。村前有石碑记载着这一历史事迹。 走在郭亮洞内,你会发现外侧凿有35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天窗。天窗是为了便于清排施工中的石渣,如今已经成为通风透光的观景台。身处其间,仿佛置身苏州园林内的游廊粉壁上的花窗,移步一景,引来无数游客拍照留念。不过驾车的人都无心看风景,因为“隧道”坡度大、急弯多、路面窄,对面还常有车来“挤兑”,行车难度足可与蜀道相提并论。 不少来郭亮参观的外国游客,都为绝壁上的隧道感到震惊,他们称郭亮洞为世界第九大奇迹。郭亮洞的开通,最为重要的是为郭亮村的经济发展与外界的沟通奠定了基础。 洞后石头村 绝壁长廊尽头的郭亮村处在四面群山的环抱中。村口有一座20世纪初年修建的红石拱桥,村外围最抢眼的是一排村民新盖的家庭旅馆。 村口台阶上的一株老柳树像是老村的守门人,顺着枝头所指方向抬高视线,隐匿于现代建筑后的古老“杏花村”终于豁然开朗。 步入老村子,满眼都是太行山石,老宅、院墙、鸡栏、猪圈都是用大小方圆不规则的石头垒成的,纵横往来的石阶同样取自太行山的条石。如果你进入某家某户的院门,你还能看到石磨、石碾、石桌、石凳、石床…… 看似散乱的石村散发着原始粗犷的美,每一块山石都张显着艺术个性,像是印象派画家莫奈笔下的一幅幅画,远比贴着瓷砖的现代建筑要有内涵得多。 老村子里没有死胡同,每个路口都有小画匠们“把持”着,他们用手中的水彩或碳墨挥舞并重构着老石村的沧桑外表,工笔的、水墨的、超现实主义的郭亮村跃然纸上。那一刻你会觉得手中的相机也变得呆板、了无生趣了,凌云之上的老石村,原是要人们用心去交流的。 这些小画匠们是来自全国各地美术学院的学生。他们到处写生的身影,给这美丽的村庄平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随意问起一位来自开封美术学校的同学,他说,这里风景很好,很有韵味,非常适合他们写生。被这美景吸引而来的还有不少摄影家。 敞开大门的郭亮村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因其保持较原始的村落景观,先后有《清凉寺的钟声》、《走出地平线》、《倒霉大叔的婚事》等影视作品将这里选为外景地。剧中群众演员均由这个村群众担任,许多农家的生活日用品成为了影片的道具,与图片、资料一起成为了村民们珍贵的收藏品。 留宿农家,还可以看到在郭亮拍摄的影视剧光碟。著名导演谢晋、电影艺术家于本正等在郭亮长住数月,并亲笔题字留下墨宝。村里如今还保留着谢晋居住的房子和用过的物品。作为60多部影视剧的外景拍摄地,1996年村党支部决定成立郭亮影视村。 目前的郭亮村与南坪、罗姐寨等合称万仙山风景区,村里家庭旅馆100余家,再加上景区内的宾馆、酒店,日接待能力可达数千人次。郭亮凭借独特的自然环境,保存较完好的原始村落风貌,吸引了国内众多知名画家和艺术院校学生写生、创作。全国100多家艺术院校和团体都将这里定为写生创作基地。 天梯之上看日出 “要到郭亮村必经郭亮洞,了解郭亮村先要走天梯。”郭亮村现有83户,320口人,下辖另山、回逃站、不蝶凹共三个自然村落。 村民进出村子走的“天梯”高百余米,建在悬崖之上,宽处1.2米,最窄的地方只有0.4米,720级台阶。天梯始建于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至清(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末历代不断扩修。 在天梯上临渊而行,稍有不慎便会命丧崖底。多少年来,天梯维系着郭亮人的全部生活。曾经象征封闭、贫困的古道“天梯”,它书写着郭亮村一段久远的历史。如果你注意在天梯的崖壁上可以看到一块40厘米见方的石刻,虽然被风雨侵蚀的字迹有些模糊,但仍然能分辨出“道光叁拾年叁月立,岭西村赵昌立施”等字样。 天梯最上缘,是郭亮村看日出的最佳位置。 春秋季节,大约五点半,彩霞便染红了太行山,视野里的远近分布的三道山梁层次分明,依次被霞光勾勒了三道金边。太阳还没有露脸,已有好多人选择好了地势,架起了相机,静等日出。忽然,传来一声大叫:“看!太阳出来了。”只见远处天际之间、山巅之上,一轮红日冉冉地升起。一时间,天白了,云红了,山翠了,一切都显得那么艳丽。喀嚓喀嚓…… 看完日出,顺便亲身体验一下天梯是最合适不过的。从天梯下来,只见前方大约300米的山凹处,住有十余户人家,点点房舍,掩映在片片翠绿的山林之中。初升的太阳将峭崖、房舍尽染一片金色,清晨的炊烟蜿蜒流淌在翠林、山间,一幅温馨自然的图景,美不胜收。 这个村子叫不蝶凹,有一条石头砌成的水渠穿村而过。问过赶着羊群的村民,得知这条水渠也是70年代砌成的,为的是接山上流水用于灌溉不蝶凹村下的农田,水渠的尽头就是郭亮洞入口处。水渠两边由宽约0.5米的石条砌接而成,中间也只隔石条那么宽,称之为水渠显得有点牵强。沿着水渠走去,一路上抬头不见山顶,低头不见崖底;放眼望去,对面山壁形状、颜色各异,山下有些麦田,也呈梯状,麦田旁就是入村的马路。 十数分钟之后,我们便来到郭亮洞入口处。在这洞中漫步,可以细细欣赏你在车内路过时没法看到的景致。 景点搜索: 崖上人家:明末清初时有人家在此居住,门外咫尺便是130多米高的绝壁,被称为“崖上人家”。 “喊泉”:泉眼高悬于百米之上,似龙头在喷云吐雾。滴水从绝壁顶上一空心圆洞中直落下,远看恰似“龙须”。人站在其下,一声高喊,泉水流量便有所增加。 白龙洞、红龙洞:郭亮村溶洞极多,已经开发的有白龙洞、红龙洞、黄龙洞,这些溶洞集中于郭亮村后山两公里处,从村子徒步过去大约半小时就到了。溶洞皆较窄,少了南方大型溶洞那种壮阔的气势,却也小巧别致,更兼人迹罕至,洞内清静自然,野趣十足,颇能满足人们探幽入微的心理。黄龙洞甚至要猎奇者趟过一米深的寒水才能进入,很有寻访小龙女“侠情谷底”的感受。 如果对溶洞感兴趣,最好带上你的防水手电或头灯。 食宿: 郭亮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提供食宿,食宿每人每天不到50元。新盖的家庭旅馆,双人标准间12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