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明月如霜 于 2012-10-26 11:15 编辑
当代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在他的散文集《文化苦旅》中有一篇文章:《都江堰》,讲到他原本去四川拜访道教发源地——青城山,路过灌县时,顺便去看了都江堰,想不到给他留下深刻印象,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前几天,我也去参观游览了世界水利史上享有盛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前一天晚住宿茂县宾馆,早8点从茂县出发,汽车行驶在川西的大山中,公路不太宽,弯弯曲曲,因为4年前大地震的损毁,沿途都在搞基建施工和基础设施的修复,工程车、旅游车川流不息,拥塞难行。2个小时后终于到达都江堰的灌口镇,小镇绿树掩映、秩序井然。上小学时就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也知道建造者李冰父子,想象中不过是在一条河中建一个坝,防洪蓄水,抗旱开闸。然而当我真实地踏上都江堰的土地,才发觉之前对都江堰的猜想是多么肤浅和幼稚。 现在的都江堰不仅是一个水利工程,已经变成很有名气的旅游景点,灌县也被改成大名鼎鼎的都江堰市。每年参观的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都江堰不仅灌溉了成都平原,也惠泽了一方百姓。 景区大门像普通寺院,平淡而别致,走进去却苍翠茂密,郁郁葱葱,既有庄园的气派,又有花园的温馨。迎宾路的两侧是古代各个时期蜀郡太守的石雕像。走不远就到了伏龙观,江水轰鸣,激流奔腾,这就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岷江,看惯了平静的西湖、湘湖以及缓缓流淌的钱塘江,初识岷江倒吃了一惊,现在正是丰水期,水量特别大,磅礴湍急,惊涛拍岸。导游介绍,2000多年前,岷江一直是四川一大祸害,山洪暴发的时候,江水奔泄而下,进入成都平原,常常引起洪涝,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枯水时期,土地干旱,得不到灌溉,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时任蜀郡太守李冰为民造福,带领百姓历经艰苦的八年奋斗,开山凿渠,建成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没有想象中的拦河大坝,疏导代替拦截,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岷江在灌县被分成外江和内江,洪水爆发时,河水的大部分经宽而浅的外江排入长江,枯水时,大部分水经窄而深的内江流入成都平原,使得成都平原的40多个县旱涝保收,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天府之国。 时间有限,虽然是大概的了解,但都江堰的宏伟壮观深深地震撼了所有参观者。它以自然为屏障,源于自然,回归自然,是天、地、人的巧妙融合。历经2200多年,都江堰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可以说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的经济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与都江堰同时期修建的巴比伦王国两河流域灌溉渠早已沦为沙漠,古罗马帝国的人工渠也已被风雨淹埋,然而都江堰却长盛不衰,这不得不令世人惊叹。都江堰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文化遗产”。以余秋雨的两句名言结束小文: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