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77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九天(数九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24 08: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快乐老头 于 2012-12-24 08:24 编辑
' i& u$ g  v2 O; h  X
5 }$ s1 L* D# ^& I4 m5 `/ W8 @                 三九天(数九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 f  c# \, G/ U; d* r- E

& h4 l7 q: b/ W  Q9 X7 @: J
    大家都知道,三九天,是人所感受到最冷的时段。三九天,比较好计算,每年的冬至节这天,就开始进入“数九”,之后,你只要熟悉了中国传统的节气口诀,就知道寒暑时间表了。这就是:“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九九八十一,耕田老汉田中立。”。这意思是说,由于地球有积蓄前端时间的冷热能量的情况,所以,进入冬至之后,还有40天的最冷天气;冬至之后的18天,僵手足;冬至之后的18天—36天的这18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期,可以冻死猪狗;而一旦进入冬至之后的36天——54天的这18天,沿河的柳树就发新芽了,气候就转暖了;而冬至之后的54天——70天,人们就要脱下冬衣了;冬至之后的70天,就要准备春耕了,天气就彻底暖和了。/ `7 g4 L1 v3 [, }3 X0 `0 |% m  B

9 d& `8 k! M  V; J( Z) b# L+ l  那么,数九是什么时候,我们根据2011年冬至的时间,推算就知道什么时候是数九了,不管你知不知道,反正我是知道了。
& K, b- l8 O1 ~' y' d" C5 f6 v: x2 ^1 `- B# g. f
  “三九”是指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即冬至后的第十九天到第二十七天。我国阴历有“九九”的说法,用来计算时令。计算的方法是从冬天的冬至曰算起(从冬至开始叫“交九”,意思是寒冷的开始),每九天为一“九”,第一个九天叫“一九”,第二个九天叫“二九”,依此类推,一直到“九九”,即到第九个九天,数满九九八十一天为止。这时冬天已过完,春天来到了。! n9 f) ~  C( W6 ]- }- z, t  _

5 R. J- e; {# Z' H4 J' j+ s0 |  一般“三九”时最冷。“冬至后第三个第九天”是指“三九九”,也是“三九”和“四九”相交之日,并非“三九”。0 J. Z6 y5 J' f/ n! x6 D& s  u

) W- Z6 f2 t2 ]0 B  老北京的习俗,冬至曰起要画“九九消寒图”,这一习俗在明人的著作中已有记载,这图是一幅梅花图,画一枝梅花.上面有81个花办(代表九九八十一天)。每过一天就用笔染一个花办。待过完这8l天,81个花办也全染过了,春天到了,所以叫“九九消寒图”。而且在明代北京,还有刻印好的“九九消寒图”,在市面销售,这就更省事了,而且在这图旁还有《九九歌》。1 K# X' |; Z1 _& D$ x" a+ k: e

. H. E' Y( H$ @8 ?5 X' Q  这《九九歌)是利用人对寒冷的感觉以及物候现象(即因天气气温的变化而导致动植物的变化的现象,如柳树发芽,桃树开花,大雁飞来等等,均与当时气温有关,而这些与几月几日并无必然关系)来反映天气的冷暖。笔者小时候中原地区流行的《九九歌》是这样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通俗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 K7 S. ^; Q- _" l5 l
6 D  w1 h9 G5 J2 |* b
  这“九九”之说。早在南北朝时就有了。当时民间从冬至日数起,到九九八十一天,寒冷的日子就过完了。而这(九九歌)大约起源于宋代。到了明代已很流行了,而《九九歌)在民间流行时,却有不同的版本,内容及详略均不同。我们看看明代的<九九歌》的不同说法,十分有趣。. b; Q- {0 N( E# S4 _
: r: p% V8 ?) Q3 h# T2 o/ X
  明代《五杂俎》记载了当时《九九歌》的一种说法:“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指大风吹篱笆发出很大的响声。这声篥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名。);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指天冷,在屋内睡觉却像在露天睡觉一样冷);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纳担头担(指天热了,脱掉衣服担着);八九七十二,猫犬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这一说法较为详尽。而据该书记载,当时(明代)的北菪功乜区流行的,《九九歌》则远没这么复杂,十分简单明了:“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目通俗易记。( y# O6 R8 a0 u% d
& L$ h9 l+ z/ X6 y2 M
  而明代专门记载北京风物的《帝京景物略》所记的《九九歌》与上述又有不同:“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盐虎本来指古代一种虎形的盐.这儿比喻人们所堆的雪人);六九五十四,口中出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屹蚤出。”这最后几句对于冬天受冻的穷汉给予了很大的同情。这两个复杂的《九九歌》版本互有异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九四十五”,前一说法为“太阳开门户”;后一说法为“家家堆盐虎”。这可能反映了这两首《九九歌》产生的时期在冬六的降雪量有着很大的差别。2 X: L  V4 ~& o( b  P. @

% z& P3 P7 S' @, U! }# N. ?0 g( V6 `  上述明代北京地区流行的简单版本《九九歌》中说:“七九八九,沿河看柳。”而上一世纪时的《九九歌》都成了“五九六九,沿河看柳。”这一改动不可忽视,它反映了明代时北京的天气比上一世纪时北京天气要冷,以至于从物候现象表现出来,柳树出芽长叶要相差一段时间。- r: c4 K1 w* W" ]2 {
6 V! k! w& A" z$ A8 ~1 U1 Z
  冬天的《九九歌》十分流行,因为零冷的天气让人感到十分难熬,其实夏天也有《九九歌》,不过夏天可不像冬天一样。要画什么“九九消暑图”了。夏天的九九与冬天相对应,从夏至日算起,也有九九八十一天,据明代《五杂俎》记载为:“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古代有冰窖,冬天藏冰,夏天取出应用);四九三十六.汗出如洗浴;五九四十五,难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入佛寺;七九六十三,床头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阶前鸣促织(促织指蛐蛐)。”这夏天的《九九歌》写得十分生动有趣,而且以人的主观感觉为主。
% G4 S$ _. F5 \
- G: ^7 H9 [" u* Q# d; X- J; [: r. W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收起 理由
雨夜 + 2 赞一个!
燕归来 + 2
poo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2-12-24 08:2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长知识!

点评

谢谢朋友关注!  发表于 2012-12-24 10: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2-12-24 08:34 | 只看该作者
坐沙发,品佳贴。谢谢楼你辛苦了。

点评

谢谢朋友关注![/  发表于 2012-12-24 10: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2-12-24 08:3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欣赏了。

点评

谢谢朋友关注![/  发表于 2012-12-24 10:3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2-12-24 08:38 | 只看该作者
值得学习。

点评

谢谢朋友关注![/  发表于 2012-12-24 10:3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2-12-24 11:3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欣赏长知识!

点评

谢谢朋友喜欢!  发表于 2012-12-24 18: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2-12-24 17:46 | 只看该作者
快乐老大哥发的帖子总是让我长知识,谢谢喽!

点评

冬泳锻炼身体,健康长寿!上网学习知识不得老年痴呆!  发表于 2012-12-24 18:1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2-12-25 05:37 | 只看该作者
        真的要好好学习一下,冬练三九,加油!

点评

冬练三九,冬泳人四季都练!坚持最难!  发表于 2012-12-25 09: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2-12-25 21: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雨夜 于 2012-12-25 21:08 编辑 / d# A  e" W/ z  {8 _0 L: ]* u

' o6 m! H6 g8 ]1 J1 @  k* U* i9 l
' B6 O$ A2 O3 v0 {" A5 g冬练三九,夏练三暑,加油!' ], q# q4 f) X; p- J- N' q

点评

加油加油!  发表于 2012-12-26 10:4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2-12-29 16:58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谢谢副会长关注!  发表于 2012-12-29 18:0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0-11 15:22 , Processed in 0.074867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