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冰团战友 于 2013-2-27 22:37 编辑
我的健身经 体育锻炼其实是一种调动,是对身体里积极因素的调动。通过肢体的活动促进血液流动的加速、影响心率血压变化,增强心肺功能,增加对脏器躯体的供血量,通过血液把吸收合成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使全身状况得以改善。 但是没有好的心肺功能循环系统是加速不起来的。所以首先自己要有好的基础条件,也就是具备可以利用的资源。有朋友问“我怎么跑不起来呢?”答案是,“慢慢来,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 这个资源就是本,本固则百邪不侵,正本也才能清源。一旦基础丧失,活动资源枯竭,人体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没有了本,不仅锻炼失去了条件,病邪也会乘虚而入,严重的无药可医,乃至不可救药。 严格地讲,锻炼都是有条件的,有的人条件好一点,有的人就差一点。哪怕你只会走路,就能利用走路来锻炼。哪怕只能一呼一吸,只会咬牙切齿仍然也可以锻炼。有一种“内养功”就是静卧调息,治愈了不少慢性病;“赤龙江海”和“叩齿”靠的就是舌头、牙齿在口腔内的活动以及津液的运用,也有一定的养生效果。只不过这类锻炼功效有限,单靠这个不足以打理好身体。谁不想通过举手之劳把身体练好呢? 这里就有一个锻炼的时机和能否持之以恒地坚持的问题。 所以身体锻炼需要做为习惯和常态伴随终生。有朋友说,“只要有口气就得坚持锻炼。” 锻炼确实有个量的问题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但是并不是时间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贵在持之以恒。每天不少于40分钟,间隔不超过三天就可以了。天天泡在运动场上的效果不一定就好,文武之道一张一弛,要利用好身体中的修复再生再造能力。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当然也不行,总的说练的天数要多于停的天数,光说不练那是嘴把式,光练不停是傻把式。 锻炼方式一定不能太单一。有人跑了半个世纪,最后死在了马路牙子上。现在还有跑友生命不息跑步不止,宣称“跑死拉倒”,可惜还是没跑明白。 不能我执太重。我说过不能一辈子光游泳,把身体的一切问题都寄托在游泳上,这不可取。任何方式都有局限性。 肌肉是可以记忆的。反复刺激一个系统,久而久之会变得麻木起来,效果会越来越小,直到消失。鱼每天都在游泳,但还不是活在本物种的寿命期限以内?笔者学会游泳45年,近年来连续二十年游泳不止,收效越来越不明显,穿插踢毽、跑步、骑自行车、打乒乓球、跳绳后感觉好极了,所以我推崇锻炼方式的多样性。生命也是如此,丰富多彩才过得有滋味。 锻炼要考虑成本。我曾提出生命的耗材的概念,就是一些必要的物质保证。物质消耗是有限的,跑步只需一双鞋,游泳只需一条泳裤。这里我想说的是机会成本。二十年来我用在身体锻炼上的时间太多了。过去还不觉得,退休以后反而觉得时间不够用了。虽然锻炼是伴随一生的事,但我们也不能用锻炼充填已经不多的光阴。况且,锻炼的效果贵在经常而并不取决于每次活动投入时间的长短。形成规律,坚持经常也就可以了。 冬泳网一位当过工会主席的版主被问及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他回答说“喘气。”到了一定年龄社会活动少了,兴奋点少了,也许只关心喘气了。但愿他当时只是随便开开玩笑。 日常生活中,也常见一些终生不大锻炼却能长寿的老人,我想一定是妇女居多。她们常年操持家务,心胸豁达,没有不良嗜好,随遇而安,这是社会和家庭角色决定的。 有人问“出家人不爱活动怎么能长寿”,其实这是误解。出家人与世无争,没有多大生活压力,奉行“一不做二不休”(即一日不劳作一日就不休息),朝觐、转山、云游都是很耗费体力的,更有苦苦修炼的武僧,没有多少久坐不动的修行者。四体不勤的“懒和尚”、好吃懒做的“花和尚”是不会长寿的。 国际卫生组织定义健康,强调人体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而自然界对生命的侵袭突出的就是寒冷。所以,人体才对寒冷有了那么强的保护能力。冬泳就是利用冷资源调动身体内部的自我保护和平衡能力,从而达到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我借题发挥创造了冬遛、冬站的概念,这都是冷资源的开发利用,冬泳那是利用冷资源的最高境界。冷水浴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冬泳要做必要的准备活动,要注意给自己发信号。某教授冬泳时,从脱鞋到下水要光脚在冰冷的水泥地上走一段路,有人下水前向脸上身上撩水,这都是给自己身体发信号,提醒全身注意啦!类似于投石问路,类似于注射青霉素的过敏试验。身体每时每刻也都在给自己的大脑发信号,看你会不会解读。 人与人不一样,就是自己的身体今天与昨天的状态也存在差异,我们不可以麻木。 因此,跑步、游泳、骑车、踢球、歌唱、跳舞,选择健身方式要因人而异;活动量上须循序渐进,适可而止;注意给身体发信号和扑捉接收信号。即宜人、适度、不冒然从事。 见过多位健身者的猝然离去,引发了一些思考。必须声明我不是医生,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以上看法仅供参考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