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9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糖尿病(转自冬泳科研 快乐老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4 1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青城船长 于 2013-4-24 17:14 编辑 + S. `$ q9 Q6 R
7 G. e+ f% H0 ^9 t; r9 A
糖尿病

8 o( y0 a7 `. {       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i2 d3 z2 \8 S+ b) v3 K
   4 J- G+ U: X- O. d5 c: Z. r& `
       疾病简介

$ }* ~# R. p4 R( j1 u      "糖尿病"是一种血液中的葡萄糖容易堆积过多的疾病。国外给它的别名叫"沉默的杀手"(Silent Killer),特别是"成人型糖尿病",四十岁以上的中年人染患率特别高,在日本,四十岁以上的人口中占10%,即十人当中就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一旦患上"糖尿病",将减少寿命十年之多,可能发生的并发症遍及全身。 * C# n8 R, s, x. ^; E. V  p: K& i  u
6 A% b9 X% a3 m' f8 }6 V( o
  越来越多的内外权威临床研究表明:日本进口的特殊免疫“八*佰*壹”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胰腺具有双重功能,即分泌消化液和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激素,主要调节人体的糖代谢。甲壳质通过协调脏器功能促进内分泌,实现对胰腺功能的调节。首先是刺激迷走神经,兴奋大脑皮层的饥饿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然后使胰腺的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量,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改善胰腺的功能,活化胰岛细胞,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 G0 u( H, Y8 a0 L5 S7 n. T1 q) }* {# A7 z
  2)强化胰岛素的活性:实验证明胰岛素的活性与体液的PH值(酸碱度)密切相关。胰岛素在酸性环境中是没有功能的,只有体液PH值7.4时发挥作用最好。PH值每降低0.1,胰岛素活性下降30%,糖代谢障碍,代谢不全,中间产物增加,体内有多量的二氧化碳堆积,体液环境偏酸性。甲壳质能够提升PH值0.5个单位,从而使胰岛素的活性可明显改善。 ( K$ C0 I, _8 l) B
, O9 S: g9 t) w7 S- \: [
  另外多元醇代谢的亢进引起PKC活化,糖化终末产物增加,蛋白质机能改变,细胞内运输障碍,引发细胞凋亡等,引起糖尿病神经功能障碍。
" g' q- z# f9 L( b$ O% x
! n9 ]) w0 K5 X5 ~6 y, Q  多年来,医学界一直致力于对糖尿病的研究。这是因为一旦患上“糖尿病”,人体的麻烦随其而至,因为免疫功能减弱,容易感染由感冒、肺炎、肺结核所引起的各种感染疾病,而且不易治愈。并且选择性地破坏细胞,吞噬细胞。抗癌细胞的防御机能会大大减弱,至使癌细胞活跃、聚集。 难怪有这样的说法,一旦得了“糖尿病”,寿命减去十多年。因此许多人对糖尿病谈之而色变,千方百计的治疗。
1 p+ S4 Y* l+ \6 |0 Z. y
" L, ~: S- U5 f0 s; e: E5 _     疾病分型  糖尿病(Diabetes)分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在糖尿病患者中,2型糖尿病所占的比例约为95%。 " ~# l: r* d" ]5 r
     1型糖尿病  其中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 y/ ~: ~5 Z4 w  D( W0 ^- q! ~
2 X- p0 ?% S) L+ a  儿童糖尿病也是1型糖尿病常见发病对象,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起病多数较急骤,几天内可突然表现明显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和尿可达几升、胃纳增加但体重下降。年幼者常见遗尿、消瘦引起家长注意。发病诱因常由于感染、饮食不当容易发病。婴幼儿患病特点常以遗尿的症状出现,多饮多尿容易被忽视,有的直到发生酮症酸中毒后才来就诊。 6 Y  p, ^# U% ^+ f4 g, M' I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是人体胰腺B细胞分泌的身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 6 \9 ~$ z: e1 Y9 H8 C
! D+ |, ~5 {! }/ X0 U% L, z( w
  胰岛素抵抗是指体内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外周组织如肌肉、脂肪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的吸收、转化、利用发生了抵抗。
4 \% @: C4 V/ F( Z, }. ?. |/ b2 \! N# M! t2 r
  临床观察胰岛素抵抗普遍存在于2型糖尿病中,高达90%左右。糖尿病可导致感染、心脏病变、脑血管病变、肾功能衰竭、双目失明、下肢坏疽等而成为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高渗综合症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初始阶段可表现为多尿、多饮、倦怠乏力、反应迟钝等,随着机体失水量的增加病情急剧发展,出现嗜睡、定向障碍、癫痫样抽搐,偏瘫等类似脑卒中的症状,甚至昏迷。
- R7 V1 U7 x3 _  ]# l* z  F* m     继发性糖尿病  由于胰腺炎.、癌、胰大部 切除等引起者应结 合 病史分析考虑。...病员有色素沉着,肝脾肿大,糖尿病和铁代谢紊乱佐证,应注意鉴别,但较 少见。其他 内分泌病均各有特征,鉴别时可结合病情分析一般无困难。应激性高血糖或妊娠糖尿病应予随访而鉴别. 一般于应激 消失 后 2周可以恢复,...或于分娩后随访中判明。....

' U) t0 {; f" M* C

8 r/ `* @1 k. H0 n(第一部分)' K. P3 Q& s: D& Z

0 g; v/ P/ U- ]
9 t( E1 }9 G8 x9 w1 a
3 d# f0 d5 Q6 V" K% q: E7 v
+ R: w& Z" i) H. L+ _. G- S4 |
2#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17: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城船长 于 2013-4-24 17:23 编辑
# E0 `0 y9 c/ r8 e9 |" y/ ^
0 z% `* b3 t1 N2 Y
临床表现  三多一少: 1 V6 c' v  [+ U7 f; l. j- C

1 L. D7 g2 Y0 g% l  x6 A
  多食;由于大量尿糖丢失,如每日失糖500克以上,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能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食量增加。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病人易产生饥饿感,食欲亢进,老有吃不饱的感觉,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主食达1~1.5公斤,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还不能满足食欲。
! ~4 S9 o6 F- Y" ]4 {; L& f
# k$ D$ s/ Z3 a& J5 L# n+ R* l. g
  多饮:由于多尿,水分丢失过多,发生细胞内脱水,刺激口渴中枢,出现烦渴多饮,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饮水也越多,形成正比关系。
: J% p, Y! e  @6 B! J! g' {
( ]- K) r3 U/ G# x7 \2 G% h
  多尿:尿量增多,每昼夜尿量达3000~5000毫升,最高可达10000毫升以上。排尿次数也增多,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1次,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30余次。糖尿病人血糖浓度增高,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出现多尿。血糖越高,排出的尿糖越多,尿量也越多。
- l8 S3 w& b3 T+ {
  g9 `* i: H! ~# ~
  消瘦:体重减少:由于胰岛素不足,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使脂肪和蛋白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再加上水分的丢失,病人体重减轻、形体消瘦,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以致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同样,病程时间越长,血糖越高;病情越重,消瘦也就越明显...

  n8 k! r+ X( Y5 E: |3 F: W, B$ g  C- }2 d
  糖尿病早期症状
! B* s& L% B, m7 D1 P" D
. c" \4 q% ^* V( _$ W
  1.眼睛疲劳、视力下降;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当感到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视变为近视或以前没有的老花眼现象等,要立即进行眼科检查。

  K+ C0 Z4 N1 o4 |" S' C
+ j  |. q7 I. [) T. l( p1 _
  2.饥饿和多食:因体内的糖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吸收不到足够的热量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会常常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但依旧饥饿如故。

7 N' y( d3 W- e8 l8 \! ]' S2 y3 J4 A
  3..手脚麻痹、发抖 糖尿病人会有顽固性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一经发现就要去医院检查,不得拖延  
1 D! B2 c( @) a  D6 A

# x$ E4 W( w+ Z8 _; |, `(第二部分)
6 Y/ e8 P* K5 @- g4 O, \  \- Q9 d! F& J, S0 j
9 M; L- X# R, _3 }- H0 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17: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城船长 于 2013-4-24 17:29 编辑 8 {* R3 m9 E2 w. }+ U

2 U& K7 a- w9 H9 m: l; D) @
发病原因
- t3 l. x2 G) H8 z8 i, y- ~
3 y+ N* L7 }2 U' j  I4 o( K' w

# J) T' d- R+ l& E
     1型糖尿病病因      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因为在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 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8 |- A4 f4 Y2 G1 @% R     2型糖尿病病因  遗传因素:和1型糖尿病类似,2型糖尿病也有家族发病的特点。因此很
' |- f; w! Z- k" w# @; t       可能与基因遗传有关。这种遗传特性2型糖尿病比1型糖尿病更为明显。例如:双胞胎中的一个患了1型糖尿病,另一个有40%的机会患上此病;但如果是2型糖尿病,则另一个就有70%的机会患上2型糖尿病。
  u) h5 s' {2 L" L/ [: L) H
8 v5 I6 z$ j0 J- q  f  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可能就是肥胖症。遗传原因可引起肥胖,同样也可引起2型糖尿病。身体中心型肥胖病人的多余脂肪集中在腹部,他们比那些脂肪集中在臀部与大腿上的人更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 \9 v# c6 h7 J/ T* Y3 R

/ D4 l- O' {( y7 i9 r$ d  年龄:年龄也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因素。有一半的2型糖尿患者多在55 岁以后发病。高龄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也与年纪大的人容易超重有关。
& A; a. M- M9 l8 H; h& I# R
3 S( D( Q* U+ N& g+ D' X+ b
  现代的生活方式:吃高热量的食物和运动量的减少也能引起糖尿病,有人认为这也是由于肥胖而引起的。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一样,在那些饮食和活动习惯均已“西化”的美籍亚裔和拉丁美商人中更为普遍。 : n0 Y, M. u+ v8 H& M+ R
     妊娠型糖尿病病因  激素异常妊娠胎盘会产生多种供胎儿发育生长的激素,这些激素对胎儿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但却可以阻断母亲体内的胰岛素作用,因此引发糖尿病。妊娠第24周到28周期是这些激素的高峰时期,也是妊娠型糖尿病的常发时间。
3 v/ V! i7 S# L" J) K# o6 k3 _) ?# K+ Y
  遗传基础:发生妊娠糖尿病的患者将来出现2型糖尿病的危险很大(但与1型糖尿病无关)。因此有人认为引起妊娠糖尿病的基因与引起2型糖尿病的基因可能彼此相关。
3 a8 @: Z% Y4 L9 Y
$ r0 o: T' `; I  v  肥胖症:肥胖症不仅容易引起2型糖尿病,同样也可引起妊娠糖尿病。

$ _% |. m1 R! v& u0 [: s, r# n# n% G8 e# I, c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大量研究已显示,人体在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FFA)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受损和糖尿病血管病变。由此可见,氧化应激不仅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也构成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氧化应激与糖尿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难以打破的怪圈。 - \$ {6 _& h3 [" L& D1 K
" X# P6 c, ^* n4 X
  胰岛素抵抗可以先于糖尿病发生,在其作用下,疾病早期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以保持正常糖耐量。当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减少或二者共同出现时,疾病逐渐向糖耐量减退和糖尿病进展,血糖开始升高。高血糖和高FFA共同导致ROS大量生成和氧化应激,也激活应激敏感信号途径,从而又加重胰岛素抵抗,临床上表现为糖尿病持续进展与恶化。体外研究显示,ROS和氧化应激可引起多种丝氨酸激酶激活的级联反应。最近的抗氧化剂改善血糖控制试验也证实,ROS和氧化应激会引起胰岛素抵抗。   g) l- t+ i! S
  W4 Q( E" \0 t+ Q7 S
  β细胞也是氧化应激的重要靶点β 细胞内抗氧化酶水平较低,故对ROS较为敏感。ROS可直接损伤胰岛β细胞,促进β细胞凋亡,还可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间接抑制β细胞功能。β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水平降低、分泌高峰延迟,血糖波动加剧,因而难以控制餐后血糖的迅速上升,对细胞造成更为显著的损害。 . K) S  S/ J) Z+ X9 I& A2 |

1 f0 n2 G( P' u( Y/ T8 R, I# h  2004年Ceriello教授提出共同土壤学说,即氧化应激是胰岛素抵抗(IR)、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2004年是学说,2009年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M2 ~* ]# w. f: z: b3 _4 X

8 E( w1 O: F) i% m% b

6 f) R$ [9 W8 d& x# m$ ~2 L(第三部分) * b/ Q( Q, O& e; _4 q

0 b5 P$ g7 L, e8 t/ h9 Z1 W9 T9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17:3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城船长 于 2013-4-24 17:39 编辑
( {3 _; V" l, z) v3 a% m. J1 S  ]( {! \' V3 L/ K
  病理改变  (一)胰岛病理
# O1 ~* D9 ~* p9 {% V9 I, i# P8 i0 {3 n, _* K$ L5 |* G6 q
  Ⅰ型与Ⅱ型中病理变化不同。Ⅰ型中大多呈胰岛炎。胰岛数量和β细胞数大减,提示绝对性胰岛素缺乏。Ⅱ型中尤其是肥胖者早期胰小岛大于正常,β细胞多于正常;呈特殊染色,切片示β细胞颗粒减少。当糖尿病发生5年以上后, 则胰小岛数、大小及β细胞数均见减少,直至死亡后解剖见几种典型变化。据Warren等分析811例各种年龄糖尿病人胰岛病理结果如下:正常33%,透明变性41%,纤维化23%,水肿变性4%及淋巴细胞浸润1%。 & O% ~+ L3 {6 k
( z: J* k5 v) B: U
  胰小岛透明变性者其组织化学呈透明物质染伊红色,分布于β细胞内,为一种糖蛋白。于电镜下其亚微结构性质与淀粉样沉淀物全等,故称为胰岛淀粉样变,可能即为胰淀素。此种病变较多见于40岁以上的Ⅱ型病者及得病10年以上者。
# {9 M" f/ w0 W, V/ ^" D; x- I; b5 b+ v3 K9 ]/ X% L2 y( p* C9 n* k1 ]
  纤维化者不论Ⅰ型Ⅱ型糖尿病者均可呈胰岛纤维化,尤以老年人为多见。在幼年型病者中提示系胰小岛炎后果,终于胰岛完全纤维化,β细胞常<10%。在Ⅱ型病例中胰岛纤维化常伴胰腺泡纤维化与胰内血管硬化。 0 f' ?! O9 r" v* f; m

  w, ]& w4 Z% _% m  (二)血管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 j( ~; E) n. `  _% Z! L; L" {
$ n+ c, c3 x( o. E# ^' b9 f
  1、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见于半数以上病人,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主累及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动脉等,常引起心、脑、肾严重并发症而致死。周围动脉尤其是下肢足背动脉等硬化可引起坏疽。 + O- ^& r9 o2 g' R' G. Y

6 z3 R$ S* k  O  2、微血管 包括毛细血管、微动脉、微静脉,从光镜及电镜下发现糖尿病中微血管病变的特征为毛细血管基膜增厚: 正常基膜厚约80~250nm,糖尿病人基膜增厚可达500~800nm。基膜中有糖类沉积,其中主要为羟赖氨酸相应按比例减少,提示赖氨酸被羟化而成羟赖氨酸,此种微血管病变常伴有微循环异常,为并发许多脏器病变的病理基础。分布非常广泛,尤以肾小球、眼底、神经、心肌、肌肉等的微血管为主,引起肾脏病变、眼底病变、神经病变及心肌等肌肉病变,成为决定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0 C2 v9 P% e1 F9 O, i      基膜增厚的发病机理有两学说: & c6 A9 Q' K# p7 }' }
# x1 q# l" W7 d- E
  
代谢紊乱学说:从最近研究生化测定,已知此基膜增厚系由于糖蛋白沉积,最明确者为肾小球基膜,也见于肾小球系膜中。肾小球内皮细胞上皮细胞及系膜细胞都能合成此基膜中的物质,在伴有微量白蛋白尿的糖尿病患者中,在肾小球硬化症中的肾小球基膜(GBM)内带负电荷的HS-PG含量明显降低,在冠状动脉中也有类似改变。ECM或GBM中HS-PG的降低导致GBM的负电荷降低,白蛋白易于自GBM漏出,动脉也易于发生硬化。因而微量白蛋白尿不仅是糖尿病肾病的而且也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与高血糖症和生长素旺盛,促使糖化蛋白合成增强,分解减慢有密切关系。
6 _# k! j1 ^. A, g
% S1 D& M/ }% i2 N' ~  遗传学说: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可见于糖尿病前期,但此时代谢紊乱尚不明显,故认为由于遗传因素所致。基膜或ECM主要功能为:保持结构完整和抗增殖作用。基膜增厚时,交链度发生改变,加以负电荷降低,通透性增高,小分子蛋白漏出形成微量白蛋白尿,以致蛋白尿和晚期肾脏病变 。并可发生眼底视网膜病变和动脉硬化症。 
3 ]* Z, D1 f3 G  i* f$ F
! e) l! K2 ~- |, S  (三)肾脏:有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者占25%~44%,可分结节型、弥漫型及渗出型3种。尤以Ⅰ型糖尿病中为常见,此 外,肾盂肾炎及肾小动脉硬化亦常见,坏死性肾乳突炎罕见。死于糖尿病昏迷者可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伴肾小管坏死。  / B0 [- k4 M4 t/ l) R9 @2 u0 Q* [

2 j* h3 a) m" h) k9 S  (四)肝脏:常肿大,有脂肪浸润、水肿变性及糖原减少,脂肪肝常见。 
9 j5 g5 U( b# p$ m( z
$ |; B9 G, L: {0 k1 g  (五)心脏:除心壁内外冠状动脉及其壁内分支呈广泛动脉粥样硬化伴心肌梗死等病变外,心肌病变亦已肯定,有尸检及多种动物模型(包括BB鼠糖尿病)等许多佐证。心肌细胞内肌丝明显减少,电镜下可见大量肌原纤维蛋白丧失,严重时心肌纤维出现灶性坏死。心肌细胞内有许多脂滴和糖原颗粒沉积。线粒体肿胀、嵴断裂、基质空化,心肌细胞膜破裂,并可见髓质小体、脂褐素颗粒等形成。闰盘粘合膜细胞间隙增大,BB 鼠中糖尿病超过16周者才出现微血管病变,基膜增厚,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增厚,内有PAS染色阳性的 糖蛋白及玻璃样物沉积。血管周呈心肌间质纤维化。 
0 o4 I5 a9 a% [# H8 Q" w& A! y+ a7 l
  (六)神经系统:全身神经均可累及。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呈鞘膜水肿、变性、断裂而脱落; 轴突变性、纤维化、运动终板肿胀等。植物神经呈染色质溶解,胞浆空泡变性及核坏死,胆碱酯酶活力减少或缺乏,组织切片示植物神经呈念珠状或梭状断裂,空泡变性等。脊髓及其神经根呈萎缩及橡皮样变,髓鞘膜变薄,轴突变薄,重度胶质纤维化伴空泡变性,前角细胞萎缩而代之以脂肪组织。糖尿病昏迷死亡者脑水肿常见,神经节细胞多水肿变性。

5 A# S; {* O) o3 w5 a% q3 w! Z; S& ?2 n: Q( j" {8 v7 H0 z

+ s9 x. ]" E. `: O(第四部分)
0 l9 Q7 [; @5 W'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4-24 17: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城船长 于 2013-4-24 17:42 编辑 ' Z3 }* i' s! [4 ?7 D2 a* T

* X: _& y# P$ I; s  c. x6 D  ? 诊断标准  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 E' U9 s/ `# y  @" b$ T# |

. _5 K, E2 P+ o9 _6 ?" V  1.糖化血红蛋白A1c≥6.5%*。
5 m/ d7 h& I. |2 J# [  P2 l1 |3 o% N
  2.空腹血糖FPG≥7.0 mmol/l。空腹定义为至少8h内无热量摄入*。
6 z/ o; Z: S8 C- t2 B3 S- {0 o% H! W- e- L9 S
  3.口服糖耐量试验时2h血糖≥11.1 mmol/l*。
. ~! D7 w3 V8 n- P" R* n! F
' ~: j1 o& o* l) o  4.在伴有典型的高血糖或高血糖危象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 mmol/l。
3 d- [; T7 {- w; K" R" w5 n. U* Z9 {  {. Y  n8 K. A
  *在无明确高血糖时,应通过重复检测来证实标准1~3。 3 s- |+ f0 B1 ~: W

. ]8 X, g& b0 o+ p  跟过去相比有两个方面的进步:1.增加糖化血红蛋白指标,2.弱化了症状指标,更多人纳入糖尿病范畴,得到早期诊治。中国也将采用上述标准3 n7 q8 H# B) [0 Z% A
  g8 G& R* q8 r) D  n8 ]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07版推荐诊断标准(即将废除)
/ e6 {# R" Y# c+ j% w/ Z
# a# V( q9 i! i! V0 N( X  P, ~+ P  
糖尿病、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诊断标准(单位:mmol/l) 2 y$ U/ F! Z6 |8 b9 D5 _4 t

+ _: x+ i- M3 E  L# B2 d' L2 n2 H  
诊 断
条件
静脉(全血)
毛细血管
静脉(血浆)
糖尿病空腹 ≥ 6.1 ≥ 6.1 ≥ 7.0
 服糖后2h ≥10.0 ≥11.1 ≥11.1
糖耐量受损空腹< 6.1  < 6.1 < 7.0
 服糖后2h6.7~10.07.8~11.17.8~11.1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5.6~ 6.1 5.6~ 6.1 6.1~ 7.0 
 服糖后2h< 6.7 < 7.8 < 7.8

7 ]0 a( w+ U: Z( {" \

1 q5 R6 v3 i2 G1 N. Y     高危人群  糖尿病高危人群诊断标准:
( ?% W1 Y, W. g6 D9 [$ ^1 i1 z$ i) b/ _4 L# i  R1 e' I
  1、年龄≥45岁;体重指数(BMI)≥24者;以往有IGT或IFG者;或糖化血红蛋白Alc位于5.7~6.5%之间 。 - X+ @) ~# J& m7 o
1 \) Y: U! i. a& o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
/ K0 m: J3 y; s7 U( b0 {2 U4 c1 @6 P* |
  3、有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低(<0.9mmol/L)和/或甘油三酯(>2.8mmol/L)者。
8 ^6 o% z# P! w0 H( M
7 W0 @* J  Q3 Q9 I1 }  4、有高血压(成人血压≥140/90mmHg)和/或心脑血管病变者。
* Y$ ?' S" Z4 ~9 \. r; f% u8 w5 h# c. W, S) U6 h! G5 \" R
  5、年龄≥30岁的妊娠妇女有妊娠糖尿病史者;曾有分娩大婴儿(≥4kg);有不能解释的滞产者;有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妇女。
2 o  X5 w2 ?. W$ P$ v, h$ G
( v+ x4 x1 ^( w( L5 t5 |  6、常年不参加体力活动。
& R! ^- N, {% P, A, }7 p: g
9 |4 ^3 G5 u  ], p% _1 c) U  F  7、使用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g0 O! K, ?$ j' `+ D- n, v! Q9 s) s& q1 G0 `
  糖尿病高危人群至少每年2次查胰岛功能(C肽分泌试验),早诊早治。
! N0 D/ J7 f) d8 v
  P, B+ U9 ?1 V; R- r! {
    并发症  1. 心血管病变:除严格控制糖尿病且必须长期坚持贯彻外,应及早处理各种心血管问题。高血压颇常见,采用药物时应注意有否影响糖、脂肪、钾、钙、 钠等代谢,如失钾性利尿剂(噻嗪类)和钙离子通道阻滞剂可减少钾和钙离子进入β细胞而抑制胰岛素释放,以致血糖升高;保钾利尿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可抑制醛固酮分泌而排钾减少,在肾功能不全伴高血压者易发生血钾过高而影响心功能,有时可引起严重后果;β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不论选择性或非选择性者均可抑制低血糖症症状、提高血甘油三酯、降低HDL2-ch,非选择性者还可延迟低血 糖症恢复。
% J$ T( B1 M% e0 W( G4 C# X8 v( J, ^4 \$ d3 h
  不少降压药还可引起体位性低血压、阳瘘,以免发生低血糖症时再诱发心肌梗塞,但酮症也可诱发上述心脑肾并发症,必须注意。近年来还发现糖尿病性心肌病在严重心力衰竭及心律不齐发生前仅有T波低平倒置,应及早严格控制糖尿病和高血压,应用辅酶Q10和第二代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等,1-肉碱可改善心肌功能,也可试用。  6 U  v" J$ C; F# I, w: O/ j

1 `3 s4 C. I7 y1 A3 J- V; @0 G2 i6 W+ N  2. 肾脏病变:及早控制糖尿病,早期病变可以逆转。对于肾脏病变早期阶段,微量白蛋白尿期,不论有无高血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第一代或第二代药物均可使尿白蛋白排泄量减少,根据血压,卡托普利(captopril)12.5~25mg,2~3次/d或依那普利(enalapril )5mg,1~2次/d不等。除尿白蛋白外,尿转铁蛋白和尿内皮素排泄量均有明显降低,这主要由于ACEI对 肾小单位的循环有独特的作用,扩张出球小动脉甚于入球小动脉,以致减低小球内压力,减少蛋白滤出 。  % H$ s& _2 b- m# u

* D$ M1 g' G8 e* l* @  3. 神经病变:早期控制糖尿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者可逆转恢复正常,但感觉神经疗效较差。以往试用维生素B族,B12、B6、B1、B2、NAA等疗效可疑。有神经痛者可试 用卡马西平( carbamazepine,tegratol)每片0.2g,3次/d,可暂时止痛。也可用阿米替林(amitriptyline)每晚30 ~50mg可有效,氟奋乃静(fluphenazine)0.5~2.0mg,2~3次/d,可与阿米替林合用。近年来还试用肌醇片,2g/d分2次口服,或用醛糖还原酶抑制剂(aldosereductaseinhibitor)索比尼尔(sorbinil),托瑞司他(tolrestat),statil等,或用甲基维生素B12(methylcobalamine)治疗取得疗效,后二者尚在研究中。  . d2 [! M  i8 s7 D7 j3 K% A$ j& o
) Z2 b5 X( C$ T) y5 M8 ]' e
  4. 视网膜病变:基本治疗为及早控制糖尿病。如有病变应及时就医,且不可拖延,以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8 L) i2 A6 B5 s
! K- _* v' x8 N; R& V2 m2 o2 ?6 ^
  5. 足溃疡:俗称“糖尿病足”,主要由下肢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加以局部受压甚而损伤所致。与其他慢性并发症一样预防重于治疗。患者要注意保护双足,每日以50~60℃温水洗脚,用软毛巾吸干趾缝间水份,防止发生嵌甲,如有胼胝及时处理以免局部受压,损伤,继发感染。袜子要软而无破损或补钉,鞋子要宽松,穿鞋前要检查鞋内有无尖硬的异物等。也可采用特制鞋垫使局部突出部位减少受压。
  C+ T% ]( P" h# l2 V% u  e- c

+ T4 y% q  l5 i+ b  \7 \" j" L& x5 Q% k+ z
; b! ]- a8 [1 O. Q9 n7 _
(第五部分)
# z/ T$ s. T: o' k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3-4-24 17:57 | 只看该作者
青城船长 发表于 2013-4-24 17:41 . q4 M$ l- N; \3 S2 Y1 A7 b
诊断标准  2010年ADA糖尿病诊断标准
8 i- |9 J  |9 Z( w  E3 `3 P2 A( ]  p# y: W' c: n
  1.糖化血红蛋白A1c≥6.5%*。
4 ^6 I+ n' R1 ~
领教了,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3-4-24 22: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0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城船长 于 2013-5-3 09:54 编辑 9 a. _9 m7 F3 b/ K3 h. h
9 b0 i$ w) W) x4 o- M8 }( K
今天再续上
" C8 W+ R& j0 x. n' L
  ^: U. p8 p( ~) t6 @" ~* X8 f4 p" E1 h

3 y% f+ o) t0 Z% I6 B# M" ~
疾病治疗
" a. Z+ o7 F/ d( {
     原则总则  长期坚持规范治疗是最重要的,包括: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合理用药。 当前医学专家则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
0 ]" ?- V! e0 @0 v    营养治疗  1、计算总热量 按照性别、年龄、身高查表或者简易公式获得理想体重(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然后根据理想体重和工作性质,参照原来生活习惯等计算总热量。休息状态成年人每日每公斤理想体重给予热量25-30kcal,根据体力劳动程度做适当调整,孕妇、乳母、儿童、营养不良者 或伴有消耗性疾病者酌情增加。肥胖者恢复体重应酌情减少,酌减恢复体重。 日本进口的特殊免疫“八*佰*壹”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糖尿病的目的!胰腺具有双重功能,即分泌消化液和胰岛素,胰岛素是一种激素,主要调节人体的糖代谢。甲壳质通过协调脏器功能促进内分泌,实现对胰腺功能的调节。首先是刺激迷走神经,兴奋大脑皮层的饥饿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然后使胰腺的血管扩张,增加血液循环量,胰岛素的分泌量增加。改善胰腺的功能,活化胰岛细胞,促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它可以帮助胰岛β细胞受体功能提高,有修复和恢复胰岛细胞的功效。一方面促进修复胰岛 β细胞增殖活性,另一方面提高胰岛受体敏感性,达到显著降糖和自主提高胰岛素分泌作用,同时通过参与代谢微循环提高全身多个器官的免疫功能,实现恢复病变 胰岛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还可使血浆细胞上升,受体细胞上升,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并有降低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作用。 0 _1 Y& q! K4 g- M1 `  c

; J2 f! c' ?. Q  2、营养物质含量  糖类约占总热量的50-60%,提倡用粗粮、面和一定量杂粮,忌葡萄糖、蔗糖、蜜糖及其制品。蛋白质含量一般不超过15%,伴有肾功能不全者,蛋白摄入减量(遵医嘱),脂肪约30%,控制胆固醇摄入量 ,不超过300mg/天。
3 l0 M- I/ H) |1 ^5 M
5 a# |- L5 V. i0 J  3、合理分配  每克糖、蛋白质(4kcal),每克脂肪(9kcal),将热量换算成食品后制定食谱,根据生活习惯、病情和药物治疗进行安排。早中晚食物量可以按照1:2:2,或 1:1:1分配。 9 M2 h+ K8 n( }4 x" s

& I7 Q7 c+ F% i$ z) ]9 Q% _  4、随访 以上仅是原则估算,肥胖者在措施适当的前提下,体重不下降应该进一步减少饮食;消瘦的患者如果体重有所增加,其饮食方案也应该调整,避免体重继续增加。
                                             体育锻炼  运动和饮食控制、药物治疗同样重要。适量的体育锻炼可以降低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即单位量的胰岛素可以降低更多的血糖)。心、脑系统疾病患者或严重微血管病变者,根据情况安排运动。因此糖尿病人锻炼是不可缺少的方法。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强调的是运动对于生命健康的重要意义。据可续研究最新发现,运动对于危害生命的大敌——糖尿病,有明显的预防效果。 3 A1 U7 @! {/ X$ k& _8 s' L  o

4 n  g4 x4 w2 v; g% h4 ^
(第六部分)
" q3 e. a2 x2 l. u& H4 C2 |0 G$ W0 S5 x8 K
0 M$ [; ~3 p! Z$ m! x" X% v" K; B

" y& }9 k9 v( |3 B, `" s
9 A5 H) N# [  H3 F/ J! k% Q
( ~1 i" K- ~3 a9 U: B0 ?  H0 m' e, b. w0 U! Q0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5-3 09: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青城船长 于 2013-5-3 10:02 编辑 7 D3 ]' `& F2 c2 e8 U% e* p

" ~% L3 |1 C+ R. P) e! Z认识误区     误区1:糖尿病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事实上,糖尿病最终致人死亡的可能性要高出乳腺癌和艾滋病。 % h: c. k+ C) q( ]2 P9 ?) w, Y
1 H1 O% S4 `5 L6 v5 V* q
  误区2:吃糖太多引发糖尿病。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吃糖多会得糖尿病。糖尿病的发生原因极为复杂,涉及遗传、感染、基因变异、环境、饮食等因素,至今未被医学界完整清晰地阐明。因此,不可将糖尿病与吃糖太多简单地画等号。 8 }( y8 \1 H0 q- k* }! r7 [0 ~4 r8 g
) i$ \7 v" _% ]$ ?' m
  误区3:肥胖引发糖尿病。体重指数(BMI)超过25只是引发糖尿病的诸多危险因素之一。有很多体重超重的人身体完全健康,一些体重正常的人却得了糖尿病。
  G/ h; X1 ~( [( r& [( M: K* m$ X5 _/ r" W# d
  误区4:患上糖尿病就意味着饮食要异于常人。其实,不论健康人还是糖友,都需要健康的饮食,即选择低脂、营养全面、热量适中的食品。 . p; O# g. ^6 V6 Y/ E

8 H4 r( B" c9 z  误区5:一诊断糖尿病就要打胰岛素。1型糖友的确需要这样治疗,大部分2型糖友只需通过合理饮食、规律的锻炼和口服药就能控制。 # J! {5 J2 G/ d2 S
4 L1 k. k% e; B' z$ l  {% U
  误区6:只有成人才会得糖尿病。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以1型居多。如今,他们患上2型糖尿病的可能也增加了。预防措施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少看电视、多参加体育运动、少吃垃圾食品等。
6 Z0 U, l" B% x* W

8 g/ j- s6 [7 V* j. y     防治误区  消瘦型患者不宜服用二甲双胍0 Z5 q5 m5 w  s2 e

5 b5 j" O" G& a8 Q0 j  二甲双胍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同时还有调脂和降低体重的作用,因而目前将二甲双胍列为肥胖的Ⅱ型糖尿病病人的首选药物。但是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则不宜服用二甲双胍,因为二甲双胍抑制食欲,降低体重,会越吃越瘦。我们要清楚,不是所有的糖尿病病人都需要节制饮食,瘦的糖尿病病人甚至还要增加饮食的量,瘦导致的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有时比胖还可怕。我们在临床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病人,原来是个肥胖的糖尿病人,服用二甲双胍使体重减得很明显,已经变成消瘦了,还在服用。这就需要调整药物了。
. ]8 S/ v: ^: r: q3 W0 O
6 x6 f, Q% k  r# k/ n; s/ E4 P& k  患者易犯错误
3 F# X* k8 f$ @! d& m  Y4 p! B3 D; [4 O* x6 r
  第一,不控制饮食。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其目的是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以帮助其恢复功能。不控制饮食而想用多服降糖药来抵消,好比“鞭打病马”,是错误并且危险的。
$ m% S; D1 s8 Z# D& H. J9 l2 I2 l- K  Q: t) _5 n/ \
  第二,根据自觉症状服药。血糖非常高,才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典型糖尿病症状。不少患者因无明显不适,随意调节降糖药用量,导致血糖控制不力。 % A8 h8 v6 ]. _- e" A5 \

) z9 C# S8 F. T  第三,不定期复诊。有的患者不监测血糖、血脂和血压,不注意观察影响自己血糖、尿糖变化的因素,不总结自己的服药规律,而是人云亦云,跟风吃,这是我国糖尿病患者较一些发达国家的患者病情严重,并发症多的主要原因。
- u; @5 U" P5 P- n" L
: K) n9 l, b' ]4 G" O- ^: U  第四,用胰岛素的时候不接受胰岛素治疗。
  }( Y, i) X2 w: v' F+ L* Q; v* N; ?- U! L) t, b$ J
  
第五,对口服降糖药的特点不了解。如一些磺脲类降糖药的药效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因此不能急于换药。并且,每种降糖药都有最大有效剂量。未用到最大有效剂量,不要早下结论。
! G2 `5 n4 J1 v8 r& _% [$ Q. @8 i# l
  第六,觉得价格高的药就是好药。不存在哪种药更好的问题,科学的说法是哪一种降糖药更适合。对甲有效的药物不一定对乙也有效,甚至可能有害。
+ w7 d4 U& d. P% j* N9 O& p# K$ ?6 K8 t1 J0 M! {8 C9 y6 H
  第七,一味追求能“去根”的糖尿病特效药。有的患者甚至在血糖已获得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停止现阶段有效治疗,而去寻找“灵丹妙药”。殊不知,包括饮食、运动和药物的糖尿病综合疗法是人们与糖尿病长期斗争的智慧结晶,是经过严格证明、确实有效的方法。
  W2 ]9 Z4 u! a1 X  W1 X- M/ U# S9 K2 i0 F: D9 E4 u
  第八,盲目担心药物的副作用。有人认为,服药时间一长,就会损伤肝肾功能。实际上,降糖药剂量只要在药典规定的范围内,都是安全的。副作用仅见于个别患者,且副作用在停药后即消失,不会带来严重的影响。其实,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服用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

) `% a  M  c) \# @  T" ?
6 f/ o/ C, b5 o' m& L2 H7 ?     生活法则和预防办法  一、不暴饮暴食,生活有规律,吃饭要细嚼慢咽,多吃蔬菜,尽可能不在短时间内吃含葡萄糖、蔗糖量大的食品,这样可以防止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对保护胰腺功能有帮助,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一定要记住! # Y+ z/ m3 ^# B6 l+ S1 A4 n

4 W  R- ]! c8 v. T) I5 f  二、性生活有规律,防止感染性疾病;不要吃过量的抗生素。有些病毒感染和过量抗生素会诱发糖尿病。
" I4 _; e. _% u2 e, {
3 Z. v6 d+ k* `& |$ [# _. J0 K  三、糖耐量不正常或有糖尿病家族史的朋友可以在最大限度内防止糖尿病的发生:每年吃三个月的烟酰胺、Vb1、Vb6、甲基Vb12(弥可保)增强胰腺功能;在季节更替时吃半个月的Vc、Ve,剂量要大,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清除自由基。
; @" f, {. T0 }/ f& E4 [. W4 K( x/ o$ {+ W: O
  四、多加锻炼身体,少熬夜。
/ f4 U/ b' ^3 ~5 o9 m$ a9 L! E( v2 s) h( T  o% b8 q
  五、糖类摄入
. b" H7 l2 c7 d
) h- e/ Q, _7 f& J* z) ]% ~1 J  这是相对来说,糖尿病人不能吃糖是指日常饮食不能直接食用蔗糖和葡萄糖,果糖
是可以吃的,果糖的分解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但是蜂蜜的主要成分是果糖与葡萄糖,请患者慎食蜂蜜, v5 B4 i$ g# z) N
* a* z- `, [% X
    运动降糖有学问  1.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注重采取低冲击力的有氧运动。其中最简单也最适合中老年患者的运动项目就是散步。以一位60公斤体重的人来说,散步1小时便可以消耗掉热量200千卡。散步时,还可搭配其他类型运动,以增添情趣和效果。除散步之外,还可以利用许多机会开展运动。例如下楼时尽量步行,少乘电梯;外出时不妨提前一两站下车步行;看电视时,也可一面看一面甩手,既享乐又可健身。其他较适合的温和运动还有太极拳、柔软体操、气功等。 
. D$ \( k. w) x9 i7 [9 d: D8 s# H8 {+ k7 N0 V9 h
  2.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在太热和太冷的天气运动,要养成每天睡前及运动后检查双脚的习惯,看看足下有无受伤、破皮或长水泡。外出运动应携带识别卡,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神经病变、缺血性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时,更应避免慢跑、球类、跳跃、有氧舞蹈等高冲击力的剧烈运动,以免病情恶化。
7 b  R( T: Y  O9 S, u       3.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必须要有充分准备,随身携带饮料、食品,以备不时之需;运动时要注意低血糖的防范及足部的保护。为了避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尽量不要在空腹或餐前运动,一般在餐后1—2小时运动较佳;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宜避免在胰岛素作用巅峰时段运动;运动前后及运动期间不要喝酒,否则有可能导致低血糖;一旦运动期间出现低血糖现象,就应立即停止运动,补充糖分或食物。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当血糖超过250毫克/分升时,运动后血糖反而有增高的可能,因此要注意节制运动。 ; d* D% i) D" k' g

& q! |1 F9 N; m0 ^5 k: ~3 I  此外,糖尿病患者在运动时切勿单独运动,最好结伴一起运动,以便应付可能发生的低血糖等紧急情况。

. ^. x- c# B& L
& @/ R5 A# m$ e( W

" Z0 ]+ T) Q! p9 _) ~3 X; x(第七部分)结束
! ]/ c4 z" I9 F
! L  X: n3 a1 k* D1 a
原帖地址:http://bbs.china-ws.org/thread-449797-1-1.html- M8 {" J3 V# Y5 s

/ h9 ~! ~. J8 d; q1 t
+ n# F$ x& x4 p6 l9 a# v8 M' \) o2 F, ?, I1 K&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7-10 17:11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哈哈  发表于 2013-7-19 16:5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9-21 13:32 , Processed in 0.07124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