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29|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游明清古村大余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4-27 05: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姚克明 于 2013-4-27 05:10 编辑

游明清古村大余湾
姚克明
    大余湾村是一块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女婿建议去那里看看,昨天一大早,就请人开着私家车送我们去游览,两个小时的车程到了大余湾村。刚一进门,就看见村民在化妆表演蚌壳舞、抬花轿,颇富民间色彩。但是,我们没有久留,急匆匆还是想看古村的民居和风貌。
    这里的房屋,清一色是由五六十厘米的长形石砖砌成,有四五家连成一片的,有依山傍水的独门独院,大都随着小山散落在各个角落。大余湾属武汉黄陂区管辖,占地面积300亩,古建筑群属明末清初的民俗建筑,20余条巷子纵横分隔。现存50多户石砌屋,大部分至今仍保持较完好。
据介绍,这些石屋雕梁画栋,是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筑风格。当地民间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尤以窑匠居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
    大余湾人砌筑的宅院,在形式和格局、用材与技术上,体现出极为完整的安居构想:“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
    大余湾老宅虽已陈旧,仍可看出昔年的气势。古宅均用大块大块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条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细致入微的滴水线。硬山顶、翘檐、檐额彩绘、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古色古香。连先祖余秀兰的墓和余氏族谱都保存下来。
    但是,我最感兴趣还不在这里,而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这一块。
    据《余氏族谱》记载,大余湾先民认定古代著名琴师俞伯牙为余姓祖先,其家族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之辉煌。先祖余秀三以“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为家训,开启了大余湾“龙传龙人人和人上下五千年,石砌石屋屋挨屋绵延六百载”的发展史。明清时期,村子里诞生了100多位秀才、进士;现代和当代,这里又走出了100多位专家学者。
    为什么大余湾村祖祖辈辈会一代又一代出这么多的名人?
    我终于在《百科名片》中找到了答案:因为在大余湾村人文风俗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里,人们信奉“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的生活理念。村民除了基本的农业劳作外,还广植花木,美化庭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谱写和吟唱着一首悠远舒缓的桃园之曲。在他们自娱自乐创作的作品中,有这样的诗句:“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鱼清池塘。”他们保留和继承了古代遗存中那种难得的恬静与淡泊的生活模式。
    该村盛行读书之风,历代“学而优则仕”者众多,几百年来,涌现出的进学、中举、点翰林的学人雅士,在家谱中记载甚详。据村谱记载,曾有宗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近代和现代则演绎出名流一百多,如余传斌是我国棉花专家,余传典是我国铁路专家,余家菊生前曾任“台湾省政府”国策顾问、“国大”主席团主席等职。大余湾堪称黄陂区著名侨乡和台乡,其“父子四留洋”的辉煌成就在黄陂区家喻户晓。
    如今,这里的男女老幼,无论从工从农,从军从商,大都能背颂一些唐诗宋词,至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木兰辞》和“三十功名尘如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满江红》,则更为普及。
    大余湾村还有一种“晒书”的习俗,这是在中国其它民俗村落中所鲜见的。所谓“晒书”,就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各家各户将自己家里私藏的古老典籍、字画和书信拿出来晒,防其霉变。这是最泛书香的日子。据长辈们说,他们所晒的作品中,有不少岳飞的手迹书信,因为岳飞当年曾长期在这一带策马扬鞭,其书信手令等数量颇多,几乎每家都有珍藏。这都表达了大余湾人礼乐并行、情理通融的人生追求和讲求耕读文化的生活乐趣。
    但愿大余湾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这不仅是它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筑风格,而且更重要的是村民们信奉的“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生活理念。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圆13亿人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的专家学者杰出人才!
2013-4-27 04:57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12 收起 理由
大地牧歌 + 2 赞一个!
青岛海边大哥 + 2 很给力!
刀锋 + 8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13-4-27 06:07 | 只看该作者
    大余湾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南距武汉城区68公里。全村有13个自然湾,村民600多户2500多人。其中的大余湾现有村民108户,居民324人,有40多栋明清时期古民居。大余湾得木兰之灵气,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据村谱记载,曾有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出自该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3-4-27 06:39 | 只看该作者
  风水宝地。照几张PP就更好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3-4-27 09:28 | 只看该作者
有酒没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0:06 | 只看该作者
刀锋 发表于 2013-4-27 06:07
大余湾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木兰乡双泉村,南距武汉城区68公里。全村有13个自然湾,村民600多户2500多人。其 ...

的确是个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0:08 | 只看该作者
香官愚叟 发表于 2013-4-27 06:39
风水宝地。照几张PP就更好了。

照是照了,但没法发上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10:08 | 只看该作者
阳光当代(张) 发表于 2013-4-27 09:28
有酒没菜

是有点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3-4-27 19:28 | 只看该作者
姚克明 发表于 2013-4-27 10:08
是有点遗憾!

不算慢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20:43 | 只看该作者
阳光当代(张) 发表于 2013-4-27 19:28
不算慢待

言之在理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发表于 2013-4-27 21:13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地方已经为数不多了,希望当地政府能够认识它的价值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一无价之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3-4-27 22:16 | 只看该作者
大地牧歌 发表于 2013-4-27 21:13
这样的地方已经为数不多了,希望当地政府能够认识它的价值为子孙后代保护好这一无价之宝。

所言极是,赞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07:41 | 只看该作者
独眠云海  
但愿大余湾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这不仅是它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筑风格,而且更重要的是村民们信奉的“耕可致富 ,读可荣身”生活理念。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圆13亿人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的专家学者杰出人才!
一份圆融的态度把文字立意高远,喜欢!
2013-4-27 22:10

博主回复
谢谢您的认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发表于 2013-4-28 07:4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07:50 | 只看该作者
夏庄人
写得好!
写出了建筑文化!
写出了耕读文化!
写出了地灵人杰!
2013-04-27 21:20:26

博主回复
谢谢您的认可!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3-4-28 08:55 | 只看该作者
姚克明 发表于 2013-4-27 20:43
言之在理嘛!

享受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3-4-28 14:24 | 只看该作者
阳光当代(张) 发表于 2013-4-28 08:55
享受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发表于 2013-4-29 07:10 | 只看该作者
姚克明 发表于 2013-4-28 14:24

幸福每一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3-4-29 10:33 | 只看该作者
阳光当代(张) 发表于 2013-4-29 07:10
幸福每一天

谢谢美好的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9#
发表于 2013-4-30 07:16 | 只看该作者
姚克明 发表于 2013-4-29 10:33
谢谢美好的祝福!

享受假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3-4-30 09:25 | 只看该作者
阳光当代(张) 发表于 2013-4-30 07:16
享受假日快乐

共享共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1-5 00:44 , Processed in 0.06353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