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克明 于 2013-4-27 05:10 编辑
游明清古村大余湾 姚克明 大余湾村是一块人杰地灵、名人辈出的风水宝地。女婿建议去那里看看,昨天一大早,就请人开着私家车送我们去游览,两个小时的车程到了大余湾村。刚一进门,就看见村民在化妆表演蚌壳舞、抬花轿,颇富民间色彩。但是,我们没有久留,急匆匆还是想看古村的民居和风貌。 这里的房屋,清一色是由五六十厘米的长形石砖砌成,有四五家连成一片的,有依山傍水的独门独院,大都随着小山散落在各个角落。大余湾属武汉黄陂区管辖,占地面积300亩,古建筑群属明末清初的民俗建筑,20余条巷子纵横分隔。现存50多户石砌屋,大部分至今仍保持较完好。 据介绍,这些石屋雕梁画栋,是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筑风格。当地民间雕匠、画匠、石匠、木匠远近闻名,尤以窑匠居多,曾有“十汉四窑匠”之说。 大余湾人砌筑的宅院,在形式和格局、用材与技术上,体现出极为完整的安居构想:“前面墙围水,后面山围墙,大院套小院,小院围各房,全村百来户,穿插二十巷,家家皆相通,户户隔门房,方块石板路,滴水线石墙,室内多雕刻,门前画檐廊。 大余湾老宅虽已陈旧,仍可看出昔年的气势。古宅均用大块大块裁打得方方正正的条石砌成,石面上琢有细致入微的滴水线。硬山顶、翘檐、檐额彩绘、天井、承水池、木雕隔屏、清式架子床、清式扶手椅,一切都古色古香。连先祖余秀兰的墓和余氏族谱都保存下来。 但是,我最感兴趣还不在这里,而是人杰地灵名人辈出这一块。 据《余氏族谱》记载,大余湾先民认定古代著名琴师俞伯牙为余姓祖先,其家族发展史上曾经有过宋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之辉煌。先祖余秀三以“勤俭能创千秋业,耕读尚开富贵花”为家训,开启了大余湾“龙传龙人人和人上下五千年,石砌石屋屋挨屋绵延六百载”的发展史。明清时期,村子里诞生了100多位秀才、进士;现代和当代,这里又走出了100多位专家学者。 为什么大余湾村祖祖辈辈会一代又一代出这么多的名人? 我终于在《百科名片》中找到了答案:因为在大余湾村人文风俗传统的农业经济社会里,人们信奉“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的生活理念。村民除了基本的农业劳作外,还广植花木,美化庭院,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谱写和吟唱着一首悠远舒缓的桃园之曲。在他们自娱自乐创作的作品中,有这样的诗句:“流水穿村过,过溪搭桥梁,出门到田间,观鱼清池塘。”他们保留和继承了古代遗存中那种难得的恬静与淡泊的生活模式。 该村盛行读书之风,历代“学而优则仕”者众多,几百年来,涌现出的进学、中举、点翰林的学人雅士,在家谱中记载甚详。据村谱记载,曾有宗代“一门三太守、五代四尚书”的荣耀,近代和现代则演绎出名流一百多,如余传斌是我国棉花专家,余传典是我国铁路专家,余家菊生前曾任“台湾省政府”国策顾问、“国大”主席团主席等职。大余湾堪称黄陂区著名侨乡和台乡,其“父子四留洋”的辉煌成就在黄陂区家喻户晓。 如今,这里的男女老幼,无论从工从农,从军从商,大都能背颂一些唐诗宋词,至于“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的《木兰辞》和“三十功名尘如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满江红》,则更为普及。 大余湾村还有一种“晒书”的习俗,这是在中国其它民俗村落中所鲜见的。所谓“晒书”,就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各家各户将自己家里私藏的古老典籍、字画和书信拿出来晒,防其霉变。这是最泛书香的日子。据长辈们说,他们所晒的作品中,有不少岳飞的手迹书信,因为岳飞当年曾长期在这一带策马扬鞭,其书信手令等数量颇多,几乎每家都有珍藏。这都表达了大余湾人礼乐并行、情理通融的人生追求和讲求耕读文化的生活乐趣。 但愿大余湾能够长久地保存下去,这不仅是它典型的明清徽派建筑风格,而且更重要的是村民们信奉的“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生活理念。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为圆13亿人的“中国梦”,培养出更多的专家学者杰出人才! 2013-4-27 04: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