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好教材:王力。《诗词格律》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13-10-15 19: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子牙河老韩 于 2013-10-15 22:24 编辑
天津子牙河老韩 发表于 2013-10-15 00:18
 第三节 平仄
  知道了甚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 ...


第三节    平仄    学习了,谢谢韩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7 18: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子牙河老韩 于 2013-10-17 18:53 编辑

第四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对偶又是甚么呢?对偶就是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例如"抗美援朝","抗美"与"援朝"形成对偶。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又可以两句相对。例如"抗美援朝"是句中自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是两句相对。一般讲对偶,指的是两句相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仍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都是动词相对,"美"、"朝"、"家"、"国"都是名词相对。实际上,名词对可以细分为若干类,同类名词相对被认为是工整的对偶,简称"工对"。这里"美"与"朝"都是专名,而且都是简称,所以是工对:"家"与"国"都是人的集体,所以也是工对。"保家卫国"对"抗美援朝"也算工对,因为句中自对工整了,两句相对就不要求同样工整了。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它是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汉语的特点特别适宜于对偶,因为汉语单音词较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对偶既然是修辞手段,那么,散文与诗都用得着它。例如《易经》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干文言》)《诗经》说:"昔我往矣,扬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些对仗都是适应修辞的需要的。但是,律诗中的对仗还有它的规则,而不是像《诗经》那样随便的。这个规则是:
      (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立的;
      (2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2].因此,像上面所举《易经》和《诗经》是例子还不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上面所举毛主席《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纔是合于律诗对仗的标准的。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所以也要适合上述的两个标准。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3].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4] 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关于诗词的对仗,下文还要详细讨论,现在先谈到这里。
    
    
    注释
      [1] "铿锵",乐器声。指宫商协调.
      [2]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 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3] 字外有圆圈的,表示可平可仄。
      [4] "根底"原作"根柢",是平行结构。写作"根底"仍是平行结构。我们说是名词带方位词,是因为这里确是利用了"底"也可以作方位词这一事实来构成对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
发表于 2013-10-17 19:45 | 只看该作者
真好,一定有时间好好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18 20:22 | 只看该作者
感激的人 发表于 2013-10-17 19:45
真好,一定有时间好好学习!

谢谢关注!努力学习,共同提高,其乐融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0 20:3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诗律
    
    第一节 诗的种类
    
  关于诗是种类,问题是相当重复的。《唐诗三百首》的编者把诗 分为古诗、律诗、绝句三类,又在这三类中都附有乐府一类;古诗、 律诗、绝句又各分为五言、七言。这是一种分法。沈德潜所编的《唐诗别裁》的分类稍有不同:他不把乐府独立起来,但是他增加了五言 长律一类。宋郭知达所编的杜甫诗集就只简单地分为古诗和近体诗两 类。现在我们试就上述三种分类法再参照别的分类法加以讨论。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1].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一般诗集只分为五言、七言两类。
  (一)古体和近体
  古体诗是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 北朝的庾信,都算是古,因此,所谓依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 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 我们可以说. 凡不受近体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本来是配音乐的,所以称为"乐府"或"乐府 诗"。这种乐府诗称"曲"、"辞"、"歌"、"行"等。到了唐 代以后,文人摹拟这种诗体而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但是已 经不再配音乐了。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 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词大概产生于盛唐。在乐府衰微之后, 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律诗有以下四个特点:a 、每首限定八句,五律共四十字,七律共五十六字;
      b、押平声韵;
      c、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
      d 、每篇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有一种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为长律。长律自然也是近体诗。长律 一般是五言的[2] ,往往在题目上标明韵数,如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就是三百六十字;白居易《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就是一千字。这种长律除了尾联(或除了首尾两联)以外,一律用对 仗,所以又叫排律[3].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 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声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 束缚. 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
  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 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4] 总括起来说:一般所谓古风属于古体诗,而律诗(包括长律)则属于近体诗。乐府和绝句,有 些属于古体,有些属于近体。
  (二)五言和七言

       五言就是五个字一句,七言就是七个字一句。五言古诗简称五古,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五言绝 句简称五绝,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古风分为五古、七古,这只是大致的分法。其实除了五言、七言之外,还有所谓杂言。杂言指的是长短句杂在一起,主要是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其中偶然也有四字句、 六字句、以及七字以上的句子。杂言诗一般不别立一类,而只归入七 古。甚至篇中完全没有七字句,只要是长短句,也就归入七古。这是 习惯上的分类法,是没有甚么理论根据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
发表于 2013-10-20 21:33 | 只看该作者
天津子牙河老韩 发表于 2013-10-17 18:48
第四节 对仗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古代的仪仗队是两两相对的,这是"对仗"这个术语的来历 ...

第四节  对仗  学习了,谢谢韩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
发表于 2013-10-20 21:44 | 只看该作者
天津子牙河老韩 发表于 2013-10-20 20:39
 第二章 诗律
    
    第一节 诗的种类

第二章  诗律    学习了,谢谢韩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1 23:22 | 只看该作者
liujianhua54 发表于 2013-10-20 21:44
第二章  诗律    学习了,谢谢韩老。

同学习、共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7 15: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子牙河老韩 于 2013-10-31 16:45 编辑

 第二节 律诗的韵
    
  我们先讲近体诗,后讲古体诗,这是因为彻底了了解了近体诗之 后,纔能更好地了解古体诗。第一,古体诗既然是以不受近体诗格律 的束缚为其特征的,我们就必须先知道近体诗的格律是甚么,然后能 知道甚么是古体诗。第二,自从有了律诗以后,古体诗也不能不受律 诗的影响,所以要先了解律诗,然后能知道古体诗所受律诗的影响是 甚么。
  在这一节里,我们先谈律诗的韵。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地依照韵书来押韵的。韵书的历史,这里用 不着详细叙述。清代一般人常常查阅的《诗韵集成》、《诗韵合璧》 等韵书,不但可以说明清代律诗的押韵,而且可以说明唐宋律的用韵。一般人所谓"诗韵",也就是指这个来说的[5].
  诗韵共有106 个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6] ,所以我们在这一节里只谈平声韵;至于仄声韵,留待下文讲古体诗时再行讨论。
  在韵书里,平声分为上平声、下平声。平声字多,所以分为两卷, 等于说平声上卷,平声下卷,没有别的意思。
    上平声15韵:
  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十一真十二文十三 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15韵:
  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十一尤十二侵十三 覃十三盐十五咸
  东冬等字都只是韵的代表字,它们只表示韵母的种类。至于东冬 这两个韵(以及其它相近似的韵)在读音上有甚么分别,现在我们不 需要追究它。我们只须知道:它们在最初的时候可能是有区别的。后 来混而为一了,但是古代诗人们依照韵书,在写律诗时还不能把它们 混用。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 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在《红楼梦》里,有这样一段 故事:林黛玉叫香菱写一首咏月的律诗,指定用寒韵。香菱正在挖心 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的时候,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 闲闲吧。"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错了韵了。"这一段 故事可以说明近体诗用韵的严格。
  韵有宽有窄:字数多的叫宽韵,字数少的叫窄韵。宽韵如支韵、 真韵、先韵、阳韵、庚韵、尤韵等,窄韵如江韵、佳韵、肴韵、覃韵、 盐韵、咸韵等。窄韵的律诗是比较少见的。有些韵,如微韵、删韵、 侵韵,字数虽不多,但是比较合用,诗人们也很喜欢它们。
  现在我们举出几首律诗为例[7]:
 送魏大将军(一东)   [唐]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狐塞接云中。
       欠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喜见外弟又言别(二冬)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筹笔驿(六鱼)   [唐]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元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终南山(七虞)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峯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外宿,隔水问樵夫。
 钱塘湖春行(八齐)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古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纔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月夜忆舍弟(八庾)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送赵都督赴代州(九青)   王维
  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8].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咏煤炭(十二侵)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五律第一句,多数是不押韵的;七律第一句,多数是押韵的。由 于第一句押韵与否是自由的,所以第一句的韵脚也可以不太严格,用 邻近的韵也行。这种首句用韵的风气到晚唐纔相当普遍,宋代更成为 有意识的时尚。现在试举两个例子: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园小梅   [宋]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这两首诗用的都是十三元韵,但是杜牧《清明》第一句韵脚却用 了十二文韵的"纷"字,林逋《山园小梅》第一句韵脚却用了一先韵 的"妍"字。这种首句用邻韵的情况,在王维、李白、杜甫等盛唐诗人的律诗里是少见的[9].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今天我 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 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刘建华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0#
发表于 2013-10-27 20:55 | 只看该作者
天津子牙河老韩 发表于 2013-10-27 15:13
 第二节 律诗的韵
    
  我们先讲近体诗,后讲古体诗,这是因为彻底了了解了近体诗之 后,纔能 ...

第二节   律诗的韵    学习了,谢谢韩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8 10:41 | 只看该作者
liujianhua54 发表于 2013-10-27 20:55
第二节   律诗的韵    学习了,谢谢韩老。

谢谢!同学共提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3-10-28 10:43 | 只看该作者
学韵有韵味儿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3#
发表于 2013-10-28 19:12 | 只看该作者
天津子牙河老韩 发表于 2013-10-28 10:43
学韵有韵味儿啊!

谢谢韩老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16: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子牙河老韩 于 2013-11-2 12:13 编辑

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 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而这四个类型可以构成两联。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由这相联的错综变化,可以构成五律的四种平仄格式。其实只有 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是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字外加圈表示可平可仄。)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10].
      另一式,首句改为仄仄仄平平,其余不变[11].
      (2)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蓬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另一式,首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其余不变[12].
      (二)七律的平仄
      七律是五律的扩展,扩展的办法是在五字句的上面加一个两字的 头. 仄上加平,平上加仄。试看下面的对照表:
      (1)平仄脚
      五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仄
      七言平起仄收平平仄仄平平仄
      (2)仄平脚
      五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平
      七言仄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脚
      五言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
      七言仄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
      (4)平平脚
      五言仄起平收○○仄仄仄平平
      七言平起平收平平仄仄仄平平
      因此,七律的平仄也只有四个类型,这四个类型也可以构成两联, 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由这两联的平仄错综变化,可以换成七律的四种格式。其实只有 两种基本格式,其余两种不过在基本格式的基础上稍有变化罢了。
      (1)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书愤   [宋]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13].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到韶山   毛泽东
      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14].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冬云   毛泽东
      雪厌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15].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其余不变[16].
      (2)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还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登庐山   毛泽东
      一山飞峙大江边,跃上葱茏四百旋。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
      和郭沫若同志   毛泽东
      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
      另一式,第一句改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余不变[17].
      (三)粘对[18]
      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
      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就是上文所说的:在对句中,平仄 是对立的。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对",也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1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不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 制,也只能这样办. 这样,五律的首联成为:
      (1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成为:
      (1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是:
      (2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 第二字相一致。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 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上文所述的五律平仄格式和七律格式, 都是合乎这个规则的。试看毛主席的《长征》,第二句"水"字仄声,第三句"岭"字跟着也是仄声;第四句"蒙"字平声,第五句"沙"字跟着也是平声;第六句"渡"字仄声,第七句"喜"字跟着也是仄 声。可见粘的规则是很严格的。
      粘对的作用,是使声调多样化。如果不"对",上下两句的平仄 就雷同了;如果不"粘",前后两联的平仄又雷同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可以帮助我们背诵平仄的歌诀(即格式)。 只要知道了第一句的平仄,全篇的平仄都能背诵出来了。
      明白了粘对的道理,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长律的平仄。不管长律 有多长,也不过是依照粘对的规则来安排平仄。
      违反了粘的规则,叫做失粘[19];违反了对的规则,叫做失对。 在王维等人的律诗中,由于律诗尚未定型化,还有一些不粘的律诗。 例如: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20].
      这里第三句和第二句不粘。到了后代,失粘的情形非常罕见。至 于失对,就更是诗人们所留心避免的了。
    
    (四)孤平的避忌
      孤平是律诗(包括长律、律绝)的大忌,所以诗人们在写律诗的 时候,注意避免孤平。在词曲中用到同类句子的时候,也注意避免孤 平。
      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一字必须用平声;如果用 了仄声字,就是犯了孤平。因为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一个平声字了。 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型中,第三字 如果用了仄声,也叫犯孤平[21]. 在唐人的律诗中,绝对没有孤平的句子[22]. 毛主席的诗词也从来没有孤平的句子。试看《长征》第二句的"千"字,第六句的"桥"字都是平声字,可为例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仄声,另有 一种补救办法,详见下文。
      (五)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 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 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 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 [23]. 例如[24]: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25].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一首诗只有两个句子是应该用"平平平仄仄"的,这里都换上了 "平平仄平仄"了。
      这种特定的平仄格式,习惯上常常用在第七句。例如[26]: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山中寡妇[27]  [唐]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尽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斵生柴带叶烧[28].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29]!
      现在两举毛主席的诗来证明:
      送瘟神(其二)   毛泽东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答友人   毛泽东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去地诗。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六)拗救
      凡平仄不依常格的句子,叫做拗句。律诗中如果多用拗句,就变 成了古风式的律诗(见下文)。上文所叙述的那种特定格式(五言 "平平仄平仄",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也可以认为拗句之一种, 但是,它被常用到那样的程度,自然就跟一般拗句不同了。现在再谈 几种拗句:它在律诗中也是相当常见的,但是前面一字用拗,后面还 必须用"救"。所谓"救",就是补偿。一般说来,前面该用平声的 地方用了仄声,后面必须(成经常)在适当的位置上补偿一个平声。 下面的三种情况是比较常见的:
      (a )在该用"平平仄仄平"的地方,第一字用了仄声,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以免犯孤平。这样就变成了"仄平平仄平"。七言则 是由"仄仄平平仄仄平"换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本句自救。
      (b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声(或三四两字都用了仄声),就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声来补偿。这样就成 为"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七言则成为"平平仄仄平仄仄,仄 仄平平平仄平"。这是对句相救。
      (c )在该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没有用仄声,只是第三字用了仄声。七言则是第五字用了仄声。这是半拗,可救可不救, 和(a )(b )的严格性稍有不同。
      诗人们在运用(a )的同时,常常在出句用(b )或(c )。这样既构成本句自救,又构成对句相救。现在试举出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
      宿五松山下荀媢家   李白
      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30].
      第一句"五"字第二句"寂"字都是该平而用仄,"无"字平声, 既救第二句的第一字,也救第一句的第三字。第六句是孤平拗救,和第二句同一类型,但它只是本句自救,跟第五句无拗救关系.
      天末怀李白   杜甫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31].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用"平平仄平仄"代替"平平平仄仄"(参看上文)。第三句"几"字仄声拗,第四句"秋"字平声救。这 是(c )类。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句"不"字仄声拗,第四句"吹"字平声救。这是(b )类。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楼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第三句"日"字拗,第四句"欲"字拗,"风"字既救本句"欲"字,又救出句"日"字。这是(a )(c )两类相结合。
      新城道中(第一首) [宋]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第五句"竹"字拗,每六句"自"字拗,"沙"字既救本句的 "自"字,又救出句的"竹"字。这是(a )(c )两类的结合。
      夜泊水村   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第五句"有万"二字都拗,第六句"向"字拗,"无"字既是本 句自救,又是对句相救。这是(a )(b )两类的结合。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 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 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我们今天当然 不必模仿。但是,知道了拗救的道理,对于唐宋律诗的了解,是有帮 助的。
      (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相传有这样一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 分明。"这是指七律(包括七绝)来说的。意思是说,第一、第三、 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第二、第四、第六字的平仄必须分明。至于 第七字呢,自然也是要求分明的。如果就五言律诗来说,那就应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
      这个口诀对于初学律诗的人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简单明了的。但 是,它分析问题是不全面的,所以容易引起误解。这个影响很大。既然它是不全面的,就不能不予以适当的批评.
      先说"一三五不论"这句话是不全面的。在五言"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中,第一字不能不论,在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格式 中,第三字不能不论,否则就要犯孤平。在五言"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一字也不能不论;同理,在七言"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特定格式中,第三字也不能不论。以上讲的是五言第一字、七言 第三字在一定情况下不能不论。至于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在一 般情况下,更是以"论"为原则了。
      总之,七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三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两 个字不论。五言仄脚的句子可以有两个字不论,平脚的句子只能有一 个字不论。"一三五不论"的话是不对的。
      再说"二四六分明"这句话也是不全面的。五言第二字"分明"是对的,七言第二四两字"分明"是对的,至于五言第四字、七言第 六字,就不一定"分明"。依特定格式"平平仄平仄"来看,第六字 并不一定"分明"。又如"仄仄平平仄"这个格式也可以换成"仄仄 平仄仄",只须在对句第三字补偿一个平声就是了。七言由此类推。 "二四六分明"的话也不是完全正确的。
      (八)古风式的律诗
      在律诗尚未定型代的时候,有些律诗还没有完全依照律诗的平仄 格式,而且对仗也不完全工整。例如: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诗前半首是古风的格调,后半首纔是律诗。依照上文所述七律的平仄的平起式来看,第一句第四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乘"chéng),第六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鹤",古读入声),第三句第四字和第五字应该是平声而用了仄声("去不"),第四句第 五字应该是仄声而用了平声("空")。当然,这所谓"应该"是从 后代的眼光来看的,当时律诗既然还没有定型化,根本不产生应该不应该的问题.
      后来也有一些诗人有意识地写一些古风式的律诗。例如:
      崔氏东山草堂   杜甫
      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有时自发钟磬响,落日更见渔樵人。盘剥白鸦谷口粟,饭煮青泥坊底芹。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32]
      作者在诗中故意违反律诗的平仄规则. 第一句第六字应仄而用平("堂")[33],第二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相"),第三句第六 字应平而用仄("磬"),第四句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更见"), 第五六两字应仄而用平("渔樵")。第五六两句是"失对",因为 两句都是仄起的句子。第五句的"谷"和第六句的"坊"也不合一般 的平仄规则(虽然可以为拗救)。除了字数、韵脚、对仗像律诗以外 [34],若论平仄,这简直就是一篇古风. 又如:
      寿星院寒碧轩   苏轼
      清风肃肃摇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围。纷纷苍雪落夏簟,冉冉绿雾沾人衣。日高山蝉抱叶响,人静翠羽穿林飞.道人绝粒对寒碧,为问鹤骨何缘肥[35]?
      这首诗第一句第五字应仄而用平("摇"),这种三平调已经给 人一种古风的感觉. 第二句如果拿"平平仄仄仄平平"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尺"字古属入声)[36]. 第三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量,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夏")。第四句如果拿"仄 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第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绿雾"),第 六字应仄而用平("人")。第五句如果拿"平平仄仄平平仄"来衡 量,第四字应仄而用平("蝉"),第六字应平而用仄("叶")。 第六句如果拿"仄仄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翠羽"),第六字应仄而用平("林")。第八句如果拿"仄仄 平平仄仄平"来衡量,第三四两字应平而用仄("鹤骨"),第六字 应仄而用平("缘")。第七句第五字("对")也不合于一般平仄 规则. 跟"摇窗扉"一样,"沾人衣"、"穿林飞"、"何缘肥"都是三平调,更显得是古风的格调(参看下文第六节第四小节《古体诗 的平仄》)。作者又有意识地造成失对和失粘。若依上面的衡量方法, 第二句是失对,第五句和第七句都是失粘。
      古人把这种诗称为"拗体"。拗体自然不是律诗的正轨,后代模 仿这种诗体的人是很少的。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刘建华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3-10-31 17:01 | 只看该作者
       这一节内容很丰富,自感难度较大,不好记住,只能多实践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6#
发表于 2013-10-31 22: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ujianhua54 于 2013-11-1 15:59 编辑
天津子牙河老韩 发表于 2013-10-31 16:48
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  ...

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  学习了,谢谢韩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7#
发表于 2013-11-1 17: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ujianhua54 于 2013-11-1 21:28 编辑
[sub][/sub]天津子牙河老韩 发表于 2013-10-31 16:48
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  ...


韩老您好:在(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第二段中的第二行第四个字打错了,应是“不”全面的。
       在(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这句话有点不准确,因为还有平仄的变格三种常见类型,所以应是五言的平仄基本格式有四个类型。正如在后面两行其也讲了“基本格式”。
      上诉观点是否准确,请韩老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8#
发表于 2013-11-1 19: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ujianhua54 于 2013-11-1 19:58 编辑
天津子牙河老韩 发表于 2013-10-31 16:48
第三节 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的平仄规则,一直应用到  ...


韩老您好!在(三)粘对    应是,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不是,律诗的平朴?粘对的规则。是不是出版错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2:05 | 只看该作者
      你讲的对,是排印的问题。应是:律诗的平仄有“粘、对”的规则。谢谢指点和认真态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 12:46 | 只看该作者
liujianhua54 发表于 2013-11-1 17:24
韩老您好:在(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第二段中的第二行第四个字打错了,应是“不”全面的。
        ...

韩老您好:在(七)所谓“一三五不论” 第二段中的第二行第四个字打错了,应是“不”全面的。(已修正)。
       在(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个类型。这句话有点不准确,因为还有平仄的变格三种常见类型,所以应是五言的平仄基本格式有四个类型。正如在后面两行其也讲了“基本格式”。

      上诉观点是否准确,请韩老指教。

我理解:
    王力先生是讲:四体十六式(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其基本的类型------。如五律;平起、仄起、首句入韵、首句不入韵。变格问题另谈------
       妥否,请阅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9 06:29 , Processed in 0.06380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