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台湾路电鱼 于 2013-11-26 10:26 编辑 
 
 时间:2011年11月26日(农历十一月初二)   海况:高潮时间04:20、潮高4.2米,低潮时间11:37、潮高-0.1米;海水温度14.2℃;海上有较大的涌浪和凌乱碎浪   天气:多云,气温14℃,西南风3级~4级   
 大体经过:          早晨6:50泳友陆续下水,仅游了十来分钟便发现海流很大,身体一个劲地往东漂。想往西边调整方向却为时已晚,不由自主地被冲到海域东侧的礁石区上岸,个个筋疲力尽,气喘吁吁,有的还划伤了身体,险象环生。   
       经历过“11.26”的泳友至今谈论起当时的情形仍然心有余悸,诙谐地称之为“黑色的11.26”,一位泳友这样描述:   
        当时听到了要我往西游的招呼,开始还没怎么在意,心想等会再说。再听到招呼的时候,一看我们的位置已经很往东了,想往西游也来不及了。       当时的感觉是,胳膊和腿都不听使唤,怎么使劲游也不见往前挪动,身子一个劲地往东边漂,眼看着东边岸上那排房子越来越近。这时心里直发虚,一种“这下子玩完了”念头不停地在脑子里打转,甚至产生了放弃上岸的念头。        幸亏泳友老徐和我在一起游,我们两个人一前一后,好歹才从东边的礁石上爬上岸。 如果当时无人做伴的话,说不定会出大问题。忽然看到泳友老江在我们前面,一会又不见踪影,我俩说“完啦”!谢天谢地,等我们上岸,才看见老江躺在冰冷的沙滩上发呆……       现在越想越后怕、看到海上有点儿浪就打憷、真是吓破胆了!!   
 笔者点评:   
        这是台湾路海边十分罕见、十分典型的一个案例。认真思考和分析“11.26”案例发生的原因,才能做到吃一堑长一智。   
         回头看“11.26”这个案例,当日复杂的海流是案例的主要因素,较低的水温、下水时的角度偏东、下水后不注意身体漂移的方向和漂移的速度,是案例的综合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一、客观因素   
 1、当日高潮时间04:20,早晨6:30下水,正值海流偏东、且处于海流强度较大时段。   
 2、当日海上的涌浪较大,涌浪撞击大坝后生成的反射流向东北方向回旋流动。   
 3、当日西南风3~4级,较大涌浪的波向由西南向东北推移。   
 上述三种因素叠加,形成了岸边偏东海流异常增大。   
 二、泳友在“11.26”中的状态分析   
 第一种情况,少数泳友看到海上的浪比较大没有下水;   
 第二种情况,多数泳友没往里游、只在岸边游了较短时间;   
 第三种情况,少数泳友游的稍微往里,被冲倒东边爬礁石;   
         处于前两种状态泳友的做法应大力提倡,即“安全为本、量力而行”的原则,在游泳过程中必须时刻坚持不动摇。   
         处于第三种状态的泳友,应当说个顶个都是台湾路游泳的佼佼者,有的游速很快,有的多次参加“横渡三浴”活动。他们之所以吃亏,关键在于不了解海况单凭经验盲目往里游。   
 三、其他因素   
 1、台湾路多数泳友对偏东海流的厉害都有所认识,但对海流的深入了解不够、吸取他人的经验教训不够,“爬礁石”的现象年年都要出现几次,偶尔还有借用渔民小筏子救援、惊动110出警这样闹悬的事发生。于是,“爬礁石”潮位台湾路泳友使用频率较高的“流行语”。   
 2、不少泳友习惯从海边的中间部位下水,下水后便直奔大公岛方向游进。实际上大公岛位于台湾路海边的东南向,如果下水时间的恰逢海流偏东,无疑为向东漂移增加了筹码。   
 3、一些泳友下水后往往只顾埋着头往前游,游到某个位置后再往回游,不注意观察身体所在位置的变化,有时发现位置偏移,因游得太远、或因海流太大而无法调整。   
 四、较低的海水温度在“11.26”中的影响   
         11月26日已过“小雪”节气,青岛已是标准的冬天。当日早晨的气温14℃,海温14.2℃。按照全国冬泳协会编辑出版的《冬泳》一书的定义,当日下海游泳属于冬泳中的“冷泳”等级(水温10~15℃)。坚持冬泳的泳友下水时间,除了个别人外,大多保持在10~20分钟之间。   
        坚持冬泳的朋友都知道,水温低的时候,人的血管受到冷刺激而发生收缩,供血受限,造成肌肉紧张和麻木,游泳的动作变得僵硬、动作的频率变得缓慢,游泳的速度必然随之降低,适应和抵御海浪颠簸、海流冲击的能力必然随之减弱。   
        复杂的偏东海流和颠簸幅度较大的海浪,温度较低的海水人体活动受限、耗费体力过大,被动地随波逐流不足为怪。   
 五、海浪较大时下水要留有余地   
        顺便提及,海浪较大时游泳,一定要留有余地。   
        在大海里游泳,风浪是永恒的主题,风平浪静的时候则是少见的状态。泳友大多有这样的体会,浪大时不好游。   
        所谓的“不好游”,主要是波涛无规则的运动使游泳者的身体难以保持平衡,正常的划水动作不自觉地演变为划水与寻求身体平衡交合的杂乱无章运动。   
         因此,有浪的状态下游泳,比无浪和浪小状态下游泳耗费的体力要大得多;此外,经受扑面而来和侧面袭来的海浪冲击,逆风时呛水,也要过多消耗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