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79|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扶不扶老人”终究是良知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1-14 1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东北汉子 于 2014-1-14 15:07 编辑 4 x+ Y7 z; C: I) ]

+ {1 q& q" N) v* o+ M, V
- 长江评论 --
版次:[ 3 ]
6 A# A) _, H7 \$ n( c' w8 d: ?
“扶不扶老人”终究是良知问题
- q' y8 m4 h+ y0 x4 n8 R# ^6 w

* o0 D6 N6 m2 Y" u
0 ?+ w8 v* l5 I$ ]7 G8 i; b
& z9 U  _3 {( K6 [

! b( ^5 x# @( G4 _- [( d6 i4 X9 @) Z2 Q4 O  n# g; ~

    □ 本报评论员 李杏

    老人摔倒了该不该扶,再次以一个极端案例,成为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巨大道德难题。

    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县漳溪乡村民吴伟青自杀了,之前几天,他陷入痛苦:他坚持自己扶起了一位摔倒的老人,老人和家属坚持他是肇事者。有关报道称,他用自杀以证清白。

    网上充满了对老人及其家属的指责,相当多的人甚至认为去扶摔倒老人就是自跳火坑。这是容易理解的。揆情度理,一个人以自杀证明没有说谎,足以证明他的委屈。何况还有报道指出,老人在一些场合承认是自己摔倒的,诬陷吴伟青是“实在没钱看病”。

    情理推断并不能成为结论,河源警方等相关方面据称已在全面调查,我们希望在这一具体事件上能辨明是非,偿还公道。但我们并不认为依靠警察、法律和养老制度完善等热点讨论,会是这一道德难题的最终解决之道。

    无论事情引起怎样的关注,老人摔倒还是被撞倒,都是小事常事,类似的小纠纷每天都在不断出现,我们不能指望警方等机构能监控到社会各个角落,并能运用侦查技术手段弄清每起小纠纷的是非曲直。那是社会付不起的警力成本,也是需要警惕的过度监控问题。              

    也有人说必须要让讹诈者付出法律代价。这主意看起来不错,但前提是弄清是非。有老人会诬陷帮助他的人,也可能有撞人者反诬老人讹诈。从已有的几起法律判决来看,事实取证非常艰难,倒常常是“葫芦僧判葫芦案”,反令社会道德更加不知所从。况且,此类事件的讹诈入刑,量刑标准是什么,以此推理,说谎者都得进班房,岂不成了苛刑峻法的社会。

    还有人抓住“实在没钱看病”这句话,认为有完善的养老保障,这个难题就解决了。这是“穷人更容易不道德”的逻辑,与高薪能防止腐败一样,根本站不住脚。

    看到老人摔倒,打电话让警察来扶,被认为是一条国际经验和当下最理智的做法。我们不知道哪个国家会是这样的场景:看到老人瘫伏街头,人们纷纷掏出电话,而不是俯身伸手。连这样细小的善行都需要国家承担,人与人之间还有善良情感可言吗,我们还能奢谈文明社会吗?

    法律和制度都是社会不可缺少的,但它们不能包治百病,法律和制度的前提是道德良知,我们不能想像一个连老人摔倒都不敢扶、一个许多人对说谎无所顾忌无所羞耻的社会,能建起一套完善的法律和制度体系。

    老人摔倒要不要扶,实在是个让人羞愧的道德选择题,然而它的确成了我们的现实难题。我们不能靠个案正义的恢复、无奈的理智去解决它,虽然这些在短时期内都有用。终究还是要回到良知建设上,为什么轻易就可以选择逾越道德底线,为什么构陷他人获取利益没有良心不安,反而被许多人视为当然之道?我们什么时候丢失了一些基本的道德良知?

    道德良知建设不能建立一个没有说谎者的乌托邦,但会让许多人心中有坚守,有耻感,会让诚实善良、扶助他人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风气,也会让“扶不扶老人”这样可笑可悲的命题出现得越来越少。


. _% H! _' S& u! Y
-- 长江评论 --
版次:[ 3 ]

3 H$ ]* e8 t- @  e
讨薪者的尊严 关乎国家脸面! k4 ^- l( z6 d( ~; ^; B

: w5 G. {# H3 ~$ }2 K

4 ^& K. i, \- K4 |  h$ X% @
0 y2 [7 J( N; x5 \" w1 ~

- v6 o+ @( u' R1 x' V- t) d+ L

    □ 梅明蕾

    春节将至,在我的印象中,惯常的两方面内容会占去报纸不少版面,一为春运,一为讨薪。春运报道的刚性,在于春节的价值在国人心目中的不可易移;讨薪呢,坦白讲,是我时常闹不明白的一件事。

    照说按劳取酬,有如借钱还钱、杀人偿命一样的天经地义,可就是这件根本不成问题的事情,现在却成了大问题。太远的无从说了。据称我国具有标志性的“掀起清理欠薪风暴”始自2003年,那一年,一位走投无路的重庆农妇向总理求助讨薪,借助国家领导人的伟力,农妇终于获得了自己的劳动报酬,全国性的“风暴”也随即掀起。继而在次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出用3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

    按说十年过去,讨薪现象不说销声匿迹,也该呈急速衰减之势。然而放眼四处,千辛万苦、千奇百怪的农民工讨薪悲剧仍在不断上演,其中甚至不乏人性扭曲、恶意设局坑骗农民工的事件发生。眼下,不少媒体都开辟了“讨薪直通车”一类的专栏,也让我们知晓了公安、法院、工会、律师、自愿者、法律援助等机构和个人的努力及无奈。

    当然,讨薪成功的故事也每每见诸报端。惯常的报道路数,无非是拿到养命钱的讨薪者对援助机构和个人的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在大多数人甚至包括媒体人的潜意识里,拿到钱就是一切,而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在其讨薪过程中尊严的丧失则完全无须提及。

    台湾著名导演赖声川说到自己留学美国伯克利大学不久后的一件事:一天早上他上完一节课后,准备去另一个教室上第二节课,发现走廊上竟然有一张床在缓缓移动——那其实是一个没有四肢的残疾人的轮椅,此刻,那残疾人是用嘴控制轮椅上的几个开关让自己行走。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人去帮他一把。赖声川正想上前搭一把手,却被同寝室的一个同学拦住了。同学的解释是,这个城市明文规定:每条街道的人行道和建筑大门的台阶旁必须修建斜坡,以方便残障人士的轮椅出入;歧视残疾人员者将面临严重罚款。这就意味着,所有人,不管他缺失了什么,都享有同样的权利和义务。赖声川这才意识到,自己脑子里始终只印着“残疾”二字,而恰恰忽视了躺在床上的这个人也应与自己享有同样的尊严。

    如果我们深入审视长久存在的欠薪讨薪现象,就会发现,我们的相关机构或个人及至整个社会,关心的仅仅是讨薪者应得酬劳的落袋为安,而对他们享有尊严的状况基本视而不见。我们不能想象国家公务员、国企员工们处于欠薪讨薪的窘境,正因为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关乎国家的脸面。其实打工者又何尝与他们有所区别。当遍布城市每一个角落的他们以日日辛劳换来城市人的称心如意时,年年上演的讨薪早就该刺痛我们的心。

    我在这里不能为欠薪讨薪提供什么良方妙策,那应是政府考虑的事情。但我坚信,当整个社会都能意识到弱势者们的尊严其实关乎国家的脸面时,离此顽症的治愈大概不远。


4 n! a) W' j6 T1 Q' a4 j5 h


" J. B( R2 n7 K; K- t, T+ r6 D$ m* m7 S
http://cjrb.cjn.cn/html/2014-01/13/content_5279471.htm
3 n5 ?  V6 l. j* X/ j6 p% D+ s
2#
 楼主| 发表于 2014-1-14 15:37 | 只看该作者
      以上是长江日报2014年1月13日第三版长江评论的两篇评论,看着这两篇文章让我们不得不想,现在的中国这是怎么了?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一贯以礼仪之邦著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怎么这些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的美德都到哪里去了。这是中国人正常的心理呀,难道我们的心理不正常了吗,难道我们所有的人都忘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了吗。
( f) f* @- ^( Z7 @+ D      有史以来无论是民国还是万恶的封建社会,走遍世界各地都是按劳付酬。只是看见白毛女中黄世仁逼杨白劳还债,文学作品中很难看到长工向地主讨要工钱的。5 \! B" U- X  C" Z- b% u- v; a1 d' u% ]; x
      过年了,政府的相关部门出面帮农民工讨薪,平时呢,平时有谁帮忙了?劳动了得不到报酬,劳动者的家里用什么生活呢,烂了套了,怎么最起码的社会准则,做人的准则都没有了呢,文章说得好,讨薪者的尊严 关乎国家脸面,想一想这样最起码的人性准则都没有了,中国人,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脸面还有几分。中国人在世界上还谈其他的大道理,还有人信服吗,就凭这些中国人在世间上还有什么话语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1-14 18:04 | 只看该作者
, k# @/ L: `' G) l. _
& R. n% f# F2 H# V, S! u, D; s2 A: H6 N

, H: r$ r% o; O7 i( V$ W5 G+ N* B% Z
2 P- j  x! ?! g+ M% m- O; {' a) { 这年头,真邪门了!老大与老二PK,受伤的并非是对方,而是老三! 就比如:王老吉PK加多宝,和其正消失了;可口PK百事,非常可乐消失了;苹果PK三星,诺基亚消失了;小三PK正室,官员消失了;政府PK**,年终福利消失了;最经典的是中秋节PK国庆节,星期天消失了;今年假期PK去年假期,除夕消失了。什么时候中国pk美国,日本也就消失了 。3 @4 P! @( Z/ K- q+ ?# t, H' c' F

7 s2 l* }# T9 |" O, a$ ^# k/ T8 b4 e( M& F) U
0 i: A& ^# [3 _) }- o  w

0 ~0 j4 |# ~/ q* D: z% C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1-14 21:12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尊老爱幼乃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却在高度文明现代化的今天沦陷,实乃悲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1-15 06:5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在同安家园演绎的爱心接力[复制链接]   s6 s/ k/ x& ]% L: {9 J
生活中,有时真的是只要伸出一把手,真的就能够让人记住这件事,或许还是一辈子哦。$ Q$ r3 a; p3 R& \7 j! u2 w3 y: T

7 Z1 Y( g7 g3 A& h( ]* ?& o0 R; f ) K, ?, T) _6 e. y7 H9 L- b) i1 p
8 Y$ [! C: q( ^. _
我们同安家园23栋2单元的部分住户,12月23日的今天,就与一期物业于主任等,一起办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 w; M% g8 |2 Z' y" [& E6 E: P* J+ L3 H9 \( o& S% {

; _7 g; [( E- ^2 e% P) g8 p- v' [: H" M; Z: t. D+ ?" G% H
下午4时许,我手提塑料垃圾袋,准备出门办点事情。刚拉开玻璃门,就见门的右边有一位满头白发的妇女,瘫坐在一角的地上,身体压住了一只脚,嘴角还流淌着涎。我们两人眼神对接的一瞬间,我似乎感觉到她那求救的眼神。
7 f1 L% ?2 i- ]+ \
5 [9 q1 \5 U' M% K* f) |# U( T6 e$ @这时,本单元的一对母女(估计)准备进单元门的面生的住户,正在老远观望。我估计她们想帮忙又不便于出手相助。她们俩见我急忙扔掉垃圾袋,也壮胆凑了过来。% C# S6 q) q" r( A3 u, U: Z$ m

* N# V. E, ~& f! Y" r6 ~, ?我急切地问“您这是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妇女说不出结果。我问,要不告诉我家人的电话,或者我打120,或者我给物业打电话,让物业来处理等。她都不接受。
0 d+ T9 b' d7 }8 Y" b* f3 V# V: [  K' x; O- }  e# J7 z- x
我问:这样瘫坐压住脚也不是个事啊,脚还有没有劲?要不,我拿来个凳子,你坐在上面会舒服些。
+ }; B5 R3 ?+ Q6 y2 P/ C) r; l2 ?% H- U$ s( ~( t' z
看到她同意,还说脚有力气,我赶紧从家里先拿来了一个圆凳子。我抱住了妇女,感到好重,原来她根本就没有一丁点力气来配合。在年轻的女街坊的帮忙下,妇女坐在了圆凳子上。我一松手,她的身体就往一边歪,我只得站在在旁边用力扶住。9 e4 x* F; r% G5 v1 i2 u

' p4 e* P& m7 T0 q' M- K" R4 ?看到这样,我说:恐怕您超过140斤了吧,妇女回应:有。3 f0 m% E, O6 R9 G1 Q( f# h& y. t
" p$ p" d1 H; u
我再拿来了一个方的有靠背的椅子,在年老的街坊的指挥下,我们2人齐心协力将妇女换到了新的凳子上。
4 i$ x) }" j+ V& U6 b1 p
6 G5 y1 O- {: A) J6 [3 m' ~
0 z! t! f8 j3 L
8 n# g6 \8 e5 Z  P闲谈中得知:她住在9栋,也是小高层。上午过来23栋,是为儿子的同事(四楼无人住)帮忙,开窗通风,刚才就是来关窗户的。
  C# Z  Q" e& J. ^& _' P9 c' ^1 M6 d" L) F" h  P. \
该妇女昨天都是骑自行车来的,今天是走来的,哪里晓得刚刚拿出门卡,就歪在了一旁。
5 X' p! B  p6 \: O3 n9 i
! }) e! J9 j3 F- W( G- u+ Q我继续问:您是否有高血压、心脏病?得到否定的答复后,我估计恐怕是偏瘫或者中风。4 u% `" I* C% U! ~
4 b( ~# @7 R$ x! e4 e  W: @: r

( u6 `8 a7 V" Q7 n8 N% I+ J  \4 W1 t& ~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如何是好?正好我看见2位很像穿物业制服的人经过。我赶紧叫她们过来。
9 C/ p2 j- S' k7 x$ c" U) [" y# N
果然是一期物业的于主任(下图左)。看到她们热心快肠地忙前忙后,我的心缓了下来。我也有时间去拿数码相机。2 f8 `/ t4 L9 v& L& B' D2 t- v
; E/ v1 o9 w1 B( m2 W8 t
于主任推掉了其它事情,又打电话叫人送来了热气腾腾的白开水(尽管在七嘴八舌的建议下,还是没有给妇女喝)。共有4位物业员工在现场,其中的一位像女儿一样一直在一旁,不断地用自带的餐巾纸擦拭口角流出的口水。我看用了2小包。# K% _, W, v) }& I, l4 f
: Z! p* A$ u. v: N
最好的办法是先联系妇女的家人。我的建议得到了采纳,于主任马上联系上了。% I% w$ e0 v. X2 t
' t' b( c8 T! X9 Z4 u5 y* R* r
我的同单元的老黄回来,见到此妇女是比较相熟的人,急忙拿过于主任的手机,建议她的儿子(小黄、下图戴眼镜者)先打的士回来,同时叫救护车来。9 ~: R( h8 z; ^9 K' b
) T3 E8 A/ G) D; e
等待期间,我才知道,妇女58岁,50岁就退休了,老伴59岁还在上班,同住的儿子在武汉图书馆附近工作,1982年出生。她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右腿不便。+ j" l# f) [7 p- f! j  u/ Q+ Q. L

, T) `7 @1 U; E" h2 H+ e- J* Q哦,难怪。9栋与23栋没有多远,前面她说过昨天是骑自行车过来的。1 O2 Y( K; h- j/ I5 T1 z( K; v
  f9 ~. h. y: ~8 p8 V
; ]2 e' ?( T. p- W
但眼前的她,症状是打嗝、留口水、似乎嘴巴还有点歪,眼睛里似乎饱含泪水(没有流出)。但左腿左手根本就没有知觉,倒是神志清醒,听力敏锐,可以交谈。我们要她动一下左边的,她却动的是右手,五指捏拢伸开。
3 V" M; @2 U" u7 n  F
' s' u. Z: c! b8 m! G5 u4 k; E我的街坊老黄向我讲,小时候上“实验学校”,对这位妇女的当年有印象。同在小区里,以前她先认出了老黄。老黄压低声音对我们说:其实我连她姓什么都不知道。
1 `0 H0 C2 q6 q# D7 x3 }; ?7 G/ p  }, [9 L8 `- z4 E3 I. X  O
妇女说:我姓王。但发音却让多数人听起来是“汪”,或许这就是“轻度中风”会导致发音不准吧。
* L  Y( Y2 ~: ~: c  y" u0 P6 w8 x3 v

3 {) O- d8 u! _1 E+ p' G+ u" C救护车来了,医护人员用担架将她抬去。王大姐临上担架前,还特意对我说“谢谢”(已经说过多次了)。举手之劳,谢个么事哦。, ^+ i( S' v: i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6 收起 理由
可可虾 + 6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15 10:11 | 只看该作者
上面是我前不久举手之劳做的一件事情。+ a$ _; U7 s7 C2 P% i4 q$ N
' ?% y8 A* k. l3 G# S. Q! u
见“搜房网>后湖社区网>统建同安家园小区网>统建同安家园业主论坛>今天在同安家园演绎的爱心接力”
+ d3 q4 c  L* [" h3 d: q4 L. Y/ ~% b6 t8 t6 P; P& \
一个人做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
. I2 G5 k: z/ ~) U% b4 {7 d  J% G% g

点评

发链接!  发表于 2014-1-17 09:3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4-1-17 16:28 | 只看该作者
主题:今天在同安家园演绎的爱心接力[复制链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17 16:30 | 只看该作者
wan老兵新传 发表于 2014-1-17 16:28
: W1 R# e) N, J% P主题:今天在同安家园演绎的爱心接力[复制链接]

8 j+ V; w$ ^5 _1 C5 Nhttp://tonganjiayuantj.soufun.com/4/bbs/2610108840~-1/333686575_333686575.htm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7-29 14:46 , Processed in 0.073581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