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06|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两岸双城记·相约今生(三):50年风雨同舟 相濡以沫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2-8 14:4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刀锋 于 2014-2-8 14:47 编辑


2#
 楼主| 发表于 2014-2-8 14:4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的《两岸双城记》,继续讲述汪洋老人的故事。1997年1月,因为帮助学生处理一件意外事故,导致汪洋的丈夫金又新心脏病加重,不幸离世。虽然不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但从1949年来青岛算起,近五十年的光阴,让汪洋和金友新与这座城市结下了割舍不断的深情。直到现在,一场“家庭文化沙龙”,仍然在汪洋老人家里定期举办。
  汪洋老人的家,坐落在市北区一处普通的居民楼里,带厅的两居室,一间卧室、一间书房,书橱高到天花板,里面的书满满当当。
  记者翻了一下签到薄,看到来这里讲课的教师,几乎囊括了岛城的文化名流,耿林莽、尤凤伟、杨志军、连谏等等。讲座的内容非常丰富,以文学文化为主,分析研究小说、散文、诗歌。而沙龙的常客则来自各行各业,有工人、企业老总,也有白领和文化工作者。黄妍,家庭沙龙学员:1999年7月份来的青岛,等于是2000年,五一的时候到南京玩,后来我从南京上的车,汪老师从上海上的车。因为她当时给我讲家里面有沙龙,因为知道我是学中文的,说你可能会感兴趣,后来我就过来了,那应该是2000年了吧,一直到现在,一算就是14年了。
  从1987年开始举办至今,这个家庭文化沙龙已经走过了二十六个春秋,而沙龙的创始人正是汪洋的丈夫金又新。
  汪洋:对哪个专题比较感兴趣,到了晚上会到家里来,和他交流,时间长了,慢慢知道的人就多了,年轻人,就是利用周末晚上在家里,这是最早的周末文化沙龙的雏形。其实最初是跟学生交流,好比说我们两三个人过来,下次再来就七八个人,慢慢沙龙从小到大。后来,我搬到这里,他也走了,那些年轻人就找到我,说汪老师,我们建议沙龙继续办下去,我说不用你们建议,我自己都这样想。我说这是一个接力棒,我要拿着棒往前走。
  金又新就读于上海戏剧学院,学的是表演专业,那么,一个跟教育不沾边的人,为什么会在家里办起文化沙龙?这还要从上世纪五十年代,金又新和汪洋到青岛后说起。
  汪洋:在文工团伴奏,有的时候有乐队伴奏,西洋乐器的、民族乐器的,需要钢琴伴奏时候就只能靠我了,乱弹琴。那时候文工团到各地演出,到农村,到青岛市,我们去青岛市的各大企业全部去演出过,从国棉一厂到国棉九厂,全部演出。演出一次要在那住几天,帮助各个工厂建团,建共青团。
  当时,文工团排演的歌剧《二毛立功》、《胜利渡过扬子江》等,在社会各界引起强烈反响。不久,金又新和汪洋又接到了组织安排的新任务。
  汪洋:正好那时候纺织公会要办学,那时候我们已经到了青岛干部学校了,一面学习一面当文化教员,后来纺织工会需要一个有文化的人,组织部就到干校物色人才,就把我们两个人一块调过去了。他对于教育什么都不懂,他学戏剧的、后来去了文工团,办起这座学校。
  改革开放后,在原来纺织工人业余中学的基础上,金又新又负责成立了四方干部职工业余学校,并办起了第一个中文大专班。最多时,学校人数超过一万人,是当时青岛最大规模的干部职工业余学校,后来,这一数字还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撰的资料。1985年,金又新被调到青岛市民革工作,三年后,汪洋开始担任青岛市第七届政协委员。
  汪洋:巧的是,我父亲是台湾“立法院”外事委员会的负责人,我那一年是青岛市政协外事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我和我父亲都是面对面的笑了,觉得都在为两岸和平做贡献,这是无巧不成书吧。
  汪洋担任了政协委员,这让她在感情上与青岛的关系更近了,因为她觉得能为这座城市里的人,做更多的事情。在汪洋三届市政协委员、四届区政协委员的生涯里,共提出各类提案近70个。其中,有关嘉定路某小区供热问题,是她和女儿接力完成的。
  汪洋的女儿:胡老师,你家暖气今年怎么样,挺好的,能达到多少度,行,达到正常温度了。我妈是七八九届政协、我又当十届政协委员,继续提,九届没有解决。写了三年没解决,第四年她接上了,继续把这个提案又提上去。所以每到冬天通暖气的时候,居民心里都很感谢,觉得德高望重的汪老师,真是给我们做了件大好事。
  农历马年春节前夕,汪洋在女儿陪伴下,准备搭乘台湾中华航空公司的航班,直飞桃园,去探望表姐、堂哥以及亲妹妹。跟以往回台湾不同,在2013年6月,青岛被列为第三批台湾自由行试点城市后,汪洋感受到了两岸往来间的新变化。
  汪洋:两岸最近几年频繁的交流、交往,我愿意把大陆这些年来的变化,带给我的亲人,也把台湾那边的生活情况,我自己家里面的姐妹兄弟的情况,也很好的带到青岛来。
  五十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从校园情、台湾行,到两岸书、生死别,这就是汪洋和金又新老人相依相伴的一生。两位老人的不离不弃、相濡以沫令人而感动。也让人不禁感慨,个人的命运总是与历史、国家的进程息息相关。我们期盼两岸之间,业已敞开的交流之门,能越来越宽;两岸人民之间的感情,也能像走亲戚一样,越来越近。

文章来源:今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发表于 2014-2-8 16:38 | 只看该作者
刀锋 发表于 2014-2-8 14:49
  今天的《两岸双城记》,继续讲述汪洋老人的故事。1997年1月,因为帮助学生处理一件意外事故,导致汪洋的 ...

祝福老人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发表于 2014-2-8 16:44 | 只看该作者
       世界上最永恒的幸福是平凡,人生最长久的拥有就是珍惜,风雨同舟,相濡以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2-8 17:30 | 只看该作者
祝福汪洋老师,青岛感谢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2-8 17: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0-31 06:14 , Processed in 0.02635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