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崎岖的山路,风雨无阻地通向那间小小的教室;简陋的教室里面,传出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教室外面,一块光秃秃的泥土地,就是孩子们运动锻炼的小操场……24年来,46岁的吴文国老师就是守着这样一方天地,送走了一茬又一茬满怀读书渴望的学生。他和他坚守的秦市青龙满族自治县安子岭小学三界岭村教学点,在经年的风霜雪雨中,以青松般的品格傲然存在着。 大山深处,一个教师教九个娃儿 从秦青出海路下来,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颠簸了将近两个小时,记者一行终于赶到了大山深处的三界岭教学点。 走到教室门口,里面传出的琅琅读书声令人精神一振,开门一看,原来是吴老师正带着孩子们朗诵《弟子规》。不大的教室里,一块黑板,一张教案,面对着九个八九岁的小学生。教案和孩子们用的课桌椅一看就是有些年头的旧物了,由于高度不匹配,孩子们用起课桌椅来都显得有点吃力。教室后面,有一台电视机和一台DVD,是去年总校刚给配的。角落里放着几套幼儿使用的极矮的小桌椅,也已十分陈旧,但还不能扔掉,因为学前班的孩子还能用得着。 吴老师告诉我们,目前班里一共有九个学生,最小的6岁,最大的两个10岁,其余一个8岁,五个9岁。他们都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但因为只有他一个老师,课只能混在一起上。今年秋季,还会有两个学前班的孩子加入进来,也在这间教室一起上课。 爱教学爱孩子,24年无悔坚守山沟 吴文国老师今年46岁,1990年高中毕业后,就在三界岭教学点干起了民办代课教师。当时学校还在村口的小山上,共有三个班一百多个学生,三个老师上课。那时吴老师的家还在离学校十多里地的另一个村里,每天都得起早贪黑、翻山越岭地赶到学校。尽管代课老师的待遇很低,但吴老师的工作热情一直很高,“总觉得离不开学生”,正是因为对教学生涯如此的热爱,他才能一个人在大山里坚守了24年,始终无怨无悔。 1997年,经过两年进修的吴老师转成了合同工。那时三个老师已经只剩下他一个了,后来也有别的老师调来过,因为那里交通不便最终都离开了。“这几年学生也不那么多了,索性就我自己一个人全带了。”吴老师说,现在学校是隔年招生,一般也就是十来个孩子。1998年,吴老师在三界岭村结婚安家,从此更是一心扑在钟爱的教学事业上。 吴老师自己有两个孩子,大女儿已经上初中了,小儿子刚上一年级,每天就跟着爸爸上下学。为了补贴家用,妻子不得不到外面打工,这些年来聚少离多,收入很低。跟夫妻俩共同生活的岳父母身体不好,家里家外的都需要他操心照料。然而,这样的生活在吴老师看来却是充实而幸福的,“别人不愿来,我就走不了,不能让孩子们没课上。不过说实话,我从来没想过换工作。”吴老师说,跟孩子们在一起就是他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得亏我身体好,这些年来从没有耽误过上课。” 只要教学需要,我就接着干下去 课间,九个稚气顽皮的孩子在教室里嬉戏打闹着,当记者询问一句:“喜欢吴老师吗?”他们立刻停止了嬉戏,异口同声地回答:“喜欢!” 面对记者,吴老师的话语一直很平实,从来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说到自己的心愿时,他还是有点激动了。“我们学校里唯一的体育器材,就是我从亲戚家拿来的这个篮球。”吴老师说,他每天给孩子们上七节课,语文、数学、德育、音乐、美术、体育全包,文化课还好说,文体课实在挠头。音乐课就是放放歌曲,美术课让孩子们凭想象自己画,体育课无非就是在土操场上立正稍息走步,然后就是跑跑跳跳,玩玩丢沙包、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的游戏。“这样孩子们也很快乐。” “你看看我们这个土操场,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连根旗杆都没有。”吴老师很无奈地表示,学校的条件实在简陋,孩子们缺失了太多必要的教育硬件和大多同龄孩子的乐趣。“要说心愿的话,我就希望学校的条件能够改善一些,最起码让孩子们能吃上热饭,喝到清洁的水。至于我自己,只要教学需要,我就接着干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