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2601#
 楼主| 发表于 2017-4-17 11: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2#
 楼主| 发表于 2017-4-17 12:12 | 只看该作者
大安法师:生死的大事2017年04月17日 09:36  佛弟子文库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大安法师:生死的大事
  [然平日则区区趋名竞利,虽百钱之物,亦不肯弃舍,而不自爱其身,何哉?或责以盗窃,或呵以禽畜,则怫然而怒,有至于终身怨憾而不可解者;有至于殴击而成狱讼者。彼盗窃禽畜之名,无损于吾身,乃恶之如是。是徒惜吾身之名,而不知惜吾身之实。何哉?且吾身之实者非他,强名曰死,而实未尝死者是也。人徒见其舍此败躯而去,乃谓之死。不知舍此则往彼矣。然其所往之处,岂可不预备哉。故西方之说,诚不可废。]
  —— 《龙舒净土文》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都是从其小体,把功名利禄看得很重大,都去竞争。在这过程当中心量越来越小,别说一百斤黄金,就是一百块钱这样的财物,他都舍不得。为了追求这些蝇头小利,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现在有种现象,可能海内外都有,竞争压力很大,大家在青年阶段拼命地赚钱,不顾一切,四十岁以前拼命赚钱,四十岁以后拼命保命,有时候为了赚钱他就不顾命了,为很微小的东西而牺牲大的东西。但是这个身体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它是超越身体本身的价值的,有时候人可能意识不到。但在日常生活当中,它又会显现出来。
  比如说:如果别人骂你是一个小偷,或者骂你是一头猪,你的行为像畜生似的。他马上就会发怒,以至于身体也发脾气,终生都怨恨在心。以至于为了句骂人的话,损害他的自尊心的话,他都可以打架,甚至不惜酿成了一种诉讼的官司。那么出现这个情况,你思惟一下,你让别人骂一下是小偷、是畜生,它只是一个名称而已,是个名相概念,并没有对你的身体产生伤害,但你竟然是这样的愤怒、讨厌,不想得到这个骂名,说明他还在重视某种东西。但是如果要重视的话,你不要只是简单地爱惜自己身体的名誉,而不知道爱惜自己身体的真实的价值。自己真实的价值在什么地方?就是解决死亡问题。
  这个死,从生理上来说这个人是死了,但是他的神识是要轮转的。在我们生灭心的当下有一个不生不灭的自性,他不因生理肉身的衰老而改变。所以人们只是看见他舍去这个臭皮囊而去,就叫死了,呼吸停止了,大脑不能思惟了,就叫死。但一般的人不知道他舍去了这个臭皮囊之后,他要到什么地方去?对于一个关心自己生命的人来说,最主要的是要关心我自己到哪儿去?这是远远超过世间金钱的价值,远远超过保护自己臭皮囊的身体,追求延年益寿的一桩大事。
  我们讲六道轮回,如果没有修行的人,都在轮回里面。如果五戒十善不具足,那就一定到三恶道。所以对于一般不修行,或者泛泛悠悠修行的人来说,一定是到三恶道里面去注册的。所以要有恐惧感呐!在这个时候,在我们关心死往何去的时候,念佛一法就圆满回答了这个问题,就是让我们到一个非常富丽辉煌、清净平等、极乐的刹土里面去,到那儿去做菩萨,到那儿去快速作佛。所以念佛求生净土一法,是对一切众生不可废弃的生命的一个安身立命啊。但是要相信这桩事情,而后撩衣便行,当下念佛求往生,就一定要摆脱对财物的重视,对身的重视,转而来重视他生命当中真实的事情——生死大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3#
 楼主| 发表于 2017-4-17 12:18 | 只看该作者
一位法师的动人分享:当我踏入了寺院的山门菩提路腾讯佛学果宁法师2017-04-17 07:23
[url=]分享[/url]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img][/img]
  • 领英分享


22评论

走进佛门(网络图)

文:果宁法师

一、我们何以不快乐

我们生活在两个极其复杂的世界。

一个世界,是关于我们的外在,比如我们生活的环境,我们的地位、职业,我们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等。另一个世界是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只属于我们自己的世界。

从小到大,我们几乎都被教育要用一生去探索和认识我们所处的外在世界。我们需要获取,需要拥有,需要幸福快乐,需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然而,与我们的意愿背道而驰的是,很多人在充分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依然活得不快乐、不幸福;那是为什么呢?

古人即有快乐之说,而几千年后的现在,很多人追求快乐,却不知道快乐的真正含义。所谓“快乐”,真正的意义在于“乐”字上。我们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我们所得到的人间之“乐”,都源于我们的感官刺激。我们的眼睛看到美好的东西,耳朵听到悦耳的声音,舌头尝到美味的食物,我们追求感官的欲望。但这些刺激来得快,去得也快,转瞬即逝。当我们满足了一个欲望以后,新的欲望又升起,得到满足的心情很快就会消失。因为我们的欲壑太大了,这样患得患失,让我们感到很痛苦,很不幸福。其实真正的快乐是本来就具有的,是一种不需再求的安然状态。当人们迷失自我原本安乐的心时,就产生了恐惧不安,有了欲壑,想求外面的东西来填补此壑而获得片刻的满足,然如挑雪填井,片刻即失,于此轮回,俳徊在苦海中。所以佛说苦海众生!

在佛教中,我们所拥有的外部世界,我们所追求的那些快乐,都被称为无常。无常即为变数,而变数随时都有可能消失。就像汶川地震一样,很多人在一瞬间失去家园,失去自己辛辛苦苦所拥有的一切。这就是无常。每个人都会感觉到万物的无常,因此我们即使拥有了很多,内心还是会躁动不安。即使拥有让人羡慕的工作、地位或者家庭,我们依然会觉得灵魂是躁动的、漂浮的,无法安住。因此,想要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快乐,就必须探索被无常困扰之外的那个世界——我们的内心。

二、走人心灵的山门

我们的心灵是无形的。为了认识我们无形的心灵,佛教创造了一个有形的道场。

几乎每个人都曾因为各种原因进入过道场,但并非所有的人都明白道场的含义。因此,很多人只是路过,很多人只是求拜。事实上,道场是包容万物的宝山,错过它,就会错过很多人生之道。进佛殿,其实是走进心灵的山门,重新认识迷失了的自己,回归生命之初的心灵。

所谓“青灯古佛”的说法,源自那些古老的道场。而这些古殿多在崇山峻岭之中,以便佛教中人清静修炼。因此,佛殿又被称为“山”;而禅教之门,被称为“山门”。在中国的佛殿中,山门常被建成殿堂式建筑,称为“山门殿”或“三门殿”,是我们进入道场必须要经过的路径。

佛教山门(网络图)

三、心无所住的自我

根据佛教的道义,道场的山门有三重:无住、空和无相。无论我们先踏人的是现实中道场的哪个门,你的心灵所踏入的那个悟道之门首先叫做无住门。

《金刚经》有云: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现实中的我们,大多心有所住。有人一生为情所困,无法摆脱,连古人都感慨“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足见为情所困,很苦。有人把自己的心住在财富中,被财富所累。在我们过于追求利益的社会中,许多人拥有财富,但是活得也不快乐,他们论为了财富的奴隶,被财富左右了人生。还有些人把自己一生的精力住在了权力上,拼命地获取权力,但最后又被权所累。

无论是情、利还是权,我们就这样把心完全安放在上面,从而忽略了自己和人生的真正意义。

关于心无所住,禅宗历史中的六祖慧能大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慧能大师曾经是一个樵夫,以砍柴为生,养活自己和老母亲。有一天,他去卖柴之时,听到一个书生正在诵念《金刚经》。当他诵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之时,慧能大师突然感悟,立志要到湖北黄梅传授《金刚经》的弘忍大师身边求佛法。也正因这句话,中国禅宗历史上出现了“南能北秀”这两个禅宗法门,同时也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一次关于禅的理念之争。弘忍大师的大弟子神秀跟随师父修行多年,对人生深有感悟,因此作了一个偈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表达了自己对禅的理解,对修行的感悟。但是慧能听到这个偈句后,觉得它还没有真正表达出人的本性和自己的本来面目,于是也作出一个偈句: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形无我,才无所住。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我们的自我,不要固定在一些外在的事物上。因为无所住,所以它并不是如同“树”或者“台”这种深受束缚的事物,因此,它才不会被千扰,不会被尘污覆盖。这正是对禅的顿悟。而神秀的偈句意在修行,我们总会被一些俗事尘埃所困扰,不能做到“本来无一物”,从而让心灵躁动迷失。因此我们就需要“时时勤拂拭”,排除那些不该属于我们的“心灵之住”,将我们的心安放在当下,达到身心合一,保证心灵的纯净。

四、空而不空的释怀

走过无住门,我们进入的第二个心灵之门,叫做空门。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空门的概念,在书中或者影视作品中,一个人灰心失望的时候,被情感所伤或者事业失败的时候,往往会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因此,空门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逃避。事实上,佛教中所讲的空门,叫做“空而不空”。

历史上,文学家苏东坡是个喜爱参禅之人,经常和朋友佛印禅师讨论佛法,一次,身居官位的苏东坡前去听佛印禅师讲佛法,可当他到达的时候,屋中座无虚席。于是佛印禅师问:“你来听法,没有座位,你要坐在哪里?”

苏东坡明白佛印禅师正与自己讲禅语,于是说:“我有座位,我可以坐和尚的四大之身。”

佛印笑了:“东坡居士,如果你能回答我的问题,我就让你坐我的这个四大之身,如果你回答不了,那么就请你把官带留下。”

苏东坡表示同意。于是佛印禅师说:“佛门讲身为四大,四大皆空时,你坐哪里?”

苏东坡无话可说。于是,他的腰带至今还留在镇江的金山寺内。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佛教中,有“四大”的说法,但很少有人知道“四大”的含义。事实上,佛门中所称的四大,指人身体的组合。第一大,称为地大,是我们身体中坚硬的部分,包括骨骼、头发、肌肉、指甲等;第二大,称为水大,是我们身体中的血液、分泌物、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水分等;第三大,称为火大,是我们身体的温度;第四大,称为风大,是我们的呼吸。四大和合组成一个人,一旦分开,人体也就消亡了,一切归于空。

广而阔之,地、水、火、风、空这五大元素组成了世界的万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花草树木,无一不是由地、水、火、风组成的。地球表面,大部分被水覆盖,而我们所能感觉到的温度的变化,便可以称之为火。火使空气产生流动和变化,这样就形成了风。与此相对,地的下面是地下水,水之下是火,火之下是风。在佛教的世界观中,正是因为地球中心是空的,才产生可以导致火山喷发的地下火和将火吹出来的风。由此可见,从地心到宇宙,地、水、火、风、空组成了万物。而在佛教中,这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最终也都会归于空。

同样,万物都有佛教中称为“生住异灭”的规律。植物出生而存在,到了秋天慢慢变化,冬天死亡。人也有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从生到老病而死,生住异灭。即使矿物也有成住坏空的规律,有形成的阶段,也有因年代久远而被外物或自身所损耗消减,最后完全消失,归于空无。

历史上的金代禅师酷爱兰花,因此庭院里栽种了几百盆品种各异的兰花,闲暇时他便悉心照料它们。

一天,金代禅师有事外出。一个弟子给兰花浇水时,不慎将摆放兰花的架子绊倒,整架的兰花都打翻在地,一片狼藉。这个弟子知道禅师爱兰如命,心中异常惶恐。等禅师回来时,弟子便去认错,甘愿接受禅师的任何处罚。

金代禅师并不生气,反而心乎气和地安慰弟子: “我喜爱兰花,因为可以用香花供佛,同时也能美化寺院环境。但我喜爱兰花可不是为了生气。世上万物无常,不可执著于自己心爱的事物难以割舍啊!”

有无相生,阴阳互转,是这个宇宙发展的基本规律。有来自于无,无中生出有,有又归于无,这就是佛教的空观。一切都是因缘所生法,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正因如此,我们身边的事物,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包括我们自身,都没有不变的存在,总有一天都会归于空,终究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无法留住手中的水,又怎能抓住无常?任何东西都无法保留、无法长久,终究会消失。因此,走过空门,我们就需要明白,既然四大皆空,我们就不必对身边事物和我们自己太过执著,对自心内外的一切抱着享有而不是占有的心态,这也就是“四大皆空”,不可执著的概念。

进佛门(网络图)

五、众生无相的真实

佛教中的最后一个山门,叫做无相门。

无相,源自梵语“anbnitta”,有无形无相之意。 《大宝积经》云: “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若空无性,彼则一相,所谓无相。以无相故,彼得清净。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

《金刚经》曰: “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很久以前,一座山庙里住着一位老和尚和一个小徒弟。有一天,山上来了一位达官贵人,为庙中捐了很多财物,老和尚热情地接待了他。

不久之后,山上来了一个书生,衣衫褴褛,面黄肌瘦,饿得几乎晕倒。老和尚见此状况,马上叫小徒弟将他扶进庙里,同时吩咐端上最好的茶,准备最好的斋饭。

小徒弟心中不解,为庙中捐了很多财物的达官贵人自然有资格喝最好的茶,吃最好的斋饭,而如今,一个不知从哪儿来的“叫花子”,师父为何还如此厚待他?于是,书生住在庙中的时间里,小徒弟从来都是冷言相对,并经常瞒着师傅,将馊掉的斋饭端给书生。

书生告辞后,老和尚用泥巴塑了一尊菩萨像,然后叫来小和尚,告诉他这是自己用千金请柬的菩萨。

于是,小徒弟每天认真地给菩萨上香,虔诚地念经。

一个月后,老和尚又将那泥菩萨削琢咸一只猴子,放回原处。小徒弟发觉菩萨变成了一只猴子,吓了一跳, 当然也不再去上香了。老和尚问起此事,小和尚惶恐地回答:

“师父,那菩萨变成一只猴子了!”

于是,老和尚拿过猴子,再次削琢,一尊菩萨塑像又栩栩如生地出现在小徒弟的面前。老和尚用棍子在小徒弟的头上敲了一下,慢慢念经,不再理他。

老和尚的敲打终于使小徒弟顿悟。

其实,每个人的生命都不过是一团相同的泥巴而已,只是被塑造成了不同的表相。

相,恐怕是世界上最能影响我们的东西。我们往往执著干我们所认识到的那个“相”,慢慢迷失了自己,迷失于世界,迷失了那无形无相的道。

一个年幼的女孩曾经被老师在全班同学的面前嘲笑:

“你知道吗?你是个丑八怪啊!你不信?回去照照镜子吧,大家都是这么说的!”

这句话在女孩的心里存留了很久。即使她长大后事业有成,老师的那句话依然是她心中不可碰触的阴影。只要拿起镜子,她就会立刻想起:我仍然是个丑八怪,丑陋的小孩,不会有人理我,我不会有任何快乐。

多年以后,在敦煌小雷音寺的山门前,一个样貌平和的居士告诉她,她面前的这个门叫做“无相门”。佛祖慈悲,怜悯众生,进入此门者,再无相貌美丑、地位差异之分,佛祖面前,众生一律平等。

于是在无相门前,女孩释然,随后潸然泪下。

所谓相,是指因缘合和所生之法。我们往往都有一个我相,看别人有一个人相、众生相,看万物也都有其相,正如被我们看作老板的人是老板相,做官的人觉得那是官相。但事实上,这些所谓的相都不过是表相而已,只是暂时存在,随时都可能变化消失。做官的心术不正,转眼就可能论为阶下囚;面目丑陋的人,并不代表他不能快乐或成功。但我们往往过于执著于认识到的那个相,自卑于自己相貌的人,可能会郁郁终日;做老板的人在企业里十分强势,在家中也执著于老板这个相,依然过于强势,那么对于自己的亲人来讲,他就无法融进他们的心中。做官的人也是如此,如果到哪里都颐指气使,执著于官相,必然会让人生厌。

事实上,我们不论处于怎样的地位,我们的相只不过是我们所扮演的一个角色,并不是我们自己。对角色太投入;就会迷失自我,陷入角色而不可自拔,直至痛苦不堪。佛教中的无相门,正是告诉我们:一切皆是表相,包括我们自己。放下我们所谓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才能看到真正的本相、本我,还原我们的本来面目。

那么,因执著于我相而在山门前哭泣的女孩,是不是你呢?

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腾讯佛学官方微信公众号:rushidao_q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4#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1:26 | 只看该作者
【广而告之】
(一)【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70417课堂笔记120张。
每天同步,欢迎指正!
【QQ空间】之江芝田正阳楼
20170303开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http://user.qzone.qq.com/2734963874/4
截止20170405-10:03,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58,962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新鲜出炉,先睹为快!
【中国军网】国防社区
(1)20161101【鱼眼防务观察】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39-5-1.html
(2)20161101【今日华夏沙龙】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10-1-1.html
(3)20161101【军情哥德巴赫】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56-1-1.html
(4)20161229【鱼象鱼冬泳记】[完整版]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13-1-1.html
(5)20161229【鱼象鱼游天下】[完整版]
http://forum.81.cn/forum.php?mod ... 12248514#pid8696887
(6)20161231【鱼象鱼全媒体】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57-1-1.html
冬泳之家【鱼象鱼新媒体】
http://202.107.218.137/bbs/forum ... id=70247&extra=
冬泳之家【鱼象鱼自媒体】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佛教论坛【正阳发布】
http://www.shixiu.org/thread-224832-1-1.html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敝人每日功课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鱼象鱼热线公告】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丹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情况通报】冲浪奇遇兼悔过书
敝人稀饭冬泳,亦爱好网络,结交广泛,却在【真开心冬泳网】【冬泳之家】等屡遭黑手。无独有偶,20170303敝人QQ4个号,6个群同时永久被黑。20170417敝人在【佛教论坛】【冬泳之家】【欧联论坛】帖子账号同时被黑。
如今学佛精进,修习法眼,回首往事,恍然大悟。事之起因,皆因贪字。
正是:是因,是果,是报!
往昔业力,丝毫不爽。
三世因果,真实不虚。
摒置恶道,阿弥陀佛!
新号(1485781498)即时启用,欢迎加友。
鱼的群落2.0版盛情开张,欢迎加群。
[东南古田讲武堂]50GoGo群:560959301
[鱼象鱼私人会所]51GoGo群:569627213
[之江芝田正阳楼]52GoGo群:561968901
[西南联合大学堂]53GoGo群:240083722
[南海普陀观音堂]54GoGo群:572727581
[华夏平阳素托邦]55GoGo群:190804323
【感恩恶道】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古有之事,今必再有。
今日之事,后还将有。
升恩斗怨,恩将仇报。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轮回长河,浪花朵朵。
揭谛揭谛,阿弥陀佛!
感恩!       

(五)【天天纯素】素食是心的修行。
热烈祝贺20170331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大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愈加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鱼象鱼养生歌】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六)【特别珍藏】鱼象鱼,“鱼丝”们都在等着你!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p;extra=&page=1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5#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1: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6#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2:11 | 只看该作者
如孝法师:应不应该相信“命中注定”2017年04月17日 11:00  新浪佛学  我有话说(3人参与) 收藏本文      


如孝法师:应不应该相信“命中注定”
  问:请问法师对佛经里边“命中注定”这个词怎么解读?
  如孝法师:我们首先要知道,佛教不是宿命论。如果是宿命论的话我们就不能成佛。所谓的宿命,在佛法当中是一种缘,而这个缘是在因和果之间。我们说“命中注定”的意思是这个结果是不可改变的,为什么不可改变?因为造了这个“因”,就好像我们种下小麦,一定会收小麦,不会收苹果,这叫命中注定。
  但佛法是什么?佛法是说“这一块地,我想种什么就种什么”,这是生命的自由性。那么生命的阶段性是什么?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个阶段、一个结果是过去为因,现在为果。那么对这个问题怎么处理呢?受了即了,再不造作。现在的苦,是从苦因上来的,因上是苦的,所以果是苦的。因上是无明,果上是轮回。如果我们想对轮回说再见,就要重新种种子,种什么种子呢?成佛的种子。所以,生命是一个动态的。
  人类一直不知道一个真相:最早的因是什么?佛陀成道说了这个因,我们最早的因是佛,只是在我们缘当中迷失了。我们在缘当中又种下一个苦因,又收一个苦果,不断地在时空当中延续。
  我们虽然有佛的种子,却没有培养它,一直在仓库里放着。我们学佛,就是把那颗宝贵的种子拿出来,用科学的管理、科学的认知培养它。所以要找到生命最原始的因。我们的生命既不是善,也不是恶,善和恶都是因缘所生,条件下的存在,而我们生命本体的因,有可能是我们的一种光明,这个光明显现的时候是一种慈悲、一种感动。就在于我们如何科学地把它培养壮大?
  宿命的意思就好像是不可改变,而我们说:我们是佛,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是佛并不代表我们能成佛;我们是佛,但需要不断地修。从理论上来讲我们可以成佛,从实践性来讲我们必须不断地努力才有可能成佛。所以,努力占主要,就不是宿命。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况,大家要分辨清楚,这对于学佛来说很重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7#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2:12 | 只看该作者
春天花会开 最适合朝拜!最全四大菩萨朝拜秘籍!佛学苑上海玉佛禅寺玉清居士2017-04-17 12:05
[url=]分享[/url]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img][/img]
  • 领英分享


67评论

四界(资料图)

文:玉清居士

春天花会开,最适合朝拜!很全很强大的四大菩萨朝拜秘籍!话不多说,切入正题,先来科普……

你知道四大菩萨的家在哪里么?

你知道四大菩萨分别住哪里么?给你一个连线题,你能答对么?我们先来看张连线图普及一下吧。

连连看(资料图)

南无清凉山金色界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南无峨眉山银色界

大行普贤愿王菩萨

南无普陀山琉璃界

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九华山幽冥界

大愿地藏王菩萨

南无十方三世诸佛菩萨

金色界———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

文殊菩萨(资料图)

【你想问的,都在这里】

为啥叫金世界?

五台山所在的山西处于黄土高原,地旱树稀,视野里整整一个是土黄色的世界,可以称为金色世界。

五台山是哪五台?

五台山位于中国中部山西省境内,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座山峰的顶端平坦宽阔,好象土砌的平台,分别称为东台、西台、南台、北台、中台,合称“五台”。

五台山与文殊菩萨的因缘,有故事!

相传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气候异常恶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飞沙走石,夏天酷热难当,农民们根本无法到田里种庄稼。文殊菩萨碰巧到这里传教,看到人们遭受苦难,决定改变这里的气候。

文殊菩萨了解到东海龙王那里有一块神石叫“歇龙石”,可以把干燥的气候变得湿润,于是变成一个化缘的和尚,到龙王那里借歇龙石。

文殊菩萨来到东海,见龙宫外面果然有一块巨石。还没有走到跟前,已经感觉到一股凉气迎面扑来。文殊菩萨见到龙王,说明来意。龙王很抱歉地说:“大法师借什么都行,唯独这块歇龙石不能借。因为它是花了几百年工夫从海底打捞上来的,清凉异常,龙子们每天工作回来,汗水淋漓,燥热难耐,便在上面歇息养神,你若借去,龙子们就没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萨反复说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为了造福于人间特地来求援的。

龙王心里不愿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绝文殊菩萨的请求。估计这位老和尚一人无法将石头运走,龙王勉强答应说:“神石很重,没有人能帮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动,就拿走吧!”

文殊菩萨谢过龙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语,立刻使巨石变成了小小的弹丸。文殊菩萨将弹丸塞进袖筒,然后飘然而去。老龙王惊得目瞪口呆,后悔莫及。

文殊菩萨回到五峰山时,正是烈日当空,因为久旱不雨,大地干裂,人们遭受着深深的苦难。文殊菩萨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间的一条山谷中,奇迹发生了:五峰山立刻变成一个清凉无比的天然牧场。于是,这条山谷被命名为清凉谷,人们又在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凉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凉山了。

金色界(资料图)

【那首诗】

普陀佛顶山 (释虚云)

倚杖闲看落日斜,迴光万道斗奇花。

天孙应是无聊赖,织就云章衬晚霞。

春花秋月不关情,夕照翻疑梦里惊。

赤白青黄描写尽,天孙纵巧织难成。

【啥特产】

台蘑、台参、金莲花茶、莲花豆、台砚、木碗

银色界———峨眉山(普贤菩萨道场)

普贤菩萨(资料图)

【你想问的,我来告诉你】

峨眉山为啥叫峨眉?

其说不一。一说峨眉山是因“山高水秀”得名,另一说是因“两山相峙。”而得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峨眉山屹立在大渡河边上,大渡河古称“涐水”山爱水而得名,故称“涐眉山”。峨湄山只是因为是山,才离开了水,由“涐湄”变成了“峨眉”。这种说法系近代文人赵熙之论,“是山当涐水之眉。眉者,湄也,以水得名。”峨眉山自春秋战国以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

为啥叫银色界?

这是因为绵绵如雪、浩如云海、银光四散的峨眉山月,长年呈现的圣浩雪景,美之为“玉树琼花”的“雨凇”,以及横陈西天开颜而笑的贡嘎雪山,巧构成了一尘不染的天然画卷,它确是当之无愧的“银色世界”!

峨眉山上有哪些寺庙与古迹?

峨眉山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文化构成了峨眉山历史文化的主体,所有的建筑、造像、法器以及礼仪、音乐、绘画等都展示出宗教文化的浓郁气息。山上多古迹、寺庙,有报国寺、伏虎寺、洗象池、龙门洞、舍身崖、峨眉佛光等胜迹,是中国旅游、休养、避暑目的地之一。

银色界(资料图)

【那首诗】

峨眉早春(清•海源)

茅庐清净地幽深,景对晴峦数点新。

殊壁尝留穿月径,垂杨偏送隔墙春。

止居不过三间屋,坦率惟捐一点尘。

惭愧溪山无个事,虚窗高卧一闲人。

琉璃界———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

观音菩萨(资料图)

【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

那尊不肯去观音

原始道教及仙人炼丹遗迹随处可觅。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梵僧来谒潮音洞,感应观音化身,为说妙法,灵迹始着。唐咸通四年(公元863年)日僧慧锷大师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遭遇风浪,数番前行无法如愿,遂信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圣像于潮音洞侧供奉,故称“不肯去观音”。

数字里的普陀山

后经历代兴建,寺院林立。鼎盛时期全山共有4大寺、106庵、139茅蓬,4654余僧侣,史称“震旦第一佛国”。

琉璃界(资料图)

【最值得去】

普陀山三寺:普济禅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普陀山三宝:多宝塔、杨枝观音碑、九龙藻井。

普陀山三石:磐陀石、心字石、二龟听法石。

普陀山三洞:朝阳洞、潮音洞、梵音洞。

普陀山十二景:莲洋午渡、短姑圣迹、

梅湾春晓、磐陀夕照、莲池夜月、法华灵洞、

古洞潮声、朝阳涌日、千步金沙、

光熙雪霁、茶山夙雾、天门清梵。

幽冥界———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

地藏菩萨(资料图)

【你想问的,看这里】

九华山为何叫九华?难道有九个山峰?

九华山唐以前称九子山,自诗人李白作“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后,更名为九华山。山势峻奇高险,苍翠峥嵘,气候夏凉冬寒,变幻万千,素有“灵山仙境”、“奇秀甲江南”之美称。

地藏菩萨与九华山,这里有故事!

据说,地藏菩萨降迹新罗国为王子,姓金名乔觉,躯体雄伟,顶耸骨奇。祝发后号地藏比丘,于唐高宗时航海来中国。最初随处参访,游化数年,后来到九华山(今属安徽省青阳县,号称“东南第一山”)结庐苦修。若干年后被地方士绅诸葛节等发现,见他住石洞茅蓬,吃掺有观音土(一种白土)的饭食,生活清苦,又询知是新罗王子,感到应尽地主之谊,于是发心为之造寺。

当时九华山属闵公所有,建寺要闵公出地。闵公问地藏比丘要多少地,答云:“一袈裟所覆地足矣。”闵公应允,不料地藏和尚袈裟越扯越大,盖尽九华。于是闵公将此山全部布施供养,全家出家,其子法号道明。据说地藏比丘居山数十年,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七月三十日入灭,俗腊99岁,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九华山的月(肉)身殿,即地藏来华化身成道处。后世以此日为地藏菩萨应化中国的涅槃日,佛寺中常举办地藏法会。

地藏菩萨以其有新罗王子化身之故,常现出家相,作比丘装束,和其他的大菩萨明显不同。他的标准像一般是:右手持锡杖,表爱护众生,也表戒律精严;左手持如意宝珠,表欲使众生愿望均得到满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8#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2:25 | 只看该作者
一日禅:两两相忘才是真
2017年04月18日 07:27:46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南怀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404人参与 26评论



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


两两相忘才是真(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张科)
天堂固然好,但却有人偏要死也不厌地狱。极乐世界固然使人羡慕,心向往之,但却有人愿意永远沐浴在无边苦海中,以苦为乐。与其舍一而取一,早已背道而驰。不如两两相忘,不执著于真假、善恶、美丑,便可得其道妙而逍遥自在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09#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2:27 | 只看该作者
真相!妄言自己得道,死后直接入阿鼻地狱
2017年04月18日 07:33:18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印光大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96人参与 14评论



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又若自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命终直堕阿鼻地狱。


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编者按:说妄语者不仅自己造业,还会毁坏他人,这些人造的业非常可怕,将来一定会堕入恶趣。学佛的人尤其要注意这个问题。
不妄语者,言而有信,不虚妄发也。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等,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又若自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命终之后,决定直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当痛戒之,切要切要!《印光法师文钞》
【注释】:“什么叫不妄语?就是言而有信,绝不胡言乱语。比如分明见到却说没有见到,没有见到却说见到,以虚为实,以有为无,凡是心口不能相应、想要欺哄别人,都可视为妄语。还有一类情况,自己没有断惑,却说已经断惑;自己没有得道,却说已经得道:这都是大妄语,罪过极为严重。这些众生命终之后,铁定直接堕入阿鼻地狱,永远没有出期。现在修行而不知道佛理之人比比皆是,应当慎重对待,戒除这条恶行,千万千万注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0#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2:31 | 只看该作者
净慧长老:学佛修行须具备三个根本要求 缺一不可
2017年04月18日 07:36:31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净慧长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43人参与 5评论



菩提心的基本内容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就是学佛的目的。


学佛修行须具备三个根本要求(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观音禅寺)
第一、要求就是要发菩提心
菩提心的基本内容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就是学佛的目的。只有学佛的起步正了,修行的全过程才会正。我们有了菩提心就有了修行的根本,就有了学佛的思想基础。学佛就是要学习佛陀在因地中是怎么样修行成道,成道后又是怎么样说法度生。诸佛是已成之佛。诸佛之所以能成佛,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修行过程。释迦牟尼佛多生多劫在因地中修六度万行,舍头目脑髓,舍妻子眷属,甚至无数次地舍弃自己的生命,最后才证道成佛,以所觉之道来觉悟众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了才成为佛陀。用生活禅的宗旨来讲,佛陀在因地的修行就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佛成道后说法四十九年,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留下三藏十二部的经典,二千年以来都在发挥度脱众生的作用,佛陀在果地的说法同样是“觉悟人生、奉献人生”。可以说生活禅的宗旨就是对菩提心的现代诠释。
菩提心是我们修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归宿点,所谓“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这三者是菩提心的智慧与方便、大悲心与感恩心的体现。大悲心是菩提心的根本,大悲心就是时刻想到一切众生轮回六道,流浪生死,长期处在没有光明的黑暗状态下,要从悲悯一切众苦出发,发起“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的四宏誓愿。
四宏誓愿是我们学佛的全部内容、全部过程和最终归宿。学佛修行从发心的那刻起直至成就菩提,就做这四件事,除此以外也无佛法可学,无佛道可成。初入佛门的人一定要发菩提心,立下宏愿,有了这种大愿,内心才会有无限的动力,才会尽未来际地行菩萨道。
第二、、思想要求就是要具足正信
正信的根本内容就是正信三宝。正信的目的就是为了发菩提心。菩提心者,觉悟之心,智慧之心,慈悲之心。正是有了佛陀的教导,我们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有了法宝的诠释,我们才能了解菩提心的内容,有了圣贤僧、凡夫僧、福田僧的实践,我们才有发菩提心的榜样,才有实践菩提心的善知识和同参道友。佛法僧三宝是苦海的慈航,是黑夜的明灯,是觉醒众生的良师善友。我们出家求道修学佛法,时时刻刻要信仰三宝,要对三宝树立不可动摇的信心。我们修学的是佛法,对三宝没有信心,修行就不能入门,修行就没有效果。
还要正信因果,因果是一切法的根本规律。要信众生随业而轮回六道,要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要信举头三尺有神明,我们所做的一切善恶言行天知、地知、自己知,欺不了天,欺不了地,更不要欺骗自己。我们的生命绝对不是一次性的,生命的链条就像一个前无始后无终的记账卡,我们所造的一点一滴的善业、恶业,都会在这个记账卡上,刻下一道一道的痕迹,永远不会磨灭,也不会有丝毫的差错。是张三的业就记在张三的记账卡上,是李四的业就记在李四的记账卡上。
我们更要信自己当下的这一念心。当下这一念心神通广大,顷刻之间就能周游世界,顷刻之间就能上月球到银河。现在科技非常发达,发生了许多不可思议的事情,不要以为那是科技的力量,一切万法唯心所造,这都是生命中不可思议的力量在物质上的体现,未来还会有更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出现。这都是心的力量,是心的作用,当下这一念心非真非妄,即真即妄,在迷惑中就是妄想,在觉悟中就是智慧。
第三、思想要求就是要立志了脱生死
知道了人生是苦,知道了生命短暂,知道了国土危脆,却还不知道生命何时结束,不知道死后往哪里去,不知道下辈子有没有因缘修学佛法。我们要有了生脱死的迫切要求,一定要在此生此世努力修行,扫除尘劳妄想,打开本有的如来宝藏,找到自己生命的归宿。不能了生就不能脱死,了生就要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使我们的生命在觉悟和奉献中醒悟过来,使我们的生命沿着觉悟的道路,沿着菩提心的道路,走向生命的圆满。
可能有人会怀疑是否有前生后世。我们可以回顾昨天,可以预见明天,生命的前世与来生虽然还不能感知,但这是真实地存在,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每个众生都有前生后世,佛陀就是从无量劫走过来,走了一条漫长的从迷惑到觉悟的生命过程,所有的诸佛菩萨和历代祖师都是已经觉悟的人,都是生命无始无终的亲证者、实践者和觉悟者,他们洞彻了生命前生后世的奥秘。我们今天走入佛门,学佛修行,首先就要信佛,要坚定不移地相信诸佛菩萨历代祖师的话,相信虚云老和尚对我们的开导和教诲。
我们具备了这些思想基础,学佛就会有方向,修行就会有动力,出家就会有目标,就不会糊里糊涂地过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1#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2:40 | 只看该作者
美国21世纪以来对佛教与科学相容性的研究
2017年04月18日 07:31:26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冯涛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96人参与 9评论



进入21世纪以后,有更多美国学者开始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关注佛教与科学的关系,他们的批判研究随着这两个领域的发展而更加深广。


编者按:进入21世纪以后,有更多美国学者开始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关注佛教与科学的关系,他们的批判研究随着这两个领域的发展而更加深广,佛教在美国的学术界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受到更多关注。当前美国就佛教与科学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它们能够互相融合和促进,包括探讨它们互相促进的原因和领域。本文旨在回顾21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一方面试图提供一个全景式的介绍,另一方面对这一领域进行分析,考察其成就、不足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要给中国学者提供一定的启迪,促进这方面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提到宗教与科学的关系,美国学者一般会首先想到基督教和科学,因为美国是个盛行基督教的国家,而且基督教和现代意义上的科学都发源于西方,两者长期以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们会很自然地关注它们间的各种是是非非。因此,在一些学术经典当中,如《宗教与科学》(Ian G. Barbour, 1997)和《科学与宗教》(John Hedley Brooke, 1991),“宗教”仅限于基督教。但是,20世纪以禅宗为代表的佛教在西方受到追捧,许多人开始对佛教的科学性产生了兴趣,其中不乏科学家和科学史家,如爱因斯坦。因此,对佛教和科学的关系的关注在美国现当代也就有了一席之地。
进入21世纪以后,有更多美国学者开始从不同视角和层面关注佛教与科学的关系,他们的批判研究随着这两个领域的发展而更加深广,佛教在美国的学术界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受到更多关注。通过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当前美国就佛教与科学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是它们能够互相融合和促进,包括探讨它们互相促进的原因和领域。本文旨在回顾21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一方面试图提供一个全景式的介绍,另一方面对这一领域进行分析,考察其成就、不足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目的是要给中国学者提供一定的启迪,促进这方面研究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与科学相容的原因
佛教与科学的相容性一直是两者关系的核心话题。密歇根大学的佛教与西藏研究教授小唐纳德·S.洛佩兹(Donald S.Lopez)已出版或发表了数十本(篇)有关佛教的专著、编著和文章,他对佛教与科学的关系尤其感兴趣。2008年10月他在耶鲁大学围绕“科学的佛陀:过去、现在和将来”的题目作了四次学术报告,这些讲座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他当时刚出版不久的新书——《佛教与科学:对困惑者的指导》。到2012年他演讲的材料又发展为另一本篇幅较短的著作——《科学的佛陀:短暂而快乐的人生》。在该书的开头,洛佩兹总结了以往对佛教和科学兼容性的论述。他认为尽管菲杰弗·卡普拉(Fritjof Capra)在1975年出版的畅销书《物理学之道》可以被称作主张佛教与科学相兼容的里程碑,但类似的主张其实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在那时,佛学成为欧美知识界的宠儿,而亚洲的佛教徒们开始把科学作为武器来反抗基督教传教士和殖民主义者对佛教的攻击。后者认为基督教比佛教更为优越,因为基督教拥有更科学的知识,而佛教只是一种迷信。但是随着时光流逝,现在佛教似乎已非常成功地在现代科学的世界站稳了脚跟。根据洛佩兹的观点,其原因主要在于“佛教是一个被描述为兼具哲学和科学特征的宗教”。佛陀并不宣称世界是无缘无故地由某个神创造的,而是由世人的共业所感、因缘和合而成。凭借这个原则,佛陀发现了生命的四真谛而觉悟成佛。佛陀通过亲身的调查和分析获得智慧,也要求他的弟子们这么做。这种研究方法类似现代科学的方法论。佛陀富有洞察力地描述精神和宇宙,这两者也是现代心理学和宇宙物理学的研究领域。事实上,科学的许多突破性的研究似乎可在佛陀2500年前的预言中找到根据。但是,洛佩兹反对把佛教与科学进行笼统的类比,认为真正的佛教和科学都比想象中的复杂得多。用“兼容”这个词来总结佛教与科学的关系时应格外小心,不能有选择地强调两者看似相同的方面,而忽视矛盾之处。
有的学者认为相较于世界上其他宗教,佛教最显著的优点之一就是其适应性,这也是其科学性的体现。马修·李卡德和郑春淳(Matthieu Ricard and Trinh XuanThuan)这两位兼具科学和佛教背景的学者,广泛讨论了与这两个领域有关的各种话题。他们指出,佛陀的教诲完全建立在经验而非教条的基础之上。尽管佛教从不放弃它所认为的世界的实质,但只要证明某个信仰是错的,它就愿意改正。甚至佛陀自己也是在一系列尝试和纠错之后才觉悟,因此毫不奇怪的是,佛教作为一种有深刻洞察力的理论能够随着人们对世界看法的转变而不断发展。佛教的适应能力在其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格雷格·贝利和伊恩·麦贝特(Greg Bailey and Ian Mabbett)就公元500年前后印度东北部的社会政治条件作了一番历史的探究,揭示了当时的僧侣们是如何改变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那些自我调节对佛教的生存和繁荣起了重要作用[7]。总之,许多研究已表明佛教与科学的兼容不仅源于它们各自的本性,而且也来自佛教的适应性,这使得佛教在不放弃基本教义同时,能够在两千多年当中不断地发展从而跟上时代。也因为如此,佛教总是能够就科学方方面面的最新发展提供新的解释,这通常被认为佛教能够适应科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佛教与科学:盟友或是敌人》一文中,毗尼特·拉塔纳库(Pinit Ratanakul)提醒我们,佛教适应性的原因之一是其理论基础——因果率(causation),该法则决定了佛教“认为世界是一个过程、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合体”。此观点在很大程度上与现代科学的客观性原则一致,因而也使佛教与科学的对话成为可能。但是拉塔纳库也表达了佛教在对真理的探究方面与科学的主要不同之处——佛教“更喜欢研究内心世界、道德现象领域,以及找到能够提升人类心灵的道德和精神法则”。换句话说,科学倾向于将因果法则应用于物质世界,而佛教喜欢将其应用于精神世界。佛教的道德法则就是业力或因果报应(Karma),它“表现了行为和伴随的后果之间的关联”,并“使我们能够发现所受苦难的原因和从中解脱的方法”。拉塔纳库并不认为两者不一致之处是障碍,反而进一步指出这样的佛教知识可作为科学知识的补充,由此在佛教与科学之间产生积极的互动和合作。李卡德和郑春淳也持类似观点,他们声称科学不可能无所不知,尤其是万物的根本性质。真理或真相既可通过外部观察,也可通过内心思索而获得。因此无论是谁都需要这两者的同心协力来更深刻地理解世界。总之,这些学者认为佛教拥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一整套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既能够解释和促进现代科学的发展,也能很好地融入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同时,科学的发展也促使佛教进一步自我完善,成为更具科学性的宗教。
佛教与科学相容的领域
如前所述,李卡德和郑春淳探讨了佛教与科学相关的各种话题,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佛教和科学的理论都或多或少地试图阐明两方面内容:一是外在世界,例如宇宙和自然;二是内在世界,如人的大脑和思想。关于佛教与科学之间对话或冲突的研究主要属于这两个方面。例如,在《佛教与科学:开辟新的领域》中,有两章分别探讨这两方面的比较:“佛教和认知科学”,以及“佛教与物理科学”。前者涉及与心灵的本质以及精神转化有关的观点,后者涉及的既有牛顿和麦克斯威尔的经典物理学理论,又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新突破。作者试图从这两个领域分别探讨佛教与科学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对于佛教来说,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是相通的。朱丽·吉福德(Julie Gifford)研究了南传佛教宇宙观的一个有趣的起源。她回顾了佛陀的一位信徒马哈默加拉那(Maha moggalla na)尊者的传说。这位尊者通过坐禅冥想获得超凡的力量,不仅能使他的意念在空中翱翔,而且能穿越到“宇宙空间等人类一般难以到达的地方”,如“天道、饿鬼道和地狱道”。这个幻想中的经历启发了人们以科学的方式进行时间旅行和空间旅行的想象力,它既涉及认知科学,也涉及物理科学。另有一例,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宇宙源于“空”,哈里·C. S. 拉姆(Harry C. S.Lam)将其与禅宗强调的“空”联系起来。他在简要介绍了六祖慧能的传说和思想后,总结道:“正如广阔宇宙的真空能轻易容纳所有的星辰一样,一个空明的心智也能轻松面对人生的悲欢而不被其扰乱。”此处思想意识的“空”被比作宇宙的浩瀚广阔,以此为出发点来解释令人困惑的宇宙起源和演化的问题。维克·曼斯菲尔德(Vic Mansfield)也倡导佛教与科学的对话。他主要关注现代物理学(量子物理、相对论、以及宇宙观)和藏传佛教(空、灭、以及慈悲)核心概念的联系和互动,希望两者能够“走向爱与知识的结合”。佛教的信条也对人们理解和保护环境起重要作用。布莱恩·爱德华·布朗(Brian Edward Brown)考察了佛教缘起(dependent co-origination)的概念,即没有东西是独立于其他事物的。此概念包含了佛教对自然和现实的运行所持的基本看法,是佛教环境伦理的基础。他认为佛教的宇宙观能够成为支持美国国会1973年通过的《濒危物种法案》的道德原则,也能够支持环境保护者的声音。佛教的宇宙观有益于环境保护,因为它能“超越人类自我利益至上的狭隘禁锢”,并能“加强和尽可能地扩大整个地球家园的融合”。这些研究都试图证明佛教和科学能够携手对外在客观世界和意识的内在世界进行更好的解释和改造,并促进双方的良性互动。
与此同时,还有许多研究致力于比较佛教与科学所涉及的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健康,探讨如何将两者结合来修身养性。杜珊娜·多吉(Dusana Dorjee)阐述了佛教与心理学共有的一些概念,如快乐、人的潜能、专注、感情、意识等等。以人人都可以有快乐为例,她认为“科学与佛教对什么能带来快乐有不同的解释”。在西方科学中,快乐与生活富足的物质基础有关,但这种快乐不会持续长久。但是佛教中的快乐来自思想洞察力的提高,如实现心理平衡、满足和平静。多吉也列举了心理学、神经科学和心理生理学的研究成果来证明佛教传统中对快乐和心理平衡的解释。丹尼尔·大卫(Daniel David)等则对佛教和心理治疗中的“自我接受”(self-acceptance)颇感兴趣。他们认为“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作为一种西方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方法,亦能与佛教实践相结合来达到无条件的自我接受、爱和自我同情、内心平静和活力人生。无独有偶,佛教学者B. 艾伦·华莱士(B. Alan Wallace)也认为无论在佛教或科学中,禅修冥想练习是一个人避免极端偏见和狭隘思想的中间道路。
在今日美国,佛教的禅修已日益被当作一种养生和保健的科学方法,佛教以这样一种实际的方式进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即使这些实践者并非佛教徒或居士。华莱士在其颇有影响的专著《冥想的科学——佛教与神经科学的交汇之处》的开头即指出:“在禅修与科学之间没有什么是根本上无法兼容的。”基于这种看法,他探寻佛教与神经科学的汇合,即禅修(meditation)。华莱士认为,宗教和科学都不能单独解释人或周围世界的本性。就针对意识的研究而言,现代科学能够澄清意识中行为和神经的关系,但还未有意识的科学。同时,西方科学能够解释精神疾病的原因和如何治愈,但忽视了心理健康的领域。因此,华莱士建议佛教禅修者和科学家应协力理解意识的本质、起源和潜能,两者都能从中获益。洛佩兹认为佛教禅修冥想的目的有二:平静内心和洞悉事物。根据他的观点,静观禅定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思想。其实现方式是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物体上,一旦注意力分散,就强迫自己回到那个物体。但是他也说冥想者不能仅通过集中注意力就获得自由和解脱,他们必须有足够的智慧来对现实事物的本质产生洞察力,如无常、苦、无我等。在此意义上,宁静必须与能够摆脱痛苦的洞察力相结合。洛佩兹进一步指出,佛教训练由三个方面构成:伦理(对身体和语言的克制),冥想(通过发展专注力来控制思维),以及智慧(对现实的本质的洞见)。这个相当于“戒、定、慧”的修行途径对实现觉悟不可或缺。
禅修的目的之一是达到正念(mindfulness),已有大量的研究关注为了达到正念而进行禅修训练和实践。正念训练正在被用于心理学来缓解许多心理和身体失调,包括强迫症、焦虑、和预防抑郁症与药物成瘾的复发。黛安·R. 格哈特(Diane R.Gehart)是一位婚姻家庭问题治疗的专家,专门从事正念训练。在《夫妻和家庭疗法中的正念和接受》一书中,她将正念定义为“自我管理的当下意识,不带先入之见或判断地欢迎所有体验,用好奇和同情接受‘当下如是’。”对于她来说,正念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有意识地集中并保持注意力在当下体验中的简单的一点上,比如自己的呼吸身体感受。格哈特不仅研究正念的理论基础,如佛教心理和家庭治疗理论的联系,而且提供了实用的正念训练或治疗的指导,来帮助实践者与家庭成员保持良好的关系,这些都非常有帮助。多吉则非常重视藏传佛教大圆满(Dzogchen)的传统在正念禅修中的作用。她声称大圆满的教导尤其符合西方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因为这种训练有意识地“关注精神训练和探索”,并且“提供了一个清晰的轮廓来阐明实践者精神的发展,即如何从最初不稳定的思维状态到最高级别的洞察力的过程”。多吉在整部书中就如何通过保持平衡来改变心理状态提供了具体的指导,包括保持意图和动机、注意力、情感、意识探索等各方面的平衡,认为只有这么做才能实现觉悟。
总而言之,上述的研究表明,佛教的理论和实践能与科学的许多领域,尤其是现代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紧密结合、互相促进,这被认为是佛教科学性的另一重要方面。佛教禅修的实践已与许多美国人的日常生活融合在一起,给他们带来更健康的身体和心理,以及更好的人际关系。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的佛教与科学关系的研究者们已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学者们专注于佛教与科学能否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和佛教能否科学地指导人的生活。他们揭示了佛教最大的优势之一是其实践精神,和对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因果法则的一贯遵循;论证了佛教的适应性是其一直能够保持兴旺且成功地与科学兼容的重要原因;从不同的角度、有深度地讨论佛教与科学如何能够在探索和解释世界方面互相支持,并对佛教和科学能够协力解释宇宙和人类自身提供了新的证据;他们对佛教禅修的目标和方式进行深入探讨,并据此就改善个人健康和人际关系提出有用的指导方针。当然,科学与佛教都相当复杂,对世界的解释也有诸多区别,不能简单进行类比。
上述成果促进了佛教与科学关系研究的发展,让人们更多地关注这一领域。但是,这些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美国对佛教与科学关系的研究在其宗教与科学的研究领域中仍然占据着较小的比例。佛教在美国不是主流宗教,学术界对佛教的重视程度显然不如基督教,参与研究佛教与科学关系的学者也相对较少。例如,美国研究宗教与科学的权威期刊《宗教与科学杂志》,从2000年到2014年只有5篇文章涉及佛教与科学,其中有3篇还是对同一本书的书评。此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宇宙物理学和人的思想等一些传统领域,尚有许多有价值的研究课题还不够深入或没有涉及,如佛教与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维护生态平衡。这一方面正是以汉传佛教为代表的大乘佛教的优势,需要在未来得到更多关注。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是,在研究范围和内容上,已有的成果对南传佛教、藏传佛教研究较多,汉传佛教研究相对较少。20世纪以铃木大拙为代表的一批日本学者用英文写作了大量有关禅宗的著作,并在其作品中将禅学与精神分析相联系,这在西方思想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使得西方世界开始对东方佛教尤其是禅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中国的思想家们对中国佛教与科学关系的研究还未达到如此高度,这需要中国相关佛教人士和佛学学者付出更多努力,努力挖掘并向西方展示汉传佛教对现代科学发展的作用,以在东西方相关领域的对话中占有一席之地。
总而言之,美国21世纪以来的相关研究表现了他们大胆探索和批判精神,取得了富有启迪意义的成果,同时也存在研究不够深入等问题,但这恰好为这一领域的深化和拓展留下了进一步探究的空间。中国作为佛教的第二故乡,对于这个较为新颖的研究领域,应该予以关注并开展深入的研究。近年来国内已有少数学者初涉这个领域,我们期待有更多中国学者积极参与这方面的研究,希望将来会有较多而且高质量的中国的研究成果问世,并介绍到西方学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2#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3:00 | 只看该作者
“养眼”法宝 缓解眼睛疲劳就靠这款素汤了
2017年04月18日 07:34:54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0人参与 0评论



眼睛是我们发现世界的“工具”!眼睛万一有任何闪失都是致命的,绝对马虎不得,否则追悔莫及。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三红汤”,特别适合现代都市人缓解眼睛疲劳。


作为意识感觉器官,眼睛拥有视觉。长时间看电脑眼睛会干涩,是因为眼睛视网膜有一种感光物质视紫素,是由维生素A与视蛋白结合而成的。而电脑屏幕的光波会损伤眼睛里的视紫素,时间长了,眼睛就会有疲劳感、眼屎增加、眼睛干涩发痒等表现。在视网膜的杆细胞和锥细胞拥有包括色彩分化和深度意识的光感和视觉。人类的眼睛可分辨约一千万颜色。与其它哺乳动物的眼睛共通,人眼的非成像光敏神经节细胞在视网膜接收到光的讯号强弱、荷尔蒙的褪黑激素和生理时钟诱导的规画和抑制,会影响到和调整瞳孔的大小。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现代都市人很多都用眼过度,造成眼睛疲劳,出现眼干、眼涩等症状。有些人忙于工作,对眼睛关心太少,至多只是多用滴眼液,认为这样就行了,着实简单、粗暴。可你知道吗?眼睛是我们发现世界的“工具”!眼睛万一有任何闪失都是致命的,绝对马虎不得,否则追悔莫及。有没有一种好的方式呢?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款“三红汤”,特别适合现代都市人很多都用眼过度,造成眼睛疲劳,出现眼干、眼涩等症状。
三红汤
取山楂3~4个,红枣5~6个,枸杞10粒,将山楂和红枣掰碎,像沏茶一样,把这“三红”用开水冲泡。
山楂可消积食、散淤血,并可强心、改善微循环,起到扩张血管和降血压、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红枣能补益脾胃,还能养血安神、益气生津、滋补肝胃;枸杞则有良好的滋阴、明目功效。用这三种原料泡水制成的“三红”汤,兼具补气、滋阴、化淤的作用。每天当茶水喝,长期坚持,能有效缓解眼睛干涩等症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3#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3:05 | 只看该作者
广慈长老:佛教音乐了不起 中国和尚没把它当回事
2017年04月18日 07:58:53
来源:凤凰佛教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3人参与 2评论






自动播放

我们佛教的这个音乐了不起。在1500年前,就有这一种音乐,不得了的啦。在欧洲也不过五六百年,只是我们中国和尚没有把它当什么了不起。


编者按:广慈老和尚1918年出生,12岁在南京栖霞山出家。16岁就读焦山定慧寺佛学院,与星云大师、煮云大师、莲航法师等一代高僧同窗修学。是中国近代十大高僧之一。2015年12月18日,凤凰佛教《大师纪》专栏在台湾桃园龙潭佛照净寺独家专访了广慈老和尚,在2个多小时的交流访谈中,广慈老和尚回顾了他颇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在老和尚幽默风趣睿智的讲述中,我们真正领会到一代高僧的人格魅力。以下是凤凰佛教《大师纪》专访广慈老和尚系列之一。视频实录文字如下:
广慈老和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我教了这个谱以后,才觉得我们佛教的这个音乐,了不起。在1500年前,就有这一种音乐,不得了的啦。在欧洲也不过五六百年,所以几个老和尚到了欧洲唱这个东西欧洲人说不得了,谦卑的不得了,只是我们中国和尚没有把它当什么了不起,只是哇啦哇啦叫一叫,我给你念经你钱我就好了,成为一个赚钱的工具了,不是什么音乐了。为什么?师父教我们只要敲两铛子,一铪子,你有敲就好,没有什么板、没有什么拍,现在这么一来,差半拍都不行。所以这个,古时的老祖师,能有这种水准,真的智慧太高了。而且这一种华严字母也是我们中国祖师发明,不得了,这个智慧,它只有42个字。能给发展到这样一个乐章起来,这是42个字了,梵字,能给把下面这个字音,哎这个智慧真大。可是呢,现在没有人会了。我再不传,就没有了。这个东西世界上就没有了。
过去我用口去教,现在不行了,太老了,不能教了,所以我才用这个谱,再用这个录音,录过音以后做个CD,假如不会谱的人,听CD,知道谱的人,听CD再加谱,那更准。事实上面呢,也不是很难。虽然调太多,太多的原因是我们中国的诗书礼乐,这个乐,中国就很注重。从前皇宫里的八音五律,要奏这个乐给皇帝听,要祭天的时候,要奏这个乐给天听。当然宗教离不开音乐,因为什么?我们要想我们的祖、我们的天要知道,你得要有声音要有要求,他才知道,所以当我们还没有文字,还不会讲话的时候,我们只要用音喊,为什么要喊,要让天知道。那时候什么都有神,打雷有神,下雨有神,刮风有神,什么都是神,现在人才知道那些神都是假的,所谓神者,是神奇莫测,我们人的智慧还没有到那个境界的时候,我们认为有个神,所以佛教里不讲神哦,释迦牟尼佛把有生命的东西分成十个等级,四个圣、六个凡,四个圣人、六个凡人,四个圣人是佛、菩萨、声闻、圆觉,这是圣人,凡人是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个十个,就是十法界,所以我们之所以要修,就要离开这六个凡人,以上才是圣人,到了圣人你才能够了生死,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修,就是我们希望将来不要再堕畜生、不要再堕饿鬼、不要再堕地狱、也不要来做人,这个人也是蛮辛苦的。所以我们要想成佛成菩萨,这个我们希望是比较高一点啦,这个希望高,你有多高只要你肯做,一定能达到,有志者事竟成嘛。
版权声明:《大师纪》系凤凰佛教原创专栏,所有稿件均为独家原创。若转载必须注明来源“凤凰佛教”,否则视为侵权,追究法律责任。请关注【凤凰网华人佛教】微信公众号、【凤凰网华人佛教】新浪微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4#
 楼主| 发表于 2017-4-18 13:10 | 只看该作者
死后的灵魂归宿?科学家实验称漂在太空
2017年04月18日 11:53:08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23人参与 7评论



编者按:人死后会去哪里?你知道人死后的感觉吗?人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人死后有没有灵魂,人的灵魂真的会逃逸吗,这是我们一直都在不停探索的问题,也是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的问题,近日,科学家称灵魂会逃逸这是真


编者按:人死后会去哪里?你知道人死后的感觉吗?人死后的世界是什么样的,人死后有没有灵魂,人的灵魂真的会逃逸吗,这是我们一直都在不停探索的问题,也是科学家一直在研究的问题,近日,科学家称灵魂会逃逸这是真的吗?今天,让凤编给您讲讲人死后的那些事儿。
死后灵魂归宿?美科学家实验称漂在太空(图片来源:网络)
从2.2万年前最早的火化壁画开始,人类一直没有科学地证实过人死后去了哪儿,但是许多宗教方面的研究给出了答案,例如佛教认为人的生命本体是永不会消亡的。只有承载灵魂的肉体身命会有生灭。物理学家凯瑟琳-弗里兹在一项研究中指出,未来人类可能通过量子复活重新生活在遥远的未来,这个想法的主旨是无限的时间,和量子概率上的一切皆有可能。我们可能在未来的地球上出现,好像我们从来没有消失过一样。这一点与佛教的观点惊人的相似,震惊了整个生命科学界和宗教学界。
死后灵魂归宿?美科学家实验称漂在太空(图片来源:网络)
怎么觉得这个物理理论和神学方面的来世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物理学家凯瑟琳-弗里兹的量子复活体验来自玻尔兹曼大脑,一种自我意识可以在太空中漂浮。
人死后去哪?美物理学家:灵魂漂在太空
事实上,波尔兹曼大脑是产生于低熵的自我意识,也算是一种低熵态,由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曾提出。玻尔兹曼认为已知的低熵态宇宙起源于熵的涨落,涨落中会出现低熵的自我意识,这就是波尔兹曼大脑。
利用这个技巧我们可以实现量子复活,凯瑟琳-弗里兹提出的量子复活可以适用于所有人,对于每个人而言在宇宙的寿命内都有无限的时间,难道在未来科学会从一条捷径和神学面对面?至少从埃及法老开始、中国古代、美洲三大文明等文明中都有来世之说,埃及法老通过金字塔实现来世复活,如果量子也能复活,那么来世被贴上了科学标签?
死后灵魂归宿?美科学家实验称漂在太空(图片来源:网络)
难道在未来科学会从一条捷径和神学面对面?
在量子论中,强调的是概率,一切皆有可能,科学才300多年的历史,还有很多东西是人类所不知道的,或许这就是宇宙奇妙的地方。
人死后辗转受报入“六道轮回”
每个宗教对人的身后,各有独特的见解;有些宗教认为身后求生天堂是永生之处;又有宗教祈求身后回归天道的。种种的见解真是不胜枚举。然而,佛教对人生后亦有独特的看法。佛教认为人死是依身前所造业力(引业)牵引至六道中(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接受下一世的界报,如此辗转受报,轮回不停。
佛陀依圣人的智慧观见,概括世间一切有情众生为六大种类——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前三者属三善道,后三者属三恶道。但因凡夫智慧不及佛陀,唯得亲见人畜二道;佛陀智慧圆满,得以天眼亲见其余四道众生。是故我人应当深信佛陀所言圣言量,深信六道轮回因果不虚。
我国现存唯一的“六道轮回”完整雕塑——大足石刻六道轮回图(资料图)
轮回是什么?六道轮回是怎样形成的
五台山碧山寺方丈妙江大和尚这样说,轮回就是因果的循环。首先说因果,因果就好比你用加减乘除去算数字,数字是因也就是缘(条件),加减乘除就是行为。你把善恶的因缘付诸行动,就会有一个结果出来,这个结果就会导致你享受果报,不管他是善的还是恶的,这都是你自己从心里到行为种下的结果,所以必须你自己享受,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
再说轮回,轮回就和买东西一样,去了超市买东西,眼前的东西花花绿绿什么东西也有,这就看你的选择,是要买手机还是要买本子,最后到柜台去结算。买了东西就得去算账,不能买了东西不给人家钱,没有这个道理。最后一结算,是多少钱就给多少钱,你是欠的呢,还是富余着呢,这个选择货物到结算的过程就是轮回。所以轮回实际就是这个道理,也就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买多少东西就花多少钱,算账是不会错的,这就叫因果。因果不昧,因果不可欺,因果不可悔,所以说今世所受果前世所造因,今世所造因来世所受果,如此因因果果循环不休这就成了轮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5#
 楼主| 发表于 2017-4-19 11:34 | 只看该作者
【广而告之】
(一)【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70418课堂笔记120张。
每天同步,欢迎指正!
【QQ空间】之江芝田正阳楼
20170303开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http://user.qzone.qq.com/2734963874/4
截止20170405-10:03,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58,962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新鲜出炉,先睹为快!
【中国军网】国防社区
(1)20161101【鱼眼防务观察】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39-5-1.html
(2)20161101【今日华夏沙龙】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10-1-1.html
(3)20161101【军情哥德巴赫】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56-1-1.html
(4)20161229【鱼象鱼冬泳记】[完整版]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13-1-1.html
(5)20161229【鱼象鱼游天下】[完整版]
http://forum.81.cn/forum.php?mod ... 12248514#pid8696887
(6)20161231【鱼象鱼全媒体】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57-1-1.html
冬泳之家【鱼象鱼新媒体】
http://202.107.218.137/bbs/forum ... id=70247&extra=
冬泳之家【鱼象鱼自媒体】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佛教论坛【正阳发布】
http://www.shixiu.org/thread-224832-1-1.html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敝人每日功课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鱼象鱼热线公告】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丹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情况通报】冲浪奇遇兼悔过书
敝人稀饭冬泳,亦爱好网络,结交广泛,却在【真开心冬泳网】【冬泳之家】等屡遭黑手。无独有偶,20170303敝人QQ4个号,6个群同时永久被黑。20170417敝人在【佛教论坛】【冬泳之家】【欧联论坛】帖子账号同时被黑。
如今学佛精进,修习法眼,回首往事,恍然大悟。事之起因,皆因贪字。
正是:是因,是果,是报!
往昔业力,丝毫不爽。
三世因果,真实不虚。
摒置恶道,阿弥陀佛!
新号(1485781498)即时启用,欢迎加友。
鱼的群落2.0版盛情开张,欢迎加群。
[东南古田讲武堂]50GoGo群:560959301
[鱼象鱼私人会所]51GoGo群:569627213
[之江芝田正阳楼]52GoGo群:561968901
[西南联合大学堂]53GoGo群:240083722
[南海普陀观音堂]54GoGo群:572727581
[华夏平阳素托邦]55GoGo群:190804323
【感恩恶道】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古有之事,今必再有。
今日之事,后还将有。
升恩斗怨,恩将仇报。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轮回长河,浪花朵朵。
揭谛揭谛,阿弥陀佛!
感恩!       

(五)【天天纯素】素食是心的修行。
热烈祝贺20170331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大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愈加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鱼象鱼养生歌】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六)【特别珍藏】鱼象鱼,“鱼丝”们都在等着你!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p;extra=&page=1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6#
 楼主| 发表于 2017-4-19 11: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7#
 楼主| 发表于 2017-4-19 12:32 | 只看该作者
浅谈禅宗的理论和实践2017年04月18日 15:00  柏林禅寺  我有话说(3人参与) 收藏本文      


浅谈禅宗的理论和实践
  (2005年7月3日讲于石家庄真际禅林)
  今天同各位交流分享题目是:《禅的理论和实践》,其中讲三个内容:一是禅理、二是禅行、三是禅风。讲的范围主要是禅宗的禅,不是六度当中禅定的禅。一、关于禅理禅宗的“禅”大家熟悉的有四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四句话是禅宗的出发点,是禅宗的宗旨,是禅宗的基本精神、基本要求;这四句话包括了禅宗的一切内容。如果我们学习禅宗的人很好的体会这四句话,就能把握禅宗的大意,就能把握禅宗的基本方法,就能找到禅宗的基本要求。从这四句话来看,所谓禅理是什么呢?不可说。
  因为禅宗就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禅理还有什么好说的呢!禅理就是不可思议、就是不可说。虽然说是不立文字、不可说,但是也要在无说中来说,在不立文字的前提下,还得要靠语言文字来传递佛祖的信息,来演播佛祖的宗风,来宣示成佛做祖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要求。所以说,不立文字不等于不用文字,不可说不等于不说。无说而说、说而无说。从理上来讲,就是无说而说;从事上来讲,就是说而无说。事理圆融,才能有佛法的建立,才能有世间万事万物的建立。那么禅理是什么呢?我们不能把所有祖师的言教都介绍出来。在这里,我想简单地说说禅的基本理论。禅的基本理论就是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这篇几百字的短文章,然后就有六祖大师“三无”的基本思想。由“二入”和“三无”架构起了禅宗理论的基本体系、基本框架。
  禅宗还有许多的著作,讲禅的理论,讲禅的方法,讲禅的实践,应该说都是从这个基本框架演化发展而来。达磨祖师告诉我们说:“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这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讲的达摩的“二入四行观”开头的两句话。讲“理入”实际上就是讲禅宗的理论,因为任何一个法门,都是由两部分组成,平常我们把它称之为见地和功夫。见地就是理论,功夫就是实践。佛教讲的理论、讲的实践统一在一个修行人的当下那一念当中。修行者当下一念,既有理论的指导,也有实践的落实,这就是佛法。如果佛法离开了这样的一个特点,那佛法也和世间法一样只说不行、只说不做,世间法有时候还讲到坐而言、起而行,佛法不是这样,佛法是说坐也好,行也好,理论与实践在任何时候都是统一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丝丝入扣,一点也不走失,这样才是修行,才是学佛。所以说,禅的理论和禅的实践,或者说禅行、禅理,它是一而二、二而一的。禅宗的理论同佛教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不过禅宗是把佛教的基本思想浓缩在几句话当中,达摩祖师在说明“理入”讲了这样几句话:“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含生”就是指大地的一切众生。大地的一切众生千差万别,但是它的本性,它的真性只有一个,佛性只有一个。众生的佛性是平等的。我们的佛性为什么不能显现呢?达摩祖师告诉我们:“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我们每一个人具有的佛性,之所以不能大放光明,不能起作用,就是因为客尘妄想盖覆了我们的真性,使我们的真性不能显露,光明不能显现,沉沦苦海,在六道轮回当中头出头没流转不已。我们怎么样才能够显露自己的真性,排除客尘烦恼呢?达摩祖师说:“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祖师告诉我们:若要舍妄归真,回归本性,就一定要“凝住壁观”。“凝住壁观”的要求是什么?两个要求:没有自他的对立,“无自无他”。我们的一切烦恼从哪里来?就是因为有自有他、有我有你,从二元对立中产生一切烦恼。一切烦恼都是由有自有他而产生。
  我们之所以不能够当下“舍妄归真”、当下排除二元对立的妄想执著,就是因为我们有一种下劣心,不敢直下承当我就是佛,还有凡和圣的区别:自己是薄地凡夫,诸佛菩萨是大圣人,诸佛菩萨达到的目标,好象我们永远没有那个缘份、永远没有那个机会。实际上不是如此,只要我们把凡和圣的界限当下打破,凡圣平等、自他不二,当下就提升了自己的人格,当下就显露了自己的真如本性。“无自无他,凡圣等一”,这两句话非常重要。在修行中能够随时落实这两句话的精神,我们随时就能够与自己的真性、佛性相统一。也就是说,我们如果能够时时刻刻以自他不二、凡圣平等的心态来面对世间的万事万物,我们还有烦恼吗?还有妄想吗?能如此,当下就没有烦恼,当下就没有妄想。禅宗之所以殊胜,就殊胜在这个地方;禅宗之所以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生命力就体现在这个地方。我们人生几十年的光景,张三也是几十年,李四也是几十年,王五赵六同样是几十年。几十年的光景当中,由于每个人的心态不同、努力不同、境界不同,每个人的成就也就不同。同样一个姓王的,有的是大学教授,有的是大款,有的在待业,有的衣食无着。为什么有这些区别?当然其中的问题千差万别,但是我觉得有一点,从我个人的体会来关察,立志很重要,努力很重要。这两条:一是立志,一是努力。有的人也会立志,天天在立志,立志就是佛教讲的发愿,发了愿以后努力跟不上,甚至只发愿不努力,有愿无行,立志而不努力,大愿大志都是空头支票,毫无实际意义。人的成圣成贤、成富成贵,既是善业福报的积累,也是人生当下努力的结果。当下的努力,从参禅来说,就是时时刻刻要觉照要排除自他对立的情绪,要打破凡情圣解的界限,要提升人格,要有自觉性,诸佛菩萨能够做到的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今天在学佛,学佛就要向佛看齐,就要按照佛的标准、佛的要求去做。如果时时刻刻以佛的标准要求自己,当下就能进入佛的行列,进入佛的精神境界。像这样做还不够,为什么呢?还是有心在做,还有凡有圣、有自有他。要做到分别不起,忘念不生,安住在禅的解脱境界中,安住在圣贤的境界中、菩萨的境界中。这时,众生的下劣根性得到转化,我们的佛性、真性就完整地显露出来。所以禅宗的这种要求、这种理论,是当下起死回生、成佛做祖的无上妙法。可惜的是我们现代人信不及,没有那种敢于承当的大无畏精神。
  我们从《赵州语录》当中看到,赵州和尚在世的时候,去亲近赵州和尚的什么人都有,当时有一位赵州婆子同赵州和尚对话,谈玄说妙打机锋,非常有功夫、有见地。那就是说古代赵州那个地方及普通的一个农村老太婆,也能够同赵州和尚谈禅,同赵州和尚打机锋,那就不是一般的境界。今天,在座的也有许多女居士,她们非常可敬。但她们总觉得自己业障深重、善根浅薄,修行难以进步,不敢同座上的释迦牟尼佛一比高低。为什么呢?无始以来的那种下劣根性的种子深埋其心,摆脱不了,解脱不了。明心见性、成佛作祖是精神的彻底解放,是痛苦的彻底解放,是生死彻底解脱;它就是打破一切二元对立,打破一切界限。然后跃入到一个平等、自由、自在、潇洒、无为的精神状态。各位想想看:我们能够达到那种境界该有多潇洒,该有多快乐!当下就能够做到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做到呢?这种境界当下就能融入,而且不花一分钱,只要肯下决心就行了,只要敢于承担就行了。达摩祖师的关于禅的理论,一是“理入”、一是“行入”。理入是讲见地、行入是讲功夫。“行入”有四行:所谓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称法行。这四行在柏林寺的禅七当中讲过好几次,今天在这里只把达摩祖师关于禅的理论、禅的见地给大家提示一下。禅的理论、禅的见地就是:“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于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这是达摩禅的基本理论。达摩祖师奠定了禅的基础,以后千变万化、种种发展都不出这个范围,都是从这里发源。源头就像一滴水,这一滴水慢慢往下流,汇入众流百川,最后形成了禅的大海。这就是众流入海,但是源头就是那涓涓细流。六祖的“三无”我过去也讲过多次。“三无”就是无念、无相、无住。“三无”的基本思想和佛教的般若理论是一致的,和大乘佛教“缘起性空”的理论是一致的。六祖大师说:“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我们怎样进入禅宗,怎样进入到诸佛菩萨那种崇高的思想境界呢?首先就要无念,无念者,无念而念;其次就要无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最后是无住,无住是什么呢?“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就是说我们的心心念念要不住于善法,也不住于恶法,在善恶境界上都不起著。有住就有执著,无住就没有执著。这个“三无”的思想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古人将这“三无”的思想同戒、定、慧三学加以配合,认为无念就是戒、无相就是定、无住就是慧。为什么说无念是戒呢?因为持戒要做到持而不持、不持而持,一切都能够顺其自然,不是有意的要这样去做,已经成为自己的本分的事。
  所谓,非关因果而修善,不计功名始读书。意思就是说我并不是因为怕因果,所以我就要修善法,修善法是我的本分;我无所求,以无所求的心去做一切善法,以无所求的心去持戒。无相为体就是“定”,定在三学当中有保持稳定的作用。有时候把戒、定、慧比喻为人的两足、身体的眼目,故有戒足、定身慧目之说,定就是我们的身体。修定也要做到无相,有相的定是形式、是浅定,不是深定;只有无相定才是大定、才是守楞严三昧,无相定才能成为禅心之体。“无住”就是慧,有智慧才能无住;没有智慧就会在一切的现象上、在六尘上、在五欲上、在一切善恶境界上产生执著。无相就是要破除一切的执著,只有破除一切执著,智慧才能显露。所以说,无念、无相、无住是戒、定、慧三学在禅宗修行上的具体运用。
  六祖大师的“三无”思想奠定了禅宗发展的基础。以上讲的就是禅的基本理论。归结起来就是达摩祖师的“二入”和六祖大师的“三无”。不管是二入也好、还是三无也好,他的核心是要求做到“自他不二、凡圣平等”如是才能进入禅的境界,否则禅的境界与你无份、无缘。二、关于禅行什么是禅行?实际上在讲禅理的时候禅行即在其中,讲禅行也离不开禅理。因为我在前面就说过禅的见地和功夫,从修禅的人来说,从学佛的人来说都是当下的,不是分裂的,不是分离的,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为了讲说的方便,才把禅理和禅行、把理论和实践分开来讲,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禅行是什么呢?从达摩祖师一直到六祖这一脉相承的六代祖师,都讲了一个法门,就是一行三昧。一行三昧的意思是什么呢?六祖大师说:“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又说:“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在一切处,在行住坐卧当中,做什么呢?做到两件事:一是纯一直心,二是不动道场。在四威仪当中三业所体现的是纯一直心、是不动道场。就是说在四威仪当中行住坐卧处处都是道场。这就是我那本小册子的题目所说的“何处青山不道场”。我们能不能把行住坐卧都变成道场呢?能不能把家庭和寺院、念经和做杂务、打坐和你们老太婆带孩子都看成是道场呢?恐怕大多数人做不到,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在家里带孩子,都愿意到佛堂来打坐。这是什么心呀?在修行上来讲这就是分别心,有道场和非道场的分别,有俗事和佛事的分别,没有把俗事也当作佛事来做。你说那修行怎么修哇?一天有多少时间来修哇?很少很少。修行的要求是什么呢?就是时时刻刻要以一颗纯直的心,又纯又直纯一直心,所以直心是道场。直者不弯不屈,到处一样,有这一颗直心哪里不是道场,那一件事不是佛事呀?如果说有一件事不是佛事,你就在那件事上解脱不了。有一个地方解脱不了,你就不能够真正成为“三觉圆满”的佛陀。因为,你还有障碍没有破除。
  成佛是要把像尘沙一样多的烦恼和迷惑都破除干净,那样才能成佛。那就是说所有的障碍都要扫荡干净,就像一股智慧的狂飙,要把天空中的乌云一扫而空,真正显现大光明、大自在,那才是成佛的境界。带孩子就不是佛事,那完了。那佛法就有局限性,佛法就不能在带孩子的这件事上去落实,这个很现实。你们要好好的体会。不好好的体会,佛法在这个社会、在这个时代,就会被排除到社会生活之外,因为,你信仰的佛教在社会生活当中不能落实,佛教的作用不大。所以说,修一行三昧,就要在行住坐卧当中去修,在行住坐卧当中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这就是一行三昧。在这里顺便考你们一下,什么叫做“三昧”?懂得的不要说,不懂的才说。什么叫做三昧呀?懂得的不说,不懂得的也不说。这才叫无说而说,三昧就是正定,距离着石家庄十几公里,正定。正定在我们这里成了一个地名,在佛法上是一种大修行、大成就,大定。所以我们学佛、听法,听完了以后要想一想,今天讲的是什么?我懂得了什么?要温故而知新,这样就会天天有所收获,对修行就会有利。修行就是要修一行三昧。还有一个“一相三昧”。“一相三昧”是什么呢?六祖说:“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也就是世间的一切相,人我是非,历害得失,这些都是相。这些相,都是阻碍我们开发智慧的执著和障碍。我们的智慧要怎么样得到开发呢?一定要破除二执、二障,然后显露出来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那才是智慧。所以,真正的无漏慧是二空所显。二空就是人空、法空,就是人我执、法我执都破除干净。所谓断一分执著,显一分无漏的智慧。所说的无漏智慧就是证得无住涅槃的大智慧,不是世智辩聪。所谓的禅行,六祖大师说,就是要修这二种三昧。修二种三昧的目的是什么呢?最直接的目的就是使我们这颗心能够安定下来,禅宗就是一种安心的法门。一相三昧、一行三昧都是要实现安心的目的。四祖大师有一篇《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也是提倡一行三昧和一相三昧。四祖大师是把一行三昧作为安心的方法,把一相三昧作为安心的处所。我们的心怎样才能安,要修一行三昧来安心;我们的心安在什么地方?安在一相上。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的心只有安住在平等一相上,才能破执显理。只要是我们的心有分裂,心就不得安;只有心无分别,心无人我、是非、凡圣、善恶之相,此心才能得安。所以,禅宗是安心法门。二祖见初祖就是从安心而其入了禅的境界。无心可安,是名安心;如果说有一个心可安,那还是二元的,还是有对立的。只有无念、无相、无住,心才能安得了;有念、有相、有住,这颗心永远是分裂的,永远不得平静,永远不得安宁。一相三昧,在我们具体的修行当中怎么去落实呢?四祖大师告诉我们一个方法叫做“守一不移”,那就是一行三昧。修一行三昧,不在乎你用什么方法,只要你专心常不动就可以了,只要你坚住不移就可以了。不要今天修修这个法门,明天又修修那个法门,今天诵诵经、明天念念佛,那就不是一行三昧。要专一,要守一不移。天台宗说修止观要守一不散。智者大师在《释禅般罗密》中讲,修禅定的基本方法是守一不散。四祖大师教我们守一不移;达摩祖师说坚住不移,都是一个道理,意思就是要一门深入才能得定。做不到一门深入就定不下来。不管修哪个法门,都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当中一定要记住六祖的教导:纯一直心。要以直心去做,心不要弯曲,不要有分别,纯一直心。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去落实修行的理念。修净土宗的人要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什么呢?就是一行三昧。修什么法门,用什么具体的功夫,因人而异。一定要把目标搞清楚。搞清楚什么呢?就是说修行的目标就是要见性成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能够明心见性,能够当下开悟,不但是说西方极乐世界能够撒手归去,十方净土都可以任你选择,都可以去。到了你真正开了悟的时候,可能你想到西方、想到东方的这个念头都没有了。因为你想到西方、想到东方还是在分别。开了悟是什么境界呢?就是六祖大师说的“不动道场,真成净土。禅行的基本方法就是一行三昧、一相三昧。一行三昧为安心之法、一相三昧为安心之处。初步下手功夫,还是有所选择。从有选择到没有选择,从止恶行善到最后无恶可除,也无善可修,因为你已经是纯一直心了。没有分别,做一切事都是合规合矩,都是佛法,都是佛的境界的体现。三、关于禅风第三讲讲禅风。禅风是什么呀?禅风是禅宗的特色、特点。禅宗根据禅理、禅行所体现出来的风格、风范,那就是所谓的禅风。禅风很难讲。为什么呢?历代祖师各有其风格,每一位祖师所体现的禅风各不同。禅,它不是说的,禅更是用的。禅不在人生日用之外,而是在人生日用之中。由此而形成禅的生活化的特点。有这一特点就体现了禅的实用性。所以禅的生活化,是禅的第一个特点。佛教本来也是生活化的,如果佛教不是生活化的,佛教所制定的那么多的戒条,都是针对我们的生活而来,我们在生活当中这件事可以做,这件事不可以做。生活化目的是要来化生活。禅是大众化的法门,达官贵人、贩夫走卒,皆可以学禅、皆可以入禅、皆可以悟禅。这一点体现了禅的适应性、平等性。在禅师的语录中、禅宗的传灯录里,《指月录》、《五灯会元》这些书上都可以看到禅师所接引的人,各个阶层的都有。上至国王大臣,下至贩夫走卒,宗师们都接引,都接纳,都开导,而且他们有很多人都能够学禅、入禅、悟禅。所以,禅风的第二个特点就是大众化。禅的风格活泼自在,超然世外,不与物争,水边林下,随缘饮啄充分体现了禅的平民化和超越性的特定。我们翻开祖师的语录,看到古人、看到古代禅师的那种作风、那种生活,他们不是天天在打坐,他们在做什么呢?他们在什么地方来参禅悟道呢?烧火做饭、跳水择菜、云游行脚,都是在这些具体的生活当中一问一答,透脱禅机。赵州老和尚八十岁还在外边行脚,他说:“三岁小儿胜我者,我就向他请教;八十老翁不如我者,我就教他。”他就是以这样一种风格、风度活动在社会的广大空间。行脚的生活不是天天住在庙里,而是水边林下,随缘自在。何处青山不道场,把整个山河大地都当作是一个道场。这些特点充分体现了禅的平民化。所以说,禅的生活化体现了禅的实用性,无处不在,无处不是;禅的大众化体现了禅的适应性,人人可学,古今不变;禅的平民化体现了禅的超越性,深入基层,而不拒上层。上层来了我也接引,也接待,从初祖到六祖基本上是远离上层。能够远离上层才有一种超然自在的广大的活动空间。
  禅宗初期的几代祖师,比如四祖,唐太宗请他三次他不去,五祖、六祖都是这样,可以对帝王说法,但是,还是法住法位,为僧只合深山住,自己守自己清贫乐道的本色,使得佛教能够在社会的各种动荡变化当中保持它长远的延续性。特别是禅的生活化、大众化这一点,在佛教的发展上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连毛主席都说:“六祖慧能所说的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我们看到从《六祖坛经》所体现出来的那种精神,我感觉到它真是一种大众化的佛法、生活化的佛法。一部《坛经》从古到今有多少人在研究、有多少人在信受奉行,有多少人从这一部经当中得到无穷的受用。那就是说,大众化、平民化、生活化的佛法,生命力很强,佛教走到今天,我想我们还是要继续发扬禅宗的这种特殊的风格、独特的风格,要走生活化、大众化、平民化的道路。这样佛教才能够普摄群机,与我们今天的社会和谐相处,与时俱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8#
 楼主| 发表于 2017-4-19 12:43 | 只看该作者
法眼看世间丨看《人民的名义》背后的佛法真谛佛学新闻腾讯佛学祖古颜班2017-04-18 10:46
[url=]分享[/url]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img][/img]
  • 领英分享


8评论

有多少欲望就有多大痛苦(资料图)

文:祖古颜班

最近,《人民的名义》占据各大话题榜,除了良心的制作,在线的演技,达康书记的表情包和GDP,也让人想一个关于欲望与贪婪的问题。

剧中人物表现出的对金钱的贪婪,对权力的欲望,不禁让人思考一番:拥有后一定能快乐吗?好像不一定!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欲望呢?又该如何掌控自己的贪婪?让我们看看佛法里怎么说,听听大德教我们如何做!

贪婪与掠夺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习性。从在胎中汲取母亲的养分开始,随着人不断长大,欲望也会越来越增长。在不停地追求与拥有中,人也会越来越累,觉得照顾不了那些房子、车子、衣服、鞋子和包包等等,这是很多人都有的烦恼。

钱钱钱,有钱会让你头疼,当你只有几十万到上百万的时候,那些钱都是你自己荷包里的,你为此付出努力,虽然累但是心里是快乐的。当你的资产超过一千万,你的钱就慢慢变成大家的了。钱从哪儿来?不可能是你一个人去赚,你还要回馈员工,和他们分享。一些人会让你做各种投资,你手上的钱就这样被大家分了。哪天你上市的时候,钱就是股民们的了,做不好公司还被人骂被人诅咒,有多少钱是你能支配的?

一般人都认为,拥有是快乐的来源。但我们拥有了,为什么却快乐不起来?没有一个人会因为拥有太多物质而快乐,这只有拥有过的人心里才知道。没有的时候想着如果我哪天拥有了一百万,就该很快乐很知足了,如果我哪天有了一个房子一部车子我就知足了。事实上,当你真正有了一百万,你不可能满足,接下来对物质的追求就该折磨你了。

为了明天能得到比今天更多的财富,很多人就学习所谓的投资。有点能力的就学人炒房子,炒股票,在民间搞借贷。结果呢?搞借贷的人跑了,炒房子的跌价卖不出去,银行还在跟你讨利息。炒股票的心情和过山车一样,涨了高兴,跌了难受。痛苦就这样一个接一个地来了。凡是身体上的痛苦都还是小事,最苦的是心的折磨与煎熬。

吃吃吃,现在人们对于食物的追求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以前人们吃饭饭香,吃菜菜香,没什么肉吃也都活得健康快乐。现在连传统的肉类都满足不了人类的欲望了,人们追求的不是对食物的需求,而是吃的欲望。为了这个欲望,没有不敢吃的,没有不敢杀的,这就可怕了。

很多疾病,其实都是从野生动物身上来的。现在携带埃博拉病毒的人,被怀疑是在非洲吃蝙蝠引起的。SARS时代,最后怪罪到吃果子狸头上。人们不大肆捕杀吃掉禽类,怎么会有禽流感?人类不去碰触那些猴子,哪来的艾滋病毒?包括欧洲黑死病,是由于老鼠传染等等。你没有害它的心,就没有被害的果。所以,人如果学会对大自然有敬畏之心,就不会有那么多灾难。

每天有多少人,为了出去吃个饭而辛苦折腾?本来自己在家里吃顿饭非常简单,实惠又干净,但是一定要出去吃。堵车、排队等位,一两个小时浪费在等吃的路上。有些吃的欲望会导致杀生,会为我们的身体带来疾病。杀生过多,人会多病短命,想要身体健康,就不要肆意杀生。

钱与吃,是现代人的共同爱好。很多人因为欲望过多,投入大量精力在追求财富和吃喝玩乐上,结果身体却垮掉了。用赚来的钱买药、养生,补这个补那个,家家都有个小药房。如果平时对身体多加约束,不过度泛滥对欲望的追求,尊重一切生命。我们身体里就会平安,就不会有其它生物不尊重我们。比如癌细胞、坏细胞在身体里造反叛乱,你就要品尝不被尊重的苦味了。

有多少欲望就有多大痛苦。我接触过各个阶层的人,最快乐的人群,永远都是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没有太多欲望追求名利的人。我在北京,与几个所谓有钱有名的弟子聚餐,没有一个人是笑的,全是在讲苦衷。吃完饭面对着雾霾,人们还纷纷严肃地戴起口罩。

在一个堵车的拐弯处,我们看到一群给人刷墙、修漏水、通下水道的农民工。垫了几张报纸,放着几罐啤酒,几个人乐呵呵地在那儿打牌,十来个人围在边上哈哈笑着。

我就问这些有钱有势的人,你们看看要不要当这种人?他们的幸福指数比你们高多了,表面看起来,你们风风光光的,可你们坐在豪车里戴口罩憋着。人家坐在马路边儿上,PM2.5对他们没什么效果,看起来身体一个比一个硬朗,每个人脸上都露着灿烂的笑容。

不要让追求充满着欲望,不要让拥有变成造恶的理由。有福报可以去拥有,但要有智慧才能将福报延续并获得快乐。这份快乐是从无私付出中获得,在被欲望牵着鼻子走的路上只会有痛苦,早一点知道这个道理,就会少受很多苦。

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腾讯佛学官方微信公众号:rushidao_q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19#
 楼主| 发表于 2017-4-19 12:54 | 只看该作者
净界法师:四种行为最折损福报 你平时有注意吗?
2017年04月19日 07:50:31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净界法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31人参与 8评论



按照蕅益大师说法,两舌、绮语、妄言、恶口,得果报的力量最强大的就是恶口,尤其是在三宝的境界,要小心!


同参道友之间,尽量不要出恶口,折损你的福报。(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隆煜)
按照蕅益大师说法,两舌、绮语、妄言、恶口,得果报的力量最强大的就是恶口,尤其是在三宝的境界,要小心!
佛陀有一个弟子叫蜜胜比丘的公案。
佛在世的时候,佛陀有一天带着弟子,要到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去应供,这家看样子是很远。佛陀从僧团出发,带诸弟子,拿着钵,经过一个树林子的时候,突然间从树上跳下一只很大的猴子。这只猴子看到佛陀,向佛陀顶礼。佛陀讲了一句话,叫:“善哉善哉”。赞美这只猴子。
这猴子听完以后,很感动,就伸手去接佛陀的钵,佛陀慈悲,把这个钵交给这只猴子。这猴子拿到钵以后,就跑到树上去,摘了很多蜂蜜来供养佛陀。佛陀喝了几口以后,就把这些蜂蜜分给所有大众师,大家都喝了几口。
走了以后,这只猴子因为供养佛陀蜂蜜的因缘,没多久就往生了。往生以后,他生长在一个大富长者的家庭。在古代的印度,小孩子出生,尤其是有钱人,他要卜卦,请所谓的道士来看相卜卦。这个道士一卜卦说:“喔,这个人有大福报喔,而且他的福报跟蜂蜜有关系。”所以就叫作蜜胜,就是蜂蜜的“蜜”,殊胜的“胜”,因为蜂蜜而得到殊胜的果报。
这个蜜胜慢慢长大了,有钱人当然整天就是吃喝玩乐,到处跟好朋友去玩。他有什么特点呢?他去外面玩,口渴了他也不要去买果汁,他拿一个碗往空中一抛,这个碗在空中翻几下,下来全部是满满的蜂蜜。他吃完以后,他同伴也想吃,没事,再抛一次,抛上去,转几圈下来又是一碗蜂蜜,吃到每一个人够为止。
这个蜜胜长大以后,他跟三宝有缘,他看到佛陀欢喜,就出家了。出家以后,人家去托钵,他也不用去托钵,他肚子饿了,拿那个钵往空中一抛,下来整个钵都是蜂蜜。这个善业就是跟着他。
后来弟子们就问:“这个蜜胜比丘,他怎么会有这么一个殊胜的因缘,他的钵往空中一抛,下来就是满满的蜂蜜?”佛陀说:“这个蜜胜比丘以前是只猴子的时候,供养过我,所以这个福德力招感这个殊胜的果报。”
弟子们就问:“那这个蜜胜他为什么会变成一只猴子呢?供养你以后,它为什么又证得阿罗汉果呢?”
佛陀说,过去迦叶佛的时代,有一个年轻的比丘,他很精进地修学,但是有时候管不住自己的嘴巴,他看到一个老和尚走路的姿势不庄严,他就讥嫌这个老比丘走路像猴子一样。但是不幸的是,这个老比丘是个阿罗汉,就造下一个很重的口业,造了口业以后他就堕入猴身。直到遇到释迦牟尼佛出世,他向释迦牟尼佛忏悔供养以后,脱离了猴身。过去修行的善根成熟,今生证得阿罗汉果。
按照蕅益大师说法,两舌、绮语、妄言、恶口,得果报的力量最强大的就是恶口,尤其是在三宝的境界,要小心!小妄语戒相对大妄语戒,过失相对比较小,影响层面也比较小。但也要引起重视,有四种:
一、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
二、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
三、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
四、恶口,骂詈咒咀,令他不堪。
第一个,妄言,“心口相违,欺诳他人”。你心中想的是一回事,讲出来又是另一回事,你的目的是要欺骗他人,得到一些个人的名利,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绮语,“世俗浮辞,增长放逸”。你经常讲一些没有意义的话,当然在菩萨戒有开缘,就是说,他这个人心情不好,你说说笑笑讲一些开玩笑的话,一时的方便,为了解他一时的烦忧,可以。除此之外,不要讲太多绮语。
因为你绮语,开玩笑话说多了有个缺点——言不威肃,你讲话没有力量,以后你再跟你的同参道友讲法的时候,人家听不进去。因为你那个话的力量被你破坏,没有摄受力了,你讲什么,人家根本不想听,这个从菩萨道的角度就比较麻烦。
第三个,两舌,“离间两头,构起是非”,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目的是勾起双方的是非。这种情况,会招感亲友的乖离,会招感一种不和睦的眷属。家庭经常争吵,就因为过去生有两舌的过失。
第四个,恶口,“骂詈咒咀,令他不堪”,用粗恶的言词来骂詈,或者用不吉祥的言词来诅咒对方,使令他身心感到难过不堪。
蕅益大师比较强调,同参道友之间,尽量不要出恶口,折损你的福报。这个口德,其实在针对恶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620#
 楼主| 发表于 2017-4-19 13:04 | 只看该作者
佛陀为什么不让信徒穿“天价时装”?
2017年04月19日 07:45:33
来源:凤凰佛教 作者:洪宝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91人参与 7评论



服装,不仅仅是为了遮体,服装也是一种身份,一种生活态度,那么,佛教对穿衣这件事怎么看?佛陀对教团穿衣有什么样的规定呢?


僧装(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服装,不仅仅是为了遮体,服装也是一种身份,一种生活态度,在许多社会中,位高权重的人会指定某种特别的衣物或饰品给自己使用。富豪阶层大多会有专属的定制服装,那么,佛教对穿衣这件事怎么看?佛陀对教团穿衣有什么样的规定呢?
在日常生活中,佛陀主张朴质、节省。比如穿衣,佛陀主张穿“粪扫衣”。大乘义章卷十五说“粪扫衣者,所谓火烧、牛嚼、鼠啮、死人衣等,……弃之巷野,事同粪扫,名粪扫衣。行者取之,浣洗缝治,用以供身。”——这是说一般居民将视同粪屑扫出去倾弃在巷野的破烂布条,比丘拣取出来,加以浣洗,缝治为衣;就叫粪扫衣。
虽然佛陀强调淡泊节省;但对于日常穿衣这些琐事,却又十分认眞,一点都不肯马虎。在服装的面料上,佛陀要求朴素,更要求整洁。佛教僧人的衣服穿在身上,要不长不短,恰好合身;既不紧紧地箍在身上,也不是空荡荡地显得宽大无边。佛陀在增一阿含卷二十四内,说“沙门出家,有五毁辱之法。”一是发长,二是指甲长,三是“衣裳垢圿”。可见,佛陀对服装的重视。佛陀规定,僧人要身披袈裟。“袈裟”是梵语Kasaya的音译,意为不正色,也就是佛教出家人的法衣。法衣的用色要避开五正色(青黄赤白黑)和五间色(绯红紫绿碧)。因袈裟颜色浊,亦称“淄衣”、“染衣”等。不过,袈裟传入中国后,用色也不尽一致。也有用鲜艳颜色的,如金缕袈裟、紫袈裟等。《中国佛教漫谈·汉族僧服》指出:“在唐宋时代一直都以赐紫衣为沙门的荣誉。因而引起忽视戒律的规定,随意选用袈裟的颜色。”袈裟用小片连缀而成,呈长方形。其制分五条、七条和九条(九条至二十五条为一类,称作袒衣)三种。
佛陀主张淡泊刻苦的生活,当然是为了“专精道业”,告诫佛教徒不能把心志沉溺在物质享受上。但佛法是为救度众生走上解脱大道,为了让信众能接近、享有佛法中更高贵的东西,在生活方面,就不能陷入教条主义。譬如说,比丘积蓄多余的衣服,佛教原来是不许可的。但从度化众生的角度考虑,就要变通,不能死执成法。善法最适当的注脚,就是利益安乐众生的事业。不过这样做,在没有获得“最上慧观法”的佛教徒,是不十分容易搞得通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30 11:28 , Processed in 0.07391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