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2721#
 楼主| 发表于 2017-4-30 12:02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才算知音?答案就在这10个字里
2017年04月30日 08:09:08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53人参与 2评论



一天,一位年轻的禅僧前来向他询问:“请问老师,如果听到对方谈法论道,自己却不能领会其意,该怎么办呢?”


断弦续不得,声声响不停。(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宋州(今湖北襄樊)广德周禅师,承继青原行思法系,是广德延禅师的法嗣弟子。
一天,一位年轻的禅僧前来向他询问:“请问老师,如果听到对方谈法论道,自己却不能领会其意,该怎么办呢?”
广德周禅师淡淡地说:“法界之中,没有听不到声音的聋子,不然两个耳朵是做什么用的呢?”
这位僧人又问:“那么,如何才算知音?”
广德周禅师没有直接回答禅僧的问题,只说了一偈:“断弦续不得,声声响不停。”意思是,拨断了的琴弦虽然接续不得,可是即使历经数劫,琴声依然清脆响亮。
接着,广德周禅师又说:“大海里有波涛的声音,山林里有呼呼的风声,哪里没有知音人呢?”
年轻的禅僧一听,顿觉心中与水声、风声等大自然的境界合而为一,当下有悟。
人之相知,知音难求,因为琴弦已断,哪里能续?琴声不停,无法插播。大自然通古达今,风声、水声,处处都有,怎会没有知音人呢?
禅是万物一如、自他同体,心和大自然合而为一,法界虚空都在心中,那还不开悟吗?就如广德周禅师所说,闻海水的声音而知道大海,听山风的声音而知道树木,山河大地都在心中,这就是真的悟道了。
要了解别人,先要把自己给别人了解,泯灭了你我的对立,不就是知音了吗?
本文来自凤凰号“汶上宝相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22#
 楼主| 发表于 2017-4-30 12:24 | 只看该作者
妙祥法师:赚了钱怎么花才能不受穷 不妨试试这个方法
2017年04月30日 08:15:57
来源:凤凰佛教 作者:妙祥法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2人参与 1评论



没有计划的人,使用钱财就无度,而且是滥用,最后就受困。赚了钱怎么花,你不妨从今天开始,试试这个方法。


赚了钱该怎么花(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丹珍旺姆)
《心地观经•厌舍品》财富四分法为:“一分财宝,常求息利,以赡家业。”就是说用一分财宝不断地去将本求利,做生意也好,做什么也好,来养家糊口,赡养家业,不断地发展。“一分财宝,以充随日。”就是每天生活所用的。“一分财宝,惠施孤独。”就是施舍给贫穷的人,“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
这几个问题看着很简单,但是在世上没有几人会用的。我们大家可以想一想,比如今天你开工资了,你能不能把你的钱分成四份?恐怕没有一家那么做的,都是什么呢?想起什么事情就做什么事情,没有计划。所以没有计划的人,使用钱财就无度,而且是滥用,最后就受困。
你不妨从今天开始,把你的财产分成四份:
一部分要做扩大再生产,就是说作为一种谋生的工具也好,或是有工厂的,你可以把这份财产作为投资,将来一旦有什么投资了去用;
一份财产作为生活日用,单独给它拿出来,放在一个地方,这是每天的生活日用;
再一部分财产,作修福报,进行布施用;
最后一份财富,就是亲戚朋友有困难,我用来拯救他。
你把这个财产分成四份,每月的工资你都储备起来,你看看到年末的时候,你的财产和你的事业都会非常吉祥,而且富富有余。所以说当你有了计划,一切都会有条不紊地进行;如果没有计划,就会受穷的。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挣了很多钱,生活并没有搞好?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计划,以为自己很随便、很惬意,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实际上最后受苦的还是你。所以说一个人应该有正确的规律,不管从家庭也好、从事业也好,他都会蒸蒸日上的。这个问题我想有的人可以试验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23#
 楼主| 发表于 2017-4-30 12:29 | 只看该作者
佛教不能忽视僧伽的律仪教育
2017年04月30日 08:07:55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觉真法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人参与 1评论



初机学佛者,到寺院中来,寻访真理,意求解脱困惑,希望得到师父开示,即使不能有满意的答复,但能在接待上,如法如仪.


编者按:初机学佛者,到寺院中来,寻访真理,意求解脱困惑,希望得到师父开示,即使不能有满意的答复,但能在接待上,如法如仪,让其心生恭敬,心生欢喜,不是失望而去。觉真法师发表了题为《佛教不能忽视僧伽的律仪教育》的论文一篇,觉真法师从如何如律如仪管理丛林,守护业林,接待十方。僧仪何在?僧人讲戒,戒品何在?等观点进行了阐述。凤凰佛教“佛教观察家”摘取部分内容:
天台宗耆宿谛闲大师在给其法孙宝静法师的一封信中说:“聋子不怕雷……自身未知,自身先犯《梵网经》第十八条之无解作师戒之罪,若犯第四十一条为利作师戒,其罪更重……诚可谓以盲引众盲,相牵落火坑。全是虚费,罪有攸归……我谓其聋子不怕雷,即此意也。”读谛公老法师这席话,真让我汗颜不已。自身未知,自身不知,人家又称呼“师父”,以师相敬,一个“无解作师”,一个“为利作师”,都是犯戒,都是罪重,能不惊心胆惕!好一个“以盲引众盲”,外行领导外行,可怕不可怕?难怪谛公老法师在后面要慨叹“宗风扫地,狮虫食狮肉矣。思之,不禁泪……”
我们出家人,只要是比丘(比丘尼)受过具足戒,大概都知道僧伽梨(Sanghati)郁多罗(Vttarasanga)安陀会(Antavavasaha),但你问他日常所穿便服(俗称唐装,严格点说,应称明装)这个服装礼仪,他就不甚了了啰。中褂裤是内衣,穿着内衣跑到寮房以外去,还公然接待来访者,合照,留影,这不正是〝聋子不怕雷〞么?请原谅我,我还是不能不引一些现实中的数据:
一家省级佛教刊物,赫然登载了《增广贤文》(三)中的以下一段文字:
力微休负重,言轻莫劝人。
无钱休入众,遭难莫寻亲。
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
酒中不语真君子,财上分明大丈夫。
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
白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庭前生瑞草,好事不如无。
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在家由父,出嫁从夫。
知者减半,省者全无。
这些文字是什么含意?它告诉我们的究竟是什么?是佛法?是与佛教有什么必然关系?佛教刊物登载这些是为的什么?这是不是“聋子不怕雷”!
“法门八万,持律居先,戒行三千,威仪最上”。这是祖师的教导。在香港创办“佛教律仪净苑”的衍慈法师,出版《佛教仪规入门》等专著,请我作序,我在序中写了这样一段文字:
佛说法四十九年,后结集为三藏,一名修多罗(经、契经);二名毗奈耶(亦译毗尼,即戒律);三名阿毘昙(即阿毘达摩,一切论部总称)。学佛不离修,修称三学,一名戒学;二名定学;三名慧学。读经明道,体悟真诠,戒为根本。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戒成法身,定成解脱,慧成般若,故修三学而终成三德。上成佛道,下化众生,续佛慧命,三宝住世,必自戒始。戒有多品,律仪即为基础,律仪即为起点。无论出家在家,既为佛子,不可不学佛门律仪,不可不知佛门律仪,不可不持佛门律仪,不可不现佛门律仪。律仪表法。律仪所在,法身所在。律仪庄严,佛法庄严。依正不二,律仪是昭。
希望在我们的僧伽教育这一大事因缘中,请不要忽视了僧伽的律仪教育。同样这是中国佛教未来发展的基石之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24#
 楼主| 发表于 2017-4-30 12:37 | 只看该作者
想要光彩照人 女性最需要这三种蔬菜
2017年04月30日 08:06:24
来源:健康时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0人参与 0评论



人类越来越多的暴露于室内外污染物及各种毒素之间,使得体内炎症越发增多。蔬菜不仅是最好的抗氧化来源还能帮助减缓。


我们常常都会说,女性想要光彩照人,就要多吃点水果蔬菜。尤其是在21世纪,人类越来越多的暴露于室内外污染物及各种毒素之间,使得体内的炎症越发增多。蔬菜不仅是最好的抗氧化的来源,最主要的是它还能帮助减缓、甚至消除体内的炎症,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作用。为此,美国福克斯网站健康频道主编曼尼阿尔瓦雷斯博士特意推荐了三种对女性最有帮助的蔬菜,同时也列举了三种平常最容易被认为是营养价值丰富,却对健康没有太大功效的品种。
菠菜
菠菜可谓是是“最多才多艺的蔬菜”之一。不仅因为烹饪的方法甚多,更是因为营养价值丰富。它含有大量的维生素K、维生素C、钾、叶黄素和许多强大的抗氧化剂,在帮助增强心脏、肌肉功能的同时,丰富的纤维更能帮助促进肠胃蠕动,让消化系统保持年轻活力。菠菜中的铁元素也是女性孕期的重要帮手。
小提示:
菠菜和豆腐的营养价值是尽人皆知的,但是菠菜和豆腐不能同烧,有人想锦上添花,来个菠菜烧豆腐,这样反会起到反作用,因为菠菜含有草酸,而豆腐则含很丰富的金属钙,这么一烧就变成草酸钙。草酸钙不易被人体所吸收,要避免这种损失,最好在烧前,先将菠菜用开水煮3分钟,就能去掉大部分草酸,同时也可去掉菠菜的涩味。
甘蓝菜
甘蓝菜所含的植化素可以作为重要的抗氧化剂和抗炎相关慢性疾病的预防,包含癌症和冠状动脉疾病。其丰富的抗氧化成分,可增强体内酵素系统的解毒能力,中和毒素对DNA产生的伤害,也可预防癌细胞转移。
小提示:
由于甘蓝菜盛产于秋、冬季,建议选择叶脉细且完整、未经切割的,避免营养素流失;而颜色翠绿代表新鲜,若叶缘出现微黄则表示可能已切割放置许久。另外,选购时也可拍打甘蓝菜,声音越响亮代表越扎实!倘若无法一次食用完毕,则建议使用保鲜膜或塑胶袋封存放进冷藏柜保鲜。
西兰花
西兰花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蔬菜,因为其本身平淡无味,却又可以被当做许多菜品的调味品,比如意大利面、鸡肉和鱼肉。西兰花的好处在于它含有大量的植物蛋白。每100克花球中含蛋白质3.5克~4.5克,是白花菜的3倍,番茄的4倍。它还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的维生素C和维生素A是美白肌肤的圣品,能有效预防黑斑、雀斑的产生。
小提示:
水、空气、热量都会破坏维生素C,所以烹饪西兰花时要特别注意,最好不要用水煮,而采取炒、烤或微波炉烹饪的方式。可以用西兰花煮汤,即使维生素C溶入汤中,我们也可以喝到。确保维生素A不流失的方法就是使用植物油烹饪。另外在选购时,要注意挑那种花朵小而茂密的,品质才好。
曼尼阿尔瓦雷斯博士认为,萝卜、黄瓜以及茄子也都是很好的蔬菜,只是它们的作用经常会被夸大。 比如说萝卜,外形好看而且味道独特,富含维生素C,不过却也仅此而已。黄瓜是含水量很高的蔬菜,对美颜很有效,但是从营养角度来看,黄瓜不是很重要,即使它含有维他命K。茄子美味的蔬菜,口感更可以在素食里代替肉类。但是它除了富含纤维外却没有太多其它的营养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25#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12:25 | 只看该作者
【广而告之】
(一)【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70430课堂笔记163张。
每天同步,欢迎指正!
【新浪微博】正阳斋随笔“微相册”
20170426开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http://weibo.com/mygroups?gid=20 ... 5&mod=TAB#place
截止20170405-10:03,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58,962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新鲜出炉,先睹为快!
【中国军网】国防社区
(1)20161101【鱼眼防务观察】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39-5-1.html
(2)20161101【今日华夏沙龙】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10-1-1.html
(3)20161101【军情哥德巴赫】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56-1-1.html
(4)20161229【鱼象鱼冬泳记】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13-1-1.html
(5)20161229【鱼象鱼游天下】
http://forum.81.cn/forum.php?mod ... 12248514#pid8696887
(6)20161231【鱼象鱼全媒体】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57-1-1.html
冬泳之家【鱼象鱼新媒体】
http://202.107.218.137/bbs/forum ... id=70247&extra=
冬泳之家【鱼象鱼自媒体】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佛教论坛【正阳发布】
http://www.shixiu.org/thread-224832-1-1.html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敝人每日功课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鱼象鱼热线公告】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禅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看破 自在】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恶道】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五)【天天纯素】素食是心的修行。
热烈祝贺20170331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大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愈加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鱼象鱼养生歌】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六)【特别珍藏】鱼象鱼,“鱼丝”们都在等着你!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p;extra=&page=1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26#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13:16 | 只看该作者
禅修天地:死一回始得2017年04月30日 15:00  灵隐寺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禅修天地:死一回始得
  晦庵弥光有一天参问大慧寓广禅师:‘我到这里一直不能得彻悟经验,病在何处?’大慧答:‘汝病最癖,世医拱手,何也?别人死了活不得,汝今活了未曾死。要到大安乐田地,须是死一回始得。’
  晦庵弥光到大慧禅师座下修行,有了一点心得,但是半生不熟,并未透彻。烦恼固然少了,仍不免有些蛛丝马迹挂在心头。他问大慧禅师问题出在哪里,大慧答:‘你的病可严重了,世界上没有医生救得了你。’
  大慧要晦庵去死。死有两种:一种是肉体的死亡,另一种是烦恼心的消灭。晦庵的肉体没有死,他的执着心、他的自我中心也还活得好端端的。问题就出在这里 了。第一,他想要彻悟,老是挂念着为什么还不彻悟。第二,就因为他想到尚未彻悟,烦恼也就更多了一些。病上加病,病入膏肓。所以大慧说,世上的医生无法治 他,干脆去死吧!怎么个死法?叫他死掉求彻悟的心,死掉怕烦恼的心,然后一心一意用方法,一心一意过日子。该怎么过就怎么过。这就是死掉了攀缘心、追求 心、厌恶心、忧虑心。死了之后即能达到大安乐的地步,也就是大解脱、大自在、大悟彻底。
  世间也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说法,背水一战,孤注一掷,反而可能产生辉煌的成果。不要盼望得到什么或担心失去什么,即连失去生命也不担心;如果畏首 畏尾、瞻前顾后,哪里也去不了。我指导人修行,往往要求他们要有大死一番的决心,不保留任何一样自我保障的资源和凭借。认准情况,下定决心,全力以赴。大死以后就能有大活的境界出现。(来源:中国佛教禅宗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27#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13:20 | 只看该作者
如瑞法师:只要去掉凡夫的毛病习气 你也可以成佛佛学苑驻马店广视网2017-04-30 14:13
[url=]分享[/url]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img][/img]
  • 领英分享


54评论

文/如瑞法师

去掉凡夫的毛病习气就可以成佛

修行就是去掉凡夫的毛病习气(资料图 图源网络)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佛菩萨呢?众生为什么也是形形色色这么多呢?佛法告诉我们,人人都可以随着自己的愿力成佛的,只要我们去掉凡夫的毛病习气,就可以成佛。所以佛就是觉悟的意思,人人都可以觉悟宇宙和人生的。

佛法讲众生平等,就是约我们这种觉悟的性体来讲的,事相上是不平等的。那谁让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产生的呢?佛法告诉我们,没有什么神来主宰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长河当中,只要有思想,只要有语言,只要有行为,就在不断地创造着自己。佛法揭示了因果:“欲知过去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所以,只要你有思想、有语言、有行为,就一定有下一个生命的现象。

但是在获得下一个生命现象的时候,需要各种缘,缘就是条件的意思。就像今天你们来朝山,遇到我来给你们讲说佛法,我就是你们的一个善缘。你们听了以后,了解到文殊菩萨是什么意思等等。如果你再换一个地方,有人告诉你怎样为名为利去争去夺,他是不是就给了你一种外缘的力量?你也许就会受他的鼓动而想:不争白不争……所以,外缘对我们很重要

学佛就是种下改变自我的种子(资料图 图源网络)

佛教里说,学佛法应当找好老师给自己一个指点,这就有了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能给予我们好的佛法开示,在我们心里慢慢种上改变自我的种子。

因为每个人所做的就像种上种子一样的,缘具足以后要开花结果的,所以学佛和不学佛就有了差别。不学佛的人听天由命,做了之后,当遇到好的缘,可能现在有的人就受到好报了;遇到不好的缘,坏的种子就会发芽,得到不好的结果。但是我们学了佛以后,懂得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从因和果中间积极创造好的缘,这样就在不断地呼唤我们所种的善的种子,自然就遏止了恶的结果发生。

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腾讯佛学官方微信公众号:rushidao_q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28#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13:44 | 只看该作者
一日禅:生活即是修行
2017年05月01日 05:49:38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南怀瑾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76人参与 31评论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生活即是修行(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张科)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29#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13:48 | 只看该作者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问题
2017年05月01日 06:27:20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王春华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5人参与 5评论



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所以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


佛教如何看待生死问题(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编者按:自古以来,生死问题就是人类最为关切的问题,也是任何一个宗教都必须解答的问题。所以一切宗教之所以能够成为人们的信仰,被成千上万的信仰者痴迷地尊奉,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他们都包含了对人类最深沉的,也是最原始的心理隐患——死亡的最终解决的承诺。但不同的宗教因其基本教义、教理之不同而对生与死的看法各异,也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生死观。学者王春华发表了题为《佛教如何看待生死问题》的论文,凤凰佛教“佛教观察家”栏目摘取部分内容:
在中国,儒道释三足鼎立,而儒者慎言生死,故生死之事多由佛道包揽。佛教的核心就在于能解生死、破生死、任生死,“生死大事”四字足以说尽其存在的意义。明代憨山大师在他的《梦游集》中云:
从上古人出家本为生死大事,即佛祖出世,亦特为开示此事而已,非于生死外别有佛法,非于佛法外别有生死。所谓迷之则生死始,悟之则轮回息。”
憨山此说,可谓总结了整个佛教的根本义谛,标示生死智慧即“生死即涅槃”的大彻大悟为佛教解脱论的真髓所在。
佛教生死本体论
佛教缘起论认为色心不二,肉体与精神一体,二者不可以分割,没有前后本末之分,浑然一体,共同构成宇宙的实相,生命的本质。人的生命是种种物质和精神要素的聚合体,它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我),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人的生命在内都是种种因缘和合而生起,没有单独的“实体”,皆随因缘聚散生灭,没有自在的“常往”,皆受因缘条件变化的制约,没有自我任意的“主宰”,故说无我,亦无灵魂不死。作为人类的个体,佛教认为他又是不真实的存在,即是“无”的,这个“无”又称之为“无我”、“非我”。而人的肉体存在是五蕴集合而成,从偏重于构成生命的精神要素来分析“五蕴说”,即把人的生命分成色、受、想、行、识五大类,色是物质要素,受、想、行、识是精神,它们不能单独生起,必须相互依赖,互相结合才有生命的存在及其运动。从偏重于物质要素来分析,有“六大说”,即人们一期生命乃是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元素所组成,依借前五大构成物质属性的身体:地为骨肉,有坚性;水为血液,有湿性;火为热气,有暖性;风为呼吸,有动性;空为空隙,有无碍性。依借识大有种种精神活动。色心不二,五大之外无识大,识大之外无五大。互具互融,六大无碍,甚至一大之中互具其他五大。人体精神属性的存在必须依赖于人体物质属性的存在而存在,反之,人体如果没有精神属性,就不能成其为生命。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二者互相依存,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并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生命因之随时而改变自己存在的形态,表现为生生死死,而生命由色心和合而成的内容则是不能改变的。从整个宇宙的主场看,生命之能是永恒的,它使具体的生命从一种形态转换为另一种形态,由此构成生生死死的生命之流,并且反复循环,生而死,死而生,永远流转,以至无穷。故死亡在整个宇宙生命中并不具有最终的性质,它只是相对于生存显现才具有终极意义。
由佛教的这种生死本体论衍生出佛教对生死的态度就是“无我”和“无常”。如果人类破除了我执,认识了清净无染、安宁自在、超脱生死、真实永恒的真我(真实的自我、自我的本来面目),整个生命过程便充满生机,充满信心,不再动摇,不再犹豫。正如池田大作说:
它是自发的和能动的,是不断生成和流动的;这就是生命的实相。具体到我们的人生来说,应该坚决抛弃观念上的僵化和独断。正因为现象是“无常”的,人的主体性和自由生命的发扬才是可能的。
佛教生死轮回论
轮回学说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它是佛教对事物本质、事物变化等的看法,以及佛教的伦理道德、人生解脱等的观念紧密相关。轮回学说起源于佛教之前的印度古老宗教,最初解决的仅仅是人死后去向的问题。佛教创立者吸收了轮回学说的基本理念,把它改造成了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轮回论认为众生由于恩爱执著、迷惑造业的影响,而在三界六道之中流转生死,受诸苦恼不能解脱。犹如车轮旋转,循环不已,故名轮回。所以,解脱轮回之苦,也就成为人生的一件重要大事,更是救护众生的指导方针了。
轮回的主体就是神识,可以相比中国人所说的灵魂
(但不同于灵魂),有情之心识灵妙不可思议,所以叫神识。《宝积经》说:
譬如风吹动诸树木,发起山壁水涯,触已作声。以冷热因缘所生,是故能受,然彼风体不可得见。……此神识界亦复如是,不可以色得见,亦不至色体,但以所入行作体现色。
《增一阿含经》卷七说:
吾是神识也,吾是形体之具也。
《药师经》说:
彼自身卧在本处,具琰魔使,引其神识至于琰魔法王之前。
《楞严经》卷八说:
临终时,先见猛火满十方界,亡者神识飞坠,乘烟入无间地狱。
解脱轮回之后,神识就被净化了。所以,佛教不主张“灵魂永恒不灭”,而主张生命全体的缘起缘灭,相似相续,不常不断,无我、无我所,没有主宰。
佛教生死涅槃论
阿部正雄所说:
在佛教看来,不是用生命力来克服死并在将来获得永生;根本的是要从生与死的自相矛盾性中解放出来,并悟到脱离生死轮。因为这种悟完全是存在性的,它只能在人们的此地此时发生。在这种存在性的悟中,涅槃不是脱离轮回的东西。在此地此刻,轮回本身就是涅槃,涅槃本身就是轮回。
佛教认为,涅槃实质上是众生息灭烦恼后(无我)所证得的精神境界,它和佛、佛性、实际、真如、法界、法性、空、道、法身、实相、自性、圆成实性、如来藏等是异名而一体的。从哲学的角度申论之,这一体可以三个角度而言。一从修行实践论来说,它是精神解脱的最高境界,是生命摆脱了一切物质性和精神性的束缚而获的大自由、大喜乐,故名为涅槃、佛。二从本体论而论,它是诸法的本体、实相、理体、法性。诸法实相就是真实存在本身,就是本真存在的无遮蔽状态。一方面它是真空,“自性常清净”,“本来无一物”,故为绝对的空;另一方面其性又具足一切功德,自性含万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故为绝对的有。故名为真空妙有、真如、实相、法界、圆成实性。众生去除无明遮蔽后,即可证悟到这一宇;宙人生的实相存在,生命由此自然处于真实、无蔽和展开的状态,达到光明的境地,自然处于悲智双修的运作状态,自觉觉他,上求下化。
佛教解脱生死的方法
道元禅师说:
断念生死者,佛家一大事之因缘也!
若生死中有佛,便能无生死。若知生死即涅槃之理,便能无可厌生死,亦能无可愿涅槃,自是超脱生死。故唯探究一大事之因缘也。
众生在苦海中漂泊,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找不到永恒安乐的归宿。为此,佛也一再提醒我们:若想实现圆满的生命,必须解脱生死。那么,我们如何解脱生死呢?
断惑证真
佛书中说:“众生迷而不觉以至轮回生死。”因此要断惑证真,觉悟生死同于涅槃的道理。无明既为生死之惑,那么,想求解脱生死,当先断无明为下手工夫,犹如擒贼必先捣其巢而擒其王。然而要怎样来灭除无明、了脱生死?当用般若观照力,照知无明无自性,乃是我人真心上的一种虚妄,本非实体,因凡夫不觉故被其所迷,才妄造一切恶业,妄受生死等苦。今既了悟无明虚妄,当体即空而不被所迷,则无明无法活动,此则灭无明也。无明一灭则真心显现,于是对于一切事理都能明白不昧,自然也就不会迷执我法二相,而生种种颠倒取著去妄造一切恶业的行为。既不造业,哪还有依业受报的业识呢?没有业识,自然不会投生入胎的名色。既无名色,则安有六入的构成?六入既无,谁去接触?没有接触,怎能领受?领受既无,便不生贪爱。既无贪爱,怎能妄取?既不妄取,自无有业。既无有业,谁去投生?既不投生,哪有老死?所谓前者灭除,则后者不起,故曰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盖无明为生死根本,所以一灭了它——无明,其余十一支则不断而自灭了。
念佛就是一种能断无明,了脱生死的一种胜妙法门。所谓贪嗔痴三者谓之根本无明,能够一心念佛,万缘放下,则不起贪心;一心念佛,慈心发现,则不起嗔心;一心念佛,正念昭彰,则不起痴心,故念佛能破无明烦恼就是这种道理。
观照无常
在生死轮回中,我们有无限的痛苦和迷惘,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忽视无常的真相。我们渴望一切都恒常不变,认为恒常可以提供安全。这种以假当真的错误资讯,构建出生命脆弱的基础。尽管再多的真理不断逼近,为了维持我们的伪装,我们还是宁愿不可救药地继续浮夸下去。为了震撼天真、懒惰、自满的人,佛陀向世人示现灭度,告诉我们死亡是生命无可避免的事实,以此唤醒我们了悟无常。为什么一切皆无常?因为万事万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外部条件,缘聚而生,缘散而灭,一切都是因缘的集合,一切都相互依赖,一切都在变迁,没有常住的事物。所以,变易、;无常是天地间永不动摇的真理。这就是佛所说的“空”。当我们认真观察自己和周遭的事物时,就会发现,从前我们认为是如此坚固、稳定和持久的东西,只不过是梦幻泡影而已。即所谓“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当我们进一步观照一切事物“空”的本质,我们绝不会感到失落和痛苦,相反,它会唤醒我们的慈悲心,使我们对于一切事物和众生越来越乐意布施,我们再也不必保护和伪装自己了。因此,让我们在生活中,放下执著,回到真理!这才是为死亡而准备的真正妙方。
修行渐次
佛教的四谛、十二因缘和六度,就是三种解脱生死的主要方法。四谛是一种“依苦寻因,慕灭修道”的解脱法,十二因缘是一种“推因知果,观果断因”的解脱法,而六度则是一种“自利利他,摄末归本”的解脱法。这在佛法中称之为“三乘佛法”,即声闻乘的四谛法,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菩萨乘的六度四摄法。除了四谛、十二因缘、六度的基本解脱法之外,还有许许多多解脱生死的方法,比如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特别是净土宗、禅宗、密宗和天台宗等,都是能够从根本的“我执”上下手,断除生死的束缚,从而得到生死的真正解脱,使生命呈现完全自由开放的状态。尽管在整个佛法中的解脱生死之方,有着各个宗派的差别,修行的方法次第各有特色,但有一个共同的核心问题,那就是破除“我执”才能真正彻底地解脱生死之苦。简而言之,只要把这颗生灭的妄心降伏了,一切杂念执著、是非人我全都破除之后,生死之苦被彻底征服,生命出现崭新的景象,内心中只有光明和宁静。正如佛陀说:“寂灭乃人生之至乐!”这是解脱道上的终极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 16:31 | 只看该作者
妙江法师:这尊菩萨专“管”智慧 适合我们经常念诵
2017年05月01日 07:17:15
来源:凤凰佛教 作者:妙江法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1人参与 2评论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三世诸佛与十方世界共同赞叹。为何十方诸佛都赞叹呢?因为文殊菩萨是千佛之母了。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五台山大圣竹林寺住持妙江大和尚(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傅轶群)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三世诸佛与十方世界共同赞叹。为何十方诸佛都赞叹呢?因为文殊菩萨是千佛之母了,诸佛、诸菩萨成佛都得有文殊菩萨的智慧加持,才能有这么大的成就。
五台山道场,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叫紫府山,是神仙住的地方。佛教传到中国以后,《华严经》里关于五台山的记载,五台山也叫清凉山。
地域的名字,菩萨的名字,人的名字,虽然都是虚名,但它有实相蕴含在其中。所以说虽然是虚名、是假相,但它的真相,它的实相,就在这个内涵里头。这是众生的愿力、业力,这些愿力、共业就在这里面共同运行。
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圣诞纪念日,这个节日不只是中国的信众要过,世界上信仰佛教的国家和信众也都要过这个节日。释迦牟尼佛诞生在印度,佛教传到中国后,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并在每一个信众的思想里发挥着作用。
文殊菩萨也叫妙吉祥菩萨,他的金色世界在人们的思维中,在一切之中。金色世界也好,妙吉祥也好,这是人人追求和向往的,它是无可比喻的一种境界。它是一种最高的境界,一种金色境界。金是什么呢,它是一种表象。金有四个珍贵的地方:价格是最贵的,颜色是不变的,性质是柔和的,味道是甜的。当然,它是人们所需要的。
金子的性质和众生对信念的期望是相同的,金子的颜色是不变的,我们众生也都期望有一个不变的信心,所以拿金去比喻。金子的本性是柔和的,不是硬蹦蹦的,凉冰冰的,它有一种柔和的体性在里面。它的味道是甜的,综合它的这些体性,因此它的价值是贵的,它因此也常常被用来比喻佛教的一种精神。五台山文殊菩萨的道场就是金色世界,它也代表着这四种含义。
文殊菩萨也叫妙吉祥菩萨,“妙”就是指山河大地、草木丛林都是微妙的,都是奇妙的。这种妙,是不可比拟、无有等伦的一种妙,所以文殊菩萨就叫妙吉祥菩萨,到处都是吉祥,就和极乐世界一样,到处都是快乐的。草木,丛林,山河,大地都是极乐的,都是吉祥的。
佛教讲诸法平等、众生平等、世界平等,众生到了这个最妙吉祥的时候就和佛是无二无别的,是平等的,相互之间互不干扰,互相增进。
我们在一块熏修也是一样,大众一个目的,一个信仰,互不干涉,互相增进,互相增加信心,增加智慧。所以,四月初四文殊菩萨圣诞纪念日,我们集聚在五台山,集聚在这个道场共同纪念,这也是在一起熏修。当然不仅仅是五台山,只要是有信仰的人,虽然在不同的地方,但是在这一天都有一个信念与善念的发挥,都会有一个善念的发现、善念的一种表达。这样目的就是要提高增强信心,增进信仰,增加智慧。
菩萨的一个念头,一个举动,一个信仰的传递,就会给我们增加无边的智慧,这个智慧,也不是人人可以得到的,这也得有过去的善根,有“当下”的念头,才能得到加持。所以在日常的修行生活中,在念念相续中,要让善念相续,这个才叫妙吉祥。它不是一时的,它是时时刻刻的,时时提醒,时时在“当下”。这个时候的思想是清净的,这个时候的世界就是奇妙的,是极乐的,是快乐的世界。所以大家要经常关注这个好的念头,要让正念相续。佛教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延续到现在,是因为有众多的高僧大德发心、发愿,在这个世界当中善念相续,灯灯相传,才一直延续到了今天。我们不仅要在现在这个“当下”,还要在今后的岁月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代代相传这种好的精神,好的智慧。当然这不是让你自已享用了,是大家一起享用,让大家共同分享。
有的居士朝完五台山,回到工作与生活中去时,就把这种智慧,把这种喜悦,把这种快乐给大家带回去了,分享出去了,这就是智慧的一种加持。
来到寺院里,好多的人看到寺院里师父们的规矩,寺院管理的规范。五台山的整体感觉是整洁清澈,雄伟壮观,这是的大家在外观上的一种影响。看到这些后有对外观的感受,也有内在的感受,天、地、人在这里融合了,这就是天地合一。五台山因为有名人所以它就是名山,因为它是名山才出名人,这其实也叫天地合一。
五台山不是几千年的五台山,《华严经》里讲,五台山自己会悬在空中,等这个世界再建立起来时,它就又返回到这个世界,五台山叫金刚不毁之山。从现在的历史、科学讲它也是个非常古老山,从地质演变来看,它是用了26亿年的时间沉淀出来的一座山。
而从我们个人的向往讲,从佛经上讲,五台山在这个无量劫的时间里不断的在感化,应化,净化人心,净化人的思想,用文殊菩萨的智慧,用菩萨的智慧去净化世界,不断的在净化。大家今天赶到这里,共同感受到的这个“当下”,也是千百年来,几千万劫来的一个“当下”,真是千载一时,一时千载,这也是千载难逢的。
四月的天气,风和日丽。从这个月份的时间和空间来讲,都是非常好的一个时间和空间。大家来到五台山,无忧无虑的在这里生活一天,也是大家的德性和福报感化而来。所以智慧它会感化我们,并在我们的感悟上进行发挥。如果你感觉的这个世界很一般,那你就是一般,你感觉是美好的,那你就是美好的。这个微妙的法,微妙的信,微妙的念,它会在我们的思想中感化。
现在,人们对文殊菩萨的经典读的比较少,学的比较少。所以大家在回去以后,对这方面的经典要多关注一些。
《金刚经》里说三心不得,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不可得就是不可难得,不可不得。各位要在今后的日子里多翻一翻、读一读文殊菩萨的经典,通过阅读把我们真正的智慧、真正的正念、真正的心情翻出来,不要让它沉淀了。
我们的现在也是过去感化来的,而未来也是因为有了现在、过去的心愿才有的现在、未来。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个东西永远是平衡的,不可分开的,分开你就是凡夫,就叫分别心,有了分别就是凡夫。所以大家要珍惜当下,看住念念相续的那颗心,让它正念不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1#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1:50 | 只看该作者
【广而告之】
(一)【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70501课堂笔记122张。
每天同步,欢迎指正!
【新浪微博】正阳斋随笔“微相册”
20170426开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http://weibo.com/mygroups?gid=20 ... 5&mod=TAB#place
截止20170405-10:03,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58,962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新鲜出炉,先睹为快!
【中国军网】国防社区
(1)20161101【鱼眼防务观察】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39-5-1.html
(2)20161101【今日华夏沙龙】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10-1-1.html
(3)20161101【军情哥德巴赫】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56-1-1.html
(4)20161229【鱼象鱼冬泳记】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13-1-1.html
(5)20161229【鱼象鱼游天下】
http://forum.81.cn/forum.php?mod ... 12248514#pid8696887
(6)20161231【鱼象鱼全媒体】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57-1-1.html
冬泳之家【鱼象鱼新媒体】
http://202.107.218.137/bbs/forum ... id=70247&extra=
冬泳之家【鱼象鱼自媒体】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佛教论坛【正阳发布】
http://www.shixiu.org/thread-224832-1-1.html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敝人每日功课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鱼象鱼热线公告】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禅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看破 自在】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恶道】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五)【天天纯素】素食是心的修行。
热烈祝贺20170331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大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愈加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鱼象鱼养生歌】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六)【特别珍藏】鱼象鱼,“鱼丝”们都在等着你!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p;extra=&page=1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2#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1: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3#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2:42 | 只看该作者
恭逢本师释迦牟尼佛圣诞2013年05月13日 15:03  佛教在线 微博 我有话说(6人参与)


农历四月初八 恭逢本师释迦牟尼佛圣诞
  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舍利弗。是为诸佛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佛告舍利弗。诸佛如来但教化菩萨。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舍利弗。如来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无有余乘。若二。若三。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亦如是。(《妙法莲华经方便品》)
  农历四月初八,欣逢三界导师、四生慈父释迦牟尼佛圣诞,龙天欢庆、法界蒙熏!
  两千六百三十多年前的四月初八,释迦牟尼佛诞生于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蓝毗尼(今尼泊尔境内)。佛陀一生示现八相成道,演说生命宇宙究竟,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佛陀诞生时“龙喷香雨浴佛身”,因此在纪念佛陀诞辰时,佛教四众弟子亦以各种香汤灌洗佛像,燃香散花供佛,从而形成了佛诞浴佛的传统。今天,世界各地的佛教徒将按照悠久的佛教传统,隆重庆祝佛诞。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南无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简介
  佛教创始人。本名悉达多,意为“义成就者”(旧译“义成”),姓乔答摩(瞿昙)。因父为释迦族,成道后被尊称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其他称号有佛陀(觉者)、世尊、释尊等。
  早年
  相传释迦牟尼是古印度吠陀时期著名的王族懿师摩王(义鸠王),即汉译“甘蔗王”的后裔,迦毗罗卫(劫比罗伐 堵)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迦毗罗卫是释迦族集居的小城,位于喜马拉雅山脚下,今尼泊尔南意部与印度毗邻的提罗拉科附近,当时是拘萨罗国的属国。
  释迦牟尼的父亲,是迦毗罗卫的国王,名首图驮那,汉译净饭王。母亲名摩诃耶。是与迦毗罗卫场城隔河相对的天臂城善觉王的长女。根据当时的风俗,摩耶夫人回母家分娩,途经蓝毗尼花园,即今尼泊尔南部波陀利耶村的罗美德寺院处,生下了释迦牟尼。
  摩耶夫人在释迦牟尼出生后的第七天去世。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是由他的姨母波提养育的。他从小学习当时教养王族应具备的一切学问和技艺(即五明)。16岁(另有17岁、18岁之说)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侯罗。
  出家
  佛陀的贵族生活是优裕舒适的。《中阿含经》卷二十九记载他的回忆说,他拥有适合不同季节的居住的三座宫殿(三时殿),有冬天御寒的,处长天避署的,雨季防潮的;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享受之乐。他的父亲净饭王也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王”。但是,释迦牟尼却在29岁(一说19岁时)出家修行。究其原因,有社会的,也有个人的。佛陀所处的时代正是古印度各国之间互相讨伐、并吞,阶级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之际,他所属的释迦族,受到邻国强权的威胁,朝不保夕。他已预感到难免覆灭的结局,因而认为世间“无常”。另外,他又目睹人自有生以后,接踵而来的老、病、死情景,联想到自己也摆脱不了同样的命运,从而产生了人生难脱苦难的烦恼,而当时婆罗门教的思想和行事,又不能使他在精神上获得解脱之道,终于舍弃王位,出家修行。
  出家后,他先到跋伽山人的苦行林,那里有很多修行者,他们以种种苦行折磨肉体,以求得精神的解脱。释迦牟尼不满意这种做法,滞留一宿便离去他的父亲所到他的出家的消息,甚为悲伤,经派人劝说无效,便在亲族中选派了阿若憍陈如、阿说示、跋提、十力迦叶、摩诃男的利等五人伴随他。
  释迦牟尼南渡恒河,到摩揭陀的首都王舍城,国王频婆沙罗会见了他。尔后,他寻访隐栖于王舍城附近山林的数论派信奉者阿罗逻·迦罗摩和郁罗迦·罗摩子,修习禅定。然而他们的教义,在释迦看来,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于是他又来到伽山若行林,在尼连禅河边静坐思维,实行苦行。经过6年,仍没有获得所期望的结果。他决定抛弃绝食和苦行,来到菩提伽耶一棵毕钵罗树下,经跏趺坐,静思冥索,最后终于觉悟成道,时年35岁。
  传教
  释迦牟尼如来证悟以后,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观念。为了使他的思想学说被他人所理解和接受,他便开始了长达45年的传教活动。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阿若 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会、五蕴、四禅和三明等教说,五人皈依了他,成为最初的佛弟子。这次说教,佛教称为初转法轮。与此同时,又度波罗奈斯长者之子耶舍及其亲友出家。此外,化度了原先祀火的婆罗门迦叶三兄弟以及沙门“六师”之一的怀疑论者散惹夷的学生舍利弗和目犍连,此后在他的故乡又说服了他的很多亲属如堂弟提婆达多、儿子罗侯罗皈依了佛教。
  佛陀传教的区域,是恒河流域的中印度。其直传弟子的活动地区和影响所及,东至恒河流域下游,南至高达维利河畔,西至阿拉伯海沿岸,西北至怛义尸罗等地区。佛陀居住时间最长的是拘萨罗国的舍卫城和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前者有富商须达多和太子祗陀(逝多)捐赠的祗园精舍(又名“给孤独园”),后者有竹林精舍,为释迦牟尼对众人说法布教的重要场所。跋耆、鸯伽、末罗、伽尸等国,他也曾居留说法。
  释迦牟尼佛的传教的方式,是随机的施设,不拘一格。他用偈颂、散文、故事、譬喻、直叙、问答等各种形式,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宣说不同的内容。对僧众谈论出离生死、证得无上正觉,对俗人谈论道德的行善。他准许弟子可不用规范化的梵语,而用地区方言进行说教。这就使得他的思想学说在社会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僧伽
  佛陀在传教过程中建立了佛教的组织——僧伽(僧团),一般认为,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这个僧团在传教过程中逐渐扩大,开始只收男弟子(比丘),以后,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入教后,才开始接纳女弟子(比丘尼)。
  僧团在开始的时候并无严格的制度,凡是信仰佛陀的学说,不分种姓贵贱,均可加入。在僧团内部过着平等的生活。以后为了防止僧团的混杂,避免与世俗社会的法律秩序和其他伦理道德相龉,使僧团更好地开展活动,才制定了奴隶、负债者、杀人犯、盗贼(悔过的除外)、残废、病人以及年不满20岁者不能加入僧团的具体的规定。
  起初,僧团以云游乞食为主,无固定的住处。后来为了适应雨季安居和集地的需要,才开始在僧众的所在地,建立了僧院。在僧众集体生活的过程中,又陆续制定了有关衣着、饮食、用具、礼仪、居所、医药等日常生活细则,作为僧团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戒律内容。
  佛陀在创立僧团的同时,还给在家的信徒以相应的地位。凡遵守不杀生等“五戒”的俗人,均可以成为佛弟子。他们在修行同样可以证得涅槃。相传,耶舍的父母是最初的在家弟子——优婆塞和优婆夷。此后,在家信徒人数不断增多,成为与僧团并行的拥护佛教的社会力量。
  涅槃释迦牟尼晚年居住在王舍城。相传,他曾多次召集住在那里的僧人,向他们讲了有关保持僧团不衰的原则,要求他们“依法而不依他处”,然后离开王舍城北行,开始了他最后的游化。他带领弟子们,经过那烂陀、波吒厘弗多罗,渡恒河,到达吠舍离,受到当时富裕的妓女庵婆波利(庵摩罗)的供奉。以后便来到吠舍离附近的贝鱼伐那村(竹林村)。时值雨季,释迦牟尼决定在那里安居,留阿难陀一人随从,其余弟子均分散到各处居住。在雨季中,他患了重病。雨季过后,又继续起程,向西北地区巡游讲说。到了南末罗国的波伐城(亦译“婆瓦村”),驻锡铁匠纯陀的芒果林中,并吃了他供献的食物。行至离拘尸那迦城(今印度联合联合邦迦夏城)附近的希拉尼耶伐底(或译阿利罗跋提、阿恃多伐底)河边的娑罗林,在两棵沙罗树之间,右胁而卧,半夜入灭。临终前,他告诫弟子要依法精进修行。又为求见的婆罗门须跋陀罗说法,使他成为最后一个弟子。终年80岁。
  释迦牟尼逝世后,遗体火化。遗骨(舍利)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迦波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子族、波伐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呔多底波的婆罗门分得,各建舍利塔供养。
  史料
  有关释迦牟尼一生的事迹,在早期佛教经藏四阿含和小乘律藏中,尚无专让的记述。三藏的结集者,主要记录释牟尼的言辞。但是经藏和律藏在记录言辞中,详细地记述了每一段教和制订第一条戒律的原委。这些记述,虽属片断,但也包含了佛陀直接接触的那些人对佛陀的思想和行事的回忆。另外,在经、律中通过佛陀自己之口,记载了他自己早期生活的经历。在早期经藏和律藏中,记载释迦牟尼家世和出家经过的,有《长阿含经》中的《大本经》等;记载初转法轮时情影的,有《杂阿含经》中的《转法轮经》等;记载教化活动的有《摩诃僧祗律》、《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阿含经中的诸小经;记载释迦牟尼晚年生活的有《长阿含经》、《般泥洹经》以及《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等。
  阿含部
  后来,随着佛教向印度次大陆发展,专门记载释迦牟尼佛生世行业的经典,被称为“本生”、“本起”、“本行”经典。如《修行本起经》(异译《瑞应本起经》、《经过现在因果经》、《佛本行集经》)、《普曜经》等。它们的特点是把原行散见于经藏和律藏中的资料联贯起来,使一事与他事前后衔接,缀成佛陀的传记。以后马鸣写了《佛所行赞》,他根据传说和资料,描绘了佛陀一生的经历,成为最早的一部完整佛传。
  本缘部
  中国僧人撰写的释迦牟尼传记,有梁僧祐的《释迦谱》五卷和唐道宣《释迦氏谱》一卷。此外,在宋志磬的《佛祖统纪》中有编年体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本纪》。
  有关释迦牟尼生平的史料,除了佛教经典的记载以外,还有文物资料。近代,印度和其他国家的考古学家、佛学家根据法显的《佛国记》和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记载以及印度保存的不完整史料,在佛陀的诞生、成道、初转法轮、涅槃处等陆续发掘出一些古建筑的遗址和文物,并以证明了佛陀是一个历史性的人物。
  背景资料:浴佛
  浴佛又称灌佛,在古印度原始佛教中即为一种重要仪式,溯其来源,大而言之,其源乃在古印度的社会风俗之中,小而言之,其源则在释迦降生的历史传说之中。从大的方面看,浴佛似乎是从古印度的一种宗教要求传衍而来的,据载,当时流行的婆罗门教即行一种浴像的仪式,人们认为这样做可以使人精神清洁,浴佛的起源可能与此有关。从小的方面看,浴佛是由一个重要的佛教故事演化而来的。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所记载,摩耶夫人怀胎临近产期之时,路经蓝毗尼园,行至无忧树下(亦称婆罗树或波罗叉树),诞生了悉达多太子,此时,难陀和优波难陀龙王(另一说称有九龙)吐清净水,灌太子身。这一历史传说在古印度时即已流行,近代在印度鹿野苑和阿摩罗伐底出土的佛传雕刻,都有反映这种情景的构图。这一传说可能直接导致了浴佛仪式在我国的流行。因为,我国后世浴佛往往是在佛陀诞生之日举行。
  浴佛在古印度即相当流行,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灌沐尊仪章》卷四记载道:“大师虽灭,形像尚存,翘心如在,理应尊敬。·······西国诸寺,灌沐尊仪,每于禺中之时,授事便呜楗椎,寺庭张施宝盖,殿侧罗列香瓶。取金、银、铜、石之像,置以铜、金、木、石槃。内令诸妓女奏其音乐,涂以磨香,灌以香水,以净白□而揩拭之,然后安置殿中,布诸花彩。此乃寺众之仪。·······大者半月、月尽合众共为;小者随己所能每须洗沐。斯则所费虽少,而福利尤多。”随着佛教的传入,浴佛仪式亦很早就开始在我国流行。据《吴书·刘繇传》卷四附记笮融事迹说:“笮融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漕运。······乃大起浮屠祠。······每浴佛,多设酒饭,布席于路,经数十里,人民来观及就食且万人,费以巨亿计。”这样大规模的佛教仪式场面大概就是我国“浴佛会”早期的盛况。
  在佛教的流播过程中,浴佛逐渐流行于朝廷和仕宦之间,到了两晋南北朝时代,趋于普及。据《高僧传·佛图澄传》卷十载:“石勒诸稚子,多在佛寺中养之。每至四月八日,勒躬自诣寺灌佛,为儿发愿。”《佛祖统纪》卷三十六宋孝武帝大明六年(462)条亦称:“四月八日,帝于内殿灌佛斋僧。”另据《宋书·刘敬宣传》卷四十七载:“四月八日,敬宣见众人灌佛,乃下头上金镜以为母灌,因悲泣下自胜。”上述记载表明,这段时期浴佛仪式在我国境内各民族当中均已相当流行了。
  我国浴佛的日期,古来即有多种的说法。在古印度,浴佛并不专在佛诞生日举行,例如唐义净所译《浴佛功德经》即只称日日澡沐尊仪,可获得大利益,并无固定日期。浴佛传入中国,情况则有所变化,逐渐固定在佛诞日浴佛,赞宁于《僧史略》上“浴佛”条曾解释道:“然彼日日灌洗,则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热,僧既频浴,佛亦勤灌耳。东夏尚腊八,或二月、四月八日,乃是为佛生日也。”但关于佛诞日,不仅在中国,即使在古印度亦因传承不同而有不同规定。因此,浴佛时间亦有多种规定。仅从我国历史的记载来看,情况就相当复杂多变。后汉时笮融的浴佛日期未见明记;北朝多于四月八日浴佛。(在敦煌石室遗书中发现的诸多写卷,均明确四月八日为佛诞日)而自梁经唐至于辽初,又大抵在二月八日;宋代北方改用腊八,南方则用四月八日。据梁代《荆楚岁时记》记载,二月八日为佛诞日;《续高僧·释玄琬传》卷二十二说:“琬以二月八日大圣诞沐之辰,追惟旧绪,敬崇浴具。每年此日,开讲设斋,大会道俗。”另《辽史·礼志》卷五十三记载,辽时以二月八日为佛诞日。至宋代,佛诞日多定为腊月八日。宋赞宁《僧史略》卷上“佛诞生年代”条称:“今东京(宋都开封)以腊月八日浴佛,言佛生日。”但也有称腊月八日为佛成道日而浴佛的,如宋《丹霞淳禅师录·腊八上堂》说:“屈指欣逢腊月八,释迦成道是斯辰,二千年后追先事,重把香汤浴佛身。”而宋代在江南一般又多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浴佛之日。据《岁时杂记》称:“诸经说佛生日不同,其指言四月八日生者为多,·······故用四月八日灌佛也。今但南方皆用此日,兆人专用腊月八日,近岁因圆照禅师(1020-1099)来慧林(禅院),始用此日行《摩诃刹头经》法;自是稍稍遵(之)。·······其后宋都开封诸寺,多采用四月八日浴佛。”另《东京梦华录》卷八亦说:“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禅院各有浴佛斋会,煎香药糖水相遗,名曰‘浴佛水’。”及至元代,著名的《幻住庵清规》和《敕修百丈清规》均定四月八日为释迦诞辰,这样中国佛教才算有了统一的浴佛日期。
  关于印度浴佛的方法,宝思惟译的《浴像功德经》记载得最为详细清楚,该经称:“若欲浴像,应以牛头栴檀、紫檀、多摩罗香、甘松、芎□、白檀、郁金、龙脑、沉香、麝香、丁香,以如是种种妙香,随所得者,以为汤水,置净器中。先作方坛,敷妙床座,于上置佛。以诸香水次第浴之。用诸香水讫,复以净水淋洗。其浴像者,各取少许洗像水,置自头上,初于像上下水之时,应诵以偈:‘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五浊众生令离垢,愿证如来净法身。’”
  我国寺院浴佛去唐以前的仪制已难查考,唐代流行的仪制,由于会昌法难也已失传。现存唐《浴像仪轨》(见《续藏》第二编第九套第四册)是唐慧琳为了改革我国传统四册浴佛仪制,根据古印“僧园每日浴像”,结合偈、赞、密咒等所写出的构想,因与我国流行的仪制意义不同,没有获得推广。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报本章》卷二的“佛降诞”条中,对浴佛仪制有了明确的规定并广为奉行,该条称:“至日(四月八日),库司严设花亭,中置佛降生像,于香汤盆内,安二小杓。佛前敷陈供养毕,住持上堂祝香云:‘佛诞令辰,某寺住持······虔爇宝香,供养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上酬慈荫。所冀法界众生,念念诸佛出现于世。’次说法竟,······领众同到殿上,向佛排立足。住持上香三拜…住持跪炉。维那白佛云:‘一月在天,影涵众水;一佛出世,各坐一华。白毫舒而三界明,甘露洒而四生润。’宣疏毕,唱浴佛偈。”(偈见如上《浴像功德经》)一面反复唱偈,一面让僧众浴佛,最后并以浴佛的功德回向于无上的佛果菩提。明清两代的浴佛大抵遵行《敕修百丈清规》中的仪制,但亦有所删改,比如按照《敕修百丈清规》的规则,寺院在浴佛的当天,有煎“香汤”和造“黑饭”供众的习惯,而到明清时则渐不通行。然而,虽说《敕修百丈清规》有很大影响,但有些寺院的浴佛方法还是与它的规定有所不同,大致说来这些寺院浴佛更侧重于法会的仪规,具体分为四个步骤来进行。第一,恭迎佛像。佛诞之日,僧众搭衣持具上殿,按东西序位次分班而立。闻磬声向上顶礼三拜后,六人出班恭迎佛像。二引礼执引磬,二执事托香盘,主法僧居后,侍者随行,同声唱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佛像从经楼上迎到大殿中,主法僧上香、展具、顶礼三拜,大众一起唱赞:“稽首皈依大觉尊,无上能仁,观见众生受苦辛。下兜率天宫,皇宫降迹,雪岭修因。鹊巢顶,三层垒,六年苦行。若人皈依大觉尊,不堕沉沦。”第二,安座沐浴。大殿钟鼓齐鸣,主法僧将佛像安座金盆中,然后上香、展具、向佛顶礼三拜或九拜。大众同念《沐浴真言》,三称“南无香云盖菩萨”,然后唱赞:“菩萨下云中,降生净饭王宫。摩耶右胁娩金童,天乐奏长空。目顾四方周七步,指天指地尊雄。九龙吐水沐慈容,万法得正中。”第三,祝圣绕佛。主法僧闻磬声顶礼三拜,恭说颂词。大众同唱《佛宝赞》,接唱《赞佛偈》:“佛宝赞无穷,功成无量劫中。巍巍丈六紫金容,觉道雪山峰。眉际玉毫光灿烂,照开六道昏蒙。龙华三会愿相逢,演说法真宗。”再唱:“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唱毕开始绕佛,边绕佛,边称念:“南无娑婆世界三界导师、四生慈父、人天教主、三类化身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第四,回向皈依。绕佛后归本位,先念《回向文》:“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然后唱《三皈依》:“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浴佛法会功德圆满,引磬声起,大众齐唱:“浴佛功德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
  现在,于佛诞日举行浴佛法会已成为我国佛教的一个重要庆祝仪式,并深入于民俗当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4#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3:04 | 只看该作者
在家浴佛简单仪轨2013年05月13日 15:29  智悲佛网 微博 我有话说


在家浴佛简单仪轨
  很多朋友没有时间去寺院参加浴佛法会,会觉得非常遗憾。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家也可以自己浴佛,我综合一般供佛、浴佛的仪式,向大家推荐一个自己在家浴佛的简单方法:
  一、时间
  一般都是在上午。如果上班,清晨或者中午都可以。实在不得已,下午晚上,也未尝不可。时间原为假法,能安安心心、清清静静地浴佛的时节,都是好时节。
  二、供养
  可以按照平时供佛的样子,在佛前供养灯烛、鲜花、水果、清水、茶水、点心等一起美味净洁的贡品。没有条件的,哪怕摆一瓶矿泉水、一包饼干也可以。
  三、香汤
  印度一般都是将各种香料磨成香泥,再掺到水中成为香水。我们可以买5-10克冰片,1克西红花(用时取五六根即可。如果买不到西红花,川红花也可以),然后配上玫瑰、茉莉等等鲜花的花蕊花瓣,用纯净水或者矿泉水冲兑成香汤。香料可增可减,香汤可多可少。寺院人多,每人一般一勺,自己可以三勺乃至更多不等。甚至如果你有时间,可以把浴佛当成修行的法门,自己一个人浴佛一个小时两个小时,都无不可。所以香汤量无一定。但不要用现成的香水去冲兑。另外,要预备不加香汤的净水一碗,以能清洗佛像为度。
  四、佛像
  一般都是用释迦牟尼佛降生时的太子像(孩童像,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果家里没有,则其他释迦牟尼佛的金铜玉石乃至一切可以浸水的佛像都可以。并不只用太子像。
  五、浴具
  准备一个新水盆(或者稍深的盘),一把新水勺,大小适度。一条新毛巾。
  六、仪式:
  (1)烧香:
  佛前燃香一支或者三支,称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顶礼,三称三拜。
  (2)赞佛:
  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
  (3)请像:
  合掌,启白:“恭请如来入浴。”然后将佛像安置浴盆中。
  (4)浴佛:
  以勺盛满香汤,从佛像顶浇灌而下。边浴佛边念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次数随意。香汤灌后,用清水再灌注,洗净佛像。
  (5)安像:
  合掌,启白:“浴佛已毕,恭请如来还归本处。”请出佛像,用毛巾擦拭干净,安置旧处。
  (6)烧香:
  再次燃香一支或三支,称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顶礼,三称三拜。
  (7)回向:
  虔诚合掌,说赞:
  我今灌沐诸如来,净智功德庄严聚,
  愿彼五浊众生类,速证如来净法身。
  戒定慧解知见香,遍十方刹常芬馥,
  愿此香烟亦如是,无量无边作佛事。
  亦愿三涂苦轮息,悉令除热得清凉,
  皆发无上菩提心,永出爱河登彼岸。
  (8)三皈依: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七、其他:
  这个简单仪式,主要依据唐义净三藏翻译的《浴佛功德经》的要求,比如香汤浴后,另要用净水洗净,这个大家一般忽略了。再如将佛像擦净安置本处后,再烧香说赞,一般也不这样做,而“我今灌沐诸如来”一赞,多放在浴佛前说,一般只说前四句。我想既然有佛经作为依据,还是还复本来比较好。至于其他仪轨中常见的忏悔、发四无量心、发四弘誓愿等等,这些内容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添加或者省略。而且,回向所用的十二句偈,根本即在“皆发无上菩提心”上,则已经圆满无缺了。而且为在家所用,不必那么繁琐。如果说核心,安像,顶礼,沐浴,回向。这四个环节最为重要。
  浴佛后的水,可以用来给自己或者家人沐浴。也可以用手指取水,洒在自己头上,这称为“吉祥之水”。剩下的,倒到干净的僻静处,不要被人践踏即可。
  另外,假如四月初八没有来得及赶上浴佛的朋友,也不要遗憾,浴佛的事情,可以天天进行,宋赞宁在《僧史略》卷上就说过:“然彼日日灌洗,则非生日之意。疑五竺多热,僧既频浴,佛亦勤灌耳。”
  祝福大家常沐八功德水,齐得四如意足!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5#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3:12 | 只看该作者
请出示你上辈子的结婚证菩提路明一专栏明一法师2017-05-02 08:02
[url=]分享[/url]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img][/img]
  • 领英分享


36评论

文/明一法师

佛教中的神通本来是很科学的,事实上来说神通就是目前的自然科学,只是目前的自然科学能力有限,无法把神通全方位地表达出来。而且佛陀的神通之圆满,按照现代科学的进步速度来看,还需要无穷无尽的时间来表达。现代科学只是表达了佛陀神通的一点点而已。

正确理解佛教中的“神通”(资料图 图源网络)

正是因为目前的科学上的缺陷,很多人利用佛教的神通来做一些自欺欺人的事情。按照自己目前的观点来看,自己也完全相信他们的所作所为,无非是妄想嘛,一切唯心所造,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呢?但是,如果因为去实现这些妄想而犯戒乃至犯法,那就可怜了!

自己曾经接待过一个信众,因为她的儿子得了怪病求医无方,所以全家人都很痛苦。她带着儿子到寺院希望求佛菩萨能够得到帮助。其中到了一个地方,烧了很多的香,然后拜见了一个“高人”,“高人”要她捐一万元钱建“空中的药师殿”,而且这个“空中的药师殿”只有这个“高人”才能接触到。

在她的眼里,这位“高人”真的是神通广大,连“空中的药师殿”都能建起来,她的儿子一定有救了。当然先把身上所有值钱的东西连带仅有的一点路费也奉献给了这位“高人”。第二次再去找“高人”,“高人”说要捐五万才能把你孩子的病治好,这下实在把这位可怜的母亲难倒了。

自己遇到这样的事情,没有办法,只能翻来覆去地安慰这位母亲。这件事情在当年的日记《皇帝的新装》里面有记载。当时自己的是非心重,还对这件事情很反感。现在如果再次遇到这样的“高人”,我会向他要求出示为人看病治疗的行医证和盖建空中药师殿的施工许可证。

遇到这样说自己有神通的人有很多,更多的是遇到很多人说XXX是我前辈子的爱人。更有甚者,还有人向自己咨询,与前辈子的爱人同居是否合理?自己实在哭笑不得,的确佛经中也说:“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们大家都曾经做过父母兄弟姐妹六亲眷属”。

自己坚信佛陀所说是真实的,自己也的确也在努力把每一个人都当亲人一样来对待。尽管自己的水平还很有限,但这是这是自己的努力的目标。所以,自己很同情咨询者的困惑,也在努力为他们想办法解决问题。最后,自己根据你是对的不影响我抽你的原则下,在一通很努力的妄想之后得到的答案是:“如果你想和他合法同居,那么就要出示你上辈子的结婚证”。

“神通”不能违背戒律精神(资料图 图源网络)

所以,在自己的眼里有神通的人很了不起,他们能够为大家做很多事情。但是自己更希望这些有神通的人,把自己的神通建立起数学模型出来,让自己的能力合情合理地为社会做贡献。不但把它的使用乃至显现为符合戒律精神,更要符合目前社会的法律条款。否则,不但利益不了人,还会害人害己。即使是存着帮助别人的心念,但是不能违背戒律和法律啊!所以,不管你是如何的对,都不会影响我抽你!

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腾讯佛学官方微信公众号:rushidao_q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6#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3:17 | 只看该作者
一日禅: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
2017年05月02日 06:44:20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曾国藩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67人参与 17评论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张科)
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7#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3:19 | 只看该作者
印光大师劝诫!手淫会极大危害身心,能让人才变废材
2017年05月02日 07:12:56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印光大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284人参与 22评论



编者按:多有少年情欲念起,遂致手淫。此伤身极大,切不可犯,即使不至于真丧命,也会导致身体孱弱,弱不禁风,很难健壮成长。后世人业重,情窦早开,十一二岁便有欲念。欲念既起,无法制止,又不知保身之义,遂用手



印光大师对手淫邪淫苦口婆心的劝诫(图片来源:资料图)
编者按:多有少年情欲念起,遂致手淫。此伤身极大,切不可犯,即使不至于真丧命,也会导致身体孱弱,弱不禁风,很难健壮成长。
后世人业重,情窦早开,十一二岁便有欲念。欲念既起,无法制止,又不知保身之义,遂用手淫。如草木方生芽而即去其甲,必致干枯;聪明子弟由此送命者,不知凡几;即不至死,而身体孱弱、无所成立。及长而娶妻,父母师长绝不与说保身节欲之道,故多半病死,皆是由手淫及贪房事所致。——《印光法师文钞》
【注释】后世之人业障太重,情窦早开,十一二岁之时就有欲念;欲念一旦生起,就没办法抵制遏止,又不知道应当保养身体,于是就会手淫。犹如草木刚刚萌生嫩芽,这时就把外面那层护甲去掉,必然导致草木干枯而死。聪明伶俐的少年子弟们,因为手淫而送命者,不知道有多少。即使不至于真丧命,也会导致身体孱弱,弱不禁风,很难健壮成长。等到他们年岁增长,娶妻之后,父母、师长也绝不会告诉他们保养身体、节制欲望之道,所以这些少年子弟多半病死,都是因为手淫和贪恋房事的缘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8#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3:22 | 只看该作者
净慧长老:做人记住这八个字 你的人生就一定圆满
2017年05月02日 07:17:56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净慧长老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52人参与 9评论



人生没有信仰,就好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一个人只有选择了正确健康的信仰,人生的道路和方向才能够真正定位。


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徐华)
一、信仰
人生不能没有信仰。人生没有信仰了,就好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做一切事情都没有定盘星,没有内在的符合善法的标准、符合自他利益的标准。一个人只有选择了正确健康的信仰,人生的道路和方向才能够真正定位。如果人生的方向不能定位,我们做人做事的目标就不会很清晰,就是盲目的。
信仰可以根据每个人不同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佛教说一个人选择何种信仰,与他过去的善根、慧根有直接关系。慧根深厚的人,他会选择一个非常究竟的信仰,非常正确健康的信仰,使我们不至于走到信仰的误区,不至于在信仰问题上、在人生的目标上产生偏差。
二、因果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有因有果的。种什么因结什么果,就像春天播什么种子,秋天就有什么样的收获一样。所谓:如是因,如是果;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人生做一切事情,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明白因果道理。我们有了正确、健康、究竟的信仰,我们做人做事就一定有非常具体的善恶标准。有了善恶的标准,我们在举心动念、所作所为当中,就会种善因得善果,尽量避免种恶因。能够不种恶因,就不会得恶果。
人生的际遇多种多样,有的人做事情一帆风顺,心想事成;有的人做事情,种种障碍,种种不顺心。人生的种种际遇,都不是偶然的,都是因果规律在起作用。
有时候,我们会把因果的作用看成是固定不变的。当然,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确实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只要我们有一个健康的信仰,在结果上尽管我们不可选择,但是在种因上我们有主动权。我们不能选择什么果报,但是可以选择种什么因。我们尽量不做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事,经过不断地积累,就能够改变人生的际遇。我们无法改变结果,但是我们可以创造一切善因善缘,使恶的结果推迟,使好的结果提前。这也不是不可能的,这也是我们人生的主动权。
佛教告诉我们,时间分为三世:过去、现在、未来,我们的生命就在时间中存在,所以我们的生命也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世的生活状况和生存际遇如何,就构成了三世因果。三世可以在一念间,因为每一念都可以从时间上界定过去、现在和未来;同样,也可以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延展到生命很遥远的过去以及很遥远的未来。这就是佛教对生命的基本看法。
我们个人的生命绝对不是在几十年前偶然发生的现象。佛教认为生命前前无始、后后无终。既然生命是这样一种现象,那么我们每个人如何在生命的无尽长河中修养自己和提升自己,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三、良心
如何保证因果的规律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得到落实?良心是保证。有良心的人,他一定会时时刻刻想到自己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一定会时时刻刻想到损害他人的同时就是损害自己。
所谓良心是什么呢?良心是非常奥妙的。只要我们有一念恻隐之心、一念向善之心、一念慈悲之心,一念爱心,就说明是良心在发挥作用。良心在儒家的思想里说是“天理良心”,它和上天所规定的根本道理是一致的。
上有天理,下有良心。天理就是宇宙万物的自然法则,良心就是我们人的良知良能。人有良知良能,所以从古至今,善事的积累、好事的积累、功德的积累,总是占主要的位置,这就是良心的落实。如果良心偏离了,良知良能没有得到发挥,那就是人类的劣根性在起作用。所以在我们人类历史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总有许多阴暗面,总有许多丑恶面,这是我们人类从古到今时时必须面对的事实。
怎样使人类光明的一面占上风,使丑恶阴暗的一面尽量缩小,这就要靠人类良知良能的养成、要靠良心的落实。从普通老百姓来讲,不知道什么是因果,也不知道什么是信仰,只知道这个人有没有良心。普通老百姓就是用有没有良心来衡量一个人的是非善恶。由此可见,养成和发扬人性善良的一面,抑制消除人性丑恶阴暗的一面,就是不断培养人类良知良能的过程。
四、道德
良心的落实,是在家庭、社会、个人的道德修养中来体现。道德不是空洞的概念,道德是一种伦理关系、社会关系。两个人以上,才有所谓的伦理,才有所谓道德。由此可见,人生在世,没有一时一刻是孤立的,每时每刻都在与不同的社会成员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那就要用道德的观念来指导我们每时每刻的言行。
从一个国家来说,她用法律的力量来约束我们老百姓的言行,使每一个老百姓的言行能够服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人民利益。国家法律以什么为基础呢?以道德为基础。道德的内容体现在法制建设上,体现在法律条文上。法治的目的就是要落实人类的道德,法治完善了,德治就在其中。
作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企业、一个工厂、一个寺院,都会根据国家的法律和该团体自身的要求,制定诸多具体的规章制度,那也是道德建设的组成部分。
具体讲到佛教的道德,就体现为佛教的清规和戒律。清规戒律缩到最小的范围,就是五戒。五戒的内容很具体: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一个人对于自身和他人所做的种种好事坏事,无非是这五个方面的延伸。
尽管国家的法律很多,真正归结到几点上,不会超过佛教五戒所指的这些内容。所以佛教的五戒,是社会道德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人生修养身心,落实信仰、因果和良心的基本准则。
我们在做人当中,能够按照“信仰、因果、良心、道德”这八个字要求自己,我们就会有一个幸福、圆满、尊贵的人生;反之,我们人生的种种缺陷、种种烦恼和痛苦,都是由于没有很好地落实这八个字而造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9#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3:28 | 只看该作者
徐文明:简论佛教的灵魂观
2017年05月02日 06:57:35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徐文明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29人参与 14评论



灵魂说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始信仰,虽然它一直受到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质疑和批判,但至今依然十分活跃。


徐文明教授(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编者按:灵魂说是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一种原始信仰,虽然它一直受到理性主义和科学主义的质疑和批判,但至今依然十分活跃,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佛教也对灵魂有自己独特而有趣的解释,由于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所面临的环境和对手不同,在灵魂说上也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体现了佛教的灵活自如、不执著的精神和不立两边的中道原则。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徐文明教授发表了题为《简论佛教的灵魂观》的论文,凤凰佛教“佛教观察家”栏目摘录如下:
灵魂说的缘生及其意义
生命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生死问题,对死亡的恐惧也是最大的恐惧。作为最高级的生命,人类不甘心于走向于死亡,不愿意承认生必有死这一残酷的现实,因而创造出了种种法门来对抗死亡,试图超越这一现实,达到永生,由此也就产生了各种宗教。不论哪种宗教,都具备超越性与神圣性,而宗教试图超越的就是死亡,在依赖自身力量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下,就希望有一种永远存在的神灵,并依靠这种神灵使人类自身也能达到永恒,希望有永恒的神灵,不过是曲折地表达人类自身对生命的渴望,这就构成了宗教的神圣性。对于各种宗教来说,战胜死亡的最简单、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承认有一种永生的灵魂的存在。
人类不愿意承认死亡的必然性,宁可将死亡看成是由某种偶然的因素造成的,然而这种带有明显的自欺欺人的味道的想法不可能长久,残酷的事实还是逼迫人们不得不承认死亡的不可避免,特别是肉体的死亡。眼看着美丽的红颜变成可怕的白骨,谁也无法否认想让肉体不死是不可能的。尽管古埃及人将法老的遗体做成木乃伊,希望将来他们能够复生,尽管人类想尽了各种办法来保留伟大人物的遗体,但保住也毕竟只是遗体,一种生命遗弃的躯壳,复生的希望现在看来还是极为渺茫。尽管中国道教执著地追求肉体成仙,试图让生命以一种完整的形式实现永恒,然而不死的仙人在现实世界实在是难得一见。因而多数宗教不得不被迫做出另外一种选择或者说是让步,即承认肉体会死,但坚持还有一种永生的灵魂,通过灵魂使生命以另外一种形式实现永恒,因而灵魂说几乎成了所有宗教共同拥有的法宝,成了宗教的一种特征。
印度佛教的中阴说
然而,印度佛教却恰恰是一个例外,印度佛教不承认、甚至极力反对灵魂的存在。印度佛教不承认灵魂的存在,有多方面的原因。与其他宗教一样,佛教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同样是生死问题,但如何出离生死,不同的宗教则有不同的解释。灵魂说的出现很早,尽管体现了人类先民的美好愿望,但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幻想成份,也显得幼稚粗糙。单单依靠一个不死的灵魂,就可以解决生死问题,这种处理方式未免过于简单化、理想化了,依靠这种方式事实上无法真正获得解脱。
佛教坚持中道的原则,反对任何极端与偏见。当时印度社会有两种思想流派,一是以婆罗门教为代表的常见,一是以顺世论为代表的断见。婆罗门教以为人死之后有一种永生的灵魂存在,灵魂是恒常存在、不死不灭的,根据人生前的善恶行为,灵魂在死后由神安排,或上天堂,与神同在,或下地狱,接受惩罚。顺世论则坚决反对这种说法,主张人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由此产生意识,人死之后四大分离,意识也不复存在,根本没有一个可以与身体分离、离开身体独立存在的灵魂。顺世论认为不存在所谓死后世界,既没有天堂,也没有地狱。“所谓的天堂,不过是人间美好生活的象征,就是吃好吃的东西,与年轻漂亮的女人在一起,享用精美的衣服、香料、花环,就是人间美好的一面。所谓的地狱,不过是人世痛苦的反映,就是由敌人、武器、疾病等所造成的麻烦,表达了人间不合理的一面。天堂地狱都是世间,根本没有在此世之外单独存在的天堂和地狱。”
佛教不走极端,一方面承认六道之间的差别,认为天神属于最高层次,远远高于其他生命;一方面又认为天神同样会有生死之苦,尽管在天界享尽欲乐,然也会有衰老和死亡,命终之后,还有可能转生地狱,受尽痛苦。从本质上讲,天神与地狱类的众生并无差别,只是寿命更加长久一些,生活更加优越一些而已,而且天神也不可能永远保持自己的待遇和地位,如果只是享乐,不肯修行,很有可能转入畜生、饿鬼、地狱等恶道。
既承认中阴与鬼魂的存在,又不认为它们是可以永远存在的;既承认神灵的存在、地位和力量,承认其相对于其他生命的优越性,又认为神灵既不可能决定其他生命的命运,又无法避免自身的生死之苦,不承认神灵的至高无上。因而佛教既不是有神论,又不是无神论,而是避免了两种极端的合理、合情的正法与真理。
中国佛教的“神不灭论”
佛教在从印度传到中国以后,形势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印度,佛教最主要的对手是婆罗门教,因而破斥最力的是婆罗门教的有神论和常见,强调中阴并非灵魂,不是永恒的存在,生命都是由五蕴构成,并不存在一个不变的主宰,因而是无常无我的。佛教在印度更多地表现出了无神论的色彩,这一特征至今仍然得到肯定,很多人都认为佛教是无神论的宗教。
在中国,佛教遇到的最大的对手则是儒家。儒家的立场与婆罗门教相反,作为以现世为中心的思想流派,儒家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色彩,对于死后世界和鬼神的存在都是不大承认的,虽然不象顺世论那样立场鲜明而极端,然而其基本态度还是明确而坚定的。因而佛教在中国强调的不是无神论,而是有(类)似于有神论,中国佛教在这一方面的根本立场是“神不灭论”,这完全是为了对抗儒家的无神论的断见。
儒家思想本身是相当复杂的。儒家一方面承认天命论,认为有一种有意识、有人格的天的存在,有一种还不十分明确的天神意识,这种天可以决定人的命运,对人的现实生活有影响力。到了汉代,董仲舒对这一思想有所发挥,强调“天人感应”,强化了天对人的命运的决定力,从而使儒家宗教化,强化了其有神论的一面。从祖先崇拜与维护孝道的意义上讲,儒家并不完全否定鬼魂的存在,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及重男轻女的思想都与此有关,因为只有男性后代才能保持祖先的姓氏,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不时为祖先上供,使得上代亡灵不至于断了血食。从这一意义上,儒家非但不能否定灵魂的存在,还坚持灵魂是永生不灭的,对于祖先的亡灵还要敬之为神。
正是由于儒家本身与有神论不可能划清界限,才有汉代董仲舒试图将儒家改造成儒教,大谈天人感应,并导致谶纬迷信特别盛行的可能。因此儒家思想之中确实存在着与婆罗门教类似的有神论和常见的特征,这一特征在某些时期可能会被强化,成为使儒家宗教化的依据。
然而前文已述,儒家在孔子那里就已经表现出明显的现实主义与理性主义的色彩。孔子对死后问题不置可否,只强调生,不重视死;只强调人,不重视鬼。儒家的目标只是成为现世的圣贤,不是成为出世的神仙。建立一个符合伦理道德的有序社会,是儒家的社会目标,其言天命,其说鬼神,都是一种“神道设教”,为了现世的道德而安立,天命鬼神都是建立世俗道德的手段,是为人服务的。在这一意义上,儒家又成了无神论,是一种断见。
儒家思想繁杂矛盾,既有有神论和常见,又有无神论和断见,但在与佛教对抗时,儒家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无神论的一面,因而佛教也主要致力于反对儒家的形神相即和神灭论。
东汉桓谭和王充的无神论思想,本来不是针对佛教的,而是为了反对当时流行的谶纬迷信,也可以说是儒家内部两派之间的矛盾斗争。虽然当时佛教已经传入中国,但尚未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因而争论的双方都没有明确提及佛教。然而东汉末年佛教开始流行之后,反对者便借用孔子的学说对佛教的谈生死、言鬼神进行责难。东晋以后,双方发生长时间的论战,佛教坚持神不灭论,反对者则坚持神灭论,这一论争至南北朝齐梁时期达到高潮,代表神灭论一方的是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范缜,代表神不灭论的则是以萧子良、梁武帝、曹思文等为代表的信佛居士。
中国佛教在这场大论争中,确立了坚持神不灭的观点,坚决反对无神论的断见,这是正确的。然而在强调神不灭时,又有意无意地引用儒家本有的鬼神思想,有用儒家的常见对抗其断见的倾向,这一方面可能是论战的技巧,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反对者无话可说,不过也有落入常见、过于强调灵魂的存在的嫌疑。
总之,佛教坚持中道的立场,在灵魂观方面既反对有神论的常见,又反对无神论的断见,具有鲜明的特色。佛教的灵魂观与因果轮回学说结合在一起,在中国民间产生了广泛而深入的影响,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影响了中国人的文化习俗,至今仍有很大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40#
 楼主| 发表于 2017-5-2 13:40 | 只看该作者
医生“最恨”的水果 每天一个活到60远离血管病
2017年05月02日 07:14:42
来源:凤凰健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9人参与 8评论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这句古老的英国谚语至今都被作为健康生活的指导方针。苹果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所含的纤维。


“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这句古老的英国谚语至今都被作为健康生活的指导方针。苹果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所含的纤维、抗氧化剂和类黄酮均有助于保护心血管健康。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一期报告中称,他们利用数学模型推算出,如果全英国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都能坚持每天吃一个苹果,则一年可减少8500例因心脏病或中风等心血管疾病引发的死亡。这个效果已经接近服用药物的效果。如果这些中老年人每天服用他汀类降胆固醇药物,一年也不过减少9400例相关死亡。可见,苹果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的能力丝毫不逊于药物。
苹果
医生“最恨”苹果的8大理由
苹果中含有三种成分令医生赞叹不已。第一,果胶。这种可溶纤维能有助于降低血压和血糖,它还能帮助降低身体中的“坏胆固醇”水平,并像其他纤维素一样,帮助消化系统维持健康状态。第二,硼。这种苹果中富含的营养素,可以壮骨和健脑。第三,槲黄素。苹果中含有的一种类黄酮,这种营养素能降低包括肺癌和乳腺癌在内的多种癌症风险,还能减轻自由基对身体的破坏,延缓包括老年痴呆在内的各种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下面是常吃苹果的八大功效,如此食药兼顾的效果,难怪医生会“恨”上苹果了。
苹果含有丰富的鞣酸、苹果酸、有机酸、果胶和纤维素等物质有收敛作用。其中的果胶和纤维素又有吸收细菌和毒素的作用,所以能利肠止泻。只需每日早晚空腹各吃1个苹果,即可见效;治疗水泻则用半成熟苹果适量加水煮,连汤食之。
苹果含有较多的钾,较少的钠,苹果中的钾能与体内过剩的钠结合,使之排出体外。因此,常吃苹果或常饮苹果汁,对于高血压患者很有好处。近年来,欧美及日本等国的医学家研究证明,苹果能像降血脂药物一样,使血液中胆固醇降低。
苹果中含有的大量维生素、苹果酸,能促使积存于人体内的脂肪分解,经常食用苹果可以防止肥胖。脂肪过多者,需要吃一些酸苹果。
日本弘前大学的研究证实,苹果中的多酚能够抑制癌细胞的增殖;而芬兰的一项研究更令人振奋,苹果中含有的黄酮类物质是一种高效抗氧化剂,它不但是最好的血管清理剂,而且是癌症的克星;法国国家健康医学研究所的最新研究显示,苹果中的原花青素能预防结肠癌。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小组把老鼠的脑细胞浸到含有栎精和维生素C的液体中,发现脑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明显增强。同其他蔬菜水果相比,苹果里含有的栎精是最好的。所以,对于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综合征患者来说,苹果是最好的食品。
吃苹果可以起到帮助“溶解”血管中导致心脏病的“元凶”——血栓。50岁以上建议每天一个苹果,能够有效的保护心脏、清扫血管;熟吃苹果,更能降血脂,帮助降低血液粘稠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显示,每天吃两个苹果或喝一杯半的纯苹果汁,可以减少血液中“坏胆固醇”的含量,防止动脉栓塞。一项欧洲的研究也显示,常吃苹果的人发生心肌梗死的几率比不吃的人低40%。
吃苹果到底要不要削皮?
苹果皮里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但人们又担心会有农药残留。其实,目前正规种植的苹果,基本都符合无公害标准,并且在苹果‘小时候’就已经‘套袋’,基本接触不到农药,可以用水洗净直接吃。
一般来说,果形整齐、果面光滑、色泽较淡、不同果实之间差异较小的,往往是套袋生产的。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姜微波则提醒,在流动摊贩那里购买的廉价苹果,或是残次苹果产品中夹杂的落地果,受农药污染的几率较高,削皮后再食用更安全。
哪种颜色的苹果最有营养?
从红富士、黄元帅到澳洲青苹,虽然这些苹果外观差异很大,但只是糖分、有机酸等含量有异,营养几乎相同。
每天到底吃多少苹果?
天津营养学会理事长付金如表示,《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天吃200—400克水果,基本上一个大的富士苹果就能满足。不过,没有必要恪守‘每日一苹果’,每周3-4个即可,可以穿插吃些其他时令水果。此外,由于苹果质地较硬,吃的时候最好细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以免损伤肠胃,吃苹果最好的时候是在两餐之间。
每天吃2个可远离心脏病、中风风险。
每天一个苹果可预防心脏病发作,效果等同于服用他汀类药物。每天吃一个苹果的人,如果再吃第二个苹果,那么还会收到额外12%的保护效果。换言之,果蔬摄入量越多,死于心脏疾病的风险越低。
在苹果制品的加工过程中,果汁的营养损失最少。果酱由于需要加热,可能会损失部分水溶性维生素,并会添加较多的糖,所以不建议大家代替真正的水果哦!不过,其他的苹果制品还包括苹果酒,度数不高但口感清醇,老人可以喝一点;苹果醋有减肥功效,但尽量别空腹喝。
吃苹果最适宜的人群有哪些?
糖尿病人群:美国农业部有机食品专家芭芭拉·卡米称:苹果中的“酸”、“甜”的来源也十分有益。苹果虽酸性高,但并不有害,其酸由90%苹果酸和10%柠檬酸组成;果实的甜味来自蔗糖和果糖,两者都是自然糖,糖尿病患者也可以吃。
高血压人群:苹果高钾低钠,可部分中和现代人的高盐饮食,帮助稳住血压。
减肥人群:成熟的苹果含有80%的水和零脂肪,非常适合减肥者。
但要提醒大家吃苹果时别啃苹果核。因为苹果核含有少量有害物质氢氰酸,它大量沉积在身体会导致头晕、头痛、呼吸速率加快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昏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30 12:28 , Processed in 0.06982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