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2841#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6:16 | 只看该作者
蕅益大师:一心念佛六度万行就圆满了
2017年05月14日 08:00:53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381人参与 10评论
蕅益大师说念佛能圆满六度: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贪瞋痴,是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人我是非。



山西朔州崇福寺阿弥陀佛像(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编者按:念佛时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念佛时不起贪嗔痴,即大持戒;念佛时不挂怀是非人我,即大安忍;念佛时不间断、不夹杂,即大精进;念佛时不随妄想驰逐,即大禅定;念佛时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如此称之为真念佛。

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是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贪瞋痴,是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人我是非,是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蕅益大师全集》

【注释】: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是菩萨道的基础,是大乘佛教的根本精神。原始佛教讲“三十七道品”,而大乘佛教讲“六度万行”。行菩萨道离不开戒、定、慧,不过一句佛号已经包含了戒、定、慧,又如蕅益大师所说:真正把握念佛法门,除了让人往生西方,还能让人成就六度。这样念佛,才算是真正的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2#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6:19 | 只看该作者
星云大师:五个很简单的方法 教你如何孝顺父母
2017年05月14日 07:58:34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星云大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人参与 0评论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



星云大师(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林恩)

在佛教里,讲到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初品的孝顺父母,是甘旨奉养,让父母在生活上获得适度的孝养,没有缺乏;第二是光宗耀祖,为人清白,事业成功,名利双收,道德令人敬重,让父母祖宗都得到荣耀,这是中品的孝顺;第三是上品的孝顺,就是引导父母有道德、有慈悲、有宗教的信仰,不但此生他可以安身立命,就是百年之后,也能有好去处,这是最上品的孝顺。

所以如何孝顺父母?有五个方法:

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在生活上,物质所需、精神的关怀,要让父母满足,不虞欠缺。

二、凡有所为,必先禀白:儿女无论要做什么事,要创哪一种事业,都要让父母知道,不要让父母感觉到你隐瞒他,让他感受到儿女对他有十足的信任。

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父母想要做好事,想要有所作为,身为子女的就要顺从父母的意思,不要忤逆。我们一生受之于父母,怎忍心违逆他呢?所以中国固有的孝道思想中,做到孝比较容易,顺的标准比较难,顺父母的心意更难。

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我们不要违背父母正当的命令,他要做善事、做好事,不要违背他。

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断:假如父母创造了什么好的事业,如:养老院、孤儿院或者办学校,办一些对社会福利的事业机构,为人子女者不能让它中断,要把父母的正业一直继承下去,这才是孝顺。

所以如何孝顺父母?就是:

一、供养父母,不令缺乏。

二、凡有所为,必先禀白。

三、父母所为,恭顺不逆。

四、父母正令,不敢违背。

五、父母正业,不为中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3#
 楼主| 发表于 2017-5-14 16:23 | 只看该作者
谁是豆腐的最好搭档 怎么吃营养翻倍?
2017年05月14日 08:03:23
来源:生命时报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45人参与 16评论
豆腐有植物肉的美誉,给它配上最要好的“搭档”,能让营养翻倍。



豆腐

豆腐有植物肉的美誉,给它配上最要好的“搭档”,能让营养翻倍。

豆腐富含优质蛋白质,缺点是蛋氨酸较少。蛋氨酸是构成人体的必需氨基酸,参与蛋白质合成。下面给大家推荐几种和豆腐搭配的素食,这样吃越吃越健康。

豆腐海带。豆腐含有皂角苷,有助于抑制脂肪吸收,促进脂肪分解,对预防动脉硬化有一定作用。但皂角苷会促进碘排泄,容易引起碘缺乏,因此将豆腐与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含碘丰富的食物一起烹调便两全其美,如豆腐海带汤。

豆腐白菜。白菜富含水分、膳食纤维、维生素C,能弥补豆腐膳食纤维不足的缺陷。白菜炒豆腐、白菜炖豆腐都是不错的选择。

需要提醒的是,大量食用豆腐会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使体内含氮废物增多,加重肾脏负担。因此,老年人和肾病、缺铁性贫血、痛风、动脉硬化患者等人群要控制豆腐的食用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4#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11:50 | 只看该作者
【广而告之】
(一)【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70514课堂笔记120张。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冬泳之家】鱼象鱼“空间相册”
http://www.wzdy.cn/bbs/home.php? ... orward=1&id=697
截止20170505-11:22,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62578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新鲜出炉,先睹为快!
【中国军网】国防社区
(1)20161101【鱼眼防务观察】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39-5-1.html
(2)20161101【今日华夏沙龙】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10-1-1.html
(3)20161101【军情哥德巴赫】
http://forum.81.cn/detail-12247256-1-1.html
(4)20161229【鱼象鱼冬泳记】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13-1-1.html
(5)20161229【鱼象鱼游天下】
http://forum.81.cn/forum.php?mod ... 12248514#pid8696887
(6)20161231【鱼象鱼全媒体】
http://forum.81.cn/detail-12248557-1-1.html
冬泳之家【鱼象鱼新媒体】
http://202.107.218.137/bbs/forum ... id=70247&extra=
冬泳之家【鱼象鱼自媒体】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extra=page%3D1
佛教论坛【正阳发布】
http://www.shixiu.org/thread-224832-1-1.html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敝人每日功课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鱼象鱼热线公告】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禅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看破 自在】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恶道】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五)【天天纯素】素食是心的修行。
热烈祝贺20170331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大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愈加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鱼象鱼养生歌】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六)【特别珍藏】鱼象鱼,“鱼丝”们都在等着你!
http://www.wzdy.cn/bbs/forum.php ... p;extra=&page=1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5#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11: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6#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13:12 | 只看该作者
虚云老和尚:《金刚经》的总骨 2017年05月15日 11:00  新浪佛学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虚云老和尚:《金刚经》的总骨
  (一)无住生心
  如《金刚经》须菩提请佛说:“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答他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是《金刚经》的总骨,假使把这句领会了,一卷经文也就明白了。释尊告诉我们,行菩萨道的时候,“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意思就是没有能施人、所施物、受施者,这叫三轮体空,“其福德不可思量”。修行持戒、安忍、精进、静虑、般若,亦复如是,这就叫做“应无所住”“降伏其心”的道理。此“心”即指金刚般若的妙心,所谓二边不著,中道不安,乃是实相般若之体,如是方名菩萨大行。
  又这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曹溪惠能六祖大师当初卖柴时间听到的悟处,从此至五祖请法,更为大悟云: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能生万法!并有《六祖法宝坛经》流世,其中有明心见性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从此为东土第六代祖师,故《坛经》中叫人从《金刚经》即可成佛的。
  ——选自虚云老和尚《怎样来学菩萨道》
  (二)自渡渡生
  云尝恭读《坛经》,至五祖以袈裟遮围,为祖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祖于言下大悟,即启五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一路说来,如天花乱坠。前四句“何期”,是摄用归体。后一句“何期”,是全体大用。前四句是自渡,后一句是渡生。“能生万法”者,一切种智也。我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广佛法于无边,渡众生于无尽。故释迦不终老于雪山,六祖不永潜于猎队,为传佛种智耳。
  ——选自《虚云和尚年谱·重兴曹溪南华寺记》
  (三)降伏其心
  《金刚经》上须菩提问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说:“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所谓降者,就是禁止的意思。使心不走作,就是降伏其心。所说发菩提心,这个心是人人本具,个个不无的,一大藏教只说此心。世尊夜睹明星,豁然大悟,成等正觉时,叹曰:“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可见人人本来是佛,都有德相。而我们现在还是众生者,只是有妄想执著罢了?所以《金刚经》叫我们要如是降伏其心。佛所说法,只要人识得此心。
  《楞严经》说:“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达摩西来,只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当下了然无事。法海禅师参六祖,问曰:“即心即佛,愿垂指谕。”祖曰:“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智通禅师看《楞伽经》约千余遍,不会三身四智,礼六祖求解其义。祖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马祖说:“即心即佛。”三世诸佛,历代祖师,都说此心,我们修行,也修此心,众生造业,也由此心;此心不明,所以要修要造,造佛造众生,一切唯心造。
  四圣六凡十法界,不出一心。四圣是佛、菩萨、缘觉、声闻,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十法界中,佛以下九界都叫众生。四圣不受轮回,六凡流转生死,无论是佛是众生,皆心所造。若人识得心,大地无寸土,那里来个十法界呢?
  十法界皆从一念生,一乘任运,万德庄严,是诸佛法界;圆修六度,总摄万行,是菩萨法界;见局因缘,证偏空理,是缘觉法界;功成四谛,归于涅,是声闻法界;广修戒善,作有漏因,是天人法界;爱染不息,维诸善缘,是人道法界;纯执胜心,常怀嗔斗,是修罗法界;爱见为根,悭贪为业,是畜生法界:欲贪不息,痴想横生,是饿鬼法界;五逆十恶,谤法破戒,是地狱法界。既然十法界不离一心,则一切修法,都是修心。参禅、念佛、诵经、礼拜、早晚殿堂,一切细行,都是修心。此心放不下,打无明,好吃懒做等等,就向下堕。除习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向上升。
  自性本来是佛,不要妄求,只把贪嗔痴习气除掉,自见本性清净,随缘自在。犹如麦子一样,把它磨成粉之后,就千变万化,可以做酱、做面、做包子、做饺子、做麻花、做油条,种种式式,由你造作。若知是麦,就不被包、饺、油条等现象所转。饽饽、馒头,二名一实,不要到北方认不得馒头,到南方认不得饽饽。说来说去,还是把习气扫清,就能降伏其心。行住坐卧,动静闲忙,不生心动念,就是降伏其心。认得心是麦面,一切处无非面麦,就离道不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7#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13:25 | 只看该作者
宗萨仁波切:你是觉悟还是迷信?正见网站宗萨仁波切2017-05-15 07:55
[url=]分享[/url]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img][/img]
  • 领英分享


9评论

迷悟之间(资料图)

文:宗萨仁波切

首先谢谢大家,我很荣幸来到这个学术中心演讲。西藏人相信:“即使你确定明天就要死亡了,今天仍然应该学习。”所以我就直接进入今晚的主题。感谢诸位提交了很多深奥的问题,我现在会尝试回答这些问题。

一、社会现象

1、从20世纪起至21世纪的现在,世界上经常发生文明间或宗教间的冲突,政治学者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P. Huntington)指出“文明的冲突是当代冲突的主要起因”,请问佛法在促进世界和平安定上能发挥什么作用?

这是个大问题,要涵括一切面向来回答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从许多方面来讲,世界和平都是一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我不知道是否真的会有世界和平的一天,但我相信个人是可以得到和平和谐的状态。

然而宗教也导致了人们心灵的诸多冲突,问题中提到缅甸最近似乎发生了非常不幸的事情,作为一个佛教徒,我认为这是非常糟糕的事情,我们应该谴责这样的事情。我们人类活在过去、现在、未来这三时之中,我相信我们努力想要活在当下,然而我们却一直受到过去的纠缠,又总是对未来感到害怕而不确定。也许我是带着些偏见,但我认为在所有宗教中,佛教是最不暴力的宗教,不论在历史记录或经典之中,都找不到任何佛教教法鼓励我们以宗教之名行暴力之实。当然也有很多不好的佛教徒,诸位现在面前就有一位,如果你惹恼我,我也可能会给你点颜色看,我不是那么安详平和的人。但若说到以佛法或传布佛教的名义而使用暴力,可以说几乎从来没有这样的事情——就算有,也只是极少数的事件,可以说几乎完全没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过。

像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以前都是佛教非常兴盛的国家,但是看看其现况,事实上甚至有人主张说,正是因为佛教徒完全不拿起武器捍卫自己,所以才会沦落到失去这些地方的地步。甚至在印度,很多最最重要的佛教建筑、大学、寺庙也全都被伊斯兰教彻底摧毁了。所以当知识分子在看缅甸、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地的冲突时,也应该思考过去发生了什么,未来会发生什么,而不单只是看现在BBC或CNN上有什么。

我是个佛教徒,我无法隐藏这个事实,但身为佛教徒,我相信佛教能够对世界和平、社会和平与个人和平做出贡献。像是来台北三四天之后,我会发觉竟然没有听到因为什么暴力事件而警笛大作的情形,我认为这是佛教对台湾的贡献。当然这也是出于儒家文化的深远影响,但我相信佛教也必定起了作用,因为佛教教导慈悲、设身处地替他人着想、因缘等等,因此可说最能接纳多元性的就是佛教了。

佛教三大原则之一的僧伽或僧团,也与我们所谓的民主最为接近。佛陀告诉弟子不要轻信他的话,而是要亲自检视他说的话,这在两千五百年前是非常先进的理念。而且佛陀还发现了“时间是相对的”这个真理,远比爱因斯坦早多了。我们拥有的东西里面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我会说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心像国王一样主宰着我们。我可以很确定地说,几乎没有任何其他体系对心的研究比佛教更深入,而且佛教对心的研究不是读书、填填表格、加上批注,而是有传承至今的修持、技巧可以实际运用。所以我相信佛教对于世界和平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不过对我来说,世界和平依然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信心不退(资料图)

2、在这个互联网、智能科技蓬勃发展的时代,发展出诸多科技创新,例如Pokémon Go、社群软件、穿戴型装置、虚拟现实等等,有人进而主张机器在未来即将取代人类。请问佛法如何看待科技创新?有没有可能发展出与仁波切具有相同证悟的机器人?

只要这个机器或机器人它不想要受苦,那我就非常满意了,因为我们跟机器之间只是型态差异而已。佛陀自己在阿毗达摩教法中讲到非常多不同的世界,完全超乎我们的想象。所以只要这机器是有情,有感情,会嫉妒、会生气、会感到被忽视,只要这机器会高兴地说:“你今天看起来很棒!”那么即使这个机器看起来像个盒子,貌似与我们一点也不像,那都无所谓,因为我们相信有各式各样的有情众生。而且我们相信,凡是有有情众生的地方,就有菩萨,凡是有菩萨的地方就有佛,所以我相信将来会有像机器一样的菩萨,会有像机器一样的佛。

我明白这个问题的严肃性,但我自己不太担心这样的问题。我第一次来台湾时还没有手机,而现在我们有手机,现在是4G的时代,也许十年后就是10G了。我要说的是,从我第一次来台湾到现在,台湾人还是在受苦。这么多年来,台湾人还是有所偏好,机器人等这些科技创新并没有改变台湾人的偏好,像是有人喜欢牛肉面胜于蕃茄面,大家有各自的偏好和习气。无论科技进步与否,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思维、省思,我们需要往内看而不是往外看,而且要学会设计自己的程序。各位年轻人会设计很多东西,如果你能设计出一个应用程序让我不分心散乱,让我能够专注,像是闹钟一样的一个机器,只要我一散乱就发出声音,那么科技可以非常有帮助。

然而我明白也有科技就是设计来让你散乱的,例如PokémonGo,但是要不要去追逐Pokémon是掌握在你手上、由你决定的。Pokémon不过是2016年的散乱。事实上一直都有着大量令我们散乱的各种事物,过去的散乱是侵略别的国家、把其他部落杀掉等等,所以从某方面来说,Pokémon比那些事情好多了。不过,是否要沉迷于Pokémon完全是掌握在各位自己的手中。不只是Pokémon,各种时尚、造型也一样,基本上那些东西都是在博取你的注意力。

3、台湾近年来有些关于社会改革的呼吁,例如推动同性婚姻合法化、减少贫富差距等等。请问仁波切如何看待同性恋与贫富不均?佛法能否针对这些社会议题提供一些洞见?

诸位知道佛教已经衰落很多了。根据美国Pews研究中心的民调结果显示,佛教人口大幅减少,伊斯兰教与基督教的人数则在增长。其实很多学者过去曾谈论过佛教和印度另外一个宗教“耆那教”的衰败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这两个体系都不涉及社会议题。佛教的主要目的是寻求实相,佛教的目的与建构一个更美好的社会或社团毫无关联。这很重要,在座的年轻人应该要知道:佛教是佛陀教导的,而从世俗的角度看来,佛陀拥有一切,他有家庭、花园、孔雀、宫殿等等的一切,所以佛教并非来自某种政治冲突或种族冲突的副产品。从世俗角度看来,悉达多是个快乐的人,他娶妻生子,拥有一切。但佛陀因为看到有人死亡,心想:“这会发生在我身上吗?”于是促使他去寻求真理。所以对佛教来说,真理是最重要的事情。

我讲这些的重点在于,我经常和朋友说其实佛教中没有结婚这类仪式,我们没有婚礼。我们要如何用佛教的原则来举办一场婚礼?我们不能对新人说:“好,你们现在结婚了,要知道一切无常,你们可能不会长久......”我们没法讲这样的话。我要说的就是:在佛教里,真理最重要。所以你有什么样的性行为、你和谁或什么性别的人有性关系,对佛教来讲完全不是个议题。

话虽如此,不过随着佛教传播到世界各地,像是传到了藏地、汉地、日本、韩国等地,佛教多少会受到当地文化的影响,这是非常可能发生的情况。纯粹从宏观的佛教角度来说,不能保证异性婚姻一定会比同性婚姻来得长久;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同性婚姻对思维、禅定之道更有帮助,那么我们会喜好同性婚姻胜于异性婚姻。

基本上我们在谈的是偏见。最近我去了一趟尼泊尔,在入境时有很棒的事情发生。我们要填一份入境表格,有名字、护照号码等等,若是男性要勾选M,若是女性要勾选F,然后竟然还有一个O(其他)!就连台湾都还没有那么进步,诸位还在为同性婚姻这个议题争执不下,这已经是一个过气的议题了。如果是双性人怎么办呢?实际上他们会需要不一样的厕所!台大有双性人的厕所吗?我们在谈偏见,而偏见永远不是好事。真的,偏见是人类最糟糕的性格之一。然而去除偏见并非易事,因为有时候偏见作为一种文化是很受保护的。

佛法对大学生有什么好处?

二、个人心灵

1、我觉得很快乐,没有什么痛苦,那我还需要学习佛法吗?佛法对大学生有什么好处?

我很喜欢这个问题,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确实显示出大家对佛法的误解。因为我们经常在教导佛法时讲“四圣谛”,第一个圣谛就是苦,于是大家就认为佛教徒喜欢谈苦,觉得佛教徒是那些喜欢谈苦、一大屁股坐在垫子上、不吃肉的人,一般人会这样很笼统地骤下结论。不过很重要的是,佛陀可从来没说过要弃除苦,佛说的是要了知苦,佛说要断除的是造成苦的原因。

回到这个问题,我想问提问的这位同学,你是否受到时间的控制?我很抱歉,不过你必然是受到时间的控制,因为我们全都受制于时间。如果你受制于时间,那么很不幸地,你就是被不确定性所控制。我很高兴你觉得快乐,但是我必须告诉你这个真理:时间具有不确定性。我祝愿你快乐,但不只是快乐,我更希望你知道自己的快乐受制于时间。若能了知这一点,你的快乐就会持续久一点。

所以如果你感到快乐,你就更应该成为佛教徒。因为难道你不希望自己一直快乐下去吗?并且你也应该希望自己能让别人快乐,这会为你带来更大的快乐。

我们所经验到的最大快乐都是来自于让别人快乐,像是我们给乞丐一个铜板时,事实上施者可能比受者获得更大的快乐。

2、如何面对失落感、被厌恶、被背叛、失去信任等负面情绪?人与人之间互动时难免会有争执或不愉快,如何接纳、原谅并祝福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我可以在这里滔滔不绝地说一堆各式各样的话,但那些不会有帮助;我相信那些话听起来会让人印象深刻,但不会有什么用处。就像我先前提到的,省思极为重要。你去过星巴克多少次?你点过多少次冰咖啡、拿铁等任何一种咖啡?你是非常仔细地做选择,对吧?有多少次你去柜台加糖、拿搅拌棒等等?有多少次你坐在一个位子上喝咖啡?有多少次咖啡缓慢进入你口中时,你有真正体会、思量那阿拉比卡或摩卡咖啡的滋味?更重要的是,有多少次你有真正想到正在品尝咖啡的那个人?这个人有一个舌头、一张嘴巴,这个人还会思维,这是非常奇妙的事情。有多少次你曾经这样省思过?这就是我们需要做的——当然要做的比这多一些。大部分时候我们刚点完咖啡就忘了自己到底点了什么。以我自己为例,就算我点的是一杯卡布奇诺,但经常店员给我拿铁我也不会发现,因为我的心忙着传短信给人或想别的事而没有好好思维。

基本上我说的思维就是对自己做省思。请到故宫博物院观看那些美丽的字画,同时也偶尔观照一下正在观看字画的自己。一旦你这么做,就能渐渐控制憎恶、嗔心等情绪。

这是个大问题,不过只能说到这里。

3、仁波切总是非常忙碌地修法、传法、演讲,甚至拍电影,请问您会感到疲累吗?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安顿自己的心?

我感觉提这个问题的人以为我的心相当安定。我应该获颁奥斯卡奖──因为最会扮演貌似有颗安顿的心而获奖。我的心一点都不安定。

是的,现在我已经活了超过半个世纪,所以我确实感到疲惫。我可以告诉大家为什么我感觉累,因为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一般我们会想自己必须做这件事、做那件事,这样才能让自己轻松一点,但最终做的事情却变得更多。

就回答的实用性而言,又要回来讲对先前那个问题的答复:要做省思、禅修。各位应该好好省思,像是有时应该觉知自己有十根手指头。你知道自己有十根手指吗?也许不是这样哦。你要不要仔细看一下?说不定多长了一根出来,也说不定掉了一根手指你都不晓得。所以对自己的身体、感受、心、情绪进行省思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哪些是真正能够依止的善知识?

三、法的抉择

1、什么是宗派与传承?现今在台湾与世界各地有相当多出家人或在家居士主张自己具有某派传承,各式各样的宣称令人眼花撩乱,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哪些是真正能够依止的善知识?

这是个很不幸的状态,但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人类总是会冒出传承、习俗、派别之类的东西,而且我们往往珍视这些传承、文化——对我们来说这种认同感非常重要,不是吗?所以同样的,在佛教里也有各种宗派、传承。

我必须说,这些宗派、传承有其意义,各个传承略微不同的各种仪式、风格、纪律都有其效用。举例来说,如果你去缅甸,那里的出家人会托钵乞食,托钵被认为是一种高贵的生活方式——僧人托钵,一拿到足够的食物就离开,这在缅甸被认为是最高贵的生活方式,因为完全不伤害任何人,你是乞食,所以不会去偷窃,不会欺骗任何人。可是你在伦敦就无法这样做了,因为乞食在伦敦所代表的意义完全不同。所以这就是我在说的,当佛法传到各个不同地方后,有时当地的影响力会迫使佛教形成一些变化。

我想这个问题主要是在问我们能够依止什么样的老师。如果你是初学者,我建议你不要匆忙去寻找一位老师,佛陀亲口说过:“依法不依人。”

2、修学禅定的目的是什么?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觉受如何判断是否真实?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所以我会把回答重点放在“禅修目的为何”这个问题上。

我们要知道佛教中的禅定目的是什么?因为禅定已经变成一种时尚,甚至度假酒店、SPA都在教禅定。在SPA里教禅定的目的是为了让企业的执行长在经过三天的放松休息以后,可以变得更狠毒、更贪婪。但在佛教,禅定的目的又是跟实相有关,禅定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见到真理或实相。这就是为什么佛教的名相称作“毘婆舍那”,意即“内观”。毘婆舍那具有看见更多东西、见到胜观、获得洞见的意思,也就是见到实相。参加缅甸上座部出家人所举办的内观禅修是很棒的事情。

最近我才送一个人去缅甸参加九天的内观禅修,他回来后跟我说他感受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感受,就是我们在每一剎那的改变。就像沙丘时时刻刻都在变动,或在海平面上看到一艘船远远开过来,看起来好像船没在动,但其实船一直在移动,离你越来越近,我们的存在也都是如此,包括我们的身、心,一切都是如此,一直都在变动,不断变迁,形状永远在改变。单是体悟这一点就已经是非常不得了的洞见。我们还有其他技巧来帮助我们确实获得这样的胜观,例如修止以让自心变得调柔。

3、藏传佛教的特色是什么?什么样的人适合学习藏传佛教?

将佛教贴上印度佛教、藏传佛教、日本佛教等等地域的标签,这又是件不幸的事情。我再强调一次,佛教真正要谈的是实相。例如佛陀有一项教法说“一切和合事物都是无常的”,这是实相,是一个真理,没有不同的中国式无常、西藏式无常、日本式无常。你不能说日本式的无常比较有次序,像是会有五个人同时跟你说抱歉,五个人同时跟你鞠躬,你不能把佛教国族化。然而佛教在传播的过程中被贴上标签,因而产生所谓的藏传佛教等等。但是西藏人读的《金刚经》跟各位读的《金刚经》是一样的,中国人读的《心经》和日本人读的《心经》也一样——中国人说无眼、无耳、无鼻等等,日本人说的也一样,日本人并没有多加一个器官或少一个器官。

不过我也能理解为什么会有藏传佛教这个标签,因为差不多在七世纪末的时候,吐蕃把整个王国的国力全心全意地投入佛教之中。我们在谈的是大约百分之九十的国家预算,没有国防,没有经济,没有大学,什么都没有,全都投入到佛教里。基本上几乎可以说发明西藏文字就是为了把佛经翻译成藏文,数千名最聪明、最有能力的西藏小孩都被强迫送到印度去学习,那在当时是一种荣耀,就像现在把小孩送到耶鲁、普林斯顿、台湾大学一样。有数百年的时间,西藏对佛投入了大量的心力,所以从这个观点看来,藏族人确实值得拥有藏传佛教这个名称。但很不幸的是,当我们谈到密乘佛教时,大家都把密乘和藏传连在一起,这不完全是正确的,因为日本也有所谓的密乘佛教。

其中一个问题是什么是双身法。是的,所谓双身法是一种密乘的修持方法,它涉及到非常高标准、高层次的哲理,然而实际上这也为密乘佛教带来很多的问题,像声闻乘、大乘等其他佛教徒会说:“怎么可以有性呢?”这造成了很多麻烦。

以下这些话是为了好玩而说,譬如在大乘佛教里我们会阅读《维摩诘经》,里头说莲花绝对不会从很清净的地方生长出来,莲花只会从污秽的泥水中长出。事实上佛教徒几乎是自豪地说:“看!竟然能从污水中生长出这么美丽的莲花!”在经文里佛陀说唯有在情绪或烦恼里面才能找到智慧,若是没有情绪就没有智慧。这是非常深奥的哲学,事实上我们在谈的是最高层次的哲学。密乘佛教有一些技巧来实修这个最高深的哲学,所以确实是有双身法之类的修持,因为密乘认为没有什么不能被用来当作一种修持的法道。

4、如何判断自己是走在正确的觉悟道路上抑或是迷信?求生净土与信耶稣得永生死后生天国有何差异?

不只是净土和天堂,慈心、悲心等等也与很多宗教都有相似处,但最根本的差异在于对实相的见地不同。所以佛陀讲的净土,譬如阿弥陀佛净土,跟其他宗教讲的天国完全不同。我想大概没有其他宗教会说此处就是佛土吧?佛教徒却会说一切都是你的心,这是地狱,这也是天堂,这就是阿弥陀佛净土。

至于自己是觉悟或迷信,目前很难区分。现在我唯一可以与你分享的是:你的证悟程度越高,你就会越谦卑;如果你越是迷信,就会变得越自私自利,自我会大到让每一个人都受不了。

今天就说到这里,再次感谢诸位今晚的参与。我祝福大家快乐,愿大家都能过得很开心! 返回腾讯网首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8#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13:47 | 只看该作者
一日禅:人要向前看
2017年05月15日 06:58:27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莫言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52人参与 24评论



世事犹如书籍,一页页被翻过去。人要向前看,少翻历史旧账。


人要向前看(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张科)
世事犹如书籍,一页页被翻过去。人要向前看,少翻历史旧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9#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13:48 | 只看该作者
印光大师:一旦亲人临终,助念只能用这一种法器
2017年05月15日 07:28:58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印光大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510人参与 19评论



为临死者念佛声音不可太高,声音太高容易伤气,念佛难以持久;但也不可太低,声音太低病人听不明白,也无效果。念佛速度不可太快。,


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它一切,概不宜用。(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编者按:念佛时的法器只能使用引罄,其它法器一概不能使用。引罄声音清脆,听后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音浑浊,所以不适用于临终助念之时。
念佛声不可太高,高则伤气,难以持久;亦不可太低,以致病人听不明白。不可太快,亦不可太慢:太快则病人不能随,即听亦难明了;太慢则气接不上,亦难得益。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令病者字字句句入耳经心,斯易得力。念佛法器唯用引磬,其它一切概不宜用。引磬声清,听之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浊,故不宜用于临终助念。——《印光法师文钞》
【注释】为临死者念佛声音不可太高,声音太高容易伤气,念佛难以持久;但也不可太低,声音太低病人听不明白,也无效果。念佛速度不可太快,但也不可太慢:念佛速度太快则病人跟不上,就是听也听不清楚;速度太慢,气接不上,病人也难得益。必须不高不低、不缓不急、字字分明、句句清楚,让病人字字句句都入耳经心,这样才容易发挥出效果。念佛时的法器只能使用引罄,其它法器一概不能使用。引罄声音清脆,听后令人心地清净;木鱼声音浑浊,所以不适用于临终助念之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5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13:54 | 只看该作者
禅宗师承:为师者承担摄化弟子的全部责任
2017年05月15日 07:11:27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明贤法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33人参与 2评论



禅宗极重师承,禅宗常用“子啐母啄”来形容师徒关系,出于禅宗自身的特点,禅门的依师之道也别具风骨。


禅门认为,为师者需要承担摄化弟子的全部责任(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摘要:禅宗极重师承,禅宗常用“子啐母啄”来形容师徒关系,出于禅宗自身的特点,禅门的依师之道也别具风骨。禅门师徒之间一则则充满智慧的公案无不令人耳目一新,那么禅宗的师承之道有哪些特点呢?凤凰佛教“佛教观察家”栏目为大家摘取了明贤法师“略论禅宗的师承之道”一文中的观点,为大家解读中禅宗的师承之道。
禅宗极重师承。宗门相传有云:“威音王以前,无师自通则可;威音王以后,无师自通,即名天然外道。”禅门认为,学道必须要有传承,不承认无师自通。为师者需要承担摄化弟子的全部责任,“养子弟,如养芝兰,既积学以培之,更积善以润之”。师僧带出一位弟子,使其开悟自立,要付出极大的心血。禅宗常用“子啐母啄”来形容师徒关系,“子啐母啄”意思是说,小鸡快要出壳的时候,母鸡在蛋外面啄,小鸡在蛋里面啐,里外一起使劲,一个新生命就顺利诞生了——禅宗用这个词汇来形容师徒之间不拘一格、活泼生动地接引、启发、印证的互动过程。
一、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禅门师徒,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黄梅五祖将衣法密付慧能禅师以后,送他渡江远行时为弟子摇船,慧能禅师接桨自划,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此语后世流传甚广,直接影响了后世禅门师徒的相处方式,甚至于今日汉传佛教的事师状态也无不与之息息相关。
禅宗以师徒本心皆具佛性,只是悟道有先后而已。为师的作用,恰是在弟子正迷的时候适当提点助其开悟。而一旦弟子发明心地、彻证心源,就应该自己上路,不必承事于师父身边了。
二、三分师徒,七分道友
通常,禅门的师承状态中,师徒关系只占三分,道友关系却占了七分,师不必强过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我们来看一则公案:
古灵神赞禅师在百丈禅师座下开悟后,回到原剃度师父的身边。有一次,师父在寺院洗澡,古灵禅师替他擦背,忽然一拍师父后背说:“好一座佛堂!可惜有佛不圣。”古灵禅师把师父的背比喻成佛堂,说佛堂里原本住着佛,但却不显现。实际上是暗示师父:“佛性就在你心里,你什么时候才能体会得到?”师父听了回头看看,未解其意。古灵禅师赶紧又说:“佛虽不圣,但会放光!”师父依旧冥然未悟。又有一次,师父在窗下读经,一只苍蝇为窗纸所阻隔,飞不出去,将窗纸撞得直响。古灵禅师作了一首诗偈:“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千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意谓:“不要像苍蝇那样,放着宽敞的大门不走,非要钻牛角尖,那是永远没有出头之日的。”其师于言下有省。此后,其师终于在弟子升座说法时,大彻大悟。
禅门的师徒关系端端的的以悟道为尊,这就减少了师徒等级形式对于禅门大道直指证悟的周章,使师徒间的依止法完全直观地服务于彻悟大道,即使弟子帮助师父悟道,也显得十分贴切自然,决不因为悖伦的考虑而延误了悟道的契机。
三、师有“只伸不缩”,徒有“只进不退”
马祖的弟子中有位名为邓隐峰的禅师,在马祖麾下十分勤劳。有一天,邓隐峰禅师推着车在路上行走,发现马祖正坐在前方的路边,伸了双腿,挡住了车子的去路。
邓隐峰禅师推车上前,说道:“请师收足吧!”
马祖道:“只伸不缩!”
邓隐峰禅师道:“只进不退!”
说完,便推车子从马祖的脚上碾了过去。
马祖回到法堂后,拿着斧子,大声喝道:“适来碾损老僧脚底出来!”
邓隐峰禅师便走到马祖的跟前,伸出脖子让马祖砍。
马祖于是放下了手中的斧子!
禅门师承以道为尊,不拘旧理,往往如此。道气相通,时常打破形式。是故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打破规矩,另成方圆。
四、师父为弟子的道业负责
师父以弟子不悟为最大的遗憾,禅门师资对弟子的责任直接表现在这里。《景德传灯录》卷五记载了一个史称“国师三唤”的公案——
南阳慧忠国师感念侍者为他服劳三十年,希望侍者开悟。
一天,国师忽然唤道:“侍者!”
侍者立刻回答:“国师,什么事?”
慧忠国师无奈地说:“不做什么。”
过了一会,国师又唤道:“侍者!”
侍者还是回答:“国师,什么事?”
慧忠国师又无可奈何地说道:“不做什么。”
又过了一会,国师改口唤侍者:“佛祖!佛祖!”
侍者茫然不解地问道:“国师,您唤谁呀?”
国师明白开示:“我在唤你!”
侍者听了,急忙说:“国师,我是侍者,不是佛祖呀!”
这时候,国师对侍者慨叹:“将来可不要怪我辜负你,是你辜负我啊!”
侍者听了仍然辩解:“国师,不管如何,我都不会辜负你,你也不会辜负我呀!”
国师道:“事实上,你已经辜负我了。”
慧忠国师爱护弟子之心是何等恳切:一次次不厌其烦的引导,一回回不肯放弃的呼唤,就是努力帮助弟子早日开悟。弟子不悟,实乃师长心中最大的遗憾。
五、师父“不说破”,是对弟子最大的恩泽
香严智闲禅师是百丈怀海禅师的弟子,百丈禅师寂后,香严禅师到沩山灵佑禅师处学禅。沩山禅师对他说:“听说你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这是你聪明的地方。但是光凭这些,必会产生理智和概念的执著,这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现在我且问你,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何?”
香严禅师百思不知所云,只好请沩山禅师为他点破,而沩山禅师只是说:“我实在无可奉告。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教给你,那也是我的而不是你的。”
香严禅师辞别沩山,云游天下。路过南阳慧忠国师墓时,筑庐定居了下来。有一天,在他除草扫地的时候,偶然抛出一块瓦砾,击中了竹子,发出清脆的一声响,香严禅师闻声大悟!
他赶忙回到住处,沐浴焚香,遥拜远在沩山的师父:“师父大慈大悲,恩逾父母。如果您当时为我说破,哪有弟子今日顿悟的大喜悦啊!”
后来有一次,香严禅师鉴于自己击竹悟道的经历,在开堂时对大众说:“如果说起明心见性一事,就像有一个人爬到树上,用嘴咬着树枝。这时有人问他说:‘请问什么是佛法大意?’这时他如果不回答,便是无视了问者的善意;但他如果回答,便会摔死。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言默两丧,你们说,此人应该怎么办?”
当时有一位招上座应声回答:“我不问他在树上怎么办,我只问他没上树前是什么样的。”
香严禅师呵呵大笑,予以印可。
六、弟子不是私有
唐朝的临济义玄禅师在黄檗希运禅师座下参学,黄檗特别为让弟子有所领悟,安排义玄至高安大愚处参学,终于使弟子证道。
禅宗僧人云游十方,访师问道参禅,一名学生可以拜道于多位师父,这构成唐代宗教文化交流期间独特的禅门十方丛林教化格局。当年,天然禅师先在南岳从石头禅师学法,又到洪州参谒马祖,后又参学牛头宗径山法钦禅师,最终嗣法于石头禅师。道悟禅师先从法钦禅师得法,再到马祖门下参学,再后又到南岳师事石头禅师,最后成为石头禅师的嗣法弟子——这种情况在唐代颇为常见。
马祖和石头禅师生活在同一时代,皆为六祖之后的宗门巨匠。石头禅师年长马祖9岁,马祖先石头禅师两年化去。二师虽宗风有别,但亲切无间。二人门下的弟子常相互来往,求教于二师。除了上面说到的天然禅师和道悟禅师,又如药山禅师先拜石头为师,未能顿悟,石头令往马大师处再参,药山在马祖那儿侍奉3年,言下契悟,然后返石头处,体道愈深,深蒙赞许。丹霞禅师初拜马祖,马祖说“南岳石头才是你的老师”,丹霞来到石头处,终了大事,再回到马祖这里,也得到了马祖印可。禅门的师承,是如此的活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51#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15:09 | 只看该作者
周一请吃素:家里有一宝全家不得癌
2017年05月15日 07:31:23
来源:39健康网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2人参与 3评论



红薯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食物,也深受人们的喜爱。大家红薯除了好吃之外,还有其它的功效吗?就让小编来告诉你,红薯不但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还有很高药用价值哦。


红薯是我们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食物,也深受人们的喜爱。那么我想问问大家红薯除了好吃之外,还有其它的功效吗?就让小编来告诉你,红薯不但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还有很高药用价值哦。
红薯
地瓜是红薯的俗称,因其为植物的块茎,非常容易保存。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地瓜,但是应季的地瓜刚上市时,个体新鲜,色泽鲜亮而水分较多,营养流失也少,因此秋季是吃地瓜最好的时节。地瓜的营养价值很高,其富含多种碳水化合物以及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矿物质以及多种维生素。
地瓜不仅可以食用,还能够酿酒和制造酒精,不过人们平时最多的是将它煮熟后再吃。也可用来做菜,如拔丝红薯等。用地瓜熬粥,粥既甜又香,而且营养丰富。
地瓜的营养价值都有哪些呢?
地瓜中含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每500克红薯约可产热能635千卡,含蛋白质11.5克、糖14.5克、脂肪1克、磷100毫克、钙90毫克、铁2克,胡萝卜素0.5毫克,另含有维生B1、B2、C与尼克酸、亚油酸等。
其中维生素B1、B2的含量分别比大米高6倍和3倍。特别是地瓜含有丰富的赖氨酸,而大米、面粉恰恰缺乏赖氨酸。但是很多人却还没有意识到。
它的含热量非常低,比一般米饭低得多,所以吃了之后不必担心会发胖,反而可起到减肥作用。地瓜中还含有一种类似雌性激素的物质,对保护人体皮肤,延缓衰老有一定的作用。
饮食中最具有抗癌作用的营养物质是β-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叶酸,而在地瓜中三者含量都比较丰富。一个小地瓜可提供2倍量的人体每天所需维生素A、三分之一量的每天所需维生素C和约50微克的叶酸;其中膳食纤维的含量高于一碗燕麦粥。
常吃地瓜能使体内的叶酸维持正常水平,因此准备怀孕的女性可多吃地瓜,预防孕育宝宝时叶酸的缺失,地瓜的营养价值使很多人将它作为一种药食两用的食品。更有一些女性朋友为了驻颜美容,常常食用地瓜,而且更令人可喜的是,它吃得再多也不会胖,是很好的减肥食品。
营养价值
红薯块根中含有60%-80%的水分,10%-30%的淀粉,5%左右的糖分及少量蛋白质、油脂、纤维素、半纤维素、果胶、灰分等,若以2.5Kg鲜红薯折成0.5Kg粮食计算,其营养成分除脂肪外,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含量都比大米、面粉高,且红薯中蛋白质组成比较合理,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特别是粮谷类食品中比较缺乏的赖氨酸在红薯中含量较高。此外红薯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其淀粉也很容易被人体吸收。
1.胡萝卜素
维生素A素有“护眼小卫士”之称,如果人体缺乏它,眼睛感受弱光的能力便会下降,对黑暗环境的适应能力也会减退,严重时容易患上夜盲症。维生素A是由胡萝卜素转变而成的。除胡萝卜之外,红薯中也富含丰富的胡萝卜素,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A,维生素A含量可高达40mg/100g鲜白地瓜,胡萝卜素被
人体吸收后,可以转化为维生素A。维生素A能维持正常的视觉功能。
缺乏维生素A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中国人普遍存在“潜在饥饿”,即缺乏各种微量营养素,55%的人缺乏维生素A,食用白地瓜则可避免维生素A缺乏症。联合国将食用白地瓜列入解决非洲儿童和妇女维生素A缺乏症的重要计划(2001,CIP)。
2.食用纤维
白地瓜所含纤维相当于米面的10倍,其质地细腻,不伤肠胃,能加快消化道蠕动,有助于排便,清理消化道,缩短食物中有毒物质在肠道内的滞留时间,减少因便秘而引起的人体自身中毒,降低肠道致癌物质浓度,预防痔疮和大肠癌。同时纤维素能吸收一部分葡萄糖,使血液中含糖量减少,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3.糖和蛋白结合物类
白地瓜含有丰富的粘液蛋白,这是一种多糖与蛋白质混合物,对人体有特殊的保护作用,能保持消化道、呼吸道、关节腔、膜腔的润滑和血管的弹性,由于这种物质可防止物质在动脉管壁上沉积而引起的动脉硬化,可以防止肝及肾脏等器官结缔组织的萎缩,可以减缓人体器官的老化,提高肌体免疫力。白地瓜还含有糖蛋白,具有很好的抗突变、降血脂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4.钾
白地瓜含钾量高,它可以减轻因过分摄取盐分而带来的弊端。钾还是保护心脏的重要因素。由于钾是碱性元素,白地瓜pH值为10.31,是生理碱性食品,有中和体液的作用。人体是一个酸碱平衡的机体,正常人的体液呈弱碱性,血液酸化时,人体四肢发凉,易感冒,伤口不易愈合,严重时可直接影响脑与神经的功能(如记忆力、思维能力减弱或精神疾病),且是许多慢性病发生的温床。因此在食物丰富的今天,不能光吃大鱼大肉、大米面等这一类酸性食品,适当食用白地瓜,有利于保持血液的酸碱平衡,对人们的健康、发育和智力开发都有益处。
5.抗癌物质
白地瓜中有一种叫“去氧表雄酮”的生理活性物质,可以预防结肠癌和乳腺癌,对脑细胞和内分泌腺素的活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故能延缓智力衰退和增加人体的抵抗力。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赖氨酸、植物纤维、去氢表雄酮,能预防肠癌和乳腺癌。
食疗价值
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维生素、纤维素等人体必需的营养成分,还含有丰富的镁、磷、钙等矿物元素和亚油酸等。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遗憾的是,人们大都以为吃红薯会使人发胖而不敢食用。其实恰恰相反,红薯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它的热量只有大米的1/3,而且因其富含纤维素和果胶而具有阻止糖分转化为脂肪的特殊功能。
红薯含有大量不易被吸消化酵素破坏的纤维素和果胶,能刺激消化液分泌及肠胃蠕动,从而起到通便作用。另外,它含量丰富的β-胡萝卜素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清除体内的自由基。实际上红薯还是一种理想的减肥食品。
药性功效
红薯含有独特的生物类黄酮成分,能促使排便通畅,可有效抑制乳腺癌和结肠癌的发生;能提高消化器官的功能,滋补肝肾,也可以有效治疗肝炎和黄疸。
红薯蛋白质质量高,可弥补大米、白面中的营养缺失,经常食用可提高人体对主食中营养的利用率,使人身体健康、延年益寿。
红薯富含膳食纤维,具有阻止糖分转化脂肪的特殊功能;可以促进胃肠蠕动和防止便秘,用来治疗痔疮和肛裂等,对预防直肠癌和结肠癌也有一定作用。
红薯对人体器官黏膜有特殊的保护作用,可抑制胆固醇的沉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肝肾中的结缔组织萎缩,防止胶原病的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52#
 楼主| 发表于 2017-5-15 15:17 | 只看该作者
皈依仪式有多重要 你绝对想不到!
2017年05月15日 07:27:09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济群法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240人参与 6评论



生命本具备三宝的一切品质,皈依的根本目的在于开启这一宝藏。若不皈依,也表明我们对学佛缺乏基本诚意。


学佛须先皈依三宝,是第一个进门的条件。(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陈强)
想成为真正的佛弟子,是必须皈依的。正如入党需要宣誓,入学需要注册那样,由此才能获得合法身分。皈依还有特定仪式,须经三宝证明方可。信佛而未皈依,就不能算作佛弟子。就像人们未参加入党仪式前,即使内心对共产主义思想完全认同,也只是积极向组织靠拢的党外人士,不属于正式党员。
皈依,也是区别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的基本标准。我们学佛,是为了寻找人生的究竟归宿,是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转向以三宝为中心的人生。每个生命的内在,本具备三宝的一切品质。换言之,在心灵的某个层面,我们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皈依的根本目的,正是在于开启这一宝藏。若不皈依,在某种意义上,也表明我们对学佛缺乏基本诚意。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连开启宝库的钥匙都无法得到,怎能进一步契入其中,获得法益呢?
有些人觉得,既然佛法是心法,外在仪式根本是可有可无的。问题是,对于我们这些整日妄想纷飞的凡夫来说,若无相应仪式将某一心行确定下来并不断巩固的话,往往是没有力量的。通过如法、庄严的皈依仪式,在佛、法、僧三宝前至诚宣誓,不仅是表达自己将三宝作为人生唯一依赖的愿望,也能因此获得三宝加持,获得诸佛菩萨和历代大德一脉相承的皈依体。
如果只是自己随便想一想:“哦,我皈依过了!”不仅无法获得皈依体,也很难对身心产生多少作用。我们心中时时都有各种念头来去,仅靠这微不足道的一念,又如何抵挡此起彼伏的妄想?所以,皈依仪式决不是表面文章,而是我们向成佛之路迈出的坚定一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53#
 楼主| 发表于 2017-5-16 11:35 | 只看该作者
【广而告之】
(一)【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70515课堂笔记148张。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冬泳之家】鱼象鱼“空间相册”
http://www.wzdy.cn/bbs/home.php?mod=space&uid=1758&do=album&quickforward=1&id=697
截止20170505-11:22,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62578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新鲜出炉,先睹为快!
【中国军网】国防社区
(1)20161101【鱼眼防务观察】
(2)20161101【今日华夏沙龙】
(3)20161101【军情哥德巴赫】
(4)20161229【鱼象鱼冬泳记】
(5)20161229【鱼象鱼游天下】
(6)20161231【鱼象鱼全媒体】
冬泳之家【鱼象鱼新媒体】
冬泳之家【鱼象鱼自媒体】
佛教论坛【正阳发布】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敝人每日功课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鱼象鱼热线公告】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禅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看破 自在】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恶道】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五)【天天纯素】素食是心的修行。
热烈祝贺20170331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大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愈加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鱼象鱼养生歌】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六)【特别珍藏】鱼象鱼,“鱼丝”们都在等着你!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54#
 楼主| 发表于 2017-5-16 13:16 | 只看该作者
《西游记》背后竟藏惊天秘闻 道教为何“斗不过”佛教?
2017年05月16日 08:03:03
来源:澎湃新闻网 作者:程乐松,杨炎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81人参与 19评论



编者按:提到佛道之争,大概最先掠过我们脑海的就是《西游记》中车迟国斗法的场景,可为什么两个不同的宗教会有“争”,它们“争”的到底是什么?而又为什么道教往


【原标题】访谈︱程乐松:道教为什么斗不过佛教?
编者按:提到佛道之争,大概最先掠过我们脑海的就是《西游记》中车迟国斗法的场景,可为什么两个不同的宗教会有“争”,它们“争”的到底是什么?而又为什么道教往往被历史书写成落败的一方呢?为此,专访了北京大学宗教学系副教授程乐松,请他为我们带来一些关于佛道之争的全新视角。关于程乐松老师,北大学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听程老师上课总有畅快淋漓而欲罢不能之感,程老师说自己是在说书,确实有如说书之精彩,时而戏谑,时而又深刻得让人一惊。
程乐松
澎湃新闻:在通常的观念中,汉传佛教的缘起是汉明帝托梦求法,而道教则是由于汉末天下大乱,为“五斗米教”这样的旁门左道提供了机会,事实果真如此吗?道教最初是如何传播的?
程乐松:首先,关于明帝梦西方金人、派人去西去求法的问题,学界已经有大量研究来反驳这样的叙述。佛教进入汉地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应该是西域的商路以及沿着商路展开的人员与观念交流,佛教最初就是由西域的胡人传播的。在曹魏鱼豢所撰的《魏略·西戎传》中载有大月氏王派伊存来汉地授经之事,那个时候就比汉明帝要早;此外,在《后汉书》中就有关于楚王刘英在明帝求法前祭祀浮屠的记载。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刘英喜好神鬼方术,西域来的胡人恰好可以给他提供炫惑之术,浮屠也因此成了他的祭祀对象,季羡林先生用音韵学的方法考证出浮屠即为佛陀。因此,“永明求法”仍是约定俗成的历史叙述。学术研究中,历史现实和历史叙述往往是分离的,历史现实要比历史叙述要复杂得多。学术研究往往将一个历史事实简化之后再叙述出来,让它呈现出独特的线索感与趋势感,考虑历史问题的时候,需要首先对历史叙述的性质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张衡在《西京赋》中“展季桑门”并用,将柳下惠和沙门并提,诠释不近女色之意,说明在张衡那个年代已经知晓沙门不近女色的戒律,这一点在张雪松的《中华佛教史》第一卷中特地指出来了(《中华佛教史》由季羡林、汤一介二先生主编),极具启发性——佛教观念的进入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和多元,并不是依赖某一个历史事件达成的。
与此相对,道教最开始是如何出现的?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考虑:第一,道教的基本信仰观念的缘起是什么,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第二,以我们看到的道教基本观念所形成的文本(text)是什么时候出现的;第三,利用这些观念去进行有组织的宗教和信仰活动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学界一般将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作为最早的道教信仰组织。为什么把五斗米道视为道教的一个起源?基本原因是它的组织性和接近于一个政教合一的特性。述及道教的信仰观念,比方说不死的观念,不死之药的观念,养生求仙的观念,它们出现的都非常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乃至更古老的历史传统。道教最早的信仰观念文本是《太平经》(《太平清领书》)里的,其中聚合了大量既有的信仰观念)。
从历史史料和具体信仰形式上看,五斗米道、张角的太平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若我们依照关于张陵的历史记载,张陵是沛人客居蜀地,沛这个区域的确和太平道的活动范围比较接近。陈寅恪先生和柳存仁先生的研究中都已讨论过这个问题。不妨说,道教并不是在特定的历史时间点上出现的,道教的缘起及其发展起点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道教本身的定义方式。
我更加倾向于认为,道教的信仰发展及观念积累是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道教信徒和信仰实践者对于道教信仰的独立性及排他性认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清晰,更大程度上它是一种自发的信仰实践,而不是有意图的创教冲动。对于耶稣基督来说,他有一种很强的创教冲动么?或者说他有一种很强烈的创造新的信仰传统的意图么?他不是没有,而是说真正这个传统被建立起来的时候是在耶稣基督之后的使徒和罗马时期。同样的,王重阳有很强的创教冲动吗?未必,但经过丘处机等全真七子,加上加上尹志平、李志常、张志敬等后世高道的努力,全真道才被建立起来。不妨说,在创教者之后具有信仰热情的第二代、第三代信仰实践者才是信仰传统的真正创立者,也是最富创造力的信仰力量。换言之,信仰传统的确立和创教是两回事,同样的,创教和信仰观念的缘起也是两回事。
故而,我们今天看到的很多历史记载其实是相冲突的,柳存仁先生有篇很著名的文章《张天师是不是一个历史人物》就在讨论历史资料中的张天师到底是谁。现在的历史史料和文献记载中,唯一能够确证的仅是张鲁传记中的陈述,他的祖父是张陵、父亲是张衡,退一步说,这样的描述是不是张鲁自己说的都无法考订了。当然,从信仰意义上看,《汉张天师世家》中已说的非常清楚,且十分细密。我想把这些问题做一个统合的说明,道教起源需要在历史发展的语境中首先确认何谓道教。
澎湃新闻: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最早开始于何时?为什么会产生?
程乐松:提及佛道争论,先要把两个东西分开:首先是佛道之争与夷夏之争的区别;其次是将佛理和佛教分开。汤用彤先生说:“佛说其有二端,一者为教,二者为理。”汤先生尝试说明,佛教的“理”与中国的“理”是契合的,比方说魂灵不灭,慈善好施,善恶有报等,这些与中国的传统理念有契合之处;与此相对,“教”是另外一个概念,比方说它具有组织性和排他性。以此为基础,才能考虑佛道争论的问题。“佛道之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这个问题,学界讨论的已经十分丰富了。我认为,可否换一个视角,讨论佛教融入中国时采取的策略。作为胡人的本土宗教,佛教是通过西域商人到长安、洛阳等地展示和传授给我们的,或者在胡人的日常交往中,我们受到了他们信仰的影响。试想,第一批中国人是如何理解佛教信仰的呢?佛教首先被认为是道术的一种。魏晋时期,人们视佛陀为“大圣”,认为其有祛鬼除魔的法力,换句话说,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其实是法力,而不是佛理或复杂的思想体系。
对于佛道之争的“争”,可以考虑,“争”的含义是什么?要么在争辩一种道理,要么争执一种身份,要么争夺一种资源。从争辩道理的层面上,佛道之争并不存在,对道教来说,所有在本土和生活世界中出现的观念,都可以毫无障碍地融入道教之中;在身份和生活方式认同意义上的差异则很简单:如果你信仰佛教,那么你对佛教基本生活要求有一个基本认同;第三个层次的争夺才是最真实的,也就是对信仰资源的争夺。比如说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这个信仰需求和现实的生活问题,是选择和尚还是道士?这个问题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术之争或者效验之争,它不再是我们说的道理之争。
从正史资料和佛教的藏经文献中,佛道之争往往是皇帝组织的辩论或佛道之间关于信仰历史和基础观念的辩论,道士似乎一直处于下风,这其实是佛道互涉的特殊形态。如果看六朝时的志怪小说,民间日常生活中的佛道之争往往是信仰资源的竞争。与此相对,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大环境中看,佛教进入中国面对的中国人的认同问题则呈现为夷夏之争,这显然不是佛道之争。我们常常提及的佛道之争似乎是学理之争,其中还掺杂了政教关系,不妨说,对于佛道之争,我们仍存在一些简化的误区。
如果我们的问题是佛道之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那么,不妨把概念稍做转换,即佛道交涉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佛教与作为本土信仰的道教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了解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不妨从以下两个经典入手考虑:《牟子理惑论》及《四十二章经》。前者为什么重要呢,因为前者有大量佛道相比较的东西,还有与道教一致的贬斥民间祭祀的内容。其中,佛道之间并没有那么复杂或直接的冲突。可以说,《牟子理惑论》是佛教信仰进入中国人信仰版图之后的最初印象。与此相对,道士及道教信仰也没有那么强的排他性,例如陶弘景晚年自受五大戒,他的居所一边是道堂,一边是佛堂,对于佛道之间非此即彼的差异和对立,他作为实践者并没有明确的感知。由此,我们能不能把佛道之争转换成佛道交涉。在佛道交涉中间呈现出来的文化互渗的复杂性和日常生活的丰富性才对我们理解佛道共同构成的信仰图景有更大价值,同样的,为理解中国文化历史提供更宽广的视野。人们对佛道之争的理解要么是灭佛,要么是佛道辩论,要么就是道经在内容上借鉴佛经,这样的认识显然是过于简化的。
程乐松著:《即神即心:真人之诰与陶弘景的信仰世界》
可以试想这样一个过程:西域的胡人来到中国,定居并不断与中国人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把自身的信仰观念逐渐描述和传递对方。对于最初的信徒而言,根本问题是信仰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张力。我们是华夏之邦,为什么信仰一个夷狄之神,如何解释信仰一个外来宗教的合理性?这样就不得不面对信仰的合理性及其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联诠释的问题。
澎湃新闻:西晋道士王浮最先用“老子化胡说”贬低佛教,那么“老子化胡”的故事是如何被建构出来的?老子在“佛道之争”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程乐松:在我看来,讨论佛道互涉是要充分展示佛道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简约甚至约化的记录会使文化视野的空间变得越来越窄。以往我们常在政教关系、寺院经济及教义理论的视角讨论佛道的冲突,缺乏整体性和丰富性的。我认为,应分三个阶段去讨论化胡传统。
汤用彤先生在《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说,早期佛教进入中国有两种方式:第一个是神(浮屠),第二个是术(玄幻之术)。那么此二者进入之后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对普通人来讲,“术入神不入”,即接受道术而不接受夷狄之神。化胡说在我来看第一个阶段是将夷狄之神化为华夏之神,其中用到了老子西出函谷关的传说。按照中古的道教经典,老子化胡的过程与中原地区的道教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历史过程,也是一个持续的启示过程:老子先到天竺去说经六十四万言归化胡人,之后再去教张天师,后来又去教寇谦之。这一过程不能简单地归结为道士为了打压佛教而虚构出来的,很大程度上要考虑夷狄之神信仰与华夏文化认同之间的平衡。
简言之,文化认同和信仰认同之间的张力是化胡说在第一个阶段产生的文化环境。《老君变化无极经》中描述老子代代为帝师,西出函谷以后,他又“西入天竺,去罽宾国又四万里,国王妃名清妙,昼寝,老子遂令尹喜乘白象化为黄雀,飞入清妙口中,状如流星,后年四月八日剖右胁而生,堕地行七步,举右手指天而吟:‘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何可乐焉?’生便精苦,即为佛身。佛道于此而更兴焉”,这其实是用道教自身的方式去融摄已经存在在本土之中的佛教,为化胡说的第二个阶段;人们通常将西晋道士王浮创造的《化胡经》视为老子化胡的起点,这样的说法显然是过于简化的,化胡传说或化胡的观念应该早于西晋时期。
如果看东汉边韶所撰的《老子铭》,就可以明确老子神话在此之前就已经完成了。老子出关的叙述和传说应该有很久远的传统,不妨说,这个传说是被拿来解释夷狄之神与华夏之信之间的合理性问题。
老子骑青牛像
至于到了《笑道论》和《甄正论》的阶段,佛道已经变成信仰上的对偶关系或对立关系。进至唐代,佛道争论和差异性就显得更加明显。此时,佛道两家都在强调各自的真理性并且以论战的方式展开信仰合理性的讨论,可以说,这是化胡传统引发佛道交涉的第三个阶段。
澎湃新闻:南北朝时最著名的佛道之争大抵就是北魏太武帝的灭佛,有人认为笃信天师道的太武帝听信崔浩的蛊惑转而打击佛教,也有人提出灭佛的真正原因是背后的经济因素,太武帝灭佛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程乐松:经济原因是毫无疑问的,问题大抵是由于寺院经济需要大量的供养,另一方面它还占有大量土地。与此同时,官方度牒的管理混乱使得大量试图借此免除劳役的人都跑到寺院里去了。然而,太武帝灭佛是一个过程,他不是一个突然决定的事件,大约在全面灭佛十几年前,他就开始让五十岁以上的僧侣全部还俗;真正促使他下决心是的是一个偶然的发现,太武帝发现一个寺庙里竟有很多的武器和粮食,他怀疑这些沙门里通外国,这才决心遵从崔浩的建议沙汰佛教。
一般以为,太武帝灭佛的原因是其笃信道教和寺院经济带来的困难,这一说法并不全面。首先,寺院经济只是一个动因,但这个动因本身不会是最终的、直接的导火索;另一方面,是否因他笃信道教,而在佛道之争下促使他灭佛?未必尽然。这个问题要从深层次去看,要知道崔浩为何会和寇谦之联盟?崔浩是清河的世家大族,是儒生的代表,他能和北魏太武帝融合在一起是因为后者想进一步实现汉化。汉化就必须要去接受中国传统的礼制、官制和中国传统的信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道教正好能起这个作用。能不能在汉化或者整体制度向儒家文化和中原文化逐步靠拢的大背景下去看道教进入北魏朝廷和政治生活的动因。崔浩的目标是北魏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进一步汉化。因此,他和寇谦之的联盟则可视为政治联盟。
寇谦之像
所以我们讲太武帝灭佛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三个原因的描述:首先是过于简单的原因描述,要么是寺院经济,要么就是佛道之争;其次要放在更大的北魏政治史和北魏文化史的角度去看为什么太武帝会接受道教信仰;再次,如果佛教在太武帝政治制度和文化改造中非常依赖佛教的话,灭佛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
澎湃新闻:根据文献和出土实物,似乎今人所谓“佛道之争”的看法是有问题的。以魏晋士大夫为例,一方面他们的清谈中充斥着佛教义理;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中的行散、服药又无不渗透着道教的影响。在当时,“佛道之争”有无今人描述得那样泾渭分明?
程乐松:从顾欢的《夷夏论》,及以后的《二道论》《笑道论》等存世文献看,佛道争论十分激烈。事实上,文本之外的信仰实践才是我们需要重视的视角:在日常生活中,一个道士也可能信佛,一个佛教徒也可能信道。比如昙鸾,他从小体弱多病,到陶弘景那里去要跟着他学长生不死之术。他的目标是有足够长的生命去钻研精深的佛理。可见,对于他来说并没有非此即彼的差异——或者说,术可以有通用但可以信不同的“道”,即广纳百术而自认一道。
佛道互涉和论辩有三个层面:其一是论理,观念和信仰上的争拗;第二个是文化认同上的争执,也就是夷夏问题;第三个也就是对信仰资源的争夺。夷夏问题不能等同于佛道争论,夷夏问题的本质仍是文化认同,顾欢的《夷夏论》并不是仅仅批评佛教的理,而是在批评佛教的生活方式以及其生活方式给人们所带来的冲击。他鄙视非中原、非华夏的宗教。
佛道之争中,似乎道教是比较被动的,不仅造出一个传说,强调佛陀是老子变的,而且还大量“抄袭”佛经的内容。如何理解这一问题呢?是否可以从以下两个线索出发:第一是佛教为外来宗教,佛教主张的日常生活和中国人所主张的传统生活和传统伦理是有冲突的;第二,需要理解何谓道教的本土性,或者道教对本土性的理解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要说佛教是它的一部分。柏夷先生的《蚕与菩提树:灵宝派取代佛教的尝试以及我们定位灵宝道教的尝试》中指出《灵宝经》是道教主动想要将佛教融入自身的一种尝试,可谓一针见血、洞见烛照。对道教而言,它并不想消灭佛教,而是想把它改造成自己的一部分;佛教则需要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又必须面对文化上的张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我们仅仅认为佛教和道教是庙堂之上的一种争论,抑或文本和观念之间的借鉴,这个问题仍然是一个文化冲突和对信仰本土性的认识。
澎湃新闻:唐朝统治者的佛道之争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信奉老子为其先祖并借此起家的李唐王室为何会转而信佛?
程乐松:首先,唐代的佛道之争必须要去考虑李唐王室对于道教的支持,它做了很多的制度性设计。比如说,唐高祖颁过诏书说道士女冠都在沙门女尼之前,后又归宗正寺管理,举办道举,吸引知识分子对道教经典和信仰的兴趣。并且在天下州县都建立混元皇帝庙,这些都是官方对道教的支持,而且这种官方的支持是在与皇帝祖先信仰相结合下的一种产物,必然会导致佛教和道教在信仰资源上的分配不均,但这并不代表佛教在此时的发展就不够强大。恰恰相反,这个时代正是整个中国佛教义理最为丰富的时期,是佛教思想自传入中国以来的黄金发展时期。
另一方面,唐太宗为什么那么重视玄奘,玄奘归国后全力支持他的译经活动。唐代皇室对于外来文明和信仰采取的是一种十分包容的态度。
由于魏晋时期大量佛经的汉译,中国知识分子对佛教基本教义的理解渐趋深入,使得佛教信仰产生出巨大的思想创造力。唐代的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等,都造成了佛教思想的大爆发。这种思想大爆发恰是佛教的信仰自觉和本土化转变的结果,佛教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成为一种独立的信仰体系了,已经植根到这个文化中了,它需要的是将佛教教义教理转化为中国文化语境中的思想资源。
制度性设计造成道教在信仰资源分配上和在皇室的支持上有一些资源上的优势,但这并不代表佛教必然就会受到打压。与此同时,唐代是一个非常开放和包容的文化时代,任何文化都在其中有它的生存空间,特别在中唐以后,佛教形成了一个思想上的大爆发,乃至整个中国佛教思想高峰期就在隋唐,这是在魏晋南北朝大量译经和思想转化以后的本土性转化创造。
佛道地位的转换是不是与李唐和武周的冲突有关,为什么又会出现会昌灭佛?这首先是政治史的问题。武周之所以支持佛教当然是因为任何一个新政权上台后首先要考虑它的政权合法性和正当性的问题,如果继续支持李唐王室扶植的道教的话,那么它的正当性就不存在了,所以它一定要创立个新的关于正当性的描述来;会昌灭佛的原因也并不比此前各次打压佛教的原因更复杂。
另外,还有一个线索必须要去关注,就是这个时期藏传佛教的传入,金刚智和善无畏等高僧进入长安后带来了新兴的佛教模式,这个新兴的佛教模式具有强烈的技术性,而非我们常说的义理性,但这种技术性本身会产生新的信仰吸引力。
唐武宗像
更贴切的说,佛道之争是共处、融合与互涉,而非简单的冲突。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技情报研究所有一个非常出色的三教关系研究项目,其中的一个子项目,就叫佛道交涉,交涉这个词可以更加贴切地描述佛道之间的关系。
澎湃新闻:为什么历史上的佛道之争给人留下的印象似乎总是道教处于下风?比如大众熟悉的《西游记》中的车迟国斗法。
程乐松:斗法和论辩更多的是一种戏剧性冲突的描述,正如我们此前已经分析过的,佛道之间的互涉和共处更符合信仰实践的真实情况。在文学作品和文献记载中,道教在斗法、论辩中似乎都处于下风,其中的原因显然有文学技巧的问题。就信仰的角度看,道教是并不擅长宗教叙事的宗教,它有避世性、神秘性和封闭性,不公开谈论道法及其运用方式,它也拒绝公开谈论。
此外,明清之际,话本和小说开始流行的时候,道士已经融入到社群的日常生活。道士就是常人;除此之外,形象上的差异是文学描述的处理惯性,这种差异是长期的口传文学的叙述所建立起来的。
进而言之,斗法的描述并反映佛道交涉的基本情况,佛教本身从理论体系的严密性,在公开的论理过程中,佛教有逻辑优势和理论体系的优势。与此相对,道教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论理性的宗教,它是一个神秘的、面向实践的、面向体验的、面向自我生命的完整性的宗教形态,这样一个宗教形态与一个文本化、经典化、逻辑化、哲理化,甚至将它体系化的宗教相比未免有些劣势。
车迟国斗法连环画
澎湃新闻:是否可以说,佛道之争背后反映的实质就是统治者借用宗教进行的政治斗争?
程乐松:我并不同意这种说法,因为我们在宗教关系中间太过重视政教关系。我们的学术研究常常是依赖于历史文献和经典文献而展开的,所以我们在经典文献中间往往通过义理的方式来看待差异,但在正史文献中间我们往往看到的是政教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义理差异和政教关系最终呈现在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中间的是什么?这才是我们应该关心的问题。对于佛道互涉的历史过程,我们不能说这其中没有政治因素,不能说没有统治者对于自己政治需求的考量,但由政治力量发起的宗教冲突和限制特定信仰的行动,往往很难达成消灭信仰的目标。日常生活与政治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日常生活对于不同信仰的包容都是我们理解佛道交涉、乃至三教互动的基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55#
 楼主| 发表于 2017-5-16 13:22 | 只看该作者
《星云大师全集》发布 大师病后首次公开露面
2017年05月16日 12:29:32
来源:凤凰佛教 作者:丹珍旺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0人参与 0评论



2017年5月16日上午10时,多达365册、重150公斤的《星云大师全集》在佛光山藏经楼盛大发布。这套巨作收录了星云大师一生所有的中文图书著作,全集共3000余万字,12大类,5万条目。星云大师出席


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亲自莅临现场,大师精神矍铄,频频挥手向大众致意。(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妙传)
星云大师身披红色博士服,接受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尭校长颁发的博士证书。(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妙传)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致辞(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妙传)
国际佛光会荣誉总会长吴伯雄先生致辞(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妙传)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先生荣获荣誉管理科学博士学位。(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妙传)
当与会贵宾共同为《星云大师全集》发布揭幕时,全场掌声雷动,向一代宗师致敬。(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林恩)  
会议现场(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摄影:妙传)
2017年5月16日上午10时,多达365册、重150公斤的《星云大师全集》在佛光山藏经楼盛大发布。这套巨作收录了星云大师一生所有的中文图书著作,全集共3000余万字,12大类,5万条目。星云大师出席发布会并接受香港中文大学颁发的荣誉博士学位,这是大师自去年健康有恙后首次公开露面。海内外诸山长老、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及世界各地的佛教信众3000余人济济一堂,目睹大师风采,聆听大师教导,见证佛光山开山第一个五十年圆满的辉煌时刻。
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先生,国际佛光会荣誉总会长吴伯雄先生,南华大学林聪明校长,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尧校长,远见天下文化事业群创办人高希均教授,高雄市市长陈菊,北京大学哲学系楼宇烈教授,台湾中国佛教会副会长明光法师、西北大学玄奘研究院院长李利安教授等两岸政要、高僧大德、各界贤达莅临盛会。
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在发布会上致辞,他满怀深情的说:佛光山在50年前,还是荒山一片,透过大师的愿力,大师的智慧,佛光山将这一片荒山变为佛国净土,才有了佛光山50年圆满的时刻。
天主教高雄地区总主教刘振忠在全集发布会上致辞。刘振忠主教在致辞中首先代表天主教高雄教区,恭祝佛光山开山五十周年,赞叹佛光山发挥宗教力量,造福全人类。他也向星云大师表达敬意,表示星云大师为现代人开创了一条光明大道,是现代人的立德导师。是当之无愧的宗教大师。
《星云大师全集》发布会前,举行了南华大学颁赠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先生荣誉博士学位仪式。南华大学代表在荣誉博士推荐词中说:刘长乐总裁对于管理科学、学术研究,国际合作、经济研究及世界和平具有特殊的贡献,由本校管理学院推荐,并经本校荣誉博士学位审查委员会会议审查通过,依《荣誉博士学位授予办法规定》授予刘长乐总裁荣誉管理科学博士学位。
刘长乐总裁在致辞中表示:南华大学创办于1996年,恰逢凤凰卫视开播同年,南华提倡慈悲精神,国际事务,同于凤凰卫视包容多元、创新开放的成功理念,由此可见,南华与凤凰之投缘。能够获颁荣誉博士学位,虽荣本人之荣光,更是星云大师和南华师生对凤凰的嘉许。
国际佛光会荣誉总会长吴伯雄在发布会上致辞,他说:我今天不是来致辞的,我有更重要的事,我奉命代表星云大师宣读大师自己写的全集自序,这是我无上的荣幸,我非常激动,但是我更希望在不久以后,大师亲口再讲一次。吴伯雄在宣读大师自序时,触景生情,数度哽咽,感人至深。
发布会尾声时,星云大师亲自莅临现场,大师精神矍铄,频频挥手向大众致意。发布会举办了香港中文大学颁授星云大师荣誉博士学位仪式。大师身披红色博士服,接受香港中文大学沈祖尭校长颁发的博士证书。
星云大师亲自向吴伯雄、刘长乐、楼宇烈、高希均等贵宾颁赠《全集》典藏证书。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让全场3000信众掌声雷动,久久不息。                                       
星云大师今年91岁,出家近80年,弘法60余载,毕生致力于弘扬“人间佛教”,对佛教制度化、现代化、人间化、国际化的发展,可说厥功至伟。大师自启蒙受学以来,笔耕数十年而不辍,积累文字高达3000余万,经徒众集结中文图书著作并重新编排造册。
一般来说,《全集》应该是等到当事人往生之后,才由学生、门徒、朋友或后代弟子对编纂有兴趣者,编辑出版,以兹纪念。但星云大师徒众很多,大家意见不一,其中有一个文编团队就表示,一定要提早进行汇集编印,希望让大师在有生之年就能看到自己的《全集》。
《星云大师全集》共分12大类,依序为:经义、人间佛教论丛、教科书、讲演集、文丛、传记、书信、日记、佛光山系列、佛光山行事图影、书法、附录等,期能兼备横的广度、纵的深度,裨益读者完整详尽阅读,及便利学术研究人士更简捷查阅。
星云大师在三百六十五册著述中,系统地阐述人间佛教的思想、学说、理论,以及实践结果。内容丰厚全面,其中大量的经典导读、学术论文、主题讲说、佛门掌故、丛林规范、倡议评论、偈语格言、艺文创作,乃至编着的教科书,也都处处论述人间佛教,在在闪耀人间佛教思想的智慧火花。
这许多内容之中,不但搜罗了大师青年时期的写作,一直到老年阶段的开示、讲话、行文,以及在世界各地的讲演、待人接物的言谈,或者设立道场、事业机构的章程办法等,包括大师对佛教发展,国家社会时势的一些看法、建言。其中,更有首次对外发布的文章,如大师25岁的日记,以及与佛教界、学术界、政治界、亲友间的书信往来;还有自然呈现大师平常待人接物的《如是说》,千余则短小精辟的记录,篇篇散放温煦智慧的光芒,耐人味,值得一读再读。
《星云大师全集》有10大特色:
一、是全球华人作家中,文类最广著作最长的全集。
二、是古今全集编印史,包含书法图影的美学专书。
三、是中华文化精粹里,佛学与文史哲融和的汇编。
四、是千年佛教历史里,从人学到佛学的百科全书。
五、是学佛信仰过程里,认识佛教真义的实用宝典。
六、是出世与入世圆融,内修外弘兼具的最佳教材。
七、是集结一切诸法义,专论小品皆备的佛学丛书。
八、是人间佛教弘传上,理论实践两者合一的纪实。
九、是涵融经律论佛典,体现一代时教的无尽藏海。
十、是超越时空与人间,回归佛陀本怀的示教利喜。
当与会贵宾共同为《星云大师全集》发布揭幕时,全场掌声雷动,向一代宗师致敬。今天是佛光山开山五十周年的圆满吉日,也是《星云大师全集》发布的历史时刻。365册《全集》的出版,等同为人间佛教定位,构成人间佛教学,成为一宗法门,统摄古今一如、事理融和、空有不二、教观双美,让佛法的真义回归到佛陀本怀。不仅是佛教界之盛事,也是全人类的至圣宝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56#
 楼主| 发表于 2017-5-16 13:57 | 只看该作者
佛门常识:上班族要如何修行?2017-05-15 19:24:12 来源: 网易佛学


0



佛法修行有动有静,动静皆可以修行,上班、下班也能用功,要做到完全没有杂念是不可能的事,但有了杂念可以调伏,不能说杂念烦恼起了自己都不知道。
修行的最低限度就是要调伏自己的烦恼,在日常生活的上下班中,观自己的善念、恶念。有善念还好,有恶念当下就翻正。这种功夫继续用,用久了功夫深了,慢慢地杂念妄想会减少,最后达到没有杂念妄想的境界,这些都需要长时间磨练才有办法成就。我们明白了道理,但在行为上无法即刻相应。就像橘子一样,现在长出来,可是要等到它黄了才算成熟,这就得等上一段时间。
所以上班族的人不要怕,也能修行的,时时观照自己内心的烦恼,烦恼即菩提,没有烦恼,那里找菩提?但有了烦恼并不是把它去掉那就成了槁木死灰。要把烦恼转过来,日常生活就是观照烦恼转烦恼,凡夫心就是圣心,这样日子才会愈过愈充实、生命愈光明。这就是上班族修行受用的方法。
(来源:华岩文教)

上微信、易信关注【网易佛学】公众号,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订阅【网易佛学】频道。获取更多资讯,了解佛学动态,精华尽在【网易佛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57#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10:47 | 只看该作者
【广而告之】
(一)【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20170516课堂笔记131张。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冬泳之家】鱼象鱼“空间相册”
http://www.wzdy.cn/bbs/home.php?mod=space&uid=1758&do=album&quickforward=1&id=697
截止20170505-11:22,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62578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新鲜出炉,先睹为快!
【中国军网】国防社区
(1)20161101【鱼眼防务观察】
(2)20161101【今日华夏沙龙】
(3)20161101【军情哥德巴赫】
(4)20161229【鱼象鱼冬泳记】
(5)20161229【鱼象鱼游天下】
(6)20161231【鱼象鱼全媒体】
冬泳之家【鱼象鱼新媒体】
冬泳之家【鱼象鱼自媒体】
佛教论坛【正阳发布】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敝人每日功课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鱼象鱼热线公告】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禅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看破 自在】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恶道】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五)【天天纯素】素食是心的修行。
热烈祝贺20170331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大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愈加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鱼象鱼养生歌】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六)【特别珍藏】鱼象鱼,“鱼丝”们都在等着你!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58#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11:41 | 只看该作者
令人惊叹的莲之舞:花蕊的述说  《法华经》共有二十八品,智者大师将之以权、实、本、迹,即开权显实,开迹显本两个主题,将法华经前十四品与后十四品做了个划分。前十四品是迹门,后十四品是本门。然后分别以莲花的三种含义为比喻,说明整部经的旨意。
  莲花的三种含义:一、为莲故花,二、花开莲现,三、花落莲成。
  首先是迹门三喻:
  一、为莲故花——喻为实施权:莲花盛开,是因为要将莲子养熟。这就如同,佛为了众生能够证得实相之理,而用种种方法,权巧方便来作说明。《法华经·方便品》偈说:“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也就是说,佛陀成道后,说法49年,虽然开示了八万四千的法门,其实都是为了最终能让众生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唯有佛乘,才是究竟的目的。
  二、花开莲现——喻开权显实:莲花是一种很奇妙的花朵,在花朵盛开的同时,果实已经结好了。于是,在这里就比喻众生经过听闻佛法、修学以后,在法华会上,证悟大乘的果实终于显现。佛也不再辛苦的以各种方便而说,可以大大方方地把他最真实、最殊胜的实相之理告之于众。所以,《法华经》中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
  如果有人问,为什么佛一开始不直接说实相法呀?道理很简单,就是人们根机、程度太低,说深了听不懂。听不懂,就不愿意听了。
  三、花落莲成——喻废权立实:莲花经过一度的盛开,美到极致后,就该凋谢了。花一谢,莲蓬成熟,整个就显露在人们的眼前。这说明,经过法华一会后,众生都了解了实相之理,终于明白,原来每个人都是可以成佛。于是,佛就可以将他之前所设立的种种权巧方便法都收起来了。就如同《金刚经》中比喻的,人已经渡过河流,不需要竹筏等工具,可以丢弃不用了。这时候佛的说法就是“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这就是显示了最殊胜、最无上的佛教义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59#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11:44 | 只看该作者
妙祥法师:看住自己的嘴2017年03月04日 11:00  溯源佛教网  我有话说(50人参与) 收藏本文      


看住自己的嘴

看自己的嘴

  问:佛未出世时如何?
  师曰:绝毫绝厘。
  曰:出世后如何?
  师曰:填沟塞壑。
  曰:出与未出,相去几何?
  师曰:人平不语,水平不流。
  ——《五灯会元》
  只要张口说话,都是毒药。只不过是用这个轻毒对治那个重毒,称赞别人的毒对治毁谤别人的毒,毒有轻重不同。而那个毁谤别人不好的话,是毒上加毒。就是称赞别人,实际上,也在起心动念。
  真正一个修行人,就得什么都不要讲,你不讲,那才是真讲。所以,佛讲:我说法四十九年,没说一个字。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即是谤佛。
  佛说法,明白地告诉你,不要起心动念分别佛所说的话,不要着在言语上,不要讲。何况我们凡夫,如果老去喋喋不休,是最大一个弊病。
  有时候就想去给人讲法,非要给人讲不可。人家不听,追在人家后面讲。讲完了,你觉着:是我给你讲法。实际上,你不是讲法。有时候已经是自己犯了过,很大过失。你这个心已经在动,自己控制不了。
  你虽然是用讲法的名义,说是给人讲法,实际上那不叫“法”。真正的法是什么呢?是你能够摄住那个心,把心摄住了,能够真正地心平,而且能见到实相。
  那实相它没有说是起心动念的,只有不起心动念,才能见到实相。我们凡夫做不到像如来似的,心根本不动,就喜欢喋喋不休地跟人讲,有时候会造成很大的过失。
  但是,有时候为了对治那些不好的过失,就是防止口业,我们去讲一讲善法。讲善法的目的,它的功德在哪里?是能够对治那些坏的东西,让人明白道理,不再做恶事。
  虽然它有对治的功德,但要更究竟来讲,它也不是真正的究竟法。真正的究竟,你就别起心动念,这才行。我们想不起心动念,首先把嘴看住了,别说,这个是最主要的。
  因为我们平时爱说话,而不知道止语的功德。都以为说话很正常,活着不说话能行吗?那不闷死了?再说,我说话也没说什么过分的东西。
  其实我们根本就察觉不出来。每句话都有它的过失,张口就有过失,你说好、说坏它都有过失。有时候不说才是真正的好。就算你说好话,你说的时候,你能不起心动念吗?
  ……好话都会造成一定的漏洞。我们如果闭关以后,止语了,那时才知道,我们平时说话都在喋喋不休。就是说好话,有时候也是在没完没了地重复,喋喋不休,为满足自己的想法和欲望而讲话,并不真实。
  刚才讲了,这个说好话都起心动念,都会有漏的,何况我们说恶话呢?恶话不光有漏,而且首先得污染我们的心。说一遍,就是等于又往种子识种一遍。种了一遍以后,马上就开始一天一天地加深。等到半个月以后,你如果不忏悔,不拔出去,它就深得最后都很难拔出去了,就这么厉害!
  所以,如果你这一天忍住了,不说什么闲话,而且心里能够放得非常平静,这就是功德。即使你心里忍不住,口要能忍住,它也同样有功德。忍住了以后,心里是暖乎乎的,因为那法在那里。
  久了以后呢,它逐渐地要结果啊,功德逐渐地攒满。如果你就是有点好处,刚攒那么点好,你说来说去的,慢慢地,就这点东西,没了。这心里一片空白,一片空虚。所以口业过恶非常大。(摘自《口业之过》)

文章关键词: 妙祥法师 口业 修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60#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11:52 | 只看该作者
谁不想做个健康的人?只是心病太多!佛学苑腾讯佛学慈成加参仁波切2017-05-11 15:08
[url=]分享[/url]
  • 腾讯微博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img][/img]
  • 领英分享


193评论

谁不想做个健康的人?

文:慈成加参仁波切

健康是每个人都渴望的,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健康是什么。健康不只是说身体强壮不生病,也包括心理、环境都安适的状态。现在,很多人的疾病都是先从心病开始的,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由心病转到身病、由身病转到心病。

一种是心病转为身病,就是说精神上的病转到了身体上。比如说,现在世界上有许多生存的压力、烦恼,而压力是疾病的根源,它能使我们身体内的毒素增加;有些事情放不下,甚至一直很焦虑,或者自己的很多梦想还没有实现,这些都属于精神上的负面因素。当身体累积的负面能量达到一定的程度时,疾病就产生了。现在医学上有很多证明,负面情绪会影响健康,压力、忧郁可能会导致心血管疾病或者恶性疾病。

还有一种,就是由于年龄大了,身体衰老,心就自然地跟着年龄转变。身体一旦产生各种生理变化或者疾病,精神也会不健康,心就会生病,这是从身病转到心病。身体上的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科学治疗获得痊愈,但是还有一个很多医生都不能控制的方面,就是从精神上转到身体上的病。医生只能治疗身体上的疾病,但是不知道怎样解决心病。

如果学习佛的慈悲和智慧,调整心态、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抱怨和生气,身体的疾病会治好,精神上的病也能治的好。这样,你活在世间就跟别人有完全不同的境界,身体健康,精神也健康。修行佛法的好处就是这样的,不但能获得暂时的健康,也能获得今生与来世的安乐。

为什么精神会生病呢?在家庭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根本不是难题,更难解决的是自己浮躁的心。我们很擅长不断地重复烦恼,总是被欲望牵着走,爱做白日梦。我们经常考虑的那些事,很多都是不可能发生的,但总是因为想得太多,焦虑、苦恼、失眠,很多人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喝安眠药才能睡觉。一直这样下去,身体跨了,精神也崩溃。这就是现代人的精神疾病快速增长的原因。

物质条件越来越好,生活应该越来越开心才对,但是为什么容易怨恨发脾气、抑郁焦虑的人却越来越多呢?为何我们总是被负面情绪控制?难道经济发展有什么不对吗?不是。而是在物质发展的同时,我们的精神发展没跟上,慈悲和智慧没有发展,所以很多人有钱之后更贪婪,做事更过分,不考虑别人的痛苦和感受,一心只想着赚钱。

生活不能缺少慈悲与智慧

我们的生活没有幸福感,就是因为缺少智慧和慈悲。慈悲不是普通的善心,善心人人都有,但善心不代表慈悲心,还要有智慧。如果没有智慧,即使我们很善良,也可能会为一件事,烦恼一辈子。比如,你借给别人一百万,如果有一天他不还了,你对他的善心就没有了,还会把他看成敌人。

学到佛的智慧之后,我们的思路会非常清晰,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生活轻松自在,很多事都能微笑着面对,外在的得失也影响不到内心。佛法就是把慈悲和智慧运用在生活中,生活上的烦恼和困难都能在佛法中找到答案,非常全面。就像得了一个严重的病,不去治疗,一直带病上班、生活,会很痛苦啊?如果能诊断出病因,对症下药,病就能痊愈,生活不是更好吗!

身体和心是分不开的,身病会影响心情,心态不好又会加重病情。如果精神力量很弱,经常焦虑,有些小病会转为大病。学佛的好处就是,通过不断的禅修、学习,清净自心,少欲知足,越来越开心,很多小毛病自然就会好。

佛在《药草喻品》中讲,如来的教法就是药,对相应的根机说法,对症下药。“药”是指医病的药,“草”比喻俗世的众生,佛陀以药草作为比喻,医治众生的身与心病。所以,首先要知道自己生病了,而且有远离疾病的决心,还要找到合格的良医,医生对症下药,然后我们还得把药实实在在的吃下去,才有康复的希望;精神的疾病要依靠一位具德的上师,给予我们相应的法,然后我们要按照方法去实修,最后才能恢复精神的健康状态。

假如,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得到共同发展,人们心中有信仰,有满足感,有慈悲心,没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去伤害别人,那么,这个世界会不会更美?返回腾讯网首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30 14:50 , Processed in 0.074574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