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4041#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1:41 | 只看该作者
【广而告之】
(一)【每日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今日】20170921课堂笔记205张。
【昨日】20170920课堂笔记200张。
【纪录】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
合格120 良好150 优良180 优秀200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70813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截止201708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78,351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鱼象鱼说
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20170906计500篇)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热线公告】鱼象鱼说
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 (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禅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关于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为道日损】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恶道】【助念恶道】【回向恶道】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天天纯素】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清爽,白发变黑。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42#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1: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43#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2:23 | 只看该作者
《六祖坛经》慧能诗偈集2015年09月15日 06:30  新浪佛学  我有话说(36人参与) 收藏本文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图:佛教摄影论坛)
  第一首: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第二首: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法性,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生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名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剎那间。
  第三首: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
  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
  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
  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
  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第四首: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
  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
  但向心中除罪缘,名自性中真忏悔;
  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
  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
  吾祖唯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
  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第五首:
  即心名慧,即佛乃定。
  定慧等持,意中清净。
  悟此法门,由汝习性。
  用本无生,双修是正。
  第六首:
  礼本折慢幢,头奚不至地。
  有我罪即生,忘功福无比。
  第七首:
  汝今名法达,勤诵未休歇。
  空诵但循声,明心号菩萨。
  汝今有缘故,吾今为汝说。
  但信佛无言,莲花从口发。
  第八首:
  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
  诵经久不明,与义作雠家。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
  有无俱不计,长御白牛车。
  第九首:
  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
  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
  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
  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第十首: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第十一首: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
  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
  此之知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第十二首:
  无上大涅盘,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
  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
  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
  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
  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生像;
  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
  不作涅盘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
  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
  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
  涅盘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
  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
  第十三首:
  惠能没伎俩,不断百思想,
  对境心数起,菩提作么长。
  第十四首: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
  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第十五首: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
  第十六首: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
  若能自有真,离假即心真,自心不离假,无真何处真。
  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
  报诸学道人,努力须用意,莫于大乘门,却执生死智。
  若言下相应,即共论佛义,若实不相应,合掌令欢喜。
  此宗本无诤,诤即失道意,执逆诤法门,自性入生死。
  第十七首: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
  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第十八首:(自性真佛偈)
  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见三毒是魔王,
  邪迷之时魔在舍,正见之时佛在堂,
  性中邪见三毒生,即是魔王来住舍,
  正见自除三毒心,魔变成佛真无假,
  法身报身及化身,三身本来是一身,
  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
  本从化身生净性,净性常在化身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44#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2:41 | 只看该作者
《六祖坛经》中那些著名的公案2017年04月26日 09:26  新浪佛学  我有话说(9人参与) 收藏本文      


十六罗汉之第四尊者 娟本设色宋代 日本清凉寺藏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仁者心动
人虽有南北,佛性有何差别?
  导语:
  《坛经》中公案为惠能禅师勘验参禅者之悟性而做的问答。《坛经》,乃至整个禅宗的大意,可以说都是含摄在六祖的几句开示中:“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坛经》中记述了很多的公案,我们简单的介绍一下几个著名的公案。
  “公案”的由来:
  (图为/十六罗汉之第四尊者 娟本设色宋代 日本清凉寺藏)(图为/十六罗汉之第四尊者 娟本设色宋代 日本清凉寺藏)
  “公案”是在师徒间传禅授教过程中产生的。图中所绘十六罗汉之第四尊者苏频陀正伏案读经,旁边一小徒正在添香,气氛安逸恬然,“公案”即出于此。
  《本来无一物》之公案:
  此公案为禅宗第一公案,我们会再次提到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首《无相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风动幡动心动》之公案:
  惠能禅师一日到广州法相寺去听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正好碰到两个僧人争论不休。原来是刚才一阵风吹过,寺院上悬挂的幡也随之飘动。一个僧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个僧人说:“是幡在动。”惠能听了以后从容地走出来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于是,“一众骇然”。
  《初问乡籍》之公案:
  惠能初见五祖弘忍,弘忍问他是哪里人。来求什么。他说是岭南新州百姓,来求作佛。弘忍说:“汝是岭南人,又是葛獠,若为(如何)堪作佛!”他说:“人虽有南北,佛性有何差别?”五祖心惊而不便表示,就让他去劳动(住寺照例要劳动,不是处罚),到碓房舂米。(来源:禅文化网 摘自《中国禅宗文化百科1000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45#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2:48 | 只看该作者
跟师父学吃饭:节量食2017年09月22日 08:56  溯源佛教网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跟师父学吃饭:吃八九分饱
  文/妙祥法师
  [节量食不过饱,舍一口给众生]
  当我们在吃饭要达到量的时候,还要留一口,你可以七八分饱,也可以九分饱,总得留一点,不要过分满足自己的食欲,抵制食物对你产生的吸引力。
  我们不讲三皈依嘛?这都是一个道理。如果你虽然是日中一食,但是对食物有所贪恋的话,他也会堕落的,这不可取的。
  对这个大家的感觉恐怕不太深。什么样能感觉出来呢?我有一次感觉,就是在九五年,到人家去乞食,当乞到食物的时候我生起极大的惭愧心。
  什么惭愧心呢?就是我觉得吃日中一食,就一顿饭我也生惭愧心。我觉得我的修行不配,你何况两顿饭、三顿饭,那我连想都不敢想。就一顿饭,就要饭吃,乞食吃,我都生惭愧心。
  佛制定的这个节量食,是让我们生起惭愧心,不要贪恋食物,不要被食物所转,所以说这是无价之宝。这种法是对什么讲的呢?对日中一食讲的,并不是对那个两顿饭、三顿饭讲的。
  为什么不对它讲呢?因为它没有日中一食的基础,还没法去做到节量食这一块,还没到这块。我希望大家至少晚上不要吃了,晚上吃饭实际上对身体并不好。
  不要刻意少吃,这也是对的。有的过分少吃也不行。我吃饱就行,只要不贪就可以。
  不过饱食。我们虽然是日中一食,但也得考虑,众生还有很多的苦难,也还有吃不饱的,我们应该舍一口食物给他。
  舍,你从哪舍?从你口里舍,不是拿常住的舍。说:“我吃得饱饱的,常住那里我再要一块,然后再舍众生。”这样的话,实际上你已经盗常住物了,盗常住东西,这就不好了。所以说,应该从自己口里舍。
  这个舍,必须是你吃到八九分饱就可以了。虽然是一顿饭,但也不能过分。这个比较重要!特别是我们因为吃一顿饭,有时候就拼命吃,吃饱了还要硬吃。这样的话,对胃肠啊,消化都不好,同时也会起贪心。
  我们应适当,适当吃了以后,效果反而更好。
  我们吃是为了修道,并不是为了吃饭而吃饭,是为了修道。为了修道,随时还要想把这个饮食从口中吐出来,在其他众生需要的时候,要把这个食物吐出来,不吃。如果我们吃得不清净,我们就不吃这个食物,不被饮食所转。
  我们怎样控制自己不吃得过多?就是这样来思维它的好处和不足,我们的饮食自然而然的就会有一个适量的程度。
  有的人一天能吃三个馒头,有的人能吃十个馒头。并不是他吃十个馒头就吃得多,你吃三个馒头就吃得少,是根据你是否需要来决定它多和少的问题。
  有的是岁数小,他十几岁,吃不了多少,吃不点就饱了。有的岁数大,正好是三十多岁,正壮年的时候,正需要饮食的时候,他吃得很多。所以说呢,他这个多少是根据自己的量来决定的。
  我们讲了,知道食物的好吃和不好吃是自己心态的变化,也是自己贪心的多少来决定的,如果我们能控制饮食时不看、不嗅,这样的话,我们吃得过多的问题就好解决了,就不会贪恋过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46#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2:52 | 只看该作者
认识中阴身 让死亡和投胎不再神秘!佛学苑腾讯佛学2017-09-21 11:31
[url=]分享[/url]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187评论 收藏

认识中阴身

生命是短暂的,世界是无常的。在这个人世间,每个人从出生起就在一步步走向死亡,死亡是每个生命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风俗的影响,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死亡是非常忌讳提起和谈论的事情。但是这并不能打消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疑惑,“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是千古以来困扰着人们的一个难题。

越来越多的科学研究表明: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点,而是今生与后世的一个转折,那么,人死以后是何种状态?如何投胎?今天让我们共同揭开死亡与投胎的神秘面纱。

什么是中阴身

人断气后,神识脱离躯壳,至转世投胎前的这段时间称之为“中阴身”。所谓“前阴已谢,后阴未至,中阴现前。”前阴已谢指此期寿命已尽,后阴未至意谓尚未投胎。就一般而言,人死后皆有中阴身。然大善大恶者则无。一人生前积极行善,认真修行,对三宝及净土深具信心,断气后毋需历经中阴阶段,刹那间往生极乐。升天及下地狱者亦等同此速。

中阴身又称“中蕴身”、“中蕴有”、亦称“中阴有”、“中阴身”。据《俱舍论》卷十所载,死亡瞬间至来生出世之刹那(即投胎、入母胎内),其中间时段称“中有”。因仅意识存在,并无实质肉体,乃由意识作主宰,幻化而来,非父精母血孕育所成,故称意生身、意成身或化生身。此时,四大之聚合恰与死时相反,与贪瞋痴相关之思想伴随而来,风、火、水、地亦相继到来。

中阴身处于善恶未判之际

此意生身与《华严经》提及佛十大身中之意生身大不相同。佛陀证得清净法身,故其意生身乃随愿所生,随其清净之愿力(至十方世界度众)而生。众生之意生身乃意识所成之身,形成元素为业力。彼已摆脱色身束缚,远较生前自在。初往生时,灵魂甫脱离肉体,其舒适不可言喻。

此时神识往上飘浮,于己色身历历可见。故人亡故后,会流连于棺椁或病榻旁,观看自己色身(近代西方科学家对“濒死体验”的研究与佛教记述几近完全吻合)。此时善恶尚在对判,业力未形成,故极其自由。因其极轻灵、敏锐,故觉知力为生前七倍,有的甚至有他心通,可阅读他人之心识。此段时间长短不等,或七日、十四日,乃至四十九日。

自肉体脱离而出之某种主体(神识),能对外界有所感应,并能自由自在移动至各处。多数体验者脱离肉体时,欲由某处移至另一处,中间并无移动过程,只须动念,即可于瞬间抵达。即令有移动过程,亦可任意穿越墙壁及紧闭之门窗,乃至穿越他人色身。

众生于生死迷茫,轮回六道之中,无论其为胎生、卵生抑或湿生、化生,皆由身、口、意之善恶业所感得。行善感召至善道、为恶感召至恶道,业果如是,非何人所主宰。业即因果之总和,因果相续不断,致有六道轮回。由此得知,众生之意生身为无明、业力及因果之综合,唯因暂时摆脱肉身束缚,故得此神通自在。身历此境,自不愿受色身之羁锁。

中阴身的身形体貌

欲界中阴,高约二尺,似五、六岁幼童,且诸根明利。纵生前为残障或痼疾,中阴身时,则完美无缺,故祭拜时,亡者必然知悉。人甫断气,即具天眼,多远皆可得见。故一上香,魂魄随至。若非如此,民间所谓牵亡魂(召引亡魂),又何由牵之?

死前何以会昏迷?此乃因神识为肉体牵制,而感痛苦、昏迷。中阴身近似脑部神经系统,若神识脱离色身,神经系统作用全失。此际即无所谓“昏迷”。昏迷仅适用于生前。若断气,神识脱离肉身,何人前来探视均一目了然。如手术时不治,亡者于手术台即可知谁在身旁。神识飘浮于天花板上,俟遗体运出,亦尾随而去。

中阴身时常希求,觅其出世因缘,寻查来世当生之处,故又称“求生”,且因其为本有坏后,于次生之间暂时而起,故称为“起”,寿命短者仅刹那之间耳!欲界、色界众生方有中阴身。六道众生之中阴身各不相同。据《大宝积经》所载,地狱之中阴形貌丑陋,面如焦炭。

畜生之中阴似烟,无固定形状,其生前即无定性、无意志力或因愚痴,故感得此。饿鬼之中阴形色如水,视其福报而有清浊之别。人天之中阴形如金色。色界(天界)之中有其色鲜白,以其具禅定功夫,心不混浊,故通体透明。至于无色界之中阴身,非凡夫所能了解。例如佛入涅盘时,无色界众生亦哭泣,泪洒雨下,其中阴身系微细四大,非人间所能见。

菩萨示现中阴身

菩萨之方便中阴形体

证悟菩萨果或有修有证者,其中阴身系方便说,此乃欲救度中阴众生而示现,形貌为一壮年,身量高大。因智慧高超,身形圆满,绽放光明。菩萨欲入胎时,光明照耀百千俱胝之四大部洲,为智慧愿力身,不同于凡夫之无明业力身。

中阴身的饮食

欲界中,有食极微细香气之众生,谓“乾闼婆”。意生身亦专食香味以滋养其身(因其有意识,故仍须饮食)。子孙祭祖时焚香,即此用意。起乩、拜神皆焚香,即因鬼神乃触气而饱,香为其饮食。父母亡故后焚香祭祀,其所食非所供之饭,乃是食供品及香之气味。焚香亦有等级区分,较无福报者食恶香,纵好香现前,亦无福消受;福报深厚者食好香。若焚好香可感得善神食用,点恶香多感得鬼道众生前来。

中阴身业力强、速度快,具最疾之业通。其本具定力、神通力、意志力、愿力及威德力,然一旦决定投胎之处,此五力旋即消失。以其随念而走,起何念即投胎何处,故念念应注意自己起心动念。念清净之佛国土,即转生莲花内。生死关头最为紧要,遇善缘则生善道;遇恶缘则堕恶道。故阳世眷属,当设大供,供养三宝,仗三宝之威光以资神识,往生善道,或转读世尊所说经典、持念佛名,仗佛力令亡者离诸恶道。

中阴身的寿命

中阴身之寿命,每七日为一周期,亦即中阴身每七日内皆有可能转世一次。故每七日需为亡者诵经、做七或拜忏、念佛,以增亡者之福,期令投生善处。若亡者善根深厚,或可藉念佛功德得度,往生极乐世界。然所谓七日一周期之寿命,亦为一概略数字,非必定如是。有断气后三、四日即转世,然亦不乏逾经月未投胎者。

七七四十九日后尚未投胎,倘未藉任何善根之力,则会沦为鬼道。民间有“牵亡魂”之习俗,若已亡故三年五载,仍可牵出亡魂,即表此人已落入鬼道。因中阴寿命最多四十九日,于此期间未能转世投胎者即化为鬼,极难超生。

以因为已经属于另一道,既已形成固定生命形态,欲由此模式转换为另一模式,殊属不易。故应于亡故之四十九日内,积极做种种功德。然此为亡羊补牢之作法,若欲正本清源,实应于平日即早作准备,精勤不懈,行善布施。莫俟往生后由子孙代做,所得利益相去甚远。

现代科学研究

西方生命科学近代于濒死体验研究中,发现那些“死后”又活过来的具有濒死体验的人,所看到的景象各不相同,见佛见仙者有之,见阎王鬼怪者亦不乏其人,足见各人死后所至之处,非同一世界。

库布勒.罗丝认为:“濒死患者所体验者非死后世界,乃是自生至死之移动过程。就物理学而言,所谓“存在”,必以客观、普遍为原则,然就心灵世界而言,存在毋须此二要件,但凡由主体所创造者,乃是一种主观之存在,故其所谓之“现实”,亦为主观之见解。濒死体验之现实性,乃体验者自行创造,是以其内容亦因人而异,自是理所当然。”

科学家认为:“假设死后世界确实存在,则此世界恐非单一、单调的世界,而是与现实世界相同,充满多样性的世界。”是以中阴身所历之境,实为自己业力所感,即可由此得证。

中阴身转世

中阴身投胎经过

中阴身阶段的前二十一日,亡者于生前之记忆仍极鲜明,故为其做功德最能获益。此后业力形成,较难超度。据云,中阴身每七日皆需重历死亡时心境,安详而逝者,重现安详心境,反之亦然。众多中阴身聚集于男女交媾处,寻求有业缘之父母投胎,其中或有一中阴身遂其所愿,余者则绝望而死。然此死生,乃彼无明心中所现之生灭相,非世俗之生死。

因急欲投胎,中阴身必选择看似安全地方前往,然因迷惑,辄视善生处为恶生处,视恶生处为善生处,或闻迷人歌声、亲人呼唤,终被诱至三恶道。中阴身为业风吹至父母交媾处,以宿世业缘,遂生强烈执着。若喜爱母亲,对父亲欲取而代之,则转生为男众,反之,则转生为女众。或问:“试管婴儿未见父母交媾,何以投胎?”殊不知,精卵和合,即可牵引神识去投生。

图文源自网络,仅作公益性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47#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3:04 | 只看该作者
宇宙世间的真相 被佛陀一语道破!佛学苑腾讯佛学本源法师2017-09-22 10:59
[url=]分享[/url]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0评论 收藏

宇宙真相(网络图)

文:本源法师

佛陀教我们正确地认识这个世间的真相。因为从我们的角度来讲,我们对这个世间的认知有它的局限性。有什么局限性呢?从时间的角度来讲,我们只能看到当下的事情,以后的结果、明天的事情不知道。那从空间的角度来讲,我们在这个空间里,只能看到这个房子里面的事情,外面的事情不知道。所以有它的局限性,就是有时空的障碍。那有时空的障碍,就让我们对这个世间的认识有错误。

所以我们觉得这个世间是恒常不变的、是快乐的、是有一个“我”在主宰这个世间,觉得这个世间很清净、很干净。但是从二乘,我们讲从阿罗汉的角度来看,这个世间就是苦、空、无常、无我、不净。

我们在这个世间,我们为什么有痛苦?就是觉得这个世间所有的东西都是恒常的。

我们觉得情感很恒常,因为刚刚开始时谈恋爱的那一段,他们就山盟海誓,说要海枯石烂,我们的感情永远不变,是不是这样的?觉得情感是恒常不变的。乃至于觉得这个世间、所有的器世界,就是物质世界它都是恒常不变的,觉得我们的财产可以恒常不变,乃至于觉得我们的面相也亦然。很多人都希望青春永在,对不对?所以说天天要照镜子,希望自己永葆年轻。但是越照越痛苦,每天都在改变,今天这多一个雀斑,明天那个地方长一个皱纹。

所以说,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恒常不变的。这个地方,佛陀在经典里面告诉我们,“世间无常”。这个世间,世就是指的时间,间就是指的空间,时间跟空间就是讲的世间。那世间在佛法里面,它是一个专一的佛法术语。

我们讲世间有三种:有情世间、器世间、还有一个叫正觉世间。正觉世间那是佛陀的境界,有情世间就是我们的正报、依报环境。正报是我们这个身体,依报就是我们的山河大地,我们所依住的环境,这个都是无常的,没有一样是恒常不变的。

一念三千(网络图)

我们最觉得它恒常不变的就是我们的国土,我们觉得我们的山河大地是恒常不变的。但是佛陀在这个地方特别指出来,国土危脆啊。我们经常有这个词语叫沧海变桑田,那这个就是讲这个世间、这个国土在不断地变化,没有一样东西是恒常不变的,因为我们觉得它是恒常,所以就会给我们带来痛苦。

所以这个地方,底下讲“四大苦空”,因为我们觉得恒常啊,所以我们执着于它的当下,希望它不变。但是它可能不变吗?比如说我们刚刚讲的情感,你看很多人都觉得情感不变,但是情感它变得非常之快。你说这个世间有哪一样东西是不变啊?有什么东西是不变的,你们找出来,不管是物质世间还是有情世间,

哪样东西是不变的?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这个世间叫“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就是这个世间,所有的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因缘没有了,它就结束了,当中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48#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3:13 | 只看该作者
黄念祖居士:忍辱的六个层次 你到哪一层了?佛学苑腾讯佛学黄念祖2017-09-22 10:08
[url=]分享[/url]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0评论 收藏

忍辱(网络图)

文:黄念祖

‘忍辱’有六个层次,即力忍、忘忍、反忍、觀忍、喜忍、慈忍。我们学佛后知道六度波罗蜜中有一度叫“忍辱”,修忍辱是菩萨成佛必经之道,也是我们凡夫在当世生活是否得到安乐的重要修行手段。我们凡夫要修忍辱就应先了解忍辱的六层意思,了解后有助于我们解后起修,以得到法喜。

第一种叫力忍,要用力量才能忍。也就是说,别人无缘无故打我一拳,唾我一脸唾沫,我当然是生了气了,动了真心了,但是自己要克制自己。我是修行人,我不应当跟他一般见识,自己努力克制,这样也就不思报复了。他骂了我,我没骂他,他打了我,我没有打他,他批评我向上级汇报我,我不打击报复,这样不报复就叫‘力忍’。我受了,但是我生了气了,还是动了心,动了烦恼,但是不去回报他,这只是第一步。

第二步就是‘忘忍’,凡事我就把他忘了,这就高了一步。度量很大,宰相肚里好撑船,你对于我如何,我从不计较,于是就把这个事给忘了。过去有个宋襄公,他手下的元帅把敌人的元帅抓了来,因为他把敌人的元帅都给放了,于是自己的元帅就生气了,‘啊!我这么辛苦把他抓来,你却给放了’,说着就在宋襄公的脸上唾了一脸唾沫。而这个宋襄公度量很大,唾面自干。唾了一脸唾沫他擦都不擦一下,让它自己干,把这事给忘了。这又进步了。

第三步叫‘反忍’,虽然人家对我无理横加种种事情,我回头想问题可能出在自己身上,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一定是自己智慧不够,德行不够,或福报不够才受此责难。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这是叫‘反忍’。

第四种就是‘观忍’。那就用上了《金刚经》所讲的道理了。这个来侮辱我的、我受的侮辱以及被辱之我,都是因缘所生,缘来则生,缘去则灭,都如同肥皂泡,都是要破灭的。这就叫“三轮体空”。这是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样一观,也就没有什么可计较的了,总之是肥皂泡。这个肥皂泡还是红的,还是绿的,还是蓝的,各种的颜色,有种种的差别,但转眼就空的,这么一观,观世音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一观照,一空就度一切苦厄。这是第四个忍。我们学佛,‘忍’不是无用,而是大有用,是大安乐法门。咱们对于‘忍’受用一点,就能安住慧海中。

第五种是‘喜忍’。碰见种种无理横加的事,别人忍受不了,我却很欢喜。没有这个对境怎么能锻炼我的忍辱功夫呢!怎么让我快些成就呢?如此一想,欢喜有这么个机会磨练自己,反过来感恩提供这个机会给自己的人,把他们看成是菩萨,忍辱功夫就一步一步高上去了。

第六步就是慈忍。对我的种种无理横加,也许对方并不知道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只是情绪驱使,是对方业障较重所致,自己不但不生气,还要怜悯他,要想办法度化他。这就没有对立了,自度了还要度他。这就是菩萨心行。

随此之外,还有菩萨层次才能体验的生忍、法忍和无生法忍,就不是我等薄地凡夫所能体验的了,等我等薄地凡夫往生弥陀净土后再去体验吧,那将是怎样的境界!南无阿弥陀佛!

从此六个层次去学习忍辱功夫,此生安住慧海中矣,这才是真实的快慰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49#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3:20 | 只看该作者
菩萨修学的52个次第 前十个都在建立信心!佛学苑腾讯佛学明证法师2017-09-22 10:19
[url=]分享[/url]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0评论 收藏

生信(网络图)

文:明证法师

佛法中有十一个善法,是心所法之一。晋《华严经·六》曰:“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法,除灭一切诸疑惑,示现开发无上道”。《菩萨本业经·下》曰:“若一切众生,初入三宝海,以信为本;住在佛家,以戒为本”。唯识论六曰:“云何为信?于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大智度论·一》曰:“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中略)复以经中说信为手,如人有手,入宝山中,自在能取,若无手,不能有所取。有信人亦如是,入佛法无漏、根、力、觉道、禅定宝山中,自在所取。”

菩萨修学佛法共有五十二个次第,前十个都是建立信心的,叫“十信位”,信位满足,方能进入初住位。所以修习对于三宝的信心,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基础,这个基础不牢靠,以后的修学会受影响,甚至会出问题。

此十位应修十种心,此十种心在信位,能助成信行,全称十信心。略称十心:

一、信心,一心决定,乐欲成就。

二、念心,常修六念,念佛、法、僧、戒、施及天。

三、精进心,闻菩萨藏,精勤修习无间善业。

四、定心,于事、于义系心安住,远离一切虚伪、轻躁之忆想、分别。

五、慧心,闻菩萨藏,思量观察,知一切法无我、无人,自性空寂。

六、戒心,受持菩萨清净律仪,身口意净,不犯诸过,有犯即悔除。

七、回向心,所修善根,回向菩提,不愿诸有;回施众生,不专为己;回求实际,不著名相。

八、护法心,防护己心,不起烦恼,更修默护、念护、智护、息心护、他护等五种护行。

九、舍心,不惜身财,所得能舍。

十、愿心,随时修习种种净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5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3:26 | 只看该作者
真实不虚!虔诚礼拜观世音求子最灵验
2017年09月22日 07:37:36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49人参与 6评论



如果你想要一个孩子,你若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会找到一个和你有缘,而又有福德、有智慧的人来给你儿子。


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编者按:如果你想要一个孩子,你若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会找到一个和你有缘,而又有福德、有智慧的人来给你儿子。
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妙法莲华经》
【注释】如果有女人想要生男孩,只要她虔诚礼拜供养观世音菩萨,就可以生下既有福德又有智慧的男孩;假如她想要生一个女孩,就可以生下一个端正庄严相貌出众的女孩,而且女孩在前世就种下善根,因此今生必然受到众人喜爱尊敬。无尽意菩萨!观世音菩萨有如此神奇威力,若有众生能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报绝对不会落空。因此,一切众生都应当虔心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51#
 楼主| 发表于 2017-9-22 16:25 | 只看该作者
《本草纲目》对其记载 它是血管天然支架
2017年09月22日 07:43:37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8人参与 4评论



葛根,大家小时候几乎都吃过。葛根可以直接吃,还会被拿来煲汤,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名贵滋补品,有“千年人参”的美誉。《本草纲目》、《伤寒论》等都对其有记载。


葛根,大家小时候几乎都吃过。葛根可以直接吃,还会被拿来煲汤,是一种老少皆宜的名贵滋补品,有“千年人参”的美誉。《本草纲目》、《伤寒论》等都对其有记载。
葛根
由于葛根具备卓越的扩张血管和疏通血液作用,被誉为“血管的天然支架”,又被称之为“护肝宝”!
1、葛根所含葛根素能改善微循环,提高局部微血流量,抑制血小板聚集。
2、葛根具有β-受体阻断效应,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影响血浆儿茶酚胺代谢,改善血管的顺应性,因此具有降压功能。
3、研究发现,葛根煎剂、醇浸剂能对抗垂体后叶素引起的急性心肌缺血。
葛根总黄酮能扩张冠脉血管和脑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增加氧供应。
不仅如此,葛根对于男人女人来说都是宝!
男人吃葛根,解酒保肝
葛根粉当中含有大量的大豆甙,可以有效的分解酒当中的很多成分,比如乙醇,减少乙醇对于大脑的伤害,还能减轻酒精对于肠胃的刺激,有效的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促使我们的血液加速排解掉酒精毒素。
长期服用葛根粉可以完全排出肝脏当中的残留毒素,如果是经常喝酒的人士,那么葛根粉就是必备的一种保健品。
女人吃葛根,养肝美颜
葛根有助于我们肝脏正常代谢,肝气疏泄正常了,气血就不会瘀滞。气血畅通,肝脏就不觉得堵,女人的皮肤自然好起来,人也会精神很多。
葛根简直就是一种天然的补药,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调节内分泌,美容养颜,而且还能降血糖、降血脂,保护肝脏,保护心脑血管的健康,怎么吃它呢?
葛根最佳搭配,这样吃再也不怕心血管病
葛根可以做葛根茶,陈皮葛根茶,降三高绝配
陈皮葛根泡水当茶饮对于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防治有着很好的作用!陈皮葛根茶对三高不错。
葛根是降脂、活血、生津非常好的药物,葛根对扩张血管,特别是冠脉血管有非常好的作用,对脑血管、对全身的血管都有一个保健的作用,活血作用也很强。
陈皮有理气化痰、健脾去湿之功效,还可降低血压。陈皮泡茶喝预防高血压、心肌梗死、脂肪肝。
葛根偏于润,陈皮偏于燥,这样配不温不火,中和了各自的弱点增加了互补的优势,可以长期服用。
葛根和陈皮搭配,性质互补,增强药效,是非常合理的降脂、保护血管的佳品。它可以理气、活血、调解阴阳,整体功能得到很好的协调作用,对我们的身体有很多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52#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10:52 | 只看该作者
【广而告之】
(一)【每日主题】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今日】20170922课堂笔记220张。
【昨日】20170921课堂笔记205张。
【纪录】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
合格120 良好150 优良180 优秀200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70813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截止201708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78,351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鱼象鱼说
123(每月放生567元)
1+1+1+120=123
(1):每日默写《心经》一次(20170906计500篇)
(2):每日临摹《兰亭集序》一次
(3):每日蒙山施食一次
(120):每日做电脑笔记120张
一朝翻开楞严经,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日登上涅槃岸,当下舍弃般若舟。
感恩!

(三)【热线公告】鱼象鱼说
20170305正式开通。
TEL:0578-6952880 (每天18:00--20:00不见不散)
学雷锋,好榜样。
鱼象鱼,开热线。
苦难是所学校,
禅心一片向阳。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天天面壁思过,戒酒断肉素食。
悉心钻研玄学,革心改面做人。
个中苦辣酸甜,诚愿大家分享。
热线开放时间,每晚六到八点。
感恩!
(四)【关于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为道日损】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恶道】【助念恶道】【回向恶道】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天天纯素】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口齿清爽,白发变黑。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纯素足眠,慈悲喜舍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53#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10: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54#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11:57 | 只看该作者
星云大师:佛教徒应该读什么书2017年09月23日 09:02  新浪佛学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一般人想要完整地了解佛教的思想体系,要阅读那些佛学书籍?
  佛教典籍如汗牛充栋,想在短期间内对佛法有概略的认识,或是深入经藏长期熏修,有系统、有条理地了解佛法的全貌,星云大师在《佛光教科书》里给我们推荐了一系列应读专书,可以成为佛学弟子精进的学习指南。
  首先可阅读《太虚大师全书》,此套书计六十四册,内分佛法总学、五乘共学、三乘共学、大乘通学、法性空慧学、法相唯识学、法界圆觉学、律释、制议、学行、宗依论、宗体论、宗用论、支论、时论、书评、酬对、讲演、文丛、诗存等二十编。读之可建立对佛教、佛法的初步认识,并透过人间佛教思想启蒙者的经验,了解佛教的时代意义。
  对佛教有通盘的概观后,应该展读历代高僧的传记,藉著古圣先贤的求法事迹,培养吾人的宗教情操,立下远大的弘法志向。梁、唐、宋、明等四朝所撰之《高僧传》,详载历代高僧史话;佛光版的《中国佛教高僧全集》,以白话小说的方式,活泼地呈现一百位高僧的道范与净行,是现代高僧传的优良读物。
  从人物固然可以了解佛教史的发展,但是若想贯通佛教历史的演变,则教史不可不读。南朝梁僧佑所撰的《弘明集》是阐明佛法的护法论集,为了解儒、释、道三教异同的重要史料。唐代道宣撰著的《广弘明集》,记述历代佛教的兴衰、佛道间的论争,及佛教义理的讨论等。下面仅介绍数册当代教史著作,以裨研读:《中国佛教近代史》(东初)、《印度佛教思想史》(印顺)、《中国禅宗史》(印顺)、《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汤用彤)、《中国佛教通史》(鎌田茂雄)、《中国佛教发展史》(中村元)、《南传佛教史》(净海)。
  对佛教的流传、演变与发展,有了客观的认知后,便可以开始深入经藏,专研法义。经论的研读,应从原始佛教的根本教义《阿含经》着手。先读《杂阿含经》四圣谛、八圣道、十二因缘的基本教说;再读作法相分别论说的《中阿含经》;然后读篇幅较长,叙说佛陀破斥外道的《长阿含经》;最后读总结法义,依法数分类结集的《增一阿含经》。
  般若部是大乘思想的根本经典,吾人若能览读六百卷的《大般若经》,必能掌握空的真理,或者至少要读《大品般若经》的注释书《大智度论》,建立大乘教理的正观;《金刚经》更是空义经典之作。《华严经》是了解佛教宇宙观的必读经典;《法华经》会三归一思想融通整体佛教;《维摩经》阐述大乘菩萨道的实践;皆为学佛必读典籍。《胜鬘经》、《大乘起信论》是如来藏思想代表经典。法相唯识是研究佛法的入门,初机者先读《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然后探研《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颂》、《成唯识论》等专书。
  除此之外,广为流通读诵的经典还有:《般若心经》、《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佛说弥勒上、下生经》、《大般涅槃经》、《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金光明经》、《圆觉经》、《楞严经》、《梵网经》、《优婆塞戒经》、《六度集经》、《百喻经》、《法句经》、《佛遗教经》、《四十二章经》、《佛说八大人觉经》、《父母恩重难报经》等。
  中国祖师大德的著作,是融和中华文化传统思想的佛法结晶,读之可协助吾人与佛道相应。如:东晋慧远的《大乘大义章》、《沙门不敬王者论》、唐代惠能的《六祖坛经》、永嘉玄觉的《永嘉证道歌》、《信心铭》、宋代永明延寿的《宗镜录》、明代袾宏莲池的《戒杀放生文》、《竹窗随笔》、《禅关策进》、《缁门崇行录》、蕅益智旭的《净土十要》、憨山德清的《憨山大师梦游全集》、紫柏真可的《紫柏尊者全集》。
  近代著作应读者有:虚云的《虚云和尚法汇》、谛闲的《谛闲大师遗集》、印光的《印光法师文钞》、圆瑛的《圆瑛大师法汇》、慈航的《慈航法师全集》、斌宗的《斌宗法师遗集》、默如的《八识规矩颂讲记》、印顺的《妙云集》、竺摩的《金刚经讲话》、演培的《谛观全集》、印海的《净土教起源及开展》、《律宗概论》、慧岳的《天台佛教史》、幻生的《沧海文集》、梁启超的《佛学研究十八篇》、杨仁山的《内学》、李炳南的《佛学问答类编》、戴季陶的《戴季陶先生佛学论集》、方东美的《华严哲学》、吕澂的《佛教研究法》、尢智表的《佛教科学观》。
  佛教典籍如汗牛充栋,想在短期间内对佛法有概略的认识,可以选择几本佛法概论研读,诸如:印顺的《成佛之道》与《佛法概论》、蒋维乔的《佛学概论》、林传芳的《佛法概论》、张澄基的《佛学今诠》、中国佛教会编的《中国佛教》,皆是一时之选。
  一般人想要完整地了解佛教的思想体系,要阅读那些佛学书籍?除了以上所列举的一系列专书外,星云多年来亦试图为整个佛教拟定一个全面的大纲,几经搜集纂汇,终于在一九九五年付梓排印,定名为《佛教》丛书。全书内容分为十类:教理、经典、佛陀、弟子、教史、宗派、仪制、教用、艺文、人间佛教。或许能提供学佛者一套简洁、完整的佛学资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55#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12:05 | 只看该作者
生活中很多人是被面子害死的2017年09月21日 10:36  昌列寺  我有话说 收藏本文      


永远不要丢掉谦卑的心
  文/嘎玛仁波切
  我们经常讲“以戒而安”。为什么要有戒律?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法律制度,必须如理如法去治国。当人民奉公守法的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伤害就会少很多,因为要负法律责任。
不管是杀生、偷窃、邪淫、毁谤等方方面面,实际上现代社会的道德标准,基本都是在佛陀所讲的戒除“十不善”之基础上建立的。而这种看似的约束,实则是一种保护。
  现在很多人一听到信佛要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等戒律,马上就觉得这很难。但是如果你去做这些不好的事,不管是在佛法里,还是在世间法里,首先你会犯世间的国法。第二个你会犯道德法。第三个,你最逃脱不了的,是别人看不见的,你那良心的谴责。
  历史上有些名人,一辈子作恶多端,晚年把自己的财产全都布施出去。宁愿到处流浪,直到最后孤独地死去,都是因为良心的不安造成的。
一个人面对外在的惩罚,有可能通过花言巧语,投机取巧等方方面面掩饰掉。但是内在心灵的煎熬是你躲不过去的,越来越久以后,就像房屋里有个破烂的东西一样,会越来越臭,臭了自己的心,最后把身体也会搞臭、搞烂掉。
什么可以让我们避免身心受到伤害呢?那就是戒律。约束好自己,不去伤害众生,众生也不会被你伤害,如此就因“戒”而得到了平安。
  忍辱,是所有世间修行当中最难修的。现代人很容易受伤,点点滴滴都会让人感到造成所谓的伤害。这是因为无始以来,有一个顽固不化的“我“在那儿。这个“我”喜欢强词夺理,以自己为中心,处处都是他,这个“我”是狂妄自大的。
所以,当“我”感受到所谓的威严、威信或者尊严,所谓的面子等方方面面,受到一点点自诩的伤害时,就会陷入烦恼和痛苦之中。很多伤害并不是别人刻意造成的,而是“我”太过度在乎。在乎者多伤害,伤痕累累源于对自我的过分执着。
  如果是一个身上长疮的人,连衣服稍微被刮蹭一下都会痛得受不了。当一个人太过度在乎自己的时候,周边任何人的眼神、言语等细微的小动作,都会认为是对自己造成的威胁和伤害。
我们经常看到暴跳如雷的人,控制不住情绪的人,就都有这个毛病。哪怕是大男人也没有用,很多时候平常给人感觉温文儒雅的人,当他觉得自己的面子受损的时候,完全就是崩溃性的,很夸张地爆发出来。这时候就能看出来,平时伪装得再好也没有什么用。
  难行莫过忍,但不忍就会把无始以来没有及时回向的善业,给烧得干干净净。“忍不了”是很可怕的贼,甚至完全是个强盗。你辛辛苦苦跑到寺庙去参加法会,念经、修行,做了很多功德,只要一个强烈的嗔恨心,就能把这一切善业烧干净。
所以,一方面,我们要强调修忍辱的重要性,一方面还要强调及时做功德回向。否则有漏的福报最怕碰到嗔恨心,前功尽弃,十分可惜。
  难修是为“忍”,但忍下来功德就第一了。任何时候你做一件事情,看淡就没什么会过不去。面子是什么东西?面子有几斤几两?不过是自我膨胀吹起来的气球而已。人家用一根小刺,就能让你泄了气。
特别是我们中国人,基本上都受面子之累,很多人都是被面子害死的。人需要有羞愧之心,更要有自我检讨的能力。一点自尊心人人皆需,但过度自尊就是自负。自负久了就会习惯去为面子而活着,就会越来越累。
  带着面具负重前行的人们,为了面子,争强好斗。一天到晚伪装自己,把自己搞得像个神,把自己举得越来越高。最后站得越高摔得越狠,从天上掉到地下粉身碎骨的有很多人。特别当别人捧你的时候,你很容易忘记自己是谁。
永远不要丢掉谦卑的心,时时观察好自己的内心世界,好好忏悔自身的业力。学会修忍辱,就是真正的修行。慢慢的你会发现,很多小事你能忍了,大事也就能忍了。忍,不是为了别人,最受益的正是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56#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12:10 | 只看该作者
净慧长老:心得明净2017年09月18日 15:16  新浪佛学  我有话说(18人参与) 收藏本文      


“云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净?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
  文/净慧长老
  “云何能得悟解法相,心得明净?信曰: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惟,亦不观行,亦不散乱。直任运,亦不令去,亦不令住。独一清净究竟处,心自明净。”
  佛法在修行的层次和悟理的浅深上,有种种差别,如何去了解这些差别,明白这些层次,使此心本具的光明和清净得以显现呢?道信大师回答说:“亦不念佛,亦不捉心,亦不看心,亦不计心,亦不思维,亦不观行,”这六件事都不要做。这六件事,是我们修行人反复在做的事情。比如说念佛,比如说怎么样管住我们的心,怎么样看住我们的心,怎么样分别计较凡心、圣心、善心、恶心,怎样思维,思维之后如何发起观行,根据法义的要求对照自己的言行等等。应该说这都是对修行人的正面要求,四祖大师却说不要去做这些事。不做这些事心怎么会明净呢?关键是“亦不散乱。”“亦不散乱”实际上就是无念的境界,无功用行的境界,不着诸相的境界。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要求不要起心动念去做这些事。心里面没有散乱了,那就心心念念在观行中,在思维中,在看心中,在念佛中。有散乱,才要去对治;没有散乱,就不需要对治。心不散乱,就是停止任何有意识的对治方法,任运保持平常心。
  “直任运”,就是相续不断地保任下去,毫无执着地保持平常心,随缘任运。“任运”一词本为随命运安排之意,用在修行上却不能作如是解。特别在此处,四祖大师说了有关修行的七个“不”之后,第八个要求“直任运”,是必须坚持的。“直”者相续不断,“任运”者真实、不做作,举目即是,触事皆真,无有走失,率性而真。这是修行者证悟后的境界,用语言解释不清楚。只可意会,难以言诠,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真正拥有了这种怡然自得、安祥愉快、心无散乱的境界,才能够体会到什么叫做“直任运”,能说得出来的都不是。
  “亦不令去,亦不令住”,就是直任运的状态。不是有意识地令心念安住,要一切顺其自然,无能无所,安详自在,清净了然。下面有三个形容词:“独一、清净、究竟。”“独一”就是没有第二念;“清净”,没有烦恼污垢;“究竟”,没有对立面,无能无所,能和所成为一个,心和所做的事紧密结合在一起,一点空隙都没有。在这种状态下,“心自明净”,你的心自然而然就是明净的。这一段文字讲的是顿悟,下面接着讲渐悟。
  “或可谛看,心即得明净,心如明镜。或可一年,心更明净。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净。或可因人为说,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须说得解。”
  “谛看”就是认真管住我们这颗心,令杂念不起,烦恼不生,久而久之,这颗心就可以得到明净,如同明镜一般。用谛看的方法,“或可一年”,看它一年,“心更得明净”,这是时间最短的;“或可三五年,心更明净。”从时间上说,有一年开悟的,有三年开悟的,也有五年才开悟的,就看每一个人的根机如何,用功怎样。就看他用功得不得法,是精进还是懈怠。根据这些因素而定。“或可因人为说,即得悟解;或可永不须说,得解经道。”从开悟的时间上说,有顿、有渐。从开悟的因缘上说,有自悟,也有他悟。许多祖师用功几十年,心里明净不了,经过老师一点拨,马上就开悟。也有的不需要人说,他自己就能够得解。“得解”实际上也就是开悟。《五灯会元》等禅宗语录有很多这样的记载。
  虚云老和尚开悟,就没有老师点拨。老和尚在高旻寺打七,护七师倒一杯茶,茶溅到他手上,手被烫了,杯子掉在地上,听到那声响,开悟了。我们可能房子塌下来也开不了悟,打大雷也开不了悟。因为我们没有用功啊!一定是用功到了那种境界,才会有那种结果。
  还有的是因为有人说,他就开悟了。六祖大师得法以后,从黄梅走回广东。五祖麾下的五百弟子,觉得衣钵给一个没有出家的行者得去了,心里很不平衡。应该说,那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跟五祖那么多年都没有得着衣钵,神秀大师为五百多人的教授,都没有得到衣钵!他一个南蛮子,没来几天,就把衣钵拿走了!”尽管都是修行人,还是不免起心动念。其中就有一位慧明上座,曾经当过军官。他说:“这不行!我一定要去把衣钵要回来!”六祖在前面走,他就在后面追。一直追到江西、广东、湖南三省交界处的大庾岭,把六祖追上了。当时六祖有所察觉,就把袈裟和钵盂放在石头上,自己躲进草丛里。慧明上座追上来,发现衣钵放在石头上,喜不自胜,打算拎起衣钵转回黄梅,结果拿不动。这时候他生起惭愧心,觉悟这绝对不是一领袈裟一个钵的问题。于是他就呼唤行者的名字。六祖走出来对他说:“若要袈裟在此。”慧明上座说:“我不为袈裟而来,我是为佛法而来。”六祖大师就让他摒除万念,然后对他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一言之下,慧明上座马上开悟了。这就是有人点破而心得悟解。
  “众生心性,比如宝珠没水,水浊珠隐;水清珠现。为谤三宝,破和合僧,诸见烦恼所污,贪嗔颠倒所染,众生不悟心性本来常清净。故为学者,取悟不同,有如此差别。今略出根缘不同,为人师者,善须识别。”
  众生的心性就像掉在水里的摩尼宝珠。水清了,珠子就显现出来;水混浊,珠子就看不见了。“诽谤三宝,破和合僧。”这两条在犯戒的罪过里面是最重的。出家众受沙弥戒、比丘戒之前要问遮难,其中就有一条是否破和合僧。“破和合僧”就是破坏僧团的团结。僧团为和合僧。六和合:“身、口、意、戒、见、利。”“身和同住,口合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身口意三业要和合,戒要和合,见解要和合,利益要和合。牛奶每个人一瓶,饼干每个人三块,利合同均,不能有人享受特权。有特权思想,僧团就会产生矛盾。谁引起这件事,谁就是在破和合僧。如果有人在六和合任何一个方面造成僧团的矛盾,那就是破和合僧。不管是出家众还是在家众,都要维护僧团的安定团结、和合共住,维护僧团的和合是学佛人的第一要事。如果有这样一些烦恼染污,就很难悟解心性本来常住清净。
  我们学道的人,有顿悟的,有渐悟的,也有的人罪业深重、障碍重重,那就不可能开悟。众生的根性不同,所以要得悟解的情况也不相同。每个学道的人,具体根机千差万别。“为人师者”,作为一个善知识,就要善于识别众生的根机,因人施教。不能千篇一律。千篇一律,那一定是有的人能受益,有的人不能受益。善于识别根机,是为善知识的第一要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57#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12:29 | 只看该作者
贪嗔痴三毒中贪毒最盛 请生活的简单一点佛学苑腾讯佛学明一法师2017-09-22 14:50
[url=]分享[/url]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6评论 收藏

食唯一钵,衣唯一衲(网络图)

文:明一法师

以前写过《学佛的方法》这篇文章,主要是讲学佛要皈依佛、法、僧三宝;勤修戒、定、慧三学;息灭贪、嗔、痴三毒;净化身、口、意三业。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因为我们有痛苦,痛苦从什么地方来?主要是从贪、嗔、痴中来。而且这三毒中贪毒最盛,人生的很多痛苦由它而来。所以克服贪的毛病是我们学佛的很重要的下手处。

贪的毒害真是罄竹难书,这里从自己的生活角度简单讲讲。我们出家人的生活,在佛陀时代规定为:粪扫衣、常乞食、树下坐、腐烂药。这是佛陀根据印度的生活环境制定的,到了中国就有所改变。

比如衣服,因为中国的气候要比印度冷,所以衣服就不能只穿三衣了。变成要求尽量简单,所有衣服必须与俗服有异,要求三种染坏色。所以我们出家人穿僧衣基本上是按照这种制度制作的,我们也常常叫衲衣,从而出家人常常被称为衲子。但是祖师中也不乏“食唯一钵,衣唯一衲”的人。

在中国没有像印度那样布施给道人饭食的风俗习惯,所以在中国你要是想沿户乞讨是不能生存的。所以出家人基本是住在寺院里面,为斋主做佛事接受供养或自耕自给几种生存方式。树下坐和腐烂药在中国更是行不通了,只能保持让生活尽量简单而已。

自己从来就喜欢简单的生活,因为生活简单的直接好处就是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用来看书学习和打坐,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烦恼。比如去年失窃之后,没有电脑,不上网,不写东西着实让自己感觉舒服了一阵子。好几个朋友要给我买电脑,我都是告诉他们让我休息一段时间,过完年再说吧,不要逼得这么紧。

简单生活(网络图)

用旧得和不好的东西是一种福报,比如去年手机因为破旧不值钱没有被拿走,给自己省下很多的麻烦。后来向朋友要笔记本电脑也是宁愿要旧的,要破点,慢点没有什么关系,因为只是打字和维护网页,用不了那么快的速度。

同样生活中也是这样,从库房里面要点旧的衣服和鞋袜穿。即减轻了库房的压力,也省去很多的资源浪费,穿着和新的一点也没有区别。所以自己常常跑去库房去占便宜。很多居士要给自己买新的,能劝阻的都劝阻了。没有劝阻掉的自己就常常拿到流通处去换别的东西,比如换书与人结缘,因为实在用不了那么多的新东西。

现在国际上总为石油战争,可是我们的塑料包装制品越来越多。去年打七的时候发现,两块饼干也要用塑料包装得亮闪闪的,难怪塑料制品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其实再怎么包装,难道会改变它垃圾食品的身份吗?防腐剂和膨松剂一点也不能少用。斋堂的一碗粥要比它的营养价值不知道高多少倍。所以打七的时候总是希望不要吃饼干,哪怕是干啃馒头也比它强啊。

祖宗给我们留下的《缁门警训》里就有这么一句话:“不务营构。”就是要我们生活得简单一些,以便有更多的时间用来解决我们了生脱死的问题。当然事物都是缘起性空的,有好的一面就必然有坏的一面。但是简单一点的生活会让我们的贪欲减少,更容易得到解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58#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12:35 | 只看该作者
因果跨越时空 对现世有什么意义?佛学苑腾讯佛学希阿荣博堪布2017-09-22 14:31
[url=]分享[/url]
  • QQ空间
  • QQ好友
  • 新浪微博
  • 微信好友



0评论 收藏

因果(网络图)

文:希阿荣博堪布

严格说来,因果都是跨越时空的,因与果不可能出现在同一时空点上。时空的间隔有长短远近之分,而这长短远近没有绝对,是因人而异的。超出了某些人接受和认知范围的事物,可能对另一些视野更广阔的人来说,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并能从中得到启发、借鉴的。

比如,只关注眼前的人,你跟他讲历史、讲未来,他会觉得那些与他目前正在做的事没什么关系,考虑那些没多大意义。可是稍有远见的人就会懂得:“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过去发生的事会告诉我们事物发展兴衰的规律,并预示事态变化的趋势;考虑未来,可使我们以更具持续性的方式去做事,而不至于急功近利,路越走越窄。

“跨越时空的因果”对现世有什么意义?这取决于众生各自的智慧和福报。对一只朝生暮死的昆虫来说,隔夜就是隔世,它很难明白昨日种种与今日种种之间的联系和延续;它不知道它那一天的生命与整个自然界的发展变化、与整个生物进化史都密切关联。但对人来说,明白这一点是很容易的,因为人的福报和视野比昆虫大。如果虫子说:“没有昨天也没有明天,今天的太阳落山后就再不会升起来。”人类听了,一定会发笑。同样的,若智慧和福报超过一般人,就能知晓过去将来,知道因果在较长时空跨度里的演变过程。

佛法时空(网络图)

凡夫受因果律支配,却因为不能现量了知因果而常常疏忽、懈怠。地上菩萨出定时也在现象的缘起法中,由于菩萨以入定智慧之力在出定时能基本现量了知何因感何果,因而菩萨不昧因果,详细取舍因果,精进地行持六度万行。所谓“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正是如此。

有人问:如果有轮回,为什么世界比以前多了那么多人口?多出来的那些是哪里来的?

佛教的轮回讲的是六道轮回,众生跟随业力在天道、阿修罗道、人道、旁生道、饿鬼道、地狱之间生死流转,不是只在人道循环。其他道的众生在耗尽福报或偿尽业报之后,会堕落或上升到人道来;而人在一期生命结束后,也会随善恶果报或升天或堕入三恶道或继续投生人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59#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13:00 | 只看该作者
星云大师:做到这四点 你也可活出丰富多彩的人生
2017年09月23日 09:01:27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星云大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10人参与 6评论



人之一生有生老病死,恰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确实相仿。人间因为四季更迭而变化多彩,人生也要像四季一样活得丰盛。


台湾佛光山开山宗长星云大师(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人生有生老病死,气候有春夏秋冬。拿四季来比喻人的一生,春天百花盛开,充满无限生机,就像年少岁月,灿烂美好;夏天艳阳高照,万物欣欣向荣,就如满怀理想的青壮之年,热情奔放;秋天落叶飘零,大地一片萧条,象征老病人生,寂寞悲凉;冬天冰雪覆盖,凄凄岁暮残冬,正如人生之最后,逐渐萎谢而亡。
人之一生,有生老病死,恰如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确实相仿。人间因为四季更迭而变化多彩,人生也要像四季一样,活得丰盛。如何才能活出丰富多彩的四季人生呢?
一、生命要像春天,繁花似锦。人到世间上来,童年时期有父母呵护,生活无忧无虑。及至青春年华,广交朋友,两性相爱,充满了理想。此时体力、精神都无比旺盛,虽不能呼风唤雨,但只要勤劳,世间的衣食总可温饱。然而生命的意义,不能只为三餐温饱,应该让生命活得像春天一样,所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春天的生命,前途似锦,应该尽情挥洒,让似水的年华岁月充满了爱,有爱的生命才有希望,才能生生不息。
二、性格要像夏天,热情助人。人的生命要活得像夏天,充满盎然生机,尤其性格要像如日中天的太阳,热情奔放,为世界奉献,为众生服务。一个性格像太阳一样的人可以光照十方,让万物在阳光普照之下,跟着欣欣向荣。一个有阳光性格的人,自己沐浴在夏天的阳光之下,清晨可以欣赏朝日,黄昏可以观看夕阳,即使是日正当中,也可以在树下乘凉。所以,热情奔放的人生,可进可退,当然是可喜可贺的人生。
三、行为要像秋天,沉稳内敛。春天、夏日过去了,秋天就会来临。这就如同人生经过了数十年岁月的磨炼,生命到了中年以后,思想、行为都到了成熟的阶段,也如五谷、果实到了秋天,慢慢结穗、成熟。人生经过了岁月的洗练,到了成熟的阶段,就知道如何传承、利世,如何用自己的成就,所谓“果实芬芳”来分享人间。所以,秋天的人生,不要悲伤年华老去。其实人生的精华,人生的意义,就在秋天成熟的岁月,甚至即使年届退休,也有“退而不休”的第二度春天再起。例如,过去是忙自己的事业,忙着照顾家庭,现在退休了,正好可以做社会的义工,可以更广泛地做善事。此时的人生,由于自己的智慧、经验丰富,所以一日的生命,可以胜过他人许多的岁月。
四、思想要像冬天,成熟稳重。人生到了冬天,思想臻于成熟的阶段,可以环游世界,广增见闻;可以含饴弄孙,增加欢乐;可以著书立说,立功、立德、立言。所以,人生到了冬天,不要以为是老之将至,其实冬日是功果圆满之时,只要留下的功果可为世人所爱,即使花朵枯萎凋谢,但是种子埋藏在土里,还怕没有萌芽、成长的一天,还怕生命不能再起吗?
无门禅师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只要能随缘自在,四季无不是光风霁月,晴空朗照。
本文摘自星云大师著作《越不怕死,活得越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060#
 楼主| 发表于 2017-9-23 13:05 | 只看该作者
重新认识阿罗汉后 你还会轻浮地诋毁他们吗?
2017年09月23日 08:44:20
来源:凤凰佛教综合 作者:宣化上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url=][/url]

30人参与 12评论



一提起阿罗汉,在不少佛教徒心目中,那是一种不怎么光辉的形象。阿罗汉智慧浅薄而自私自利,经常跟佛陀耍起小孩子脾气,他们只顾着自己的解脱。


身心清净阿罗汉(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编者按:一提起阿罗汉,在不少佛教徒心目中,那是一种不怎么光辉的形象。阿罗汉智慧浅薄而自私自利,经常跟佛陀耍起小孩子脾气,他们只顾着自己的解脱,在解脱涅槃等各个方面都不够究竟,貌似是根器低下的一类成就者。
人们总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喜欢寓言却忽视深奥的法义和事实。于是他们就开始了荒唐的行为,一边崇敬着自己没能理解的无上佛法,一边却诋毁着无上佛法造就的漏尽者。
阿罗汉者。能飞行变化。旷劫寿命。住动天地。   
“阿罗汉者”:怎么叫阿罗汉呢?方才说的四果阿罗汉,到这种阿罗汉的位置上,不需要再学了,这叫无学位;初果到三果,都叫有学位。四果阿罗汉又叫证道位,二果和三果叫修道位,在这地位是修道,初果叫见道位。   
在本经后边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特别要小心,不要相信自己的意念,你自己的意念不可以相信的。证四果阿罗汉乃可信汝意,你什么时候证得四果了,那时候才可以相信你自己的意思。   
证得四果阿罗汉的圣人,他没有欲爱,欲爱都断了。是什么证明他证得四果?因为四果的圣人,他走路的时候脚不沾地,离开地总有三分那么高,因为这样子他才不会把虫蚁踩死。他不像我们人走路,会踩死虫子、蚂蚁,他不会踩虫蚁的,由这就证明他是证果了。不单是证四果能这样,证初果就能这样子,所以说“能飞行变化”:证四果阿罗汉的人,他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去,能变化无穷。所以我在台湾时,那位广钦老修行,我请他到美国来,他就指指他的心,说他随时都可以来的。来是可以来,他自己知道他来了,旁人还没有知道他来,除非开眼的人,可以看见他来了。   
可是证了四果阿罗汉,不单精神能到任何的地方去;就这个肉体也可以去的。随便可以去,不需要买飞机票,就可以在虚空里旅行,所以能飞行变化。阿罗汉有十八变,这些变化都是不可思议的。   
“旷劫寿命”:旷劫就是长远的劫,也就是无量劫。证得四果阿罗汉,愿意活多久,都可以的,没有问题的。他这身体坏了,实在老了,他又可以换一个身体。他换身体,也很容易的,所以叫旷劫寿命。   
证得四果阿罗汉的人,那时候就生死自由了,真正得到自由了,愿意活著,就活著;愿意死,什么时候都可以死。愿意站著死,就站著死;愿意坐著死,就坐著死;愿意走路死,就走路死;愿意睡觉死,就睡觉死。很自由的,没有任何人能管得了他,所以叫旷劫寿命,又叫无生,无生就是这个道理。无生,也不灭了,不生不灭了。   
“住动天地”:阿罗汉所住的地方,无论天神地只都受他的感动,都受他的教化,这叫住动天地。他住在什么地方,都有天龙八部常来护法。若有一个阿罗汉在这个地方上一住,那地方就很平安了,没有狂风、暴雨、地震、山崩、海裂、海啸,这种种的灾难都没有了。因为护法善神时时都拥护他,令他一切都得到吉祥。但有时也会有不吉祥的事情,这都是业感所现,偶尔有这个情形。因为在因地修行不圆满,在果地的时候就会受到磨难,所以说“修福不修慧,象身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有的时候阿罗汉也没有饭吃,化缘乞食也没有人供养,这就因为在因地的时候,只知道修慧,不知道修福,所以证阿罗汉果后,很没有福报,很少人供养。   
住动天地,又有一个说法,说阿罗汉的一行一动,无论他做什么,天地都为之震动。那么以上这是阿罗汉简单的解释。   
方才听到说阿罗汉住的地方没有一切的灾难,有人生出一种怀疑,怀疑阿罗汉住的地方不平安,这个我不答覆你。我现在举出中国虚云老和尚,他一生的感应。他在南华寺住的时候,日本用飞机投炸弹,投了几个都不响,没有爆炸。有人说这是碰上了,就是碰上,你也要碰得上啊!你若碰不上,那又怎么讲呢?所谓碰上就是恰恰遇著那个炸弹不会爆炸,是这么样的意思,但是旁人怎么没有碰上?怎么单单南华寺那儿碰上?   
还有,虚云老和尚在云南云栖寺传戒的时候,那树上都开莲华,那么他没有到的地方,怎么没有开莲华呢?那草叶、菜叶上都现出佛像来,这一种的感应力量,人还不认识,逐以为这只是一时的祥瑞。虚老在南华寺时,死了几百年的柏树,又活了,又生出枝桠来,这都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好像那白狐狸也来皈依,这一切一切都是不可思议的情形。不过当时一般人还都不太认识,等虚老圆寂了,人人才都赞叹,都说虚老是证果的圣人,是菩萨再来。啊!人就是这样子,对面就会错过去,错过去,又后悔了,人就是这么样一种奇怪的动物,愚痴的动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9-24 03:24 , Processed in 0.059068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