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5521#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3:00 | 只看该作者
【般若禅堂】
(一)【早晚功课】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最新业绩】20180621课堂笔记279张。
【统计范例】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
【最高纪录】20180620课堂笔记309张。
【评分标准】合格150 良好180 优良200 优秀220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0528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课堂笔记20180410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5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136,450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张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22#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3:0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23#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3:51 | 只看该作者
圣严法师《在家律学》
佛法在印度,早由空有两大思潮的激扬,而演成大乘性相的两大派系。传来中国,到了黄金时代的隋唐,大小乘十宗的旗帜,也已很鲜明地竖立起来。各宗派的创立者虽从修证佛法的境界各自发挥其心得,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建立其不同的宗派。可是回到修持上来,则不归于戒律,即归于禅观或净土;而修禅观或净土行者,仍不能离开戒律,以戒律为修习一切善法的基础。那么,不论出家或在家佛徒,对于戒律都是一样的需要,因全部佛法都是建筑在戒律之上的。所谓:“一切众律中,戒经为最上;佛法三藏教,毗奈耶为首。”这是为佛教徒的铁律,谁也不能否认的。


有志修学佛法而于戒行有亏的,读到佛陀这些教诫的经文,不能不毛骨悚然而思有以匡正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24#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3:56 | 只看该作者
对出家人的称呼你知道多少
2018年06月19日 15:00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你可知对出家人的称呼?你可知对出家人的称呼?
  文/然妙法师

  有关对出家人的称呼,不思量不知道,一思量吓一跳。各种称呼五花八门,数量上还真不少,别说一般在家居士难以区分,就算作为新学的出家者,也未必分的清楚,更或者,区区一篇小文,根本不足以将各种称谓详细的说明。因此,仅挑一些现实生活中用到的,略为介绍一下。

  首先说“法名”、“字号”的问题。按说,现如今在名字上保留古代传统的,可能也就只有出家人了。中国古代,不论僧俗,都是有名有字有号的。名与字不相同,如《三国演义》中刘备一出场得这么说:“在下姓刘,名备,字玄徳。”那么关二爷呢,就说:“某家姓关名羽,字云长。”一直到了近代,像孙中山,姓孙,名文,字载之,号日新,中山也是他的外号之一,也都还是这个传统。现如今,因为受西学影响,大家已经不再另取名与字,只剩下姓与名了,填资料,也只有姓名一栏。

  但是出家人,依然保留着名与字的传统,每位出家人都有两个名字,一为法名,一为字号。更具体的分,字号也应该是分开的,字是师长给予,方便外人称呼,号是自己选的,类似于今天笔名、网名。像智者大师,法名智顗,字徳安。再比如虚云老和尚,法名演彻,字德清,号才是虚云。法名是师长或者长辈才能称的,一般在戒场,戒师称戒子法名,师父称徒弟法名。平辈之间,或是晚辈,不能直呼法名,只能称字号。比如智者大师,当时的僧人们,断不敢直呼智顗,只能称德安。然而,本人自称,或信件落款,作为自谦,应当自称法名。

  其次,“师父”与“师傅”,许多人傻傻分不清,“父”与“傅”混用。其实很简单,将之能与父辈比肩的,称“师父”;能传授技艺、知识的,称“师傅”,比如木匠师傅、茶艺师傅等。出家人,所传授教导的是精神层面的佛法,给予的是法身慧命,有教育之恩,因此称“师父”。当然,若个人以为,师父所教的,不过是些活命资粮,不能达到精神层面的帮助,不堪“师父”,那叫“师傅”也无妨。所以,“师父”其实是双方面的考核,不仅仅是在家信众对出家众的尊称,也是出家众自我反省的根据。

  再者呢,“大师”这个词,原本是对佛的尊称,是个专有名词,经典中有尊称佛为“大师”的。佛入灭后,后人对高僧大德或者各宗祖师,也会称大师。这是因为后人对祖师的敬重,但是这个称呼也仅仅是在祖师们圆寂后才用。现如今有些人对活着的僧侣称“大师”,自以为是恭敬,实则是很不恰当的,甚至有时候会被人觉得有点戏谑的意味。被称呼者,也切不可沾沾自喜,一则称呼原本不合适,二则,没有大修行,自居高名位,实在是非常损福报的事,不可不谨慎。

  还有“上人”一词,在《摩诃般若经》中说:“何名上人?佛言若菩萨一心行阿耨菩提,心不散乱,是名上人。”从这个层面讲,上人的境界也是非常高的,能处于正觉,心不散乱,这种境界也就是圣者境界了。这个称呼与“大师”一样,具有崇高的境界与地位,只是,现今一些人,不知其中真义,任由弟子们以此尊称,也不纠正,恐怕也是不合适的,搞不好也会有损福报。

  “法师”是对精通经论的僧人所特有的一个称呼,如玄奘法师,精通经、律、论三藏,我们称他为“三藏法师”。对于戒律精通的,可以称为“律师”,如道宣律师。对于论藏精通的,称“论师”。法师中,“三藏法师”是最高的称谓,其次是“法师”,然后是“律师”、“论师”。现如今,只要是个僧人,都称“法师”,乃至于刚出家,尚未学经,尚未受具足戒,也称法师,其实是对“法师”一词的轻率。更有甚者,有些人,自我落款,也在名字后面写上“某某法师”,这就有点闹笑话了。

  还有“禅师”一称,也是对于出家人的尊称,《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卷下说:“天子问文殊师利言,‘禅师者,何等比丘得言禅师?’ 文殊师利答言天子,‘此禅师者,於一切法,一行思量,所谓不生,若如是知,得言禅师。’”即是比丘能得禅定波罗蜜,对于实相有所证悟,方可以称为禅师。又如南朝陈宣帝称南岳慧思和尚为大禅师,唐中宗赐神秀和尚以大通禅师之号,都寓有非常尊崇的含义。后来,因为禅宗的盛行,也用于对一般和尚的尊称。

  按理说,禅师也是个很高的称呼,首先要真正有禅修功夫,甚至如果按照经文来说的话,那得证实相的圣者才算真正的禅师,所以,一般的禅修爱好者,肯定不能随便称禅师了。就算条件放低一点,也应该是对禅修有好乐之心,而且真正在禅修上用功的人,才可以以此称谓吧?

  再说一下“和尚”,本来的意思是亲教师,古代一个寺院里,只有住持方丈才能以“和尚”称呼,因为德高望重,而且能住持佛法,教导僧众,领众修学,这才可以称“和尚”。许多人不知规矩,凡见到个出家人,都称“和尚”,实在是个错误。当然,现在“和尚”一词已经成为通俗的称呼了,等同于出家人的概念了,也是没有办法的。但是,作为学佛人,还是应当注意。

  还有“尼姑”,这个词是“比丘尼”的俗称。“尼”字,在印度代表女性,有尊贵的意思,不限佛教的出家女性所专用。佛教的出家女性,没受戒的叫沙弥尼,受具足戒的叫比丘尼,意思是女沙弥或女比丘。在中国,将未出嫁的女子称为姑,古代佛教中修行的女子大多童真入道,因此称沙弥尼及比丘尼为尼姑,这其实是将印度语与中国话合并的一个名称,并没有侮辱的意思,甚至有些人觉得这种称呼显得亲切。在宋代的《传灯录》中,也称佛门女众大德为“师姑”或“尼姑”的。只是到了明朝陶宗仪的《辍耕录》中,将尼姑列为三姑六婆之一,开始有了贬义。现在大家如果称出家的女众师父为“尼姑”,仍然是有点不尊重的感觉,是不太合适的。

  说到出家女众的称呼,江南一代还有叫“师太”的,最早应该是对女众寺院住持的称呼,相当于女众僧团之首,如普陀山,至今还保留着这个称呼,甚至有的人将年轻的女众出家者称为“小师太”。只是近些年,已经没有人这么叫了。

  对于出家人的这许多称呼,虽然复杂,但个人的观点是,在家众凡是皈依了,称呼出家众应以“某某师父”比较妥当,因为皈依,即是皈依一切僧宝,一切僧众都是师长。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出家、在家众有别,在家众与出家众不能互称师兄或师弟,哪怕皈依师父是同一位,但出家即为僧宝,也应当称其为“师父”。而且,师父没有大小之别,经典中说“沙弥虽小不可轻”,因为他已经走出解脱之门的第一步。因此,对年纪小的出家众称呼“小师父”、“小法师”也是极不妥当的。

  出家众平辈之间,称“某某师”是可以的,对长辈则应称“师父”或“某某师父”更为合适。记得早年间,有回见到师兄,一高兴,直接喊了师兄法名,被师父整整训了三天。而师父至今,喊我依然都是“某某师”,想来这才是僧团的传统。我的手机电话薄,大凡出家人,法名后必定注“师”、“师父”“法师”等称谓。这也是源于早年间,某位师长看我手机,骂我“你有多少福报,可以对诸师直呼其名”。

  我们学佛修行,凡事都可见于细节,许多好的传统也都是在细微处保存下来的,相互间的称呼自然也是传统之一。近日偶然谈及这个话题,略有所感,写个小文章啰嗦几句,希望我们都能在细微处用心下功夫。文中内容或有不尽准确之处,还望大家多多包涵多多指正。(来源:大象佛学图书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25#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4:07 | 只看该作者
太桥旦曾堪布:六度如何落实于生活
2018年06月16日 16:06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4人参与) 收藏本文     
完美的人生也是从修持六度而得到的完美的人生也是从修持六度而得到的
  文/太桥旦曾堪布


  布施并不只是送施财物,而是能放下对物质的贪欲。


  持戒并不只是断恶行善,而是能生起对轮回的出离。  


  忍辱并不只是压抑愤怒,而是能调伏内心的嗔恨。


  精进并不只是努力修法,而是能时时刻刻保持法喜。


  禅定并不只是得到平静,而是能安住于本然的自觉。


  智慧并不只是通达经典,而是彻底觉悟心的本性。


  布施不但得到荣华富贵,还能养成知足常乐。


  持戒不但得到人天安乐,还能养成道德完美。


  忍辱不但得到相貌庄严,还能养成心地善良。


  精进不但得到圆满成功,还能养成持之以恒。


  禅定不但得到心的平静,还能养成行为稳重。


  智慧不但得到自心觉悟,还能养成内心自在。


  布施的真正意义是远离贪欲,而不是怀着吝啬之心施舍于人。


  持戒的真正意义是表里如一,而不是仅仅行为端正而已。


  忍辱的真正意义是包容仇人,而不是麻木造作的忍耐。


  精进的真正意义是法喜充满,而不是执着于努力修持。


  禅定的真正意义是保持觉醒,而不是闭着眼睛什么都不想。


  智慧的真正意义是建立正知正见,而不是落入偏见。


  修持布施不但能去除吝啬,还会常常轻易发财。


  修持持戒不但清净恶业,还会常常菩萨保佑。


  修持忍辱不但调伏嗔恨,还能常常化敌为友。


  修持精进不但远离懈怠,还会常常道地圆满。


  修持禅定不但消失妄念,还会常常开展智慧。


  修持智慧不但破除无明,还会常常保持觉悟。


  六度的意义


  除了断除贪欲以外没有更好的布施。


  除了调伏自心以外没有更好的持戒。


  除了生起悲心以外没有更好的忍辱。


  除了充满法喜以外没有更好的精进。


  除了活在当下以外没有更好的禅定。


  除了觉悟真相以外没有更好的智慧。


  六度波罗密如何落实于生活


  生活中如何修持六度


  修持布施要送财平等。


  修持持戒要表里如一。


  修持忍辱要接受苦难。


  修持精进要面对现实。


  修持禅定要把握当下。


  修持智慧要放下执着。


  完美的人生也是从修持六度而得到的


  修持布施者,大方友多。


  修持持戒者,道德完美。


  修持忍辱者,平易近人。


  修持精进者,心想事成。


  修持禅定者,个性稳重。


  修持智慧者,处事圆融。


  修持布施者,财源滚滚。


  修持持戒者,龙天守护。


  修持忍辱者,亲友围绕。


  修持精进者,事业成功。


  修持禅定者,头脑清醒。


  修持智慧者,活得自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26#
 楼主| 发表于 2018-6-22 14:14 | 只看该作者
一位大乘佛弟子的早晨
转载 2018-06-20 14:48:33
标签:太桥旦曾堪布原创菩提心


文:太桥旦曾堪布



清晨,阳光普照大地,万物从黑夜中苏醒,新的一天开始了。这是一天之中最美好的时光,那么,作为一个大乘佛弟子,我们醒来之后应该做些什么呢?我们当然可以去烧香、供水、顶礼、做早课等,但这些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甚至可以忘记烧香、供水、做早课,但有一件事绝不能忘,那就是“利他”!利他之心能够发展为广大的菩提心,而菩提心正是大乘佛法的核心。所以,大乘佛弟子时时刻刻都不能忘记利他。





在我们睁开眼睛的那一刻,可以把刚才的睡梦观想为轮回,将清醒观想为证悟;当我们看到光时,可以观想众生的无明黑暗被破除了,都接触到佛法的曙光;我们从被子里钻出来时,可以观想自己和众生像破茧而出的小虫,冲出了生死的牢狱;起床时,观想所有众生都离开了轮回。经典中说,“睡眠和觉醒”是对“轮回和证悟”最恰当的比喻,因此,早上醒来非常有利于观想解脱轮回,然后充满热情地投入新的一天。


​​​


当我们刷牙的时候,可以观想牙刷就像利他之心,把一切众生的口业都清净了,从此刻起,一切众生都不再造口业了。​





​当我们吃早餐的时候,如果认为这顿早餐是自己花钱买的、是靠自己的努力换来的,所以吃起来心安理得,这样的想法就不太符合利他之心。正因为这一类世俗观念太强,所以我们依然在轮回。因此不能让这种观念继续束缚和伤害我们,要将其转变成利他的观念。即使暂时生不起利他之心,最起码不要浪费。浪费每一口食物,都是在浪费地球的资源和自己的福报。




那么,吃早餐时该如何观想呢?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感恩之心。一部噶举教言曾说:“吃饭的时候,要希望所有给予我食物的众生都得到究竟的安乐。”我们之所以能吃到面前这顿早餐,是因为有食材、调料,有锅、桌子、碗筷等,这些东西是凭空而来的吗?当然不是,是农民、厨师、工人等很多人辛勤劳动的结果。因此我们要心怀感恩,希望他们都获得究竟的安乐。不仅要感恩这些人,大自然的一切也都给予我们恩惠,比如窗外的朝阳、露水、空气、大地等。所以我们吃下这顿早餐,要让一切有情、无情都得到幸福和光明。





第二,供养之心。我们的身体是由无数细胞构成的,这些细胞中有无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生命,它们都要依靠我们的身体而存活。从金刚乘的角度说,我们的身体有无数诸佛菩萨、本尊、护法。因此,身体就像一个大家庭,自己就是这个大家庭的主人,我们要养活他们、照顾他们、供养他们、利益他们,这是主人应尽的责任。





第三,勇猛之心。吃完这顿早餐,要让吃下去的食物变得有意义,不能仅仅变成厕所里的垃圾,或是仅仅浪费了卫生纸,或是仅仅让自己变得更胖。吃完这顿早餐,我们摄入了很多营养,拥有了健康的身体和充沛的精力,要勇猛无畏地去从事更多的利他事业。





以这样的心态享用这顿早餐,不仅能增长我们的菩提心,还能让早餐变得美味可口。




​同样,在接下来的一天里,不论工作、办事、吃饭还是休息的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利他。不是说起床时要保持出离心、吃饭时要供养三宝、上班时要修菩提心、打坐时保持空性见等,不只是这样,而是所有言行都要保持同一个心态——利他。





然后我们再一步步扩大这种心态,从早到晚,从日到月,从春到冬,从生到死,时时刻刻不忘记利他。利他的对象可以先从父母、子女、朋友、师兄等小范围开始,然后逐步扩大到三界六道一切众生。





更进一步,当我们遇到恶缘时,也要保持利他之心。一位噶举大德曾说:“任何一个辱骂我、让我痛苦、伤害我的人,哪怕是杀害我的人,都希望他们得到究竟的菩提果位。”我们不仅在顺境中要利他,在遭遇各种麻烦时也应该利他。比如说,夫妻闹矛盾时,要保持利他;被别人辱骂时,要保持利他;遇到堵车、被他人抢路时,不能立刻就犯“路怒症”,也要保持利他;遇到要伤害甚至杀害我们的恶人,也要保持利他,并希望他们能获得究竟的佛果。这才符合大乘佛法的精神,体现了大乘佛法的伟大。佛弟子如果能把这种精神时时刻刻牢记于心,并落实于行,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27#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2:57 | 只看该作者
【般若禅堂】
                              
(一)【早晚功课】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最新业绩】20180622课堂笔记253张。
【统计范例】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
【最高纪录】20180620课堂笔记309张。
【评分标准】合格100 良好111 优良200 优秀222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0528
课堂笔记20180410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5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136,450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28#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2: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29#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3:54 | 只看该作者
梦参老和尚:做功课为什么要定时定量
2018年06月21日 10:30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梦参老和尚:做功课为什么要定时定量?梦参老和尚:做功课为什么要定时定量?
  我经常给我们道友说,我说你念佛也好,你修行也好,你下定决心,给自己定出功课来;定了一定要做到底。念佛不要泛泛地念,你一天或者念一个小时,完了这一个小时我念好多声阿弥陀佛,定时定量。如果不定时不定量,你渐渐就退堕了。

  同时自己得督导自己,不论什么灾难现前,不让它打破了你定时定量这个愿。这是你愿心,那你才能得到实际利益。如果你不这样子,泛泛的,就是我一天念佛、念佛。究竟念好多?如果你自己定的功课,自己定的功课,不是早晚殿。到你临要休息的时候,你突然间想起了我课还没做完,怎么办?

  我听着很多道友向我讲:唉呀!明天再补吧!反正现在也晚了。这个绝对不行。明天哪!明天补了;明天又拖到后天再补吧!补补,没有了。我遇着很多很多,我自己也如是。事情太多了,接触人干啥的,把你功课没做完,自己定的功课没做完。怎么办?人家都脱了衣服要睡觉了。起来呀!起来重新洗脸漱口,念经,念完了再睡。

  你治你自己这么治一两回,他不忘了。如果你今天没做,我明天再补吧!明天想想没什么事,我明天再补。明天呀!明天补不上了。后天,后天......没有了,渐渐就断了。

  好多道友修行,自己定的功课就这么断了。能够坚持三年五年,能够坚持十年二十年,到最后才跟你算总帐,你才知道它有力量了。有什么力量?你心开意解。这个不是学来的,这个我是深有体会的。我都不如你们,我小学都没毕业,我在家什么知识都没有,我出家才学到的。到你真正的理解到了;咱们不说悟了,就是理解到了,他不会再退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0#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3:59 | 只看该作者
一行禅师:成为一个自由自主的人
2018年04月26日 16:37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10人参与) 收藏本文     
每天的每一刻,都是训练自己念念分明的活着、聚集正念能量的好机会。每天的每一刻,都是训练自己念念分明的活着、聚集正念能量的好机会。
  文/一行禅师

  每分钟的修行都在聚集正念的能量,正念并非来自身外,而是你的内心。正念的能量可以帮助我们活在当下,完全地活在此地、此刻。当念念分明地喝下一杯茶,你的身心就完全结合成一体,你是真实的,茶也是真实的。但是如果你坐在一家播放着音乐的咖啡厅,脑海里想着工作,这并未真的在喝茶或咖啡,你喝的就是工作与担忧。你一点都不真实,咖啡也不真实,茶或咖啡只有在你回到自己的那一刻,在你将自己从过去、未来与担忧中释放出来时,才是真实的。当你是真实的,茶也变得真实,而你与茶的接触也变得真实,这才是真正的“喝茶”。

  你可以办个“茶禅”的活动,让朋友们有机会练习“活在当下”,真正的享受一杯茶与彼此的存在。茶禅就是一种修行,它能帮助我们获得解脱。如果你还牵挂、担忧过去,或担心未来,随时带着工作、害怕、焦虑或愤怒,你就不是自由的人。因为你未完全地活在当下,生命就不真的属于你,茶、另外一个人、蓝天或花朵都不是你的。所以,为了真真实实地活着,为了能深深碰触生命,你必须成为自由的人,培养正念可以帮助你获得自由。

  正念的能量就是活在当下的能量,你的身心是合一的,当你练习念念分明地呼吸、走路,就能从过去、未来、工作中解脱,又重新而完整地活着,完全地活在当下,“自由”是让你接触生命、蓝天、树木、鸟儿、好茶与其它人的基本条件,所以练习保持正念是如此重要。而且,这不是件必须花好几个月来训练自己的苦差事,一小时的练习就可以让你更加有觉照力。例如喝茶时,训练自己念念分明的喝茶,当下你就是个自由的人;做早餐时,也可以训练成为自由的人。每天的每一刻,都是训练自己念念分明的活着、聚集正念能量的好机会。

  ——摘录自一行禅师《你可以不生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1#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4:03 | 只看该作者
一行禅师:我们内心的能量区
2018年06月21日 16:23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8人参与) 收藏本文     
“正念”就是活在当下,清楚地觉察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正念”就是活在当下,清楚地觉察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
  文/一行禅师

  我们都知道当愤怒生起时,若采取任何语言或行动并不明智,因此,想克制自己的反应,须先从言行下手,其实真正该做的是:回到内心观照愤怒。

  愤怒是心中的一个能量区,是属于我们的一部分,是个内心正在受苦而需要照顾的小孩。当生气时,我们最该做的事,就是聚集另一个能量来拥抱与照顾愤怒。第二个能量区是正念的能量,也就是佛的能量,它存在于每个人心中,我们都有能力藉念念分明地呼吸与走路来聚集它。所谓“佛在心中”,不只是个概念或理论,而是真实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能力聚集正念的能量。

  “正念”就是活在当下,清楚地觉察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这个能量对于修行非常重要,它就如同慈祥的母亲,把自己正在哭泣的孩子——愤怒、绝望与嫉妒,拥入怀里,好好的照顾。

  因此,我们有两个能量区,一是“愤怒”,二是“正念”,修行就是要以正念的能量觉知与拥抱愤怒的能量。这并非是压抑愤怒,你必须温柔地、慢慢地做,绝不能使用暴力。正念是你,愤怒也是你,不该把自己变成战场,不要利用某一方去击倒加一方。我们不要认为“正念”是好的、正确的,“愤怒”就是坏的、邪恶的,只要认知到“愤怒”是负面的能量,而“正念”是正面的能量,你要以正面的能量“照顾”负面的能量。

  摘录自一行禅师《你可以不生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2#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4:07 | 只看该作者
禅解《爱莲说》:莲花是因也是果
2018年06月22日 12:52  禅风网 微博        我有话说(2人参与) 收藏本文     
禅解《爱莲说》:莲花是因也是果禅解《爱莲说》:莲花是因也是果
  文/妙华法师

  《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一篇美文。周敦颐终年活了57岁,一生为官非常清廉,以讲学做学问为要。宋史记评:精通政务,志在山林。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今天学习《爱莲说》,对于建立人格,甚至是让大家认识到反腐倡廉、净化社会环境都有现实意义。

  周敦颐是1017年生人,活了57岁。通俗的讲,他就是那个时代的司法战线的一员实干家。短暂的一生,受尽磨难和坎坷,破获了许多重大的案件,如摔笏保他命,永修沉案等,雪洗民冤"洗冤泽物"是他一生中恪守追求的事业。

  我们今天学习爱莲说,如果不讲大道理的话,对处于物欲横流,信息芜杂的时代,对于培养我们的心性和人格修养都有非常重要的指示意义。

  爱莲就会去种莲。周敦颐不管是在韶洲做官,在庐山下归隐,在汝城为官(濂溪书院这个地方),在道县读书,他自己都要开凿泉池亲种莲花。这不但是他的一种修养行为,也是他内心喜爱莲花的一种高洁的品质表现。

  莲花在佛教里讲得最多,几乎所有的佛经中都会谈到莲花,并以莲花命名。因此我经常和大家说,莲花就是佛教的logo。相当于中国的太极图,若是把太极图看懂了,胜过读多少的书籍。太极图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本,中华民族的思想之根。它非常简易,但是不容易读懂。

  莲花在佛经里记载有十大功德,现在我们普通老百姓眼睛看得见,能够闻得到,能够想得通的,至少有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莲花在百花之中,确实非常高洁。因此,古代的文人经常用莲花来展示一个人的品格。

  第二,她的特性,也是一般花所不具备的,它出"污泥而不染",把藕结在泥里头,把花开在天上。

  大家对于哲学,对于理学不太清楚,如果你懂得哲学与理学,你就知道这种描述是非常圆满的。

  一个人如果把哲学的思辨讲到了天堂,那种哲学再美,对人生没有意义。一个人如果把哲学讲得如何苦难,讲到地狱里头,对现实的人来说帮助也是不大。

  因此,大乘佛教认为,菩萨的境界和行为就是出污泥而不染的。

  理学的语境是"不即不离,不入不出",当然这种妙悟与禅宗有着深刻的内在的联系。如果悟到这个道理,对于我们学习宋明理学,研究哲学乃至对我们的人生来说都是非常好的一种定位与开悟。

  你仔细观察你身边的人,或者读书读成书呆子,或者信仰信成邪思邪行,都是因为他没有对莲花进行考量与参悟。

  如果考量莲花按照莲花的品格建立自己的人生自己的品格修为,对于人生不即不离,不出不入,大开圆解,非常有价值有意义。

  第三,莲花是因果同时的。

  其它的百花是花落了才结果,而莲花很妙,它上面开花,底下就开始长藕。从谈玄说妙的角度来说,用现在的微观技术,它是因中有果,果中有因,因果同时。

  那么它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我们一般人说我学了理论再去实践,再用实践证明理论。其实就像宋明理学的王阳明说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与行在人心上是高度统一、不可分离的。

  我们到现在还在辩论,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其实在明朝已经很好的解决了,只是我们没有学习没有继承。我们认为我们还在创新,实际上古人已经是白纸黑字写得明明白白。

  第四,我们人间是对立的,甚至是冲突的,但是莲花的花蕊花瓣是层层围绕,非常有序。它的美妙就在于层层围绕的秩序,这种有序其实是一种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道法。

  如果一个人内心和道相通,他的心行就非常有序。宇宙虽大,也好像一朵硕大无比的莲花一样,层层环绕,各在其位,又相互依存,美轮美奂。从以上四个方面,莲花值得我们"格物致知",值得我们大家去参悟。

  周敦颐在北宋初年,大概就是在35岁左右写的《爱莲说》,虽然学术上各有各的说法,有的说是在庐山下面写的,有的说是在汝城写的,我们这次游学了汝城以后,从年龄上推断,他在汝城写《爱莲说》的可能性更大。在庐山他年龄大了,再写爱莲说就显得有点幼稚了。如果是早年,十五、六岁的时候他在道县写的话,又不可能有这么成熟的人格哲思。所以说35岁左右在汝城写《爱莲说》是非常合理的。

  他那时候带了两个学生一个程颢一个程颐,其父程晌,非常看重周的人品与学问,故将二子交托周敦颐。其中《千家诗》第一首诗就是程颢写的:

  春日偶成

  云淡风轻近午天,

  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

  将谓偷闲学少年。

  我们今天中学课本里对这首诗的解释是不到位的。因为这首诗暗含儒者最高的人生境界,即"孔颜之乐"。暗含了一个人读书观察自然后,得到了高度的精神快乐。但是,我们今天的人读这首《春日偶成》后,表达不出这层意思来。

  昨天我们去登太极亭,从太极亭八卦台看到予乐湾(太极村)的时候,发现古人在解读自然的时候就能悟到大自然的启迪与禅机(还有永州月亮洞与道泉),把书本的知识(八卦五行学说)转化为对自然的解读,又在"心性中"予以强烈的"反应",然后又形象又抽象地表达给我们,使我们对于社会与自然以及心性学说,有更精辟几微的顿悟。其中的意义与价值不是一般悟性的人所能够了解的。

  我们现在看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甚蕃”,蕃就是多,在陆地上长的花很多,水里开的花也很多。

  从行文上来说,这是一种铺垫,从大处往小处写,铺垫、构思是非常巧妙的。这篇美文,总共才119个字,但它的结构是非常美的。古人用字写书惜墨如金,不会乱说的,这句话就把水里的花和草里的花一网打尽了,全部都写到了。

  《爱莲说》这个“说”字呢,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不是我和你说话的说,而是一种文体。

  “晋陶渊明,独爱菊”,晋朝的陶渊明,特别爱菊,我们都会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文人的情怀。

  还有一句话更典型,“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远离这些地方,只要你的心里是清净的,自然你就不会受到他的污染了。

  还有一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当官当得不好,回家去当农民的时候也当得不好,草很旺,豆苗很稀,实际上不是,这句话表现了他一种落拓的情怀,一种惬意自适的生活。

  这和今天的人,金银万贯,坐拥书城而不得解脱相比,那这个草盛豆苗稀就显得很潇洒。种庄稼种多少收多少,不计较我种植的收获,那对现在的人来说有很好的启发。

  陶渊明特别喜欢菊,菊花的药性是清火明目,菊花的气味是苦香的,菊花又爱长在山头崖畔,等到降雪下霜的时候才盛开,所以古代文人都爱菊花,用菊花来表示自己不畏磊落的情怀。这个大家一听就懂,古代文人诵菊的诗特别多。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这句话有两个意思。

  唐朝开国以来,雍容风雅,富贵天下,疆域拓展,文化昌盛。男人非常大丈夫,女人肥美,宽衣博戴,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这种生活,对民族会造成心里沉淀,认为那样的生活才是最富贵的。

  因此,这句话是双关,一方面说李唐富裕,另一方说世人都想纷纷仿效唐朝过一种富裕的生活。

  富裕的生活在花里头用牡丹来表示,牡丹的花期最多七天,而且风霜一打就落得遍地都是,开的时候特别烂漫,非常浓郁,这就是牡丹。牡丹代表着人们对富贵的向往。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浊清涟而不妖”。予就是我。只有我这样的人,独自欣赏莲花的风韵。

  我为什么欣赏它呢?出淤泥而不染,它是泥里长出来的,甚至说泥越脏越臭,它的花越鲜艳,但是它不染污泥,这个在佛经里,在《妙华莲华经》里,在《维摩诘经》里也多次谈到莲花的这种品格。

  佛门翻译家罗什是有故事的人,他告诉他的弟子:对于我的言行,你们“但釆其花,勿取其泥”,这里的花即是莲花。

  “濯清涟而不妖”,有一种莲花长在泉池清波当中,它开的花也非常的柔软高雅,但是不妖。

  美过度以后就成了“妖”。这里就暗含了一个意思,我们向往美,但是美不要过度,过度就成妖了。

  还有一个意思就是,美可以,但是美得不要造作。莲花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所以说这个“不妖”当中呢,就暗含了两个意思在当中。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这十六个字里,每一句话的理学含义都非常深。

  “中通外直”只有当一个人读书破万卷,读通了才可能中通,只有一个人悟道了才能中通,一般的老百姓,一般学问做不到家的人,悟不到一定深度的人,他的心里是不通的。

  心里的不通直接影响到他的相貌,他的品格,以及他的生命质量。人能不能最大的释放自己,很大程度取决于你通不通,很多人是不通的。

  所以"中通"在理学上来说是含义很深的。表面是写植物,实际上恰恰是借这个植物表达了宋明理学的理念。这种理念在周子就是:主静、阴阳、几微、守拙。

  外直,内里是通达的,是中通的,外面表现得非常的直。直,不阿谀奉承,不曲工谄媚。是道体在他身上表现为一种德性。

  我们讲中通外直时不能仅仅讲莲花生长得的一种状态,那就没意思了,而要细心体会他的理学的思想。不然,周子为什么被称为理学开山呢!

  “不蔓不枝”,比如凌霄花、金银花之类,我们以凌霄花为例吧,花开得非常烂漫,也很香,但是它会到处攀爬显摆的很。

  现实社会当中,有些人官当得很大,财富很多,但他是攀缘来的。到处结交权贵,那与莲花相比,有天壤之别。莲花是不蔓不枝。

  “不枝”从人的性格上来讲,直接可以理解为不节外生枝,不多事,安住于自己的本位,我是啥就是啥,这也完全符合宋明理学的人格修养的理念。

  “香远益清”一是表扬了莲花,你看到一池莲花开的时候,还没有到莲花旁边就闻到了莲花的香味,这是大家都可以感受得到的。

  这句话更深的含义在哪里呢?在名教思想,古代的商人和官人不是为了眼前的权威,不是为了眼前的利益建功立业,他们的一期生命虽然不在了,但是后人记得他的功名,像莲花的香味一样,传得很远。

  名教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教化一样是有效的。

  我们昨天去挖兰花,古人为什么喜欢兰花?野生兰花的叶是不刚不柔,有弹性之美,每一个都很有个性。然后它开的花是香中之王,在香花里没有任何香可以和兰花相比。如果在一个清净的家里有一株兰花开放,早上起来后,淡淡的兰香,沁人心脾。

  所以说自然界的植物,都是我们悟道的教材。但是我们人,是身心内外不安分的动物,不会静下心来,也不会用慧性去领悟。

  “亭亭净植”莲花是一根茎上开一朵花,“植”在这里是通假字,不是刚刚去种的意思,是很直,很远看上去很高贵的样子。“亭亭”是它独立的样子。“净直”是不依不傍的样子。这个大家就明白了,一个人在世间做人,亭亭玉立,不依傍任何人,不依傍任何权贵。那样的人格在爱莲说里就是描写的完美的人格,

  那它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我们在社会上要依靠政治生活,要靠经济生活,靠制度生活,要靠人情世故,我们能不能做到亭亭净植?都值得我们思考。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焉”是古代的语气词。在这里是当感叹词用。莲花你可以远远的欣赏它,就像圣像一样。“不可亵玩焉”你不能因为你的爱好把它摘下来,拿在手里头玩来玩去。

  有的花可以玩,比如摘枝桂花呀,闻一闻,闻够了就扔了。比如我们采一朵牡丹呀,照几张相,把它扔了。

  但是不能这样对待莲花,它不适合亵玩。其实这个亵玩还有人事上的用意在里头,我们在这个社会中有一些佞臣,就喜欢玩弄别人,耍权术,耍手段。

  “我是莲花,你别玩我,我不是供你来亵玩的,你不能说你想用我就把我要过来,不想用我就把我踢到门外去”。

  我们现在很多人就这么用人,像宋朝的有些佞臣,他们喜欢玩弄权术,他把文人、或者品格高贵的人排挤到乡下,流放到南蛮之地。

  在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中就会发现,有些理学家,有成就的人和佞臣的破害密切相关。朱熹、王阳明、王船山的人生遭遇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在理学或禅学的语境下,爱莲说的价值可以更好的突显出来。

  “余谓菊花之隐逸者也”,余就是我,谓就是说,菊花在花中代表花中的隐逸者,说到隐逸我们就会想到佛、道、儒这三家,很多读书人和修道人,对世间有了看法之后,就躲起来,产生自保隐遁的思想。隐遁的人也经常以菊花自喻。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牡丹花更贴近一般俗人的生活,一般俗人就爱追求财富,想过富贵的生活,牡丹象征了一种富贵。

  “莲,花之君子者也”只有莲花是花里的君子,因为莲花是具备了不离不弃的品格,是隐藏的人、显摆的人都不能比拟的。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不即不离,大家要在这里领悟到,是不即不离的人生观。不是躲起来,也不是我在人前显摆,而是和你们相处之道是不即不离。这也符合和其光同其尘的思想。

  当我们对得与失,成与败,阴与阳,入世与出世,空与有等人生哲学命题层层剥离,悉心洞彻之后,"不即不离"的大乘佛教思想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噫,相当于感叹词,古代人直抒胸臆。后面就是总结了,一篇文章从第一句“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这句话就算第一段。

  中间这一大段,就是通过比较,论述他为什么喜欢莲花的道理和理由。最后这一段就是《爱莲说》的结尾。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即便是这样,对菊花的爱,对菊花这样一种偏颇的爱,淡泊的爱,在陶渊明以后都很少有人听到了,大家不会像陶渊明那样不为五斗米折腰,大家都会去攀权附贵,所以说也不会有多少人真正会欣赏菊花了。

  这一句和“晋陶渊明独爱菊”遥呼应。如果说“晋陶渊明都爱菊”是伏笔,他在这就点题了,即便是这样,爱菊花的人和爱莲花的人也无法相比,爱菊花的人也是少之又少了。

  那言外之意就是说,我和你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我欣赏的荷花你欣赏得了吗?你欣赏不了了。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真正爱莲花的人,我能够在哪里找到知音呢?哪里还有人能够像我这样爱莲花呢?爱莲花、种莲花,把自己的品格培养成像莲花一样,像莲花那样树立人生的价值观呢?因此,这句话是反问句。

  同予者何人?我到哪里去找知音呢?没有人是我的知音!所以说没有人了解莲花所隐含的理学思想。莲花这种植物,他背后所隐含的理学思想是非常微妙非常精深的。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下的人,时髦的人都喜欢牡丹,因为牡丹是富贵的。宜乎众矣,这种花的样子,众人都特别喜欢。因为它代表福贵。这句话一是全文的结尾,里面也隐含了一种凄婉之美。

  他没有直接表扬什么东西,他只是从正面来描写,今天这个社会爱牡丹可能更合适。牡丹花是众人所欣赏的。

  今天的人们是否更喜欢艳俗的牡丹呢?

  那家破人亡,身败名裂的贪官多像狂风暴雨后,落红狼藉的牡丹花!

  《爱莲说》这篇短文很厚重地和盘托出。文章虽然结尾了,可是留给我们的思考,可能需要上千年上百年才能够想明白。

  今天我们在汝城把《爱莲说》从禅学与理学的角度欣赏一番,实际是要启迪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智慧。

  让我们今天的人能够像爱莲说所描写的品格那样,像周敦颐一样去建功立业,为政为学。我想这可能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3#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4:37 | 只看该作者
管好自己的嘴,不要随便说这些话
2018
06/23
11:10
祖道影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知是空华·即无轮转

  欢迎关注祖道影



  语言可以修饰一个人的外表,一开口说话就必须很注意才行。

  古人所说的“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就是这个道理。

  意思就是灾祸都是从嘴里出来的,指说话不谨慎容易惹祸。

  一个人锋芒毕露,必定会遭到别人的嫉妒和非议,甚至引来祸端。

  人生在世,不可避免地要与人交往,要想过得愉快,就要处理好自己与身边人的关系。

  所以,管好自己的嘴,不要随便说这些话。

  1、不要评价别人的好坏,因为他们并不影响你吃饭。

  2、不要评价别人的德行,因为你不见得比他更高尚。



  3、不要评价别人的家庭,因为那和你没有一点关系。

  4、不要评价别人的学问,因为世上最不缺的就是学问。

  5、不要评价任何人,哪怕是你最看不起的人。

  6、不要胡乱花钱,因为明天你就可能失业。

  7、不要趾高气扬,因为明天你就可能失势。

  8、不要太过张扬,要明白没有一个人会比你更弱小,总之,做人要低调一点。

  9、不要依靠别人,因为生活沉重,谁都想活得轻松。

  10、不要伤害别人,因果迟早都会来。



  11、做人不要解释,是智者的选择。

  人生在世,我们常常产生想解释点什么的想法。然而,一旦解释起来,却发现任何人解释都是那样的苍白无力,甚至还会越抹越黑。

  山不解释自己的高度,并不影响它耸立云端;

  海不解释自己的深度,并不影响它容纳百川;

  地不解释自己的厚度,但没有谁能取代她作为承载万物的地位…

  别低估任何人,你没那么多观众,别那么累。



  12、不要随意发脾气,谁都不欠你的。

  现在很痛苦,等过阵子回头看看会发现其实那都不算事。

  我们常常抱怨生活对我们不公平,其实生活根本不知道我们是谁…

  13、不要去讨论谁的修行好与不好。修行在个人,别人是你的一面镜子,反射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不足中修炼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4#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4:46 | 只看该作者
印光大师讲心经:佛我众生,无差别之心!
2018
06/23
12:50
传统文化与生活智慧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一)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之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之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之要道,凡百行人作佛之良谟。文简而义丰,词约而理着。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于诸经中,最为第一。虽只二百六十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甚深义理,包括罄尽。良以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彼当机,广略适宜。广之则罄海墨而莫尽,略之则觅一字而叵得,令彼闻者,各得实益。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常持此经,依之修习,自可空五蕴而证诸法实相,离颠倒而得究竟涅槃。以故古之名人,每每诵至数百万遍者,以其为总持诸法之法门故也。


  夏慧华居士,次子叔夔,姿性聪敏,热心公益,素抱不为良相,必为良医之志。于北平协和医学校,为学生会会长。民十五年,年二十七,病亟将终,问其父曰,《心经》不生不灭,作何解说。居士谕之曰,此示吾人心之本体,如太虚空,无相无形,非空非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生死而不垢,证涅槃而不净。生相尚无,灭从何有。能悟此理,堪名佛子。虽然,谈何容易,汝且一心念佛求生西方,迨至华开见佛,证无生忍时,始为分证此不生不灭之心体。从兹进修,直至三惑净尽,二死永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时,方为究竟证此不生不灭之心体。切不可以闻名为亲证,不求往生,以致长劫沉沦,莫由出离也。未久即逝。


  彼平生于佛法绝未措怀,临终问此,殆有宿根欤。蒙居士开示,纵不往生,亦可以作来生入道之缘,较彼没世不闻者,奚啻天渊悬殊也。


  居士因此欲流通《心经》最显豁详明之注,冀初机悉能领会。范古农居士,令印明弘赞法师之《心经添足》,又为校其字句。因付排令印若干卷,施诸净侣,以结法缘而资超荐。留板两付,以备永永续印。所愿见闻受持者,同以甚深观智,照见蕴空,亲证此不生不灭之心体,而度一切苦厄也。(《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下《心经添足重刊流通序》)


  【注释】


  《心经》,发挥三世诸佛所证的菩提涅槃,一切众生本具的真如佛性,十方如来度生的要道,一切修行人作佛的良谋。文简而义丰(广),词约而理着(深)。普令上中下根,同得一超直入如来地,在诸经之中,最为第一。虽然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而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甚深义理,包括究尽。实在因为如来智慧,自在无碍,随当机众生,广说略说,都很适宜。广说,竭尽大海般的墨水,也不能说尽;略说,求觅一字也得不到,令听闻到的人,各自得到真实利益。末世众生,根机陋劣,常持此经,依此修习,自然可以“照见五蕴皆空”而证得诸法实相,“远离颠倒梦想”而得到究竟涅槃。所以古来名人,每每有诵到几百万遍的,因为《心经》是总持诸法之法门的缘故。


  夏慧华居士,他的次子夏叔夔,天姿聪敏,热心公益,平素抱着“不为良相,必为良医”的志向。在北平协和医学校,做学生会会长。民国十五年,二十七岁,病重将要临终,问他的父亲说:《心经》中的“不生不灭”,是什么意思。居士告诉他说:这是显示我们心的本体,如太虚空,无相无形,非空非有,在凡不减,在圣不增,居生死而不垢,证涅槃而不净。生相尚且没有,灭相又从何而有。能悟此理,方才名为佛子。虽然如此,谈何容易,你暂且一心念佛,求生西方,等到华开见佛,证无生法忍之时,才是分证到这个不生不灭的心体。从此进一步修行,直到三惑净除,二死永亡,圆满菩提,归无所得的时候,方才是究竟证到这个不生不灭的心体。千万不可以闻名当作亲证,不求往生,以致长劫沉沦,没办法出离。不久,他就往生了。


  他平生对于佛法,绝对没有在意,临命终时,问到《心经》的意思,莫非是宿世有善根吗?承蒙居士开示,纵然不往生,也可以作为来生入道的因缘,比起那些终身没有听闻的人,何只天渊悬殊。


  夏慧华居士因此想要流通《心经》最明了通达,详细简明的注解,希望初学人都能领会。范古农居士,令他刻印明朝弘赞法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添足》,又为这本书,校对其中的字句。交付排印若干卷,布施诸位清净法侣,以结法缘而资助超荐亡灵。留下两付刻板,以预备永远续印。祈愿见闻受持者,同以甚深观智,照见五蕴皆空,亲证这个不生不灭的心体,而度一切苦厄啊!






  (二)


  详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无差别之心,虚灵洞彻,澄湛常恒,即寂即照,非有非空,绝凡圣之名称,无生灭之幻象。离心缘相,故情识莫能测度,超文字关,故语言未可形容。


  然如来智慧广大,于法自在,善以语言,显示离言之道,而且广略适宜,各臻圆妙。是以大般若广约佛法众生法,以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


  此经略约心法,以明佛法众生法。文仅二百六十字,而十法界因果事理,无不毕具。以约摄博,了无遗义。若约而言之,则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二句,复为全经枢纽。再约而言之,只一照字,便可法法圆彰,法法圆泯,彰泯俱寂,一真彻露。观自在菩萨先得我心,我等可不随学乎。诚可谓如来之心印,大藏之纲宗,九法界之指南,大般若之关键,义不可思议,功德亦不可思议。故古今受持读诵者,遍于宇中,著述宏扬者,多难胜数也。


  然理虽甚深,词须逗机,否则契理而不契机矣。季和骆居士,知见圆融,文字活泼,欲令初机易知,故为白话浅解,说理极其透彻,措词唯取通方。大云先载,悦可众心,书册续刊,永传遍界。光庸劣无能,曷胜景仰,谨为序引,以助流通云。(《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三《心经浅解序》)


  【注释】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这个没有差别的心,虚灵洞彻,澄湛常恒,即寂即照,非有非空,断绝一切凡圣的名称,没有任何生灭的幻象。离开心识所缘之相,所以凡夫情识不能测度,超越文字,所以语言不能形容。


  然而如来智慧广大,于法自在,善巧地用语言,显示离开语言的法道,而且广说略说,适合恰当,各自圆满微妙。所以《大般若经》广泛约着佛法、众生法,来显明心法,有六百卷之多。


  这部经是简略约着心法,来显明佛法、众生法。经文只有二百六十个字,而十法界的因果事理,没有不完全具备的。以简约收摄广博,没有一点漏遗之义。如果约略来说,那么“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二句,又是全经的枢纽中心。再约略来说,只一个“照”字,就可以法法圆满彰显,法法圆满泯亡,彰显与泯亡全都寂灭,一体真如彻底显露,观自在菩萨先得到我们的真心,我们难道不是要跟随学习吗?实在可以说是如来的心印,大藏经的纲要宗旨,九法界的指南,《大般若经》的关键,经义不可思议,功德也不可思议。所以古今受持读诵的人,周遍天下,著述宏扬的人,多的数不完。


  然而义理虽然很深,词句必须契合时机,否则就契理而不契机了。骆季和居士,知见圆融,文字活泼,想使初学人容易了知,所以作了白话浅解,说理很是透彻,用词只取通俗易懂。《大云》佛刊上先为登载,众人欢喜赞悦,这本《心经浅解》,永远流传,周遍法界。我平庸无能,不胜景仰,写个序文来帮助流通。






  (三)


  此大士以己所照见五蕴皆空之相示人也。


  色,为五蕴之首,故先详言之。


  言色不异空者,以色虽有形相可见,乃是幻妄之相。以深般若智照之,当体了不可得,有如虚空。


  不但色当体了不可得,而空亦了不可得,故又云空不异色。此恐人认世间空为色空之相,谓空亦无有实际可得,亦如色之了不可得。良以空亦是世间法,虽无形相,而其空洞虚豁,犹有空相。五蕴中,色蕴之空,不是虚空之空,故随即曰空不异色。乃是圆离空相之空,故曰空不异色。谓此空之空,亦如色之了不可得,不可认为空洞虚豁之空。


  又恐不了,又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谓色即是空之不可得,空即是色之不可得。此之色空,是寂照双彰双泯,色空双即双离之色空也。若见及此,自可亲证真如佛性。


  色蕴既如是,受、想、行、识之四蕴,可以例知,故不再说,只云亦复如是。


  五蕴既如是,一切法亦然。故又曰此五蕴皆空之相,为一切诸法之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体如是,不必约凡圣生佛配说。以本无有生,何由有灭,及与垢,净,增,减乎哉。


  是故诸法空相之中,无色、受、想、行、识之五蕴,无眼、耳、鼻、舌、身、意之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之六尘,无眼界(眼下略去识字),乃至无意识界之六识,是无六凡界法。


  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是无十二因缘流转门,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是无十二因缘还灭门,是无缘觉界法。


  无苦、集、灭、道是无声闻界法。


  无智,智为六度末后之一度,是无菩萨界法。


  亦无得,得即菩提,涅槃,是无佛界法。


  有将色不异空之空,作真空实相解者。粗看颇似顺,详审似未圆。何以故,既无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之世间六凡界法。又无四谛、十二因缘、智、得出世间之四圣界法。一切凡圣诸法皆空,何得不空世间之空乎。


  由其凡情圣见均无,故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由其无所得故,故能心无挂碍、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也。


  此法,乃三世诸佛究竟成佛之法,以诸法空相中,无此凡圣生佛等法,故能从凡至圣,修因证果,圆证此法。譬如作屋,为取其空,方能住人。若其不空,人何能住。由空而方可真修实证。若其不空,则无此作用矣。


  以深般若智中,不见此种情见之相为无,切不可误会以不修为无。若以不修为无,则破坏诸佛正法,必定永堕阿鼻地狱,宜详审思之。


  光之此说,容有不合前人处,其大旨不至大悖佛经。亦可作见峰见岭,见仁见智之一种所见耳。(《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周孟由问心经色不异空四句书》)


  【注释】


  这是观音大士以自己所照见的五蕴皆空之相开示他人。


  色:是五蕴之首,所以先详细说明。


  “色不异空”:色虽然是有形相,眼睛可见,却是幻妄之相。以甚深般若智来观照,色当体了不可得,有如虚空。


  不但色当体,了不可得,就是空,也了不可得,所以接着又说“空不异色”。这是恐怕他人认为世间顽空,为色空之相,就说:空也没有实际可得,如同色一样了不可得。实在因为,空也是世间法,虽然没有形相,而这个空洞虚豁,还有一个空虚之相。五蕴中,色蕴的当体空,不是虚空的顽空,所以随即说:“空不异色。”这是圆离顽空之相的当体空,所以说“空不异色”。是说这个顽空的当体空,也如同色法一样,了不可得,不可认作空洞虚豁的顽空。


  又恐怕我们不明了,又接着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说,色法没有自性,当体是空,不可得;当体空,就是色法无自性,不可得。此处所说的色、空,是寂体照用双双彰显,双双泯亡,色空双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双离(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色空(即与离。事理不二叫做即,事理差别叫做离)。如果见到这个道理,自然可以亲证真如佛性。


  色蕴既然是如此,受、想、行、识的四蕴,可以比例推知,所以不再宣说,只是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五蕴既然是如此,一切法同样是如此。所以又说:这五蕴皆空之相,为一切诸法的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当体如是,不必约着凡夫圣者,众生佛陀来配位而说。因为本来没有生起,又哪里有灭亡,以及与垢染、清净、增多、减少的道理呢?


  所以,诸法空相之中,没有色、受、想、行、识的五蕴;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没有眼界(“眼”字下面略去一个“识”字),乃至无意识界的六识,这是没有六种凡夫境界的法。


  “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是没有十二因缘流转门;“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死尽”,是没有十二因缘还灭门,这是没有缘觉境界的法。


  “无苦、集、灭、道”是没有声闻境界的法。


  “无智”,智是六度最后一度,是没有菩萨境界的法。


  “亦无得”,得就是菩提、涅槃,是没有佛境界的法。


  有人将“色不异空”的空,当作真空实相来解释。粗看好像很顺眼,详细审察,似乎不够圆满。为什么呢?既然没有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世间六凡界法。又没有四谛、十二因缘、智、得,出世间的四圣界法。一切凡圣诸法皆空,怎会不空世间的顽空呢?


  由于凡情、圣见都没有,所以能够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由于无所得故,所以能够“心无挂碍,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啊!


  这个心法,是三世诸佛究竟成佛的大法。因为诸法空相中,没有这些凡夫圣者,众生佛陀等法,所以能够从凡夫到圣者,修因证果,圆证这个空法。譬如作房屋,是为了取得其中的空间,才能够住人。如果房屋中没有空间,人如何能够住进去。由于空,才可以真修实证。如果不空,就没有这个作用了。


  在甚深般若智观之中,不见种种情见之相,说无色、无智、无得等,千万不可以误会,认为不修就是无。如果将不修认为就是无,那么破坏诸佛正法,必定永堕阿鼻地狱,应该详细审察思考啊!


  我的这个说法,可能有不符合前人所讲的地方,其中大旨,不至于有很大违悖佛经的地方。也可以作为侧见成峰,横看成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一种角度的见解罢了。






  (四)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最难领会。诸家所注,各摅所见。


  依光愚见,色当体不可得,空岂有空之实际可得乎。下二句,重释上二句之义。实即色与空,均不可得耳。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即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皆不可得,即是真空实相,故曰是诸法空相。此诸法空相,故无生、灭、垢、净、增、减,及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及智慧,与涅槃耳(涅槃,即得字之实际)。


  唯其实相中,无此凡圣等法,故能从凡至圣,修因剋果。譬如屋空,方能住人。若其不空,人何由住。由空,而方可真修实证。若不空,则无此作用耳。


  切不可误会,误会,则破坏诸佛正法,以理为事,是名邪见,不名知法,宜详思之。


  然光此说,容有不合古德处,其大旨不至大悖佛经,亦可作见峰见岭之一种所见耳。(《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


  【注释】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四句,最难以领会。诸家的注解,各自抒发表达自己的见解。


  依我的愚见,色法当体不可得,空法哪有空的实际可得呢?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二句,重新解释上面二句的含义。实际上,就是色法与空法,都不可得罢了。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就是“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既然都不可得,就是真空实相,所以说“是诸法空相”。因为“诸法空相”,所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以及“无受、想、行、识、行(五蕴);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无色、声、香、味、触、法(十二处);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十八界);无苦集灭道(四谛);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因缘);无六度(没有明显经文,义理包含其中),无智(智慧);亦无得(涅槃)(涅槃:就是“得”字的真实含义)。”


  只有在实相之中,没有这些凡圣一切法,所以才能够从凡夫到圣人,修习因行,剋证果德。譬如房屋是空,才能够住人。如果房屋不空,人如何住进去呢?由于一切法空,方才可以真修实证。如果不空,就没有这个作用了。


  千万不可以误会,误会了,就破坏诸佛正法,以实理当作幻事,这名为邪见,不名为明白佛法,要好好详细思惟。


  然而我这个说法,也许有不合古德的地方,其中大纲宗旨不至于有很大违悖佛经的地方,也可以作为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的一个角度的见解罢了。


  部份内容来自网络,非商业用途,若涉版权,联系立删!


  转载请注明:(来源:印海禅心 ID:jtzhuanxiu)。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5#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5:11 | 只看该作者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2018
06/23
08:15
禅觉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5
  学佛十佛,我自认为深信因果,但遇到人事内心排斥,回忆往事留恋遗憾。忘记这些都是自己的业果,接纳是变好的第一步,虽然有些礼物包装难看,抗拒是因为没有发现它的好。






  一、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没有人是因为偶然进入我们的生命。每个在我们周围,和我们有互动的人,都代表一些事。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所以请先接纳和善待每一个人。


  二、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我们所经历的事,不可能,绝不可能以其它的方式发生,即便是最不重要的细节也不会。并不存在「要是我当时做法不一样…那么结果就会不一样。」。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而且一定要那样发生,才能让我们学到经验以便继续前进。生命中,我们经验的每一种情境都是绝对完美的,即便它不符合我们的理解与自尊。


  三、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每一件事都正好是在对的时刻开始的,不早也不晚。当我们准备好,准备经历生命中的新奇时刻,它就在哪里,随时准备开始。


  四、.已经结束的,已经结束了


  当生命中有些事情结束,它会帮助我们进化。这是为什么,要完整享受已然发生的事,最好是放下并持续前进。你坐在这里,读着这些文字,我相信绝非巧合。如果这些文字触动你的心弦,那是因为你的因缘成熟,你明白没有任何一片雪花会因为意外落在错的地方。


  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对成熟的业果无条件接纳,果实意味着种子的消亡,一刹那的难过,让它过去吧,不要停留在心里不断难受,折磨自己,善待自己,爱你的存在,便是学会对业因谨慎地栽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6#
 楼主| 发表于 2018-6-23 15:33 | 只看该作者
近代佛法流传的承接,民国四大高僧居功至伟
2018
06/23
12:43
弘一大师在福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佛教自传入中国以来,不断得到发展。在民国时期,更是有四位高僧,把佛法的流传进行了更好的承接,他们堪称民国佛教界的翘楚,都做到了无我境界。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通过民国故事来了解这四大高僧。


  李叔同(1880—1942),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谱名文涛,幼名成蹊,学名广侯,字息霜,别号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1913年受聘为浙江两级师范学校(后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图画教师,并谱曲南京大学历史上第一首校歌。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卓越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优秀代表,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又是国际上声誉甚高的知名人士。






  李叔同是“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同时,他在教育、哲学、法学、汉字学、社会学、广告学、出版学、环境与动植物保护、人体断食实验诸方面均有创造性发展。


  他把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致。作为高僧书法,弘一法师与历史上的一些僧人艺术家存有差异,如智永和怀素,尽管身披袈裟,但似乎他们的一生并未以坚定的佛教信仰和恳切实际的佛教修行为目的,他们不过是寄身于禅院的艺术家,“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这完全是艺术家的气质与浪漫。






  虚云禅师(1840--1959),籍湖南湘乡人,生于泉州,俗姓萧,名古岩,字德清,六十岁后改字幻游,号虚云,乃近代“一身而系五宗法脉”之禅宗大德。


  虚云禅师,十九岁出家,二十岁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四十岁发心朝五台山,以报父母深恩,由普陀山法华寺起香,三步一拜备受饥寒而道心愈朗,三年遂愿;终于到达五台山,亲见文殊菩萨金颜。后在滇中阐教近二十年;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历任福建鼓山、广东南华、云门大觉诸大寺院住持。1953年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被选举为名誉会长。时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虚云禅师一生一衲、一杖、一笠、一钟行遍天下,由自度而度人。于一九五九年农历九月十二日圆寂,世寿一百二十岁,戒腊一百零一。


  虚云禅师作为近代禅门泰斗,其主要佛教界所做出的贡献除了上述恢复重兴寺院功德之外,更重要的是为后世禅宗复兴而选择培养储备了大量的护法居士和弘法高僧,其门下嗣祖沙门比丘较为著名的有十余人,其中释一诚、释传印两位大德高僧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会长。






  由于时代的变迁,中国佛教发展到近代已不可能再照原来的样子继续下去了,而必须在各个方面做适应时代的调整和改革。太虚大师是中国近代佛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位理论家和实践家。他早年受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那时就认为,“中国政治革命后,中国的佛学亦须经过革命。”因此,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振兴佛教、建设新佛教文化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在创办僧伽佛学院,培养新僧人材;组织居士正信会,团结各界信众;出版书报杂志,宣传佛教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对于佛教改革的某些主张和意见,就是在今天也还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大师对于佛教改革的主张和实践是多方面的,而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这就是他在《志行之自述》中所归纳的:“志在整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对此,他自述说:“斯志斯行,余盖决定于民四(1915年)之冬,而迄今(民十三,1924年)持之弗渝者也。”再进一步讲,此“志行之所在”,也是他“将奉之以尽此一报身,而为长劫修菩萨道之资粮者。”所以,从这两方面入手来探讨太虚大师对中国近代佛教发展的构想与贡献,无疑是最为恰当的。


  印光大师(1861年~1940年),法名圣量,字印光,号常惭愧僧。俗姓赵,名丹桂,字绍伊,号子任。


  大师生于清咸丰十一年(西元1861年)十二月三日。系陕西合阳县赤城东村人,幼承庭训,初读程朱书,受其辟佛之影响,系因染病,得阅佛经,始悟前非。渐研内典,方知佛法之广博精深。遂于光绪七年春,时年二十一,毅然投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礼道纯和尚出家。勤学功课,读发愿文及净土文,知禅净工夫成就之难易,便决心专修净土,后于湖北竹溪莲华寺偶读《龙舒净土文》,益知净土一法,圆赅万行,普摄群机,遂毕生以弘扬净土为己志。翌年往陕西兴安双溪寺,在印海定公律师受具足戒。光绪十二年,在红螺山资福寺任职,得阅大藏,故有缘增修《净土十要》等要籍。此后,乃往返北京龙泉寺、圆广寺,普陀山法雨寺,温州头陀寺之间,尝自号‘常惭愧僧’以自励。并闭关两期六载。






  1918年徐蔚如刊行大师文章二十余篇名曰《印光法师文钞》。以后数年间继印出《增广文钞》,内有《净土决疑论》等著作。自是道风所播,遐迩景从,法化广被,名遍远近。


  1930年时届七十,至苏州报国寺掩关,旋创立弘化社,流通净土书籍,不遗余力。


  1940年时年已八十,受任为净土道场苏州灵岩山寺住持。是年十一月初三,预知时至,于大众念佛声中,安详西去。


  印光大师遍参南北丛林,更在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闭关阅藏数十载,深入念佛三昧,通宗通教而专修净土念佛法门,被教界尊为佛教净土法门第十三代莲宗世祖。






  来源 | 弘一大师在福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7#
 楼主| 发表于 2018-6-24 12:43 | 只看该作者
【般若禅堂】
(一)【早晚功课】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最新业绩】20180623课堂笔记314张。
【统计范例】20170904课堂笔记288张。
【最高纪录】20180623课堂笔记314张。
【评分标准】合格100 良好111 优良200 优秀222
同步上传,欢迎指正!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课堂笔记20180528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课堂笔记20180410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531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课堂笔记
共有: 136,450  个文件。
海选精华,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典藏影像,珍贵日志!
(1)【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2)【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写《心经》每日甘露施食每日课堂笔记200张
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非荤,无奶类,无蛋类。
以五谷为主,少食多餐。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白发变黑,口齿清爽。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8#
 楼主| 发表于 2018-6-24 12: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39#
 楼主| 发表于 2018-6-24 14:04 | 只看该作者
气”决定您的寿命,一定要看!
2018
06/23
20:04
多识活佛智慧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48
  ◆◆◆



  一位老妇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有一天她去找高僧求教。高僧听完她的讲述,把她领到一间禅房,落锁而去。妇人气得破口大骂,骂了许久,高僧也不理会。妇人便开始哀求,高僧还是置若罔闻。妇人终于沉默了。

  高僧来到门外,问她:“你还生气吗?”妇人说:“我只为我自己生气,我怎么会来到这个鬼地方受这份罪?”

  “连自己都不肯原谅的人,怎么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

  过了一会儿,高僧又问:“还生气吗?”妇人说:“不生气了。”“为什么?”“气也没办法啊!”高僧又离开了。

  当高僧第三次来到门前时,妇人告诉他:“我不生气了,因为不值得气。”高僧笑道:“你还知道值不值得,看来心中还有气根。”再过一会,当高僧迎着夕阳立在门外时,妇人问道:“大师,什么是气?”高僧将手中的茶水倾洒于地,妇人视之良久,顿悟,叩谢而去。



  我们的生命就像高僧手中的那杯茶水一样,转瞬间就和泥土化为一体。光阴如此短暂,生活中一些无聊小事,又哪里值得我们花费时间去生气呢?

  相信我们在生活中都有过为琐事生气的经历,无非是为了争高低、论强弱,可争来争去,谁也不是最终的赢家。你在这件事上赢了某个人,说不定会在另一件事上输给他,输输赢赢,赢赢输输。当你闭上眼睛和这个世界告别的时候,你和普天下所有的人是一样的:一无所有,两手空空。

  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不要把时间耗在争名夺利上,不要总把“就争这口气”挂在嘴边。真正有修养的人会把这口气咽下去。只有不生气你才能做好事情,才能健康地活着。

  如果让你小病一星期,

  你会发现金钱不重要,

  家人和身体最重要;

  如果让你大病一个月,

  你会发现金钱特重要,

  身体和家人特特特重要;

  如果让你大病半年,

  估计你愿意放弃眼下一切的金钱和名利,

  去换回你认为重要的东西。



  遗憾的是,

  这个世界大部分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包括你我!

  所以,当看到这段话的时候,

  我更加坚定地知道,

  在生命中哪些人和事才是最重要的......

  我更加清楚地明白,

  人要平淡地活着,健康快乐最重要!



  健康重在观念:

  聪明人:

  用100块钱养生,

  50块钱买保险,

  10块钱看病,

  1块钱抢救。

  愚蠢人:

  用1块钱养生,

  10块钱吃药,

  50块看病,

  100块钱抢救。



  大多数人,

  在生命的最后1-2年,

  花光一生的积蓄,

  吃遍所有含大量副作用的西药。

  再多开几次刀,然后……

  离去……

  疾病如何应对?

  答案:重在预防!



  气与寿命

  花是浇死的,鱼是撑死的,

  人是气死的。看看你能活到多少岁?

  1、经常自己找气生的人,即小心眼,

  如林黛玉,一般活20-50岁;

  2、经常受别人气的人,叫佣人,

  一般活50-60岁;

  3、经常自我生气,也常气别人的人,

  叫俗人,

  如普通百姓,一般活60-70岁;



  4、经常让别人生气,

  自己却不太生气的人,叫伟人,

  一般活80岁左右;

  5、不论别人怎么气你也能淡然处之,

  叫高人,

  一般活90岁左右;

  6、从不气别人,自己也不生气,

  叫真人,

  一般能活百岁或以上!

  结论:

  百病皆生于气!

  所以想长寿记得少生气!

  看完你以后还会生气吗?

  这篇文章太重要了!

  改变观念!

  改变不好的生活习惯!

  关心自己,从此刻开始!

  (来源网络)

  分享智慧,福运常伴您!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540#
 楼主| 发表于 2018-6-24 14:15 | 只看该作者
深度解析佛教禁酒原因,饮酒会导致惨烈因果!
2018
06/23
21:55
密法智光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9


  佛教是反对饮酒的,无论在家、出家,戒律上都一律禁止饮用。对于酒的定义和分类,经、论、戒典多有详说。据《俱舍论》卷十四载,酒有三种:由米麦等谷类酿成的穴罗;以果实或植物的根、茎酿成的迷丽耶(梵话maimya);而在上边二者都没有完全发酵时,可令人生醉,称为末陀(梵语madya)。此外,又有谷酒、果酒、药草酒等三类洒的分类。又据《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以各种米麦酿制之酒又称大酒;以植物的皮、果、花等浆汁酿成者称为杂酒。严格地说,但凡有酒色,酒香、酒味,或仅具其一而能醉人的,不论为谷酒、果(木)酒、药酒、甜酒(蜜、糖、葡萄等酿制)、清酒,乃至酒酷、酒糟,皆在禁戒之列,饮咽则犯。

  戒酒为大、小乘共同的律制,出家、在家四众皆须恪守。原始佛教之根本经典《阿含经》即载佛陀所宣说五戒,即不饮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是为佛教徒所要遵守的五种基本行为准则,由此断除恶因,进求佛果。依律藏诸典,如《优婆塞五戒相经》、《十诵律》所载,佛陀本人对“不饮酒”戒进行详明的阐说和严格的规范,是在当时印度的支提国跋陀罗婆提邑。

  关于饮酒的过失,三藏诸部经典有或简或细的归纳概括,根据对象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针对世间的在家人,多从一般现实生活、事业、财富的得失,利弊而言,以契合他们的层次。另一类是针对信人的四众弟子,特别是对出家众人的开示,不仅止于世间善恶得失,进而更上升至饮酒对出世的终极解脱的极大危害。

  前者论述,《阿含经》的《阿雀夷经》堪为代表。经中佛陀向富商善生说法,告诫他世间有六种恶行能损财业。第一种即是沉酒于酒,其失有六:一者失财,二者生病,三者易生斗争,四者恶名流布,五者悉怒暴生,六者智慧日损。

  唯有加以避免,才会财业日增,生活和乐。第二类阐说甚多,如之十过,《大管度论》之三十五过,《州时经》之三十六失等,皆列举饮酒所产生的过失(文繁不录,附于选例),除函括前类过失加以更细密的分析罗列外,更从滋生欲求、造作恶业、破坏信仰、妨碍修行等方面数陈其罪,以为信持佛法者的警鉴。总之,酒是昏狂之药,一切严重的过失都因此而生。

  如《多论》以为此戒极重,能使人作四逆重罪,并能使人因酒醉而破犯一切戒,造一切恶,实是昏神乱思,放逸之本。故经律中每每将酒譬喻为毒药,甚至有宁饮毒药不可饮酒的教诫。

  酒既为残贤毁圣、败乱道德的恶源,亦能令一切众生心生颠倒,失慧致罪,所以戒律不仅禁止自己饮酒,而且禁止教人饮酒,不得操持、沾染任何酒业、酒缘。

  如《大爱道比丘尼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尝酒,不得嗅酒,不得卖酒,不得以酒饮人,不得谎称有病欺饮药酒,不得至酒家,不得和酒客共语。《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明申在家居士不得作沽酒的行业,视之为不道德的邪业,为之必相思果。

  从早期经典的记载来看,这些戒律在佛陀时代的印度产生过实际的影响。如《佛说戒消灾经》载,在佛法弘化初期的中心舍卫国,当时有一个县皆奉行五戒十善,全县界内没有酿酒者,一位大姓子弟甚至因犯戒饮酒,被父母逐出了家门。

  不过,佛教徒亦非绝对地不可饮酒。依律制,倘患病必须以酒为药,或饮,或含口中,或以酒涂疮,都不为犯戒。对原本嗜酒,出家后因戒酒而病瘦不调的僧人,佛陀也非毫不通融而一味禁制,而是为其略开方便之门。

  《根本说一切有部目得迦》记载佛陀特许断酒致病的比丘,以造洒的植物的根茎、叶、花、果等的屑末,用白布包裹起来,放置于“无力不醉淡酒”,中浸渍,“匆令器满而封盖之,后以清水投中搅饮”;或者“以面及树皮,并诸香药,捣筛末,布吊裹之,用杖横击,悬于新熟酒瓮内,勿令沾酒,经一二宿以水搅用”,以此止息酒渴之病。

  又《毗尼母经》卷五也有允许病酒者于瓮上嗅酒昧、以酒身、吃用酒和面作的酒饼,乃至于酒中自溃的记载,不过这些方便,在佛陀入灭后,亦成为引来争论的问题。

  佛陀入灭后一百一十年(公元前276年)前后,毗舍离城的跋阁子比丘僧团,将戒律上较琐细的十事,当做例外而允许实行,被保守传统的上座部长老系统视为离经叛道,遂召集僧团大会,判为“十种不清净事”,从而直接导致了著名的第二结集和大结集,造成了整个佛教僧团的分裂,即保守的上座部和对佛法持开放理解态度的大众部的公开对立。

  在这十事中的第七事,就是毗舍离的僧人“和水饮酒”以治病,认为不违戒律,清净不犯,而上座部长老的裁决是非法的。汉传佛教所承授的《四分律》,准许僧人在有病而其它药治愈不了的情况下,以酒为药,非唯“和水饮酒”,直接服饮也是可以的,较原始佛教似为宽松。

  但为防止滥行,《南山戒本疏》又特别强调,不是有病就可饮药酒,而是必须用其它药遍治不愈后,才能服用。

  综上所述,虽然随着对象、时域的差别流迁,“不饮酒”戒的某些具体细微的规定有所不同,或宽或松,但作为行为指导规范的戒律本身却从未动摇,反对饮酒、禁止信徒饮酒的主旨始终一以贯之。

  这种鲜明、坚决的立场,大概是佛教基于以无明欲求为生死苦本业缘观,以清净离染为解脱正道的修行观,以及将建设一个清明、健康、和谐、美满的理想人类全景作为自身使命的终极价值关注,所必然表现出来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5 17:57 , Processed in 0.059769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