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764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15:07 | 只看该作者
起名字!你知道汉字的五行属性么?带你了解汉字五行奥秘
2019
03/11
07:57
正统道教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当今现代,姓名学已深入人心,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个好名字。大多数父母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动听悦耳、响亮的名字,而且名字要能弥补先天“生辰八字”的缺失。如果意境玄美那就更好了。今天,我们从起名用字来谈谈汉字的五行属性。

汉字的五行属性如何来划分和界定,这要从汉字(文字符号的一种)的起源说起:远古时期,随着猿类的不断进化和发展,开始了从猿到人的转变。动物或者类人猿的相互交流是从声音开始的,相互之间的叫喊,传递着他们之间要表达的信息和情感。所以声音在前。而声音的交流归根结底还是要表达一个意思、意图或者情况。所以意思排在声音之后。而直立行走标志着人类的进化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转变,从而解放了双手。而双手的彻底解放为文字的发明打下了根基。随着氏族部落的不断发展,原始人急需记住以往所发生的大事件的经验和教训,用以减少损失,而这种记录方式也是经过不断探索和发展的。

首先是结绳记事、后来发现所结的绳坨多是一个形状,不易区分事件类别。就开始摩崖刻录、画个实物图形,后来觉得实物图形费时费力,不如用个简化的象形符号代替,慢慢的标注简单意义的符号文字诞生了,文字的诞生使经验获得了总结和发展,文明传承了下来,历史也得到了记录和保存。传说中的仓颉造字开始了,随后是象形文字甲骨文、楔形文字金文、隶书、篆书、草、行、楷、繁体U简体,现代汉字的历史形成了完整的链条。所以字形排在后面。从汉字的发展历史中不难看出,每一个汉字都包括字音、字意、字形三部分。所以要研究汉字的五行当然只能从音、意、形这三个方面入手。声音是汉字意思的即期表达(排在前),文字形状是汉字意思的记录存在(排在后)。汉字意思排在中间,请注意意思是排在中间,而不是排第二,是音和形围绕着汉字意思的意思。所以说在音、意、形三部分之中要研究汉字的五行,字意是最重要的。 一个汉字的五行首先取其意,次取其音、形。

凡事存在就有它的道理,汉字存在五行,其汉字五行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调理风水(以后的博文中会有如何使用汉字来调理风水)或者起、改名字时使用。例如:起名字。通常都是分析生辰八字后,看八字五行有哪些欠缺,在起名字时就要用汉字的五行去补上,至于这样做有没有道理,是哪个年代什么人最先开始这样做的,据考证:最先使用汉字五行补救生辰八字命理缺陷的人是三国时期的蜀国丞相诸葛亮的先祖西汉汉元帝的司隶校尉诸葛丰,(诸葛丰,字少季,琅琊诸县(山东诸城)人。因通晓经术而做郡文学,以特别刚直而闻名。贡禹任御史大夫时,任命诸葛丰为属官,并推荐他为侍御史)。亮复姓诸葛、字孔明。其父诸葛珪、公元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辛酉年)在泰山郡丞任上(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地区)喜得次子,起名诸葛亮。亮之父诸葛珪继承先祖诸葛丰之《易经》学操,从亮的生辰八字辛酉、丙申、癸丑、乙卯中断出其用神为火,遂起名为亮、字孔明。亮之兄诸葛瑾、之弟诸葛均的名字也是其父诸葛珪从他们的八字中提取用神土来选字而起的名字。(以后会有详文考证此事之来龙去脉)。

其实,这些意义都不大,因为现在众多的命名师在起改名时都在这样使用,存在就有道理,过河随大流。不过由于八字门派众多,就是同一门派,水平高低又有不一,每一派对汉字的五行归属又存在很大分歧,致使八字五行学说不太统一,就是专业人士也很难说出其中的谁对谁错,哪个更有道理,就不要说不懂易学的非专业人士了,对此这篇文章我将用白话方式为大家讲解一下如何来界定一个汉字的五行,不论你是否专业,相信你能从中得到启发,直到了解。

一、最为流行的汉字五行界定法

汉字笔画数理三才五行:三才:即天才,人才,地才,它们分别是天格,人格,地格数字的个位数,天地人三才数理共计十个数,如果个位数是0,则按10计算,以数理来画分五行。五行之间的关系是:木、火、土、金、水、相临相生,相隔相克。这样根据数理与五行之间的内在联系,推算出来的配置关系即为三才配置。

1、2为木,3、4为火,5、6为土,7、8为金,9、10为水。其原理是: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代表12345678910。还有一种是以河图为根:16为水、27为火、38为木、49为金、510为土。主常。以洛书为根:1为坎属水、2为坤属土、3为震属木、4为巽属木、5为中央厚土主四季四库。6为乾属金、7为兑属金、8为艮属土、9为离属火、0为空无变化。主变。他们的缺点是:标准繁杂、不统一,如非对易理非常精通者,不敢为之。而且汉字笔画数理五行只是在一味的查数,忽略了汉字本身的意义,如果照这样下去木为4画、土3画,依这样的理论木的五行就是火了,土的五行也成火了,指鹿为马。此法多为起改名软件所采用,结果闹出来很多不通之处。

二、汉字部首偏旁五行(字形)

汉字中带木旁草头的字属木;带金旁、玉旁的字属金,带火带日的字属火,带土带山的字属土,此方法主要是以汉字的部道偏旁来界定汉字的五行。

缺点:按此说法,不带这些偏旁的字又是什么五行呢,难道没有五行吗?比如大 多 少 天 母 见 长 直 方 玄 天 耳,此法局限性太强,只适合某些偏旁性强的字。

三、音韵五行(字音)

根据汉字读音划分的音韵五行。宫、商、角、徵、羽的音韵五行划分恐怕早已失传,会用者已是凤毛麟角。只是平仄还须遵循。缺点:极少有人会使用。

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读者已对汉字五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哪么我们应该怎样来更为合理的来界定一个汉字的五行呢?首先我们要明白一个做事寻根的道理,从事物的最根本点上来分析,多数汉字,尤其是姓名常用字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部首组成,这就表明一个多部首的汉字不可能是由一种五行来决定的,一个汉字的五行就是它所包含的气,既然气有本气、余气、杂气之分,那么一个汉字的五行也应该有正五行、副五行、和杂五行之分。

最终如何来确定一个字的五行呢?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关键是要根据字意,一个汉字的五行首先取其意,次取其音、形。因为汉字的音意形中,意是主要的。用字的音、形来确定五行虽然是目前很多人采用的,但因为准则性很难把握,所以最好交给专业人士去做。如果是自己要确定一个字的五行,最好的方法就是根据汉字的字意来界定一个汉字的主五行,付五行、次五行。

像“李”字,有的软件测的五行是金,有的软件测的却是木,有的软件测的却是水。软件所测汉字五行有一个通病,就是不论是什么字只是一个五行,那么我们用汉字的字意来分析“李”字的五行,“李”字为一个大姓,当然没有人用姓氏来界定五行,只有用“李”字的字意来界定了,“李”字其上为“木”其本身意义也为“李子树”还是木,由此确定“李”字的主五行为“木”,“李”字的下半部为子,子为子水,由此界定“李”子的次五行为“水” 最后界定“李”字五行为木水。(这里还提供一点专业知识:以形意论,李字里面还有杂气火五行。原因是子水生木、木生火。而且李果成熟后是通红的,也含火。但金却是万万没有的)

再举一个例子“淡”字,“淡”字是偏旁部道五行很强的一个字,一个三点水,两个火,如果用偏旁部首五行汉来界定这个汉字其“淡”字是水字旁,五行为水,这个字用这种方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下面我们就用字意法来界定“淡”字的五行,“淡”字虽说是水火之字,而且是一个水,两个火,字本身火大于水,然而字意却是以水为主,因为淡字的作用通常大家都知道是淡水,没有说是淡火的,主要作用还是来描述水,淡化,由强变到弱,这就为淡,由此可见“淡”字的主五行为水,次五行为火,因为是水减弱了火产生的淡,因此淡字的五行是有火的,最后界定“淡”字的五行是水火,大家看水火不容却也是一个字,像五行不容的字有很多,这一点可以说明,起改名字用汉字的五行来补救八字的五行是有一定的不合理性的。(请不要误解,这只是针对学艺不精的人说的,有时候在选名用字时还真需要选有多个五行、甚至五行相克的汉字来补救命理缺陷,比如:本命甲木,补格,八字弱,理论上是不需要用金的,但甲木参天、金修成器,在用水补木的同时,加以金秀,可成大贵之象。这里就需要使用余气或杂气属金五行、本气属水或木的汉字了),除非你对八字五行和汉字五行很了解,象这样类似的例子很多,否则很容易出问题。

而且字意五行也有强弱之分,如江,河、湖、海、洋这几个字的主五行都为水,都为水也是有强弱之分的,这点大家要弄清楚了,不要听说八字缺水就一味的补水,还要看水的大小,你的命局适不适合等等。关于字的五行就先写到这里了,主要是给大家一个引导,如果大家对自己名字中的五行不明白,有兴趣的话可以直接和我交流,让我们一起来分析你名字中的五行主次与强弱,以便更好的来了解你的名字,掌握你的命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42#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17:34 | 只看该作者
李永萍:养老服务不能过度产业化
2019-03-12 00:23 环球时报  
李永萍
16参与
  根据全国老龄办公布的数据,截至2017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41亿,占总人口的17.3%。2019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两会期间,“养老”是代表委员们重点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之一。据估算,养老产业将迎来5万亿的市场空间。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养老及进一步推动养老服务市场化成为大多数代表的一个共识,并且很多地方正在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

  不可否认,市场化的养老服务能够满足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尤其是城市高收入老年人的需求。一方面,城市高收入老年人有经济条件获得市场化的养老服务。从当前各地市场化养老服务的收费标准来看,条件一般的为每月一两千元,条件较好的为每月五六千元。另一方面,这与城市社区的特点有关。城市社区是一个陌生人社会,老年人群体的生活空间相对隔离,在子女外出工作的情况下,老年人在家尤其孤独,因此养老院对于城市老年人形成了空间的集中效应,有助于扩展城市老年人的社会联系。因此,城市老年人对市场化的养老服务接受度普遍较高。

  但笔者调研时发现,大部分农村老年人却不愿进入市场化的养老机构养老。这与以下原因相关。第一,市场化的养老机构普遍收费较高,这笔费用超出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承担能力。第二,农村社区是一个熟人社会,老年人曾长期在此生活,他们早已习惯自由、温情的村庄生活空间,因此不愿进入养老机构“被人管束”。第三,在大多数农民看来,养老仍主要是儿女的事,去机构养老会被认为是儿子不孝或家庭关系不好。


  因此,城市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市场化的养老机构,但推进市场化的养老服务建设不能成为政策关注的唯一重点。养老是一项社会保障,不能完全市场化和产业化。养老政策还应该考虑的重点是,大部分没条件或不愿进入市场化养老服务机构的老年人应如何养老的问题,尤其是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问题。

  笔者认为,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问题还是应从家庭和社区两个层面下功夫。首先,要重新审视家庭在养老中应该承担的责任与功能。尤其在当前农民家庭普遍面临较大发展压力的背景下,如何夯实家庭制度的基础,通过相应政策激活家庭养老功能的发挥,是养老政策应该关涉的重点之一。其次,结合各地农村特色,探索形式多样的社区互助养老。具体而言,可以通过政府一定的资源投入,引导社区内部建立互助养老机制,如低龄老年人照顾高龄老年人,这样就能使老年人在不脱离熟人社会的情况下获得低成本的养老服务。

  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养老政策的制定和改革要从老年人群体分布的特征出发,尤其要考虑广大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与农村养老的社会基础,不能过于追求高大上的养老服务和强调老年人作为服务的消费主体。因此,养老政策的改革不能仅强调养老的产业性,还要重视养老的社会性,引导和调动老年人作为参与主体的能动性。后者的关键在于激活家庭和社区在养老方面的功能。(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学者、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43#
 楼主| 发表于 2019-3-12 17:44 | 只看该作者
梵华日报|梵净山入选国家地理最佳旅游地,湛如建言佛教走出去
2019-03-12 | 文/李芳 | 来自:梵华网  分享:
我们每天整理佛教界、文艺界的一些重要新闻,让您一览佛教文化艺术相关资讯。

【不能错过的重要新闻】

梵净山入选美国《国家地理》全球最值得到访旅游目的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日前评选出2019年全球最值得到访的28个旅游目的地,贵州梵净山成为中国唯一入选者。据了解,《国家地理》此次评选的全球最值得到访旅游目的地分为城市、自然、文化和探索4个类别,各类别选出7个目的地。在总体推介中,贵州梵净山排列第三位,在“自然”这个类别排在第一位。其他入选的旅游目的地包括墨西哥的墨西哥城、秘鲁的树冠走廊、新西兰的坎特伯雷、越南的黄连山等。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从“攀登云海”这个角度对梵净山进行了推介,配发的图片是红云金顶,并介绍“红云金顶是梵净山三峰之一,顶上有两座佛教寺庙”。

《续嘉兴藏》编纂工作在浙江香海禅寺启动|3月9日,嘉兴香海禅寺举行《续嘉兴藏》启动仪式兼首次编纂会议。作为中华大藏经诸种版本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嘉兴藏》由明代佛教居士袁了凡先生倡议,一代名僧紫柏主持刊刻。其中,紫柏弟子密藏道开与幻予法本作出了重大贡献。该藏除了改变历来佛经沿用的摺装式装帧为轻便的线装书册式外,主要是在续藏和又续藏中收集了大量的藏外著述,内容包括疏释、忏仪、语录等,其版本独一无二,十分珍贵。

韩国曹溪寺挂起五彩燃灯迎接佛诞节|当地时间3月8日,韩国首尔的曹溪寺早早悬挂燃灯,迎接佛诞节的到来。曹溪寺作为韩国佛教禅宗的中心寺庙,内部设有曹溪宗宗务院、中央宗会等部门。它创建于高丽时代末期,因火灾被烧毁后,于1910年由韩龙云、李熙光高僧以觉黄寺之名进行重建。此后被改名为太古寺,在1936年成为韩国佛教最高的宗务机关,到了1954年在日本帝国主义推行的佛教净化运动后,有了现在的曹溪寺。

中国禅宗二祖寺举行己亥春季禅七法会|3月8日,中国禅宗司空山二祖寺己亥年春季禅七法会在二祖寺下院大禅堂如期举行。禅宗泰斗、中国禅宗二祖寺方丈上绍下云老和尚亲自主七,来自全国各地的四众弟子参加此次禅七精进法会。

观音岩桃李春风旅游文化节开幕|近日,重庆市大足区龙岗街道“老家•观音岩桃李春风旅游文化节”正式拉开帷幕,上千亩李花竞相开放,迎接前来赏花的市民。据了解,观音岩村拥有千年写字崖、千年古驿道、千年宝林寺、千年梨树林等丰富的地理历史文化资源,是大足唯一市级农村“三变”改革示范村。

云冈石窟官方Logo征集活动即将启动|为更好地弘扬云冈石窟文化艺术,进一步提升云冈石窟景区的认知度和影响力,云冈旅游区管委会、云冈石窟研究院决定从3月15日至12月31日期间,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云冈石窟官方Logo。征集活动的评选工作分为初评、复评和终评。初评共评选出入围作品30个,复评再从中评选出20个。最终,评选出大奖1名,优秀作品奖9名。入围10强的作品成绩,由网络投票及专家评选两部分组成,分别占比60%、40%。

相国寺高薪招聘和尚? 谣言!|这两天,一张“相国寺招聘和尚”的图片在网络上热传。这张图片模仿“招聘启事”的格式,就招聘的工资待遇、工作要求、报名时间地点等都一一作了说明。其中,招聘和尚的工资和福利都颇为诱人,实习生津贴为每月18000元,转正后工资在每月20000元到50000元之间,而方丈住持的月薪则高达80000元,均免税且有年终奖。开封大相国寺通过官方微博已进行辟谣,称从未发布过“相国寺招聘和尚”的信息。

无锡开原寺组织百家植树大型公益活动|日前,无锡开源寺以植树节为契机,开展“创绿、爱绿、护绿”创意、实践体验活动,并携手洛社镇秦巷村委,组织植树大型公益活动,增强大众对环保的意识,为创建绿色乡村添风采。

【这些人的那些事儿】

湛如委员:加强佛教成果对外翻译 培养国际型人才|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湛如委员日前在宗教界全国政协委员小组发言上表示,为了进一步深化佛教界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发挥佛教在中外文化交流融通中的桥梁纽带作用,中国佛教界将把加强佛教学术优秀成果的对外翻译、介绍作为一个重要抓手,加强国际型佛教人才培养。湛如表示:“我们有意识地推动与欧美学术界的交流与对话,先后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汉堡大学等欧美著名学府,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举办佛教学术会议,有效增进了欧美学术界对中国佛教的进一步理解与认识,明显增加中国佛教界在国际学术界和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影响力,成为中国民间外交的一个重要领域,为促进中外人文交流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陈雄一行赴湖州法华寺调研指导|3月10日,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委员、侨(台)工委主任陈雄一行赴浙北佛国湖州法华寺调研宗教场所建设与管理工作。座谈会上,陈雄肯定了法华寺在建设与发展中所取得的创新。他强调,要坚持佛教中国化的方向,充分运用各种方式不断提高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的规范化水平。

【数字】

30万|3月10日,以“绿水青山、和谐共生”为主题的第二届环太湖生态文明公益放流活动在苏州市喷泉广场举行。上午9时,举行放生祈福法会。现场多位法师依次拈香礼拜,诵净水文,手持杨枝净水,为将要放生的30万斤尾鱼做三皈依、洒播甘露净水,诵咒加持。随后,众人移步至放生场地,现场善信口诵圣号,将手里的生灵缓缓放入水中,让这些生命回归自然。

300|3月10日,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副院长兼总务长界定法师应邀于宝陀讲寺普门讲堂作了题目为《浅说四念处》的佛学专题讲座,普陀山全山各寺院僧众、中国佛学院普陀山学院学僧及随喜护法居士共近300人参加了本次讲经法会。四念处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四念处观。四念处是在身、受、心、法此四个处所。佛陀一代教法,一般修习解脱的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处和八正道。四念处是以智慧的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所以又称四念处观。

责任编辑:李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44#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1:59 | 只看该作者
禅诗赏析:道是主人心
2019年03月13日 11:15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禅诗赏析:道是主人心(摄影:@海琳)禅诗赏析:道是主人心(摄影:@海琳)
  扫地

  唐·齐己

  日日扫复洒,不容纤物侵。

  敢望来客口,道是主人心。

  蚁过光中少,苔依润处深。

  门前亦如此,一径入疏林。

  [作者简介]

  齐己(864—9377),湖南益阳人。晚唐诗僧、棋手。少时出家大沩山同庆寺,复栖衡岳东林寺,自号衡岳沙门。他性格放逸,爱乐山水,“骨瘦神清风一襟”。与贯休、方干、郑谷、徐仲雅等诗人常相交往酬唱。其诗多以诗寓禅,或为登临题咏、送别答赠之作。时人徐仲雅谓之“格古、意新、调雅、语奇”。门徒采辑其诗800佘篇,《全唐诗》存诗10卷,并着有诗论著作《风骚旨格》。

  [赏析]

  扫地是禅子的三大功课之一。释迦牟尼的弟子周特盘利就是因为明晓“除垢”的道理而悟道。可见扫地正是禅心的体现。

  首联写扫地需日复一日不断地清扫,不容丝毫尘垢沾染上,其实是喻示着禅心的修持。可是又有多少世间过客,知道这就是一片禅心的任运呢?正因为勤于清扫,才与自然契合,迎来一片宁静的净土,院内院外一片萧然清朗的净境。

  以扫地入诗,以扫地蕴禅,是本诗的标新处。其语辞简白、浅直,亦显示出诗人驾驭语言的才华。

  齐己还有一首诗名《落叶》,可相照一读:“落多秋亦晚,窗外见诸邻。世上谁惊尽,林间独扫频。萧骚微月夜,重叠早霜晨。昨日繁阴在,莺声树树春。”扫落叶而不悲秋,浮现在脑海中的反而是春天的绿阴与鸟语,不能不令人叹服禅和子们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4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2:03 | 只看该作者
六祖慧能大师为何听到《金刚经》就开悟了?
2019
03/12
07:54
拜佛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18


据说六祖慧能大师在五祖弘忍处,听诵《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句,豁然开悟。应无所住或无所住心四字,的确为般若法门的精髓、纲要。《金刚经》中类似这样的法语还很多。诸如: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非法,非非法。”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无实无虚”等等,可以说都是无所住心的同义语。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行者又怎样才能修达这样的境界?佛陀在经中作了详细的说明,反复地咐嘱,若不仔细阅读,很容易忽略过去;甚至会使我们误入歧途,滑到邪路上去,不得正果。

这里仅就个人修学的体会,说明如下,供同修参考,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1

应生无所住心

应生无所住心,亦即“离一切诸相”的心态。

首先是“我相”。我们静坐修持时,要空掉自我之身心。于己不居,即“无我相”。

其次,要空掉“我”这一概念的上属外延——“人相”。因为我是“人”中的一分子,“我”虽空了,(甚至死掉了)不等于没有“人”了。所以,行人进一步要空掉“人相”。

再次,宇宙间一切事物皆因缘和合而生,有情、无情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出来的,总称为“众生”。“人”只是诸众生中之一,严格地说,人还只是有情众生之一。众生的外延比“人”更大。所以空掉人相还不够,还要空掉“众生相”。包括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

最后,空掉我、人、众生之后,有形的色相可以说都没有了,但行人脑子里还有一个成“佛”的观念,追求永恒的解脱。这也应丢掉,即“无寿者”相。执著于佛、道,就成不了佛,证不了道;忘掉了佛、离开了道,方是真佛、真道。做到了“无四相”,才叫“无所住心”。经上讲的“离一切诸相”指这四种相。人们常说“不著六尘,不住四相”。其实四相中包括了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2

修大乘正宗发菩提心

《金刚经》十分强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要求善男子善女人,“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己,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金刚经》所开示的无住法门,有个大前提,即发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心愿。灭度一切众生已,然后再空掉我人众生寿者诸相。立不立这一菩提大愿这是佛法与魔法的分水岭。是我们修行的方向与目的,是修行的正宗和根本。

我国古代老子也讲“无为”,庄子也讲“坐忘”。但他们都没有佛陀讲的发菩提大愿的前提,所以他们的成就按佛家的说法最多止于四罗汉果。有些民间附佛外道,也懂得修空无,知道“不断地去执著心”,可他们真正的出发点是为了个人的眼前小利,或替家人消灾解厄;甚是为了贪图人间之享乐。所以,他们有的可以得点小小福报,贪欲甚者会成为魔王眷属,堕入歧途。

什么叫发菩提心、菩提愿?发愿救度一切众生,救度一切众生已,而实无众生得度者,称作“发菩提心”,即既应普度,又不执著。不执著普度众生之功德,不执著于众生,也不执著于自我。所度、能度二者皆忘。

《毗婆娑论》云:“发菩提心法,乃是诸佛之父,诸佛之母,诸佛之眼。”常修此法,功德不可思议。

《华严经》云:“忘是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可见,没有菩提愿。大悲心这一前提,去修“无所住心”,是很危险的。

3

除“断灭见”

修无所住心,如果把“无往”理解为“断灭”,则又堕于“顽空”,沦为“枯定”。在中道上叫偏于“损益边”,因为,一般人的意识中,空的概念,是缘有而起的。比如包包里有书,把书拿出来,就空了。从而建立起一个“空”字的概念。当然这个空不是真实的空。它依有而立,是有所待的。真正的空,连空的概念也要除掉。

《法华经》上讲,舍利弗从佛修学多年,以为一切法悉皆空寂。有一次,他对世尊汇报自己的认识,说“无念、无为、无作”,世尊批评道:“须知,空亦非空,得道不虚,则为已得”。舍利弗这才如梦初醒,才知道守住一个“空”字过日子,如同执著于有一样,仍然是在黑暗之中。

《金刚经》的无所住心,是既破色,又破空。“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无实无虚”。认为一切都空了,什么都没有了的“断灭见”,仍然属于“边见”,不是“般若实相”。执著于“断灭见”,空魔入腹,这种人认为活得没一点意思,十分悲观,容易走上自绝的道路,此即所谓“枯禅”——“枯禅”是没有乐趣的禅。


4

得成于忍

修“无所住心”,离一切诸相,进入般若理体,“一真法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一个人即使修炼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入静时都少不了意念的活动。只有坚持不懈地努力,逐步地由粗到细,再由极细微以至于无。经云:“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南怀瑾先生云:“作圣全功,只此一句。”一个人没有漫长时间甚至终生的静修功夫,是很难达到绝对清净境界的。

苏轼《花影》诗云:“重重迭迭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教太阳收拾去,却被明月送将来。”

天目礼禅师云:“不汝还兮复是谁?残红落满钓鱼矶。日斜风动无人扫,燕子衔将水际飞。”

又佚名诗一首云:“秋风落叶乱为堆,扫尽还来千百回。一笑罢休闲处坐,任他着地自成灰。”

以上三组诗句,描述了诗人在静坐修无住心初期那种妄念纷纭,欲罢不能的情景。所以,达摩祖师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如果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与勤修苦炼的精神是不行的。故祖师们云:

“信乃入道之门,忍为守道之终。”


如何克服修无所住心中的颠倒妄想?

《圆觉经》云:“离四病则知清净。作是观者名为正观,若作他观名为邪观。”四念指作、止、任、灭四有相念。妄念未起不作。妄念已生,既不任其自流,也不强迫观念,硬性制止,亦不生“断灭见”。

对待妄念的办法,本人认为:一、可以采取善意的自我劝慰,即“暗示法”。二、通过缘起法,析色入空。三、利用音像导引的诱导法。

行者选用一法,反复数次,自可进入能所双忘的无意识态——即无所住心态。

本文选自弘善佛教


诸供养中,法供养最。分享转发,自利利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46#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2:11 | 只看该作者
临命终时老实念佛,必能往生极乐世界!
2019
03/13
09:52
广行法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丨文章节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佛说阿弥陀经》开示录音

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




念佛的人真能够念到一心不乱,这个人到了寿命临终时,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还有许多的菩萨、声闻都会显现在这个人面前,阿弥陀佛的手里还会拿着这位念佛人最初发心念佛的时候,七宝池里所生出来的一朵莲花来迎接他。这个人的心识就托在莲花里,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但是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两位大菩萨也要看念佛人功夫深浅的,如果功夫深,道行高,能够上品、中品往生的,那么阿弥陀佛跟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亲自来接引。如果是下品往生的,那只有化出来的佛和化出来的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来接引了。

一个人到了临命终时,是最紧要关头的,平时所造的善业、恶业,都在这个时候跟你算帐。所以说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一个人到了临命人终时,无论是什么东西,都带不去,只有这种善业、恶业,牢牢地跟着我们。所以千万不能做恶事。念佛修行有功德的人,临命终时就会有佛跟菩萨们来接引;造恶业的人,也有刀山剑树、牛头马面,地狱的恶相现出来。所以有些人临终时候,脸上露出惊恐的形状来,就是这个缘故。一个人只要一心念佛,等到临命终时,就有佛跟菩萨们来接引他,真是殊胜难得。这也是阿弥陀佛发的四十八个大愿里,有一个愿说道,我若是成了佛,十方世界有发菩提心,修种种功德,情愿往生到我国里来的众生,他临命终时,我跟许多菩萨、声闻都在他的面前显现出来,接引他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发了这个大愿心,才成就了佛的,所以念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众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一定跟许多菩萨、声闻去接引他。

这段经文是说,念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的众生,到了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跟大菩萨们都会显现到他面前。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临命终时,就是说差不到要临终的时候。这里说是人终时,是说一个人命绝气短的时候,一个人到了这个时候,如果平时是不修行的,心一定会很乱,昏昏沉沉糊里糊涂的,一点儿也控制不住了,应该堕落到地狱去的众生,就会看到刀山剑树,他却把这些当做是很美好的花园。应该堕落到畜生道去的众生,他看到驴马牛羊的胎,他却当做是很大的房屋。颠倒梦想,不知不觉就进去了。平时老实念佛,念佛念惯了的,没有恶业的,到了断气的时候,心思清净,安定,一心想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自然等到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来迎接的时候,跟随阿弥陀佛一起去西方极乐世界的。

即得两个字,是立刻就能够得着的意思。有人问,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地球有十万亿个佛世界这么远,怎么能立刻就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呢。我们要知道一个人的心量虽然有限,不能像佛菩萨那么广大尽虚空遍法界,但是已经很不小了。所有十方世界,完全在我们的心里,所有各种的情形,都是从我们心里显现出来的,所以哪怕是隔得再远,只要我们念头一动就已经到了那里了。比如一个人从前去过很远的地方,现在只要想起那些地方,心里就会清楚地的见到那个地方,就像在眼前的一样。再比如,有人做梦,梦见到了一个地方去,看见什么人或是什么物件,或是发生了什么事,后来隔了一段时间,真的到了那个地方或是见了什么人特别地熟悉,或是真的发生了什么事情,跟梦里所看见的竟然一模一样。可见得做梦的人,真实是到过那个地方去。

往生的人跟这两种情形差不多,一个人的身体,都是前世的业报,念佛是种清净的业。修清净的业,到了后世,自然受净土的福报。净土,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清净的国土,而且还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来接引我们。所以只要动一念的功夫,就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一个人到了断气的时候,他家里的眷属,千万不要大哭大闹、大喊大叫,不要扰乱这个人的心思。因为这个快断气的人,看到家里人悲伤的样子,听到了哭喊的声音,念佛功夫差一点的就要动起情爱来了,一动了情爱,有点舍不得放不下的意思。那他的心就要乱了,念头就要颠倒梦想了,那么西方极乐世界,就要去不成了。这是最紧要关头的,所以有人家里,如果有要临终的人,最关键的是大家一定要帮助这位临终的人念佛,为他助念,并且要高声念佛使他听得到,那么这个人的心思,就完全在念佛上,就不会散乱颠倒,就可以成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气已经断了的,身体还没有很冷的时候,二十四小时之内,如果是大哭大喊,他还是听得到的,他听到了也还是要心乱的。所以一定要等到他身体冷透了,二十四小时之后才可以为他沐浴更衣,才可以动他,才可以哭。二十四小时之内呢,都不要去动他,也不要去哭闹,也不要去给他沐浴更衣。凡是做儿孙的,能够帮助我们的长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才算是真正的最大的孝,这个功德真正的无量。如果不明白这些道理,只是爱面子,尽是俗心肠,害得长辈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那才是真正的大不孝,这个罪过大得不得了。

还有我们一定要知道。一个人刚刚断气,身体还没有冷的时候,虽然说是已经去世了,但是他的灵性还没有去远,他的身体是不能碰也不能动的,因为碰了他的身体,他是很难受的,他还能感觉的到。感觉到了难受,他嘴里虽然不会说话了,但是他心里面,一定是很恼火很怨恨的。刚刚去世的人,发了火,动了怨恨心,不但一定不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恐怕还要堕落到毒蛇恶兽那里去。所以一定要等到他的身体冷透了,二十四小时之后,才可以去搬动他,才可以去替他沐浴更衣。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定要牢牢记着。

如果时间久了,亡者的手臂和腿硬了,不能弯曲衣服穿不上去了,可以用热毛巾,搭在亡者的臂弯腿弯之处,只要过一会儿,手臂和腿就会软了,就好穿衣服了。

这三句经文是说人到了临终的时候,心思清净安定的,立刻就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4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2:18 | 只看该作者
在寺庙内立牌位超度、消灾延寿,管用吗?
2019
03/13
10:01
九华地藏菩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在寺庙立牌位消灾延寿管用吗?是不是在寺院法会中立个牌位,累生累世的冤亲债主都能离开?

总的来说,不一定!因为我们每个人造的业大小不同、心态不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不过有一点必须明白,十方三宝以威神力助缘,重要看自己如何做,这是很重要的!

你能来到寺院或是在寺院法会立牌位,你的冤亲债主或是身上的众生都会显现,根据你们自己的忏悔心、培植的功德福报、以及因缘的深浅,该离体的离体,该离开的离开,法会中法师会尽力尽责,尽自己的能力把法会做圆满!

冤亲债主能不能走,能走多少,不是全由法师决定,更要由你们是否真心忏悔自己,如若它们有意离开,且接受你们的忏悔,真心原谅你们,心提正念,刹那间罪即灭,得以离开。你们宿世业力,功德福报、资粮不一,最重要的是你们在寺院中,在法会中放下万缘,一心清净,能和法会的磁场相融。

即使冤亲债主全部离开,也不代表业力全部消完。我们每个人都有业力,没有业力不会轮回,这都是一个过程。其次众生由于无始劫来贪嗔痴,旧业未消,又造新业。我们都在不断造作恶业,不断需要忏悔消业!


常见红黄两种牌位是做什么用的?

佛教法会中经常会见红色、黄色两种牌位,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呢。它们的对象和功能是什么?这两种有何区别呢?

这两种牌位分别是消灾、超荐两种牌位。佛教法会上消灾的对象是在世的人,牌位为红色;超荐的对象则是过世的人,所写牌位为黄色。

人生在世往往会面临许多未知的灾难,藉由法会中的消灾牌位,表示一种关怀与祝福,祈求佛菩萨的加持,消灾解厄。对于已经往生的亲人,则以诵经做功德为他超荐,能往生善趣。

一般来说,参加超度法会时,往往会为亲人或亡者写牌位,并同时布施金钱作为供养,供养是为护持三宝、弘扬佛法,以帮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法会,利益更多在世及往生的有情众生,因此布施有其功德。至于消灾和超荐的力量,最主要在于功德主的心念。


因此,只要心存诚意,以心念表达祝福亲人平安、顺利,及对于所有灵界众生的关怀,也能够达到同样的效果。


有关牌位大小、随喜功德、福报等问题,一定要心存诚意哦!随喜转.载,功德无量!

佛菩萨护祐您,阿弥陀佛!

地藏菩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48#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2:22 | 只看该作者
王阳明最重要3句话,凝结心学顶级智慧
2019
03/13
09:24
儒家传统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一、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一年春天,王阳明和朋友到山间游玩。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心的控制,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的?

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的回答用现在的话来表达就是:

你没有看这朵花时,这花就和你的心一样是寂然,像是没有存在过一样;当你来看它时,它的颜色才在这时明明白白地展示在你的面前,这样便知道这朵花并不是独立于你的意识而存在的。

未看此花时,并不是此花不存在,而是它本来就存在,只是没有应机显现,进入人的意识而已,所以说“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

看到此花时,花就会进入人的意识之中,心就会对这朵花有感通,它就存在人的意识之中,所以说“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一生中遇见的所有风景,感而遂通,都是在我们到来的那一刻而清晰……该来的总是会来的,而且它们只为你而来,世界就在你的心中,一切都是美好!

《传习录》上说:人之本体常常是寂然不动的,常常是感而遂通的。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

王阳明认为,良知是寂然不动的,人只有在寂然的状态中才能“致良知”,也才能感而遂通。

后面一句是说,事情没有发生(应对)时,不能说其是先,已经发生(应对)时,也不能说其是后,(因为事物的“理”先于“事物”存在,事物的发生或者应对只不过是对已经早先存在的“理”再次践履一番而已)

二、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的时代,江西宁王造反,他集解了散兵游勇平叛,最终打败宁王。他提出“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八字真言。

王阳明一生还带兵打过很多胜仗。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你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王阳明举例说,自己和宁王对战时处于劣势,他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他说了四次,那人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位,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告诉我们:我们的心就如一面镜子,它本来无善无恶、无好无坏、无是无非。这便是心的本体:“此心不动”。这面镜子只管“照”来的是什么,照出来就是什么。没有东西来,它便不会照,这便是心的作用:“随机而动”。

我们的心经常处于“妄动”状态,即一个念头接一个念头像滚雷一样不断地在我们心中炸响。这时,我们的行动就有点像是“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

宁王就是这样一个人,所以他后来犯了很多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此心不动,随机而动。”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我的心是空的,我此时此刻没有欲念,而你的心一动,我会知道,我会理解,而同时我会洞察到其中的一切虚妄,于是我可以对此做出行动。”

三、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无独有偶,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根据这种观点,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原因只有一个:他并未真正认识到善;同样,坏人作恶,原因也是对于善的无知,或者没有真正认识到善。

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也认为,无人有意做恶,恶只是来自于无知。王阳明这里虽然没说恶,但观点与苏格拉底却是一理。

五百年前,王阳明的得意弟子徐爱问老师:现在人们都知道孝敬父母,但是却常常不能孝敬父母,这不就说明知道和行动是两回事吗?

王阳明是这样回答的,之所以不去孝顺父母,是因为还没有懂得孝顺父母的道理。不行动的原因,是不知道。

就像三毛说过一句话,“爱是藏不住的,闭上嘴巴,眼睛也会说出来”,一个人如果爱了,那么他的行动会自然跟上,在眼睛里,在眉梢上,在一言一行里,这是无论如何也藏不住的,也是控制不住的。

所以,一个人不去孝顺父母,就谈不上懂得孝顺父母。他如果真的知道要孝顺父母,真的体恤爱惜父母,他会自然而然地行动,而不是把时间分配给了事业、应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49#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2:27 | 只看该作者
庄子:不羡慕他人,就不会输掉自己
2019
03/13
09:43
儒风大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文稿 | 儒风君原创

万物皆彩,唯有影子灰暗。

羡慕可以是激励,却不能是低劣的模仿;羡慕可以是动力,却不能是得过且过的颓唐。

道以自然,当应固守其心;人有大智,何妨随性而为。

01

羡慕止于远远欣赏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羡慕是对于优秀者的肯定,也是对自我的一种鞭策,有羡慕的情绪并不可耻也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将这种羡慕转换为一种拙劣的模仿,亦步亦趋的追随别人的脚步。

上天是公平的,他在造每一个人时,都有自己的考量,你可能美貌,他可能智慧,谁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也许你只缘身在此山中,看不到自己的光芒,反而让别人的光亮灼伤了眼睛,但要记住,你永远是独一无二的一个。

庄子说“弃世则无累”,当你目不斜视只专注自己的生活时,你自然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快乐,放开的越多,抓住的才能越多。

当你心头用上羡慕的情绪,别慌张,别急于模仿,仔细看看自己,把这种羡慕转换成自我提高不断进步的动力,用这种羡慕不断鞭策自己前进,不要让羡慕蒙住你的眼睛,控制你的头脑。别人的是好的,但你努力之后能做到更好。

02

精彩源于自我绽放

人们总用“樗栎庸材”来形容才能低下,庸庸碌碌,其实有用无用总在一念之间。

在《逍遥游》里惠子对庄子说樗树弯弯扭扭,即使长在路边,木匠也不会看一眼,属于无用之树,庄子却认为正是樗树的这种特性让它避免了匠人的砍伐。

甲之蜜糖,已之砒霜。人生的精彩之处不在于集众家之长,而是活出真实的自我。

千篇一律最容易被人遗忘,庄子说做自己,“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

老话说以不变应万变,以自身不变的精彩对待纷乱复杂的世界,不论天地变换四季轮转,你自悄然绽放。

不要羡慕他人,沉浸在别人的美好里,把眼睛放在自己身上。别人有花香,你也有青草与之相当;别人有天空,你也拥有海洋。与其羡慕他人,不如好好经营自己的生活,日子是自己的,需要自己好好过。

生活都有两面,好的坏的;人都记着两段,自己的别人的。每个人都是近视眼看不到自己身边的美好,每个人又都是远视眼,无限放大别人生活的美妙。

眼睛盯着别人,永远过不好自己的生活。别羡慕他人,绽放真实的自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50#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2:32 | 只看该作者
道家思想的十大精髓!
2019
03/13
09:54
道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是与儒家同等重要,只是在政治思想上一为表显一为裹藏之别而已。而道家在理论能力上的深厚度与辩证性,则为中国哲学思想中所有其它传统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以下十句话正是《老子》的精髓所在。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

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

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8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51#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2:38 | 只看该作者
卢梭与伏尔泰:哲学史上的两朵奇葩
2019
03/13
09:00
儒佛道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有一个人堪称流氓中的大师,大师中的导师,他就是大师康德的绝对偶像——让·雅克·卢梭。

哲学界、文学界有一个非常讨厌的习惯,那就是:为贤者讳。比方说,卢梭那些个泡妞把妹拍婆子的破事,要是到了他们笔下,一定会肉麻兮兮地变成:啊,是真名士自风流呀!

不过,对于卢梭,他们的“为贤者讳”计划直接泡汤,因为和其他需要娱记蹲家门口深度挖掘隐私八卦的哲学家相比,卢梭实在太省事,他直接在自恋式自传体文学《忏悔录》中,大言不惭地向世人宣告了他那令多少人瞠目结舌又面红耳赤的怪癖。

《忏悔录》一出,众人皆惊。于是乎,卢梭同志在有些人眼里简直是敢作敢当的学术巨星,在另外一些人眼里不过就是猥琐老流氓。要是卢梭哪天在网上发个帖子,那么定会出现以下几种回复:

康德(阳光老宅男):沙发,激动呀,楼主你成就了我。俺为了读你的《爱弥尔》都忘记下午四点出门散步,柯尼斯堡那群傻子现在还以为教堂的钟坏了呢。

黑格尔(超级教授):我把你的正面清晰无码照供在书房了,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

叔本华(我家狗狗“世界精神”最近老掉毛):连我的偶像康德都说好,楼主绝对差不了。@黑格尔,黑傻蛋,你娃儿别整那些哲学垃圾了,赶紧过来膜拜大师吧!

拜伦(我要当诗人):楼主威武,我要为楼主写诗!

雪莱(济慈死,我心死,有事请烧纸):赞,我也要写,我也要。

罗伯斯庇尔(雅各宾派万岁,万万岁):谁有楼主微信?我想去围观楼主真人!

罗素(我的《西方哲学史》已出版,大家请支持正版,有折扣):楼主就是一流氓,楼主的思想导致了希特勒的极权!

以赛亚伯林(正给马克思写传记):奇怪了,楼主好斗,粗鄙,缺乏教养,怎么这么多人顶帖?

看完了以上,你该作何感想?其实,历史上写《忏悔录》的卢梭不是第一个,比方说,奥古斯丁也写过《忏悔录》,可人家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对上帝的毕恭毕敬,对自我行为的深刻批判。

然而,到了卢梭这里,《忏悔录》被堂而皇之地写成一个暴露癖患者的自白书,虽然在书中卢梭对自己的诸多恶劣行径直言不讳,但他没有丝毫的羞耻感,相反,卢梭认为自己很天真,是外面的世界太凶残,自己从头到尾都是个被命运玩弄的无辜可怜人儿罢了。

卢梭写了一本还不过瘾,又继续写了《对话录:卢梭评判让·雅克》《一个孤独散步者的遐思》。通过卢梭在这一系列自白书中的描述,我们基本把握了卢梭的一生。纵观他的一生,是经历丰富的一生,是多姿多彩的一生。

如果卢梭有履历表,那“职业”一栏他会填:学徒、家教、小偷、小白脸、男仆、游吟歌手、浪漫作家、哲学家。

话说卢梭这娃从小就没了妈,不靠谱的爹又因为惹上官司远走他乡,卢梭基本上靠着寄人篱下窘迫寒酸地长大,缺乏管教的他曾因为撒谎偷盗差点成为“问题少年”,还好高雅的书籍拯救了他,使他能悬崖勒马没进一步发展成少年犯被抓进监狱。

卢梭在16岁那年,投靠了贵妇华伦夫人,华伦夫人那年二十有八,风韵撩人,街头少年卢梭哪见过这阵势,顿时被华伦夫人的光辉母性形象秒杀,从此拜倒在华伦妈妈的石榴裙下,和华伦妈妈开始了一辈子剪不断理还乱的不伦之恋。

当启蒙运动大师伏尔泰誉满欧洲之际,卢梭还依旧是那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白脸,被美貌风韵的华伦妈妈包养在古宅。卢梭的发迹很偶然,有一天,他去看望被关在监狱的好朋友狄德罗,平日里电线杆子上大都贴着“祖传秘方,专治XX病,一针见效”,可那天却出乎意料地贴着第戎学院关于“艺术和科学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题目的有奖征文小广告。

卢梭看到广告后小宇宙爆发,回家立刻投了一篇稿子名叫《论科学与艺术》。关于这个有奖征文,当其他竞赛对手都在文中回答“是”并列举一二三点试图证明时,卢梭剑走偏锋地回答“不是”!

卢梭认为,艺术与科学根本不能敦风化俗,相反,正是科学和艺术的出现,人类的自由遭到了扼杀。卢梭的反其道而行之,果然吸引众多眼球,他的论文立刻拔得头筹,一夜之间,卢梭声名大噪。

卢梭在《论科学与艺术》一文中的思想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九个字:反文明纯天然复古风。

卢梭认为科学和技术源于人类的恶,人们迷恋天上的星星,于是有了占星术天文学;人们想实现自己的野心,于是有了雄辩术;人们因为贪恋吝啬,于是有了几何学;人们因为不切实际的好奇,于是有了物理学。科学与技术不是人类的福祉,而是对人类的诅咒。

卢梭强调纯天然,推崇自然哲学。卢梭的自然包括清新的大自然界,但更多的是强调人的自然状态,即人在进入社会和文明之前的状态。人在自然状态下,人性本善,自由平等。卢梭的自然哲学,不禁让处在技术泛滥核爆炸整容成风时代的我们扪心自问:工业文明必然带来幸福吗?

卢梭倡导复古风,一辈子哼着《想回到过去》,内心充满着对田园生活的无限遐想,他眼中完美的社会应该落英缤纷,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怡然自乐,活脱脱一个西方的“世外桃源”。

卢梭认为高贵的德行在今天这个堕落肮脏的社会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只有回到人类社会的早期才能找到它。他极力赞扬柏拉图倡导的古代斯巴达社会。

在卢梭看来,男女之间的关系最好也要返璞归真:小男女心生欢喜,小树林里约个会,生了孩子归女人养,这样又简单又省事。卢梭这个观点倒是和咱们《诗经》里描述的情节雷同:“野有死麕,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林有朴樕,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

卢梭虽然是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但他实际上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异类:启蒙运动的大多数都出身名门望族,羽扇纶巾风度翩翩,毕业院校也是“985”与“211”,名专业大导师,走的是“精英主义”路线;而卢梭则是草根出身,社会底层,没上过学,连学校大门都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开。

除此之外,卢梭穿衣戴帽极为拉风,他经常裹一件亚美尼亚长袍,此举动在那群讲究鲜衣怒马、侧帽风流的贵族眼里,无异于秋裤外穿逛王府井西单。他们瞧不起卢梭,卢梭更看不上他们,他们强调理性主义,卢梭就强调感情至上;他们认为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卢梭却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起源,应该根除。

1753年,第戎学院第二次开展有奖征文活动,这次的题目是《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尝到甜头的卢梭当然不能放过这样的机会,他再次跃跃欲试摩拳擦掌,投了一篇名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的论文,可惜这回他老人家名落孙山,未能获奖。然而,正是这篇落选的论文对人类历史的进程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卢梭认为人类的不平等有两种表现:一种是自然的不平等,如高矮,美丑,健康与否;而另外一种是政治、经济的不平等,而这是后天造成的,而私有制正是这些后天不平等的起源。

卢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状态分为“自然状态”与“社会状态”,在国家和社会产生之前,人类处于“自然状态”,人人自由平等,没有压迫、权力和奴役。然而,随着私有制的发展,人类进入“社会状态”,出现了贫富分化战争暴政奴役压迫。私有制的出现导致了国家的产生,那么国家该如何运作呢?这就要涉及卢梭那本大名鼎鼎的政治学名作《社会契约论》。

卢梭认为一个人太孤单,人们需要抱成团抵御危险,共同求生。团体中每个人需要让渡出自己的一定权力,组成一个政府,而政府又如何体现人们的意志呢?这就要分清两个概念:“公意”与“众意”。“众意与公意之间总是有很大的差别;公意只着眼于公共的利益,而众意则着眼于私人的利益,众意只是个别意志的总和。”

公意未必总是正确,但绝对应该是最符合大众的意志,而众意代表的是团体的意志,大部分人的意志。社会契约的目的就在于把每一个人的人身和全部权力置于公意的指导下,每个成员都要接受自己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你哪天不想服从公意,那么社会全体会强迫你必须服从。

比方说,法律就是公意的产物,法律代表着社会全体的公意,服从法律就是服从自己。当然,如果你没事干想挑战一下法律,那么你立刻会体验到什么是强制和暴力。 社会契约在卢梭那里和在霍布斯那里有着很大的区别,虽说二者都赞同人们让渡出自然权力,但是霍布斯认为人们应该把让渡出来的权力交给君主,而卢梭则认为应该交给由每个人组成的社会共同体。

紧接着,卢梭在社会契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主权在民”的思想,这个思想可谓是《社会契约论》的精华所在。这个思想不同于霍布斯的“君权神授”,不同于洛克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主权在民”认为一个国家的主权完全属于这个国家的全体公民。

卢梭认为主权就是公意的体现,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不可分割,至高无上不容侵犯,不可代表。说白了,人民要是哪天觉得政府没能代表我们的公意,那么我们就会揭竿而起推翻你。

研究卢梭很到位的罗素曾写道:“从卢梭时代以来,自认为是改革家的人向来分成两派,即追随他的人和追随洛克的人。有时候两派是合作的,许多人便看不出其中有任何不相容的地方。但是逐渐他们的不相容日益明显起来了。在现时,希特勒是卢梭的一个结果,罗斯福和丘吉尔是洛克的结果。”

卢梭激进民主主义理论的“主权在民”思想,正是法国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法国的《人权宣言》和后来美国的《独立宣言》,都吸收了卢梭的观念。法国大革命雅各宾派的领导人罗伯斯庇尔就是卢梭的超级粉丝,他还曾去拜访过卢梭。

如果说理性主义到了叔本华、尼采那里,已经病入膏肓,那么,从卢梭开始,理性主义就开始了有疾在腠理。卢梭反对理性主义,重视人的情感,学富五车的康德对卢梭这一点极为看重,康德觉得自己的哲学虽然严谨缜密,却唯独漏掉了卢梭笔下那活泼真实的人性。

康德极为推崇卢梭,他将卢梭的头像挂在自己卧室的墙头。卢梭的《爱弥尔》出版,为了一睹为快,康德甚至不惜打乱了持之以恒的下午四点散步的习惯。这本让宅男康德爱不释手的《爱弥尔》,其实是一部教育学经典,卢梭重点讨论了当文明开始束缚人性,我们该如何教育儿童。

在卢梭看来,一个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处在不自由的奴隶状态,大人们拿竞争、虚荣、猜疑、贪婪、嫉妒等这些孩子们尚未形成的欲念去刺激和教育他们,孩子们每被灌输一次,心灵中就种下了恶的祸根。在书中,卢梭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一个被隔离开来的孩子的故事。爱弥尔是一个被城市文化隔离的自然人,他的老师是大自然。

卢梭以此来论证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对娃娃要实行自然教育,让他们使用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一切,对他们的身体进行帮助和补充,但不能纵容他们的欲望,鼓励他们表达和发展自己的天性。孩子们的第一个情感是自爱,第二个情感是爱周围的人。他们的教育应该远离腐败堕落的社会和文明,不受任何偏见与欲望的诱惑。

《爱弥尔》让今天的教育家来看,也不失为一本充满真诚和良知的教育学著作。然而,这本倡导自然教育的温和的教育学著作,在当时教会垄断教育的背景下,却被定义为异端邪说,《爱弥尔》被当众销毁。可怜的卢梭,其脆弱心灵遭受严重伤害,加之当局的威逼迫害,卢梭的被迫害妄想症加剧。

这时候,英国的大卫·休谟雪中送炭。于是,卢梭奔赴英国避难。 在《波伏娃与萨特》里有哲学达人谈到,法兰西民族和中华民族的相似度很高,比方说我们都热爱俗世生活,讲究口腹之欲。除此外,我们两个民族的哲学也颇为相似,和其他讲究思维高度抽象、喜欢营造哲学体系的他国哲学家相比,我们两国的哲学较为注重感性思维,喜欢关注现实,关注感性,关注更多的经验层面。

因此,和中国哲学饱受非议一样,卢梭也被怀疑到底算不算是一个哲学家。卢梭和别的哲学家的确不一样,他没那么关心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他的著作也没用规范的哲学语言,但卢梭的的确确是位哲学家,而且他的地位还是哲学家中的导师,任何一个试图要编写哲学史的人,都不会漏掉卢梭这一章。

卢梭的一生是分裂的一生,是伪善的一生。

尽管他在《爱弥尔》中呼吁要教育儿童,可他自己却狠心地把亲生的五个娃儿全部丢进育婴堂,他的理由无耻透顶:抚养这些孩子需要钱,于是我不得不去拼命赚钱,赚钱太累我容易过劳死,我死了孩子就没人抚养了,所以还不如直接送到育婴堂。这就是他不抚养孩子的理由。卢梭甚至会抡起拐杖追着打路边因调皮撞到他的孩子。

尽管卢梭在《新爱洛琦丝》里用优雅的笔触描写爱情,开创浪漫主义的先河,可卢梭却一辈子虐待自己那个不识字的妻子,提起妻子永远充满不屑和鄙夷。

尽管卢梭强调情感大于理性,可他除了爱情失败外,友情上也颗粒无收。他和伏尔泰吵翻了,和狄德罗分道扬镳了,甚至对帮助他到英国避难的休谟,他也充满怀疑,最后也和人家恩断义绝割席断交了。卢梭充满了才情和抱负,偏又自恋自私,偏执多疑。

他一辈子活得畏畏缩缩,窝窝囊囊,他似乎试图穷尽自己悲催的一生来验证那个在《社会契约论》开篇提到的观点:人生而自由,却又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与伏尔泰:绝对的死对头 !

法国皇帝路易十六在大革命时期曾被囚于宫中,一日,他读到伏尔泰和卢梭的著作,竟然掩面长叹:是这两个人摧毁了法国!

伏尔泰与卢梭这两颗启蒙运动之星,曾经并肩作战,惺惺相惜,可最终还是未能免俗落入文人相轻的窠臼,攻击谩骂、恶语相向、恩断义绝,联袂上演了一出哲学史上的闹剧。

曾有报道说,国外一对研究哲学的夫妇,因为一个是黑格尔主义者,一个反黑格尔主义,夫妻二人最终分道扬镳,分手离婚。

普通人听到这则消息纷纷感觉:这事也太不可理喻、矫情造作了。而事实上,这事一点不作,一男一女结合在一起,刚开始情欲攻击着分歧,一切微不足道,但日子久了,理性最终会占据主导。

我们常说“道不同,不相为谋”,这个“道”,可以狭义地理解为性格、观念、处世方式;广义地讲,这个“道”就是世界观、价值观、哲学立场。卢梭与伏尔泰之争,表面看来卢梭性格多疑阴暗,敏感自卑;伏尔泰心宽体胖,不易受情绪波动影响。而本质上,背景、哲学立场、世界观上的差异最终导致了二者反目成仇。

伏尔泰比卢梭年长18岁,他是启蒙运动中最负盛名的人物。伏尔泰出身富贵腰缠万贯,出手阔绰不知穷滋味;卢梭却出身底层穷困潦倒,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

当伏尔泰在各大沙龙里游刃有余如鱼得水纵情享受时,卢梭正寄人篱下卑微困窘;伏尔泰是上层社会风度翩翩的公子哥,而卢梭却是为了生计连偷带骗的小混混;富家子弟伏尔泰追求着高层次的成功,尝尽人间冷暖饱受白眼的卢梭却热爱自然,渴望被尊重与被爱。

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经历,尽管同为启蒙运动的明星,他二人的思想却“和而不同”:伏尔泰强调理性,重视科学技术与文化,兴致勃勃地想建立新兴城市;卢梭则反感理性,反技术反文明,向往着纯天然复古风的桃花源。伏尔泰寄希望于社会改良,开明君主制比较适合法国;卢梭则主张打碎旧制度,建立共和制。伏尔泰认为私有财产不容侵犯,社会平等很难实现;卢梭则呼吁消灭私有制,实现人人平等。卢梭是狂热的革命派,伏尔泰是宽容的保守派。

总而言之,卢梭的理想反映了为生存而战的社会下层小资产阶级的要求,而伏尔泰则代表着社会上层资产阶级的想法。

因为哲学立场的不同,伏尔泰攻击卢梭是“插科打诨的小丑”,《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让人四肢爬地”;卢梭则反击伏尔泰背信弃义,不得好死。一时间,两人口诛笔伐,唇枪舌剑,掐架骂街。伏尔泰和卢梭都是启蒙运动的领袖和代言人,同混在“百科全书派”这个圈子里。

何为“启蒙”?康德在《什么是启蒙运动》中写道:“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也就是说,启蒙运动宣扬理性,以知识为武器,反封建反迷信反宗教狂热,它用平等观念刺激人们的心灵,主张摆脱封建生活方式,建立一个美好的社会制度。如果说之前的文艺复兴运动发现了人,启蒙运动则发展了人,人逐渐走向成熟。人类不再像个孩子一样对专制和愚昧言听计从,我们开始保持理性,清算宗教,审判迷信,开启心智。

黑格尔曾言:“这是一个光辉灿烂的黎明,一切有思想的存在,都分享到了这个新纪元的欢欣。”

伏尔泰作为启蒙党的领袖人物,可谓全才式多栖明星,他在哲学、诗歌、小说、剧作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被称为“科学和艺术共和国的无冕皇帝”。伏尔泰为人豁达,仗义疏财。他经常以嬉笑怒骂、讽刺嘲笑为武器到处砸场子,昨天刚砸完天主教会的场子,今天又砸法国政府的场子,他不顾一切挑逗敌人,刺激敌人,敌人最终恼羞成怒。

伏尔泰也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曾两次被请进法国历史悠久闻名世界的著名监狱——巴士底狱;他还被驱逐出境,流亡英国几十年。

西方的哲学家们要么不提中国,要么提到了也是居高临下趾高气扬充满傲慢与偏见。然而,伏尔泰却很难得是一位中华文化的粉丝。

2010年陈凯歌导演将元杂剧《赵氏孤儿》搬上了荧屏。殊不知,早在200多年前,伏尔泰就将《赵氏孤儿》改编成五幕剧《中国孤儿》,在丹枫白露上演并大获成功。

伏尔泰热爱中华文明,他在《风俗论》《路易十四时代》《历史哲学》等著作中高度赞美了中国及中华文明。在他眼里,中国人民聪明勤劳,中国历史有价值且可信度高,而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规劝人们行善。孔子以及儒家注重伦理道德和教育,这与讲灵魂不死的基督教文化截然不同,儒家文化里没有迷信和传说。伏尔泰高度赞美并极为推崇孔子,说他不媚帝王,不好权色,为人师表,是一个真正的圣人,伏尔泰还将孔子的画像挂在自家墙上。

伏尔泰这种“中华文明崇拜论”搞得我们中国人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尽管伏尔泰的中国论有不客观之处,但伏尔泰却能借中华文明这种异邦文明去审视基督教文明,批判基督教的愚昧与迷信。其实,伏尔泰何止是借中华文明去审视欧洲文明,他还借外星文明来审视人类文明,伏尔泰想象力如天马行空,文笔又极好,他的科幻哲理小说《小大人》放在今天也是上乘之作。

《小大人》讲述了这么一个故事:天狼星上有个身高12万英尺(36576米),年龄450岁,孩提时代即将结束的年轻人名叫“米克罗美加斯”,他就是“小大人”。小大人热爱科学和解剖,他的一篇进步论文被他们星球上的法典专家斥为“异端学说”。小大人愤而出走,并在土星上结识了一个朋友,这位土星朋友身高不足2000米,有72种感官。当土星人向小大人抱怨感官不足时,小大人说他们天狼星人拥有上千种感官仍旧感到不够完美。土星人感慨自己只能活一万五千岁,他们的存在不过是时间长河的一瞬,基本上生下来就要死了。小大人安慰说自己的寿命是他们的七百倍,不过死亡之后肉身回归万物,这又是另外一种存在。

小大人与土星人相见恨晚,于是他俩相互做伴开始了哲学之旅。在造访了木星和火星后,他们抵达了地球——一个犹如泥球大小的暗淡小球。地中海就是个小水池,大西洋也不过是个小池塘,土星人大失所望,感慨地球构造太粗糙,这里不会有理性的人生存。小大人却以钻石项链为显微镜发现了地球上微小的人。小大人又剪下指甲当喇叭与地球上的小人们说话,地球上有一位数学家借助一棵树以及一系列三角形竟然量出了小大人的身高,一位地球上的哲学家告诉小大人此时此刻地球上有十万戴帽子的人正在杀戮另外十万戴头巾的人,杀戮与被杀戮,一直未变。

一个戴方帽的地球人(指神学家)竟然趾高气扬地说托马斯·阿奎那的书里已经说清楚了,你们这两个外星人的行为方式还有你们的星球,连同太阳和星星,全部都是为我们地球人而存在的。 小大人和土星人被这傲慢又愚蠢的言论逗得放声大笑,前俯后仰。离开地球时,小大人送给地球人一本书,这本后来被送到巴黎科学院的书被老秘书打开时却发现是一片空白。结尾,老秘书意味深长地说:“这并不出乎我的意料。”

伏尔泰和卢梭一样,也曾经被人质疑算不算是哲学家。因为任何想要寻觅完美哲学体系的人,面对伏尔泰都会大失所望,伏尔泰的思想正是反体系,反玄学。在伏尔泰这里没有任何关于“本体论”“认识论”的理论创新和真知灼见,他不过是以洛克和牛顿的思想为基础,推崇理性,批判封建专制与宗教,重视科技与文化,倡导社会改革。

伏尔泰认为人性的最大天赋是自由,“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取消特权与争取自由应是启蒙运动的首要任务,自由原则也成为伏尔泰毕生追求的社会理想。伏尔泰在《哲学通信》里写道:“要用人类的理性建立一个合理的法律国家,以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全部自由,舆论自由以及信仰自由。”

伏尔泰逝世100周年,雨果悼念时说:“在硕果累累的18世纪,卢梭代表人民,伏尔泰代表人。那些强有力的作家消失了,但是他们留下的是灵魂和革命。法国大革命是他们的灵魂。”

伏尔泰与卢梭这对欢喜冤家,吵了一辈子的架却又不约而同地选择在同一年闭上了嘴巴,他二人在同一年去世。

生时互不待见,死却同穴而眠。200多年过去了,伏尔泰与卢梭共同安息于法国的先贤祠。他们再也无法像200多年前那样意气风发、思绪灵感迸发的争吵了。


伏尔泰与卢梭

- END -
THE E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52#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7:36 | 只看该作者
【印度】阿都尔:对美贸易战让印度很纠结
2019-03-13 00:20 环球时报  
【印度】
57参与
  美国终止印度享受的贸易优待政策进入60天倒计时,到期后,特朗普总统有权决定是否对印度下“逐客令”。

  一些美国公司早就对印度施加的非关税壁垒颇有微词,美国随之于去年4月份调查上述贸易优惠政策。按照美方的说法,印方没能向美方产品提供顺畅的市场准入保障,严重违背公平合理原则。美印贸易谈判展开拉锯战,有分析认为,最终的落脚点可能是印度继续享受优待政策,同时也要调查乳制品、医疗设备等领域的贸易问题。

  2018年,印对美出口480亿美元,顺差达210亿美元。同时,印度也是美国财政部重点监察的货币操纵国。印度对美国单方面的加税举动表现得极其克制,并未报复。印商务部长称,取消优惠政策的影响微乎其微,印度继续致力于解决美国所提及的问题。


  由于中美经贸磋商仍在继续,上述决策无疑又为美方的贸易战开辟一条新战线。而印度将于4月11日至5月19日分7个阶段举行大选,特朗普的通知是个坏消息,肯定会被反对派用来抨击莫迪政府的无能。虽说取消优惠政策只影响1.9亿美元的贸易,但印度已倍感压力,毕竟经济增速并未创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机会,而出口增长也未达预期。

  诚然,出口可以直接或间接创造就业机会,但也会造成更深刻的政治影响。印度国内有一种愈发强烈的论调认为,应以更强硬姿态应对美国的贸易谈判。如今特朗普已将贸易谈判视为号召力,因此在下届美国大选前,印度与美国的关系必将泛起新的波澜。笔者认为,这是中国与印度建立更密切经济关系的良机。中国可从印度进口更多的商品和服务来密切两国的经济关系。

  美方撤销印最惠国待遇的想法招来很多非议。多数印度人认为,美方的目的是施压印度、给予美国企业更多机遇。印度的内忧不允许其屈服于美国政府,但迫于压力印度将谨慎对待谈判。由于印度大选在即,接下来的60天,不能期望有太大进展。5月23日大选结束后,事情才会开始有点眉目。

  对印度来说,与美国的政治关系又非常重要。2017年后,四方安全对话的重启加强了美日印澳四国的政治关系,新的贸易战让美印经济关系以及双方如何坐下来解决贸易争端成为焦点。印度需要的是美国的尊重,以及对印度政治经济抱负的理解。(作者是印度工商会联合会中国执行董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53#
 楼主| 发表于 2019-3-13 18:00 | 只看该作者
梵华日报|莫高窟今年开放“夜场”,乐山大佛即将“出关”
2019-03-13 | 文/李芳 | 来自:梵华网  分享:
我们每天整理佛教界、文艺界的一些重要新闻,让您一览佛教文化艺术相关资讯。

【不能错过的重要新闻】

敦煌莫高窟开放“夜场” 提供差异化深度体验|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今年将正式开放“夜场”,以吸引更多敦煌文化爱好者夜游莫高窟。今年4月中旬至5月上旬,敦煌研究院将面向公众推出“夜游莫高窟”系列活动,包括“夜游莫高窟”“夜游莫高窟,诗意边关行”“游姊妹双窟,走玄奘之路”。期间,参与者除体验“夜游莫高窟”外,还将前往敦煌西线,领略“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意境,感受“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情怀。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表示,此次推出“夜游莫高窟”系列标准产品,是大敦煌全域旅游经济圈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为公众提供定制文化旅游服务,感受不一样的敦煌自然文化之旅。

四川乐山大佛4月将“出关”与游客“重逢”|经过近半年的修缮,乐山大佛将于4月中下旬正式“出关”与游客“重逢”,并将举行系列配套活动。乐山大佛出关前,大佛保护专家团队将举行发布会,揭晓大佛“闭关体检”经历,发布乐山大佛体检及抢救性保护工作阶段性成果;景区还将特别推出“我为大佛祈福活动”,高僧大德还将举行系列祈福佛事活动。届时,大佛的出关仪式,将在凌云山晨钟敲响之际,山下高僧大德引领信众游客进行千人禅行,举行隆重的水陆大法会,为大佛“接风洗尘”。

福建黄檗文化社团携手佛教界共推中日文化交流|连日来,福建福清黄檗文化促进会与福州芝山开元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互相走访交流,期盼共同携手推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民间友好往来。福州开元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与日本佛教都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福州开元寺是日本“弘法大师”空海的入唐之地,也是另一位日本高僧圆珍和尚的学法之地,二者皆是日本“入唐八家”之一。福清黄檗山万福寺名僧辈出,唐代希运禅师在此出家,其弟子义玄在河北正定创立“临济宗”,成为现在佛教禅宗重要一支流派。临济宗于宋代传入日本,成为当今日本佛教主要流派。明末清初时,隐元禅师应邀东渡日本,开创黄檗宗,流传至今成为日本佛教主流之一。因此,福清黄檗山万福寺被誉为“临济祖源、黄檗祖庭”。两座寺院在中日佛教文化交流史上皆占有重要的地位。

联合国妇女平行论坛纽约召开 国际佛光会传达教育理念|3月11日,第63届联合国妇女地位委员会会议在纽约联合国总部掀开序幕,主题为“为性别平等和提高女性权利建立社会保护制度、公共服务和持续性的设施”。来自世界的6000名各国政府代表和非政府组织出席盛会,共商如何进一步在全球推动平权。作为联合国非政府组织会员的国际佛光会,在国际佛光会副秘书长永固法师和觉诚法师的带领下,率先举行了平行论坛,并提出了它在推动教育工程方面所树立的以上新标准。以在各地办教育的个案向与会者分享办教育的经验和理念。以菲律宾光明大学为推动教育的范例,并通过菲律宾万年寺住持妙净法师,光明大学校长歌丽亚和3位首届毕业生,分享了感人又激励人心的生命故事,来带出星云大师所提倡的教育包容性。

湖州市佛教协会召开五届十五次会长扩大会议|3月12日,湖州市佛教协会五届十五次会长扩大会议在仁王护国禅寺召开。湖州市佛教协会会长慈满法师,第一副会长界隆法师,副会长宗慧法师等参加会议。会议主要对2019年在学习培训、会务教务、文化工作、对外交流共四个方面工作做了深入讨论和部署。

合肥大宝佛寺·宝佛博物馆2019年度工作会议在京召开|近日,合肥宝佛博物馆2019年度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原国家博物馆党委书记、宝佛博物馆名誉理事长谷长江,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宝佛博物馆馆长杨林等近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经会议决定,宝佛博物馆将于今年适时召开首届佛教文物文化研讨会,同时举办大宝佛寺佛教文物展览,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佛教文化作用。

寒山寺举行性空长老诞日纪念法会|3月11日,适逢寒山寺性空长老诞日纪念,寒山寺于和合精舍举行性空长老诞日纪念法会,以此表达对长老的虔敬之心,寄托四众弟子对长老的追思之情。上午8时30分,寒山寺、寒山学院法师以及护法居士数百人齐聚和合精舍,寒山寺方丈秋爽大和尚拈香主法,稽首礼佛。维那法师起腔唱诵,四众弟子发大乘心,虔诚讽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法会现场梵音袅绕,庄严肃穆。

【这些人的那些事儿】

北京市人大副主任李颖津一行调研上海玉佛禅寺|3月12日,北京市人大副主任李颖津一行到上海玉佛禅寺走访调研。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上海玉佛禅寺方丈觉醒法师热情接待。觉醒法师对北京市各位领导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并汇报了上海玉佛禅寺的历史渊源以及近年来的弘法情况。李颖津和北京调研组一行在觉醒法师的陪同下,依次参观了寺院的各个殿堂,并详细了解建筑大雄宝殿平移的过程。

【数字】

1000|3月11日是玄奘大师圆寂纪念日,应广大信众和社会各界人士对玄奘大师精神的感念之情,大慈恩寺举行了舍利瞻仰供奉法会,全天开放玄奘大师顶骨舍利供信众瞻仰。因缘殊胜,前来观礼的信众居士超过1000人。三藏院大遍觉堂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大慈恩寺方丈增勤法师领众礼赞、诵经、回向,两序大众整齐的队列于庄严的玄奘法师译经像两侧,以虔诚恭敬之心礼敬先贤。

责任编辑:李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54#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08:53 | 只看该作者
【石门素疏】每日公报
2019年已过31+28+14=73天,慎勿放逸!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精进持净戒!精勤勿放逸!
(一)【石门素疏】
【读书卡片】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课堂笔记】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最高纪录】20181015课堂笔记399页。
【最新统计】 20140218-20190228共204,755 页。
【吉兆瑞相】20140218-20180731共150,888页。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石门素疏》:《课堂笔记》&《读书卡片》
【最新统计】
*20140218开始,截止20190228
共有: 204,57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231
共有: 193,8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130
共有: 182,9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176,832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随缘随喜,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随缘随喜,珍贵日志!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随缘随喜,典藏影像
【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经念佛
每日甘露施食
每日精勤笔记
每日持咒忏悔
早殿,过堂,素斋,施食,养花,禅坐,读经,笔记,药石,书法,晚诵,回向,补经,送圣,养息。感恩!

(三)【三世因果】鱼象鱼说
敝人乃鱼象鱼,实名叫徐向阳。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师院。
感谢青中收留,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兼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感谢组织培养,非是个人能干。
业余迷信冬泳,发起成立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灯红酒绿沉醉。
谁知三高相伴,终至卒中突发。
送医紧急抢救,昏迷十天十夜。
亦是阳寿未完,今生再续奇缘。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多。
诚心思过忏悔,无酒无肉无荤。
人生以戒为师,戒贪戒嗔戒痴。
禅堂闭关修行,小乘大乘密乘。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少糖少盐。
非荤食,非奶素,非蛋素。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勇猛精进,禅悦法喜,普皆回向,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55#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09:11 | 只看该作者
佛教是如何和科技一起与时俱进的
2019年03月13日 15:00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佛教是如何和科技一起与时俱进的?佛教是如何和科技一起与时俱进的?
  问:现代社会科学飞速发展,而过去几千年间,科学发展缓慢。而佛教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我想知道,佛教是如何和科技一起与时俱进的?

  宗舜法师:

  佛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东西,他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同一个内容,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今天很多人喜欢谈科学佛教,我则认为宗教与科学需要严守自己各自不同的立场来解决不同的问题。既不要把科学奉为神明,也不要认为宗教信仰能够解决一切的问题。这个话不是对信仰的淡化和对信仰的挑衅。这是什么呢?比如说,有些事情是归信仰管的,有些事情是归非信仰管的。比如说种地,有信仰的人能种出粮食,没有信仰的人一定也能种出粮食,只要符合粮食生长的因果道理。当然也可能也要说,这也属于佛法因果的内容,这个四平八稳的话咱们就不说了。佛教的归佛教,科学的归科学。可能这样更好。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对科学神化的力量存在,网络上称为“科学教”,其实这才是对科学迷信、践蹋。我们也有很多的佛弟子,开口就说,我们佛法符合科学的原则。我就很奇怪,佛法符合科学的原则?那如果哪天发现佛法不符合科学的原则怎么办?而且,佛法是符合什么时代的科学原则呢?迦利略时代的科学?还是今天霍金时代的科学?科学本身就在不断地进步、发展、调适。“科学”并不是永恒不变的标尺,它不断在变化。今天说是对的,明天它却说我过去错了,我在进步,有了新的发展。从进步这两个字就可以知道,科学很明显是有层次的,或者说科学有深浅。但是佛教是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真理。过去,现在,未来,都不会发生改变。这个观点,不信佛教的人当然可以存异或者反对,但是信佛者就必须承认佛陀的正遍知,承认佛法的真实性。如果说与时俱进,那也只不过是在包装上(推广方式上)与时俱进。如果佛法内核与时俱进,它就会变质,变成非佛教的东西。所以我常说,我讲经说法讲的这么多的东西,听起来好像貌似很新颖,但是我可以这样说:我没有讲出一句新颖的话,没有一句不是佛经里面已经讲过的。所以佛教说,“世间好语佛说尽。”世间一切最好的话,佛都已经把它说尽了,不可能有超过佛语的更好的话。如果说,我这里讲的不是佛说的,是我释宗舜说的,我可以告诉你,那一定是错误的观点,肯定不正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56#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11:28 | 只看该作者
傅大士:劝君常修十法
2019年03月13日 10:16  佛弟子文库 微博        我有话说(3人参与) 收藏本文     
傅大士:劝君常修十法傅大士:劝君常修十法
  劝君一:专心常念波罗蜜,勤修六度向菩提,五浊三涂自然出。

  劝君二:夫人出世莫求利,纵然求得暂时间,须臾不久归蒿里。

  劝君三:人身难得大须惭,昼夜六时常念佛,勤修三宝向伽蓝。

  劝君四:努力经营修善事,莫言少壮好光容,未委前程是何处?

  劝君五:寻思地狱真成苦,眼前富贵逞容仪,须臾不久还归土。

  劝君六:第一莫吃众生肉,若非菩萨化身来,便是前生亲眷属。

  劝君七:万事无过须的实,朝三暮四不为人,此理安身终不吉。

  劝君八:吃肉之人真罗刹,今身若也杀他身,来生还被他身杀。

  劝君九:天堂地狱分明有,莫将酒肉劝僧人,五百生中无脚手。

  劝君十:相劝修行须在急,一朝命尽入黄泉,父娘妻子徒劳泣。

  [祖师简介·傅大士]

  傅大士,南朝梁代禅宗著名之尊宿,义乌双林寺始祖,中国维摩禅祖师,与达摩、志公并称“梁代三大士”。曾作有300多首诗偈颂文来阐释佛理禅意,劝导世人看破世间的功名利禄,尽心修证佛法,才能最终得到大解脱。其传世著作有《心王铭》、《语录》四卷(即《傅大士集》或《善慧大士语录》)、《还源诗》等。

  曾有诗偈传世云: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

  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

  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

  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57#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12:26 | 只看该作者
最详细的佛教临终关怀指南,值得收藏
2019
03/13
09:51
广行法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1

作为佛教徒来说,要正确认识死亡、从容面对死亡,妥善临终关怀,合理处置丧事,避免临终手忙脚乱,忘失正念,陷入贪瞋痴之业习和世间的恶俗,就必须学修佛法,牢固树立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佛教对于死亡的基本认识与态度

佛教认为,天地万物从众因缘而有,有聚集则有离散,皆属无常。众生的身心由“地、水、火、风”这四大与“色、受、想、行、识”这五蕴和合而生,有生必有死,这也是自然规律。正因无常,死也就不是永断,恰恰蕴育着新生,只是时空、形态不同而已,如佛教说的六道轮回,现代科学所谓“物质不灭”、“能量守恒”。既然诸法因缘而生,变化无常,其中就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我”存在,只是众生误执有一个不变的我存在,有一个不变的灵魂死此生彼,因而横起贪爱执著,妄生苦乐觉受。世间万法从缘而起,因而本质是“空”,如梦如幻,唯心所现,而决定众生升沉祸福的是客观的因果规律与众生自身的修为、业力,所谓行善得福,作恶受殃,清者自上,浊者自下;世间为一大苦聚,可分为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五阴炽盛苦,其中生死苦最为根本,所以佛教由此创立,死亡成为了佛教徒精进修行的动力,了生死也成为了佛教最根本的修行宗旨。

有了上述的认识和觉悟,佛教徒对于死亡就会有与世人截然不同的态度:

1.佛教徒由于视人生如幻,身体为臭皮囊,视死亡为必然的现象,因而不会奢望长生不死,而对身体的保养作无谓的努力;临终时,由于有佛教的信仰和一定的修行,就不会于家庭、事业等贪恋不舍,以至辗转难于咽气;死后也不求厚葬,一般都按最简单、洁净的火葬法来处理。富有菩萨精神的佛教徒还可能作遗体捐赠,或布施鱼鸟;对于临终的亲友,能善巧开导,慈悲助念;面对亲友的亡故,也能节哀顺变,不事哭泣,以免扰其正念,同时视其情节,为其追福超度。

2.佛教徒由于相信佛法僧三宝有大功德,相信万法唯心,因而会着重于修心、不断减损贪瞋痴烦恼,如积极行善积德,持戒念佛,预为积累往生善趣、超登净域的资粮;或努力修习禅定、开发智慧,力争明心见性、参透生死。这样一来,通常都能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临终坦然应对,气定神闲,甚至能预知时至,安祥往生。

3.佛教徒由于相信因果,持不杀戒,因而在面对天灾人祸等种种压迫时,会认真反省,诚心忏悔,以积极的心态转变人生,而不会去自杀。因为自杀并非一了百了,反而会生于恶趣,受更大的恶报。同时,佛教徒孝敬父母,强调厚养薄葬,在办丧事过程中,不事虚荣,不讲排场,并力戒杀生,以免徒增亡者的罪业。


二、佛教的临终关怀与丧事处理

临终之际,色身四大分散,功能全失,有若生龟脱壳,众苦交煎,痛不可言。一般人因贪恋娑婆,恐惧死亡,或诸般因由,致无法安祥辞世。色身虽死,心识则随业缘相牵,转世投胎。死亡时之心境、念头,影响来世至剧,故临终处理是否允当,实关联亡者神识之升沉。所以佛陀在世时即非常重视临终关怀。例如禅宗丛林普遍设立有无常院,或称省行堂、延寿堂、将息寮、涅槃堂,是专门收容安抚重病僧人的地方,一方面使重病僧人能得到特别的照顾,一方面也便于他们放下万缘,安心养病,省思无常,精进修行。在丧事的安排上也制订了一整套的制度。净土宗以信愿念佛、带业往生极乐净土为宗旨,对临终关怀及丧事活动更为重视,如临终人所处环境的布置,对临终人的说法劝慰、助念,从咽气到出殡之间的禁忌、要求,死后七七日中的作福追荐等等,都有近乎繁琐的规定。

下面依据佛法,结合佛教的历史传统和社会实际,就佛教的临终关怀与丧事处理的要点作一介绍。

1.佛教的临终关怀

1

积极治疗,减轻痛苦

临终之人,通常是疾病缠身,许多器官功能丧失,饮食无味,还得忍受疼痛,生趣全无,甚至大小便失禁,十分狼狈;面临死亡,心中充满恐惧、焦虑,时而神志不清,甚至产生幻觉。此时,亲属应积极为其延医治疗,请专人服伺其饮食、起卧、清洁等,同时最好请患者所尊敬、喜悦的人前来探视、劝慰,令其高兴,以减轻其身心痛苦。

2

劝慰病者,放下执著

家属应注重病者心灵所需,令其放下执著,导向宁静平和。病者神智尚清醒时,随侍在侧者须先以言语安慰,此举甚为重要。依人生诸现象而论,彼于世间奔波忙碌,临终之际,难免挂碍,或执著子孙、金钱,乃至心怀嗔恨(如与亲属不和、子孙不肖),或有心愿未了,纵弥陀欲来接引,但彼诸般执著,往生极乐遂成画饼。故安慰临终者,应趁其尚能言语,探问有何遗愿,或未了之心事,及后事如何安排,宜极力应承,满其所愿,务使其心无牵挂,了无憾恨。如病入膏肓,本人愿回家往生,也不愿实施抢救,应尽量满足。

其次,应劝其放下万缘,至诚念佛,发愿往生极乐。若在场有正信佛教徒,应为其开示无常理趣,令其达观开解,弃此秽躯,生清净心,皈依三宝,启发净土信愿。彼人心地善良,即谓之曰:“汝一生行善,必可往生极乐世界。”并为其解说阿弥陀佛及极乐世界之殊胜功德。若病者平生作恶多端,则谓之曰:“此时唯独阿弥陀佛可救汝、度汝,因其发四十八大愿,可救度作恶众生,汝但诚心忏悔,一念回光返照,专志念佛,必可蒙佛接引。”

3

安置静处,切勿做无意义的急救

当确定病者已回天乏术,急救亦无从延长其生命时,应当机立断,放弃急救,以免临终者受无谓痛苦。与其让病危者插满管子,或受挤压、电击、针扎,忍受煎熬,何如助其安祥辞世,让亡者保有最后的一点尊严!应尽己所能,令临终者心境安宁、祥和。若能于熟悉处所断气,可促使亡者安祥辞世。若是僧人,最好能在寺院圆寂;若是俗人,自家住处较令病者感觉安适,若能于家中死亡最为理想。即或不能,亦应要求院方撤除监测器、摒弃一切检验,务使不受医疗干扰。同时与院方协商,争取能适时安排助念。

4

安排助念,切勿哭泣

患者在奄奄一息之时即应为之助念,不可至体温全无方行助念,因彼时神识恐已脱离,未能掌握先机,助念恐徒劳无功!若太早助念,病者精神犹旺,则助念人力恐耗损过多。因此,应于脉博、呼吸渐弱方行助念。若有条件和患者允许,可悬挂西方三圣像,使患者随时能看见。助念内容以念“南无阿弥陀佛”或“阿弥陀佛”为主,间诵《佛说阿弥陀经》、《往生咒》等。念佛的方式有三个:一是用备好的念佛机,一按钮即可称念;二是善友们跟随念佛机同念;三是不用录音机,只几位善友同念。注意人数不必太多;人多时可以轮班替换,免致时间长了辛苦;可以不敲鱼磬,免致尖锐声音刺耳;可以燃香供鲜花;注意不要扰及周围的病者!

此时有三忌:一忌见到仇家,易引动瞋心;二忌亲人临床挥泪,未死先哭,徒增恩爱悲伤;三忌喧哗吵闹,扰乱正念。这些都可能影响其往生净土。

病者气绝后,神识仍在,犹有知觉,需待24小时后通身冷透,神识出离,寿、暖、识皆脱离躯体,方算死亡。因此助念至少应念至全身冰冷。

如本人不愿让人助念,也应珍重其信仰,不可勉强。另外,许多学修法相宗的人发愿往生弥勒菩萨居住的兜率内院,有的发愿行菩萨道,世世生于人间弘法利生。因此助念时应区别对待。

5

防止虫蚁爬上尸身

若病者大量出血,为免虫蚁爬上身体,可于病床四脚放置水盘,同时点燃蚊香类,以免病者不胜虫类所扰,产生嗔念。宜预先考虑,勿使虫类靠近,亦不致因此令尸体难以处置。

6

甫断气勿急忙更衣,勿立送冰库

甫断气时,神识尚未完全脱离,仍可感受痛苦,此时勿行搬动、急忙更衣,勿立送冰库,以免破坏正念,不得往生。印光大师于此亦曾开示:“病者临命终时,搬动卧处,更换衣服,实是增其痛苦,促其速死,孝子仁人,何忍出此。”应待尸体完全冷透后,才可搬动、入殓。

7

茹素不杀

病者饮食,宜以素食为主,清淡爽口,易于消化吸收。临终之际,需要有人助念,助念者尽量不食酒肉五辛,因食荤酒,诸佛菩萨不近故。

弘一大师曾言:“杀生之人,现生即短命、多病、多难、无子及不得生西也。命终之后,先堕地狱、饿鬼、畜生,经无量劫,备受众苦。地狱、饿鬼之苦,人皆知之。至生于畜生中,即常常有怨仇返报之事。昔日杀牛羊猪鸡鸭鱼虾等之人,即自变为牛羊猪鸡鸭鱼虾等。昔日被杀之牛羊猪鸡鸭鱼虾等,或变为人,而返杀害之。此是因果报应之理,决定无疑,而不能幸免者也。”印光大师亦曾云:“家中常愿吉祥,若日日杀生,其家便成杀场。杀场乃怨鬼聚会之处,其不吉祥也,大矣!”“凡是动物,皆知疼痛,皆贪生怕死,不可杀害。若杀而食之,则结一杀业,来生后世,必受彼杀。”“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杀业而得。”可知杀生食荤实有碍于亡者的安祥往生。

8

建议创办临终关怀机构

死亡对患者而言,乃人生一期之终结,理应严肃看待,给予符合人性之尊重,而尊重其基于宗教信仰的丧葬诉求,又是重中之重。然在讲求效率、一切分工制度下的医疗机构,依章办事,往往俟医师判定病者断气后,即由处理尸体之工友,向家属索取病患之制服,并将尸体移送太平间,纵令家属不欲搬动,亦莫可奈何。

相较于医院缺少温馨之气氛,多数患者均盼望于家中度过人生最后时光。但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患者只能在医院慌乱的抢救中无可奈何地咽气。这是多么可悲的境况!因此建议,有条件的医院都应设置临终关怀机构和安宁病房,配备经过专门培训的医护人员,以满足有宗教信仰和特殊要求的重症患者的需要。有条件的寺院和佛教界开办的养老院更应设置临终关怀病房,并配备必要的医疗、卫生设备。据悉台湾各大医院(如:荣总、长庚等)由过去禁止宗教介入,到相继设立佛堂、助念室,显示医界已认知医疗行为非仅科学技术之操作,亦应给予精神层面之关怀。医疗有其局限,而藉由宗教之慰藉,可令患者于安详平静中,跨越恐惧死亡之鸿沟,在温馨、宁静环境下往生。

2.佛教的丧葬办法与作福超荐

1

入殓

亡者遗体冷透后,即可入殓。寺院僧人圆寂,一般是停尸一天不动,大众轮班助念。24小时后始入殓,先为亡者热敷,以热毛巾搭敷关节处,令筋骨活络,始为其更衣。若有死未瞑目者,亦待全身冷透,以毛巾热敷双眼,数分钟后即可合拢。不宜厚殓,应衣以洁净旧服,新衣布施他人,以增亡者之福。一切以简约为原则,不尚奢华。殓后即可装龛(僧人)、入棺,现代一般是送入医院太平间或殡仪馆的冰库。若没有条件或需要停灵,则须置于通风处,注意防止蝇蚁等上身,夏季尤其要做好冷却,防止尸体腐烂,造成环境污染等。

2

设置灵堂或往生牌位

尸体一般停放三至七日。殓后停龛、停棺期间设灵堂,悬挂亡者遗像,或佛像前供往生牌位,便于亲友吊唁、拜祭。灵桌上铺黄布,供鲜花、灯烛、茶果(每日更换)。晨、午供饭菜,切忌荤腥,应于午前供,晚间不供,以合过午不食之旨。即使晚间施食,亡僧灵前仍不供饭菜。可延请僧人、道友于灵堂念佛诵经。

寺院除规定的丧仪外,一般不设孝堂,不挂联挽,不披麻带孝,不四处出讣告,不纠集施主、眷属,不作俗格道场,只照常念佛回向。

3

出殡

出殡仪式切忌铺张。送葬起灵时,弟子或子女为报师恩、父母恩,当为师或父母抬龛或抬棺上灵车。倘有多位弟子或子女,可一人捧遗像,余为抬棺、龛。若仅弟子、子女一名,则捧遗像随灵而行。阖寺僧众或全体亲友,送至葬所。现代一般是在殡仪馆举办遗体告别仪式,然后火化。

寺院多设有化身窑,出家僧众多以火葬为主。僧众火化后灵骨放入普同塔(亦名海会塔),方丈或高僧火化后可单独起塔供奉。

收取灵骨时,可细心检寻,倘有舍利,可取出起塔供养。

禅宗之葬法,倘亡僧为住持,则由法缘或邻山尊宿为主丧者,并行入龛、移龛、锁龛、挂真、对灵小参、起龛、奠茶、奠汤及秉炬等九项佛事。

4

关于葬法

世界各地的葬法系有火葬、土葬、水葬(或海葬)、天葬(鸟葬,流行西藏地区)、野葬、岩葬、树葬等,其中以火葬、土葬居多。火葬原为印度葬法之一,又作荼毗,意指焚烧遗体,埋其遗骨。佛世前,印度即视此法为正葬。相传佛陀侍者阿难入定,见群鬼夺尸,知有守尸鬼,是以出家净众亡故采火化,以去其我执。佛陀逝世后实行荼毗,佛教徒遂广泛采行。迨佛法东来,僧人圆寂后皆火化,民众也有效法者。唐宋佛法兴盛,高人达士亦多火化。直至现代,中国大陆始广泛推行火葬。

火葬既毋须讲求地理、风水,又省时节约,兼有益于亡者神识之超升。家属可将火化遗骨安置寺院,由出家众诵经超度,兼以早、晚课之熏习,尚能聊种善根,复以讲经、打七及诸法会功德回向之,令消宿业,培植冥福。

如遇客死异乡、溺毙、失踪、空难等,时有所闻。倘因意外,未寻获尸体,应于寺院设牌位超度之。

5

遗物处置

就戒律而言,亡故之比丘僧尼系属十方僧,其遗物任何人皆不可擅取。因其为十方僧,既取自于十方,亦应用之于十方。所遗之物,须做僧羯磨(按规矩讨论),再行处理。否则,纵令私交甚笃而擅取之,即犯根本大戒。禅宗一般是大宗遗物充归常住,其它日用品则先登记编号,通过抓阄供养给全寺僧众,其亲属无继承权。居士的遗产应在亡前即以遗嘱公证的形式作妥善处理,以免亲属为遗产横生纠纷。亲属应将其中的一部分用于斋僧、放生、作佛事,为亡者作福追荐。

6

作福追荐

因亡者于七七之内中阴时期,罪福未定,可烧香、燃灯续明于塔寺中,七七日内,为其修福,最为有效。逢七应营斋追荐,或于寺中请法师诵经礼忏,或放生消障,此谓“斋七”。此后,逢年节、周年亦可追荐,以尽弟子或晚辈之义。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佛教徒,既已皈命于佛法僧三宝,念佛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应摒弃民间鬼神信仰,亦应规劝亲属不要盲从民俗搞不正信活动,诸如焚化冥纸、往生钱,烧纸扎冥具等,搞这些活动不仅不合佛法,且毫无利益。应提倡节约、文明办丧事,在办理完丧事后,如有余钱,应将之用于斋僧、印经、放生、造佛像,亦可用于慈善救济,以此功德回向亡者,往生净土。

因此,应大力提倡人间佛教的丧葬观,本着以人为本、庄严肃穆、简朴庄重且合于时宜的精神,废除有违佛法、掺杂诸多不正信色彩的丧葬仪式与礼节,真正做到破邪显正、正法昌明,冥阳两利。

文章选自中国佛学院广行法师《走近佛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58#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12:51 | 只看该作者
善咐嘱丨一诚法师:求快不求深,成不了大器
2019
03/14
09:06
腾讯佛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有人做了这样一个比喻,说身心浮动的人好比滚动的石头,滚动的石头无法长出苔藓,从而也很难成为坚固不移的磐石。

现代人在为人处世往往缺少耐心,在一个地方住太久了就开始厌倦,读书读久了也不耐烦,工时间不长就计划着跳槽。

你们看庄子描述的大鹏鸟,它在飞到九万里高空之前,都要有静待大风的耐性。

人在做事之前,也需要沉潜下来,培养自己的气度、学问、能力,将自己修炼得像大海一样深广,这种修炼必定是一个寂寞而孤独的过程,但也唯有耐得住寂寞和孤独,方能在养深积厚,一飞冲天。

凡事欲速则不达,越是急于求成,越难以成功。但人们总认为等待太耗费时间和生命,不是在等待中失希望,就是被等待耗尽了理想,消磨了斗志。

如果说成事真有捷径的话,那就是等待。在等待中养精蓄锐,静待时机到来。

有时,即使有实力,也不一定能做成事,因为成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即恰当的时机和位置,以及贵人相助。

所以,着急也没有用。因缘没有成熟,须要静待成熟的时机。

现在的人为什么这么着急要取得成果呢,无非是因为功利心太重,就连佛门中的修行,也时常有人问和尚怎样才能尽快出成果。

和尚只告诉他们,用三年时间修来的智慧,可能遇到一件事就垮了;用三十年时间修来的智慧,才有可能应对万事。就像树木一样,三年的木材能用来傲什么呢?若是长足了三十年,三百年,那境界自然就不同了。

求快不求深,成不了大器。如果急于求成,只看得到眼前的利益,那么很可能就会被眼前的利益所束缚,失去大志,如此一来,所取得的成就也只可能是浅薄的成就。

成功是没有直达电梯可乘坐的,要做成大事业,一定要一步步来。否则,即使你凭借运气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你自身的修养、能力和智慧不够,也守不住这些成果。

所有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如果每一步不能实实在在地踩出脚印,路也就不会成形。

在做事的时候,千万不要有侥幸心理,以为可以花最小的力气,得到最大的成果,也不要幻想着一步到位。

每一件事情都是需要按部就班地去做,即使启程的时候慢一点,行进的过程中慢一点,只要是切实地在前进,没有走弯路,这就比胡乱前进要好得多。

慢慢来,不用着急,一心急,事情反而做不好,结果浪费更多的时间。

古人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很朴素的真理,只有多花点功夫去把刀磨快,才能砍出更多的柴。

可惜如今的人,往往渴望快速成功,所以很多人都产生了投机取巧的浮躁心理,最后的结果往往是欲速而不达,不仅赔上了更多的力,也赔上了养深积厚的时间。

人们常说成功太高,难以企及,实际上只是因为耐不住成功之前的卑微和寂寞。

付出了一点努力,立刻就要求见到成果,立刻就想要成功,这是很多人身上都有的毛病。这样的人,会在失败的时候怨天尤人,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败因。

昔赵州和尚年过八十,道行深厚,却仍然不辞辛劳,外出行脚,这可以说是对自己境界的一种无止尽的追求。今人与之相比,实在汗颜。

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不要去挑剔结果;没有把身上的毛病看清楚,就不要忙着去抱怨别人、抱怨命运。面对人生路上的困境和挫折,不要心浮气躁,恨不得马上解决掉,要沉得下心来,冷静地去面对。

有时候,困难之所以很大,看似不可克服,是因为我们还不强大,能力还不够,所以要沉下心去修炼自己。

眼前每一件不起眼的工作,是否都用心对待;身处荆棘中的每一步,是否都耐心隐忍地走过;看不到未来的处境下,是否能够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每一次难堪的困境,是否都咬紧牙闯过去了——这些都需要大家去扪心自问。

在原地踏步的时候能保持冷静、理智和自信,看清周围的形势,并安下心来磨练自己的本事,涵养自己的器量,这是改变困顿处境的关键。


关注腾讯佛学 长享智慧清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59#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14:20 | 只看该作者
古人扫帚的摆放禁忌:有3个地方不能摆放扫帚,不利于人们的发展
2019
03/14
10:16
不畏惧的勇敢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在古代的封建社会中,人们的思想相对比较禁锢,他们的生活十分的单调也很封建,甚至有一些规矩和禁忌,在如今人们的眼中看来就是迷信。当然古人在生活当中也避免不了打扫卫生,也有使用扫帚的习惯,对于扫帚的摆放方式也非常的讲究,同时还有一些摆放的禁忌,但是他们看来是不允许出现的错误,你知道是哪些吗?


相信如今的人们都比较随意,在打扫完卫生的时候就将扫除随地摆放,而在古代对此非常的有讲究,他们也注重风水,如果扫帚的位置摆放的不对,很可能会影响自己家的运势,除此之外,古人还有一种对运气不好的人的称呼叫扫把星,也是对此的一种观点凸显!

第1点,古人认为扫帚不能正对门窗:因为家中来客人的时候就会让客人一眼看到扫帚,这就意味着流财,这样家中就很难聚财。扫帚本来就是清扫东西的,而大门则是入财的通道,将扫帚放在门窗内,则代表着将会将这些钱财扫地出门,家中的人也没有财运。


第2点不能够多把扫帚放在一起,这在古代是一种禁忌,我们都知道古人有家法也10分看重孩子的教育问题,一旦孩子犯了错误,很可能就会家法伺候。而他们在着急的时候就会随手拿出工具,最常用的就是扫帚,这样拿起来也比较顺手,如果多把扫帚放在一起,则说明家庭不安宁,经常有矛盾,这样也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第3点不能放在门口:扫帚是扫去污浊之物的工具,本身就带着污秽之气,而大门则是进才进人的通道,如果将其挡住了门口,则会影响财运的进入,也会影响了运势。虽然说放在房屋两旁更利于我们使用,但是在古人看来,很可能会污染整座房屋,不利于一个家庭的发展和运势。


对于这三个讲究,你有不同的看法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60#
 楼主| 发表于 2019-3-14 14:29 | 只看该作者
为何卧室越小的人越富贵?古人早以给出答案,让人不得不信
2019
03/14
10:42
郑雷爱游戏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导读:为何卧室越小的人越富贵?古人早以给出答案,让人不得不信

  无论任何时代,房子都是人们生活中离不开的话题。在如今,房子更是成为许多人一生奋斗的目标。在古代,房子也是有着无与伦比的地位。相比于现在的买房。古人们都是自己建在房子,并且在建造的过程中,还有着诸多讲究,在选地只是们就会请来风水大师看看朝向。在房屋构造之上,也有诸多讲究,比如房梁的高低,以及房间布局。


  虽然历代的人们都会经历将房子建造的很大,但是卧室建得很小。而且,越富贵的人,建得越小。这是为何呢?就拿皇宫作为例子。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说法:帝王之都,九千九百九十九间半屋。可见皇帝并不却房子。但是缺过故宫旅游的人都知道,皇宫里的房子不是想建多大就建多大。是依据风水章法和间数的,9999间半正好符合皇帝“九五之尊”的地位。


  虽然紫禁城有9999间半的宫殿,但是皇帝的卧室却非常小,不到10平方米。这也是根据相关规定制成的。民间还流传一个说法,那就是“屋大人少是凶屋”。皇帝最为一国之君,要是身体有任何的异漾,都会给国家带来变故,就算没有战乱,也会造成政权不稳。为了稳定政权,皇帝自然要避免所有凶兆。所以卧室只能建造成10平米。而这一说法也并非迷信。


  人类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就是住在山洞里,狭小昏暗的空间,能给人一种踏实的安全感。而这这种安全感随着人类的进化,也慢慢成为人们的依赖。住在面积大的卧室,即使睡着了也不会进入深度睡眠,第二天就会无精打采。长期以往如此,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容易分散,身体机能也会下降。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连一个好的身体都有有,又何谈富贵。各位读者看完之后有何想法?在下方留言说说看,顺便点个赞支持一下小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6 18:40 , Processed in 0.051402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