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8021#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13:51 | 只看该作者
《抱朴子》十句经典名言,简洁明了,道出人生百态!
2019
04/22
09:14
素道堂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抱朴子》十句经典名言,简洁明了,道出人生百态!

一、卉茂者土必沃,鱼大者水必广。——《抱朴子·清鉴》

点评:花草茂盛的,土地一定肥沃;鱼只肥大的,水域一定广阔。

二、缝缉,则长剑不如数分之针。——《抱朴子·备阙》

点评:缝制衣服,长剑就没有那长针有用处。


三、得年难留,时易陨,厉志莫赏徒劳疲。——葛洪《抱朴子·释滞》

点评:岁月不能挽留,光阴容易逝去,应当随时激励自己的意志,不要庸庸碌碌地过一生。

四、风不辍,则扇不用;日不入,则烛不明。——《抱朴子·广譬》

点评:凉风不停的时候,扇子就用不上;太阳还没落山的时候,蜡烛就不会被点亮。


五、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藉众术之共成长生也。——葛洪《抱朴子·微旨》

点评:读书的时候要选择众多的门类,从中选出好的观点,提炼和汲取精华部分,来帮助自己的思想成长。多多学习,从不同的领域中找生活灵感的人,其人生会比只钻研一个领域的人更加丰富。

六、白石似玉,奸佞似贤。——《抱朴子·广譬》

点评:白色的石头看其来像玉石一样,奸佞的人看起来也像是贤臣一样。指人们往往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蒙蔽,需有一双慧眼,能够辨别事物的真伪。


七、播种有不收者矣,而稼樯不可废。——《抱朴子·广譬》

点评:有时播下种却没有收获,但是不能因此而不再耕种。一时的失败,不能阻挡一个人继续前行。

八、君子无以貌取人。——《抱朴子·刺骄》

点评:高尚的人,不会凭一个人的外表来判断一个人。


九、干将不可以缝线,巨象不可以捕鼠。——晋代葛洪《抱朴子·用刑》

点评:宝剑虽好,但却不能用来缝制衣物;大象虽大,但去不能用来捕捉老鼠。比喻人才各有其擅长的一面,也各有其不擅长的一面。

十、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焉,心虽勤而无获矣。——《抱朴子·勖学》

点评:不去学习却想有知识,这就像想捕鱼却没有渔网一样,心情虽然急切,还是会一无所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22#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13:59 | 只看该作者
《四书五经》开篇语:精华所在,风采尽显!
2019
04/22
09:12
儒佛道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鼓励其弟子学习、勉励他们刻苦学习,友爱宽容,进德修业,最后成就为君子之人。


孟子: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以此开篇看似讲人人皆知的仁义,实则大有深意,至今读来回仍振聋发聩。几千年日月盈仄,依然脱不得一个“利”字。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百姓为利,盖为生计;官员趋利,则为贪婪;而若一国之君言必曰利,则“国危矣”。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心有主见、抓住关键、把握尺度,恰到好处。社会真正比的是修为和境界,修为多深、境界多高决定你的成就多大,写这篇文章无他意,只是为分享我的理解,如有可能则帮助同事增长点修为、提高些境界,如是而已。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全书共有三十三个章节,而它的每一个章节,都是根据这一九个字的经义所衍生出来的,乃此书的立论之言。首先说明“道”出于天而不可改变,“道”的实体充满于人的自身而不可改变;其次说“存养省察”的要点;最后说“圣神功化”的最高境界。总之,想要学者在这些地方反省自身而悟出“道”,以消除外界诱惑的私欲,使天性中善的一面充分表现出来,也是北宋理学家杨时所说的这是全篇的要领。


诗经: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诗经》是被孔夫子整理和编纂的,最终,他把《关雎》搁到第一篇作为《诗经》的开篇,是因为儒家讲礼,格外崇尚周礼。而《关雎》的核心,正体现了一个礼字。


尚书:


昔在帝尧,聪明文思,光宅天下。将逊于位,让于虞舜,作《尧典》。

曰若稽古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

……

《尚书》首篇《尧典》,因标榜尧、舜选贤禅让、任德使能、教化天下的德政故事,因此更受历代读书人的推崇。作为《尚书》这部“上古之书”的开篇,因此,可以将它视为春秋战国之交儒家历史编纂学中的“创世记”,更多的则是寄托了这代儒家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


礼记: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

曲礼曰的12个字,前9个字是总纲,后一个是讲“礼”达成的效果。前9个字说:做事待人无不恭敬认真,外表端庄稳重,好像若有所思的样子,说话和气在理。那么,做到这9个字,就可以安定民心了。可见,我们的先祖,把礼的重要性上升到了安邦定国、安定民心的高度了。


周易:


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

乾:元,亨,利,贞。

初九:潜龙,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利见大人。

易经开篇的一句话就说明了我们在人生中的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前一句可以说,君子在任何时候应该不断追求、进取、强壮自己,这是一个基本的人生态度,不论在任何环境下,不要放弃追求和进取;后一句则可以解释为人生在世,行善积德,方可厚德载物。进取和积德,均可改变决定我们的生活和命运的元素,使我们的人生道路产生变化。


春秋:


“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春秋》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自鲁隐公元年开始。记载了从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史事。

《春秋》在语言上极为精练,遣词井然有序。就因文字过于简质,后人不易理解,所以诠释之作相继出现,对书中的记载进行解释和说明,称之为“传”。其中左丘明《春秋左氏传》,公羊高《春秋公羊传》,谷梁喜《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列入儒家经典。关于开篇之处,《左传》还交待了下人物背景及关系。(正文中【传】即为《左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23#
 楼主| 发表于 2019-4-22 15:15 | 只看该作者
《颜氏家训》10条经典佳句,简短精湛,精辟有深意!
2019
04/22
09:13
素道堂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颜氏家训》10条经典佳句,简短精湛,精辟有深意!

1、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先王所以观德择贤,亦济身之急务也。

语出《颜氏家训·杂艺》。弓箭的好处,是能够用来威震天下,所以古代的帝王通过射箭来考察人的德行、选择贤良,同时这也是保护性命的要紧事。

2、微解药性,小小和合,居家得以救急,亦为胜事。

语出《颜氏家训·杂艺》。略微知道些药物的性能,稍稍懂得如何配药,这样居家过日子就可以用来救急,也是好事。


3、南方水土和柔,其音清举而切诣,失在浮浅,其辞多鄙俗。

语出《颜氏家训·音辞》。南方水土柔和,语音清亮、高昂而真切,短处是浅浮,南方的言辞往往鄙陋粗俗、

4、古今言语,时俗不同;著述之人,楚、夏各异。

语出《颜氏家训·音辞》。古代的语言和今天的语言,是随着时代风俗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的。进行著述的人,如果地处南、北两方就会显出语音上的差异来。


5、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

语出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世上的事情因困难而失败的,十件仅有一件;因为懒惰而失败的,十件就有九件。

6、末俗已来不复尔,空守章句,但诵师言,施之世务,殆无一可。

语出《颜氏家训》。末世风气转变,空守章句之学,只会背诵老师的学说,用于处理实际事物,大概都行不通。


7、名之与实,犹形之与影也。

语出《颜氏家训·名实》。名声与实际才能的关系,就像是形和影的关系一样。

8、学问有利钝,文章有巧拙。

语出《颜氏家训·学问》。做学问有敏捷与迟钝的差别,写文章有巧妙和笨拙的不同。


9、自见之谓明,此诚难也。

语出《颜氏家训·学问》。能够自知才称得上明白人,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10、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语出《颜氏家训·教子》。父子之间要严肃,不能过于亲密而不庄重了;骨肉之间要相爱,不能忽略了。忽略了就会造成父不慈子不孝,不庄重了怠慢就产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24#
 楼主| 发表于 2019-4-23 10:40 | 只看该作者
【石门素疏】每日公报
2019年已过31+28=90+23=112天,慎勿放逸!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精进持净戒!精勤勿放逸!
(一)【石门素疏】
【读书卡片】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课堂笔记】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最高纪录】20181015课堂笔记399页。
【最新统计】 20140218-20190331共207,829 页。
【吉兆瑞相】20140218-20180731共150,888页。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石门素疏》:《课堂笔记》&《读书卡片》
【最新统计】
*20140218开始,截止20190228
共有: 204,57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231
共有: 193,8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130
共有: 182,9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176,832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随缘随喜,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随缘随喜,珍贵日志!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随缘随喜,典藏影像
【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经念佛
每日甘露施食
每日精勤笔记
每日持咒忏悔
早殿,过堂,素斋,施食,养花,禅坐,读经,笔记,药石,书法,晚诵,回向,补经,送圣,养息。感恩!

(三)【叙事诗】鱼象鱼说
末学乃鱼象鱼,阴鱼象阳鱼也。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大学。
荣幸回归母校,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镇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敝人何德何能,感谢组织培养。
优哉游哉冬泳,成立青田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沉迷灯红酒绿。
未知三高相伴,终至突发卒中。
送医紧急抢救,昏厥十昼十夜。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众。
一心发露忏悔,戒酒断肉无荤。
戒贪戒嗔戒痴,素食素衣素言。
小乘大乘密乘,修学修行修心。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少糖少盐。
非荤食,非奶素,非蛋素。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勇猛精进,禅悦法喜,普皆回向,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25#
 楼主| 发表于 2019-4-23 12:56 | 只看该作者
摆脱疾病挣脱心灵束缚
2019年04月22日 11:49  菩提书院 微博        我有话说(8人参与) 收藏本文     
摆脱疾病,挣脱心灵束缚摆脱疾病,挣脱心灵束缚
  文/阿萍

  进入同喜班半年多了,在整个修学过程中,感觉是轻松愉悦的。常常用学到的佛法智慧观察自己,暗自庆幸自己前世造的善业让今生获得了好的果报:有一份体面的大学教授的工作,有一位疼爱自己的老公,还有一个聪明孝顺的儿子。无论是在家人眼中,还是在朋友眼中,我都是一位性格好、聪明且智慧的“人生赢家”。

  突发疾病之恐惧

  本以为自己就会这样在世间继续着“人生赢家”的演绎,在修学佛法上享受着同修们的赞誉。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接二连三爆发的疾病让我措手不及:首先是元旦后不久突患肺炎,持续的咳喘、反复的高烧、打点滴的不良反应折磨着我的身心;接着就在肺炎治愈一周后,突感心脏不适,头晕脑胀,血压飚升,对心脏病的恐惧无处不在;转眼到了春节,回老家与父母姐妹团聚,但快乐总是短暂的,初三那天突然腰部和腿部剧烈疼痛,以至我无法下地行走。看着年过八旬、身患多种疾病的父母没有得到我的关照,反而连累他们辛苦地照顾我,内心无比愧疚。医院CT检查的结果是坐骨神经痛,且这种病症目前医学上是无法治愈的,只能尽量减轻病者的疼痛感。此时的我被各种病症打懵了,幻想着自己要么瘫痪在床,要么不久于人世,那种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恐惧让我的生活一下子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心性变化之退学

  如果说第一次肺炎病症的出现,我还能用佛法的无常观来接纳这一切,安慰自己:身体的不适只是偶然现象,仍能一如既往地自修,并参加网络共修;那么第二次心脏血压不适感的到来,开始让我剑走偏锋,我不停地寻思着:很少生病的我,为什么会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两次患上如此严重的疾病?学佛前我是一个身体素质特好的人,感冒都是好几年前的事,这才修学半年就开始患病,这一切难道跟学佛有关吗?好在兜兜转转一圈下来,医生告诉我一切正常,之所以出现一些异常情况,一是之前肺炎病愈后的正常表现,二是心理作用。于是我一边存疑,一边继续着我的修学生涯。

  而到了第三次坐骨神经痛的出现,此时的我已与佛法正见渐行渐远,根本无法坦然面对病症,固执地认为这段时间的所有病症,都是因我学佛招来了前世所造的恶业引起的。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再次出现,我决定退出三级修学,理由是:不知道后面还有啥病症等着我呢,我担心、我害怕、我无法承受疾病带来的身心痛苦,就让恶报到下一世再显现吧,只想让这一世平安快乐地度过。

  于是我毅然决然地转身,去寻找世间能抚慰身心、解脱烦恼的法则。

  在退学的那段时间里,我大量阅读哲学、心理学、阅读心灵鸡汤,希望通过阅读来救赎自己对疾病诚惶诚恐的心灵。这段时间,仍然有各种疾病不断地冒出,我依旧天天跑医院,医生一句不经意的话语都会让我心跳加速,浑身颤抖,甚至发展到了自己不敢独自去取检查报告的地步:先让老公去取报告,然后再按照我们约定的暗号把结果告知我。天呀,我这是怎么啦,这还是那个号称知性、智慧的我吗?我苦苦追寻的解脱之路又在哪里?

  回归班级之反思

  当我因疾病身陷痛苦中、因迷茫陷入慌乱中、因无明坠入黑暗中的时候,我的同修们给予了我热切的关怀,他们在第一时间赶到家里探视我,给我鼓励、给我加油。特别是我们班的辅导义工亲自带我去寺庙礼佛,希望我得到佛菩萨的加持,还带我去看著名的中医,以期尽快治愈我的疾病;还有我们班的班长义工,除了对我的病情关心之外,还常常给我发来佛法的正知正见,用佛法智慧帮我分析目前的状况。期间恰遇安宁关怀慈善活动,他们俩人还亲自到我家里,接我一同去参加。看到同修们如此深切的关心,如此的不抛弃不放弃,我心怀感慨:世上还有哪类人群能如此无我利他持续地做到这一点?

  疾病并没有因我的退学而离去,它们依旧排山倒海地砸向我;无论我如何阅读,如何求解,还是无法淡定地面对疾病和死亡。

  千转百回,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这世上只有佛教才敢于直面死亡,也只有佛教才敢于从死亡的角度诠释生命的真谛。我今生有幸遇见了它,不能就这么擦肩而过,于是我选择了回归,回归到觉醒解脱修行之道上。

  现在回想起来,面对疾病的到来,为什么我会如此的脆弱,修学已半年了,感觉每次对法义的阅读理解都能顺利掌握,但是遇到问题需用佛法解决时却又抛之脑后,总结原因如下:

  其一,没有真正建立起正见,甚至曲解佛理。

  修学过程中,我对很多佛法智慧还只是停留在掌握皮毛的这个层面,原以为凭我的智商,理解、接受、运用佛法完全可以搞定,可仅仅在面对疾病这件事情中,就完全暴露了我对佛法的理解既不深入,也不准确。自认为这一系列疾病的出现都是因为我学佛招来的,而且还用自己所理解的业报观来印证这一切:今世的疾病都是过去业力所带来的,如果我不踏入三级修学、不涉猎佛教,往昔的恶业就不会被我招来,此生一定会平平安安、快快乐乐,即便是有恶报,也可跳过此生轮回到下一世再显现。

  我这种胡乱套用业报轮回的法理,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自己吓唬自己。不是什么事都是过去业力所带来的,有过去的因,也有现世的因。如果是过去业报现世显现,在佛法上看,生病是消业障,这是好事,并不是坏事。如果是我们过去种下的因,已经发生的我们改变不了,只能接受、忏悔、修善,请求三宝加持消业。如果是现世的因,应反省一下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是否违背自然规律。我的长期熬夜(基本上都在凌晨1—2点入睡)和暴食暴饮应当是此次生病的诱因。找到了因,就要从现在开始,改变生活恶习,对照十恶五逆等业障更加精进地勤作忏悔,誓断恶业,多积阴功,广行善事,生起更广大的菩提心,这样既可以消除过去的业障,也可以为下一个轮回不坠入三恶道做好准备。

  总之,业报并不会因我是否修学而存在或不存在,而佛法反而让我可以更有效地去应对。

  其二,对“无常”的理解只限于片面的认识。

  无常是佛教的重要思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充满着无常,变是正常的,不变是相对的。其实无常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无常使事物变得越来越好,一是无常使事物变得越来越差。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选择性地接受无常:往往只乐于接受对自己有利的那个无常,对自己不利的无常却总是选择回避、抵触、反抗。

  比如以前身体倍儿棒的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病痛其实也是无常的一种表现,总是持续性地沉溺在自己有一个好身体的自豪中,一旦遭遇疾病大爆发,根本无法接受身患重疾的结果。接受无常,不仅要接受好结果的无常,更应接受坏结果的无常;接受无常,就是在顺境时不得意忘形,在逆境时不过度悲伤;接受无常,就是在疾病到来时接受疾病、接受无常、顺应当下、积极治疗。

  接受无常,是每个修行者初入佛门都应掌握的必要正见,也是每个修行者应具备的基本功。只有接受无常,人生的气度才会无限宽广;只有接受无常,才能在理性思维下正确选择应对无常的方法;也只有接受无常,才能在未来修学道路上更智慧地理解佛教的因缘因果、无我、空性等核心教理。

  逆境之增上缘

  这次疾病的爆发,可以说是我在三级修学道路上的一个最大的逆境,正是由于逆境的出现,才让我对导师“让逆境成为修道助缘”的开示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面对逆境,不接纳就是痛苦的放大器,接纳即可转为智慧;顺境有时会成为麻醉剂,让人忘乎所以,逆境反而让我们更加清醒,更能成为修行的增上缘。也正是由于逆境的出现,经过质疑、退学、回归之裂变,目前安住于三级修学中的我,心态是平和喜悦的,自修是认真老实的,共修是检讨随喜的,定课是持续自律的,义工是积极主动的。

  当人生有了明确的信仰目标,当攀援的心安定下来后,你会发现,无论是修学的效率还是质量都在随之悄然地变化着。生病退学期间落下的一个多月的课程,我仅仅用了10天时间就将所有法义完整地阅读了两遍,并且做出了20多页的思维导图,完全没有了以往自修阅读法义时的烦躁、共修时又无啥内容可分享的尴尬。为了将自己修学受益的感受分享给更多的朋友,我还积极参与护持读书会的义工活动,在践行中体证佛法的智慧与慈悲,在自利与利他中改善自己的生命品质。不仅如此,现在的我比任何时候都强烈地想要皈依三宝(元旦的皈依法会,由于我左顾右盼而错过了),于是我在有限的条件下,提前安排了自己的工作和生活,静等皈依那一神圣时刻的到来。我明白,只有皈依三宝,我才能在导师的指引下,走在菩提大道的中轴线上,朝着觉醒解脱之方向前行。

  回归班级之后,由于每天精进的修学,再加上参加义工活动,我对身体疾病的敏感度大大降低了。我体会到:原来疾病的根源不仅仅来自于我们的色身,更多的是来自于我们的内心,来自于我们对疾病的认知。当我们放下了,当我们改变了对疾病认识的错误观念,才会真正痊愈。现在的我,仰望星空灿烂辉煌,远眺西园恭敬合十,坐看同修笑靥如佛,静观自己安之若素。

  感恩三宝!感恩同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26#
 楼主| 发表于 2019-4-23 13:06 | 只看该作者
唯有佛法经典最是宝贵
2019年04月22日 15:00  显密文库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唯有佛法经典最是宝贵(摄影:悟澎)唯有佛法经典最是宝贵(摄影:悟澎)
  佛陀成道后,说法三百余会,留下无数的身教与言教。佛陀入灭后,弟子们为了避免遗教散佚,同时确立教法,以防日后产生异端,于是经过数次的结集,辑成‘三藏十二部经典’流传于世。

  三藏十二部是佛教经典的总汇,一般称之为‘大藏经’或‘一切经’。广义言之,佛陀所说一切教法,均称为‘经’;狭义而说,则专指十二部经之‘契经’,亦即以散文直接记载佛陀的教法,此为三藏圣典之一,一般又分成小乘经、大乘经两种。‘经’所阐扬、诠释的教法,称为‘经教’,记载经教的书籍,称为‘经典’,有了经典的流传,始有正法住世。

  经藏,梵语‘修多罗藏’,正译为‘契经藏’;即上能契合诸佛所说的真理,下能契合众生的根机。‘经’,含有‘贯穿’与‘摄持’的意思,亦即能贯串各种义理而不散失隐没,并能普遍摄化众生而无遗漏之意。众生依循佛陀教法行持,能够了脱生死,达到自在安乐的目的,所以‘经’又有‘路径’之义。

  ‘经’还有出生、显现、绳墨、常、法、结鬘、泉涌诸义。佛经除了由佛陀亲口宣说之外,佛陀与弟子间的对话,以及弟子所说,经过佛陀印证无误者,或由天人、仙人、化人等所说,契于三法印者,皆称为‘经’,此谓‘五人说经’。

  根据《大乘起信论义记》卷上所载,佛陀每次说经,有时先入定;又诸经所明,皆是安心之法,依此摄心,即不散乱。若将三藏配于三学,‘经’相当于‘定学’。依《大乘庄严经论》所举,为对治众生疑惑,为说戒、定、慧三学,为讲说法、义,所以设立经藏,则经应为广诠三学之教。总之,佛陀说经,目的是要让众生‘因指见月’,藉著经教,断除无明,找回自心本性。因此,学佛当如经首安立之‘如是我闻’,必须听经闻法,理解经教,同时更要力行实践,所以经典总以‘信受奉行’结尾。

  佛教最早的经典是《阿含经》,但根据天台宗的说法为《华严经》,所谓‘华严最初三七日,阿含十二方等八,二十二年般若谈,法华涅槃共八载’。最早传到中国的佛经是《四十二章经》,这是一部平易简明的佛教入门书。

  佛教中最长的经典是《大般若经》,共六百卷,内容是阐述‘空’的道理;所有经典中最短的经是《般若心经》,只有两百六十二个字,却是《大般若经》的心要。

  《大般若经》与《华严经》、《法华经》、《解深密经》等,是属于义解性的经典,较常用于研究、讲说;一般信徒最常读诵的经典有:《金刚经》、《心经》、《阿弥陀经》、〈普门品〉、《药师经》、《地藏经》等;《维摩经》译文流丽优美;《百喻经》、《离睡经》、《减肥经》,善巧方便,生动有趣。

  佛经的流传约经过背诵、书写、印刷三个时代。佛世时,靠口耳相传;佛陀入灭后,佛教随著弘法路线分别往南方及北方国家弘传,而在纪元一世纪的时候,南方的锡兰开始利用文字记录佛陀的教法,北方则在纪元二世纪的西北印度开始使用文字书写佛典。当时纸张尚未发明,使用最广泛的是以贝多罗树的叶子刻字,称为‘贝叶经’,后来也有刻在石头上(例如房山石经)以及刻在木头上(例如木刻版大藏经),中国佛教史上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是刊刻于宋开宝四年的《开宝藏》。在此之前,佛经主要靠抄写来流传。

  佛陀最初在印度弘化时,是以摩揭陀国语言传述,尔后有梵文记载(北传)及巴利文记载(南传)。东汉时代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此后渐渐在中国蓬勃发展,主要得力于经典的汉译。经典最初由印度流传到中国时,由于数量有限,而且前人的翻译也不够完整,或有所出入,因此三国时代的朱士行便率先西行求法,随后陆续又有法显、玄奘、义净等高僧前往印度,完成取经的壮举,并将带回的经典译成汉文流通。其中在中国佛教史上译经最多、影响最大的四位译经家分别是:鸠摩罗什、玄奘、真谛、义净。

  东晋道安大师最早把经典加以整理,并做成目录,称为《综理众经目录》,这是我国第一本佛典目录,为整饬佛典,保存佛教文化,作出开拓性的重大贡献。

  《金刚经》云:‘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佛法藉著经典的流布,能令含识有情彻见本性,佛果菩提成熟圆满,即能出生诸佛。如《杂阿含经》云:‘佛言: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彼如来自觉知,成等正觉。’由此可见,佛法经教对于佛弟子的重要。《涅槃经》载,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曾为雪山童子,为求半偈佛法真理而舍其全身,足证经法是何等珍贵。在《生经》里面,佛陀开示弟子阿难:‘自求归依,以法为证,归命经典,勿求余归。’以上列举经中教示,说明人天世间,唯有佛法经典最是宝贵。(本文节选自《佛光教科书》第二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27#
 楼主| 发表于 2019-4-23 13:14 | 只看该作者
天下平自读书始:中国人必读的17本书!
2019
04/23
09:10
国学时讯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一位印度工程师,在飞往德国的航班上看到这样一幅景象:

德国乘客大部分是一杯咖啡,加上一份报纸、一本书,或者一台笔记本,安静地阅读或工作;而中国乘客则拿着手里的ipad、手机看电影打游戏,或是大声讨论购物与免税。后来,这位印度工程师写了一篇红遍网络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名字叫《令人忧虑,不阅读的中国人》。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的著作《低智商社会》意外地触动了中国人的敏感神经。

他在书中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按摩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国家”,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

如此严重的论断未免武断,但“阅读”在中国遭遇的尴尬却毋庸置疑。


谁说中国人不读书?中国人还看微信呢!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曾组织一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读书仅为4.3本,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更别提犹太人的64本了,中国是世界人均读书最少的国家之一。而到了2013年,国人人均读书更是令人瞠目结舌!一年中人均读书仅0.7本!

原因何在?大部分人的回答是“没有时间”。而在有限的阅读时间的分配上,人们花在新兴媒体上的时间远多于花在传统纸质媒体上的时间。

难怪有人调侃说:谁说中国人不读书?中国人还看微信呢!


时间不够,没空阅读,只是一个借口

事实上,我们并非自己所说的那么忙。时间不够,没空读书,只是一个方借口。更根本的原因是,中国人的心太浮躁了,急功近利,读书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当我们谈论读书时,谈论的是成功学,是升学、升值和升职;

当我们谈论阅读时,读的只是微博、微信公众号、新闻客户端。

书对我们的意义是晒,而不是读。

而现在的阅读环境也令人堪忧。如今市场上最热销的,不是优质有营养的书,更多的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成功学,或是各种噱头、趣味低级的书籍。

家庭和社会的读书氛围也令人唏嘘。孩子从小便被父母安排好人生路径,读贵族小学、上名师高中、考名牌大学……这样迫切的引导,又怎能培养下一代的读书好习惯?那些汹涌而来的兴趣班、补习班,又如何让孩子拥有自由阅读的时间与空间?


是时候,找回美好的阅读时光

以前我们会认认真真地读一本书,甚至在书里夹一片树叶作为书签。现在,我们旁若无人地玩手机。

以前我们去图书馆。一本书就可以呆一个很美好的下午。现在,我们去电影院、去KTV、去泡吧……就是想不起图书馆那一排排的书架。

以前我们和朋友见面,聊喜欢的作家,聊一本好书。现在,我们在星巴克和朋友聊工作、聊房价、聊股票……

以前出门远行,父母会叮嘱说,“带上一本书,旅途才不会孤单。”现在出远门,我们随身带着电脑、ipad、手机,好像永远在忙碌,却永远感到孤独。

今天是4月23日。

也许你知道它属于金牛座,但也许你不会知道今天是世界读书日。

在这个浮躁的社会,我们需要读书,需要些许宁静,需要给我们的心灵找到一方净土。今天,让我们放下手机,重新找回阅读的快乐,从此做一个沉浸在书海中无法自拔的人。

下面,小编编辑精选了17本古人留下来的智慧精华书籍,以飨大家:


一、《论语》: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

论语是“一部中国人人人必读的书。不仅中国人,将来此书,应成为一部世界人类的人人必读书。”

凡关心吾中华民族之生命前途,必连带关心及于吾民族文化之传统。凡关心吾民族文化传统者,又必关心及于吾古圣先师之孔子。

若使中国人,只要有读中学的程度,每人到60岁,都读《论语》40遍到100遍,那都成圣人之徒,那时的社会也会彻底变样子。

——钱穆

读《论语》,还没有读《论语》的时候是这么一个人,读了《论语》之后就变了另外一个人;如果说你读了《论语》之后还是原来那个人,表示你没有把《论语》读到脑子里头。

——朱高正(台湾著名学者哲学家)

二、《孟子》:教你如何激发斗志

《孟子》言:“吾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的文气极为雄壮,如孟子其人,泰山乔岳。

儒家以孔子发端,孟子畅其源流。朱子以《孟子》次《论语》,是在学者大根大本确立之后,激发其昂扬的志气。

如《易·乾》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读《孟子》,以激其发越,即是期望通过阅读《孟子》来激发学者乾健不已的精神。

三、《老子》:大气做人,小细做事

在这复杂的社会中,很多人时常感叹自己不懂得与他人相处,老子也曾有感于复杂的人际关系,于是悟出了大气做人的三个主张,即“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大丈夫立身敦厚,不居于浇薄;存心朴实,不居于虚华。所以要舍弃浇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这一切,说的就是要大气做人。

大气做人,若懂得了甘为居下,谦虚不争,委曲求全,则心胸也就自然开阔了,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就更美好了。这对于现代来说,特别是人际关系愈来愈复杂的时代,老子的大气思想,无非对我们在为人处世中颇有指导借鉴意义。


四、《庄子》:心无旁骛专注于一件事,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

人生在世,一定要明白两件事: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不在乎,并非是对人生的放任,而是因为有更值得在乎的东西。

“乘物游心”,典出《庄子·人世间》,所谓乘物,就是脱出凡尘俗世,而游心,就是顺其自然,获得精神的自由。

庄子主张清静无为,一切顺其自然,摒弃“人为”,这“无为”二字乍一看有些消极避世,然而所谓“无用之为大用”,在庄子不滞于外物的自然随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处事法则,那就是以“不在乎”的心态去追求在乎的东西,这种心态有时候甚至比进取本身更容易靠近成功。

不在乎得失,才有好心态;不在乎名利,方有好心境;不受外物所累,便可更专注。乘物以游心,只心无旁骛专注于做好一件事情,结果都不会太让人失望。

五、《心经》:静心,净心

心浮气躁的时代,气定神闲是一种奢侈,静心专注是一种考验。

我们的心里每天都会堆满事情,生活、工作、情感,缠成线团扰乱思绪,所以我们易怒、郁结、低落,而读《心经》,在今天,依然是我们静心的良药。

在浮躁当下,读《心经》非常适合人们日常修行,工作烦闷时,读《心经》,平复心情,豁然开朗。读《心经》可断杂念,降低我执,减少烦恼。读《心经》最直接的收获,就是平心静气。在凝神静思间,你杂念渐消,清净平和。心安定了,便能摆脱烦扰,生发智慧,这恰是禅的本意所在。


六、《金刚经》:学会舍得

《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就是说,未来发生的事情,我根本就不迎上去想它;当下正在做的事情,不让它杂乱,要做什么就专心做什么;当这件事情过去了,我绝不留恋它。

每个人在“舍不得”的时候,究竟能做什么?

多年来,台湾知名作家蒋勋,早起第一件事就先盘坐读一遍《金刚经》。

为什么是《金刚经》?其实他也不十分清楚,

“只是觉得读了心安,就读下去了。”

蒋勋把《金刚经》随手带在身边,没事的时候就读一段。一次一次读。像经文里说的“不惊、不怖、不畏”,文字简单,初读很容易懂。不惊吓,不恐惧,不害怕,读了这几个字,懂了,觉得心安,好像就做到了。

但是,离开经文,回到生活,有一点风吹草动,东西遗失,亲人生病,病疫流行,飞机遇到乱流,狂暴风雨,打雷、闪电、地震──还是有这么多事让人害怕、恐惧、惊慌。

“我因此知道:读懂经文很容易,能在生活里切实做到,原来这么困难。我因此知道,原来要一次一次读,不是要读懂意思,是时时提醒自己。该“舍得”的时候,舍不得,我也一样惊慌、害怕、伤痛。”

人生就是一场舍得和舍不得的旅行,引用蒋勋先生的一段文字“我们如此眷恋,放不了手;青春岁月,欢爱温暖,许许多多舍不得,原来,都必须舍得;舍不得,终究只是妄想而已。无论甘心,或不甘心,无论多么舍不得,我们最终都要学会舍得。”


七、《六祖坛经》,修心合道,明心见性

经中字字句句都妙意无穷,值得一再玩味,体悟不尽。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六祖坛经》

菩提比喻智慧,明镜比喻清净心。本来清净,又哪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六祖坛经》

其实说的是:不着相,不动心。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坛经》

不修证,非佛法。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六祖坛经》

无念是不住念,无相是不住相,无住是随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

八、《孝经》:百善之首,立国之基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经》

身体和头发,都是从父母那里得来的,不能随便损伤。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生命的延伸,父母辛苦地养育儿女,看到儿女幸福健康,才会觉得快乐。因此正如《孝经》中说的那样,就是从考虑到父母的感受出发,要好好地珍惜生命。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

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兽尤如此,人何以堪?”只有懂得感恩,才能懂得生活的美好,而父母是最值得我们感谢的人。

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孝经》

君子进能对上司忠诚,退能反省自己的过错,发扬长处,补救短处,这样才能达到和谐。与其要求别人,不如改变自己,这才是和谐的关键。


九、《孙子兵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打得赢,也要算成本

行动必有代价,战争代价极大。不要光想着战胜,要算账,值不值得。

汉武大帝,就演绎了主骄民疲的一生,“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何其霸气!汉武帝一生开疆拓土,武功赫赫,结果呢?中国从政府到民间,全部破产,国家差点都给他搞亡国了,晚年迫于巨大政治压力,下轮台罪己诏,批评自己“朕即位以来,所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胜在准备

兵家的思想,讲究一战而定。战争不是打过来打过去,而是积蓄力量,等待时机,一战而定。

所以真正最重要的工作有两项:一是准备,二是等待。

准备是自己的事,积蓄实力,操练兵马,鼓舞士气。等待,是等待敌人犯错,等待时机出现。敌人如果不犯错,我们就很难赢。

兵法所谓的诡道,如李世民言,“多方以误“,就是想方设法引诱对方失误。比如“能而示之不能”,就是其中一个方法,也是最主要的,使用最频繁,而且屡试不爽的方法。

孙子兵法教你打赢,但首先是教你认输。

为什么人们都喜欢听“永不服输”,因为人们不爱听坏消息,不愿意听到对自己不利的真相。“认输才会赢!”。

《孙子兵法》说:“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坚守不跑,就会为人所擒。

汉朝名将李陵,汉武帝要他给李广利运粮草,他耻于做后勤部队,请战率五千步卒直捣匈奴王庭,结果被匈奴十万骑包围,兵败投降。汉武帝杀了他全家,还害得替他说话的司马迁被处以宫刑。

人性的特点是要赢,但现实是很可能要输,要懂得认输。认输才会赢。


十、《红楼梦》:教你为人处世

林黛玉:入乡随俗

贾母因问黛玉念何书。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点评:外界的环境既然我们无法改变,那么,就去主动地适应环境吧。

薛宝钗:比量齐观

且说赵姨娘因见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他哥哥能带了多少东西来,他挨门儿送到,并不遗漏一处,也不露出谁薄谁厚,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

点评:人有三六九等,待人的态度应该一视同仁。


王熙凤:八面玲珑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试泪。

点评:一朋友到我家做客,恰好那天我儿子带女朋友回家。朋友说一句,这孩子跟他爸一样,会挑!一句话夸了四个人!我们可以不爱说话,但要学会说话。

刘姥姥:难得糊涂

鸳鸯与王熙凤为了讨好贾母,故意捉弄刘姥姥。事后,当王熙凤和鸳鸯向刘姥姥道歉时,刘姥姥却说:“姑娘说那里的话?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有什么恼的!你先嘱咐我,我就明白了,不过大家取笑儿。我要恼,也就不说了。”

点评:做个明白人,难得糊涂事。


十一、《了凡四训》:教你如何改变自己的命运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

译文:一切的福田,都在于方寸之间,从心中去寻找,没有什么不感通的。追求在我,不单单能够得到道德仁义,也能得到荣华富贵。道德和富贵都能得到,这才是孟子说的“是求有益于得也”。如果不反省自己,只是一心向外驰求,那么也只能是求索有方法,得到全凭命运,道德与富贵都会失去,所以没有一定益处。

只要拥有了道德,富贵便会不请自来。这句话读懂了,那人生就只有一件事可以做了,这便是“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改命的开始:反省自己

云谷曰:汝自揣应得科第否?应生子否?余追省良久,曰:不应也。科第中人,类有福相,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

译文:云谷禅师说,你自己揣测一下能不能中科举?能不能生子?我想了很久,说:不应该。中科举的人,大多有福相,我福气很薄,又不能积累功德来培养后福,而且很没有耐心,不能容纳别人。我时常用自己的才智来欺压别人,直心直行,说话很随意,说了很多错话。像我这样福气浅薄之人,怎么会中科举呢?

世界上有两种值得称赞的人,一种是不犯过失的人,但这种人几乎没有,谁能说一辈子不犯错误呢?还有一种,就是有了过错能立刻改掉的人,能够做到这一步,就是人中丈夫。

效法天道,方能趋吉避凶

易为君子谋,趋吉避凶;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趋,凶何可避?开章第一义,便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汝信得及否?

译文:《周易》为君子谋划,趋向吉祥避开凶险。如果天命是一成不变的,那吉祥怎么可能趋向,凶险又如何避开呢?《易经》开篇就说,积累善业的家庭,必然有余下的吉祥,你信得及吗?

感 悟:言行举止符合天道,符合规律,方能趋吉避凶。云谷禅师跟袁了凡说这句话,意思是命运可以改,否则《周易》绝不会说这句话。天命不是一定的,天命是按照天道的运行规律而变化的。对于人来说,必须要效法天道,根据天道运行规律而变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才能趋吉避凶。


十二、《史记》:教你看穿一个人

通,观其所礼

一个人发达了,要看他是否还谦虚谨慎、彬彬有礼、遵守规则。

贵,观其所进

一个人地位高了,要看他推荐什么人。他提拔什么样的人,他就是什么样的人。

富,观其所养

一个人有钱了,要看他怎么花钱,给谁花,花在什么地方。人穷的时候节俭不乱花钱,那是资源和形势造就的;人富了以后还能保持节俭,才是品行的体现。

居,观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谁在一起:如与贤人亲,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

听,观其所行

听完一个人的话,要看他是不是那样去做的。不怕说不到,就怕他说了做不到。

止,观其所好

通过一个人的爱好,能看出这个人的本质。

习,观其所言

第一次跟一个人见面的时候,他说的话不算什么。等相处得久了,再听听他跟你说什么,是不是跟当初一致,跟当初的差别越大,人品越不好!

穷,观其所不受

人穷没关系,穷而不占小便宜,这样的人本质好。

贱,观其所不为

人地位低没关系,不卑不亢,保持自己的尊严,这样的人本质特好。


十三、《资治通鉴》:鉴于往事,资于治道

历史不是为写文章而存在的,而是提供一种智慧,《资治通鉴》就是一本提供智慧的著作,这是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由北宋司马光等撰,记载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从北宋到清朝,《通鉴》一直是帝王经筵上经常使用的历史教材,因而被梁启超称为“皇帝教科书”。

从曾国藩到毛泽东这些政治家都喜欢读《资治通鉴》;毛泽东晚年曾对人讲,他将《资治通鉴》这部 300 多万字的史书读过“一十七遍”。

金庸除了是一个小说大师,还是时评高手。而他写时评的功底,来自读《资治通鉴》。读历史、读哲学,跟今天的事有什么关系?可是金庸说:“《资治通鉴》令我了解中国的历史规律,差不多所有中国人也按这个规律来的。”

十四、《近思录》:身边之事,日常之理

《近思录》囊括了五位顶级理学大师——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的思想精华,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在书中得到了全面阐述,是学习研究理学最为经典和权威的著作。

太极、理、气等概念,是理学经常论及的根本和核心范畴,其一切理论都是建基于这个高度之上而得出的。说白了,理学之所以让人觉得疏远和不亲切,不是因为它有问题,而是在于太高、太精英化。

譬如《近思录》的主线便是——从宇宙生成到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

读这本书,是啃硬骨头,对思维是极大砺炼,对认知是巨大提升。


十五、《传习录》:心外无学,传而习之

《传习录》是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的著作,记载了阳明先生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著名的王阳明心学“四句教”就是在下卷提出。

王阳明“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主要心学思想,都包含在《传习录》里。要了解千古心学的真谛和王阳明的大智慧,这本书是最佳选择,一本足矣。更为难得的是,王阳明虽是一个大学者,其书和思想却无论读书人还是非读书人,都可以读可以听、听得进听得懂,这也是心学比理学更为人喜爱的一大原因。

这本书对于现代人也有着更为紧迫切实的意义:在当下,人的欲望日渐膨胀,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明白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和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越来越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此时,你就需要读读《传习录》,把灼灼目光收回来,投向自己那放逐已久的心灵,由知而行,步入知行合一之途。

十六、《周易》:死生有命 富贵在天

《周易》是最能代表中国人思维方式和思维高度、广度及深度的经典,阴阳圆转、循环往复、物极必反、共生互涉等高深的哲学观念,无不脱胎于此书。读《周易》,就是参悟掌握一种天地间最为高明的思维方式。

“道可道、非常道”,天道系统是难以用文字完善表述的,却可以用符号系统完美模拟,而易经卦爻符系统正是对天道系统的完美模拟,其中精义,究之不尽、用之不穷。中国文化中重视这个符号系统的流派也有,却多落于占卜、风水等术数,实在是把易用小了。

周易中那些文字,也不过是对这个符号系统限度十分有限的破解,将重点放在这上面根本是舍本逐末。以这个认识为基础,通过研究卦爻符系统中的位置、关系、转换等去理解体悟其中的高明哲理和人事之道,才能真正体会其博大精深、奥妙无穷,以及这部书为什么是中国文化的总源头。


十七、《曾国藩家书》:唯读书可改变气质

《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的书信集,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一曰慎独则心安;

二曰主敬则身强;

三曰求仁则人悦;

四曰习劳则神钦。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

人败离不得个逸字,

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戒骄字,以不轻易笑人为第一义,

戒惰字,以不晏起为第一义。

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

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勿换彼书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28#
 楼主| 发表于 2019-4-23 13:39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最大的捷径,就是读书!
2019
04/23
08:49
大道知行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有人说,人生最大的捷径,是尽可能地多读书。书读多了,自然能脱胎换骨。其实,书读得再多,如果不会读、读不活,也只是空中楼阁,看起来很美,根本无法从中汲取精华。人生最大的捷径,不是读书多,而是读活书、活读书,如此才能真正滋养灵魂,赋予生命以意义。今日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我们来看一看民国学人的读书法,以此帮助我们更好地读书。

【1】

民国学人的读书法

民国时期,是近代中国史上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文化明显转型的时期。其间,中国文化历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的洗礼,传统知识体系瓦解,新文化、新教育逐步壮大。随之而来,大众的学习热情也明显增长。而学习,首要途径就是读书。在民国这个新旧交替的时代,如何更好地读书?如何使人们在汲取前人阅读经验的同时,适应新时代的学习需要?都吸引着民国学人们进一步去思考和总结。而这些思考、总结,很多至今仍值得我们参考。


【2】

精读与博览并举

读书究竟应“少而精”还是“多而博”?这是“阅读史”上的一个老话题了。民国学人同样也在就此进行思考。特别是王朝崩溃、科举废除,僵硬的儒典诵习已丧失市场的情况下,人们是否还需要精读?而西学东渐、新知传播,出版业迅速发展的时代,泛读又有没有规范?这些问题都摆在人们面前。

对此,学者看法不一:有人强调“精”,提倡“读破一卷书”;有人强调“博”,主张读书“不必专一”。其实,当时更多的学者还是主张应“精”“博”兼具。梁启超就说:“读书最好分为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涉览的。因为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这是从“技术”的角度说的。

胡适则强调精读与泛读的知识指向不同。他说,理想的读书人要“既能博大,又能精深”“一个学者不可无普通知识,同时也不可无专门学问……就专门学问说,应先注重‘质’的方面的‘精深’;就普通知识说,应努力‘量’的方面的广博”。

其实精与博,归纳而言,无非是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功用知识的不同学习方法。对于基础知识、专业技术、思想道德经典,当反复研读,熟记精通,以树立原则;对背景知识、社会经验、生活常识则应快览博闻,以夯实基础。二者不可偏废。读书不博,则眼界易局促狭隘,读书不精,则学问易散漫浮躁。所以,理想的读书人,还要像胡适所比喻的,像金字塔,基础博大坚实,同时又有个高耸精密的尖端。如此博而能精,静而复博,方可学问通达。


【3】

读书必须思考

书中文字的知识,并非仅仅读过记住,就算学到了,还必须经过读者个人的思考理解。读书若不思考,不但走马观花,难留印象,而且更严重的,不思考则难辨是非真伪,易为书本所左右,生出迷信和盲从。所以读书时一定要思考,要带着问题意识,甚至带着怀疑、批判的态度。

梁启超就说:“用怀疑的精神去发生问题。天下无论大小学问,都发端于‘有问题’。若万事以‘不成问题’四字了之,那么,无所用其思索,无所用其研究,无所用其辩论,一切学问都拉倒了。”

当然,提倡思考绝非叫你怀疑一切。“尽信书”不对,“尽不信书”同样偏颇。史学家陈柱就主张,读书应“疑所当疑,信所当信”。他认为“怀疑者有时自信太过,反未及思辨,而自陷于武断”,使读者失去对书籍的信任和兴趣,陷入“读书无用”的谬见。当然,不论采用什么程度的表达,他们主动思考、大胆思考的思想主旨则是贯通的。

那么如何去思考?学者也给出了具体的建议。学者朱介民强调知识背景:“首先对于学说之派别粗知其大概,而且能辨别其长短;又对社会之事情能分析其性质和内容。”

胡绳则主张重点思考书籍的逻辑结构:“一、不要只记得原书中的结论,而要了解这结论是怎样得到的;二、不要只知道那里面是怎样怎样说的,而要知道那里面为什么这样说;三、不要为书中所讲的许许多多东西所困惑住了,而要想明白这许许多多东西是如何贯穿在一起的。”

还有人的建议更直白:“读完一节,便要思量着一节里的内容怎样?形式怎样?读完一册,再要思量着全书的结构怎样?精义何在?再当思量到我读此书得着些什么?对我自己有什么好处?”

另外,很多学者还强调,读书需要思考,但不能止步于此,而是要进入现实的社会生活。“拘泥学理,不顾事实,不能用书,反被书用,……对于事业、对于社会,试问有什么益处呢?”而且读书思考还要与实践结合起来,“不仅应该知,并且应该做”。用读书的所得,来指导实践,同时也在现实中验证其真伪,如此才不失读书的真意。


【4】

兴趣与读书的关系

想让人定下心来读书,并主动思考,兴趣是个关键。封建时代,四书五经八股文章,乏味无趣,自然引起民国学人的反感。所以很多人都提出读书、选书应注重个人的兴趣或个性,以其为阅读的出发点。

学者徐应昶就说:读书要“适合自己兴趣,因着个人天性,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要对自己素质、兴趣点有所认识、有所衡量,再选择读书方向”。

作家林语堂的表达更极端:“什么才叫做真正读书呢?……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就读,这才叫做真正的读书。”还说:“个人如能就兴味程度相近的书选读,未有不可无师自通;或者偶有疑难,未能遽然了解,涉猎既久,自可融会贯通。”

不过,这种说法未免太乐观。读书纯粹由着兴趣并不可靠。现实中人们往往发现,自己爱读、想读的书和有益、应读的书并不一致。这时孰轻孰重,如何取舍?艾思奇就指出:“趣味是要紧的”,但“书的选择和计划是根本,而兴趣只是一种帮助”。他说读书人不能做“趣味崇拜主义者”,“如果让兴趣支配一切,有兴趣的就读,结果乱读一大堆,读破万卷,得不到一点头绪……为要保持读书本来的意义和目的,不能不对我们的兴趣加以节制”。

除了“节制”兴趣外,学者们也提出读书兴趣可以后天培养。学者杨衡玉就说:“兴趣固然由于天赋,而环境和教育的力量也非常之大,可以转移(兴趣)。”

那如何养成兴趣?梁启超认为:“第一要不息,第二要深入,第三要找(学)友。”而经济学家张素民认为培养读书兴趣,一要了解书籍内容,二要养成读书习惯,三要“择你性之所喜的一类书读”。

艾思奇则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出发,认为:“读书的时候,如果书的内容能被自己很清楚地了解了,或是那书的内容与自己的生活有关系时,就会引起兴趣”,“因为自己的生活最容易理解的缘故,所以……书籍的选择,也最好尽量选择能与自己的生活有关的作品”。综合各家之言,其实还是要做到科学理性地选书,持之以恒地阅读,待到读者的能力素质真正得到提升,读好书的助益充分显现,良好的阅读兴趣也就能养成了。

上述几点,仅是举其大端。其实民国学人对读书法的论述还有很多,如读书要有信心、有恒心、有规律,要从个人实际程度出发,循序渐进,要注意阅读卫生等等,都很有教益。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当时学者们的读书法,主要还是理论阐述,有时不免空论之嫌,还有些说法、观点相互差异甚至冲突。这些仍需读者思考鉴别,并通过实践运用找到适合自身的方法。

最后,我们引用民国时一本《书报阅读法》所列的几条实用选书指标作为结尾,供读者参考:选书不要为宣传所迷惑;不要为广告所引诱;不要选与自己程度不相等的;注意出版日期、版数;注意出版处、发行者;先阅序言或后记;最好有相当的人介绍,或有名人评论或推荐;是否必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29#
 楼主| 发表于 2019-4-23 14:4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人必读的10本书,老祖宗留下的智慧结晶
2019
04/23
06:29
儒风大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4

文稿 | 儒风君原创

今天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

读书让人们的灵魂独立,让一个社会文明,让一个国家强盛。

中国人年均读书是4本,这个数字在美国是9本,日本达到了40本,犹太人则达到了夸张的64本。

在这个人人追剧、聊八卦的时代里,我们需要读书。

需要给我们的心灵找到一方净土,重拾阅读的快乐。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几千年来流传的经典成千上万,但是总的来说,可以概括为“一源三流”。

一源,指的是《周易》,三流,指的是儒释道。

所以,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十部经典是必读的。

他们分别是:

群经之首:《周易》

儒家:《论语》《孟子》《近思录》《传习录》

道家:《老子》《庄子》

佛家:《六祖坛经》

中华文明的诗与史:《诗经》《史记》

1、群经之首——《周易》:洞察天机

《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被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爱因斯坦说:“西方科学家做出的成绩,有不少被中国古代科学家早就做出来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之一是古代科学家自幼学习《周易》,掌握了一套古代西方科学家们不曾掌握的一把打开宇宙迷宫之门的金钥匙。”

而对普通人来说,周易则是可以时时研习的生存宝典和人生指南。

64卦,其实就是64类问题或者说是人生境遇,而384爻不过是384种不断演变、冲突、发展的状态。历史上,对周易的注疏、阐释、演绎的著作汗牛充栋,数不胜数,但是,综罗百代,易经无非讲的是知变与适变。

《周易》中说,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可以说,读《周易》的一个好处就是,能学到不断适应现实世界的方法。

理:探讨宇宙人生形上、形下的能变、所变与不变之原理。

象:是从现实世界万有现象中,寻求其变化的原则。

数:是由现象界中形而下的数理,演绎推详它的变化过程。

读懂易经,掌握变化之理,洞察变化之机,运用适变之法,你也可以天机神断,人生从此无大过。


2、《论语》:做一个好人

《论语》作为记载孔子思想和言行最为权威的一部著作,是儒家学派和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

宋代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可治天下”。朱熹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将其列为“四书”之首。

钱穆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

《论语》“以仁为核心、以和为贵”的思想构筑了中华民族礼乐文化的基本精神。

她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对我们的理想、志向、人生目标以及为人处世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其儒家思想广大而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既有崇高的价值理想,又有切实的实际运用,是中国古代思维的精华结晶。

研读《论语》,了解之儒家思想精髓所在,学习做人做事,领悟极高明而中庸的为人之道,为修身处世开启智慧。

3、《孟子》:养浩然正气

汉代赵岐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自从宋、元、明、清以来,都把它当做家传户诵的书。就像今天的教科书一样。

《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

《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本人气概非凡,他常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意思就是存养天地正气,这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殊为难得。

4、《近思录》:格物穷理,正心迁善

很多人对理学抱有偏见,认为“理学”就是“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程朱理学和阳明心学是先秦诸子之后的两大高峰。

《近思录》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文化发展成熟的理论形态,代表着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水平。

此书按照朱、吕二人的理学思想体系编排的,从宇宙生成的世界本体到孔颜乐处的圣人气象,循着格物穷理,存养而意诚,正心而迁善,修身而复礼,齐家而正伦理,以至治国平天下及古圣王的礼法制度,然后批异端而明圣贤道统。全面阐述了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书中还记载了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四子的读经方法,对我们今天读经很有启发借鉴意义。


5、《传习录》:知行合一,安顿内心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

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意思是传授的学业要反复的揣摩实践。

《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

《传习录》包括了王学所有重要观点。上卷阐述了知行合一、心即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意之所在即是物、格物是诚意的功夫等观点,强调圣人之学为身心之学,要领在于体悟实行,切不可把它当作纯知识,仅仅讲论于口耳之间。

在社会飞速发展,欲望和内心无法相互妥协的今天,研读传习录,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6、《道德经》:悟天之大道,明人之至德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7、《庄子》:超然物外,安顿身心

《庄子》又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文,是战国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到了汉代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其书与《老子》《周易》合称“三玄”。《庄子》一书主要反映了庄子的批判哲学、艺术、美学、审美观等。其内容丰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学、人生、政治、社会、艺术、宇宙生成论等诸多方面。

《庄子》与《归藏》、《黄帝四经》、《老子》,共为中华民族的几部源头性经典,它们不仅是哲学跟文化的重要载体,而且是古代圣哲关于文学、美学、艺术、审美的智慧结晶。庄子等道家思想是历史上除了儒学外被定为官学与道举的学说。

哲学大师冯友兰概括庄子思想:“游于逍遥,论于齐物;超乎象外,得其环中。”超乎象外,正是那把打开一切的钥匙。

《庄子》不仅是一本哲学名作,更是文学、审美学上的寓言杰作典范。更是对中国文学、审美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深远影响。


8、《六祖坛经》: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六祖坛经》是“中国第一部白话作品”。

它完整记录了慧能的一生事迹及启导门徒的言教,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是研究禅宗思想渊源的重要依据。

全书没有一点宗教色彩,说的全是般若之智和禅宗妙谛。是一部纯粹而上乘的大智之作。

《六祖坛经》的中心思想是“见性成佛”、或“即心即佛”的佛性论,“顿悟见性”的修行观。读《坛经》,是一条修心之路,聆听着来自天地和内心最深处的谕旨。

经中字字句句都妙意无穷,值得一再玩味,体悟不尽。

9、《诗经》:熏染最纯粹的诗意

中国是一个骨子里有着诗性和数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诗集当然也不能缺席。这个名额,当然要给源头上品、影响深远的《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不读《诗经》,言语不能从粗鲁变得文雅,文化无法从粗野上升到文明,诗情可以滋养人心,端正自己。

10、《史记》:观天识人,察古知今

中国是一个极为重视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世界上最为完备的历史记录,历史经典必然不能缺席。而其中影响最大的,毫无疑问是《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这本书里塑造演绎的人物,无不鲜活生动、让人难忘,为我们揭示出的则是成败祸福的千古不易之至理;“通古今之变”,历代兴衰更替之道,在人物命运和时代变迁的轮回循环里,也展现得清清楚楚;“成一家之言”,这不是单纯的自谦,更是在看尽兴衰成败后的一份对天道的敬畏和对命运的超然。

读《史记》,不仅仅是了解历史,更是参悟这蕴含在历史之中、超越于历史之上的深刻内蕴。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惟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多读书,读好书。

读书让人的眼界越来越高,姿态越来越低。

在岁月的流逝中,读书会把那些最美好的东西融进你的生命中,变化你的气质,改变你的命运。

今天小编精选了10本古人留下来的智慧精华书籍,以飨大家,希望大家可以有所收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30#
 楼主| 发表于 2019-4-23 15:00 | 只看该作者
遇事不责备,是一个家最好的风水
2019
04/23
11:03
国学时讯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网络上有人问:好的家庭应该是什么样的?

最高赞回答是:首先,遇事不轻易指责。

家庭的幸福,不在于锦衣玉食,而在于不争对错。

家庭的幸福,不在于阔气富有,而在于不轻易指责。

不轻易责怪,夫妻更恩爱

如果你出门前,对伴侣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某瓶药物藏好,以免小孩子误服。”伴侣一脸自信地拍着胸脯说没问题。

结果不久后就接到伴侣的电话:“孩子误吃了药,已经送往医院了。”

于是你匆匆忙忙地立即赶往医院,见到伴侣的第一面,你的第一句话会说什么?

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

不是早就让你把药收好吗?连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真不知道是怎么当妈/爸的,让我说你什么好呢?

这孩子本来身体就弱,这下……


一连串的指责,劈头盖脸地冲向对面那个内心早已兵荒马乱的人。

面对责备,对方感到自尊心受挫、委屈。

于是气话在这时就被逼出来了:你以为带孩子很容易啊?那以后你来带啊……

一场唇枪舌战就此展开,甚至愈演愈烈。

原故事的丈夫是这样做的:看到满脸自责的妻子,走过去,拍拍她的肩膀说:“没事的,有我在。”

看到这位丈夫的做法,想到了杨澜的一段话:

在最无助和软弱的时候,在最沮丧和落魄的时候,有她(他)托起你的下巴,扳直你的脊梁,命令你坚强,并陪伴你左右,共同承受命运。

那时候,你们之间的感情除了爱,还有肝胆相照的义气,不离不弃的默契,以及铭心刻骨的恩情。”

最好的夫妻关系,是能互相体谅彼此的不容易。


当对方犯错时,不是只顾着谩骂和责备,而是顾及对方的感受,然后跟他/她站在同一边,一起面对问题。

责备之话一出口,就有了对错之分,将两个人瞬间拉到对立面,爱的感觉便会消失。

一味地指责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更容易激化矛盾。

心理学著作《错不在我》里说到:

绝大多数夫妻离婚,都是长期的累积所致,这样的夫妻都以滚雪球的方式责备对方并为自己辩护。

夫妻双方总是盯着对方的差错,对自己的优点、态度和行为方式则极力辩护,这样做恰恰会导致另一方固执己见,甚至寸步不让。”

大多数夫妻,都无需经历什么大风大浪,更多的只是小吵小闹。有的夫妻在互相指责中将其演变为针尖对麦芒,有的夫妻则在互相包容中将其转变为绕指柔。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吵着吵着就散了,有的人吵着吵着感情更深厚了。

没有一桩婚姻不遇到问题,因此在婚姻里最重要的,便是两人能把不那么愉快的小时光变得幸福。

若是总想着争对错,再横加指责,赢的一方赢了结果,却输了感情,双方都不愉快,多不值。

特别赞同汪涵对于两性关系的理解:“一个人时,善待自己;两个人时,善待对方。”

法国著名作家巴尔扎克也点出了婚姻长久的秘诀:“欲获得美满的婚姻,只需具有那种对于人类的缺点加以宽恕的友谊便够。”

不轻易指责,家人更亲密

提到不轻易责备孩子的父母,第一个想到的是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

某次落榜后,曾国藩到父亲的好友那里借了一百两银子跑去买书。

这一笔巨款,相当于他家好几年的收入,怀着“轻则被骂个狗血淋头,重则家法伺候”的心情,曾国藩回到家中。

一向严厉的父亲知道后,心平气和地说:

买书是好事,钱你不用担心,我们曾家慢慢还,只是这书你既然买了,就一定要读完。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曾麟书只是指责和怪罪,会是怎样一番情景?


心理学上有个叫“异化的沟通方式”的专有名词,就是指不认真解决问题,只顾着责备对方的沟通方式。

心理咨询师周慕姿在《情绪勒索》一书中提到这样常见的现象:

有对父母已经很久没看到女儿了,接到女儿的电话说她终于放假了,但她的计划却是跟朋友出国旅游。

父亲一听便生气地说:“你有没有听过‘父母在,不远游’,一放假就想着出去玩,丝毫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我怎么会养出你这种不孝的女儿。”

于是接下来,女儿气鼓鼓地回家住了几天,父亲觉得“要我把话说成这样,你才回来。”

局面一下子就陷入了“两输”的状态。倘若一开始父亲有不轻易指责的意识,而是说:“听到你要放假,很开心,爸爸妈妈也好久没见你了,你要不要安排一两天回来看看我们呢?“

结果就大相径庭了。

为人父母要遇事不轻易指责,为人子女也是。由于成长年代的不同,子女跟父母很容易有代沟。

看到父母某些“老套”的做法,就忍不住吐槽和指责,这不仅会让父母感受不到尊重,还会让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让彼此有了隔阂。

其实,有很多小事,在子女眼里也许不合时宜和有失体面,但对于父母来说却是乐此不疲的。

遇事不指责,多点包容和理解,不计较,不争对错,就能小事化了。

《礼记》中讲到“孝子之养”,第一个便是“乐其心”,使他们感到快乐,就是最大的孝顺,才能营造爱意满满的家庭氛围。

这是家人之间的相互支持和理解,也是家庭温暖的源泉所在。


得理要饶人,理直气要和
老子说:“大道之行,不责于人。”

老子强调,处于劣势时不责怪他人是容易做到的,占尽优势时不轻易指责、不咄咄逼人,才是深到骨子里的善良。

对待外人尚且要有这份气度,更何况是亲密的家人呢?

正如《傅雷家书》中教导子孙的:理直也不要气壮,得理也要饶人。

有时候对错并不是最重要的。

跟家人相处,重要的是和和气气,重要的是彼此之间的羁绊和感情;跟朋友交往,重要的是萍水相逢的缘分和惺惺相惜的情义;跟人共事,重要的是携手推进工作和共同成长。

这世界上最残忍的事,就是抓住对方的过错进行指责,而不给别人宽容和机会。

遇事不轻易指责,是对每一段关系保有容错率的气度,是允许别人犯错,不求全责备,不苛责,毕竟谁能无过呢?

欧洲有一句谚语:“如果常常流泪,就不能看见星光。”

如果常常指责他人,眼中便全是别人的缺点和错误,看不到对方身上闪闪发光的地方,慢慢地,自己的气量和格局也会缩小。

遇事不轻易指责,是爱,是包容,是付出和尊重。

如果在你身边,有不会轻易指责你的人,要好好珍惜,也要懂得适可而止。因为无论什么关系,无论多亲密,都不可能是一方无限度地退让,感情是两个人的事。

如同那句话所说:所谓好的关系,都是源自一个人的包容和迁就,以及另一个人的适可而止。

因为你很重要,所以遇事我不轻易责备你。

同样地,因为你很重要,所以我珍惜这份“不轻易责备”的包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31#
 楼主| 发表于 2019-4-23 15:18 | 只看该作者
《黄帝内经》10句精华,感悟养生智慧!
2019
04/23
09:37
素道堂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黄帝内经》10句精华,感悟养生智慧!

1、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灵枢·本脏》

六腑的主要功能是用来消化食物,而不是储藏食物,因此六腑会装进食物,但是不能够保持盈满状态。

2、人生有形,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黄帝内经·素问》

人的形体,有大月和小月之分,每天都有着长短之别,万物种类万千,不可以数计。


3、营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素问·逆调论》

营气虚弱就会使皮肤麻木;卫气虚弱身体便失去正常功能活动;如果营卫都虚了,则既表现出肌肉麻木,又表现出肢体失去正常活动能力。

4、无盛盛,无虚虚,而遗人夭殃。——《素问·五常政大论》

不要用补法去医治那些邪气旺盛的疾病,更不要用泻法去医治那些正气空虚的疾病,否则会给人们带来灾难。


5、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素问·脉要精微论》

早晨进行诊脉是最好的,早晨的时候,人们还没有运动,阴气也没有活动,阳气也没有散乱,人体还没有进食。

6、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

肝脏是用来储藏血液的,眼睛得到了血液,便能够看到。足得到了血液,便可以行走,手掌得到了血液,便可以掌握东西,手指得到了血液,便可以灵活的抓取。


7、盛则写之,虚则补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素问·厥论》

当邪气旺盛的时候,就要使用泻法,而当正气亏损的时候,就应当使用补法、那些不实不虚的状态,就应当再生病的经脉上取穴医治。

8、谨候气之所在而刺之,是谓逢时。——《灵枢·卫气行》

在治疗疾病的时候,需谨慎的等候卫气所在,然后再去进行针刺,这边称之为“逢时”。


9、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要使得心情状态保持宁静淡泊,遇到事情了秘而不宣,严守秘密,从而使得自己内心安静,充满喜悦的情绪。

10、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灵枢·营卫生会》

人体内的精气,是由于水谷营养所产生的,水谷营养进入到胃中,并将精气传送至肺部,经过肺部的呼吸作用,传至全身,五脏六腑都可以接受到水谷精气。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32#
 楼主| 发表于 2019-4-23 15:39 | 只看该作者
人间智慧
2019-03-27 11:24:37 来源:圣严法师
易信
微信
QQ空间
微博
Lofter
人人网
有道云笔记
导语:正向思考的人,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动力。
人间实在是充满了各式各样的争斗,争权夺贵在所不惜,连八点档的连续剧剧情皆是如此,许多卖弄小聪明、自以为很有智慧……等,但这些,都不足以称作‘智慧’。

真正的智慧,不是如何的算计别人,而是面对事情时,那平静、且如如不动的内心,了解一切境皆是虚假,不怨天地,调整自己心境,并谦让有礼,正向思考的人,如此,才会有源源不绝的动力,更能进一步的影响他人,以正向态度看待自己的人生。

人间智慧

1。遇事正面解读逆向思考,成事确立方向锲而不捨。

2。路遇悬崖峭壁走过去,巧过人间仙境莫逗留。

3。权势财富属社会共享,祸福苦乐乃各人因缘。

4。诱以名利权位不动心,陷于千军万马无所惧。

5。天不错地不错是心错,他有理你有理我没理。

6。莫怨孝子贤孙何其少,但问养育儿女怎麽教。

7。学问的领域重在研究,经验的范畴则为实践。

8。漫漫长夜无梦春宵短,茫茫苦海有船彼岸近。

9。倚般若杵碎万千障碍,运福德斧建人间淨土。

10。驾行般若船苦海普渡,常登涅槃山心性不动。

11。河山犹在,景物迁移;日月长运,人事全非。

12。天上人间乐与苦,自心造作自身受。

13。青山绿水广长舌,鸟语花香说妙法。

14。教育为千秋大业,贤能乃百代楷模。

15。水深千丈终见底,山高万里海中昇。

16。云门日日是好日,行脚步步履芳草。

17。世间本无垢与淨,祇缘自起分别心。

18。夕阳西下明天见,旭日东昇近黄昏。

19。戏外看戏忘了戏,梦中作梦不知梦。

20。雨露霜雪本无主,风云雷电应时现。

21。危机化为转机时,绝路走出活路人。

22。天堂地狱由心造,成佛作祖心外无。

23。惊觉执迷已近悟,知迷不悟错中错。

24。人生若梦谁都会说,终生作梦怎麽不醒。

25。百千计画忙碌一生,万缘放下前程似锦。

26。临渴掘井缓不济急,即时学佛即时解惑。

27。勿因有事而忧,宁为无事而喜。

28。禅法即是心法,万法由心生灭。

29。大梦谁先觉,离梦想颠倒。

30。人上有人,山高水长。

31。走路健康鍊身,更可修行鍊心,快走驱遣妄情,慢走发慧习定。

32。月缺月圆日,若晦若明时;风雨无月夜,月亮本常明。

33。世俗境:身如玉树临风,心如平湖秋月。

34。修行境: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35。悟后境: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36。有相无相有无相,真空假空真假空。

37。交友应交直谅多闻,信佛当避怪力乱神,学法幸勿到处摸门,敬僧切忌盲从个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33#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15:33 | 只看该作者
【石门素疏】每日公报
2019年已过31+28=90+24=114天,慎勿放逸!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精进持净戒!精勤勿放逸!
(一)【石门素疏】
【读书卡片】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课堂笔记】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最高纪录】20181015课堂笔记399页。
【最新统计】 20140218-20190331共207,829 页。
【吉兆瑞相】20140218-20180731共150,888页。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石门素疏》:《课堂笔记》&《读书卡片》
【最新统计】
*20140218开始,截止20190228
共有: 204,57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231
共有: 193,8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130
共有: 182,9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176,832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随缘随喜,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随缘随喜,珍贵日志!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随缘随喜,典藏影像
【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经念佛
每日甘露施食
每日精勤笔记
每日持咒忏悔
早殿,过堂,素斋,施食,养花,禅坐,读经,笔记,药石,书法,晚诵,回向,补经,送圣,养息。感恩!

(三)【叙事诗】鱼象鱼说
末学乃鱼象鱼,阴鱼象阳鱼也。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大学。
荣幸回归母校,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镇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敝人何德何能,感谢组织培养。
优哉游哉冬泳,成立青田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沉迷灯红酒绿。
未知三高相伴,终至突发卒中。
送医紧急抢救,昏厥十昼十夜。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众。
一心发露忏悔,戒酒断肉无荤。
戒贪戒嗔戒痴,素食素衣素言。
小乘大乘密乘,修学修行修心。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少糖少盐。
非荤食,非奶素,非蛋素。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勇猛精进,禅悦法喜,普皆回向,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34#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15:56 | 只看该作者
念死让我活得更加欢喜
2019年04月24日 11:29  菩提书院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念死让我活得更加欢喜念死让我活得更加欢喜
  文/善蕴

  最近学习“修念死之法”。导师说,思惟死期无定最有警策效果,能帮助我们发起抓紧时间修学佛法之心,而且能让每一天都过得很开心、很精进。我观察自己修学后的心行变化,的确愿意花更多时间来看法义,遇事觉知力提升,心更具有了选择能力。然而,我并没有体会到那种每天一睁眼,发现自己还活着的很开心、很精进的状态。真的好向往这种状态呀!

  于是,我尝试反思自己的通常状态。我常常是早上睁开眼睛,就觉得有好多事要做:修行、家务活、带孩子、工作……主要关注点都落在“事”上。当某件重要的事没做完时,就会紧张、烦恼,患得患失。事情做完了,做得不好就可能懊悔自责,做得好就会开心一阵子,然后注意力又转向下一件事。

  这样的生活状态,常常带给我无聊感和无望感。比如家务活最容易让我感到无聊,因为今天收拾得再干净整洁,明天也会归零,重新开始,一天天地好似轮回。而对于修行,我又会常常觉得遥遥无期,虽然每天都在修学,但并不是每一天都能感觉到自己的进步。当体会不到明显改变时,不禁会问自己:“何时才能有所成就?”当我被这些无聊和无望感所控制时,时常会明知该精进修学,却提不起动力来,转而把精力投入到一些简单的世俗事务中,以获得短暂的慰藉。

  我不想这样,我希望做自己生命的真正主人,而不是学学佛法来点缀生活。因此,我努力按照导师所说,早上醒来时开始思惟:“今天就是我此生最后一天了!”这么一想,逐渐开始害怕起来,因为如今的我根本没法保证自己死后不堕入三恶道。“太可怕了,今天一定要止恶行善!”带着这样的正念,我在做事的时候,就更容易关注心行,而不是事情了。我不是做事的机器,我要真正地爱自己,而佛法修行就是爱自己,它能帮助我提升生命品质。于是我会时常提醒自己:“要带着慈悲心,要努力发起菩提心来!”

  这种状态下的我,做家务活时很轻松快乐,因为我是在扫尘除垢,是在供养家中菩萨。义工行时我更加欢喜,因为这是发菩提心、行菩萨行的大好机会。修学佛法时更容易安住当下,因为成就不是获得什么外在的东西,而是把心调到正确的频道,利益一切众生。走路时,心中默念三皈依,祝福路过的每一个众生,离苦得乐。

  念死的这一天,我发现自己比以往有更多的时间安住正念。安住正念之后,我发现自己又不那么害怕死了,因为今天若死了,我会更有把握延续正念。若还活着,又多一天来修行,真是太棒了!这么一想,欢喜心生起。果真如导师所说,念死会让我的这一天过得很开心、很精进。

  经过这样实际对比,我对导师的教导深信不疑。我决定,以后当无聊、无望感再次袭来时,我要用佛法正见照破它,认清它不过是错误观念带来的错误心态。我要经常修念死之法,有空闲时间就闻思法义,让自己有更多时间安住正念。

  感恩三宝,感恩导师,感恩三级修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35#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16:01 | 只看该作者
南怀瑾先生:一德,二命,三风水
2019
04/24
09:36
曾国藩读书会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喜欢我们的文章,不妨按照以下方式“置顶”吧!


常常有人问我,有没有风水啊?我说有啊,绝对有道理,但是要懂一个道理。北京的故宫,从辽金元开始,到明清八百年,为了风水,皇宫有九门,哪几年的运气在哪一个门,就开那个门,所以九宫八卦,都是想子孙万代。但是你看看,辽金元明清有五个朝,每一朝代,有时皇帝三年五年就翘辫子了,只有清朝两个皇帝康熙与乾隆,当了六十年皇帝。懂了北京的皇宫你就懂了风水,都是天下第一流看风水的研究了九宫,那还有不好的吗?但是仍然不断有人上去,有人下来。

懂得风水的道理,你就不要太讲究了,重点在德行,不在风水。所以中国人讲看风水,有“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这句话。风水在五个成分里头只占一个成分,……第一个条件还是道德的修养。这就是中国文化,你们很多同学要研究风水,但是千万不要迷信。

——《列子臆说》


我们中国看地是“一德、二命、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你懂了这些以后,便不要看风水了,一切都要靠自己努力才行。……

到底地理有没有关系呢?有关系,我小的时候也看到很多。当时有一个老前辈,又会算命又会看地,我们老喜欢跟着他跑,一边跑一边听他讲些道理,讲些学问。那时候不用笔记,完全靠脑子记忆,有时候一件事要他讲好几遍。记得有一次走到一个山上,看到一座坟墓,这一家是我们都认识的。他说:这家的后代一定很不好,我们要帮帮他。我说我们又没有钱,又没能力,怎么帮法?老师带我们站在山上说:你看他的祖坟下面出了毛病啦!我们站在山上看坟墓,一片白白的,很多坟墓,都一样呀!老师说某某家的坟墓里有水,在我看来却跟别家的坟没有什么两样。

过了半年,听说这家要迁坟了。那时候还小,怕看棺材、怕见鬼,不敢去看。老师说不怕!我带你去。年轻人多学些经验,于是便去了。到那里还没有开始挖坟,老师说这个棺木有问题,里边都是白蚂蚁。结果把坟挖开了一看,不但棺木变了方向,而且已变成黑色,外边还干干的。再打开一看,棺木内一半都是水,棺木上全是白蚂蚁。想想老师的确有一套。

我们一般人讲风水,风水是什么?什么叫做风水?风水就是要避开风、避开水。所以我就问老师,棺木怎么会歪呢?里边怎么会有水呢?他说这是风的关系,地下有风,风的力量就那么大,把它吹动的。水呢?水是从附近集中来的,所以看风水就是要避开风、避开水。这意思就是,不忍心父母的尸骨在地下还受风与水的浸袭。老师还讲了很多故事给我听,好风水的地方的确不同。记得家父四十多岁的时候,自己把自己的棺材做好摆起来,坟墓也做好。这是中国的老规矩,免得子孙们麻烦。在开始为家父做坟时,老师来了。指定要挖下去二丈二尺深。一般而言,并不需要挖那么深。因为这是块金色莲花地,挖到一丈二尺深的时候,中间有块土是金黄色的,像莲花一样。当时我们也很稀奇,跟着去看,果然慢慢地挖出黄土。他说还要挖、还要挖,一挖下去果然有块土跟蛋黄一样,像不像莲花,当时也顾不到了,只感到很惊讶。这都是我亲眼看到的事情。

那个时候,既没有大学地质系,也没有仪器来测量,到底他是怎么知道的?所以中国的许多学问,都是根据科学的原理来的,都是最高的理论科学。但是很可惜我们一般后代人,大家都把它用到看风水、看死人上去;用到办公室搬位置,换桌子什么等等来挑运气,那实在太小啦!我个人一辈子不在乎这个,有人说我办公室位置不对,不能坐!我偏要坐,因为我不需要鬼神来帮助我。一生行事无愧无怍,了无所憾,所以什么都不怕。但是各位千万不要学我,因为我是个什么都不在乎的人。大家不要迷信,但也不要不信。

——《易经系传别讲》

中国的儒家是注重安葬的。儒家重视人生,儒家在春秋战国前后,注重对长辈养生送死。死了以后,子孙为了孝顺,必须选一个好地方,使遗骨有个安详的住所;并不是为了保佑子孙后代发财升官。古代只是一个孝心,孝的感情,死后给他找一个好地方土葬,保护他的遗体。

东汉以后,魏晋一开始,中国人就喜欢选地了,不再是卜葬。这个选地就要懂得地理,现在讲就是地下的环境选择了,认为关系后代好不好的。这种学问,晋朝以后才开始大流行。要选形峦,就是地理的形势环境;形峦以外加上理气,阴阳五行的风水,运气好不好等等,一直流传到现在,认为墓穴是影响后代的。中国人严重的受这个影响,到现在也跳不出这个观念。

遗骨是不是对后代真有影响呢?这可以说是迷信,没有这个道理。世界上其他的民族,其他地方的人,他们不用这个风水的葬礼,后代也是一样活得很好!发展得很好啊!

——《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36#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16:08 | 只看该作者
你知道吗?让你终身不发火的5个字
2019
04/24
09:38
国学慧语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静是一种修养

静是一种豁达

不满的时候,生气的时候

唯有静下心,才不会冲动

安静

缓下情绪才能知道何去何从

抛开恩怨才能看清孰是孰非


退

退是一种态度

退是一种抉择

懂得退让的人,不是懦弱

知道让步的人,反而聪明

退让

是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是对别人尊敬,让内心平和




淡是一种从容

淡是一种大度

想不开的事,就不琢磨

做不到的事,就放一放

淡定

看淡得失,日子会越来越顺心

学会知足,生活会越来越幸福




放是一种勇气

放是一种脾气

人生没有那么多曲折离奇

道路也没那么多波澜壮阔

放下

这辈子为自己而活,不瞎琢磨

学会放,才能更好的得




平是一种心态

平是一种放松

生活紧张,别让内心烦恼

日子紧凑,别让心灵压抑

平心

不会计较,便不会陷入泥潭

心态平和,会遇见更多美好


人生
就像一场戏

各自饰演不同的角色

该谁出场,不会乱了顺序

该谁得到,不会变了规矩

生命

就是一条线

如何走是你自己选择

想要走远,就不能太懒惰

想要顺畅,就不能太计较

生活

就是一杯茶

浮浮沉沉才能有味道

想要浓烈,就自己加原料

想要清淡,容器不能太小


烦躁不堪,需静
内心不平,需淡

矛盾冲突,需退

恩怨是非,需放

荆棘坎坷,需平

记住了

你用什么样的心态对待这个世界

你就会收获什么样的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37#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16:1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死亡”?
2019
04/24
10:43
上海玉佛禅寺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古今中外有多少人

都在追寻着长生不老的秘方

相信没有人会不畏惧死亡

虽然我们都想永生

不想和最爱的人阴阳两隔

但死亡就像出生一样

是无论我们怎样努力

都无法避免的事


心理学研究发现
人之所以会恐惧“死亡”

是因为于我们内心中

还充斥着各种欲望

还有着诸多未了的心愿与梦想

因为对于死亡完全未知的缘故

我们不知道人死后会是什么情形

所以就产生了恐惧

及谈“死”色变的心理


我们为什么会害怕死亡?

当我们正在经历死亡,

我们将如何安抚自己的情绪?

既然死亡是人生中的必然事件,

那我们如何用有限的生命,

去圆满的走完余下的人生?


死亡的痛苦

我们都还没有经历过死亡,不知道面临死亡的一刹那究竟是什么情况?是很痛苦?还是很轻松安逸的离开这个人世间?

大多数人在死亡的过程中,在气息变得越来越微弱的过程中,人体的四大“地水火风”会逐步分解,此时的你如果执念非常深,并且怀有很强烈的嗔恨心,再由业力的作用下,你会感受到万般的苦痛,不仅四大会引起疼痛,你对爱人亲人的恋恋不舍更让你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入殓师》

人死亡时的情形

星云大师曾在文章中这样写到:“当死亡的那一刻,死者的感受仍然很清晰,他可以清楚地听到医生宣布他死亡的平静声音、亲人们悲伤的哭泣声音,也可以看到一群人手忙脚乱地翻动他那呼吸停止、心脏不再跳动的躯体,他心中焦急,还有许多事情没有办完,来回穿梭于围绕在他身边的亲戚朋友之间,想交代他们要如何如何做,但是大家只顾悲伤哭泣,没有一个人理会他。

这个时候他已经没有实质的身体,只是“精神”的存在,他发觉站在自己的形躯之外,成为身体的另一个旁观者。感觉到自己的精神在空中浮荡,并且以极快的速度穿过一条漫长、幽暗、窒闷的隧道......”


不要以为上面的描述是神话故事,就在几天前上了微博热搜的一个关键词就是“人死的时候知道自己死了”。

研究发现,当一个人死亡时,能够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因为即便心脏停跳,身体无法移动,大脑仍然是清醒的状态,甚至能够听到医生宣告自己已经死亡。


虚老的坦然离世

看一代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是如何面对死亡的?

据虚云老和尚的弟子回忆,虚老当时由于病重的缘故,身体变得而越来越虚弱。有人敦促他看医生,但他却拒绝说:“我与这世间的因果连接就快断了。”

他感谢弟子们和他协力重建寺院,然后向他们指示:“我死后,帮我穿上黄色袈裟,一天后,放入棺中,移到牛棚西边的山脚下火化。然后请将骨灰与糖、面粉、油混合,捏成九个球,丢入河里,供养给水中生灵。若你们能帮我实现誓愿,我心永怀感谢。”

有人请求他最后再说些话,虚云老和尚回答:“要修行戒、定、慧,以清除贪、嗔、痴。”他停了一下,接着又说:“培养正思维与正念,在面对众人与整个世间时才能有大无畏的精神。你们累了,请回去休息吧!”

虚老在辞世之前一段时间曾恳求弟子要保持信心。“怎么保持?答案就在这“戒、定、慧”这三个字里。”说完这话,他便合掌,并嘱咐身边帮忙的人要照顾好自己。他们在离开房间后一个钟头回来,发现虚云已寂然而逝,享年一百二十岁。


坦然面对死亡与无常

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像虚老那般,在面对死亡时的坦然心态?追根究底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害怕死亡,害怕无常。我们怕孤零零的人世间,到头来什么也抓不到......可细想想,人生本来就是独来独往的。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也一个人离开这个世界。

只有真正了解了生命的本质,了解生命是无限的,我们只不过是借由不同的身份载体在六道中投生轮回罢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透生死,从而多一份从容。

接受生命的无常,接受生老病死之苦,会让我们的人生更加坦然。此时的你不仅减少了抱怨,你的内心也会变得异常强大。因为你已经多次在心理安利了最坏的情形,就连死都不怕了,那这人生还有什么更可怕的事呢?


放下对生命的执念,放下对美好人事物的执取,从而不惧怕死亡与无常,从而努力在每一个当下都探寻生命“向死而生”的意义,让难得的暇满人身物超所值!

任何的逝去都不是终结,

而是一次又一次的超越。

用更饱满的心,

去迎接未来旅途的风景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38#
 楼主| 发表于 2019-4-24 18:51 | 只看该作者
一日禅:挫折是对自己的磨练
2019年04月24日 08:29:37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194人参与17评论
null

轮回之路绝非坦途,我们会遇上顺境,也会遇上逆境,要学会在面对挫折时,把它当成一种让自己克服挫折的磨练,这种磨练会让你成长、茁壮。要感谢欺骗你的人,是他增长了你的智慧;要感谢伤害你的人,是他磨炼了你的心志;要感谢藐视你的人,是他觉醒了你的自尊;要感谢遗弃你的人,是他锻炼了你的独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39#
 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14:47 | 只看该作者
【石门素疏】每日公报
2019年已过31+28=90+25=115天,慎勿放逸!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精进持净戒!精勤勿放逸!
(一)【石门素疏】
【读书卡片】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课堂笔记】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最高纪录】20181015课堂笔记399页。
【最新统计】 20140218-20190331共207,829 页。
【吉兆瑞相】20140218-20180731共150,888页。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石门素疏》:《课堂笔记》&《读书卡片》
【最新统计】
*20140218开始,截止20190228
共有: 204,57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231
共有: 193,8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130
共有: 182,9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176,832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随缘随喜,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随缘随喜,珍贵日志!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随缘随喜,典藏影像
【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每日功课安排好,勇猛精进要记牢:
弘法利生看看天,看图说话问问安。
习功课新闻早餐,练书法渔舟唱晚。
鱼跃龙门喜冲浪,军民融合援疆藏。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经念佛
每日甘露施食
每日精勤笔记
每日持咒忏悔
早殿,过堂,素斋,施食,养花,禅坐,读经,笔记,药石,书法,晚诵,回向,补经,送圣,养息。感恩!

(三)【叙事诗】鱼象鱼说
末学乃鱼象鱼,阴鱼象阳鱼也。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大学。
荣幸回归母校,执教高中语文。
加入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高人贵人相助,仕途一帆风顺。
鹤城镇长助理,镇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敝人何德何能,感谢组织培养。
优哉游哉冬泳,成立青田冬协。
秘书长副会长,至常务副会长。
生活玩世不恭,沉迷灯红酒绿。
未知三高相伴,终至突发卒中。
送医紧急抢救,昏厥十昼十夜。
住院五月之久,访客三百之众。
一心发露忏悔,戒酒断肉无荤。
戒贪戒嗔戒痴,素食素衣素言。
小乘大乘密乘,修学修行修心。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想拉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仰马克思主义。”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少糖少盐。
非荤食,非奶素,非蛋素。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食素衣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勇猛精进,禅悦法喜,普皆回向,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40#
 楼主| 发表于 2019-4-25 19:03 | 只看该作者
禅诗赏析:久客见华发
2019年04月25日 11:06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收藏本文     
禅诗赏析:久客见华发(摄影:经纬)禅诗赏析:久客见华发(摄影:经纬)
  岁暮自桐庐归钱塘

  久客见华发,孤棹桐庐归。

  新月无朗照,落日有余晖。

  渔浦风水急,龙山烟火微。

  时闻沙上雁,一一背人飞。

  [作者]

  潘阆(? —1009),字逍遥,大名(今河北大名东)人。又说江苏扬州人。北宋诗人。宋太宗闻其诗名,赐封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子博士。后囚其“狂妄”而撤封问罪。之后改名换姓浪迹江湖,以卖药为生。诗词效仿晚唐之风,因写钱塘潮而名噪。时有“宋朝归圣主,潘阆是诗人”之说。着有《逍遥词》。

  [赏析]

  这是一首思致清远的五律诗。

  首联写久客外地,已生华发,现在终于可以买棹桐庐,荡一叶扁舟,自由自在了。颔联写傍晚舟中所见:东天的初月如眉,西天的夕阳在山。人在舟中,俯仰成趣。颈联写归途景物:风起渔浦,水急浪生,岸边的龙山一带已是炊烟袅袅,灯火初明。自然风貌何等灵变自在。尾联续写所见所闻:行行南行雁,正在寻求它们的归栖之处。此情此景,怎不令人顿念归乡。那心灵的故乡,美妙的自然,一个宦场失意人,多想依偎在你的怀中。

  全诗表现了大自然生机盎然的禅趣和他对隐居生活的挚爱。他的《瓜洲临江亭留题》一诗对禅宗灵趣表现得饶有理趣:“闲观扬子江心浪,静听金山寺里钟。醉卧岂能妨燕雀,狂吟争不动鱼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6 23:41 , Processed in 0.065523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