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9001#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16:06 | 只看该作者
庄子:为人通达事理,处事明于应变,方有返璞归真的性情
2019
07/06
11:01
美食第一视角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人生的对错,不是靠某一件事情的抉择来评判的;人生言行的是否合理,也不是靠某一个片面的认知所证实的,而是真正的能够“通达事理,明于应变”。

所谓的通达事理,明于应变,就是在为人处事中,以合理的状态追求人生的美好,以顺势而为的言行,让自己的行为达到正确。

这在《庄子》一书中,也是悟道之人的一个特点,真正的悟道之人,并非我们所想象的脱尘离俗的世外高人。而是存在于平凡的生活中,能够正确的认知生活,认知自我的人生,对于自我的人生有一个适度和合理,而非拘泥于自己的主观情绪之中。

能做到这样的一种状态,即便是一个平凡人,那么也可以理解为品德高尚之人了。

就如同我们刚才所说的“通达事理,明于应变”,这也是对于万物,对于为人处事时,最合时宜的一种决策和举动,能够在言行上,以变应变,顺应时势的变化,采取必要的措施。


生活中有一些人总是无法认清自我,无法认清形势,以自己主观的情绪固执在自己臆想的虚幻当中无法自拔,秉持着一种错误的方式,却还固执己见,不知对错。

这样的一种人在生活中产生的一个结果和作用,对自己不但没有好处,而且还会伤及他人。

比如说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固执在自己的执念中无法自拔,无法认知本身存在着天命和规律,更谈不上对道德的感悟以及理解。总是试图以自己主观的情绪干扰事物本质的一个规律,这也是背离了“道”的规律。

他们在自我的主观意识当中,不断的去追求和强硬的想要企图拥有外界的欲望。总喜欢通过耍手段,玩弄心机,以机巧之心去占便宜。


这样错误的行为,可以概述为两个层面。

第一个是内在内心的层面。

这样的一个内心层面,主要是对于欲望的追求,人心的本性欲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一种情感,是一种自然本性。

但是这种自然的本性,需要保持一个适度,大部分人都很难把控这一个适度,导致内心的自私和贪婪欲望,无法正确的控制和正确的引导。

最终因为未能达成自己的目的,带来无尽的痛苦和悲哀,这都是不懂得遵守事理和忠于规律,所带来的一种内在的影响。

第二个层面,则是由内在引申到外在的一种表象。

如果说不懂得遵守形势规律,对内来说伤害的是自己,那么对外来说伤害的就是别人。

不懂得加以控制自己的欲望,自然产生的是争斗,尔虞我诈和争夺之心。不懂得道的本性,不懂得控制欲望的结果,必然会处在尔虞我诈和不断与人争斗之中,不光损失的是自我内心的一个平衡和人生的一个得失,而且损害了也是他人的一个人生。


其实有一些争夺和手段,只是自己主观意识的贪欲所引发的一个结果。

就好像生活中,有很多人总是在耍小聪明,其实这些小聪明真的是没有太大的意义,对人生也是多余。但是就是因为内心多了一些贪欲,总想利用手段和机巧的“术”来拥有自己所想要的东西,其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损人不利己。

所以在《庄子》的思想当中,就认为凡事都需要“通达事理,明于应变”。

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之后,懂得天性和人为之间的区分,在为人处事的基础之上,总能顺势而为。顺应天道的规律,这用《庄子》的思想来理解,也是一种道的本性。

比如在《庄子》这一本书中,借用一个虚构的小故事来讲述的懂得道的人所具备的一个言行。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北海若曰:“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者不以物害己。

故事的意思是“河神问:那么道有什么可贵的吗?

北海神就说:懂得道的人必定通达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于应变,明于应变的人不会让外物伤害他。”

《庄子》中的意思就是说,真正懂得道的人,他们能够明察安危,安于困境,懂得进退和取舍。所以合于道,就没有任何事物能伤害自己,这是极高的一个修养。这也是顺其自然的一种德行,能够处于自然的环境,能够进退有度,能够能屈能伸,随机应变,这是一种达到的道理。

其实庄子的思想就是认为,凡事都需要合于道,合于适宜,才会变得正确,这才是人生应该秉持正确的一种状态。

如果凡事不合时宜,去逆道而行,违背了本身的规律,只是以自我情绪为主导,那么一切都会变得不正确。

庄子通过“尧和舜通过禅让而做了皇帝,子之和燕王却因为禅让而灭亡的故事”证明了不合时宜,结果必然不正确的论证。


如果一个人在为人处事之中,真正的想让自己的行为顺应事理,那么需要有一个对于事物正确的认知。

就好像你曾经的认知,是来源于自己对于是这个社会的概念,对于这个社会的理解,那么重新定义的一个认知,则是一个不同的理解,不一样的舍弃和接受。

而这一切的根源,也是不要用自我主观的思想来掺杂事物呈现的本性,否则本性则会因名利而丧失。

《庄子》之中就有这样一句话,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

这是在《庄子》之中虚构的故事,河神说:什么叫做天然,什么叫做人为?

北海神说:像牛马一样长着四只脚,叫做天然,给马套上笼头,给牛穿上缰绳,这叫做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的东西损害天性,不要有心造作而毁灭天理,不要追求名利而丧生,记住这三句话,而不失误,这叫做返璞归真的本性。


我们可以以通俗的角度来理解庄子所虚构的这一个故事,以便于我们在为人处事中,保持自我的本性,而不失偏颇。

不要用人为的东西来损害天性。

就是我们之前一直所讨论的,不要用主观的意识,所损害本身存在的一个规律。

有的事情不应该去做,但是你主观一直总想去做,但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需要损害的是纯真的本性,损害人生的底线,这样的一些事情,是尽早要摒弃是不能做的。

不要因为存心造作而毁灭天理。

有一些人存心欲求一件事情,毁灭的是事情的一个本身规律,这是一种得不偿失的状态。

其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不值得自己执念太重。大多数人丧失在一些欲求之中,都是因为执念过重。

永远要明白这样一句话:你所认同的未必是对的,你所认为的那些名利,你所认为的欲求未必是合理的。

不要为了追求名利而丧生。

其实我们应该理解的是,不要为了追求名利而丧失人生的底线。你穷其一生所执念的东西,给你带来的未必是你所想象的美好。

有一些人穷其一生,丧失健康,丧失人生底线去追求富贵,得到的是什么呢?真的是快乐和坦然吗。一定不是的,得到的反而是一种心虚。


因为他追求的就是一种虚幻的表象,因为富贵如云烟,平淡才是真。

庄子就认为不要用人为的行为损害本性,不要存心的去造作,不要因为自己的执念,而追名逐利。

这样就是一种纯真的境界,用庄子的话来说,这叫做道的本性。用我们通俗的话来说,这叫做无欲无求,这也是人生能够开心的一种状态。

我们通过《庄子》的理念,讨论的是人性的返璞归真,其实用通俗的角度来理解,核心就是不要让自己有太重的欲求和执念。

这一个思想,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和所有的人来说,都具有一个很好的一个指导作用的。

现在的人越来越重视外在的名利,越来越忽略本性的纯真,在这样一个无形追逐的过程中,其实丧失了就是人生最珍贵的一些东西。


当一个丧失了一些底线和原则的时候,那么外在的一些灾祸自然也就能够侵害你,一个不懂得明于事理的人,会因为不合理的言行招致灾祸。

也就是不懂得顺应事理,不懂得依靠本性去行为的人,这样的结果必然是惹来灾祸,最后自食其果。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管是为人处事,还是面对人生的欲求,能够“通达事理,明于应变”,也懂得进退取舍,外事外物自然不会影响自己,外界的变化也不会让自己产生沮丧的情绪。进退有度,或屈或伸,这都是一种返璞归真的道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02#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16:13 | 只看该作者
得到,未必是福;失去,未必是祸
2019
07/06
09:21
国学经典智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我们常常,

因得到而满足,

因失去而遗憾。

因成功而得意,

因失败而消极。

其实,

人这辈子就是个过程,

得意什么,气愤什么。

得到,未必是福;

失去,未必是祸。


人,
各有各的优势,

各有各的位置,

各有各的宿命,

各有各的价值。

有时候得到,是因为意外,

有时候失去,是为了消灾。

一些得到,不一定会长久;

一些失去,未必不会再拥有。


祸福无门,世事难料,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争不过天,也算不出命,

命里有的始终存在,

命里没的抢不过来。

看淡人生,活得自在,

看开自己,过得心安。

不要在乎得到和失去,

不要计较拥有和错过,

一切自有因果,乐观接受安排。

做人,

不随意苛求别人,

也不要盲目要求自己,

更不要嫉妒他人。

保持善良的心,

做个正直的人,

宽容待人,严格律己,

即使失去了什么,

也会以另一种方式被弥补回来。


人生笑着过,
不拿自己和别人比。

你有你的幸福,我有我的快乐,

你有你的拥有,我有我的得到,

不管是谁,都有失去。

人生每一步行来,

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每个人得到一些自己想要的,

也会失去一些自己不想失去的。


得到未必是享受。
得到需要的,是福;

贪求过多的,是累。

人生的种种,

无论得失悲喜,坦然面对。

看开了,失去就是历练,

想通了,得到只是偶然。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接受安排,放平心态。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03#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17:39 | 只看该作者
王阳明:所谓的初心,就是别忘了为什么要出发
2019
07/06
06:43
张其成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十二岁那年,王阳明问曾经考上状元的父亲:“读书有什么用?”父亲回答说:“读书可以做大官,像我中状元后做官,靠的就是读书。”

王阳明又问:“父亲中状元,子孙世世代代还是状元吗?”

父亲回答:“只有我这一世。你若想中状元,还是要去勤读书才成。”

王阳明笑着对父亲说:“只有一代,这状元没什么稀罕的。”

后来他向私塾的老师提出了一个很不寻常的问题:“什么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事?”

老师说:“读书考上科举最重要。”

王阳明直言不讳地反驳老师:“读书考上科举恐怕还不是最重要的事,或许读书学做圣贤才是。”

“人皆可以为尧舜”,“人要做第一等人,为第一等事。”

少年时期的王阳明就认为,学圣贤就是不以功名利禄为目的,而以成圣当伟人为目标。当然,那时的王阳明对“读书做圣贤”还只是朦胧地向往,是他的良知的天然呈现,其后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才将这个“我心”变成天下之公器。


何谓圣人?《中庸》说:“唯天下至圣,为聪明睿知(智)”,谁能做到耳聪、目明、心睿之智呢?唯天下至圣。在王阳明看来,圣人只是具备了一种才能而已,那就是致良知。大众不能做到聪明睿智,只是因为不去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中的“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人的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后来王阳明对“良知”进一步解释为“夫良知即是道,良知之在人心,不但圣贤,虽常人亦无不如此”。也就是说,“良知”是一切道德的根本,只要你有良知,就能得道。

道德良知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越大,为非作恶就越大。

所以说,一个人一定要具备一种坚守自己良知和底线的品质。但你想做到“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到“君子出淤泥而不染”,则是极为不容易的。就像苏武牧羊19年之久,历经艰辛,拒绝匈奴的各种威逼利诱,只为守节,这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明代于谦有一首著名的诗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当我们要在违背良知与遵循良知之间做出选择的时候,即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应该坚守自己的良知。坚守良知,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




所谓的初心,就是别忘了为什么要出发

南朝宋帝国第五任帝刘骏(孝武帝)是个混账皇帝,嗜杀成性,性情尤其卑劣。

宋帝国开国皇帝刘裕,生前在皇宫建了一个小型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的都是他贫贱时期,给人当佣工使用的灯笼麻绳之类的东西。

刘裕的起心动念很简单:让他的后裔子孙们看到这些物品后能触目惊心,因而能体念祖先创业的艰苦,戒慎恐惧,如履薄冰。

刘骏某次实在闲得无聊,就跑到这个博物馆中,群臣对这些物品都大加赞赏,刘骏却羞愧难当,认定是莫大耻辱。他命人将这些东西全部烧毁,又指着刘裕的画像道:

“他只不过是个庄稼汉,混到这个地位,实在是有些过分。”

刘骏死后,他的继任者比他还凶暴顽劣,最终把南朝宋帝国带进了坟墓。

南朝宋帝国只有六十年,九任皇帝,九任皇帝中,却有六任是暴君,这是个奇迹。而奇迹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开国皇帝刘裕之后,大多数继任者忘了老祖宗的初心。

东晋时代,门第论高低,刘裕一介布衣,全靠个人打拼,混成了开国皇帝。他明白这份功业来之不易,能保住这份功业的唯一方式就是,让他的继任者,包括他自己不可忘了他本人走过的路。

这条路是用艰苦奋斗和戒慎恐惧铺就,指引其走过这条路的正是他的起心动念,创建一份功业,为大多数人和子孙后代谋求秩序与幸福。


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位开国皇帝都有这样的初心,也希望子孙后代能铭记这份初心,绝不能忘记为了什么而出发,未来的挑战越是残酷,就越是不能忘记初心。

但是,中国帝制时代,任何一个王朝只要经过三代左右,就会危机四伏,进入瓶颈期,运气稍好的勉强通过,比如汉唐宋明清;运气不好的,马上灭亡。比如秦隋,分裂时代不胜枚举的短命王朝。

归根结底,就是因为建立初心的人的后裔忘记了祖宗的初心,忘记了他祖宗为什么出发,忘记了祖先的功业绝非牢不可破,如果不能保持祖宗的初心,那祖先的庞大功业只是建立在沙滩上的危楼大厦!

我们大惑不解的一件事是,那些忘记祖宗初心的后裔们也有后代,难道他们不知自己的所作所为,正在给后代积累恶报?

一个人忘记祖宗的初心,容易,因为他没有经历过祖宗的艰辛。人对没有经历过的情境,总是那么漫不经心。所以,当你苦口婆心的对一个从未经历过苦难的人,大谈苦难,你得到的只能是嗤笑和过耳即忘。




当你忘记过去,就注定没有未来

一个忘记祖宗的初心,容易;忘记自己的初心,更容易。

1644年,李自成带着他在浴血中成长起来的大顺兵团攻克北京,这支全部由贫苦农民组成的兵团,一进北京,立即忘了从前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艰苦奋斗的发心起念,开始奢侈腐败,比他们痛恨的大明王朝还要令人印象深刻。

李自成因贫苦而造反,理想远大,就是为了改善天下劳苦大众和他本人的生活。在造反的十几年中,他多次被明王朝逼入绝境,仍然坚持推翻明王朝,面对明王朝的招降,他嗤之以鼻,宁可死也不忘初衷。

老天眷顾他,让他数此绝处逢生,终于灭掉明王朝。但是,他一进了北京,就如同换了个人,什么都忘了,只记得眼前的荣华富贵,忘了自己为什么出发。

不到一个月,李自成的大顺兵团在满洲人的铁骑下,土崩瓦解。李自成仓皇逃出北京,逃到他出发的地方。但再想出发,已不可能,他后来被愤怒的,他一直想拯救的百姓杀掉。

李自成现身说法,告诉我们:当你忘记过去,就注定没有未来!




初心光明,前途自然光明

严嵩年轻时,意气风发,有着干净的理想和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后来步入官场,尽全力而向上爬,希望能得到大展宏图的平台,创建夺目的事功,名垂史册,为子孙后代,为天下苍生贡献自己的全部心力。

然而,官场的阴暗和血腥,让严嵩逐渐感受到,凭借一腔热血和干净的理想,不可能爬上高位。在进行了无数次思想斗争后,他放弃了从前的发心,开始猛攻官场秘籍,谄媚领导,排挤同僚,最终他爬上了最高枝,也爬上了遗臭万年的金字塔。

人很难铭记初心,因为初心是我们内心最干净,良知最光明时的正念。这种正念必须要到污浊而复杂的事情上去展现,所以,它必受到阻碍和挫折。

尤其是,你坚持的信仰越伟大,和你同行的人就越少,孤单上路,忍受寂寞和各种各样的打击,纵然是钢铁巨人,也会犹豫最后只能放弃。

但是,这个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种人,始终不忘初心,坚持信念、忍受寂寞和千奇百怪的打击,以最后的事功,回馈自己内心那份执著与坚持相伴风雨的良知!

我们称这种人为伟人。




所有的智慧,不过是找回自己

不忘初心,不是让你不改初衷,时光在流逝,情境在转移,你不可能画地为牢,永远坚持初衷。所谓不忘初心,是让你有包容之心,为了你内心深处最恢宏的理想,万物皆备于我

可以说,不忘初心,是一种人生境界。

你是否能抵达这种境界,取决于你内心的坚定和良知的光明。你能否抵达这种境界,更取决于你的初心是否和大多数人的良知指令相同。

有些人的初心是发家致富,有些人的初心是普渡众生,这就是境界的高低。而良知告诉我们,大多数人的境界都是普渡众生,发家致富的初心并没有错,但太低了。

所以说,不忘初心,必得始终。但这始终,却有高低之分。

王阳明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哲人。他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思想,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在他看来,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处世五法则是引导众人抵御外界纷扰的绝佳智慧。读懂王阳明,让心灵去修行。读懂王阳明,就能拥有健康心灵。

王阳明学说的精髓在于“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他认为朱熹要求人们绝对服从抽象的“天理”是没有道理的,不符合现实社会的客观实际。他认为“天理”就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要求人们“知行合一”,通过提高自己内心的修养和知识水平,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教化人们,应将道德伦理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中去,以良知代替私欲,就可以破除“心中贼”。

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一个人去掉内心世界的“恶欲”和“私欲”,才能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王阳明的“心学”肯定了每一个人的感性认识,更贴近现实生活,远比朱熹的冰冷冷的教条更有人情味。

立德、立功、立言是古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高境界,王阳明用自己一生的行动实现了人生的最高价值。王阳明临终前,他的学生周积问他还有什么遗言,他自信而乐观地说:“心光明,亦复何言!”后人从中不难品味出他的满足感与成就。

修身养性的最高之境,在于无论面对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内心的宁静。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往往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安。王阳明的欲修身先养心,对修身养性有重要指导意义。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

王阳明主张欲静心先戒躁。“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意思是: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豁然开朗,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依王阳明之见,心胸狭隘的人,只会将自己局限在狭小的空间里,郁郁寡欢;而心胸宽广的人,他的世界会比别人更加开阔。

王阳明所提倡的欲心旷先求简,在某种程度上与道家所说的“顺其自然”相仿,但相对于老庄的无为之态,王阳明推崇的是“无为之下的有为”,即以退为进大道至简的本真心态。人活一生也应如此。为什么人们会不厌其烦地追求那些看似风光,实际上令人身心疲惫的“负担”呢?皆因内心少了一种简单的人生态度。与其困在财富、地位与成就的壁垒中迷惘,不如尝试以一颗简单的心,追求一种简单的生活。


王阳明的心学有两个要点。一是“心即理也”,即一个人只要能够悟到心的本体,心本身是善的,人心的制高点是良知。那么他就可以日益精进,达到成贤成圣的高度。心学的第二个要点就是“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也就是说,在道德观念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就是行的开始;符合道德规范的行,就是知的完成,知行是合在一起的。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诚字有以工夫说者。诚是心之本体,求复其本位,便是思诚的工夫。”在他看来欲简泊,先意诚。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件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是否健康良好,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王阳明经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话:“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之中(富贵、贫穷、顺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详、自得其乐的心境,都始终保持内心强大。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称为“君子”,亦即心灵健康的人。而要想获得这样的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就必须通过两个字——修行。

今天很多人之所以感觉没有幸福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懂修行为何物,从而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心灵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灵状态则是幸福的直接源泉。因此,如果我们对于心灵的运作机制一无所知,对于心灵与人生的关系全然懵懂,任由自己的心灵家园常年抛荒,那无异于亲手斩断了我们与幸福之间天然具有的联系。

“至乐”——“孔颜之乐”是王守仁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也是其最高的审美境界。“至乐”或“乐”,在王守仁看来,不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生理感官愉悦的“七情之乐”。“至乐”虽出自于“七情之乐”,但已是一种超越于此的高级精神境界。这个“乐”就不只是一个情感范畴,更是一个境界范畴。因此,他说:“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欣合和畅,原无间隔。”“仁人”即圣人,作为心之本体的“乐”也就是圣人。

圣人是与天地万物为一体,并“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窅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忘鱼乐自流形”的那种超越时空、消融物我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同时又是“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完全摆脱个人名利、贫富穷达的无私境界。这种境界是王守仁的落脚点。这也正是“孔颜之乐”的精神实质。因此,在“乐”中,审美主体就实现了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必然与自由的高度统一,达到了充实活泼的自由怡悦的“孔颜之乐处”。


王守仁正是从这一“至乐”境界出发来阐释善与恶、美与丑的。他认为美与善是统一的,美是“理”的感性显现。他说:礼字即理字。理之发见,可见者谓之文,文之既微不可见者谓之理。只是一物。文也者,礼之见于外者也,礼也者,文之存于中者也。文显而可见之,礼也。礼微而难之,文也。是所谓体用一源,而显微无间者也。

所谓“礼字即理字”,亦即“心”(良知)是体现为社会与天地万物的准则,尤其是存在于吾心的道德律令,即《六经》为吾心之常道,是善的内容。这种“礼”是抽象的,理性的,不可见的。所谓“文”是“礼”的外在表现,亦即良知在个体生命中的表现形式。而“文”在中国古典美学中,自先秦孔孟荀、《易传》以致后来的刘勰等讲的“文”,都已明显地包含有“美”之置。因此这里的“文”即是美。

王守仁认为作为理性内容的善(礼)和作为感性形成的美(文)是统一的,“体用一源,而显微无间”的。也就是说,善要表现在美的形式之中,而美的形式同时也正是善的表现,具有善的意义,不是外在于善的东西。因此,他说:“《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吾心”即良知、礼,是善的内容,而乐、诗只能是“吾心”的外在感性形式。


由此,他说:“文也者,礼之见于外者也,礼也者,文之存于中者也。”这里,他就规定了美是礼的感性显现。这一命题强调了善与美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社会与自然的统一,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同时,在他看来,“礼”是存在于感性个体生命之中的体现人的主体意识和人格精神的道德律令,是对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的肯定。这体现了中国美学从道德境界走向审美境界亦即达到“天人合一”的“至乐”境界的重要特征。

也正是从“至乐”境界出发,他认为作为本然状态的“良知”无善恶、无美丑。他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待也,故善恶只是一物。”又说:“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

虽然,“善恶只是一物”,“良知”本自是美(明)的,但在现实中,由于为世事所累,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利禄缠身,使明镜般的“良知”不能朗现,才出现了“过与不及”之善恶和美丑之分。为了解其障蔽,他提出“致良知”,要求人们应在“过与不及之处”多下功夫以致“中和”,并使美丑、善恶自融,显现出“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水无缺”心灵莹彻的“至乐”境界。

来源:阳明学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04#
 楼主| 发表于 2019-7-6 17:55 | 只看该作者
读懂《易经》中的这几句真言,你会越来越有福气……
2019
07/06
09:30
国学时讯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一切福田,都离不开心地

19年前,一位学识渊博的老者奄奄一息。

临终前,学生询问是否还有什么要留下的。

他思索了片刻,只留下了一句遗言:“中国将来一定会大放光彩,要注意《易经》。”

这位老人就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

古人言,《易经》博大精深,在于它包罗万象。

虞世南说:“不知易不可为将帅。”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易经》是一部涵养福报的典籍。

当中的八律,是为人成器的名言至理。

读懂这几句话,你的人生越来有福气。


受人之辱,不动于色。
佛家有句话:“受人之辱,无动于色,道成近矣。”

南怀瑾先生说,一个人能够承载多大的福气,关键在于他能够背负多大的屈辱。

有人辱你,面不改色,非但不是懦弱,反是胸襟,胸襟宽厚者,人生自有天地。

很多人受不了言语不敬,稍有不悦就立刻翻脸,一把嗔火烧了自己的前程。

厚德载物,一个连言语都承载不了的人,如何能载得了大福。


施人之恩,不记于心。
《战国策·魏策》有言:“吾之有德于人也,不可不忘也。”

一个人做了有恩于别人的事情,不能总放在心上。

真正的善良是从骨子里表现出来的,不张扬,不作秀。

有句话说得好:“施比受更有福。”

施恩,不是把善行当做交易,更不是以善易善。


察人之过,不扬于众。

老话说,心宽一寸,路宽一丈。

一个心宽的人,就算知道了别人的过失,也不会四处散播。

这是一种宽容,也是一种德行。

德行好的人,本身就是给自己种了一块福田。

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曾言:“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

听闻别人是非,闭口不言,是为修养,可少祸端;

察人有过于己,恕而容人,是为能容,必多福安。


觉人之诈,不愤于言。
察觉到别人的狡诈,不要用言语表现你的愤怒。

多动脑,少动嘴,冷静思考,才能趋福避祸。

《大学》有言:“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越是急事,越要冷静。遇事不逞口舌之快,保持清醒,不乱方寸。


受人之恩,铭记于心。
古希腊有句谚语:“忘恩的人落在困难之中,是不能得救的。”

李白曾在诗中写道:“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韩信当年落魄潦倒,饥饿难耐时,江边一位漂母给他饭吃,很多年后韩信赠以千金。

做人一定要知恩,记住别人的好,人生的路才会越走越好。

人活一世,福祸相依。

与其羡慕别人的好福气,不如多想想自己是否能承载得起。

做好当下的事,善待眼前的人,你的福田总有一天会开出花海。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出自《易经 系辞上》。这句说不是说来自上天的保佑,就可以大吉大利了。

而是,你按照自然规律去为人做事,老天就会保佑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助己助者。

这就说明,我们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实《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事方面的伦理。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明白地把“自”放在“天”的前面,就在告诉我们:“自己”先努力,“上天”才会依据自然规律来保佑我们。

自然规律也是人生的规律,人生的规律原本就是自作自受,自己必须对自己的言行,负起完全的责任,承担所有的后果。

我们常常讲:老天哪,你怎么对我这么差劲?这不过是你发牢骚而已,因为老天本来就没有说同情你,再说它干吗同情你呢?老天只是照顾该照顾的人。

那么,什么人是老天会照顾的人?怎么努力上天才是帮助我们?

首先你要知道,人生最重要最可靠的是修德,修德是我们终身所要实践的根本。这样的话,你就抓住了《易经》最重要的核心。

人有道德,才会得到老天的保佑。

老子也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善人就是有德之人,一个人有道德,老天就跟他在一起,照顾他,帮助他,自然大吉大利。


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古语“满招损,谦受益”。在《易经》中也有一卦,特别以“谦”命名,而且在六十四卦中是唯一六爻皆吉的卦。

这告诉我们,谦是值得一辈子去践行的事情,因为,谦虚的人不仅在事业上能够得到他人相助,在精神上也能得到与人融洽相处的快乐。

虽然谦卦六爻皆吉,是亨通,没有阻碍的,但能不能达成,最主要的还要看君子是否能有终。

始终如一地保持高度的谦让是很难的,一路走来能够坚持到最后一分钟,那就没问题了;如果只坚持到一半,那就太危险了。

所以,一个人从小到老,只要能够保持美好的谦德,做人谦虚,对人谦让,修养自己宽阔的心胸,对自己是非常有利的。

可以说,不管碰到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样的阻碍,只要谦虚礼让,放低姿态,懂得委曲求全的道理,凡事都能化解。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易经》的最高指导原则,在“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多做好事,积累善行的人家,一定有充裕的喜庆;常做坏事积累恶行的人家,一定会留祸殃给后代子孙。

一个人,如果连这个道理都不相信,哪里能够改变命运呢?

成功改变命运的人之所以能够有效地改变命运,主要的关键,即在于他听到善言,能够深信不疑,而且坚持到底,贯彻实践。

有很多人相信这个道理,却经常怀疑:为什么做了这么多善事,命运还是未见改善?便动摇起来,表示信心不够坚强,诚心不足,当然没有什么成效。

只要用心再用心,努力再努力,力道足的时候,效果自然显现。

力道不足以改变常数,仍然照常数的宿命进行,力道超越了常数,趋吉避凶的功效就出来了。


懂得了易经的这些道理,就会坚定内心持正向上的信念。

遇到事情的时候,也能明白自己的处境,知道自己应该把握的基本原则,清楚怎么去应对化解,进而度过人生一道道关卡的考验。

这就是《易经》关乎我们命运的启示。

每个人的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最终如何,全凭自己的选择。


《周易》是谁都可以汲取营养的智慧宝库;《周易》是中华智慧的结晶;《周易》是一部说通天人事理的文化经典;《周易》指导人们成就人生、成就事业。

《周易》之学能垂千载之久,为历代智者、著名文人、军事家、政治家奉若神明,必当属有用之学。孔夫子深知预测顺逆可以趋吉避凶减少过失,故披览《周易》以致“韦编三绝”,以此即可印证《周易》的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05#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2:14 | 只看该作者
【石门素疏】每日公报
2019年已过181+7=188天,慎勿放逸!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一)【喜报】末学数字读书笔记《石门素疏》: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最新业绩】20190704读书笔记239页。
【最高纪录】20181015读书笔记399页。
【最近统计】 20140218-20190630共227,701页。
【吉兆瑞相】20140218-20180731共150,888页。
20190601-20190630共5432页。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统计举例】
《石门素疏》数字读书笔记:
*20140218开始,截止20190430
共有: 215,31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231
共有: 193,8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130
共有: 182,9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随缘随喜,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随缘随喜,珍贵日志!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随缘随喜,典藏影像
【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晨钟暮鼓,早课晚殿,
过午不食,夜不倒单,
弘法利生,三皈五戒,
勇猛精进,感恩三宝,
诗书画意,不二法门。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经念佛
每日甘露施食
每日精勤笔记
每日持咒忏悔
早殿,过堂,素斋,施食,养花,禅坐,读经,笔记,药石,书法,晚诵,回向,补经,送圣,养息。感恩!

(三)【叙事诗偈】鱼象鱼说
末学乃鱼象鱼,阴鱼象阳鱼也。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大学。
荣幸回归母校,执教高中语文。
加盟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贵人扶我上马,仕途一路顺风。
鹤城镇长助理,镇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敝人何德何能,感戴组织栽培。
优哉游哉冬泳,组建青田冬协。
生活玩世不恭,沉迷灯红酒绿。
三高相伴无知,一朝卒中突发。
五行有救未死,五月住院康复。
三百善人探访,一心发露忏悔。
戒贪戒嗔戒痴,素心素食素言。
小乘大乘密乘,修行修道修心。
阴鱼仍象阳鱼,芥子还纳须弥。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劝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马。”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少糖少盐。
非荤食,非奶素,非蛋素。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心素食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一、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二、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三、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四、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五、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七)【诗书画意】向阳花开
《石门集》
石门赋
春花漫漫,秋月皎皎
夏风习习,冬雪皑皑
石门曲
人间理想,近心至真
人生理念,静心至善
人道理性,净心至美
为人修心,唯心至心
石门联
有门无门,实为石门,
翠翠殷殷处处花花果果。
大关小关,斯乃禅关,
风风雨雨在在朝朝暮暮。
石门偈
朝阳东升,暮月西沉。
夜黑犬吠,天晓鸡鸣。
石门令
采菊石门前,
悠然水南边。
登芝田春台,
享处州太牢。
观之江涨潮,
感中土盛世。
觉天大地大,
悟菊香人生。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勇猛精进,禅悦法喜,普皆回向,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06#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2:42 | 只看该作者
苏轼: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2019
07/07
07:00
读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无论你见到什么样的人,遇到什么样的事,都绝非偶然。

若无相欠,怎会相见,世间所有相遇,皆有因由。

他一定会教给你一些东西,告诉你一些事情。

如果事与愿违,不过是另有安排。

01

跌宕起伏才是人生。

李叔同去世的时候,留下四个字:悲欣交集。

这是他的遗言,也是他一生的感悟。

人活一世,有成有败,悲欣交集。

一帆风顺的,不见得可以得意多久,屡屡碰壁的,未必不能咸鱼翻身。

时运变幻是上苍的玩笑,跌宕起伏是人生的本相。

苏轼年少中进士,春风得意。

谁知道,母亲、父亲、妻子,接连去世。

几年之内,连遭打击。

而后,苏轼的一生更是起起伏伏,从京都到海南,从炎热到酷寒,他都经历过。

他曾在王宫夜宿,陪伴天子左右,也曾在闹市喝酒,与莽汉为伍。

人生从没彼岸,总是有笑有泪,接受生活的不完美,才能真正放下自己的执着。


02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古人说: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很多时候,那些无法跨越的坎,可能是为将来的某件事做铺垫。

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坏,全看你的心态。

眼睛盯着伤疤,会一直疼下去。

看着远方,才会拥有未来。

很多官员被贬谪到海南都要准备棺木,和家人诀别。

苏轼在收到诏书的时候,也心如死灰。

可他转念一想,这又是一个巨大的契机,一个传道的契机。

海南未曾开化,他可以把儒家的理念带去这片蛮荒之地。

贬谪之旅,就这样变成传道之路。

苏轼和苏迈在海南的草屋中抄书、教书,很多人慕名前往。

海南文化渐兴,他凭一己之力,开一方文脉。

苏轼去世之后,海南出了第一位进士。

这片与世隔绝的大陆,终于不再荒芜。

带着宽慰和感恩去看待发生的每一件事,遇到的每一个人。

事情就会变得没那么糟糕。

所有经历,皆有因由,所有事与愿违,都是另有安排。


03

安于当下,就是最好的生活。

印度有四句禅语:

无论你遇见谁,他都是对的人;

无论发生什么事,那都是唯一会发生的事;

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

不要活在虚妄的过去,不要为曾经做太多假设,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唯一可能并且已经发生无法回头,再去看去想,没有任何意义。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因为没有经济来源,他托人开辟了一块地,叫东坡。

然后,这个大文豪,就这样成了一个农夫。

他挖渠、插秧,一个不拉,都学了个遍。

夏天的太阳,把他晒得漆黑,这个往日的大学士就这样安于农夫的生活。

他和同乡的人去买农具,在路上遇到了下雨。

同行的人狼狈躲雨,只有他安然自适。

他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去城里喝酒,回来的时候,家童已经插了门,怎么也敲不开门。

他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他毫不生气,就这样就临江看景。

黄州没有羊肉,他就自制红烧肉,烤羊脊骨。

一面吃的开心,一面夸耀手艺。

他不抱怨,不放弃,自顾自地,享受当下的美好。

良好的心态,豁达的智慧,让他在屡次贬谪中获得惬意安然而富有意义。

一路前行,不负时光,不管快乐还是痛苦,只要经历了就是财富!

如果事与愿违,请相信一定另有安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07#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2:49 | 只看该作者
做人,吃亏养德,忍耐养心
2019
07/07
05:48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人生的路,总有几道沟坎;生活的味,总有几分苦涩。有些事,无能为力,就顺其自然;有些人,不能强求,就一笑了之;有些路,躲避不开,就义无反顾。没有阳光,学会享受风雨的清凉;没有鲜花,学会感受泥土的芬芳。想要的多了,是负累;奢望少了,会满意。微笑的眼睛,才能看见美丽的风景;简单心境,才能拥有快乐心情。


阅尽人生百态,还是诚实最好;阅尽生活坎坷,还是真诚最美。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于其中,或是善良诚实,或是奸诈虚伪,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情态;生活就似一部书,于其间,或是真诚相待,或是虚情假意,不同的人,留下不同的记录。经年的风雨,流年的漂泊,即使很苦、很累,但我们依然坚信,诚实最美。

忍耐是一生的修行。过程是痛苦的,结果是美妙的;不论是逆境,顺境都要忍,肚量能容事,善意会化解,就会雨过天晴。忍耐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生存智慧;忍耐不是软弱,也不是逃避,而是一种自我的超越。吃亏能养德,忍耐能养心。


每个人都有一个福袋,你往里装什么,就会得到什么,每个人都有一面镜子,你对它做什么表情,它就会回报你什么表情。看人如看己,责人先问心。他人是己心的一面镜子,世人是自己的一个比照。

生命是一场匆匆,人生不过是一场轮回。钱没了,痛苦;爱没了,伤心;名没了,遗憾;利没了,怨恨。很多时候,我们都在为得而喜,为失而悲。细数人生几十载,匆匆忙忙。人的一生,莫过于一攥一撒之间。

生命莫过于一场路过。看淡得失,来了热情拥抱,好好珍惜;走了不去遗憾,好好祝福。人的一生,什么都不属于你的,你不过是使用者而已。如果想开、看开、放开,还会痛苦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08#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2:52 | 只看该作者
代替《咏鹅》成为一年级第一首古诗,《汉乐府·江南》好在哪儿?
2019
07/07
08:06
梧桐树边羽飘零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教科书的修改决定,我们作为局外人是不清楚的。就好像鲁迅退出,为什么?社会反响那么多,有什么结果?

所以,讨论官方为什么这么做是没有意义的,也许真的就是因为这么多年了,上来一位新教研组长,他更喜欢汉乐府而已。而且《咏鹅》经过这么多年的启蒙教育,加上现在小孩子学龄前教育的推广,基本上没有进入小学的小孩也会背诵了吧?那么换一首有什么问题?


我们到不如来欣赏下这首乐府诗,看看它好在哪里?我们作为家长,如何在教材变动的情况下去多给孩子们一些课堂之外的诗词教育?

《汉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 鱼戏莲叶北。

这是一首平白如话的写江南女子采莲的小诗。我们知道,诗的起源就是歌词。哪怕在汉朝诗开始脱离音乐独立存在,成为徒歌,演唱其实一直也在延续,所以有乐府诗集。我们从这些乐府诗也可以看得出来,中国的古诗在两汉时期就奠定了自己的特色。这个特色不是指音韵、平仄、格律,因为汉字的音韵学要到魏晋的时候才出现,而伴随着音乐演唱的诗是不需要本身音调起伏的。

我们这里说中国诗歌的特色,是指表达方面。中国古诗的表达方式是含蓄的,隐藏的,不明说,但在字里行间你可以感觉得到。


《汉乐府·江南》就是一首民歌,只有前三句看上去押韵(古音不做定论)。这首诗虽然题为江南,其实只是取了首句的前两字而已,实际上是写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可是有没有具体写采莲?没有,而是写莲叶田田。江南可以采莲了,莲叶挤挤挨挨,重重叠叠,迎风荡漾。接下来是不是接着该写采莲了?依旧没有。“鱼戏莲叶间”,又去写鱼儿在莲叶之间游来游去,中间、东、西、南、北就这么重复了五句。

可是我们读起来,并没有繁复的感觉,我们感觉到采莲的少女,一边采莲,一边东张西望,看着这些鱼儿欢快地到处游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特色,隐藏的意向构建,无一字写人,人却活了,无一字写事,事却说完。而且这是一首民歌啊,那少女一边采莲,一边看着鱼儿,一边轻轻缓慢地唱着这首诗,那种欢快的心情跃然纸上。

这是一种什么水平?这是一种原始的、质朴的、没有被华丽词藻污染的文采。


简单、朴质、乐感、意象、联想也许就是新教材选用这首诗给一年级的小朋友启蒙的原因。因为孩子们同样简单、朴质、阳光、想象力丰富、心灵纯洁。

对小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年级教学的重要职责,现在已经有了为这首《汉乐府·江南》新谱的曲,也就是说即使作为一首儿歌,也是可以快速帮孩子们搞清楚东南西北和培养起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当然,《咏鹅》也不差。《咏鹅》是对鹅的一种具体的描写,这种描写形象而生动,对小孩子的文字能力也是有帮助的,可以教会小孩子如何去观察形容一样东西。但是要说七岁的骆宾王写鹅就能表现出远大志向,应该更多是大人的附会。

还小孩子以小孩子的天真,也许《汉乐府·江南》真的更好。

你看,也未必都是荒唐事。对么?周树人同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09#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4:22 | 只看该作者
佛说:相遇和错过,都是一种缘
2019
07/07
07:00
读史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1
一念起,万水千山皆有情;

一念灭,沧海桑田已无心。

佛说,

缘深则聚,缘浅则分,

万法随缘,不求则不苦。

所以遇见所有遇见的,

拥有可以拥有的,忘记需要忘记的,

才能换来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佛说,

眼前的一切都是我们过去种因结下的果,

得到了是你该得到的,用不着得意。

失去了是你该失去的,用不着懊恼,

得失是缘,何不淡定斯然。

若得荣誉好事等,是我过去宿因所感,

今方得之,缘尽还无,何喜之有。

得失随缘,心无增减,

喜风不动,定在慈悲,自然吉祥如意。


弱水三千饮一瓢,

我要的是一生一世一双人。

红尘万场舞一夜,

我要的是一花一叶一世界。

战场黄沙挑一旗,

我要的是一家一国一单骑。

鸾凤散尽伊人泣,

我要的是一歌一舞一柔荑。

菩提落子无一树,

我要的是一语一禅一佛悟。

桃花十里植一岸,

我要的是一箫一琴一世安。

西北狼烟战未休,

我要的是一枪一剑一壶酒。

流年似水梦一场,

我要的是一颦一笑一思量。

荷败香冷花一落,

我要的是一山一河一承诺。

脂砚清墨书千行,

我要的是一词一句一鸾章。


风月千都留一处,

我要的是一曲一散一孤独。

兰陵美酒郁荷香,

我要到是一醉一醒一未央。

后宫独宠只一人,

我要的是一怒一笑一佳人。

梦里蘼芜青一剪,

我要的是一思一念一相见。


人心境界远,百世修炼深,

心灵常驻善意持, 觉悟人生百世修。

禅意就是一种心灵间的美,

宁静淡泊的心有所属。

佛度慈航,禅意滋生,

佛渡有缘人,静心洗凡尘。

看尽人间冷暖,尝尽人间悲欢,

终要远行,路漫漫,

禅意人生细品味,如梦方醒踏凡尘。

明心见性,顿悟成佛,

天然佛性,无为解脱。

相遇是缘,错过也是缘,

认识是缘,陌路也是缘。

朋友是缘,敌人也是缘,

恩爱是缘,别离也是缘。

和睦是缘,纷争也是缘,

觉悟是缘,痴迷也是缘。


与你无缘的人,

你与他说话再多也是废话。

与你有缘的人,

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的感觉。

请相信,

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0#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4:28 | 只看该作者
老僧箴言:人啊,4种情况下,活得最明白
2019
07/07
10:37
自在飞花红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老僧有句箴言:人啊,在4种情况下,才是活得最明白的时候,只可惜,很多人,并不懂!或者,懂了,也迟了!


第一种情况下:落难的时候。

一个人,落难的时候,活得最明白!

这个时候,谁是真正愿意帮助你的贵人,谁是在你落难时还无情地踩上一脚的小人,你看得清清楚楚,你识得明明白白。

人情,薄的像一张纸,在落难的时候,你马上就能透过这张纸,看明白世态炎凉,看明白世事人心!此时的我们,只有铭记一句话:在这个凉薄的人世,自己温暖自己就好!


第二种情况下:失势的时候。

人哪,只有在失势的时候,才会明白,平时,那些谄媚你的人,有多么虚伪。平时,那些你看不上的人,有多么重要。

人在高位的时候,是完全没办法看到事物的全貌的。你所看到的一切,都被遮蔽了。在这种时候,你不一定能够听到真话,你不一定能够判断正确。很多时候,你都被假象,蒙蔽了双眼。

只有当失势的时候,不在高位了,此时,你才会发现,人性的阴暗面,有多么可怕。此时,你恐怕会后悔,当时,为何要高高在上,伤害过那么多善良的人呢?


第三种情况下:生病的时候。

生病的时候,最懂健康,也最明白,人这一生,最重要的,是平平安安地活着,是踏踏实实地活着,是无病无灾地活着。

生病的时候,那个从来不嫌弃你的人,愿意不睡觉照顾你的人,平时看他窝窝囊囊,可是现在看起来,却是那样真实,那样可爱,那样质朴,那样可爱。

有些人,明明跟你甜言蜜语,在你生病的时候,却从未细心照料过,甚至不愿意为你把屎把尿,期待你快点好起来,这样的人,你还想要吗?


第四种情况下:被抛弃的时候。

当人在深爱中的时候,根本不愿意,去看清另一半的真实面目。可是,当你有一天,遭到了无情的抛弃,你才会发现,你才会明白,原来,一切,都是一场空。所谓的不离不弃,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该清醒了!

被抛弃的时候,也是人活得最明白的时候。这世上,没有至死不渝的爱情,有的,只是平淡的柴米油盐。想明白了这个,你恐怕,不会再愿意追求轰轰烈烈了。而只愿意,追求一份现世的安稳,和一份简单的相守。

人哪,在活得最明白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这一生,只有自己,最靠得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1#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4:31 | 只看该作者
请把你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值得的地方
2019
07/06
21:36
渔樵耕读看生活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在你身边是否经常有人抱怨自己的时间不够,精力不够,每天都很累,不能振奋精神去做事情。

而现实是,自己并没有做任何很累的事情,既没有繁重的体力劳动,也没有那种消耗性的脑力劳动。

那么,你为之付出的很多时间和精力,都去哪儿了?


梁珊是一名普通的办公室职工,她的职位充满了琐碎的事情,这些事情往往是未完成旧的又来新的。办公室的其他同事经常非常忙,加班到半夜,回家后还有很多家务要做,经常感到疲惫不堪。

粱珊却很少加班,家庭和工作都得到了妥善处理,总有时间学习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为此,同事们很奇怪,纷纷问她。

粱珊告诉他们,他们总是感到忙碌的原因是他们没有区分主次关系。认识到当前形势,首先要把最紧急的事情解决好,然后根据重要程度逐一解决。

生活中也是如此。只有当我们做完我们必须做的事情时,我们才能有闲暇去做其他事情。否则,事情就会混在一起,你会感到困惑和无法开始。这样一种躁动的心情,只会浪费精力,什么事都做不了。

请把你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值得的地方,下面分享三个观点,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01 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

罗曼·罗兰曾说过:“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人生精力有限,谁都只有二十四小时,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做到最好,但却一定可以把其中的一件事做到最好。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更容易成为强者,为学尤其如此。

如果总是在同一时间做多件事。不仅消耗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也很容易这件事情做得不好,那件事情也没有做好。

如果你认准一个重要问题,投入全部精力去解决它,这样你的效率是最高的。高效、高质量的做事是精力付出后的最佳结果。


02 所做之事勿候明天,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我们要注意做事不要拖延。一旦拖延了,本身应该做的事情没有去做,反而精力会被无形地浪费掉。最后,也许一天下来都很累,什么也没做。所以不要拖延,马上做你想做的事。你做完后可以休息一会儿,但不要停太久。

我们应该知道一天的工作时间就那么多。我们今天不做的事明天和以后都要做。这些事情应该挤在一起,让自己“措手不及”?

其实有的时候做事,不是说没有时间准备,而是有时间的时候没有准备。

德国文学家歌德曾说:“今天所做之事勿候明天,自己所做之事勿候他人”。

简单地说,从一开始就按照自己的步调不卑不亢有条不紊地向前走,告诉自己现实容不得你拖延,行动起来,哪怕每一步都很慢,但也要行动起来。


03 碎片时间无处不在,这取决于你如何使用它

如果你忙得不可开交,怎么能坚持提高自己呢?答案是利用碎片化时间。例如,上班的路很长,所以你可以在公交车上用手机软件学习英语,这样你就可以在公交车上完成你的日常学习计划。去银行或其他公共办公室做生意需要很长时间,在此期间你可以看书或做其他简单的事情。

碎片时间无处不在,这取决于你如何使用它。现在科学技术如此先进,以至于很多事情都可以在手机上随时随地完成。例如,您可以随时读写,也可以随时支付水电费。那些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人可以用最少的精力做更多的事情。


有时人生就是这样,我们似乎有很多东西,但似乎什么都没有。我们沉浸在一个花团锦簇的世界里,无数的选择让我们眼花缭乱。

有时人生就是这样,我们的欲望起起落落,我们的选择越多,我们的选择就越少。你拥有的越多,看起来就越少。

时间从来不等人,就如人生从来不倒带。请节省不必要的时间,不做不必要的事情。请节省不必要的精力,做你真正想做的事。

请把你多余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值得的地方,才能使生活更轻松、更舒适、更自由、更简单、更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2#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4:37 | 只看该作者
真正厉害的人,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2019
07/06
20:29
王阳明心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作者:哲学君

来源:哲学人生网(ID:zxrsnet)

原标题:89岁袁隆平英文致辞走红:真正厉害的人,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写道:

“‘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

周润发在电影《无双》中说:

任何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这个世界上,一百万人中只有一个主角,而这个主角,必定是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

01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前两天,一段视频走红网络,获赞数百万。

视频的主人公不是网红,不是明星,而是89岁的袁隆平,那个曾多次出现在教科书里的老人。

袁隆平英文致辞
自动播放
<>袁隆平英文致辞袁隆平的“巨型超级水稻”,亩产量相当可观,却没有被推广!1149.02公斤! 袁隆平团队超级杂交稻亩产创世界新纪录袁隆平:应该把石油补贴改给农民,能开得起车的都是有钱人袁隆平“沙漠种水稻”大获成功,励志多养5亿人,老外盛赞!我国2.2米巨型水稻试种成功!袁老表示:亩产上千公斤不是梦!袁隆平:国家把补贴石油的钱补贴农民!敢为人民发言的科学家!强强联合! 华为与袁隆平合作, 掀起互联网农业狂潮!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还有哪些人被称为“之父”?全世界只有2人能“无证驾驶”,一个英国女皇,另一个竟在我国!袁隆平团队沙漠种水稻,亩产520公斤!袁隆平助力“海水稻”中国多了一个粮仓,不亏是“杂交水稻之父”2018年未来科学大奖正式颁发 来听获奖“大咖”们怎么说袁隆平华南双季超级稻 季测产验收现场湖南:塞拉利昂总统比奥一行人在湘参观考察全球各个国家的天才:英国牛顿,德国爱因斯坦,中国的有谁?
6月27日,有报道称,我国杂交水稻在非洲创高产记录,这一天也正好是中非农业合作发展研讨会的日子,为此袁隆平献上了一段英文致辞视频。

袁老说,目前正致力于研究超级杂交水稻,并且愿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发展杂交水稻,以解决粮食短缺的问题。

你见过的平常人家九十岁的老人是什么样?

儿孙满堂,安享天伦,静静的享受生活的美好。

可是袁老在耄耋之年,依旧奋斗在一线,依然心系家国,当他认真诚恳的说出每一句英文,无人不为之感动。

正如评论里有人说的那样:可以看出来,袁老真的老啦,90岁了还在忙碌,重于泰山的一生。


他靠一己之力,让全国乃至世界几十亿人免于饥饿,他将自己一生80%的时间都献给了水稻研究。

当别人功成名就后,专心过好自己的小日子时,他却还在专注于一个角色:做好一个“农民”。

去年八月,四十度的长沙,正值酷暑季节,也是稻穗生长的最佳时节。

当大家都在吹着空调避暑时,88岁的袁老背着所有人,悄悄下田了。


因为只有认真看过稻穗的生长情况,他才能放心,不论如何,每天必须要去试验田察看,这一看就是六十年。

曾有人劝他:你已经是杂交水稻之父,国家顶级科学家,这种小事让助手去做就好。

可他一定要亲力亲为:只有下田最让我快乐,从事水稻研究就是我生活的意义所在。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袁老曾先后获过国内国际多项大奖,有人说他的资产早已过亿,他对此一笑了之,依旧过着一个平常百姓的生活。

有时候衣服破了补一补继续穿,买过十块钱的衬衫,吃着素食,住着普通的房子。

黝黑的皮肤和脸上被暴晒过的痕迹,全都是这一生勤恳的荣誉证明。


“80多岁的年龄,50岁的身体,30岁的心态。”他常常这样形容自己。

若不是逐渐弯下的身躯,若不是出门时坐着轮椅,也许难以看到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

他在采访时说道:我要在90岁前实现杂交水稻大面积示范亩产1200公斤,向党的100岁生日献礼,这是我的一个愿望。

弹指一挥间,有的人早已将一辈子奉献给了祖国和苍生。

即便这世间仍有诸多对他的误解,但他从不在意,只要造福人民,他甘之如饴,唯愿来年,稻香依旧遍布华夏大地。

当代神农,当之无愧。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

02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知乎上有个问题:一个人的什么品质让你望而生畏?

有人回答道:不遗余力的去做一件事,永不放弃的坚持。

不久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又一次占据了各大新闻头条版面,她带领团队取得了青蒿素的新突破,也因此震惊了医学界。

针对近年来青蒿素在全球部分地区出现的“抗药性”难题,他们经过多年攻坚,如今终于有了新的发展。


这不仅是医学的进步,也意味着很多人将有重获新生的机会。

因为红斑狼疮一直被称为“不死的癌症”,全世界每年有多少人深受其折磨,而青蒿素是治疗的首选药物。

宣布这个消息时,屠呦呦已经89岁高龄了,和袁老一样,她依旧坚守一线。

2015年,她获得了诺贝尔奖,同年,被评为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今年年初,被BBC评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与居里夫人、爱因斯坦、阿兰·图灵这三位科学家并列。


当历史的车轮转回60年代,那时的屠呦呦还在四处走访,埋在各种医书典籍中,找寻抗疟药物的线索。

尽管当时技术落后、设备不足,困难重重,但是30多岁的她从未放弃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从两千多个药方中,重重筛选,确定了“青蒿”的抗疟价值。

为了提取青蒿素,屠呦呦和团队付出了严重的代价。

不少科研人员产生了过敏反应,而她由于吸入过多乙醚,患上了中毒性肝炎,不得不住院治疗。

为了验证在人体使用的安全性,她不顾药物的毒副作用,将自己当做“小白鼠”,做了试验品。


真正的勇士是什么样,莫过于为他人谋福利而不惜以命相博。

青蒿素的诞生,是全人类的福音,而这背后却是这位89岁老太太一生的心血。

医者仁心,日月可鉴,救人治病,大爱无言。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这是她的名字的由来,也是她一生的故事。

有的人似乎从不知疲倦,忙忙碌碌一生,却不是为了自己,英雄不问出处。

尽管默默付出,但他们早已用超人的专注和坚持诠释了“极致”二字。

03

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王阳明在《传习录》里写道:

“‘惟一’是‘惟精’的主意,‘惟精’是‘惟一’的功夫。”

用专心、耐心、恒心去做一件事情,即使多么困难,也终将会有“铁杵磨成针”的成果。

这个世界,令人分心的事情太多,能守好本心,持之以恒的人变得越来越少,“放弃”变成了常事,而袁隆平、屠呦呦等人的品质也愈发显得弥足珍贵。

英国作家约翰生说:成大事不在于力量的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

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的人,胜过做了一百件平庸之事的人。

还记得那个月收入八万的京东快递员吗?尽管很多人质疑这个消息的真假,但事实就是如此。

真正的高手,能得常人之所不得,必能忍常人所不忍,及常人所不及。

这个快递员曾向记者坦言,在今年的2月底到3月底,他一共收了13万个快递,甚至有时候一天能收3万个快递。


久而久之,除了能力,还有薪资,他早已将大多数普通的快递员甩了身后,因为他没有止步于开始,从未停止进步。

日本一位名叫“新春津子”的保洁员被封为“国宝级匠人”,她所负责的机场连续四年被评为“世界上最干净的机场”。

她凭借自己过人的清洁技术拿到了“日本国家建筑物清洁技能士”的资格证书,有人评价称:“她的工作已经远远超越了保洁工的范畴,而是在干技术活。”

荣誉背后,离不开她几十年日复一日的不懈努力。

其实职业并没有高低之分,你若能将一件平凡的事做到极致,便是真正厉害的人。

你的生活是什么样,往往取决于你对待它的态度。

正如诗中写的那样:

凡心所向,素履之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3#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4:51 | 只看该作者
星云大师:我一生最受用的“十句话”
2019
07/06
16:26
腾讯佛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星云大师说:我这一生,尤其是在佛教学院就读时,有很多人的话影响了我的一生,今天就将对我一生受用很大的“十句话”转送给大家,但愿大家也一样受用。

一、不做焦芽败种:

出家人如果不发心普度众生、广利人天,就如同焦败的种子。

不做佛教的焦芽败种,激励我一定要做个有用的人,对佛门要发扬光大,对社会要有所贡献。

才能非上天所赐,未来成就与前途,要靠自己去成就,发挥自己的光与热。

世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人生之所以能有成就,来自于父母、师长、亲朋的助缘很多,靠我们自己成就的很有限。

二、你可以没有学问,但不能不会做人:

人不仅要知道读书,更要学以致用,尤其是做人。

人难做、做人难,有些学者专家很有学问、很会发明,但是在人情世故上则一窍不通,青年人之所以不会成功,乃在于话不会讲,或不知要讲好话。

在现今的社会,人要有表情、音声、笑容,才会有人情味。除了读书学习外,努力做很重要。

三、懂得感恩者,才会富贵:

一点头、一微笑、主动助人,都是无限恩典。父母、师长、国家、亲朋的滴水之恩,要涌泉以报,接受的人生是贫穷的,感恩的人生才富贵。

四、不要向别人要求什么,要问自己能给别人什么:

要想做个有用的人,要如太阳一样,每天散发光与热给大家。

与人相处要能包容忍耐,我们的存在都是外在因缘的聚集,因此人要懂得回馈感恩。

五、皆大欢喜:

与人相处做事,要皆大欢喜,宁可自己吃亏受委屈,不要凡事只想到自己。

六、心甘情愿:

凡事尤其是弘法利生,都要本着心甘情愿去做事,不计较名利好处。

因此做事要有原则,即使别人多么荣华富贵,也要忠于职守,心甘情愿淡泊过一生,不为外界所动。

七、凡事不要生气,但要争气:

对自己的理想要坚持,不要受外界言语的影响而丧志,只要有心,终有一天会完成所愿。

八、你可以不信佛祖,但不能不信因果: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因果是很现实的,人都活在现实中,怎么可以没有因果观念?

九、你什么都可以失去,但不能失去慈悲:

一个人在挫折、磨难、灰心、困惑之时,如果保有一颗慈悲的心,将来一定会有办法。

十、我可以什么都没有,但不能没有信仰:

信仰是人生的目标、轨道,有了信仰人们可以找到自己,明自自己,发觉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4#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4:57 | 只看该作者
人活一世,积好八德,非富即贵!
2019
07/06
12:50
梦回大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一、口德

得饶人处且饶人:

直话:可以转个弯说;

冷冰冰的话:可以加热了说;

批评人的话:一对一的说,要顾及别人的自尊。


二、掌德

赞美别人,学会鼓掌:

每个人都需要来自他人的掌声;

为他人喝彩是每个人的责任;

不懂鼓掌的人,人生太狭隘。


三、面德

不给面子是最大的无礼:

任何时候,给对方一个体面的台阶;

看破别说破,面子上好过。


四、信任德

生性多疑的人不可能有真朋友:

被人信任是一种幸福;

有多少信任,就有多少成功的机会;

疑人不交,交人不疑。


五、礼节德

有“礼”走遍天下:

彬彬有礼,方能魅力四射;

礼多人不怪;


六、谦让德

锋芒毕露者处处树暗敌:

切忌锋芒毕露;

放下身段,降低自己;

人前勿张狂,人后别得意,为人应低调。


七、理解德

人人都渴望他人的认可:

理解,就是给人方便;

理解一般人不能理解的事;

换位思考,替别人着想。


八、尊重德

把别人的自尊放在第一位:

努力使人感到他的尊严;

给弱者的尊重更可贵;

把别人放在心上。

一个善良、积极、智慧的人,

一定会是一个有福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5#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5:01 | 只看该作者
钱,能看透人心,也能检验真心
2019
07/07
08:39
自在飞花红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没钱的人,爱说一句话:钱是好东西,可惜得不到。

有钱的人,也爱说一句话:钱是狗东西,多了更麻烦。

那么,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钱,是一把尺子,它能看透人心,也能检验真心!

生活当中,如果你拿钱这把尺子,来衡量人心,你的确会发现很多东西!


在爱情里,钱是双刃剑。

为何这样说呢?

一段爱情,真不真,用钱,就可以看得清。钱,或许能得到爱情。钱,也能够失去爱情。所以,才说它是一把双刃剑。

贫贱夫妻百事哀,没钱的爱情,令人可悲。但是呢,男人有钱又变坏,钱多的爱情,同样危机四伏。夫妻双方,百分之九十九的吵架,都是为钱。有时候,是因为没钱。有时候,则是因为钱烧的。所以,钱这东西,在爱情里,它是个两面派,它既能为对方带去温暖,也能为对方带去伤害,就看你怎么用了。

在亲情里,钱是催化剂。

亲情当中,钱,确实是催化剂。

别小看这个催化剂的作用!

有时候,亲人因为它,合力在一起。有时候,亲人却因为它,反目成仇,成为陌路。


在很多亲情关系里,当你一昧向其它亲人,索要钱财的时候,亲情,就变味了。、

在很多亲情关系里,当大家,因为钱而产生分歧和矛盾时,亲情,就不存在了。

所以说呀,这钱哪,有时候真是坏蛋,它甚至能瓦解一个家庭,破坏亲人之间血浓于水的关系,你说,它坏不坏?

在友情里,钱是见证人。

友情关系里,最多的,是借钱!

我们都曾经借过钱,也曾经给别人借过钱。那么,回忆一下,有多少友谊,没能经得住钱财的考验,在钱财的矛盾纠葛中,被击得粉碎?

我们都知道,最好的关系,就是当你需要钱的时候,那个朋友,能够毫不犹豫,把钱送到你的面前。但是,我们自己,这样慷慨地对待过别人吗?


所以说哪,友情关系里,光是借钱两个字,就能看出来,两个人的友谊,到了什么程度,是不是生死之交,是不是可以视钱财如粪土,视兄弟情为金帛!

朋友,对此,你是如何看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6#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6:32 | 只看该作者
佛经里多次出现的“般若”,到底是什么意思?
2019
07/07
06:00
济群法师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7

问:什么是“般若”?

济群法师答:“般若”是梵语,和汉语中智慧的含义相当。古德之所以不译为智慧,而采用音译,是因中国文化中的“智慧”一词,不足以充分体现般若的内涵。

世间的智慧,是建立在人类经验之上,是有限而有缺陷的。而宇宙人生的真实是无限的,以有限不能认识无限。

何况,人类的理性是一柄双刃利剑,虽能带来很多利益,也会导致诸多过患。比如科技,在极大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给世界带来了核武器等恐怖阴影。

佛法所说的“般若”,是超越经验和思维的,必须打破意识的局限后,才会朗然显现。这是亲证诸法实相的如实智,也是究竟解决生命痛苦的能力,是世间任何聪明才智无法企及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7#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6:34 | 只看该作者
“咒语”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为什么古代人遇到事了爱“诅咒”?
2019
07/06
13:45
江山社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持善法,盖恶法,利他为主,教化他人,盖陀罗尼也。”

佛教咒语之于我的启蒙,最早是来自于幼时看的《西游记》,当时什么都不懂,就只觉得唐僧虽然武力值不如孙悟空,但,是光动动嘴皮子就能让他人乖乖听话,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自己也因此去背诵了几句,自此,埋下一颗种子。

后来,才知道这出自大乘佛教的经典《心经》。


也因此,顺其自然地对咒语,尤其是佛教咒语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努力去追寻其中的真知。这里,笔者就自我看法浅谈一下。

咒语者,即用特定的音符和语句所组成的符号,咒语虽广义上被认为是禁忌的,但是,它的正面作用仍应被肯定。它并非是迷信,而是人类表达“意念”的一种语言,代表着特定神明或佛菩萨的尊称和力量。自古代以来,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乔迁之喜,都少不了咒语的影子。

那么,咒语是怎么出现的?

一般是由神灵所传授,通过所谓通灵者的媒介,最终,为民间所采用。传承于我国几千年的道家文化,史上曾记载源于一种巫术行为,之后,佛教文化传入我国,梵文咒语被广泛应用于佛教领域。所以,在东方体现为“佛祖显灵”,在西方则是“魔法”。无论西、东方,都有咒语的使用,咒语在文字上的表现形式是符。


那么,何为符?

代表着一种特定的神灵的灵力而用笔绘成的符号,《后汉书·方术传》载:“河南有麹圣卿,善为丹书符,劾厌杀鬼神而使命之。”中国民间旧时,人去世要请道士念经超度 ,于房屋四周贴符 ;新屋盖房上梁时 ,在房梁上贴符“姜太公在此”也是一大传统;家人生病时,则要到寺庙里求符。对于符咒驱邪、避凶、趋吉的能力,古时民众还是持一种信仰敬畏态度。

使用恶毒的咒语来驱鬼逐邪,祓除不祥,这也是古以有之的方法之一。《诗经.大雅.荡》有侯作侯祝,“靡届靡究”,所谓“祝”,就是咒。《尚书·无逸》中所谓“厥口诅咒”也就是“告神明令加殃咎”之意。早期的人们认为,鬼其实也有种种禁忌,他们也有种种弱点,害怕人的诅咒,便是鬼的弱点之一。


可是,佛教本身对于咒术这方面,似乎并不是全盘赞许,甚至,还是反对的。在释迦世尊时代,有弟子采用之前所提到的民间所运用的咒术,而佛祖则认为这是“杂道”,不被允许。历史上几次灭佛后,信佛者、佛教徒成分日益复杂,其中,有些本就是外道的咒术师出家为比丘,故在《十诵律》卷四十六,有以咒治病的相关记载。

然而,依根本佛法,人若生病最好去看医生,而有灾难则需去忏悔,去存善心、去做善事,以己及人才是最好方法,若想逢凶化吉,消除业障,须得这么做。

所以,原则上佛家并不注重咒语的运用。


以一种特定的语句反复地持诵,就能集中心的念力和神明灵力来产生“咒”的力量。对于影响持咒效果的因素来说,持咒者本身,念咒时的心念集中之力更为重要,要想达到“气定神闲”的效果,就要求我们持诵时间要久。持诵越久,效验越强,倘若,能专心致志地反复持诵同一篇咒文,那么,就能达成身心合一,从有念至无念的禅定效果,即所谓的“心咒一如”。

到一定程度后,咒从心出,境界自合,念咒所获得的功德就无比巨大了。因此,后来的佛教也不再反对使用持咒的法门,因为,持咒本身就是一种与天地、自身的感应和修炼过程,任何咒语只要修之以法、持之以恒,都能带来修定慈悲、充满智慧、感悟人间等益处。

所以说,这与佛教的追求,有着很大的相似之处,咒语与修佛一样,都可以有去执着而消业障,从而,达到感通诸佛的力量的效果。


持咒固然是好,但是,也切记不能持邪法、邪咒。

咒本身是用来修行自身或者帮助、教化他人的,倘若,使用者心意改变,有损人利己或者用于报复之意,这样的做法,不仅为正常修行者所不齿,自身也会掉入一条万劫不复的道路。

这里,我们再回到持咒的历史上,早期的中国佛教,对于持咒也是并不重视的。故而,虽然早在魏晋时代就被译出的“孔雀王经咒”和唐高宗时代译的“大悲咒”,都没能激起大的水花。直到宋朝,才被天台宗大师予以提倡和普及,发展到了明末,佛教所用的课本里,才开始收录很多咒语,为佛教人所大量记诵。

到现代,佛教所使用的的咒语中,因大乘思想的贯通,多半内容是神天的名字,和代表神力的尊号,将善法力量视为佛菩萨的化现。


既是持咒,也要讲究方法,最好是用梵语的原音发音,来获得最淳朴的感受。当然,一切修行法门都是以心为主,音声为次。如今,佛教持咒者遍布各个国家,发音也有所不同,均能修行,获得收益。

最后,再来说说以一定的仪轨和修法程式,重视心理引导,需代代相传的咒语密付、密传。早在西藏佛教出现之前,中土社会中也有出现,但是,其流传对现代正常社会来说,并不是一种好的现象,所以,这一点需慎之。

参考资料:

【《心经》、《后汉书·方术传》、《尚书·无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8#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6:42 | 只看该作者
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巧妙运用经络这个特性,打通人体全身经络!
2019
07/06
12:50
梦回大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一打坐,您就知道了自己哪里酸、哪里痛,应该从哪里开始疏通。揉着揉着,就会感觉到由痛变酸,由酸转正常的滋味了。您只要每天这样修复一点点,您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强壮。

一个人打坐的时候,一盘腿,就可以把气聚集在丹田之下,就跟生了一堆柴火似的,不但肚子这块热,腿也会感觉暖洋洋的。

一、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你不打坐的时候,能量是分散的,但是你一打坐,就把能量聚集起来了。积聚自己的能量,然后把它点燃,就是您打坐所要达到的一个功效。

不过,最好是通过自然生火的形式来让能量燃烧,不要加入太多人为的因素,否则反而会对身体产生消耗。

有些人非得使劲,一心想用意守住某个地方,结果适得其反。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一旦加入人为两个字,它就变得不自然了。

那么,我们怎么让身体的能量自然而然地生成呢?

打坐的时候,我们必须找到一条通道,哪怕这是一条没有用的路,我们也得借助它冲破阻碍,走到有用的地方去。问题的关键是找到这条路的路口。找到了路口,我们就能顺着它找到答案。

怎么找?有些人觉得应该意守丹田,至少要学会静心。

可是这样一般人不仅很难做到,而且未必有效。

这里,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更加简单还很管用的意守办法,那就是身体哪里疼就守哪里。

比如说,你盘腿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静不下心来,而且腿也疼。那么,此时,您就可以定下心来,先找到腿疼的地方,可能疼处是胆经的原穴──丘墟穴,这就说明您的胆经在这一块儿不通了。

那您就先顺着胆经揉一揉,等它不怎么疼了再盘。这时候,您就会发现,自己能盘得比刚才高了。可能刚才还只能单盘,现在就能开始尝试双盘了。双盘时如果又有一个地方疼。那您再把疼的那条筋敲一敲。

这样一来,在盘腿的过程中,您就能把那些不通的经络逐渐打通,而您的体质也在不知不觉中飞速提升。

这些东西就是您自己掌握的,最终会变成您自己的内力。如果打坐时您觉得疼就干脆放弃了,或者今天练一下,明天就不练了,打坐也就失去了它的灵性。

就在这个逐渐打通经络的过程中,您就逐渐开出了一条道路。而所谓的路口,其实就是您不通的地方。养生就是要学会自我修复,这要靠大家没病找病才能做到。

二、什么叫没病找病?


就是没打坐的时候,您不知道自己哪里不舒服,但是一打坐,就知道了自己哪里酸、哪里痛,应该从哪里开始疏通。揉着揉着,就会感觉到由痛变酸,由酸转正常的滋味了。

您只要每天这样修复一点点,您的身体就会越来越强壮。这时,您就自然而然地学会静心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本来,您想意守丹田,关注点是在丹田,可身上酸痛使得注意力无法集中,结果越守越乱。可现在您哪里痛就关注哪里,意念也跟着酸痛的地方走。

比起守丹田,这种做法就容易得多。当注意力慢慢地跟着一条条经络上的痛处走的时候,您的意念就能集中,逐渐就能开始静心。到这种程度,再让您意守丹田,就会容易得多。

随便守哪条经,您都能轻松做到,因为您已经找到了守经的感觉。

相反,要是您不这么做而去硬守丹田,就很难办到。更何况,这时您也会因为没有对比,体会不出什么是静心,什么是杂乱。

但是经历过这个对比的过程之后,您就会发现,原来所谓的静心并不是什么都不想,而是平静地关照自己身体的各种感觉。

同样,所谓的意守丹田,也就是让我们学会集中注意力,把意念引到我们所要到的地方去。

实际上,通过打坐,我们能迅速发现身体上的毛病,得知自己身上哪些经络不通。发现这些问题后,您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过去,有人一提到倾听内心的声音,就觉得很玄虚。其实,它一点都不复杂,关键在于意念。我们可以先问一下自己:身体会发出哪些声音呢?我们想倾听什么呢?声音是从肚子发出的吗?还是从身体的其它部位?这些都不必急着下结论。

我们只要在打坐的过程中学会关注痛的地方,哪里疼听哪里,就会慢慢地掌握这种听的方式,比如说,我们可以听到身体酸痛的感觉,可以听到刺痛的感觉,还有气血畅通之后身体十分舒服的感觉。

我们可以听得特别详细,不管身体有多么细微的变化,我们都能感知得到。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已经能够听懂身体的声音,并且实现身体与心灵的对话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9#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6:49 | 只看该作者
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一切随缘吧!
2019
07/06
11:38
老子道德经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6
这辈子遇到的人数不胜数、形形色色,不论是成为朋友还是沦为过客,都感谢他们曾经来到过我的世界!

或许有的人半路下车,亦或许陪到了终点,都因为天赐良缘,我们才会相遇的。

谁都不知道明天是什么样的,但只要珍惜当下的一切,那么即使在第二天要失去的时候,也不会太难过,只会把这些人和事藏在自己美好的回忆里。


可能一时间无法接受,心里很难过很伤心,正因为彼此之间的感情太深才会出现这种情况,所以珍惜你们之间的美好回忆,或许不久的将来你们又会再次相遇的。

人们常说离别是为了更好地相遇,因此离别时别哭,要微笑目送有人离开,给下次的重逢留点美好回忆。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聚散乃是常事,我们无法掌控,唯有顺其自然,才能更好地活下去。


谁不是在一边拥有一边失去呢?人与人之间的缘分必会有“曲终离散”的那一天 ,上天已经安排好了,既然不能改变,不如就随缘,离去的人别再想念,好好珍惜留下的人吧!

以后的道路还很长,要用心去走,脚踏实地,不要纠结过去,更别担忧未来,活在当下最重要!

彼此的相遇可能是不经意的一次回眸,一个擦肩,而离别也可能就在这回眸和擦肩中,无法预料就不要去多想,顺其自然就好!


人与人之间的聚散离合,早已注定,随缘吧!今生能够相遇,相知,甚至相爱就足够了,无憾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20#
 楼主| 发表于 2019-7-7 16:55 | 只看该作者
写书法运腕是正统,捻管就是歪门邪道?
2019
07/06
11:32
二小书法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文︳王呈祥

之前,中国书协副主席孙晓云展出了自己用坏的200支毛笔,随即她践行的“捻管之法”遭到质疑——之所以短时间用坏这么多支毛笔,皆因书写时捻管所致。一时间,捻管乃歪门邪道,运腕才是正统的话题在网上议论了起来。


孙晓云女士

那么,在创作书法时,“运腕”和“捻管”究竟哪个才是正确的呢?在我看来,并没有错与对,二者是共存的,因为只有共存书写才会事半功倍,否则,只能事倍功半。

我记得上学时,村里总有人找我写春联,那时也不知道什么是运腕和捻管,毛笔用了一天,第二天再用,我发现笔毫向一边倒,写完三天毛笔就不能用了。直到开始系统学书法时,才知道是咋回事——单纯依靠运腕或运肘,只能用到笔毫的一个面,因而笔毫才向一边倾倒。怎么办呢?运腕和捻管同时进行,方可达到笔用八面。


写春联

这里要澄清一个概念:所谓捻管不是一直不停捻,而是根据运笔的需要,或在笔画中,或在空中,通过捻管达到“正锋”的状态,也就是将笔毫转到中锋上去。

在书写时,运腕是一个大动作,是控制毛笔的上下左右,而捻管是一个小动作,是控制笔毫的中侧。假设我们写一横,笔毫入纸通常是侧锋,需要调整笔毫才能进行书写,若通过运腕调整必然动作太大,因为调锋动作很小,这时仅需轻轻捻动笔管笔毫便进入中锋,然后运腕完成横画。


横画

如果单纯运腕则会因动作过大致使笔毫偏离,单纯捻管则会因动作太小致使无法完成笔画。因此,我认为二者共存,而整个书写过程运腕为主,捻管为辅。

那么,古代人是怎么做的呢?古代没有录像,我们无法看到具体的书写过程,只有从历代书论中找到些许记载。我们都知道,宋代苏轼与黄庭坚是师徒,不过二人的书法风格却迥异,一个“石压蛤蟆”,一个“枯树挂蛇”——两种风格皆因书写方式的不同所致。

陈师道《后山先生集》记载:“子瞻作书,以手抵案,使腕不动为法。”说苏轼写字时,用手抵在桌案上,手腕是不动的。那么问题来了:手腕不动怎么运笔呢?难道只依靠捻管?我认为陈师道说的“不动”并非是不动,而是动的幅度小,所谓“使不动”则是说愈加控制。我们从苏轼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字左秀右枯,戈画几乎都不带钩,这就源于他的用笔。


苏轼书法


黄庭坚书法

而黄庭坚则不同,他使用的是悬肘回腕,和现在人写大字一样,以肘为轴。这种书写方式小臂和腕部都要动起来。那么用不用捻管呢?用!我们看他作品中笔画出现上下或左右波动的地方,就是在捻管,幅度很小且频率不高,绝大部分都是由运腕来完成的。

可见,苏黄都使用运腕和捻管,只是二人使用的比例不同——苏捻管较多运腕较少,而黄运腕较多捻管较少。因此,“捻管乃歪门邪道,运腕才是正统”一说,我认为也不能成立。


孙晓云书法

作者感想:每个人的基础不同、背景不同、学习书法的出发点也不同,很难用一个标准去要求所有人,但回到书法的本源,书法就是把汉字艺术性的表现在纸上,所以只要能写好,就达到了目标,写出好的作品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7 12:42 , Processed in 0.988686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