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鱼象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40516石门素疏【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复制链接]
9161#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3:04 | 只看该作者
菩萨是如何做到人人欢喜乐见的呢?了解一下?
2019
07/15
08:03
念念观自在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3
皆仁法师

在娑婆世间中,每个人都不可能被所有的人喜欢,也不可能都受别人欢迎,但是菩萨却可以做到人人欢喜乐见。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菩萨是如何做到人人欢喜乐见的呢?


在《佛说须摩提菩萨经》中,佛陀曾经开示道:

菩萨有四事法,能让菩萨做到人人见到都心生欢喜。那么是哪四事法呢?

第一是瞋恚不起,视怨家如善知识。

在这里先分享一首《五灯会元》中记载的偈子:“面上无嗔供养具,口里无嗔吐妙香。心里无嗔是珍宝,无垢无染是真常。”

如果一个人柔和忍辱,不起嗔心,那他的面相是柔和的,能让人心生欢喜亲近之念。而“视怨家如善知识”又应该怎么理解呢?

网上有常说的一句话是:“你一定是我的仇家派来折磨我的。”这虽然是一句调侃的话,但是也无形中透露了一些信息。

其实,对方是怨敌还是善知识,往往只是取决于我们的心态。心态好的人,可以在别人的打击之下渐渐成长;而心态不好的人,一遇到打击,就只会怨天尤人,觉得整个世界都辜负了自己。其实,他不知道,辜负他的,只有他自己而已。

有人在受到同事排挤之后,问我说:“师父,我是不是应该凶回去?”

我闻言无语良久,心中想道:别人排挤你、折磨你,无疑是给你机会、给你挫折、给你成长的空间,虽然顺风顺水很好,但是挫折在某些情况下,更有利于你的成长。你应该心生欢喜才对,为什么要让嗔恨和抱怨填塞自己的内心呢?


第二是常有慈心向于一切。

我们知道“悲能拔苦,慈能与乐”,而对待一切众生都抱持慈心的话,那这个世间对你也是温柔以待的。你的气场温和,自然也就人人乐见。

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亲们来说,也许很容易可以感受到身边的气场变化,当然,对于禅修有成的人来说,这是so easy的事情。如果身边的人嗔心很重的话,敏感的人就会感觉自己的嗔心不由自主地会生起,而如果对方烦恼很重的话,那敏感的人就会觉得全身都不舒服,只想快点离开那个人的附近。

所以,当你对一切众生都抱持慈心的时候,身边的人哪怕是再不敏感,也会感受到如沐春风一样地舒服,自然也就乐于亲近你了。

第三是常行求索无上要法。

这是指对于菩萨而言,常常寻求无上佛法要义。而对于一般人来说,那就是追求人生的大智慧。

一个有大智慧的人,处理事情的时候,总会有最为睿智的决断。不但对自己有利,也能帮助更多的人,所以,人人也都对他喜闻乐见。一个人,生活在世间,不可能沾尽世间所有的便宜,有利益不独享,而和大家一起分享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有智慧的人的选择。

当然,这里说的利益,对菩萨而言是无上佛法的法益,而对世间的人而言,则或许是精神上的利益,又或许是物质上的利益。


第四是作佛形象。

从表面上看,这是说塑造佛像,供养礼拜。

其实还有更深层的意思是,明了佛陀的种种功德,学习佛法的甚深要义,以佛心为心,以佛陀的教诲为行为的指南,躬行佛法、实证佛法,不但自己得到佛法的利益,而且也让众生得到佛法的利益,显现本有的佛性。

虽然泥塑木雕的佛像很是庄严,但是又怎能比得上佛性显现的天真佛庄严呢?

这才是作佛形象的更深一层含义。

顺便提一句,当师父让你好好拜佛的时候,不要傻乎乎的,只是对着佛像一味地拜,而不习学佛法、不去通晓佛陀的种种功德、不去让自己的佛性得到显现,那会让师父忍不住内牛满面的。

关于菩萨是如何做到人人欢喜乐见的这个话题,今天就聊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62#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3:09 | 只看该作者
南怀瑾10句话,读懂受用一生
2019
07/15
09:06
大道知行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一、做事先做人

万事都从做人开始,一个人生,无论做什么事业——做官、经商、做学者、做平民,都是要做人。事业的升沉成败,各有变化不同。但无论如何,总要做人。

二、生活即是修行

真正的修行不只在山上,也不只在庙里,更需要在社会中。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你,不要总是怨天尤人,不要总是挑别人的毛病,看别人不顺眼,不要总想去改变别人,先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修好自己的心,一切境都会随心转。如果你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一切,包容一切的时候,你就不会有想不通的事,看一切人都是好人,看一切事都是好事,看一切境都是好境,能经常查找自己的缺点,能不断地去掉我执,这就是修行,否则修什么呢?


三、吃得了苦,方能享得了福

人类的历史中凡是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都是从艰苦中站起来的。而自艰苦中站出来的人,才懂得世故人情。所以对一个人的成就来说,有时候年轻多吃一点苦头,多受一点屈折艰难,是件好事。真正要成大功、立大业、做大事的人,一定要有丰富的人生经验。

四、不自欺,不欺人

任何一个人,一生只做了三件事,便死去了:自欺、欺人、被人欺。如此而已。天下聪明都相等,谁也骗不了谁,别人看你,你看别人,都是很明显的,尤其不能装假,明眼人一看,便会把你的心肝肺脏都看透了似的。人,因为有“自欺”,才会“欺人”,最后当然要“被人欺”。人不自骗,谁又能骗了你呢?换言之,人要自爱,才能爱人,最后自然可被人爱。也可以说,人要自尊,才能尊人,这样才能使人尊你。


五、莫要看轻他人

不要看不起任何一个人,人与人相交,各有各的长处,他这一点不对,另一点会是对的。有两个重点要注意的:“不因其人而废其言,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家伙的行为太混蛋了,但有时候他说的一句话,意见很好。你要注意,不要因为他的人格有问题,或者对他的印象不好,而对他的好主意,硬是不肯听,那就不对了。有时候“不因其言而废其人”,这个人一开口就骂人,说粗话,你认为说粗话的土包子,没有学问,然后把他整个人格都看低了,这都不对。

六、不如意才是人生

中国人有两句名言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人生的事情,十件事常常有八九件都是不如意。而碰到不如意的事情,还无法向人诉苦,对父母、兄弟姐妹、妻子、儿女都无法讲,这都是人生体验来的。又有两句说:“十有九输天下事,百无一可意中人。”这也代表个人,十件事九件都失意,一百个人当中,还找不到一个是真正的知己。


七、多长本事,少发脾气

以前有一位老朋友,读书不多,但他从人生经验中,得来几句话,蛮有意思,他说:“上等人,有本事没有脾气;中等人,有本事也有脾气;末等人,没有本事而脾气却大。”这可以说是名言,也是他的学问。所以各位立身处世,就要知道,有的人有学问,往往会有脾气,就要对他容忍,用他的长处——学问,不计较他的短处——脾气。他发脾气不是对你有恶意,而是他自己的毛病,本来也就是他的短处,与你何关?

八、少说空话,多做实事

古今中外,人类的心理都是一样的,多半爱吹牛,很少见诸于事实;理想非常的高,要在行动上做出来就很难。所以,孔子说,真正的君子,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在的事情。


九、做自己,为自己而活

“终身逌然,不知荣辱之在彼也,在我也”,这就是人生哲学。人为什么要外面人讲你好,你才觉得自己好呢?外面跟我毫不相干,在我自己,我认为好就好,爱笑就笑,爱哭就哭,跟别人不相干。

十、莫道人非

古人的句子:“谁人背后无人说?哪个人前不说人?”人与人相见,三两句话就说起别人来了,这是通常的事,没有什么了不起。不过,如果作为一个单位主管,领导人的人,要靠自己的智慧与修养,不随便说人,也不随便相信别人批评人的话,所谓“来说是非者,便是是非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63#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3:15 | 只看该作者
古典诗词中走出的30句哲理名言,你喜欢哪些?
2019
07/15
00:01
中华诗文学习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1、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2、山外青山楼外楼。——林升《题临安邸》

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8、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9、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10、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逢春。——苏麟《断句》


11、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以寄》

12、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13、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

14、山不厌高,水不厌深。——曹操

15、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刘琨《重赠卢谌》

16、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7、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陈亮《三都乐》

18、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9、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

20、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21、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22、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23、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夏夜叹》

24、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阳春曲题情》

25、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26、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2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屈原

28、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29、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论诗》

30、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苏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64#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3:19 | 只看该作者
箴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2019
07/15
09:19
大道知行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2

“止”为独体字,没有繁体,自古而今都是这样,这在汉字中是不多见的。你若对着“止”字细细端详,眼前可能会产生一个影像,形状就像禽鸟的脚印。在甲骨文中,“止”的图像就是脚趾。因为“趾”是后来形成的,所以止与趾被称为古今字。

止字的本义是足,作副词使用时,意为仅或只。《黔之驴》中的“技止此耳”,意思是“只有这点本事而已”。作动词使用时,主动语态是停住,被动语态是拦阻。也可理解为止息、停当,进而有平静的意思。成语“心如止水”就是心境平静。梵语有“止观”,汉语有“观止”,字序颠倒后,意思大不同。“止观”乃佛教修行法门,是指在入定基础上作智慧观照,由念念归一到了了分明;观止乃美妙至极的赞语,是说看到这里到顶了,可以停下来了,《古文观止》的书名正是这个意思。

“止”的词义简单,词性变化也不大,但其蕴含的人生哲理却丰富而又深刻。

隋代有个叫王通的人,对“止学”颇有研究,他的语录经整理出版后,很是受人推崇。“止学”告诉人们,有大智慧的人,知道适可而止;耍小聪明的人,只会不停谋划;智谋有穷尽的时候,而天道却没有尽头。

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作为客观规律的天道,不仅没有终极,而且不可抗拒。人们只有顺应天道,方能有所作为。于今来看,凡属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都注定要失败。即便在大自然面前,不加节制地开发,破坏生态平衡,最终也要受到惩罚。

欲望失控必定逾矩,聪明过头就会犯傻。作为个人来说,不谙适可而止之道,同样要付出惨重的代价。历史上因贪权好利、争功邀宠而罹祸的例子太多了。范蠡功成身退,三迁皆有荣名;文种恋栈权势,终成刎剑之鬼。因此,要学会止贪欲、止骄纵、止虚妄、止盲动,凡属不可不戒的过激情绪和言行均当遏止。私欲膨胀,索取无度,为所欲为,骄奢淫逸,从来不是人间正道。

在清代汇编的《悦心集》中,录有无名氏的一首题为“不知足”的打油诗,将贪得无厌者的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方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结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只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认清贪欲带来的后果并及时终止,才会获得长久的富足和安乐。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喜欢以“知足常乐”为禅机,为训诫。其实,信奉“知足常乐”的人,心态并不相同。有的人只是在口头上劝慰别人,自己未必就知足;有的人则是出于无奈的自我安慰,不见得想通了;只有活明白了、活到点子上的人,才会进退自如,怡然自得。

其实,“知足常乐”并非教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而是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奋发有为的人生,应该进取有度,收放自如,该出手时就出手,该收手时就收手。该出手时不出,是懦夫、懒汉;该收手时不收,是贪狼、赌鬼。我们常说,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应该是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下,朝着正确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法,持续求发展,释放正能量。

我们见过许多大学的校训,其中都有“止于至善”这个词,原文出自《礼记·大学》的开头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后边紧跟着一段顶针格的排比:“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一连串因果链接式的解释,其实是思维逻辑推导,听起来有些绕,却并不难懂。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该达到的境界才能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心态平静;心态平静才能安之若素;安之若素才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才能臻于至善。简言之,就是“知止而后能得”。这里的“止”,意思不是停止,而是停在何处,即目标。“知止”,就是知道目标所在。这里的“得”,意思不是得益,而是达到、实现。“知止而后能得”,就是知道了理想目标,有了努力方向和期许,才能达到完美境界。因此说,只有“知其所止”,才能“止于至善”。当然,若把“知止而后能得”同得失观联系起来,论证舍与得的辩证法,也未尝不可。

需要说明的是,“知止而后能得”的要旨,主要不是指物质层面,而是精神层面或道德修为领域。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提出过“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境界是看清方向,第二境界是勤奋修习,第三境界是豁然贯通。这与“知止而后能得”的精义可以互相印证。具体说,就是成大学问者,要经过“知”“止”“定”“静”“安”五个阶梯的进修,才能抵达最高精神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65#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3:26 | 只看该作者
唐诗三百首五绝之一:20个字写尽王朝兴衰,诗人的视角别出心裁
2019
07/15
10:25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在浩若烟海的中国古典诗词当中,唐诗永远是最为璀璨的明珠。唐朝持续了大概300年,却流传后世多达5万余首故事。在这些古诗的背后,是盛唐说不尽的风采;在这些古诗的背后,是多少盛唐诗人的自信,是多少盛唐诗人的喜怒哀乐。


后人们把这5万多首古诗加以总结,从中提炼出了最优秀是人的最优秀的作品,组成了唐诗300首。这些古诗可以说是盛唐诗歌的最杰出的代表。要想了解唐诗,我们可以从唐诗300首的每一首古诗开始入手。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今天谈到的这首古诗是元稹的《行宫》,从这首古诗开始,我们先把唐诗300首当中的五言绝句进行整体梳理。这种题材的古诗只有20个字,却包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而且和中国古典诗词创作的练字传统相一致,共同体现出华美历史背景下的精彩语言。

这首古诗虽然只有20个字,但是却写尽了王朝的兴衰。诗人的视野更是别出心裁。他没有写江山如画,也没有写朝堂之争,而是把目光对准了在宫内生活的宫女。“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诗歌的一开始,就在我们眼前展现出一幅荒凉的图景。


这是一个古代的行宫,也是唐玄宗曾经居住过的行宫。曾经富丽堂皇,但现在却只有荒凉冷落,曾经艳丽的花儿在寂寞中开放。想当年这里可曾经容得下千军万马,但如今这里只有这一片荒凉。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在这荒凉的图景之中,还有两个宫女。在平常的印象当中,宫女都是年轻漂亮的,但是在这里就是一个“白头宫女”,说明她们的年纪都非常大了,也说明她们就是唐玄宗时代的见证人。寂寞的古行宫,红颜少女变成白发老人,时代盛衰都在这短小精悍的诗句之中。


古诗虽然字数不多,但有有时间,有人物,也有动作,整个画面非常的生动。诗人把花朵和宫女相对比,虽没有直接评价,但其中产生的反差效果以小见大,盛衰之意非常明显。体现出了诗人的功力之深厚。

在诗人写这首唐诗的时候,刚刚经历过安史之乱。而在安史之乱之中,唐玄宗难辞其咎。诗中说“闲坐说玄宗”,她们再聊唐玄宗的什么事情呢?唐玄宗有太多的事情值得去聊了。从争夺地位的果敢,到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再到后期的荒淫无道,这些宫女都是时代的见证人,她们也自然可以对这个皇帝发表意见。


而她们加以评判的背景,不也是天下人对这个皇帝进行评判的一个缩影吗?诗人就是通过这样的一个小的细节,来说明时代背景下普通人对王朝兴亡的参与。以小见大,反映出王朝兴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66#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3:30 | 只看该作者
《诗经》第1篇:就是从这首四言诗开始,古典诗词传统拉开了大幕
2019
07/15
11:00
老张侃诗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诗经》是中国古典诗词的源头。后世几乎所有的诗歌形式、内容都能够在《诗经》当中找到回应。而位列《诗经》当中的第一首诗歌,看上去是一首描绘男女爱情的诗作,但是却成为了《诗经》当中的第一首。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古诗的题目是,《国风·周南·关雎》。《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这首古诗属于国风当中的经典诗篇。通读全诗,可以发现其中的特点:首先是主要以四言诗为主;其次诗歌的产生和当时的民歌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一咏三叹,还带有明显歌唱的痕迹。

从内容上来看这是一首描绘男女爱情的故事,写的是男子对女子爱情的追逐。爱情是人类生命的主题,追求爱情的美好,更是青年男女必须要经历过的人生经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如同河中小洲的雎鸠,两只小鸟在一起双宿双飞,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这也是人类生活共同的追求。


诗歌当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对女子求而不得的心理状态的描绘。追求是一个过程,而且并非都意味着成功。“窈窕淑女”是“君子好逑”,自然也让这个青年男子朝思暮想,“寤寐求之”。但是“求之不得”,更让这个男主人公“寤寐思服”,以至于在晚上的时候“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为了达成心中的愿望,为了表达心中的爱情,主人公还想出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来讨对方的喜悦和欢欣。这是用心追逐的过程,体现出的是男子对爱情美丽的渴望。一直到今天,男孩儿追求爱情的时候,不也是走着同样的套路吗?

内容上来看这不过是一首描绘两人爱情的诗作而已,但为何成为了《诗经》当中的第一篇?其实这首古诗的背后有更为丰富的内容,它不光体现的是男女爱情,还体现了一整套的社会价值规范。


第一、诗歌当中追求的夫妇之德,从一开始就明确了目标,那就是追求和谐的婚姻生活。君子和窈窕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的理想。这是古代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二个方面,男子对婚姻爱情的追求有明确的目标。婚姻的美满是双方共同追求的,他不是一时的激情,而是一种负责任的爱情,更为整个社会所赞同。


第三个方面是诗作的风格。温柔敦厚向来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格追求之一。男女双方虽然爱情炙热,但是都没有越轨。有非常深厚炙热的情感,但表露的又非常有分寸。古诗词中的含蓄之美,从这首古诗开始,就已经奠定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67#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3:34 | 只看该作者
不知名诗人的咏史佳作,短短28字,叙事、抒情、说理,堪称经典
2019
07/15
09:00
每天读宋词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在我国古代文明的早期奴隶制社会里,以活人来献祭各路神灵的血腥风俗长期野蛮地存在着。古人崇拜的神灵非常多了,他们几乎将天地间万物都视为有神灵司掌。山川河流,虫鱼鸟兽,日月风雷,这是一个庞大的神灵体系。譬如河神,既有总掌之神,具体到华夏境内所有大小江海河流湖泊溪塘,都有对应的河神。屈原就曾描绘了黄河之神河伯的形象。


在古代神话里,河伯是一位人身鱼尾的美丽无敌的少年,曾经跟洛水女神宓妃相恋,遭遇背叛以后变得性情暴躁易怒。河伯一怒,黄河就巨浪翻滚,水淹两岸,给当地的劳动人民带去了深重的灾难。这时就有居心叵测的巫师和官员以给河伯娶亲为名,拿百姓家少女献祭投河,并且趁机强征暴敛,贪婪敛财,民众真是苦不堪言。这种残酷悲惨的事情在一位名叫西门豹的官员出任当地长官之后,被以一种相当酷的高明方式彻底了断,令人不禁叫绝。


到了唐朝,一位并不太有名的诗人感此事,提笔写下了这一首《西河》:

花貌年年溺水滨,俗传河伯娶生人。

自从明宰投巫后,直至如今鬼不神。

活人献祭这种血腥悲惨的习俗早已从殷商末期就渐渐被废止了。当年被投入西河痛苦死去的那些少女们的冤魂,是否依然守着那条悲伤的河流和岸边的故土家园不愿意离去呢。诗歌铭刻了这段历史,也愿屈死的亡魂得以安息吧。

诗歌很短,只有四句而已,却精炼平实地完整叙述了这一历史事件,传递出昂扬的反抗气质,借咏史而感今,称得上一首咏史佳作。诗人汪尊本身即是擅于怀古诗的,他留下来的诗歌里大部分都是这一类型的,且无一例外的,它们都借古事古人来警示或者鞭策今人,表达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这一首七绝承继了诗人一贯朴实自然而又严谨锋利的风格。四句一气呵成,用纯叙述的语言手法,未直接抒发情感,而情却自在行间字里流淌;未直接议论,而思却强烈鲜明地引起观者的共鸣。不着痕迹地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架构起一个生动的故事,并由此传达出诗人怀古思今的深沉情感与思考。


诗的第一句即震撼地将最悲剧的一幕直接置于我们的眼前:一年又一年,一个一个花季少女被贪婪残暴的巫师和官员借着黄河泛滥为由强征为祭品,要送给河伯为妇。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受害的人家家败人亡,绝望哀嚎的痛苦景象。奔腾咆哮的黄河岸边,家人们痛彻心扉地望着装扮得如鲜花般美丽的少女,惊恐万状地被抛于席上,顺流而下,越漂越远,最后被怒涛无情地吞没。这里诗人对这一场景没有任何直接的情感表达,他只是客观冷静地讲出这样一个事件,可是我们却分明从一个“溺”字,深切感受到了他的愤怒与哀痛。


接下来第二句,这种怒与伤进一步升级,化作一声冷笑,对于这种小人谣传河伯娶妻的可耻行径给予了深刻的蔑视,既点明了上一句事件的缘起,把整个悲剧故事完整地交代清楚,又寓情于述,让我们为这一悲剧震撼和愤慨,同时又期待后面的故事是如何走向。

第三句就来到了整个事件的关键转折点,西门豹出现了。这个新上任的长官一来到此地,就听闻的这一骇人风俗。这个人的确堪称明宰,立即想出了最令人叫绝的计策,将计就计,公开宣告要亲自主持为河伯娶亲的典礼,这就是全诗最精彩的一幕,怒吼奔涌的黄河岸边,巫师及其一众弟子们被西门豹以少女不够漂亮,要他们去请河伯宽限几天为由,一个接一个地投入了翻腾的黄河水里,团灭了。这真是大快人心,写到此处的诗人也是一片激昂之情,一个“投”字,畅快地表达了对巫师们下场的拍手叫好。“明”字则毫不掩饰地展露了对西门豹大智大勇的赞叹。这一句一扫前两句痛苦压抑的情绪,振奋人心,掀起了情感高潮。


接下来尾句顺势而上,从此之后什么鬼啊神啊都通通掀不起半星风浪,彻底玩完了。承接着上一句的激昂畅快的情绪,一针见血地直奔主题。全诗的主旨至此明晰地表达出来,让人不由得一声赞叹,同时也深刻地信服,世间哪来什么神鬼,无非都是人之贪欲私利。为官者更应是心忧百姓,带头与神鬼相抗,造福一方。

全诗起于沉痛,终于激昂,在平实客观的叙述里完美地传情论理,达到叙、抒、论的高度融合统一,确实是一首咏史佳作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68#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3:53 | 只看该作者
8句话16个字:老祖宗为人处世精髓
2019
07/15
10:19
儒佛道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1


站 高

北宋王安石说:“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山中的浮云能够遮住登山人的双眼,而我们生活中又有多少“遮望眼”的“浮云”啊!不光是一切陈腐的陈规陋习,就连那些闲言碎语都可能成为遮挡我们视线、妨碍我们认清方向的“浮云”。

自然界的浮云有消散之时,生活中的“浮云”需要我们有较高的境界才能看清和忽略。

只有志存高远,胸襟旷达,才不会为私心杂念所困、功名利禄所累。

置身于崇高的境界当中,心灵才能得以纯洁而美好。

定位决定地位,心境跨越艰险。

2


望 远

俗话说:“走一步看十步。”你能看多远,才能走多远;没有远见必寻短见,急功近利没有明天。

人生就像是一个舞台,如果你死守于枯井之中,那么你的人生将毫无起色,因为世界在你的眼里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如果想让自己未来的舞台更加绚丽多彩,那么就必须打破安于现状的心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

古人云:“江海不与坎井争其清,雷霆不与鸟雀争其声。”

江海之所以浩瀚无际,雷霆之所以引动暴雨,都在于它们知其当为,眼界开阔。没有广远的目光,再有本事的人也会平庸而无所作为。

3


广 闻

古人云:“多见者识广,博览者心宏。”

一个人见的世面多,经历、阅历多,知识面就广阔,经验就丰富。

北宋欧阳修说:“强学博览,足以通古今。”

书看得越多的人,就是博览群书者,他的心胸就一定比其它人开阔得多。

也就是说,人要有知识,有经验,一个人要有一个博大的胸怀,那就必须多看书学习,也包括多观察社会,多参加社会实践。

所见所闻成就一生,无知无觉葬送一生。

4


慎 言

西汉刘向说:“君子慎言语矣,毋先己而后人,择言出之,令口如耳。”

一言兴邦,一言丧邦。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不慎的语言,会在有意无意间伤人自尊,影响人际关系。

对个人来说,如果言语不慎重,轻则取其辱,重则丧其生。故出言一定要慎之又慎,特别是对别人羞辱、讥讽、指责、贬低等之类的话,更是不要轻易说出口。

言必适时,言必适情,言必适度。

不多说话,不乱说话。说实话不如说对话,说对话不如说好话。

5

心 宽

古人云:“心头无事一床宽。”

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祥和。心有多大,世界才会有多大。

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 九,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毕竟很少。你若计较,没有一样能让你满意。量宽才能得人,无我才是境界。

心宽一寸,路宽一丈;心宽似海,风平浪静。笑看花开,宁静喜悦;静赏花落,随缘自在。

6


神 定

北宋苏东坡说:“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不要一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立即心烦意乱,浮躁紧张,不知所措;也不要在顺境的时候,得意忘形,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脸。

老子说,“祸兮福所倚,褔兮福所伏”,世上有很多的事情往往是因祸得福,因为福与祸两者是在不断地交替转换的,人生的一切都难以预料。

一个懂得生活的人,其性格是充满自信和豁达的,既使遭遇到困境,心也不乱、意也不烦,保持头脑清醒,泰然处之,从容应对。因此,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不但在顺境中可以操控自如,同时在逆境中也能得心应手。

7


意 坚

南宋朱熹说:“立志不坚,终不济事。”

成功靠的是信念,而非条件。顽强的意志是成就梦想的可靠保证。只有拥有顽强的意志,我们才能不为困难吓倒,不为逆境屈服。没有顽强的意志,我们只能是在不幸面前徘徊不定,在逆境当中裹足不前。

意志坚定,是一切成就大事业的人所具有的特征。劳苦不足以使他们灰心,困难不足以使他们丧志。不管处境如何,他们总能坚持与忍耐。他们内心强大,神鬼难近。

8


气 足

唐代李白说:“天生我才必有用。”

底气很足,就是自信,但绝非盲目自信,而是做了充足的准备后的胸有成竹。

自信的人内心富足,腹有诗书气自华,胸有丘壑天地宽。

自信的人纯净,不在乎别人的无聊看法,能正确处理自我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坦然对待生活中的得与失,工作中的是与非。

自信的人敢为天下先,用知识改变命运,用真诚赢得喝彩,用智慧得到尊重,用善良打动人心,用真情书写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69#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4:00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最好的状态,都在这7句话里
2019
07/14
21:30
CCTV4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有人问:你是如何看待生活的?一个很高赞的回答是:生下来,活下去。

在人生的道路上,无论处于什么阶段,总会有狂风暴雨,电闪雷鸣。

当你焦虑迷茫时,看看这7句话,里面包含着人生最好的状态。

NO.1

请选择难走的路

做自己害怕做的事

然后你会惊喜地发现

其实也不过如此!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也一定会有很多迷茫。

选择难走的路,会让你有机会快速成长;做害怕做的事,会让你有机会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很多时候,人都是被逼着成长的,别低估了自己的潜力,也别高估了生活的恶意。

有些路,只是看起来难走;有些事,只是听起来难做。一旦你真正用心地去行动了,很多问题都不再是问题。

对自己狠一点吧,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这对你意义非凡!


NO.2

经历痛苦没有意义

对痛苦的思考才真正有价值

有人说,感谢那些伤害我的人和事,感谢痛苦,这些是我成长路上的财富,让我变得更强大。

其实,痛苦就是痛苦,最好不要遇到为好。但不得不承认,成长的路上总是伴随着痛苦。

摔过一次跟头,就要记住是在哪里摔的、怎么摔的、下次应该如何避免、更好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只有这样去思考,这个跟头摔得才有意义,而且也最容易成长。


NO.3

运气,往往是弱者的借口

是强者的谦辞

运气是真实存在的,有些人之所以能跑得快,确实是因为时运的原因。反之亦然!

但不是所有的不幸,都可以简单地用一句“运气不好”、“命不好”来解释的。

很多时候,一个人的运气藏在他的格局、选择、努力、能力等很多因素里。

不要将自己目前的糟糕处境,总是归结于命运,而不去直面问题,反思过往。

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不会将人生交给锦鲤。这世上哪有什么奇迹,只不过是越努力越幸运而已。


NO.4

困难时自己坚持就好

没有必要向他人诉苦

遇到困难,不要急着去找人诉苦。大多数的时候,你掏心掏肺的倾诉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吐槽或许可以缓解一时的焦虑,但问题还是原封不动地摆在那里,你终究还是要选择面对现实。

与其将时间花在喋喋不休的诉苦中,不如静下心来想想自己能做什么,努力寻求一切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积极主动地去摆脱困境,才是正确的选择。

没有必要向无关紧要的人诉苦哀怨。放心里,坚持住,别放弃,相信困难总会过去的。


NO.5

你成不了心态的主人

必然会沦为情绪的奴隶

面对困难,最重要的是心态。

一个好的心态,足以让你在面对困难时有足够的信心和勇气。

即便你实力不足,但自信、乐观、积极向上总是可以战胜生活中的大多数困难。

相反,那些心态一触即溃的人,即便拥有再多再好的资源,也终归会因为内心的崩溃而在困难面前兵败如山倒。

学会控制好自己的心态,努力成为它的主人。在困难面前,要学会做一个勇者,而不是一个懦夫。

怯懦、暴躁、充斥着负能量,不仅做什么事情都很难成功,还会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嫌弃。


NO.6

人生如果错了方向

停止就是进步

有句话叫:“既然选择了方向,就只顾风雨兼程。”

说的是,人一旦确定了目标,就要不顾艰难险阻,努力去把它实现。

但这句话有一个前提,就是你的方向,一定要是正确的。如果选错了方向,却还只顾风雨兼程,那么最终只会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方向对了,你的努力才有价,不然所有的付出只是在做无用功。

可没有人的路是永远一帆风顺的,你总会在人生的旅途上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艰难险阻,更不幸的是,从一开始就走错了方向。

这个时候的你,最需要做的就是放弃。认识错误,及时止损,也是一种进步与收获。


NO.7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

但不能没有希望

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

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

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

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

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许多人说自己的生活已无希望,其实这只是骗人的话,只要他活在世界上一刻,希望便会跃动于他的心中。

每天给自己一点希望,试着不为明天而烦恼,不为昨天而叹息,只为今天更美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70#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4:13 | 只看该作者
活得通透的人,都带着合适的距离感
2019
07/14
21:29
人民论坛网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来源 | 人民论坛网(rmltwz)

转载请注明来源

西方有一则关于刺猬的寓言:

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

这也是心理学中著名的“刺猬效应”:

与人交往时,不能太远,这会产生疏离;也不能太近,这会失去界线。

好的关系,都自带适当的距离。


01

亲人之间,距离是尊重

北大才女赵捷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钦佩一种父母,他们在孩子年幼时给予强烈的亲密,又在孩子长大后学会得体的退出,照顾和分离都是父母在孩子身上必须完成的任务。

亲情关系不是恒久的占有,而是生命中一场深厚的缘分,我们既不能使孩子感到童年贫瘠,又不能让孩子觉得成年窒息。

亲情是我们最难以割舍的情感。但关系再亲,也应有自己的意愿和生活方式。无论父母还是子女,内心都有不愿被别人涉足的角落,尊重它就是尊重亲情。

有一个说法很值得借鉴:

和父母保持一碗汤的距离:这种牵挂是随时能见面,却不会过多打扰彼此的生活。

和子女保持一扇门的距离:这种距离是尊重、不越界,让孩子在爱中独立地成长。

《认知突围》中说:

关心和打扰是一对好兄弟,只是后者看上去更加不礼貌而已。但更多时候,没有太大差别。

适当的关心,给人温暖;过度的关心,就是打扰;超额的关心,令人厌烦。

亲人间的过度关心,很多时候并不是亲上加亲。要知道,亲情不是你一味靠拢就会愈加浓烈,也不会因为距离感而逐渐疏离。


02

伴侣之间,距离是美丽

有人说,这世界太冷漠,所以要有人来爱我。于是,当他们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时,就你侬我侬,不愿分离。

殊不知,没有距离感的爱情,就像两只挨得太近的刺猬,会将彼此扎得遍体鳞伤。

那些把关系经营得十分美好的夫妻,都懂得给亲密加一点距离。

有一部记录电影《四个春天》,讲述了导演父母的日常生活,普通平实,却让人感动。

他们会一起沿着河岸慢慢行走,会一起在天台侍弄丰茂的花草,你看着我,我陪着你,简单而美好。但更多时候,他们都是各忙各的,母亲喜欢摆弄家务,而父亲则喜欢研究音乐。

夜深了,在两个相隔的房间里,母亲裁着衣服,父亲练着歌。相互无言,却岁月静好。


夫妻间的距离太近,就没了趣味;可距离太远,又少了了解。

爱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感,给彼此都留有空间,才能在最舒服的状态下,撞见彼此最好的模样。

03

朋友之间,距离是舒适

曾有媒体对1967名受访者进行了一项关于“朋友相处分寸感”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89%的受访者会注意分寸感;

93%的受访者遇到过朋友相处没有分寸感的情况;

76%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分寸感会影响友谊。

的确,失去距离感的友谊,或许看来很亲密,但很快就会产生更大的隔阂,将双方推得更远。也许昨天还是兄弟闺蜜,今天就形同陌路,明天就变为仇敌。

查理士说:

朋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才使友谊永存。

距离产生的朦胧和模糊总能蕴藏着说不清的新鲜和温暖,而友情也在这种温暖的适度距离中产生。这样既不会有亲近过后陌生的不安,也不会有深交后患得患失的惶恐。

《庄子》有云:“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之交淡如水”讲的就是交往的至高境界:亲而有间、疏而有密。互相不苛求,不强迫,不嫉妒,不黏人,保持适度的距离,这样的友情在常人看来,就像白水一样的淡,但喝的人会知道它是清泉,历久弥香,愈发甘甜。

不随意插手,亦不漠不关心,刚刚好的友谊才是最舒适的友谊。


04

不熟悉的人之间,距离是礼貌

我们生命中的过客有很多,有些人是第一次见,也可能是就是唯一一次见面。和这些不熟悉的人相处,就算第一印象再好,也不能没有分寸。

不要试图窥探别人的隐私,说话留有余地,不能强人所难,说话不能不看时机。

伏尔泰曾经说过一句话:我完全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是我愿意用生命来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的思想方式、处事方法,这是一种礼貌的距离。


过于热情不是一个人维持良好关系的方法。

关系太远,令人生疏;关系太近,令人生厌;关系正好,令人生机勃勃。

那些活得通透的人,都带着合适的距离感,尊重对方,更加珍视自己。

就像冬天中相互取暖的那两只刺猬,既温暖又自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71#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6:09 | 只看该作者
书法三段位,你在第几段?
2019
07/14
21:00
书画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倪后瞻的《书法秘诀》一书,觉得对学书者颇有启迪,现抄录一段,让初学者坚定信心,让学有迷茫者茅塞顿开。

“凡欲学书之人,功夫分作三段。初段要专一,次段要广大,三段要脱化,每段要三五年火候方足。”


“所谓初段,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只不为之动。此段功夫最难,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处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到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无休无歇,一往直前,久之则自心手相应。”

这段话讲明了临帖要专一,坚持,还有临帖务求形式,以达到心手相应。


“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许做中段功夫,取晋,魏,唐,宋,元,明数十种大家,逐家临摹数十日,当其临摹之时,则诸家形模时或引吾而去,此时要步步回头,时时顾祖,将诸家之长点滴归源,庶几不为所诱,然此时终不能自作主张也。功夫到此,倏忽又五七年矣,此时点次段功夫。”

作者提到要用三五年入门,然后用五七年旁通诸家,并总结归纳,以备形成自己风格。


“盖终段则无他,只是守定一家,又时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写到熟极之处,忽然悟门大启,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微奥妙,我之笔底迸出天机来,变动挥洒,回头视初时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以自成一家矣,到此时又是五七年或十余年,终段工夫此矣。”

作者提出末段功夫也要五七年或更长,写到极熟自然悟门洞开,可以自成一家。


倪后瞻是董其昌的关门弟子,其书论也与董相近,我觉得这个三段论写的极好,尤真是在入门时或写到瓶颈时的那种迷茫,读此论可以让身心空灵,静心凝神。

经过这三个阶段后,便能运化自如,自在吞吐,于极熟处,传不可言宣之妙,挥洒自如,笔底一片化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72#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6:13 | 只看该作者
石开:书法表现人格,绘画讲究品位,印章看到境界
2019
07/14
21:00
书画文化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0

有人问我书画印哪一项最难,我说书法是顷刻之间的事情,印章是一小时差不多的事情,绘画是以天来论的事情,有的人要花好几天,至少也要一天,要这样来论,画是难一点,所以在拍卖会画价也就高一点,这是符合市场规则的。但是我后来想想,其实三个都差不多。写书法的人站在书法的立场上认为书法用的时间最多,画画的人认为自己花的时间最多,反正他们都自己站在自己擅长的角度来说,都要从童年、少年跟中年很长的一段时间在里头摸索,也都要花一辈子的精力。

已故的朱新建,他说过好几次,所以我印象很深。他说,做任何事情只要把所有的精力投入进去,这件事情大大小小都会获得一种成功。当然最大的成功跟小的成功,每个人的标准也不大一样。但是我后来想想,书法其实是表现人格的东西,这个很少人谈到。因为书法真正应该是以人的精神面貌作为表现的,一切要围绕着这个,其实就是表现一个人。绘画是讲究品位的事情,审美嘛。审美跟品位很有关系。印章,我想了半天,书法是人格的话,印章其实跟境界有关系。


当然这三者要做得好可不容易,中国的文化师、美术师,就这么几个人,不是每个书画家都能达到。我举个例子,上海的贺天健山水画得很好,他其实字也写得很好,但是人们不把贺天健认为是书法家。现在的画家要人们把他当做书法家,我觉得先以贺天健为例,你的字能写得过贺天健,人家都不把贺天健当做书法家,所以他书法家的门槛其实是很高,非常高。

因为我们是所谓三栖,几栖的,站在自己擅长的角度来看问题,多少都会有点偏颇。我个人觉得要做好了都不容易,要把三者都做到一流的水平,在历史上都没几个。整个历史没几个,我们这个时代才短短的十几年,也许还轮不到咱们哥们儿头上,但话是这样说,最近这几年我发现书法的跨界跨到绘画里头来,我自己有点感触,我也算是其中之一。虽然我学画学得很早,但是后来改成去学字了,我跟人家走得不太一样。后来又去刻印章刻了一阵子。书法家去画画有个长处,他对笔墨的理解,或者也不叫做理解,他对笔墨天生的一种感觉,应该是拈手即来的事情,所以有一个优势。


但是书法家去做画画经常会忘了,画画其实是技术性很强的一门事情,极强。它的技术性不亚于书法,书法的技术性带有惯性,是不断重复。绘画的技术性是变化的,但你要是在绘画里头技术性没掌握好,就像我们作为书法家的话,去看有些画家也在那边写字,你就知道什么水平。某某人比如说他最近经常写字写对联,你会心里很不屑的样子。你换位思考,人家画画的看我们书法家闯到画家里头,他也许也是同样的感觉。你要是做不到到位的话,他就认为你这个太潦草了,这个时候就像到卡拉OK不会唱歌的人随便……

比如说像我这样五音不全的,在那里喊麦不是闹笑话了吗?人家会把所有的,哪怕一点点小的成就都归零了,全部归零了,你刻什么印章。你敢喊麦,你也不知道天高地厚。你要是有这胆量,在大庭广众之下喊麦,不是把你已有的一些成绩全部归零,所以书法家要闯到别的领域去做的时候,要闭门下一点真的工夫,要做出真正自己觉得或者也经过同行或者画界的人来鉴定一下,你这个是不是达到一个画家的基本水准。


当然目前的画家也颠三倒四,也不见得都好。但应该要有基本水准才拿出来,我觉得这个是很迫切的,是个很重要的,要不然让人家看轻了。本来我们在经济领域竞争的时候,书法家就站在劣势的地位,会被人家看轻。我就说到这里。


石开,1951年生于福州。职业书画篆刻家。曾任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篆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北京印社副社长。1998年迁居北京,曾在北京画院、中央美术学院、人民大学、荣宝斋画院等举办讲座。获第七届AAC艺术中国年度影响力艺术家称号。出版有个人书法篆刻作品集多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73#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6:21 | 只看该作者
王阳明龙场悟道:一个顿悟的瞬间
2019
07/14
20:28
王阳明心学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

作者:聚丰园吴彦祖

来源:王阳明心学读书笔记

原标题:龙场悟道

“给自己做一口棺材吧”,三十七岁的王阳明对自己说。

明朝的人均寿命,排除婴儿早夭,大概只有40-50岁,王阳明17岁结婚,混到今天这步田地,人生过半,已经是万念俱灰,生无可恋。

虽然他出生在浙江余姚的名门望族,父亲王华中过状元,是南京的吏部尚书,但反观自己呢?可以说一事无成。年少时候,不喜功名,一心立志要做圣人,居然闹出过新婚之夜落跑的大笑话,第二天被人发现在一个道观里和老道畅谈,完全忘了自己新郎官的身份。在父亲的鼓励加胁迫下,读书考科举,过了乡试之后,两次不第,到第三次,二十八岁了,勉强中了进士,又混了几年在工部封了一个小官,官场之路还没走几步,就因上书替言官戴铣说话,得罪了大太监刘瑾,被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刘瑾记仇,派人在路途中追杀王阳明,他还是靠着冒充投河,明死暗生,才捡回了一条命。

好不容易到了贵州龙场一看,彻底傻眼,当地环境恶劣,“樟毒流行”。本地苗人,语言不通,能通官话(汉语)的,都是“中土亡命”之徒,以逃犯、流氓、人渣为主。在这样的环境生存了一段时间,王阳明已经放弃了财富、地位、放弃了一切,“唯有死生”这一关过不去。


图:今日贵州已经美不胜收。2017.8.26摄于黄果树瀑布。

有一天,他看到一个汉人从驿站经过,是一个吏目(很小的文官官职),随从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他儿子,一个是仆人。过了几天,这三人竟都死在了离驿站不远的蜈蚣岭。王阳明携仆人去将这三人埋葬,并写下词句,悲人及己,他随后给自己做了一口石棺材,彻底把死生也看开了。也许对于他现在来说,生存、还是毁灭,已经不是一个问题,因而这二者对他来说没什么区别了。

彻底无助的王阳明,四顾心茫茫,此时此刻,他正处在人生的最低谷,倒霉的至高峰。

今天,面对极端的逆境,有的人会选择逃避、吸毒,有的人选择报复社会,有的人会放弃自己。但是500年多前的王阳明,选择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是圣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办?(圣人更何?)

这个问题,是年轻时候梦想的火苗,虽已微弱无比,但并未熄灭;这个问题,像一粒种子,在满目疮痍的龙场驿,从王阳明内心深处发芽出来。

年轻时候的圣人追求,在哪里呢?

朱熹说了,格物致知。王阳明曾对此深信不疑,21岁中了乡试的那一年,在浙江老家的院子里,盯着竹子看,想要从这里面格出理来,但是看了一个礼拜,没明白什么道理,反而把自己给“格”病了,倒下了。


图:这竹子不是挺好看吗。2018.3.31 摄于杭州。

后来阳明先生“遁入佛、老”,想在释、道中寻求圣人之理,可以说颇有心得。32岁在杭州养病,听说有一高人在寺庙中,终日闭目养神,不看不听,已经三年了,众人皆以为得道。阳明先生去说了几句,这位痴僧睁开眼睛,张口说话,第二天直接就卷铺盖回家,去看望老母亲了。

王阳明还是不满意,不知道圣人之道到底在哪里。对着极度贫瘠的外界环境,陷入越来越深的踯躅。理,不在竹子,也不在佛老,不在外界,那在哪里呢?还能在哪里呢?有一天,王阳明躺在自己做的石棺里面,沉沉思考这个问题。突然之间,仿佛在暗夜里被闪电突然击中,仿佛乍现的灵光点亮夜空,他悟到了这个奠基了整个心学体系的基本原则,理,非在外物,不就是在我们心中吗?在这个漆黑的子夜,躺在石棺里的王阳明,发出天叹: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


图:贵州,荔波,小七孔。摄于2017.8.28

这一瞬间的王阳明,用一个顿悟的瞬间,打通了人生全部的经历,点亮了内心的明灯;过去的苦难,都显示出意义;未来的路途,都指明了方向!

这一瞬间的王阳明,仿佛在菩提树下开悟的乔达摩悉达多,苦修六年终于证道;这一瞬间的王阳明,又仿佛在澡盆里泡澡的阿基米德,一不小心发现了浮力定律!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一切道理,不假外求!这就是心学的三大支柱之一的“心即理”迸发的瞬间,而另外两个支柱“致良知”,“知行合一”,某种程度上也是基于心外无物这一道理才能阐发。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在多少年之后,对着满堂的学生,王阳明仍然会回忆起龙场的那个夜晚,划破心灵夜空的那道闪电,把他的哲学思想,带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境界,留传后世。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作者:聚丰园吴彦祖

来源:王阳明心学读书笔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74#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7:44 | 只看该作者
一日禅:真正的享受是安闲
2019年07月15日 08:18:03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12人参与9评论
ä¸Šä¼ å¤±è′¥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摄影:谢远琨

其实真正的享受是安闲,而最大的享受是身心平安,并不是在于物质上的丰富或是贫乏。适当的休闲可以让自己的身心舒畅,呼吸的空气是新鲜的,还有生活的气氛是轻松的,生活的步调是舒服和谐的,这就是真正的悠闲生活。会享受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75#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7:53 | 只看该作者
社评:透过增速放缓看中国经济的全局
2019-07-15 14:59 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
182参与
  中国上半年经济增速6.3%,其中第二季度增长6.2%,这是27年以来的最低季度增速,在中美贸易战前景扑朔迷离的时候,这个数据给人的第一感受是有些沉重,中国经济增长在持续放缓,下行压力不见尽头,如果固定在这样的视角,形成这样的思路,你就会越看越悲观。

  我们曾经习惯了8%左右甚至两位数的高增长,6.3%所带来的心理感受的确会是不一样的。但是无论百分之几,说到底是用来生活的,而不是用来宣传、炫耀的。我们可以说,6.3%,哪怕6.2%,甚至再低一些,拿到世界上去看也很不错,在主要经济体中依然遥遥领先。但这样的对比并非老百姓最关心的。

  中国政府近来再次强调,不会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因为中国经济需要健康发展,强刺激能把数据变得更好看,但那样做为了什么?要给谁看?老百姓要的不是数据,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质量。



  中国经济正在开展由政府主动调控推动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根本方向就是以人为本。在生活中我们能够清晰感受到这种转型带来的影响。首先我们看到污染在减少,经济发展的生态化原则越来越强。与此同时消费在经济动力机制中越来越占据中心位置。

  公平也受到全社会的共同重视,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成为重要的政策导向。这些年保姆、护工等底层工作收入的增长都处在最快的行业,腐败等导致不平等的因素受到强有力遏制。

  在经营领域,过去的一年保护民营经济再次成为政策的突出取向,小微企业尤其受到扶植。虽然贸易战加剧了,但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在政策层面形成新的突破,中国对各类企业的营商环境都在改善。

  这几年中国的GDP增速一直在缓慢下降,但GDP的含金量却持续上升,与人们过好日子的对应度越来越高。中国的自然环境和城市治理水平都在提升,传统经济模式向新经济模式的转化很快,老百姓生活的面貌加速变化,我们身边的中国不是停滞的,从城市的样子到手机端上提供的服务都呈现良性变化的趋势。

  我们有过经济过热的经历,不管有没有用的东西,先建起来再说,资源消耗和污染都很严重,腐败渗透到大量环节,很多地方拆了建,建了再拆,虽然GDP数据很高,但它不可持续,且存在与改善人民生活错位的大量浪费。中国经济这些年的调整大方向无疑是正确的,我们的生活正在更高的质量上被再造。

  当然了,经济下行压力毕竟是重大挑战,尤其是下行的趋势不见缓解,这是中国各级政府必须严肃面对的。

  调整中的中国经济是否有可能实现更高一点的增速呢?我们认为不应放弃对这种可能性的积极追求,而应当保持这样的自我鞭策,为此就要多想办法。比如现在许多地方都在兴起“夜间经济”的建设,这就应被认为是对经济新空间的开拓,我们希望这方面的思路不妨更大胆些,不要自设禁区。另外很多大城市汽车限购,这样的限购世界很少地方有,中国各大城市能否换个思路舒缓城市的拥堵呢?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原则必须坚持。然而目前的限购政策压制了很多正常购房需求,各地的房地产治理能否做得更加精细,从而使那些住房而非炒房的需求得到满足呢?

  高质量的发展不意味着对经济活动的“高档化”追求,高质量的含义应该是与人民过美好生活愿望的对应度更高。城市管理不能追求高大上,而应当把人们的方便、安全和舒适放在首位。秩序、多元和自由应当在城市里有机统一,而要避免只重其一而不计其余。

  中国经济潜力十分巨大,老百姓的生活还有很多重塑空间,它们是这些潜力的核心内容。发达社会已经缺少这样的空间,很多落后且缺少秩序的国家没有那样做的能力。中国因此是经济前途最光明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但潜力归潜力,把潜力尽可能充分地释放出来,落实中国经济的这一使命任重而道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76#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18:41 | 只看该作者
通过研读经典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2019年07月15日08:02    来源:光明日报

原标题:通过研读经典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提高科学思维能力·③辩证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2019年第1期发表的重要文章《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出:“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这段话深刻指出了增强辩证思维、提高驾驭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的重要意义。而要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最根本在于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在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中努力提升。

1.加强哲学理论学习,掌握辩证思维的规律

《周易》有言:“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哲学和自然科学具有不同的思维特征,哲学是在“问道”,自然科学旨在“求器”。辩证思维作为哲学思维的核心内容,旨在寻找万事万物背后的对立统一关系,因此,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就要加强哲学理论学习,掌握辩证思维的规律,养成辩证思维的习惯和自觉。

第一,通过哲学理论的学习,树立万物“无独必有对”的世界观。正如《周易》所言:“一阴一阳之谓道。”又如《道德经》所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和其对立面相对而存在的,并不存在独一无二的绝对存在,有上就有下,有前就有后,有善就有恶,有福就有祸。这是辩证思维的一个基本规律。张载提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程颢指出:“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程颐也说,“天地之间皆有对”,“道无无对,有阴则有阳,有善则有恶,有是则有非,无一亦无三”。可见,存在着的客观现象都是对立相争的,万物的对立是普遍的、自然的,不是某种安排的结果。我们通过哲学理论的学习,首先就要把握辩证思维这一基本规律。

第二,通过哲学理论的学习,树立万物“孤阳不生,独阴不长”的发展观。《周易》有言:“生生之谓易。”正是在阴阳对立和转化的过程中,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才能够生生不息。《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有言:“故发长也,按阴阳之道。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二程认为,对立之间存在着彼消此长的关系,对立双方是相互影响的。“万物莫不有对,一阴一阳,一善一恶,阳长而阴消,善增而恶减。”他们认为“消长相因,天之理也”,“理必有对待,生生之本也”,即对立是万物变化的根源。正是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的交互作用中,万事万物得以生成和毁灭,不断地生长和变化。“物极必反”,一个事物的两个相互对立的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当其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双方可以各自向其相反方面转化。正如《道德经》所指出的,“反者道之动”,这是辩证思维的另一个重要规律。

第三,通过哲学理论的学习,树立万物“参差不齐”的矛盾观。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贯穿于一切过程始终。而且,贯穿一切事物全过程的矛盾不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参差不齐的。它们在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有主要矛盾也有次要矛盾,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有矛盾的次要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和解决问题时,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重点论”。同时,又不能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单打一,要兼顾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从而促进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问题的解决,这就是“两点论”。“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重点论”是“两点论”基础上的“重点论”,做到“重点论”和“两点论”有机统一,这是辩证思维规律的必然要求。

2.自觉阅读中西哲学经典,接受哲学智慧的滋养

经典是超越时空的人类智慧。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就在于它经历了历史的选择和时间的沉淀,人类的生存智慧在其中得以保存和传承。人类创造了并且在不断创造着伟大的智慧,这些智慧都凝聚在经典之中。

第一,通过阅读中国哲学经典汲取东方智慧,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早在公元前11世纪,人们在同自然作斗争中积累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阴阳学说,用相互对立的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来说明天地万物的产生和变化。例如,《易经》中讲的“八卦”以及以两卦相叠演为六十四卦的学说,就是从正反两面的矛盾对立来说明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孙子兵法》提出了一系列矛盾的概念,如强弱、胜败、虚实、利害、众寡、得失、安危、贵贱、赏罚、劳逸、迂直、巧拙、速久、险易、多少等,指出“五行无恒胜,四时无常立,日有短长,月有死生”。这些矛盾的方面具有既对立又统一,既互相排斥各具相反的属性,又互相依存的矛盾关系和矛盾演化。另外,《易传》《黄帝内经》《论语》《中庸》《韩非子》《墨经》以及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王夫之等的经典著述中都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都需要我们从中汲取辩证思维的哲学智慧。

第二,通过阅读西方哲学经典汲取西方智慧,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提出过丰富的辩证法思想,《理想国》《形而上学》等著作中,以各种方式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规律。文艺复兴运动以后,从康德到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把辩证法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特别是黑格尔在《逻辑学》《精神现象学》《自然哲学》等经典著作中,把辩证法作为他的哲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不仅把辩证法看作一种思维方法,同时又把辩证法作为适用于一切现象的普遍原则,把事物自身的矛盾运动规律视为支配一切事物和整个宇宙发展的普遍法则,系统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绝对精神辩证法王国。这些经典著作和论述都是我们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应该认真阅读和汲取的思想资源。

3.研读马列经典升华境界,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汲取智慧,提高辩证思维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包含着经典作家所汲取的人类探索真理的丰富思想成果,体现着经典作家攀登科学理论高峰的不懈追求和艰辛历程。阅读经典著作,本身就是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增加思想深度和训练思维方式的过程,就是培养高瞻远瞩的战略洞察力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的过程,会使我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他们崇高风范和人格力量的熏陶,从而实现自己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升华。”这深刻阐述了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进而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推动工作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例如,对于辩证法的实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2版跋文中作出了非常经典而深刻的论述:“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经典论著中系统阐述和生动运用了这样的辩证法思想。还有列宁在《谈谈辩证法问题》《哲学笔记》中对辩证法思想的系统阐述,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中运用辩证思维分析中国革命形势、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确定战略方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经典论述,都值得我们反复阅读接受其智慧的滋养。

现实中,有的人固步自封、因循守旧,思想和工作落后于客观形势的要求;有的人不按客观规律办事,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甚至蛮干、瞎干;有的人不喜欢听真话、实话,不愿意修正错误、择善而从,这些现象显然都是违背唯物辩证法的具体表现,归根结底都是因为不愿或者不敢坚持客观辩证看待问题,从而不能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党性修养,坚持一切以人民利益和党的事业为重,这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敢不敢坚持实事求是,考验着我们的政治立场,考验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始终是领导干部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一个重要体现。要做到实事求是,不仅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还必须有公而忘私和不计个人得失的品格。所以,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加强党性修养,带头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了人民利益敢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自觉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以坚强的党性来保证做到实事求是。”

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揭示了整个物质世界的本质特性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阐明了现象与本质、特殊与普遍、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诸多重大关系,树立全局眼光、提高统筹能力提供了思想武器。各级领导干部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政治上认识和判断形势、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才能视野开阔、胸襟博大,紧跟时代前进步伐,才能既抓住重点又统筹兼顾,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既熟悉国情又把握世情,克服和避免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及急功近利、目光短浅等现象,不断提升战略思维能力。”

(作者: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执笔:董振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77#
 楼主| 发表于 2019-7-16 10:25 | 只看该作者
【石门素疏】每日公报
2019年已过181+16=197天,慎勿放逸!
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业!
(一)【喜报】末学数字读书笔记《石门素疏》: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最新业绩】20190715读书笔记188页。
【最高纪录】20181015读书笔记399页。
【最近统计】 20140218-20190630共227,701页。
【吉兆瑞相】20140218-20180731共150,888页。
20190601-20190630共5432页。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相册】
https://user.qzone.qq.com/3321846717/infocenter
【统计举例】
《石门素疏》数字读书笔记:
*20140218开始,截止20190430
共有: 215,31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231
共有: 193,8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130
共有: 182,927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1031
共有: 173,341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930
共有: 165,144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831
共有: 157,776个文件。
*20140218开始,截止20180731
共有: 150,888个文件。
随缘随喜,珍藏留念!
【QQ空间】水南石门素托邦
https://user.qzone.qq.com/148578 ... 5LyIcmuiVPwd3gSCq0_
随缘随喜,珍贵日志!
【腾讯空间】鱼象鱼私人会所观音堂
截止20161012:PP35798张
http://user.qzone.qq.com/863861515/infocenter?ptsig=XIZ48CW5HXJ*x8Gf9tRvnzjt5HN6kvx2kvx1AvRw5*A_
随缘随喜,典藏影像
【百度云盘】鱼象鱼
截止20160523:PP25019张
http://pan.baidu.com/disk/home#list/path=%2F
感恩!

(二)【每日功课】
鱼象鱼说【观音堂】【大学堂】【讲武堂】
(【向阳花开】【沙门】【沙龙】【沙场】)
晨钟暮鼓,早课晚殿,
过午不食,夜不倒单,
弘法利生,三皈五戒,
勇猛精进,感恩三宝,
诗书画意,不二法门。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一朝翻开楞严后,不看天下糟粕书。
一旦登上涅槃岸,刹那舍弃般若舟。
每日抄经念佛
每日甘露施食
每日精勤笔记
每日持咒忏悔
早殿,过堂,素斋,施食,养花,禅坐,读经,笔记,药石,书法,晚诵,回向,补经,送圣,养息。感恩!

(三)【叙事诗偈】鱼象鱼说
末学乃鱼象鱼,阴鱼象阳鱼也。
一九九零年代,毕业温州大学。
荣幸回归母校,执教高中语文。
加盟民主党派,改行民革县委。
贵人扶我上马,仕途一路顺风。
鹤城镇长助理,镇一村指导员。
监察局长助理,监察局副局长。
教育局副局长,司法局副局长。
敝人何德何能,感戴组织栽培。
优哉游哉冬泳,组建青田冬协。
生活玩世不恭,沉迷灯红酒绿。
三高相伴无知,一朝卒中突发。
五行有救未死,五月住院康复。
三百善人探访,一心发露忏悔。
戒贪戒嗔戒痴,素心素食素言。
小乘大乘密乘,修行修道修心。
阴鱼仍象阳鱼,芥子还纳须弥。
感恩!
(四)【人生信仰】鱼象鱼说
温州泳友,天主教徒和平鸽一直劝敝人入教。近期其发来短信:“看来你是信佛了”。敝人回复:“去年生日那天,敝人光荣入党,故信马。”
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鄙人虽身困斗室,但精神自由。信息时代,可以畅游古今中外:远观奥林匹斯,近揽华夏蓝图。尽情神交先贤古哲,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马克思,从孔老诸子,到孙中山,毛泽东。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快然自足也!
华夏文明以儒佛道融合为特征,马克思主义在时间和空间上表现为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当前中国哲学界正如火如荼探讨马西中结合课题。这无疑也是敝人最感兴趣的。
感恩!
(五)【福慧双修】鱼象鱼说
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美丽看破了,不过是躯壳;爱情看破了,不过是聚散;名利看破了;不过是浮云;生命看破了,不过是无常;红尘看破了,不过是浮沉;人生看破了,不过是梦幻;
少看少听眼目明,少言少论耳根静,
少思少虑绝缘虑,少执少求心态平,
少争少斗少机心,少食少醉少病心,
养生之道少为贵,少去杂心留凡心。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恩众生】鱼象鱼说
阅历决定正见应用。
真正的宗教家是:明知前路艰难坎坷,但他的心理早已有了准备,不管众生对他是骂还是打,他都要心存感恩;为了弘法利生,他毫无畏惧,甚至牺牲性命于野蛮的人群中,都不埋怨,而且感激那些野蛮的众生完成了他的道念。
“弃命必死”对于菩萨行者并不为难,因为他们的生命观已超然,不惧一切磨难。
感恩!       

(六)【素食禅茶】鱼象鱼说
素食是心的修行。
向阳花开,友情供斋。
健康素食,结缘博爱!
20170331热烈祝贺芝田素食协会成立!
[早餐]麦片+红枣+桂圆+黑米粥+枸杞+白面包等
[午餐]米饭+青豆+番茄汤+花菜+胡萝卜+土豆丝等
[晚餐]南瓜焖饭+阳春面+芥菜炒饭+稀饭+玉米糊等
[点心]白面包+雪梨+苹果+麦片等
纯素:戒酒断肉,少糖少盐。
非荤食,非奶素,非蛋素。
少吃多餐,饿治百病。
食饮有节,五味清淡。
富养精神,穷养身体。
蔬菜讲究红绿黄白黑搭配,均衡营养。
20130903敝人开始纯素。
欣然品味戒定真香,已然告别“三高”富贵病。
【养生歌谣】鱼象鱼说
最好医疗是休眠,最好医药开水饮。
最好医生是自己,不治已病治未病。
【修行纲领】不足食不足衣不足眠
饥来餐困来眠,素心素食素言
修戒修定修慧,戒贪戒嗔戒痴
【参禅格言】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
一、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
二、宁在蒲团静坐死,不作人间应付僧。
三、金衣钵,银客堂;珍珠玛瑙下库房。
四、要做佛门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五、宁叫老僧堕地狱,不拿佛法当人情。
六、照顾蒲团,照顾脚下,提起正念。
七、宁动千江水,不扰道人心。
八、放开肚皮吃素菜,立定脚跟做好人。

(七)【诗书画意】向阳花开
《石门集》
石门赋
春花漫漫,秋月皎皎
夏风习习,冬雪皑皑
石门曲
人间理想,近心至真
人生理念,静心至善
人道理性,净心至美
为人修心,唯心至心
石门联
有门无门,实为石门,
翠翠殷殷处处花花果果。
大关小关,斯乃禅关,
风风雨雨在在朝朝暮暮。
石门偈
朝阳东升,暮月西沉。
夜黑犬吠,天晓鸡鸣。
石门令
采菊石门前,
悠然水南边。
登芝田春台,
享处州太牢。
观之江涨潮,
感中土盛世。
觉天大地大,
悟菊香人生。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念无常,慎勿放逸!
勇猛精进,禅悦法喜,普皆回向,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78#
 楼主| 发表于 2019-7-16 10:50 | 只看该作者
054A即将停产,48垂发的057即将登场,采用055型驱逐舰大量技术
2019年07月14日 19:32 新浪网 作者 丑哥9966
当今的世界上,中国这些年军事实力不断的提升,在空军,海军,陆军上,中国武器装备更新换代很快。中国军事实力的提升让世界各国都很关注,尤其是美国。中国近些年来的进步,常常被国外媒体称为表现海军上。中国海军欠的历史帐太多,需要补回来,因此这些年海军上中国军舰一艘接着一艘的下水,如同下饺子一般,这几年下水军舰的总吨位已经超过了美国,这些都充分的表明中国要建造一支强大的海军。虽然现在仍然与西方国家有一定的差距,随着中国建造大型军舰的技术已经非常的成熟,未来中国的海军一定能和美海军平起平坐。

054A即将停产,48垂发的057即将登场,采用055型驱逐舰大量技术

这些年,中国下水的军舰有055型驱逐舰、054A护卫舰、094型核潜艇、071型船坞登陆舰、901型补给舰等。其中054A护卫舰在中国海军中具备有很大的意义。054A型导弹护卫舰是中国海军主力护卫舰,也是中国首款具备远洋作战能力的主力护卫舰。054A型护卫舰是原有054型升级版。此型护卫舰主要担负编队反潜或编队指挥任务,截止到目前为止,中国海军已装备30艘054A型护卫舰。目前中国建造了30艘054A型护卫舰,已经开始向国外推出了054AE外贸型,对外出口,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将不会在大规模的建造054A护卫舰了。

054A即将停产,48垂发的057即将登场,采用055型驱逐舰大量技术

据悉,054A型护卫舰属于多功能护卫舰,是一种又便宜又好用的神器,造价较低,性能均衡。作战能力却却一点也不弱,区域防空能力、反舰作战能力和反潜能力都属于全球一流护卫舰的中上水平。054A护卫舰长135米,高35米,最大宽度16米,满载排水量4000余吨,采用柴动力,四机双桨、双舵,最大航速27节,巡航速度18节,续航力4000海里,自给力15天。在武器方面配备32单元导弹垂直发射系统,可搭载海红旗-16舰空飞弹及鱼-8反潜飞弹,以及鹰击83反舰导弹。此外,该舰还装备了730或1130近防炮系统,可有效地拦截来袭的反舰导弹。

054A即将停产,48垂发的057即将登场,采用055型驱逐舰大量技术

随着中国海军走向远洋,055型万吨大驱也开始相继服役,因此仅有排水量4000吨的054A护卫舰已经不满足中国海军的作战需求。因此中国将会研发全新的护卫舰,也就是057型护卫舰。有消息称,057型护卫舰排水量能够达到6000吨以上,将会采用055型万吨大驱大量的技术,比如隐形一体桅杆设计,X和S双波段相控阵雷达系统等,在武器方面导弹垂直发射单元也将增加至48个,将会大幅提升了防空、反舰、反潜等能力。

054A即将停产,48垂发的057即将登场,采用055型驱逐舰大量技术

随着中国054A护卫舰不再建造,057型护卫舰也逐渐浮出水面。据媒体推测称,057型护卫舰将采用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有望成为成为我国舰艇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据悉,采用船舶综合电力推进系统具有噪声小、占用空间少、稳定性强、可节省燃油等特点。由于该舰噪声小,能够充分的发挥反潜优势,先发现敌方潜艇。未来,随着057型护卫舰的问世,057型护卫舰远洋护卫舰将会成为航母的近身侍卫,与054A护卫舰性能高低搭配,就如同中国052D驱逐舰与055型驱逐舰形成高低搭配一样,到时候中国航母的战斗群战力将会更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79#
 楼主| 发表于 2019-7-16 12:05 | 只看该作者
什么是佛教说的三身与四智
2019年07月15日 15:54  新浪佛学 微博        我有话说(4人参与) 收藏本文     
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摄影:海琳)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摄影:海琳)
  三身四智,以前六祖答智通曰:三身者,清净法身汝之性也,圆满报身汝之智也,千百亿化身汝之行也,若离本性别说三身,即名有身无智,若悟三身无有自性,即名四智菩提,听吾偈曰: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通再启曰:四智之义可得闻乎?师曰:既会三身,便明四智,何更问耶?若离三身,别谈四智,此名有智无身,即此有智,还成无智。复说偈曰:大圆镜智性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令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如上转识为智也,教中云: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虽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转,但转其名而不转其体也。

  (摘录自《六祖坛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80#
 楼主| 发表于 2019-7-16 12:49 | 只看该作者
精神层次越高,人就会越善良
2019
07/16
06:36
国学经典智库
企鹅号
分享
评论
18

一个人层次的高低并不是用金钱来衡量的,而是自身的一种修养,换句话说层次高的人不一定有钱,有钱的人不一定层次高。

当一个人能足以包容所有生活的不愉快,能专注于自身的责任而不是利益时,那么他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也是最善良的人。

一直以来我们都有一个误区,总是喜欢用金钱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觉得只要有钱的人就属于高层次的人,这是极其错误的,因为相比较精神层次,物质层次根本没那么重要。

一个高层次的人和自己的善良是成正比的,遇到事情,他们会传递自己的善心,这些并不是他们刻意去做的,而是内心最基本的选择。


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就是黄金。”

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

一个人的精神层次越高,心理越是健康,内心也越善良,不会因为别人的看法而轻易改变自己的本性,在对人上他们微笑、喜悦的表情会越多,他们的人生也会活得更快乐。

当一个人能足以包容所有生活的不愉快,能专注于自身的责任而不是利益时,那么他就站在了精神的最高处,也是最善良的人。

善良是一种本性,但更是一种选择。

越是精神层次高的人,他们的综合素质也更高,也更加善良,因为他们明白,上天让善人成为善人,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

精神层次越高的人,格局也越大,遇到事情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责任而不是利益,这是他们内心最基本的想法。


精神层次高的人,做事绝不会出于欲望和功利,他们没有被其蒙蔽双眼,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传递自己的善意,是一个充满善良的人。

而精神层次低的人,只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们做的事情大都是损人利己的,内心更不会充满善良。

当我们遇到一个愿意无偿传递自己善良的人,那么一定要珍惜,因为这是一个精神层次极高的人,能与他们做朋友,是我们的幸运。

米列说:“越是善良的人,越觉察不出别人的居心不良。”

精神层次高的人,越善良,他们的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也非常优秀,他们的善良也终将会得到别人的敬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17 13:21 , Processed in 0.046701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