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灸、拔罐、刮痧、艾灸非常红火,不过,这些中医治疗方法,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1.针灸当心晕针 针灸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在疲劳、精神过度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孕妇慎刺,一般妊娠前3个月禁刺,以免引起流产。在月经期间,亦不应针刺。如果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也不宜针刺。 有些人在做针灸时会出现头晕、多汗症状,其实这就是医学上的“晕针”,晕针症状还包括在针灸过程中突然出现的心慌、恶心、面色苍白、四肢发冷甚至晕厥等现象。如果出现晕针,要及时通知医生,一般在立即起针并平卧休息后可恢复正常。专家建议,应避免在紧张、体质虚弱等情况下做针灸治疗。如果晕针是因为饥饿、疲劳引起的,建议先休息,适当进食。 2.拔罐也会“晕罐” 拔罐可以逐寒祛湿、疏通经络、祛除淤滞、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拔毒泻热等。很多人已经习惯于在腰酸背痛时去拔个罐,有的人甚至自己在家拔罐。 专家提醒,拔罐并非人人适宜。拔罐的主要治疗功效是祛风散寒和活血化淤,对于以疼痛为主的颈椎、腰椎疾病来说,通过拔罐来疏通脉络,效果比较明显。但对于一些慢性疲劳和出血性的疾病、急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如患有心脏病、皮肤损伤的人,以及孕妇、女性月经期、醉酒后及年老体衰的人,都不宜拔罐。 拔罐疗法的体位应保持局部平坦、松弛,且能保持一定时间。因为局部肌肉紧张,不利于吸拔,而变动体位又会造成罐具脱落。在不影响取穴的前提下,一般多选卧位,易于固定操作,罐具也不易脱落摔碎。 另外,和针灸时会发生“晕针”现象一样,拔罐也可能出现晕罐的情况。据了解,晕罐也是一种血管抑制晕厥。其发生率虽无针刺高,但也绝非罕见。临床表现和晕针类似,如头晕、胸闷、恶心欲呕,肢体发软,冷汗淋漓,甚者可出现瞬间意识丧失等。因此,应引起充分重视。 3.刮痧注意保暖 刮痧适用的疾病范围比较广,但效果是因人而异的。如咳嗽、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腹泻、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痛经、小叶增生、头痛、食欲不振、牙痛、鼻窦炎等,都可以采用刮痧疗法。但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患以上疾病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建议采用综合性的治疗方法,而不能单纯依靠刮痧。 专家提醒,不建议在骨头部位进行刮痧,如脊椎如果力度掌握不好易受伤。太阳穴周围血管分布密集,也不建议自行刮。小孩子皮肤比较嫩,因此不建议上小学之前的孩子刮痧。另外,过饥、过饱、过渴、过分疲劳、醉酒等情况下也不要刮痧,可在饭后一小时刮痧。 刮痧治疗时应避风,注意保暖。室温较低时应尽量减少暴露部位,夏季高温时不可在电扇处或有对流风处刮痧。否则不但影响刮痧的疗效,还会因感受风寒引发新的疾病。 刮痧治疗会消耗部分体内的津液,刮痧后最好喝杯热水。 刮痧后不宜立刻洗澡,需等皮肤毛孔闭合后再洗浴,一般建议刮痧后3小时再洗。 4.艾灸要掌握度 艾灸主要是借助艾条燃烧后产生的温热刺激,作用于人体表面的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对经络系统的良性调节作用,起到疏通经络、温通气血、扶正祛邪的作用。 艾灸四季皆可进行。不过,在使用艾灸前,要先到正规医院辨识体质,听取医生的建议,选择适合的艾灸部位和适宜的灸治时间,而不是盲目在家自己艾灸。 艾灸要掌握“度”,以感觉舒服为宜。如果艾灸后感觉不舒适或是心烦躁,则需要停一段时间。艾灸时不要受凉,也不要在密闭的空间内长时间艾灸,尽管艾叶本身无毒,但是艾烟的浓度过高,长期密闭对呼吸道有不良影响,同时对眼鼻也有刺激。 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或孕妇、传染病、高热昏迷等人群不宜艾灸。施灸时要思想集中,以皮肤红晕灼热为佳,一般最多不超过一小时,特别要当心脸、颈、手臂等部位避免灼伤、烫伤。艾灸后不要马上用冷水,多喝温开水,以助器官排出毒素。此外还要注意施灸时间,一般不要在饭前空腹和饭后立即施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