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天津老知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知青书屋 《牛背安眠好》第十八页

  [复制链接]
201#
发表于 2015-4-27 14:01 | 只看该作者
手艺人难有传承人

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2#
发表于 2015-4-27 14:17 | 只看该作者

后生可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3#
发表于 2015-4-27 15:16 | 只看该作者
文化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4#
 楼主| 发表于 2015-4-27 16: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4-27 16:36 编辑

谢谢幽默的大圣、高知的篮板、英勇的水上步兵。

加分鼓励

(欣赏一下过去的一切,有出处有故事,老知青)


人生若白驹过隙,忽然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5#
发表于 2015-4-27 17:55 | 只看该作者
手工制作是一种传承,其深邃的内涵,内在的品质是根本。你像泥人张的作品,泥塑“中国梦娃”就很有代表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09: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6-4 15:39 编辑


150508“东方茶花女”张权的悲情人生
2012-02-25
  在抗战时的重庆,她就作为出色的女高音歌唱家而闻名,她是著名声乐家黄友奎的高足,傅雷大师也给了她艺术的滋养。1942年,她毕业时的一场个人独唱音乐会,轰动山城,一下子成为大后方音乐天幕上熠熠发光的新星。那晚她唱的全是外国歌曲、法文的、英文的,其中有一首俄文歌曲《夜莺》,听得很多听众拭泪。然而,她的命运如同著作中的“茶花女”一样悲情。她就是被称为“东方茶花女”的张权。
  
张权自幼就酷爱音乐。初中毕业后,张权不顾家庭的反对,毅然投考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以下简称“国立艺专”),被高分录取,成为国立艺专音乐系钢琴专业的一名学生。
林风眠任校长的国立艺专,是当时国内出色的艺术学府。每个系都有优秀的师资。音乐系的马巽老师来自沙俄宫廷,是位男低音,也是位合唱指挥。他发现张权的嗓音极为出色,劝她转到声乐专业兼学钢琴。从此,这个在音乐路上蹒跚学步的学生,由名师雨露的灌溉,一步一步成长起来。
为了提高艺术素养,她请傅雷大师补习法文,听唱片,自学法国作品。她多方齐头并进,终于时机成熟了。1942年,她举办第一次个人独唱音乐会,有了成功的开始!
1942年,张权主演我国第一部歌剧《秋子》 秋子剧照
张权的丈夫莫桂新是广东南海人,生在天津的一个文化艺术气息浓厚的家庭,也酷爱音乐。他大张权两岁,1936年与张权同时考进杭州国立艺专,专攻油画,也同样因嗓音出色,为俄籍声乐教授马巽所赏识,劝他转到声乐系,由此,张权与莫桂新相识相知。
抗战胜利后,张权一家(当时她已生了两个女儿,即莫纪纲、莫纪岚)北上,先到天津,两人均有发挥所长的职业。
美国的独唱音乐会
但张权并不满足已有的成就,就在这时,她听说美国罗城的纳萨瑞斯学院设有音乐奖学金,遂决定去美国深造。纳萨瑞斯学院委托上海有关方面对其进行初试,听了她唱歌和弹琴,再由校方审核她的学习成绩,决定录取她,还答复她可免去伙食费、住宿费和学费,旅费和其他生活费自理。
1947年夏天,从上海开往旧金山的“戈登将军”号上,一位文静纤弱的女青年,提着一只小旅行箱,海天茫茫,形单影只。她就是要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去深造的张权。
旧金山为时两个月的短暂学习结束,检查自己的成绩,她举办了两场独唱会。她演唱泰戈尔的《诗曲》,得到的评语是“准确表达了东方人的感情”:另一首《夏天的日子》,“唱得如此出色,人们惊异”。
  1947年9月,张权进了纳萨瑞斯学院。她除主修声乐外,又选修了哲学、心理学、文学和神学,还有钢琴、音乐欣赏、指挥、作品分析、法语课,更系统地学习了许多大师的歌曲。
她坚毅的攻坚精神,加上出色的成绩,她终于得到音乐文学硕士学位和音乐会独唱家、歌剧艺术家的学衔。
面临新的选择。留在美国有优厚的待遇。舒适的生活条件。回到中国,条件自然相差甚远。但她还是选择了回祖国去。祖国对她有着巨大的吸引力。旧貌换新颜的新中国,将会是自己献身的地方。
1951年10月,张权到达广州。她与丈夫莫桂新和孩子已有五年不见,按常理她应该先回天津和家人团聚,可她却直赴北京,她要尽快为祖国作贡献。莫桂新在报上看到张权的行踪,赶去北京火车站,这才得以短暂团聚。
北京中央实验歌剧院对这位从异国归来的歌唱家进行了考试。主考三人:欧阳予倩、李伯钊、赵起扬。他们对她的评语是:“炉火纯青,声音好听。”这八个字该是恰如其分的。后面还有四个字却很沉重:“像外国人。”明明是中国人,只是唱外国歌,怎么就像外国人呢?褒与贬,使人困惑。不过她被录用了,任声乐教研组组长,艺术委员会委员。
她也知道自己的不足,那就是对民族的音乐艺术不了解,自己还不是一个完整的中国歌唱演员。为改变这种状况,她开始学习地方戏曲、民歌、传统声乐、曲艺、舞蹈等,还深入到民间去,拜民间老艺人为师。她自己认为她的表演艺术在民族化、群众化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是,还是有人议论:“她已洋化了,洋唱法不合中国的国情。”“她走的是个人奋斗的路,这是资产阶级的奋斗之路……”
她并不争辩,自觉地去接受改造。
20世纪50年代,中国陷入阶级斗争的狂风巨浪,张权与莫桂新的家庭小舟,怎能不倾覆?!
先是莫桂新遭难,被戴上了“历史反革命兼右派”的帽子,定为右派中最严重的一类。再说张权'虽是出色的音乐家,政治上却极幼稚。她的讲话,以《关于我》为题发表在1957年5月19日《文艺报》,灾祸就此临头,她成了右派,272资降三级,她不再是歌唱家,暂留剧院做杂工,打扫卫生、洗演出服……
又是三年,1961年,未亡人张权被逐出北京。她带着几个孩子和丈夫的伯母,去遥远的北国黑龙江。丈夫莫桂新就死在那里的兴凯湖劳改农场。
她被下放到在哈尔滨的黑龙江歌舞团。
真没有想到,在同一体制下,已成了千夫所指的右派,在哈尔滨,她竞得到意外的看待。歌舞团领导爱才惜才,把她这个放逐者当贵客。”你才四十二岁,不能离开舞台“。她还是担任独唱演员和声乐教师。
1962年周总理接见
更有甚者,市里很快为她摘掉右派帽子,市长亲自请她和家人吃饭。这样做确实要有胆识。
张权也尽心尽力回馈领导的关爱。哈尔滨市民本酷爱音乐。无日无处不听到琴声与歌声。维也纳有音乐节,布拉格有音乐会,于是她向省市领导建议,何不办“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她的话立竿见影,当年夏天,“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就办起来了,全城为之轰动。这倾注了张权不少心血。
说来使人困惑不解,有右派“冠冕”的张权,仍保留全国政协委员身份。她自己说是周恩来的呵护。
1962年,她到京开了十三场个人独唱音乐会。有一次,大“右派”罗隆基也去了,张权每唱一首歌,罗都鼓掌。演出中休息片刻,罗双手捧花奔向后台。他后来对章伯钧的女儿章诒和说:“我去,是为了张权,不是为了音乐。她与我是朋友,都是留美的,又都是右派。她的丈夫还把一条性命丢在了东北。舞台上,观众只是觉得她光彩依旧,无人念及她的人生坎坷。人呀,没有经历一番痛苦,便不能了解心的创痛。”
回哈尔滨后,张权越发努力工作,“改造”自己,以为可以从此走上坦途。哪知1966年“文革”的罡风恶浪又疾卷而来。丧失人性的造反派对她进行了数十次的抄家,数十次的批斗殴打,使得她重伤致残,瘦弱的身躯只有四十公斤。
1976年,十年浩劫终于到了尽头,“四人帮”垮台。“文革”后的首次“哈尔滨之夏音乐会”,张权与女儿一起出现在舞台上放声歌唱。
两年后,张权的“右派”问题得到平反。莫桂新也获平反。
张权告别哈尔滨,回到北京。
在北京,她主持北京市音协工作,在北京市歌舞团当艺术指导、演员和声乐教员。
“东方茶花女”回来了!她又演《茶花女》选曲了。虽然赞颂依然,但她心里明白,毕竟衰老无法抗拒。20世纪70年代末,她告别了舞台。
尽管已告别舞台,甚至身患绝症,但她一旦恢复健康,又忘我工作。1992年12月,她去深圳参加第一届民族声乐比赛任评委,每天工作十二个小时,健康人都支撑不住,何况是病人,结果旧病复发,她又住进医院。
1993年6月16日,张权终因肺癌扩散而病逝,享年七十四岁。6月28日,人们在北京西什库天主教北堂举行六品追思亡灵弥撒。张权的遗体与莫桂新的遗物一起火化,合葬在颐和园后的天主教墓地。
注:
张权江苏宜兴人。1936年拒绝家里学医的决定,投考了国立杭州艺专,主修钢琴,后从俄籍教师马巽(marshin)学声乐,打下良好的声乐基础。1937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声乐系,师从周淑安、黄友葵。1947年赴美国纽约罗城纳萨瑞斯学院。1949年入罗城大学伊斯特曼音乐学校研究生院学习声乐。1951年获音乐硕士学位和音乐会独唱家、歌剧演员称号。
1951年回国,先后在中央实验歌剧院、黑龙江省歌舞团和哈尔滨歌剧院担任独唱和歌剧演员……
她声乐造诣很深,擅长演唱西洋歌剧及艺术歌曲,曾在《秋子》、《茶花女》、《兰花花》等多部歌剧中饰演主角。也善于演唱中国的艺术歌曲,如《我住长江头》、《玫瑰三愿》等。撰有论著《我的声乐学习》。
张权小传
2012-12-27 03:04:29作者:萧萧
 
    张权(1919—1992),中国女高音歌唱家,江苏宜兴人。声乐造诣很深,擅长演唱西洋歌剧及艺术歌曲,曾在《秋子》、《茶花女》、《兰花花》等多部歌剧中饰演主角。也善于演唱中国的艺术歌曲,如《我住长江头》、《玫瑰三愿》等。

    1936年拒绝家里学医的决定,投考了国立杭州艺专,主修钢琴,后从俄籍教师马巽(marshin)学声乐,打下良好的声乐基础。1937年入上海国立音专声乐系,师从周淑安、黄友葵。

    1942年,毕业于重庆国立音乐学院并留校任教期间,主演我国第一部歌剧《秋子》,轰动山城。1947年赴美国纽约罗城纳萨瑞斯学院。1949年入罗城大学伊斯特曼音乐学校研究生院学习声乐。1951年获音乐硕士学位和音乐会独唱家、歌剧演员称号。

    1951年回国,先后在中央实验歌剧院、黑龙江省歌舞团和哈尔滨歌剧院担任独唱和歌剧演员。1978年任北京歌舞团艺术指导和声乐教师。1981年调入中国音乐学院。1982年任副院长。1983年任教授、声乐硕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三、四届理事、常务理事、北京文联副主席,北京音乐舞蹈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和北京分会,表演艺术委员会委员、主任,中国音乐学院歌剧系教授。撰有论著《我的声乐学习》。

    1981年任巴西里约热内卢国际声乐比赛评委。

转自上海二舅哥(现年83岁)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5-8-13 11:42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刘建华 + 2 神马都是浮云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3:54 | 只看该作者
淇天大圣 发表于 2015-5-13 13:50
谢谢
拜读了

谢谢大圣,晚上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8#
发表于 2015-5-13 16:47 | 只看该作者


      谢谢老师的介绍,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0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21:09 | 只看该作者
感兴趣的人,有文化的人都点了,谢谢求知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0#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15: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6-6 15:47 编辑

值得一看的视频:《侣行》

太感人了!一定要看!



       央视在总结2013年中国人向世界深度、广度进軍的有影响的人物除宇航员登太空外,还有北京名叫张昕宇、梁红的一对情侣。他们用180万欧元自购帆船、自驾帆船环球侣行,历经千难万险,实现了儿时的自驾帆船,北极求婚、南极结婚的理想。
随他们的侣行,国内外约有上亿网民关心他们的命运。今年2月,这对相恋20多年的情侣终于到达南极,在南极长城站前举行婚礼,由优酷网在网上直播,其间德国总理等五国政要,发来了贺词。
前段时间,我们天天看优酷网上的《侣行》系列视频,看到他们途经晕船、船漏、淡水及柴油用尽、海上风暴巨浪等困难,在两个荒废的苏、美軍事基地小岛上寻找淡水与柴油、在日本的一个小岛上补船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实现了浪漫的目标。
而且,他们不但到了世界最冷地方奧伊米亚康,在户外露营。还到南太平洋的瓦努阿图岛马鲁姆活火山,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中国人第一次站到了岩浆的边缘上;他们还到荒废的乌克兰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逼近封存的核辐射石棺材;他们还冒生命危险寻访了索马里恐怖之都摩加迪沙,在墨西哥潜入玛雅人的古井,寻找玛雅人的头骨……
他们改变了中国人赚了钱就是为了买大房买豪车的单一理想……而开始做自已更喜欢、更有意义的事……
德国总理安格尔.默克尔给他们祝福是:爱情不是终日彼此对视,爰情是共同瞭望远方,相伴侣行,祝福你们前路一切安好!
中国人的价值观在悄悄地改变……
     如有空闲时间,这一系列真实的纪录片非常值得一看。可先登录优酷网站,搜索侣行或通过旅行栏目,即可找到《侣行》系列片,共有第一季(115集)和第二季(150集),其它视频网站也有转载。

学习吧,深思吧,行动吧!(天津老知青)

点评

赞一个。  发表于 2015-8-13 11:38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7 收起 理由
骑游缘 + 3 真给中国情侣增辉!
渤海河 + 1 赞一个!
蓝色海湾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0: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5-13 10:02 编辑


追思著名歌唱家张权
2013-01-17 20:59:26
作者:梁和平
    在30年多前的那样一个特殊年代(政治喧嚣、人性苍白),要想寻觅到一个能与自己艺趣相投、心灵相通的人真是太难了。但有一位在我成长中给予过许多精神支持与艺术帮助的忘年知己使我终生难忘。她——就是因特殊时代而经历了特殊命运的:从北京被下放到东北边陲城市哈尔滨的一位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权。
    期待与见面
    “当我幼年的时候,母亲教我唱歌。……”‘假如我的歌声能飞翔,飞到那遥远的地方带着我对你的爱情,飞向远方!……”“啊!花园,我的花园,绿油油的花园,你为什么早开花?又为什么早凋谢?……”就像在涂炭的废墟中,一堆倒塌的房屋残骸上突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黄莺,倾情地唱着它心灵最深处的歌。
    1971年的一天,当我第一次偶然从元炯子老师(原哈尔滨师范学校的音乐老师)那儿听到由她自己偷偷珍藏(文革期间)的一张密纹唱片中所放出的这一首首歌时,我完全被这些歌,或者更准确地说是被演唱这些歌背后的歌者那诚挚、深情、温婉所深深地打动了。是什么人唱出了这么让人心动、沉醉的歌?……从元老师那由衷敬佩的口中,我开始渐渐地熟悉了一个让我终身不忘的名字,她就是: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权。就是她,这位无论在艺术或是人格上均让人敬重的歌唱家,在我生命中第一次刻下了重重的一笔。从此,我便想往并期待着能有幸与她结识、交往。
    1973年的一天,经朋友介绍,我终于结交了仰慕已久的张权阿姨。当我第一次来到哈尔滨市道里区的张姨家时,我带着激动而又紧张的心情想象着各种与张姨见面后的情景:她会理睬我这么一个小辈吗?她会不会是一位不苟言笑的严肃师长?她能成为我在艺术上的知己吗?
    当张姨的三女儿把我带到屋内并引见到张姨面前做介绍时,我首先说到:“张姨您好!见到您太高兴了!”张姨马上说:“和平你好!听介绍说你在音乐上的造诣,对音乐的态度和感觉也很好,很高兴你来我家,我们今后可以多在一起聊音乐。”就这么几句话,我突然觉得时空变了。来时的所有疑虑一下子烟消云散,似乎我们不是初次见面,甚至也从没有过第一次见面的感觉,我们早就相识了。我接着说:“我听过您的唱片,唱得太好了,我太喜欢了!”只见张姨眼睛突然惊喜地一亮马上问道:“是吗?你是从哪听到的?”我说:“是我的一个老师珍藏的唱片。”这时,张姨无不遗憾并感慨地说:“不瞒你说,我自己都没有这张唱片了……文革都被毁了。你能从那位老师那把它借来我们在一起再听一下吗?”我马上说:“当然可以!”
    聆听与倾谈
    没有多久,张姨的这一点愿望便得以实现了。我从元老师那借来了这张宝贵的珍藏,并将它带给张姨。当张姨接过这张让人感慨而又心酸的唱片时,我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直到今天我才更加深深理解的目光:那目光中没有恨、没有怨:有的只是她深邃的爱与安详。我们在一起重新地聆听着这唱片中的每一首用心所演唱的歌曲。一边欣赏,一边倾听张姨讲述着这唱片背后的故事。
    艺事一:【声音里要有内容】
    《假如我的歌声能飞翔》是一首由雨果作词、雷纳尔多·汉作曲的法国著名艺术歌曲。从第一次听张姨演唱这首歌到今天都是我最为钟爱的歌曲之一。在张姨所演唱的这首歌中,我第一次真正地感受到了什么是音乐背后的空间、内容和世界。天下嗓子好的、漂亮的人有的是,但在声音里能唱出更深情感的人就太少了,而张姨却是这其中之一。譬如这首歌的其中两旬“……飞向远方”及“……飞到远方”的一句长音“方”字声中,真的就把你带到了生命中不尽的远方。当我同张姨说到此种感受时,张姨笑着说:“你的这种感受非常对、非常好,这正是我所要表达并希望人们能感受的。……作为一个歌者.不能只把音唱准了、声音唱漂亮了就算完成任务了。更重要的是,要把歌中的内容及内涵真正地表达出来。因此,我们要求声音里一定要有内容。不能只是把声音控制好、气息控制好就算完事了。这离我们要表达的音乐还差得远呢!”
    艺事二:【翻译要朴实】
    《母亲教我的歌》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创作的一首著名的艺术歌曲。该曲以极具情感的词曲内容而闻名于世,其感染力堪称经典。在听张姨演唱这首歌之前,我就曾听过无数遍由另外一位著名女高音歌唱家高芝兰所录制的78转唱片,很让我感动。显然,两位歌唱家的演唱风格与音乐处理,都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诠释。然而还有不同的,就是在这首歌词译配上的另见感情。高芝兰所演唱的歌词是由著名外国歌曲翻译家尚家骧先生译配的:而张权所演唱的歌却是她自己译配的。譬如尚家骧译配的词是:“……母亲教我歌唱,……隐约闪着泪光。”张权译配的则是:“……母亲教我唱歌,……隐约闪着眼泪。”当我问及张姨这不同的译配之区别和含义是什么时,张姨说:“这首歌尚先生译配得很好,只是诗意稍浓了些。而我在唱这首歌时,更希望表达和传递的却是一位做母亲最真实的感受。因为我有过这一切的亲身体验。”
    艺事三:【有些歌很难翻译】
    《罗列莱》是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为德国诗人海涅的诗《罗列莱》所谱写的艺术歌曲。在这张由张姨演唱并由中国唱片社录制的唱片专辑中,《罗列莱》是唯一一首未被翻译的歌。当我问及为什么这首歌没被翻译时,张姨解释说:“当我在中国无论演出还是录制唱片,我都希望全部将外国歌曲翻译过来演唱:这样便会有更多的人能听懂歌词和内容。但有的歌曲确实非常难翻,《罗列莱》就是这样。我试过翻译,但总觉得唱起来不对、不舒服、不能把原曲的词义很好地表达出来。因为这首歌的曲调跳动比较大,词如果配不好的话,听起来会很别扭。所以最后我还是放弃了翻译这首歌曲的念头,只唱原文。”
    修养与境界
    每当回忆起与张姨交往的岁月镜头,给我留下印象最深之一的就是:每次去看她,她都是坐在哈尔滨道里区的那幢旧俄式住宅里的一把旧躺椅上,静静地翻看着她那永远都看不尽的书。她曾说过许多让人受益的话:“作为一个歌者,如果论及嗓子条件来,很多人的条件都比我好:但我却不是靠嗓子来唱歌,而是靠心来唱歌。而心又在哪里?心就在我们直接的人生经历和平时所间接读到、听到、看到并理解到的文学及其它的艺术作品中。”“对于一个歌者来说,不唱则已,只要一张口,就必须拿出最饱满的热情,无论在什么环境或什么地方。”大概有两种艺术修养值得界定:一是知识修养,二是人格修养。二者只有其一的人恐怕不够大师资格;而只有二者兼具的人,也许才能真正被人们称之为艺术大师。张权阿姨便是这真正艺术大师中的其中一位。
    在经历了长达近20年的艺术家“再教育”之后,终于迎来了打倒“四人帮”,“文革”的彻底结束。张姨在中央的一些关心她的领导们的帮助下,终于被落实政策,于1 978年再度返回了阔别已久的首都北京,并被分置在“北京歌舞团”任团领导及艺术顾问、艺术教员等职。我们在分别了一年多后(我是1977年进入中央乐团的),又可以继续交往并探讨艺术了。她只要在做什么有意思并值得去看的事情,准会通知我去。
    记得大约在1979年左右,张姨要为当时非常著名的来自广州的女高音歌唱家邓韵上课(邓韵准备在北京开独唱音乐会),她通知了我去观看。在听完了一首首邓韵所演唱的外国歌剧咏叹调时,客观地说,在那样一个特殊的政治运动刚刚结束时,能有人马上来开这样的独唱音乐会并演唱这么多的外国咏叹调实在难得。正当我在为邓韵难得的演唱暗暗赞许时,只见张姨用她特殊的长辈身份首先由衷地赞赏了邓韵的演唱,继而用认真、严肃、诚恳、深切、耐心的口吻问到:“你对这些歌剧背后的历史背景、表现内容及主人公在什么情境下才唱出这些咏叹调有所了解吗?”邓回答说:“不是特别了解。”那好,”张姨接着说:“我把这些咏叹调的情况先简单地介绍一下,然后我再给你简单地示范一下好吗?”邓回答说:“好!谢谢!”接下来,张姨便先简单地介绍了一些有关歌剧的背景情况,然后便挑出几段歌剧唱段非常投人地唱了起来。客观地说:从二者当时所唱出的声音音质来比较,经历过几十年风雨磨难的年到六旬的张姨的声音,比起年华正当的邓韵确实有其一定的差异。但若从音乐艺术的内在修养来讲,显然张姨所演唱的音乐情感要比邓韵来得更深厚的多。而这——正是一位艺术家知识修养的具体体现。
    还记得有一次,张姨告诉我她要开独唱音乐会。排练时,她通知我去听。当排练到一首歌的中间时,只见到她本来是面朝着观众,但突然看见她转过身去。一边不间断地用心唱着这首歌,一边用眼睛移动着看着担任伴奏的乐队首席与队员们。过了一阵,她又慢慢地转过身来,继续唱完了这首歌。之后,当我问及此景时,她说:“当我听到伴奏的音量和感觉不对的时候,我不想让乐队停下来去说他们:而希望用我眼睛里的情感去让他们自己找到最合适的音量与音乐的配合关系。当我转过身时他们开始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他们很快就明白了我的用意。并很快地将他们的音量及音色控制在音乐里了。”
    是的,像张权阿姨这样真正有艺术修养的人实在少见,无论技术还是艺术。每当她准备演出,她都会拿出所有的时间和精力去认真地推敲每一个作品的细节。她可以说出管弦乐中为什么这个地方要用弦乐、要用管乐:为什么要用长笛、要用圆号。她还对她的钢琴伴奏者们伴奏的每一首歌曲的音色、力度及控制有着且极其细致的要求。中国老一代著名作曲家丁善德的大女儿钢琴家丁简诺(张姨回北京后长期与她合作)就曾对我说过:“给张姨弹伴奏既是件高兴的事儿,又是件紧张的事儿。她对伴奏要求非常严格,但却能学到不少东西。”追思与怀念与张权阿姨的结识与交往,是我在人生成长道路上所看到的最难得的人生榜样。她在声乐艺术上的才华、钻精、造诣、成就与艺术家的人格、修养是极为罕见的。以至于我后来到了北京、到了中央乐团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了我去衡量所有艺术家的一个坐标、一把尺子。她为人善良、耿直,却由于率真而没少得罪人。但她一生仍一以贯之,从不“悔改”。她很少去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闲言杂语,也更不去谈她过去的任何荣辱。什么某国家领导人与她的关系如何如何:什么政治上对她的种种迫害等等。还是我后来从一些报刊和杂志上,才陆续地知道了一些她从前的生活经历与事业情况。我认识她时,正值她人生中最暗淡的时候。很难想象她是否还会有较光明的未来。但尽管是这样,却从来都是以开朗、达观的心境面对一切。和她在~起时,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谈音乐、谈艺术,去共同感受音乐和艺术带给我们的美好:完全忘却了现实的不公和残酷。
    记得有一年,收音机里突然可以播放被文革禁播已久的一些老歌,如《铁蹄下的歌女》等。只见张姨就像小孩突然得到了被大人没收了玩具后而又突然得到时的那般欣喜。她马上约我去她家唱这些被禁的歌。当我弹她唱到《铁蹄下的歌女》这首歌时。她说出了她对这首歌的诠释:“表现这首歌。可以有很多角度。同时也有很大的难度。你可以唱得凄惨、绝望:你可以唱得空虚、无奈:你也可以唱得懒散、玩世:但我却希望在这首歌里唱出一个歌女的尊严。虽然她们的命运身不由己,但她们却有着保留自己尊严的权利。”
    是的,这些话正透视出张权阿姨的内在精神。这一切体现在那样的一个时代环境中,自然地流露出她的一种超然与不屑。她对艺术从未失去过信心,而遗憾的是:她没能将自己的才华与艺术,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和保留下来,让人们聆听到更多美妙的音乐,只是在哈尔滨这座还算有些音乐土壤的地方,用尽了自己的才华和余热。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5-8-13 11:43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8 收起 理由
刘建华 + 2 赞一个!
淇天大圣 + 3 赞一个!
蓝色海湾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3 13:39 | 只看该作者
沧海一龙 发表于 2015-5-13 10:46
生活中无时不刻地存在着音乐,它伴随着我们一生。高雅音乐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荡涤着人们的灵魂,能激励着我 ...

谢谢大龙,和版主王老师对民国旧事的认知和加分鼓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3#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8: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6-6 08:42 编辑

谢谢诸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5-12-10 22: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4#
 楼主| 发表于 2015-6-4 15: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6-4 15:43 编辑

前言
    庆祝金婚的两位老人是我的二舅哥夫妇,我参加了金婚仪式,索要了他们自己纂写的发言稿,大家看看定能受益,文意平淡如水,不怨不恨,笑对人生。

    提起他们那真是一生坎坷,早年双双毕业于燕京大学,一生为人正直,大度,才学横溢,家教甚严,直到如今我都搞不明白为什么高材生却去了青海当了“牧马人”?此等事那好启齿追问,一生的轨迹他们自己已经完成,也许二嫂是“木兰所为”那二舅哥何为?有的奔前途是垂手所得,有的却是拿命去拼去挣,他们正是如此,我常常观察他们,觉得的确与众不同,与我辈更不同,思维谋略,为人处世谦和超众,苦旅却落在了他们的一生之中。
天津老知青
2015.6.4.

在鉆石婚上的发言(摘要)_______2014. 11 30

林远  .  余文渊
     
     感谢话, 老伴 女儿都说了, 不重复.
     
    大家参加婚宴喜庆很多, 但今天的钻石婚聚会, 我是第一次, 我想你们也是第一次.  最近<< 中老年时报>>组织金婚庆典, 共四十对, 其中四对是鉆石婚;  其实一些老人也有六十年婚齡, 但行动不便, 或有一方不便就参加不成了.
  
    这次聚会要感谢女儿, 当然也有女婿, 他们奔走近一个月. 有人讲: 生儿子是名气, 生女儿是福气; 我要福气, 不要名气.  现在有个俏匹话: 生儿当如孙仲谋, 生女当如彭丽媛.
    人世两大情: 亲情和友情. 今天是余丶林两家亲戚相聚,只讲亲情.
   
    亲情旡非是老丶少丶平三个字____长辈丶后代丶同辈。最美满的是:尽孝父母在,身边儿孙在,相守夫妻在, 相聚手足在;最伤感的是:欲孝髙堂去, 白发送黑发,连理阴阳分,手足难再见。要珍惜当前,不留遗慽。
   
    父母是子女的镜子。不要责怪孩子这不好那不行,照照镜子自己怎么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黒。通俗的说,学人是人样, 学狗是狗样。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别指望蚤种成蛟龙。要给后代以正能量。
  
    我今年八十二周岁. 和我的三位老人(父母和继母)相处时间都不常。生母在我八岁时去世。。我四丶五岁时,吃相难看,我母亲把一靣镜子摆在我靣前,让我对着镜子看自己的不雅吃相, 使我至今吃飯注意文明. 我和继母相处时, 大约十一岁,十八岁上大学后接觸不多. 她对我很好, 在我印象中从沒红过脸。有一年夏天, 我患湿气, 全身水泡; 她在我洗澡时用细针给我挑水泡, 我不耐烦, 用水泼她, 她也不火, 只是说: 快(挑完)了, 快了. 其影其形恍如昨日. 至于和我父亲,真正比较接近是1941到1950, 九年左右。我对他印象深刻的是六个字:尊老丶守信丶学习。我奶奶在世时,我父亲必“早請示,晚汇报”,对比他年长的皆尊为上。他守信丶守诺丶守时。, 文革时我俩处境可想而知。他在天津手抄唐诗宋词若干首(保留至今),寄青海格尔木给我——当时除《毛选》,旡书可读;举此一例,想能说明他对我学习的影响。
  
     悠悠岁月, 三老作古。他们临终, 我都不在, 是谓一憾; 今天聚会, 对他们深深怀念。
   夫妇则是互为镜子,不要烏雅落在猪身上, 只见猪黑,旡视已墨。婚姻在缘。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咫尺不相遇。我二姐的婚姻是家教为媒, 师生结合; 小明能想到有个洋女婿嗎?是谓缘。
  
    亲情既要沟通, 更需宽容(为人处世同样);心中多有爱,不留恨,多思恩,不留怨。这样,一个人生活在亲情的大家庭中. 永远有活力,永远会年轻. 我自认是老顽童丶 老玩闹(不是 “老不正经”). 我对人对事尽量爱多恨少丶恩多怨少, 重义轻过,  重情轻物。这些道理,我也不是与生俱来, 而是隨着年齡丶阅历的増长,逐漸感受的. 对今天在座的而言, 我是长者, 讲的这些, 你们现在不一定接受, 希望有一天能理解.
   
    关于<<甲 子>>, 我执笔, 女婿打印初稿, 外孙提出封靣封底构想, 女儿联系印刷并校对, 老伴最后拍板 . 当初写的意图只是纪念我们结婚六十年;  写着写着想到, 人们常讲婚姻是神圣的殿堂,  但现实中有些婚姻成了交易市埸. 为了警示自己的后代. 自尊自爱, 不要拿婚姻当儿戏, 就增写了”婚姻感悟”部分。

    据查,婚齡的称谓:十年纸婚丶二十年瓷婚丶三十年铜婚丶四十年铝婚丶五十年金婚丶六十年钻石婚丶 七十年白金婚,说明婚齡越长越“结实”。  祝今天在座的己婚人,不仅和我们一样有钻石婚, 还能举办白金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赞一个。  发表于 2015-8-13 11:45

评分

参与人数 7威望 +17 收起 理由
心桥 + 2 感动、敬佩!!
天津老黄牛 + 2 赞一个!
蓝色海湾 + 2 赞一个!
刘建华 + 2 赞一个!
巫山云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5#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14: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4-29 15:16 编辑


活过九十岁的人有十九项共同特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长寿。然而就是再注重饮食健康和运动健身,也很少有人能保证自己可以健康到老。近日,美国纽约医学院精神医学专家在美国“老人学家”杂志上的文章指出,在追踪调查了近百名九十岁老人的生活状况后,他们发现,活过九十岁的人通常有以下共同特征:
1.很少去看病,很少住在养老院。
2.在中年时未患过重大疾病。
3.没有患老年痴呆症。
4.生理上具有的特征: 身材中等(平均身高男性为171厘米,女性157厘米)体重不过重或过轻,而且变化小。肌肉张力佳,皮肤有弹性, 握力佳,晚年仍经常运动。
5.理解力强,对于时事相当感兴趣记忆力好。
6.无忧无虑。独立自主。
7.大多数人在65岁左右退休。
8.通常在五六十岁时会出现忧郁的情绪,但不久后他们都能开始新的生活。
9.懂得享受生活(有适当规律伴侣和性生活及运动),个性乐观且有幽默感,容易感到喜悦。生活中充满着冒险经历。能够在别人认为不利的情形中,看到美好的一面。
10.适应能力强,虽然他们之中有许多人怀念童年时光,但没有人希望回到过去,多喜欢生活在多变的现在。
11.不会全神贯注在死亡的问题上。
12.每天过着知足的日子。
13.有广泛的宗教信仰,但对宗教不会过度狂热
14.吃饭不多,但乐意尝试新的食物。饮食注重多样性,蛋百质含量高且脂肪含量低。
15.都有早起的习惯,平均睡眠时间为6--7小时。
16.喝酒都是小酌浅尝,极少人会饮酒过度。
17.不抽烟者居多,有些人抽烟但抽不多,还有些人欢喜抽烟斗。
18.一生中吃的药很少,甚至比有些人一周的药物用量还少。
19.多数人有喝咖啡的习惯。


点评

赞一个。  发表于 2015-8-13 11:41

评分

参与人数 7威望 +15 收起 理由
骑游缘 + 3 很给力!
渤海河 + 1 赞一个!
水上四姐 + 2 很给力!
天津老黄牛 + 2 赞一个!
刘建华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6#
发表于 2015-6-5 14:11 | 只看该作者
给你五分没商量

大赞特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7#
发表于 2015-6-5 15:44 | 只看该作者
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携手走到金婚实数不易。虽说是一封家书,却告诉大家,人应该做,路应该怎样行。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4 收起 理由
天津老知青 + 4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8#
发表于 2015-4-29 14:28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也有其中的几个

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楼主| 发表于 2015-4-29 17: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4-30 04:42 编辑

我喜欢雨
看着它从天而落
时而星星点点
继而大雨磅礴
它涤荡万物带走浊芒
带给我的清心爽气
手拉手的顽童跳跃着雨中
英俊后生靓女的肩头碰肩头
油布伞的老者漫步着地下的水流
你让大地复苏
施恩雨贵如油
喜欢你的落雨声
雨打芭蕉鸟避檐笼
雨与大地同气相应
我爱你-

天津老知青
2015.4.29.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5-8-13 11:42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收起 理由
渤海河 + 1 赞一个!
淇天大圣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发表于 2015-5-13 10:46 | 只看该作者
生活中无时不刻地存在着音乐,它伴随着我们一生。高雅音乐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荡涤着人们的灵魂,能激励着我们勇往直前。人们喜欢服务大众的歌唱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9 07:56 , Processed in 0.055144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