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天津老知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知青书屋 《牛背安眠好》第十八页

  [复制链接]
221#
发表于 2015-4-29 18:25 | 只看该作者
好漂亮的画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2#
发表于 2015-5-13 15:56 | 只看该作者
老一辈歌唱家的精神!认真,执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发表于 2015-4-29 20:20 | 只看该作者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4#
发表于 2015-4-29 21:56 | 只看该作者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5-4-29 17:00
我喜欢雨看着它从天而落时而星星点点继而大雨磅礴它涤荡万物带走浊芒带给我的清心爽气手拉手的顽童跳跃着雨 ...

春雨给人们带来希望
夏雨给人们送来凉爽
秋雨给人们传来丰收
冬雨给人们寄来收藏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5-12-10 22:03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天津老知青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5#
发表于 2015-4-30 12:58 | 只看该作者
雨,淅沥沥的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6#
发表于 2015-4-30 14:25 | 只看该作者
仁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7#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4: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7-17 04:44 编辑


多吃四种食物终生防癌(东方IC供图)

“癌”字中有三个“口”,可见饮食和癌症的关系有多密切。世界癌症研究基金会曾明确指出,每年因癌症死亡的人中有1/3和不良饮食习惯有关,30多种癌症由此而来。
解放军总医院研究员、卫生部健康教育首席专家赵霖指出,受膳食因素影响最大的癌症包括两类:一类是消化系统癌症,包括食管癌、胃癌、肠癌;另一类是与激素水平相关的癌症,有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前列腺癌等。“可以说,管住嘴,把好饮食关,就能简单、有效地预防癌症,让患癌风险降低40%。”本期《生命时报》记者采访多位专家,总结出饮食防癌的三大原则。
吃什么:四多三少原则
“平衡膳食是防癌饮食的基础。”北京军区总医院高级营养师荀晓霖表示,虽然生活条件好了,但不能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当前提倡的合理饮食结构是“两高一低”:高维生素、高纤维素、低脂肪。维生素主要来自新鲜的果蔬,纤维素存在于果蔬和粗粮中,控制脂肪需少吃猪、牛、羊等红肉,用鸡、鱼等白肉替代。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尽量保证饮食多样化,最简单的方法是数颜色,一天吃够5种至7种颜色的食物最好。以洋葱、大蒜、白菜、菜花为代表的白色食物有很好的抗癌功效;注意粗细搭配,小米、玉米、燕麦等换着吃,每天100克为宜。

记住“生命诚可贵”珍惜吧!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5-12-10 22:01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收起 理由
骑游缘 + 3 神马都是浮云
渤海河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8#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4:53 | 只看该作者
【红灯记真相】李玉和原型是海伦车站党支书胡起,北京人,26年入党。27年与妻被党派遣到哈尔滨工作。34年6月因叛徒出卖以反满抗日罪判刑10年,41年提前出狱。45年任中共阿城县长。50年任锦州铁路局长、牡丹江铁路局长、大连铁道学院长。文革遭迫害,67年5月14日被红卫兵打成重伤后从6楼扔下活活摔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5-8-13 11:38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渤海河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9#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4:5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7-17 05:02 编辑


今天中年男人都挺着大肚子,二十年后生病了,国家医疗体系如何负担得起?
(看看有益--天津老知青)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美国家长遇到孩子不肯好好吃饭,就会教训说:大洋彼岸的中国有多少孩子快饿死了,你还不好好珍惜食物!当年挨训的美国孩子长大后到中国旅游,大概会吓一跳:中国哪有想象中那么饥饿!今天你随处可见中国男人一大特征——啤酒肚,虽然不如美国大胖子那么胖,但也绝对不能说瘦得不行。

过去以为中国人很饥饿的老外,出了一本很奇妙的书叫《富态:腰围改变中国》。作者保罗·弗伦奇和马修·格莱博是一家咨询公司的创办人,主要研究亚洲市场信息。他们常年跟踪调查中国人的饮食与生活习惯,根据调查结果写作这本书。不过,这本书并非严谨的学术著作,所引用的数据有年份含混不清的现象。

    老外观察道,最近二十年,中国城市男童平均增高6厘米。不过,中国人身高的增长并非一帆风顺。有位学者发现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大部分中国人有所增高,但是自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末,中国人的身高几乎无实质性差异。也就是说,中国人自清末就开始长高,但是从抗战时期直至毛泽东时代都不再长高,之后又继续长高。

中国城市女性A、B罩杯的销售量一直在减少,C、D、E罩杯的销售量不断增加,客户群里甚至含有20岁以下的女性,说明中国女性的胸围和骨骼尺寸正在增大。女人如此,男人呢?1985年,中国城市男性平均腰围是63.5厘米,现在已接近76.2厘米,40—50岁的男性平均腰围已达到82.6厘米。

    比起几十年前,中国人的确胖了,整个社会存在肥胖问题。胖分为两种:超出标准体重叫超重,严重超重叫肥胖。极具讽刺意味的是,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而中国成年人口中肥胖与超重者的比例超过1/5,导致社会成本增加,占当年经济总量的4%—8%。没错,肥胖会带来社会经济负担。肥胖人群可能罹患心脏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而这很考验中国医疗体制的承受能力。今天中年男人都挺着大肚子,二十年后生病了,国家医疗体系如何负担得起?

这本书指出中国公共政策存在很多问题,导致肥胖问题的一大原因是日常活动空间不足,比如城市公园不够多,而且爱护草坪竟是最普遍的规定。公园有装饰得很漂亮的小路,却没有让儿童嬉戏的场所,健身器材更是少得可怜。中国奥运金牌数量很多,基层运动空间却很少,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这本书还提到中国人很担心的食用油问题。2006年,中国人食用油的摄入量比十年前增加42.2%,但奇怪的是,这方面的开支并未增加。这到底是什么油呢?中国的卫生立法尚不健全,比如缺乏对反式脂肪[1]的管制。很多欧美国家已限制使用反式脂肪,新加坡、中国等亚洲国家尚无相关立法。

    今天我们猛吃猛喝,早餐仍旧是豆浆、油条这类热量很高的食品,午餐却不像古人吃得那么清简,跟西方人一样吃麦当劳,难怪容易发胖。那些拼命叫我们多吃点的广告公司,同时又在帮减肥公司做广告,这就是今天的文化矛盾。

(主讲  梁文道)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5-12-10 22:02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3 收起 理由
渤海河 + 1 赞一个!
蓝色海湾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0#
 楼主| 发表于 2015-7-17 05: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8-19 05:56 编辑

   
    总想把这一折闻名遐迩《窦娥冤》又名《六月雪》发在书屋中,我就看不得冤情,像《包公案》《狄公案》《施公案》还有宋慈的《洗冤录》,都颂扬了断案者的铁面无私和神奇的破案手段,为民除害,为民洗冤,《窦娥冤》就是其中一篇的冤中冤。
天津老知青

《窦娥冤》
   
    民女窦娥,自幼死了母亲。窦娥的父亲窦天章,是个穷秀才,因要上京赶考,没有路费,借了寡妇蔡婆的高利贷二十两银子,谁知一年后竟变成了四十两,无法还债,就把窦娥半抵半送给蔡家做童养媳。十年后,窦娥长大后嫁作蔡家媳妇,不到两年,丈夫就死了。窦娥守寡在家,与婆婆同住。两代孀居,婆媳两人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贫苦。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与父亲张老头一起欺负蔡家婆媳,有一天,蔡婆去找赛芦医索债,赛芦医谋财害命,蔡婆被张驴儿所救。从此,张驴儿仗着自、己救了蔡婆一家人,持恩逼婚,要蔡家婆媳坐堂招婚。蔡家婆媳不肯,张驴儿便想毒死蔡婆,好霸占美貌弱小的窦娥。于是他设计陷害窦娥。一天,蔡寡妇生病,窦娥做羊肚汤给婆婆喝。张驴儿在汤里放了毒,想先毒死蔡寡妇,然后逼窦娥成亲。谁知蔡寡妇忽然呕吐,不想喝汤,张老头夺过碗,喝完了,不一会儿就毒性发作,倒地身亡。蔡婆为了免除灾祸,给了张驴儿十两纹银,让他买棺葬父。张驴儿却以这十两纹银为证据,讹诈蔡婆害死了自己的父亲,他买通当地县令,对蔡婆横施酷刑。窦娥怕婆婆年老体弱,经不起折磨,只得含冤忍痛自己承担,被判处死刑。在窦娥被押往刑场时,一路上满腔悲愤地咒骂着天地:「地,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刽子手过来了,明晃的大刀高高扬起来。这时候,窦娥向天发出三个愿望:一是若她是冤枉的,要刀过人头时,一腔血都不往下洒,要全飞到旗的白布上,不让鲜血沾到肮脏的地面上;第二,六月天要降三尺白雪,遮住她的尸体;第三,她死后,楚州要接连三年大旱,以证明她是冤死的。
  刽子手的刀砍下来,窦娥的血真的全飞到白布上;接着,六月的楚州天降大雪,遮住她的尸体;第三,她死后,楚州果然三年大旱。窦娥的愿望得到实现,证明她真的是冤死的。六年后,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应试高中,做了很大的官。窦天章奉旨去到楚州,探察民情。到楚州,他发现这里竟然三年间一滴雨水也未降,心想定有冤案。当夜,他在灯下翻窦娥的案卷,忽然见灯影一闪,窦娥出现,细说冤情,求父亲主持公道。
  窦天章细审此案,为冤死的窦娥平反,宣布窦娥无罪,将张驴儿判死罪,楚州大守受罚。宣判刚完,大雨从天而降。
  《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较高、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据统计,我国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

提问者评价
谢谢
2015.7.17.晨

点评

赞一个。  发表于 2015-8-13 11:39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14 收起 理由
渤海河 + 1 赞一个!
蓝色海湾 + 3 赞一个!
淇天大圣 + 3 赞一个!
马金成 + 2 赞一个!
王者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1#
发表于 2015-7-17 09:23 | 只看该作者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5-7-17 05:16
总想把这一折闻名遐迩《窦娥冤》又名《六月雪》发在书屋中,我就看不得冤情,像《包公案》《狄公案》《 ...




         愿错案再少一点,愿沉冤都能昭雪。


——谢谢老知青大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2#
 楼主| 发表于 2015-8-13 05: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8-13 06:10 编辑


静静的顿河
   
    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凭《静静的顿河》获得1941年的斯大林奖金和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刚刚结束的北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表示自己非常喜欢这部作品。而半个多世纪之后,当苏联政权已经瓦解,重读这部作品不难发现,和彼时苏联主流文学截然不同,它处处流露出对苏联“国家乌托邦主义”的颠覆,被称为“红色经典”实在是历史的误会。小说中对布尔什维克的残酷无情进行了彻底的描述,异常准确地向西方人展示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充满悲剧感的历史画卷。

    毋庸置疑,《静静的顿河》是一部好作品,是经得起时代考验的文学经典。然则值得注意的是,这部长篇小说是苏联主流文学中一个极为特殊的文学现象。这部作品居然被苏联官方接受和认可,并且还竟然一度被官方视为主潮文学中的一部“红色经典”,显然是有一定的不为人知的历史背景。关于这部作品问世过程中的蹊跷已有许多考证文章进行了论证。让人惊讶的是,该小说无论从哪种角度去看,都是对斯大林时期苏联主流文学中的乌托邦情愫的颠覆,其反乌托邦情感是异常明显的。将这部史诗性巨著当做“红色经典”去阅读着实是许多年来苏联和中国读者的“荒谬逻辑”,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倒是在“文革”期间,当肖洛霍夫在中国“反修防修”运动中“不幸”沦为“最反动的作家”,他的《静静的顿河》也随之成为最大的“毒草”时,中国人才阴差阳错、歪打正着地看出了这部作品对苏联30年代主潮思想的颠覆。

    《静静的顿河》博得西方文学界的青睐并不奇怪。一方面,这部作品完好地呈现出了传统俄罗斯文学的特质:史诗般的宏大视野、深沉凝重的抒情,均体现出了俄罗斯古典文学的艺术魅力。而更为难得的是,这部由于种种特殊原因不仅在斯大林时代奇迹般地生存下来,而且跻身于苏联官方钦定的“红色经典”之列的作品,让世人看到了斯大林时代苏联农村的真实景况,感受到了那时苏联哥萨克农民真实的心理状况。《静静的顿河》异常准确地向西方人展示了斯大林时期苏联真实的充满悲剧感的历史画卷。《静静的顿河》对斯大林时期苏联现实的真实展现,是当时其它苏联主流文学作品无法做到的。这使得《静静的顿河》在西方读者那里获得了几乎与那些在苏联时代无法获得合法权的流亡文学抑或侨民文学抽屉文学作品同样重要的认识价值。况且,《静静的顿河》的审美价值又是那么独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典范”的光环又是那么的令人费解,这一切为这部小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斯大林的极权无法扼杀艺术的生命力,《静静的顿河》诞生在那个残酷的年代,顽强地、奇迹般地生存下来。这是苏联时代文学的骄傲,是俄罗斯文学强大生命力的延续,这足以让西方世界扼腕:斯大林的极权终究没能完全扼杀俄罗斯文学顽强的艺术生命力,她在严酷的岁月中奇迹般地绽放出耀眼的艺术之光。对自由的渴望即使在苏联最严峻的年代里依然顽强地存在着,这不能不说是俄罗斯伟大的文学传统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长期以来,俄罗斯文学(包括苏联文学)一直为西方读者和学人所尊重的重要原因。苏联虽然解体了,但那个年代里苏联作家渴望自由,顽强地书写历史真实的可贵精神,的确是一份难得的精神资源,值得所有人好好地体味。

董晓:现为南京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教授。
译著:《不合时宜的思想》、《茨维塔耶娃文集》。
天津老知青转载

中学时代像前苏联的作品几乎看遍了,下乡前夕无所事事,也是求知的年龄,什么书都看,但觉得前苏联的文学作品在我和同龄人中最深刻,也源于当时的这个“老大哥”对我们的渗透,那时学校里的外语课设定俄语。像《静静地顿河》《复活》《叶尔绍夫兄弟》反应集体农庄的《金星英雄》,至今不忘,连里边的人物都还记得。

天津老知青
2015.8.13.晨
tu pian you ben ren jia gong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5-12-10 22:02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15 收起 理由
渤海河 + 1 赞一个!
蓝色海湾 + 3 赞一个!
淇天大圣 + 4 赞一个!
游春臻人 + 2 很给力!
海河 + 5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3#
发表于 2015-8-13 11:17 | 只看该作者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5-8-13 05:56
静静的顿河        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凭《静静的顿河》获得1941年的斯大林奖金和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

      老知青佳作不断,对《静静的顿河》如此印象深刻,并在非常时期还酷爱文学、阅览群书可赞可羡。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淇天大圣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4#
发表于 2015-8-13 11:4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5#
发表于 2015-8-13 11:46 | 只看该作者
好题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6#
发表于 2015-8-13 11:5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精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7#
 楼主| 发表于 2015-8-19 05:48 | 只看该作者

农民与贵族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8-19 05:59 编辑

    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
农民不假思索,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人。孩子得救了。
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个获救的孩子是一个贵族公子。
几天后,老贵族亲自带着礼物登门感谢,农民却拒绝了这份厚礼。
在他看来,当时救人只是出于自己的良心,自己并不能因为对方出身高贵就贪恋别人的财物。
故事到这儿并没有结束。

    老贵族因为敬佩农民的善良与高尚,感念他的恩德,于是,决定资助农民的儿子到伦敦去接受高等教育。
    农民接受了这份馈赠,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他多年来的梦想。
农民很快乐,因为他的儿子终于有了走进外面世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老贵族也很快乐,因为他终于为自己的恩人完成了梦想。
    多年后,农民的儿子从伦敦圣玛丽医学院毕业了,他品学兼优,后来被英国皇家授勋封爵,并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就是亚历山大弗莱明,青霉素的发明者。

    那名贵族公子也长大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肺炎,但幸运的是,依靠青霉素,他很快就痊愈了。
这名贵族公子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农民与贵族,都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手,却为他们自己的后代甚至国家播下了善种。
人的一生往往会发生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或感恩别人,却可能冥冥之中有轮回。
    这个故事,读了一遍眼角有泪,再读一遍,依然有泪珠滑落 ...
我想此刻,你的内心也无法平静吧 ...
原来,善意可以如此美妙 ...
原来,善意可以如此接力般地传递 ...
亲爱的朋友,既然我们有幸欣赏到这篇文章,既然我们感动着对方的感动,让我们把这份善意长长久久地保持下去...,如此,我们每一天都是幸福和幸运的!
  懂得感恩,自己心情好 ... 生活,原来如此美好!
当您读完本篇文章时,你可将它发扬出去,交流一些积极的信息,让世间多一点爱。

点评

学习  发表于 2015-12-10 22:02
善有善报。  发表于 2015-8-19 11:17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收起 理由
渤海河 + 1 赞一个!
巫山云 + 2 赞一个!
蓝色海湾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8#
发表于 2015-8-19 11:47 | 只看该作者
观好帖,长知识。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39#
发表于 2015-8-19 15:24 | 只看该作者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5-8-19 05:48
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 ...

没分了,赞一个。人的良知性,爱的传递性,善的回报性,美的自然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0#
发表于 2015-8-19 17:10 | 只看该作者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5-8-19 05:48
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 ...




      愿天下好人都一生平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9 07:37 , Processed in 0.043670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