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天津老知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知青书屋 《牛背安眠好》第十八页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07:5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3-16 14:22 编辑

传说


“秃尾巴老李”的民间故事在山东广为流传,与现在流传故事相似的文字记载,见于清朝袁枚的《子不语》:“山东文登县毕氏妇,三月间浣衣池上,见树上有李,大如鸡卵。心异之,以为暮春时不应有李,采而食焉,甘美异常。自此腹中拳然,遂有孕。十四月产一小龙,长二尺许,坠地即飞去。到清晨必来饮其母之乳。父恶而持刀逐之,断其尾,小龙从此不来……”这是“秃尾巴老李”故事起源的一个版本,还有许多其它的演绎与版本。

我喜看文言文,简练又深奥,一字一意,深奥又透彻,习之有益。

点评

快乐  发表于 2018-6-13 19:49
传说中的秃尾巴老李回家恶父追杀,刀兵相见,电闪雷鸣,母担忧。泪如雨下。。  发表于 2014-12-3 14:0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08:00 | 只看该作者

差异
日本的女人常常教育他们的小孩要勇敢地与邪恶势力做斗争,就算牺牲了,也是无限的光荣,至高的荣誉。
中国的女人常常教育他们的小朋友,遇到邪恶势力要善于躲避。说老天会收拾他们。

2、爱国观念的差异
日本的女人认为日本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
中国的女人通常认为,外国的月亮可能会更圆一点。

3、婚姻情感的差异
日本的女人一般认为嫁给外国人是一种耻辱。
中国的女人通常觉得,嫁给老外,是一种无限的光荣。

4、事业管的差异
日本的女人认为结婚后做一个专业的家庭主妇更胜过在事业上的奋斗
中国的女人很多都是结婚后也死死抓住事业不放,还把它当作获得幸福的资本。

5、孝顺的反差
日本的女子大多都恪守妇道。相夫教子,尽职尽责。
中国是世界上婚外恋最为泛滥的国家。

6、对待老公的态度
日本的女子几乎都很孝顺,将婆婆视为自己的母亲。
中国的女人大多巴不得自己的婆婆快掉挂掉。

7、恋爱观的差异
日本的妻子对丈夫鼓励,关怀,在结束一天的劳累很晚回到家中后,妻子会说〝你辛苦了。〞
中国的妻子对丈夫埋怨,呵斥,在结束一天的劳累很晚回到家中后,妻子会吼到〝你又死哪去了。〞

8、母亲的教育区别
日本的年轻女子大多会找一个和自己年纪差不多的男人结婚,陪他一起奋斗。
中国的年轻女子一定会找一个有钱的〝老〞男人,那怕当他的N奶也不介意。

9、金钱观念大不同
日本的母亲教育她出嫁的女儿要好好服侍丈夫,努力孝顺公婆。
中国的母亲教育她出嫁的女儿一定要控制好男人所有的财产。

10、欣赏男人的魅力不同
日本的女人可以忍受没钱的男人,但决不能忍受胆小弱懦的男人。
中国的女人可以忍受胆小弱懦的男人,但决不能忍受没钱的男人。

11、对待出轨的不同看法
日本的女人视尚武的男人为最有魅力的男人。
中国的女人视尚武的男人为〝臭名招着〞的大男子主义者。

12、不张扬男人的坏
日本的女人大多很宽容男人的出轨。日本的女人几乎从不在舆论媒体上说日本男人的坏话,不张扬男人的坏话。
中国的女人大多很宽容自己的出轨。中国的女人一直在大张旗鼓地在各种媒体上臭骂,奚落,阿谀中国男人。

13、洞房花烛夜
日本的女人在新婚洞房之夜说的第一句话是:〝今晚如果服侍的不好,请多多包涵。〞
中国的女人在新婚洞房之夜说的第一句话是:〝快去看看今天收到了多少钱。〞

点评

快乐  发表于 2018-6-13 19:49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蓝色海湾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0: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12-3 10:17 编辑

    这些似乎常常在影视剧里出现的词汇,其实在商务场合、求职应聘中也时常用到。


file:///C:/Users/%E5%B0%8F%E5%A7%A8%E5%85%AC/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file:///C:/Users/%E5%B0%8F%E5%A7%A8%E5%85%AC/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
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表歉用失敬。
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
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
赞人见解用高见,自身意见用拙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
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表歉用失迎。
别人离开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欢迎顾客称光顾,答人问候用托福。
问人年龄用贵庚,老人年龄用高寿。
读人文章用拜读,请人 改文用斧正。
对方字画为墨宝,招待不周说怠慢。
请人收礼用笑纳,辞谢馈赠用心领。
问人姓氏用贵姓,回答询问用免贵。
表演技能用献丑,别人赞扬说过奖。
向人祝贺道恭喜,答人道贺用同喜。
请人担职用屈就,暂时充任说承乏。



file:///C:/Users/%E5%B0%8F%E5%A7%A8%E5%85%AC/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file:///C:/Users/%E5%B0%8F%E5%A7%A8%E5%85%AC/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file:///C:/Users/%E5%B0%8F%E5%A7%A8%E5%85%AC/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file:///C:/Users/%E5%B0%8F%E5%A7%A8%E5%85%AC/AppData/Local/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8-6-13 19:49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蓝色海湾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0: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3-1 21:46 编辑


上海情懷

    又一次邂逅上海是去年的十月,老妻的娘舅病中卧榻,前去探望,这源于老妻的家在上海,哥嫂,侄男望女在那里,她的念想也就在那里,自打相识到结婚,到2008年,来来回回不下20次,上海也是我熟悉的地方,我喜欢的地方,最开怀的地方。

    七十年代百废待兴,人们渴望改变一身灰蓝的装扮,来一个从头到脚彻底的改变,服装的需求首当其冲。南京路、淮海路、西藏路、石门路,每店都以服装为主,,也成就了上海服装业先驱的蓬勃发展,去上海不去南京路淮海路等于没去上海,这是诸多外地人的口头语,大包小包捎回去的东西会给家人及朋友一个欣慰,价格没有人去计较,东西到手千谢万谢高兴而去,可见物质的匮乏,反倒激发人们的需求欲望。

    八十年到今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上海的变化天翻地覆,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建设,环境的硬性的改变至全国领先地位,就老百姓的生计来讲,各类国货,进口商品应有尽有。“呀毛赛”(羊毛衫),“两隆赛”(两用衫),都以西装和新款外装所替,如今所有服装加工基地都迁至常熟和苏州之间的莘庄一带,常熟是全国最大的服装集散地。

    上海是美丽的,人是幸福的。


十月風雲,颱風搖曳中的黃浦江。


(所有照片均为作者本人拍摄。)





[url=][/url]
100_6002.JPG (149.15 KB, 下载次数: 0)

[url=][/url]
100_6000.JPG (138.73 KB, 下载次数: 0)

[url=][/url]
100_5997 (2).JPG (115.87 KB, 下载次数: 0)

[url=][/url]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8-6-13 19:49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5 收起 理由
淇天大圣 + 2 赞一个!
我冬泳我健康2 + 3 上海情怀,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5#
发表于 2014-12-3 14:07 | 只看该作者
风大天寒

进书屋坐坐

拜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3 1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12-4 20:15 编辑


相处要互相信任
《疑人偷斧》
    中国古代有一则寓言故事叫“疑人偷斧”,讲的是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人偷走了,就暗地里观察。他看那个人走路的姿势,脸上的表情,说话的语气,一举一动都像是偷了斧子的样子。可过了几天,他在自家院子里找到了那把斧子,才想起是自己遗忘在院子里了。这时候他再看邻居,怎么看都不再像偷了斧子的样子。这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告诉我们,信任是多么可贵、多么重要,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带着主观的偏见去看待他人,真实也会被误解为虚假,美好也会被幻化为丑恶。
建议人在一起要相互信任,情义无价。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8-6-13 19:49
赞!赞!赞!  发表于 2014-12-15 22:11
赞!  发表于 2014-12-3 19:48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收起 理由
背影 + 2 赞一个!
心桥 + 2 赞一个!
蓝色海湾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5 1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4-12-5 10:30 编辑

北京一瞥
   
   在北京这两年,见闻不少,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辖市,属北京最难懂,上海文静,经济发展突出,天津稳定,我行我素。北京外地人比比皆是,有忧患之感,外国人处处和你同行,街上的小饭馆里都有老外的叫嚣,卤煮火烧、褡裢火烧、炒肝,天津人不闻的小吃,如今却成了老外的新宠。

   国贸地段最文化,天安门最庄严,雅宝路的贸易最繁华。当然毕竟还有所谓前清的建筑予以保留,那也是年久失修破烂不堪的小平房,什刹海一带最为突出,是否保留专家有新说。北京的人满为患,就河南的民工在雅宝路干了两年贸易帮衬就沾沾自喜,见了外国人也会讲几句外语,如俄语,“哈拉少”之类。可见繁华的京城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可悲的是雅宝路的店铺国人是莫入的,因为大多是国际贸易,只对外国人。     

   北京的名声之大也提及医疗界,北京,全国人民向往之地,全国各地的患者最终的诊断与治疗都选在北京的部队医院,如航天桥的304医院,主要接待全国各地的患者,也体现了北京部队医院的实力,其实天津的肿瘤医院是华北最权威的医院,因为中国肿瘤研究所设在天津。


   印象最深的是北京的迪厅,充满着文化氛围,“零点”迪厅属于年轻人,,“滚石”迪厅属于混合型,老中青都可进入,品酒蹦迪洒脱。雅宝路旁的的东方影娱(七星岛迪厅)属外籍人士的,国人很少进入,那里融入了各国的地域文化,每每午夜开始营业到凌晨4-5点,非常别致的装潢,空间阴森的布局,昏暗的空间彩色的频闪,弹性的迪厅地板,小贩女胸前拖着烟盒叫卖,各式人们的窃窃私语,聚集各国的游客和生意人,如同到了国外,08年-10年一杯见底的伏特加就要20元,北京扎啤30元一扎,我们几个到打烊能喝20多扎,还不算门票和小费,消费可见一斑。开放了,搞活了,舒适了,释放了,经历过了,却有了感想,我们国人不同于外国人,你还要养活家人,你还有上老下小的等待,还有老传统左右着你,好自为之。,珍惜当前吧!

2014.9.于天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8-6-13 19:50
“五分钱”与“北京一瞥”,巨大的反差,改革开放的点滴。  发表于 2014-12-5 10:29

评分

参与人数 2威望 +4 收起 理由
白山老人 + 2 赞一个!
刘建华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8#
发表于 2014-12-5 10:41 | 只看该作者


《五分钱》与《北京一瞥》巨大的反差,改革开放的见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9#
发表于 2014-12-5 11: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背影 于 2014-12-5 11:37 编辑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4-12-5 08:07
五分钱
   清晨的山村异常的安静,天空又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我躲在西瓜地的小棚子里,看着每家每户的 ...

    读完老知青的文章《五分钱》感触很深,让我想起了当年插队的时光,“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那一段生活历历在目,有酸、有甜、有苦、有咸、······是一段很有味道的生活,是值得回忆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8-6-13 19:50
***中肯谢谢  发表于 2014-12-5 11:5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发表于 2014-12-5 16:45 | 只看该作者
时代的变迁,,


点评

你有感觉  发表于 2014-12-5 17:3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7 19: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7-2-19 20:16 编辑

那年的冬天
献给光棍节-那时的我们

   来到幸福庄公社幸福庄大队快一年了,天气真的冷了,庄稼收割完了,自留地里的土豆大白菜也都入了地窖,空旷的大地风吹着疯长后枯黄的蒿草左右摇摆,摇摇欲坠扑到了一片片,不知名的小花花们也早已凋谢了,但它们还是坚强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远处昔山刮过来的风告诉我们一年过去了,这又是一个轮回。天阴的很,随风飘起了像小米粒似的小雪,此情此景多像电影《昆仑山上一棵草》,大雪天,慧嫂给新青年李婉丽讲一棵小草的故事,“难道我们还不如昆仑山上的一棵草”,寓意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五十年代青年的沸腾生活如今在我们身上再现。

   今天休息,大家穿着厚厚的军大衣围坐在炕上,黑瘦黑瘦的“突尼斯”屠光潜在帮着漂亮的闵丽丽烧火,灶膛里时时传出噼啪的柴草声,殷红的火光映红了他们的脸,婀娜身姿的丽丽更显妖娆。十印的大锅里煮着上个集上用黄豆换来的大米,锅里冒着诱人的白色的雾气,弥散在草把子的屋顶上,发出阵阵诱人的米香。

    邻队的“小上海”听说我们这煮了大米饭,迫不及待加了进来,拿出半斤大白兔分享给了大家,可见这个上海人半年没闻过米味了,大米可是他们的最爱。这时躺着看书的大董弯曲着高大的身材和我说“班长:今天要是有肉那可太好了”说完吧嗒吧嗒和他那大脸相乘的厚嘴唇,看来这个提议引起了骚动,李胜利举着大手拍着炕沿大喊“我要吃肉!”大家茫然的都看着我,突然一起大笑起来……,苦涩的笑,无味的笑,带着泪的笑,无奈的苦笑触动的我心在颤动。年轻人肚子需要油水,何况半年光看见猪跑没尝过肉味的知青那渴望的眼神,我决定去尝试一下,弄点猪肉来。

    小供销社也不是每个村都有,幸福庄是个大村,但供销社里不卖肉,公社所在地的白埠村今天是个大集,三里地的公社,我快步就赶到了。
    逢五的大集非常热闹,农民们熙熙攘攘的东看西看搜寻者自己需要的东西,小车推着的瓦器,自行车带着的布匹,妇女挎着的包袱,买卖在进行中公平交易,各种刚下来的蔬菜,榛蘑、带毛的野味、飘香的卤水豆腐、活的鸡鸭鹅还有我望而生畏刚死的小猪,舍不得丢掉,煮熟后呈现着没有血色的小肋条,摆着地摊卖,人们没有顾忌的品尝着,然后买走,卖主换回点钱,不至于损失太大,大街两边被占满,熙熙攘攘的人群穿着清一色臃肿的棉衣,大皮帽子,别有一番风味。在城市不敢恭维的以致不敢相信的事都看到了,物质的不均,分配的不等,滋生了割不掉的市场经济。

    来到后街,我从贴心的口袋里掏出刚发的一丈布票,寻找着买主,那条街是专门进行偷偷摸摸换置的,粮票换鸡蛋,换油,甚至衣物都可以换市场没有的东西,割资本主义尾巴就是那时的产物,割的农民只得躲避着检查没收的危险,以物换物来解决急需。

    当时的农民没有布票,这是机关干部,知青独有的待遇,刚刚到了街上,那急需的人们就疯抢似的把我的布票卖了个最高价,一丈七块钱,看着农民大嫂拿着布票如获至宝的离去,我也释然,等价交易吗,谁也不欠谁。我拿着我一年布票换来的钱到了肉摊,当地的猪肉挂着卖,现杀的猪非常鲜嫩,因为那个年代的猪是不喂饲料的,去皮带骨,十斤六块五,剩下的五毛钱给突尼斯和大董买了三盒八分一盒的廉价烟和十盒火柴。
   大锅、大白菜、大土豆块、大粉条子,大块猪肉,浓浓的肉香弥漫着空间,香味叫我们垂涎欲滴,都被肉香吸引过来,围着大锅台,指指点点笑着,大锅大火半个时辰肉烂在锅里,我用洗脸盆端上了满满一盆香喷喷的大肉,抄家伙,无声的吃着肉,嘴里流着油,肚里得到了滋蕴,眼里看谁都顺眼了。

    那个雪休我们着着实实地解了馋,不会再想起妈妈给你做的红烧肉了,满满暖暖的胃叫我们顿增睡意,梦里都不会梦见家了,以后的生计如何,不去想,也不得而知,太馋了顺老乡家鸡的事,那是后来的事了,怎么能忘的了呢……。

天津老知青
2014.11.11晨

437502001409454987 (2).gif (2.44 KB, 下载次数: 0)

79809239936576992361964350591308573481.jpg (37.72 KB, 下载次数: 2)

t01e98739eb2ca357e9.jpg (10.56 KB, 下载次数: 0)

6476468_6476468_1294364217531_mthumb.jpg (132.53 KB, 下载次数: 0)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8-6-13 19:50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11 收起 理由
骑游缘 + 3 赞一个!没办法!什么事都干!
天津老黄牛 + 2 赞一个!
蓝色海湾 + 2 赞一个!
冰雪绢花 + 2 赞一个!
刘建华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9 19: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2-14 19:13 编辑


难忘的里程(一)
(小说)
作者:光福(天津老知青)
前言
我把人生比作一次旅行,但我会记住走过的里程。
很多人会带着深深的悲伤继续旅行,回来后回忆着永远逝去那些故事。

     七四年初冬。
     天黑下来了,下了一天的雪,白茫茫,到处银装素裹,外出觅食的喜鹊回巢,抖落了树上的雪,雪飘散下来,慢慢的落到了地上,农家的烟筒缓缓地冒着带着生气的白烟,老婆孩子热炕头围坐在炕桌前亲热着。知青大黑抱着棉被,哭丧着脸,头上军用棉帽子的耳朵耷拉着,快步走到牲口棚,刚拉开门一股热气立刻冲向他,内外热气冷风的交融,形成一股白色的雾,飘散了,外面和里面真是冰火两重天啊,外边滴水结冰,里面暖意融融,进屋见了老曹泱泱的说:“我不走了今后我要和你一块睡,一块喂牲口”“发生么事了?”老曹惊异的问,大黑把棉被放到炕上,一屁股坐在灶前的板凳上,喘着粗气,顺手朝微息的灶膛里加了一把柴,火立时映红了他那年轻英俊的脸,大锅里冒着白气,缓缓地冲向挂着灰尘的屋顶,大黑定定神难耐的说:“都走了”低下了头“我害怕”。老曹好像明白了什么,过来拍拍他的帽子说“好,好”干咳了一声“先吃饭”。拿出锅里的热乎乎的四个小饼子和锅底稀汤寡水棒渣的稀粥放到了灶台上,旁边砖台子上一个小罐罐,里面的大酱就是老曹每天的就头,只够半饱的小饼子哪行,只有稀粥来填个水饱了,没有钱,没有酒,没有菜,没有荤腥,没有任何的指望,就是那个年代的写真。
   
     睡吧,农村饱了就到,黑了就睡,炕热的很,隔窗看到牲口不住的咔哧咔哧的吃它的夜草,两匹马,四头牛,一匹骡子,队里全部家当,简单的牛饲料全部放在地上槽子里,是轧好的苞米杆,牲口身上发出的味道弥漫着空间,它们贪婪的吃着。躺在炕上的大黑两眼直勾勾的看着屋顶,老曹坐在炕边吧嗒吧嗒的抽着烟,“别想了,等等看吧。”老曹劝慰着,“过几天我去县里看看。”老曹抗美援朝时是个连长,一个炮弹片炸坏了他的命根子,复员到地方兽医站,退休了自愿回到生他养他的地方給队里喂牲口,一个人没什么牵挂,县里他的几个战友官当的可不小。他和大黑的忘年交是有来历的。

    大势已去,因为自己的出身,几年了默默地承受着一切无声的指责,先辈的资产阶级定性论处,给家里所有人都蒙上了阴影,文革后的家训是:永远记住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不乱说乱动。十四岁娘亲因为60年带来的饥荒撒手人寰,当时殷实的家境足够撑起三年的自然灾害,可从小受苦的娘亲还是省吃俭用,节俭持家,最终染病,想想文革时的大抄家,如果她在场,那娘亲不病去也就得心疼死,如此也罢,还是先逝为好。大黑的父亲留洋日本帝国大学,文革冲击很大,没收房产,净身出户,六口人批给楼下一间十五平米的小窝生活,每次遇见街道代表还得脸上挂笑,点头哈腰,礼让他们先过,这样才会安心度日,少牵麻烦缠身。
待续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8-6-13 19:5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3#
发表于 2014-12-9 20:29 | 只看该作者
来书屋坐坐,品品茶,听老知青讲故事,昨日那些身边感人的故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0 14: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2-14 19:14 编辑

  难忘的里程(二)
(小说)
作者:光福(天津老知青)

(接上页)
    大黑本名牟铁男,黑黑的肤色油光瓦亮,一看就是个健康的躯体,截然是一个山东大汉,祖籍山东牟平,先祖家境富庶,他的父亲帝国大学毕业后在大连开了一家银行,后又辗转到天津和友人共同谋事,挣了若干家业,如今的区委所在地,就是他家过去的旧址。50年生人的大黑家教甚严,青少年时期活泼可爱,好学向上,文革期间全家受到了冲击,深深的触及了他的灵魂,历练成熟了许多,68年下乡大潮他首当其冲,人生叫他有了第一次旅行,这一去虽不是芳华虚度,却叫他改变了人生,原来这一切早已注定,原来就有,不过来的恰到好处,岁月再美,年华再好,如今都已逝去,千帆过尽不再归。

     每当想起小时候,他都惴惴不可言,生活对他没有很深的印象,享福的时候没经过,太小的缘故,邻居的家也是如此,可能是家居殖民地的缘故。只记得家里地下室有一个小锅炉,冬天烧煤供暖,旁边储藏室里罐头,黄油,成箱的香皂都是进口的,香皂摔成两半后内芯有合成的兰花或红花花,香香的的叫你无奈叫你魂牵梦绕。大床都是软软的,家教甚严的家里人都在时也是静悄悄,二姐在自己的小屋里定时定点的学着她心爱的琵琶,大哥大姐文革前搞定北京的大学,留在了那里,后来二姐也到了北京,从师于琵琶大师刘德海。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8-6-13 19:50
岁月如梭,,  发表于 2014-12-11 14: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
发表于 2014-12-11 14:24 | 只看该作者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4-12-10 14:44
大黑本名牟铁男,山东牟平人,家境富庶,他的父亲帝国大学毕业后在大连开了一家银行,后又辗转到天津和 ...

下雪路滑

到书屋坐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1 15: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2-14 19:16 编辑

难忘的里程(三)
(小说)
作者:光福(天津老知青)

(接上页)
    抄家时红卫兵分两次清洗家里,细软、书籍、瓷器、古玩、进口家具,统统搬得不知去向,就给你剩下几张能睡的小床。提前藏在天花板里的几个金元宝最后被逼的也说了实话,否则那晚就叫你命归黄泉,破四旧立四新在那个年代真叫彻底。俗话说船破有梆,大黑的父亲还是在地下室的夹墙里藏了不少东西,混乱时期,生活没有着落,临时的家用就用抄家时混乱的空挡用生命藏起来的一点东西,藏在西裤大挽角里的一些耳环戒指和一些小首饰补贴,那还得要到当时的委托店找熟人当掉或卖掉,还得碰的上敢要的人,那些东西可是真正的A货。

    最可怕的就是天天到街道开会报到接受教育,看红卫兵和街道代表的脸色,小心谨慎,低头认罪,否则不知哪天又要给你加几条“欲加之罪”,黑五类、反动资本家、民族资本家,洋奴买办、资方代理,当时所有社会定论的名字齐聚一起,还有一些民间的社会渣滓也在其内,早请示晚汇报,学习,是他们每日的精神食粮。
   
   运动真是 轰轰烈烈,社会在懵懂中前进,谁也看不清谁是谁非,这样过来两年。复课闹革命,唤起了求知的意念,回到学校才知全国已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动员社会青年和在校的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热血青年纷纷报名,前往广阔天地。

    一九六八年四月,出发了,带着革命的理想,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出发了。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8-6-13 19: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7#
发表于 2014-12-11 15:30 | 只看该作者
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那个春心荡漾的年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06: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7-1-13 22:57 编辑


  难忘的里程(四)
(小说)
作者:光福(天津老知青)

接上页   

    集体插队,集体的生活,初始的放歌,雄心勃勃,到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渐渐和当地的老农融合,半年了,再教育在进行中,激情没有了,棱角一下子磨圆了,生活太现实了。
   
    今天轮到李珍珍做饭,清晨的睡意还没褪去,睡眼朦胧的往锅里添水,烧火,灶膛的火光映红了她俊俏的脸,锅里的水渐渐冒出了热气,开了,李珍珍拿过条案上四把暖瓶灌满了水,再添水放玉米大楂子,一会大锅里的粥渐渐冒出了热气,锅里放上篦子,摆上昨天剩下的玉米面饼子,小火慢慢蒸熬,玉米的香气慢慢的飘散开来,起身拿起提前备好的咸萝卜切起来,每天早饭的程序。

    王小曼趴在被窝里胳膊搭在炕沿上问:“嘛饭”“还能有嘛饭,渣子粥”李珍珍无奈的回答,十七岁的小曼撇了撇她那个小嘴“天天吃这个”翻了个身躺下,大眼睛瞪着草把子的屋顶,若有所思,从小娇生惯养的小曼正想着妈妈给做的大米饭,小曼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大潮中,义无反顾的选择了上山下乡。大炕上并排躺着来自同一个城市的七个女生,正在享受着清晨的美梦,享受着炕的温暖。空气是冷冷的,大炕的温暖使几个姑娘的睡意不减,不知几点农家的鸡冻得也不再打鸣。

    半年下来八个姑娘渐渐胖了起来,四个男生渐渐显得苗条了,后来知道了原因,那是男女生生理的需求,产生对玉米吸收的不同,这个现象是回去探亲时的发现,春节探亲,时间至少两三个月,男生渐渐壮起来,女士逐渐恢复苗条的姿态,食物是根本教化。

    “吃饭啦”李珍珍吼了一声。大家陆续起床,洗漱,暖瓶里的水一扫而光,四个男生也陆续来吃早饭,男生不管做饭只负责担水,分配还是比较合理的。那一代人男女生的比例的差距很大的,中学时每班约四十个学生,比例是女生占五分之三,男生最多占五分之二,原因不明。

    十月的秋风是很冷的,秋冬交替,寒风瑟瑟,早晨和晚上上了年纪的人都要穿棉衣的,女生早早就穿上了毛裤御寒。秋收后剩下了一些零碎活,大田作物秋玉米和土豆已经进了各家各户,大白菜就要收了,翠绿喜人,萝卜樱子渐渐变黄了,红皮大萝卜半截埋在地里,七扭八歪的硕大可爱。大马和大黑扛着铁锹去挑粪,每家的猪圈就是茅坑,两三米见方,深约一米五,修一个楼梯猪和人便于上下,粪坑里有人畜粪便掺杂灶膛灰和垃圾的混合物,这种肥料是农村最好的有机肥,他们俩要把粪挑到院墙外,再拉倒地里,大黑和马芳品(大马)都因为出身的缘故,平时寡言少语,生怕哪句话不对让别人对上了线。每天默默地重复着厌烦的繁重的农活,工分攀赶不上村里的正劳力,周而复始。今天的活是脏点,互相看着蹦到脸上身上的粪点点,无奈的苦笑着,休息,马芳品点燃了一支八分一盒最廉价的葵花牌香烟,这一盒价值八分的烟大马也要抽上三天,青草味的烟雾弥漫在他的脸上,徐徐散去,闭着眼享受着,“大黑来一支”“不要”大黑低着头说。

    女生全部去拔萝卜,再运到场院,由队长和会计分配到各家。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8-6-13 19: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9#
发表于 2014-12-14 13:16 | 只看该作者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4-12-14 06:53
接上页   
    集体插队,集体的生活,初始的放歌,雄心勃勃,到渐渐适应了这里的生活,渐渐和当地的老 ...

    文如诗,诗如画,老知青就是冬泳网的大作家,年代的写真,勾起同龄人对往事的回忆,文章有看头,有嚼头,继续!

点评

谢谢娟姐,生活的浪花。  发表于 2014-12-14 14: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4 17: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2-14 19:17 编辑


难忘的里程(五)
(小说)
作者:光福(天津老知青)
接上页
   
    青春很短暂,稍纵即逝,当这一群祖国的花朵正式离开校园,仍然梦想着灿烂的青春还在继续,现在想起来,那是多么的天真和幼稚,自从离开学校的那一天,他们的多梦的生活就已经结束,开始面对无情的社会现实,沐浴着阳光,经历着风雨。
  
   马芳品的爸爸在财经学院教书,湖南人,精通三国文字的爸爸过早的谢了顶,锅底样的眼镜让人看了更显满腹经纶。妈妈是过去是个资本家的大小姐,建国前到建国后没参加过工作,辛勤的养育着五个子女。在家里排行老大的大马,五一年生人,遗传的原因,记忆力相当好,小时的玩伴们属他最聪明,当时风靡的矿石收音机的安装,如何能出来声音,那时牵动着情趣人的心,时尚的东西他一个星期内就能全部学会,兴趣极大,他多想拥有一本买不起的无线电杂志,由于家里孩子多,经济条件不允许,诸多的零部件置办不起,痴心的爱好也就作罢,但这给他后来上大学提供了一个因素,文化家庭的熏陶,大马为人处世恭谦和睦的秉性,得到了书记女儿的青睐。
   
     李珍珍父亲山西人,来到大城市学徒走山西人的路线学当铺经营,解放前十几岁就从山西来天津投奔娘舅,聪明好学慢慢升到了"朝奉"的级别,大舅公母俩不生育,捡了一个逃荒的女子,养育,视为己出,待到到他们年事已高时,女子竟出落得神华雪貌一般,相仿的两个年轻人,天天朝思暮处,心心相印了,大舅主婚,皆为百年,当然大舅的家业也就非他们莫属了,后来有了李珍珍,也赶上公私合营,这样的家庭只教育了她一个道理就是:有钱是万能的,没钱是万万不能的。现在知青点十二个男女的分配和进出账目都由她管理,天生易得。每天珍珍起的都比别人早,那是从小的熏陶和教育,三字经背的烂熟,清早起,除庭院,

点评

欣赏  发表于 2018-6-13 19:5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9 05:49 , Processed in 0.075921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