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天津老知青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知青书屋 《牛背安眠好》第十八页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4-12-15 21:20 | 只看该作者
感人的故事、难忘的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2#
发表于 2014-12-15 22:08 | 只看该作者
忆蹉跎岁月,诉当年困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3#
发表于 2014-12-15 22:19 | 只看该作者
蹉跎岁月,岁月如歌。欣赏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4#
发表于 2014-12-16 05:25 | 只看该作者


难忘的岁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6 17: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7-2-21 11:14 编辑


难忘的里程(六)
(小说)
作者:光福(天津老知青)

接上页


       经历的故事太多了,岁月给了我们每一个人都上了一课,心里都印上难忘的烙印,经历给人今后适应能力的提升强加了永远的动力,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坎坷的生活岁月,一生中每一个人也会有一段段难忘的往事,一生的美美好好,一生的是是非非,也许都是不属于你的共享,人都有自己坎坷,从不适应,到适应,数着指头过日子,离回家的日子还早呢。

      曹队长根据公社的指示组织人力趁大冻之前到三十里的西庄去挖泽河,全公社大会战,兴修水利,四个男知青责无旁贷,十月头一个集出发,清晨四辆大车等在大队部,行李搬到车上,六人一车,田荣和杜梅俩女知青帮助装上洗脸盆算是送别,十五天很快。

       四辆大车颠簸在路上,挑选的壮青年在车上抽着旱烟嬉戏着,四个知青呆呆的靠在大车帮上无语。早有粮草大军提前备好了住处和“草料”,挖河大军是受到公社补助的,有面有菜,晚上的第一顿饭馒头,豆油粉条炖土豆,可惜没有肉,好在菜上面飘着一层油漬,食欲大增,饱饱的餐了一顿。

        挖河不是一次了,村里的小清河是地表河,自然形成的河弯弯曲曲,水量不多但河水长流,旱季队里时常对小清河进行改造,修理坡面去坡垫洼,半槽水的河面一米多深,雨季时也波光粼粼,五六十米的河面,供四里八乡的乡野用水,河对面是东埠村。想起那年秋初,四个青年到河里洗澡,快游到对岸时撞到了迷魂阵(抓鱼的苇篱笆),突尼斯(来贵)和王志明随意把篱笆拔掉了一片,岸上看鱼的老头急了,跳上小破船,手里拿着大撑杆劈头盖脸棒向他们,两个人来回躲闪,刚好突尼斯抓住了杆子,一用力把老头拽到河里,秋初的水也是很凉,老头有点年岁,披着一件大棉袄,人被拽到河里,噗咚几下,棉袄飘了起来,人没了,半天没露头,四个人吓坏了,赶紧逃上岸,回村气还没喘匀,东埠村的大马车就到了,跳下几个大汉,找这几个知青,多亏曹队长出面说和,说破了嘴,最后十五块钱了事,十五块钱均摊,队里垫付,年底还清,七0年的十五块钱,那可真是钱,好在水浅,大爷没有大碍,否则惨了。
      
    泽河是一条人工河,六十年代的的杰作...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8-6-5 19:33
难忘的岁月,感同身受。  发表于 2014-12-18 16:18

评分

参与人数 4威望 +9 收起 理由
马金成 + 2 赞一个!
白山老人 + 3 赞一个!
淇天大圣 + 2 赞一个!
巫山云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6#
发表于 2014-12-18 15:20 | 只看该作者
苦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06: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2-14 22:58 编辑

难忘的里程(八)
(小说)
作者:光福(天津老知青)

接上页
    往事太久远了,初始年代的原因,当时的知青处世愚钝,又在千里之外,身在异处,各方面不得不收敛,虽然还处在青少年时代,但我们已经被社会雕琢成老态的成年人了。

   队长来了,当着大家地面说“工地用碎石,我们队派一个人去石料场,王志明你明天一早就走,老地点红石沟。”到山上砸石头,夏天去过,且调你去哪里你是没有权力反驳的,只有听话的份到,哪都是干活,与时俱进,与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同步,争取进步是那个年代的风尚。王志明个子不高,脸长得很长,自己总觉得很帅,有了这个自爱,小眼睛总爱在女生身上溜达,最后在李桂臻身上停住了,李桂臻差点一米七的高个,不算漂亮,身体健硕,手脚麻利,借机贴近也是驱走寂寞的一个手段,后来赶集借老乡的自行车,都是李桂臻带着王志明,别人看着有气,他却心安理得。王志明个头不到一米七,和李桂臻一样高,人都有点反差心里,自己不足的地方,习惯的在别人身上寻找,终于在她身上找到了。

    王志明黑黑的皮肤,身体很结实的,在学校是田径运动员,项目跳远,尤其三级跳拿过名次,人脾气大但又及能忍耐,在那个环境里他做到了极致,在那个精神失落的年代,每个人都失落,他表现的总是有心机,遇事总是维维是诺,由于个子的缘故,往上长高的基因全部长到了心眼上,自私,害人,都在后期表现出来了。砸石活累,他知道这是个苦差,总得有人去,但他别无他求,所想所求的极其简单,有饭吃就去,哪都是干活,虽然只有五里地的路,那时知青茫然,没有出路,都想当前。马芳品和大黑商量明天还是送送吧,刚刚一块来的又要分开了,最担心的是单个知青融入民工群里的孤独,容易受欺负,没办法,现在只能随他去吧。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8-6-5 19:3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3 15: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7-2-21 11:18 编辑


难忘的里程(九)
(小说)
作者:光福(天津老知青)
接上页

    清晨,民工都忙着排队打饭,大马到伙房抓了几个馒头放在志明的提包里,老黑和突尼斯起提着铺盖出了工棚,王志明:“回去吧,你们还干活,赶紧吃饭,一会没有了,”“没事,送送,”“不用,五里地一会就到。”马芳品拍了拍志明的肩膀“行,注意点”“好”王志明看着大家的脸说,接过行李转过头大步走了。三个人默默看着他的背影,回头抄起了铁锨向伙房走去。
     不吃早饭一上午的活是顶不下来的,稀粥、咸菜。馒头,出民工挖河这算是好饭食了,狼吞虎咽吃完了,和民工一块到地段,丈量分段修河坡,每人五米,按照水利技术员要求的坡度逐步进行,刨土,运土,修整,标准的坡度是“四分水”(按房脊的坡度计算为36度,)有了标准三个人学着民工用铁锨一点一点修成斜面,好在不是新挖河面,只是清淤和填挖,河坝是先前用河底的土筑成的,河坝上可以走马车,远远看去河床一条线,河堤一条线,几年来河堤上的白杨树也长成了,高大的树冠叶子已经凋零,被风吹到左右摇摆,时时飘下几片渐黄的落叶。休息时三个知青站着河堤上,看着这人山人海的大会战,看着这人工的雕琢,杵着锨直视望不到边的坡面,这也是一道风景,一个月的成绩有我们的甘苦啊,但心里总是高兴不起来,无言成了那时青年们固有的表现。

    临边不远处有几个上海知青向这边张望,向他们摆手打招呼,互相问候,知青的穿戴和气质是和民工有区别的,互相不会认错的,是否知青都在他们脸上写着呢,原来大马赶集时识了东埠村一个上海女知青,去过几次,和几个知青也都互相认识了,没想到他们也来挖河。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8-6-5 19: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5 05: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7-2-21 11:26 编辑


难忘的里程(十)
(小说)
作者:光福(天津老知青)

接上页
    王志明快到红石沟了,他知道前面有一条河,这条不到二十米的河每天哗啦哗啦的流着,不知流到哪里,秋末水不见少,水倒是不深,刚刚没膝。河床底都是几百年冲刷下来的鹅卵石,两边没有人家,因为都是乱石没有耕地,老百姓不在这里安家,倒是一个丰富的石料基地,挖泽河的目的就是把清河的水引到泽河里,造福一方。
   
    弯曲的河面没有桥,采石取石都在这里,等到石材储量够了待运时,现架桥,圆木做底大板做面,碎石由小推车倒过河,大石则要靠人工担抬了,辛苦的很。找了一块河面比较窄的河面,脱了鞋举着铺盖试探着过河,湿滑河床深一脚浅一脚,真如摸着石头过河,他知道千万小心,否则后果可大了,这里的早晚还是很冷的。今年夏天几个知青过河采石,突尼斯采着长满绿苔的鹅卵石慢慢移步,就快到岸边了,突然脚一滑,连人带举着的铺盖掉到了水里,捞上来都湿透了,在岸边坐在地上抽自己的脸,“笨”“笨”,泪从小眼里滴了下来,晚上的被褥又要和伙伴们伙盖了。夏天水大,齐到肚脐眼,虽然二十多米的水面,头举行李脚踩石,走到对岸已经筋疲力尽了,健硕的大黑他们快到岸边时用力把行李推到了岸上,然后趴在行李上还喘大气呢,何况突尼斯的小小的个子,精瘦无力,难怪有如此结果。安慰他夜里睡觉和同学们合盖一床,山坡早晚的湿气很重,很冷的,被服是很难晾干的。
   
    废弃的旧工棚里乱木撘的床依在,破版墙上不知哪位大师,不知用什么笔画了几个大美女,可能是先前老前辈们的杰作,倒是婀娜多姿,但不堪入目。今晚王志明就要和她们做伴了。第二天王志明和先来的几个民工开始了砸碎石,管事的给的工具,两件套,用轮胎剪成五六公分宽的条,围成直径三十公分的圆圈,加一个木把手,一把手锤,找一块大石头做底,把碎石放到轮胎圈内砸成四六分石料,有胶圈拢着粉碎的石头不会乱飞,农民是最先使用工具的,也是后天文明的使者。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8-6-5 19:3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
 楼主| 发表于 2015-1-5 20: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7-2-21 11:40 编辑


难忘的里程(十一)
(小说)
作者:光福(天津老知青)


接上页

   又一个夏天。
   眼前大队这块地上的麦子成熟了,麦浪滚滚片连成片,一眼望不到边,被风温柔地吹拂着,像是在和风调情。大家望着这片长满成熟麦穗的金色土地,心潮澎湃,这里有我们的汗水,又一个丰收年,快两年了,我们爱上了这里土地。在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里,这里曾经藏有多少他们无法忘怀的痛苦和磨难,我们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留在这里,而所有我们认为重要的这一切浸淫在这里,我们已经被这个世界遗忘了,为什么我们还是对这里充满着感情,而不是诅咒它痛恨它?这片曾经浸透着我们泪水埋葬着我们希望的土地,为什么对于我们依然散发着不可思议的魅力和诱惑力,到今天也茫然,随着感情在升华,生活、感受、爱恋、还有谦卑,难忘的田园牧歌,伴着黄土、锄头、油灯、现在回想起来心里还总有些依依不舍,其实那也是一种历练。


   开镰了,一里地的麦垄,男人六垄,女人四垄,割到中间已是中午,麦地被太阳炙的冒着弯弯曲曲的烟似的地气,向天空飘去化为空气。烈阳高照,麦芒支楞着显示着它的威猛,此时没地方躲这个太阳,人影子小了到了中午,人们累的都躺在了炙热的地上,用草帽挡一下脸。送饭的张老爹把饭挑了进来,一人两个咸鸭蛋,馒头随便吃,一扫光,饿坏了。王志明和李桂臻躺到了干涸的泄水沟里,要好的一对累的没工夫亲热。


   李桂臻,才二十一岁,从年龄来说,应该还是一个刚成年的孩子。复杂的出身给这个单纯的姑娘莫大的冲击,解放前夕,两个哥哥小时候在海边玩耍,无意跑到了停在码头的船上,结果被国民党军舰带到了台湾,自此一个大包袱压在了几个姐姐和她身上,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上山下乡是她最明智的选择。祸不由己,由于她长得特别漂亮,真可谓是娇美玲珑,不光是众乡亲很喜欢她,甚至她的艳羡也招惹到了一些不怀好意人的眼光,连队长竟也对她垂涎三尺,还有公社管知识青年的干部车寿亭更对她有想法,好在寻到了王志明的保护,安心了许多。

   泄水沟东边几个上海知青也在休息......

待续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8-6-5 19:34

评分

参与人数 3威望 +6 收起 理由
马金成 + 2 赞一个!
刘建华 + 2 赞一个!
淇天大圣 + 2 很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1#
发表于 2015-1-5 20:43 | 只看该作者
忆往昔峥嵘岁月,恰同学风华正茂。难忘的艰苦历程,难忘的情景再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2#
发表于 2015-1-9 13:55 | 只看该作者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5-1-5 20:14
接上页

   又一个夏天。

弱弱的问一声
在休息的上海知青中有我嫂子吧?!

点评

还真有。  发表于 2015-1-9 16:1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3#
发表于 2015-3-13 00:07 | 只看该作者
下乡的伙伴,亲如兄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15-5-13 13:50 | 只看该作者
谢谢

拜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5#
发表于 2015-5-13 14:39 | 只看该作者

天才的歌唱家,高尚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6#
 楼主| 发表于 2015-2-8 16: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2-13 11:38 编辑

   
老三届的由来

老三届”(1966、1967、1968年初高中毕业生的统称)被过分突出了。某种程度上,‘老三届’因为有比较多的话语权而被神圣化了,好像他们的经历是上一代和下一代知青都无法比拟的,实际上,在这个运动中付出代价最大的不是他们。在他们之前有回乡知青,之后,更惨的是1969届和1970届,因为他们当时还是孩子,中学还没有毕业,还没有完成正规的中学教育,整体的知识水平比较差,最后能挣拔出来的就少。这是历史的真相。很多人对知青这段历史的了解是通过知青文学或知青题材影视剧完成的。

知青故事很多,欢迎冬网的老知青朋友们指正。

  有一些书名叫知青史,但不是从史学的角度来写的。真实历史总是比纯想象更加精彩纷呈、复杂吊诡、充满意韵,这就给作家提供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广阔空间。我们当过知青,有切身体会,可我们能做的就是对历史的真相作披露和证言,仅此而已。
2015.2.8.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8-6-5 19:34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1 收起 理由
渤海河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7#
 楼主| 发表于 2015-2-13 07: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5-2-14 19:21 编辑


十八岁花季(一)
这也是个花季的年龄,十六岁是真正的花季,没有了十六岁,就到了十八岁花季

    八岁的花季妙龄,我们拥有过曾经,我们也憧憬有过未来,从稚童到少年的这一段,当时的教育制度到中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我们是国家旧的十七年教育制度培育出来的孩子,是花朵,是希望,是祖国的第二代,特定的年代奠定了我们吃苦耐劳,刻苦向上的品格,教育的完善坚定了我们学习成绩优秀,在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
   
    解放后的第八年,安居乐业的国民,为建设自己的国家而奋斗,各行各业,正在进入大跃进时代。“双职工”子女的我们上学了,背着妈妈用布縫制双带书包,背着渴望,左手拿着苍蝇拍(除四害),右手拿着砚台袋(描红大字),愉快的唱着“小鸟在前面带路 ,风儿吹着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在洁净明亮的教室念书学习,先辈的努力给我们造就了美好环境,周日市里各区的少年宫为我们开放,丰富的课外读物增加了我们的向往,幸福的生活,幸福的时代,幸福的笑脸。
   
    幸福之后,我们国家有了困难,三年的自然灾害,节粮渡荒,带给了人民困苦,那个时期正是我们长身体的阶段,小小年纪和父辈们共同担当并挺过了那个时期,经历本身就是一种历练。
   
    届时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又洗礼了我们,从停课闹革命坚持到复课闹革命。这时党中央毛主席发出了号召,城市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大有作为,我们“老三届”责无旁贷,我们没有留恋,没有彷徨,主动请缨,响应号召,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骄傲,看到了国家有难处,毅然地用我们稚嫩的肩膀,扛起了共和国的困难,上山下乡!

    下乡的去处,有很多故事。城市,为什么叫城市,人口聚集的地方,通商口岸,文化的中心,所以人多在这里生活,认为只有这里机会才会多,当时的人们,怀有技艺的,求学的,有资本的都涌向都市发展。所以城市是百姓最大的聚集的生存之地,一人一姓,百人百姓,出身就定格在了自己的身上,他们的后代在上山下乡运动中有着不同的待遇和冲击,就贴近了出身不靠自己的血统论。兵团吸收的的都是工人等一些好成份的,插队则相反......

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8-6-5 19:34

评分

参与人数 5威望 +12 收起 理由
水上步兵 + 2 赞一个!
淇天大圣 + 3 赞一个!
冰雪绢花 + 2 赞一个!
老鲨 + 2
我冬泳我健康2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8#
发表于 2015-2-13 13:13 | 只看该作者
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到那里你们是大有作为的,,
到农村去,到边疆去,,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2 收起 理由
水上步兵 + 2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9#
 楼主| 发表于 2015-2-14 08: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天津老知青 于 2017-2-21 11:53 编辑


十八岁花季(二)
接上页

    68年3月的一天,清风扑面,冷意依在,老龙头火车站(天津东站)内,人山人海,人声鼎沸,人头攒动,火车头哧哧地喷着白色的雾气,绿皮车厢的窗户全部被打开,车上的知青们都挤在了窗口和亲友们告别,我在其中,6号车一窗口,有一女同学泪流满面,使劲攥着>他*的手哽咽着,妈妈由两个哥哥架着,已涕不成声,险些瘫坐在地,亲人、朋友告别着......。这时火车拉起来汽笛,车身咣当动了一下,车上车下的人,骚动了,更动情的告慰着,女同学不得不松开>他*的手,歇斯底里的在车厢里蹦了起来,泣不成声。透过挤满脑袋窗口的縫隙,左右摆着头寻找着自己的亲人,嘴里喊着“妈妈!妈妈!”。车开了……,站台线杆上的大喇叭依旧用最大的分贝播放着欢送我们的歌曲“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歌声仿佛要压到我们的告别声......。
   
    列车开出了车站,车厢里上一片寂静,过了山海关,车窗玻璃渐渐冻成了白色,结成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冰凌花,这时带队的干部站起来,呼吁大家活跃一下气氛,冲淡一下长途的寂寞,带乐器的同学拿出笛子、二胡、小提琴、口琴,月琴,演奏了“我们走在大路上”,“让我们荡起双桨”,情绪渐渐平息的女同学们用甜美的声音合唱起来,同学们在在憧景中回味着,动情的歌声,好听!窗外的雪景,苍凉!可谓亚瑟齐鸣。
   
    来到青年点,这是早已盖好干打垒的集体宿舍,放下行李,分好床位,大队领导已备好了拌子(木头)、粮食、(玉米楂籽)白菜、土豆,就这样吃了第一顿饭,睡了第一宿觉,温暖的大炕使身心疲惫的准知青们早早进入梦乡,睡梦里的喃喃声,轻轻地叫着“妈妈”仿佛还依偎在母亲的怀里。这群看今朝的风流人物,这群童男少女们,这群既定的知青们深深扎根在了这片黑土地。
   
    时光就是年轮,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信念融合缩短了我们和贫下中农的距离,促进了感情。村里农民不富裕,油灯都舍不得挑大,天气冷,没有条件洗澡,年长者可视而不见习以为常,小孩子可怜,头身长时不洗,虱虮满身,12岁小女孩燕子,可爱的出奇,大眼睛,黝黑的头发,红红的脸庞,油渍麻花的棉袄,破了几个小洞的棉鞋,挡不住童真的秀丽,她常常光顾我们知青点,女同知青给她清理梳洗,教她学习,越发和我们亲近,可爱的小燕子是我们回城后的惦念。
   
     我们和贫下中农同劳动,共命运的同时,需和那个年代同步,白天干活晚上由班长带着学习,下雨阴天大家一块拿出乐器合奏几曲,愉悦一下心情。我们青年点离一个县高中三里地,学校图书馆管理员和我们知青关系很好,我就常到他那借书,到了晚上农村万籁无声,我先后阅读了矛盾文集,前苏联的《静静的顿河》,《安娜、卡列尼娜》,《叶尔绍夫兄弟》和描写集体农庄的《金星英雄》还有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狄更斯、维克多.雨果的作品等,还偷偷的看了手抄本,像张杨的<第二次握手》等,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从而了解了世界,增加了知识,得到了再教育外的收获,缓释了青春的悲情。

未完待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点评

了解  发表于 2018-6-5 19:35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淇天大圣 + 3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0#
发表于 2015-2-14 11:08 | 只看该作者
天津老知青 发表于 2015-2-14 08:45
十八岁花季接上页
    68年3月的一天,清风扑面,冷意依在,老龙头火车站(天津东站)内,人山人海,人声 ...

   赞赏!动人!篇篇文章感悟深深!只有亲身经受 才有如此之感受!正如伟大的哲学所言“生命是罐头,胆量是开罐器。我们要握着有胆量的开罐器,才能打开生命的罐头,也才能品尝里头的甜美滋味! ”  

点评

赞  发表于 2018-6-5 19:3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9 06:47 , Processed in 0.05177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