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克明 于 2014-12-29 16:59 编辑
若是中国人 就别黑中国 姚克明 “若是中国人,就别黑中国。”这感慨是由环球时报社评《一些人“黑”南水北调等大工程上瘾》而引发的。怎么还会有这样的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大工程,不但不感到自豪和骄傲,反而还好意思要去“黑”上一把。我一时感到,真是不可思议,可却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据新华网12月27日报道,历经15天水程、1000多公里北上跋涉,汉江之水27日终于抵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终端北京,首次实现“南水进京”。然而,一篇题为《南水北调通水即失败》的文章却因其“脑洞大开”而在网上疯传,也让不少人开始对这项经过50年研究论证和12年建设的工程表示担忧。 为此,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名誉所长王浩日前接受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专访,对网文中提及的“流速过慢”“泥沙沉积”“半道结冰”等三大质疑作出解答。 王浩院士指出,水速太慢,调水目标难实现?“不科学、不准确”。他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水基本上是自流输水,主要依靠重力。中线干渠渠首陶岔到输水终点北京团城湖之前落差约为100米。江水在输送过程中要经过大量节制闸、分水口门、退水口门、倒虹吸还有渡槽等水利设施。这些都会增加输水的阻力,使输水水流慢下来。 但是,“根据我们的计算,南水北调的水面线有几毫米的误差,就会减少3至4个流量,这里面有一套非常复杂的控制系统,但总体来说输水正常流速应是每秒1米到1.5米。” 其实,15天南水北调就流经1400多公里到达北京,是最有力地回答了“水速太慢,调水目标难实现”的责难与“抹黑”! 针对所谓“泥沙沉积,已彻底毁掉工程?”王浩院士指出,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有“泥沙问题”是“无稽之谈”。他解释说,长江本来含沙量就很低,每立方米约为1公斤。汉江又是长江最大支流,比长江的含沙量还低。特别是近年来,陕西安康、商洛、汉中等地大力推进水土保持,使得汉江含沙量再次减少。 “汉江汇入丹江口水库后泥沙会进一步沉淀,再加上中线工程取水口是从水库表层取水,而输水渠道都是混凝土衬砌,最后进入水渠中的泥沙可以说‘极其少’,水很清澈,根本不存在泥沙淤积的问题。” 至于所谓“半道结冰,影响南水北送?” 王浩表示,国家已充分考虑冰期输水问题并制定应急预案。他说,冰期输水是南水北调建设中要解决的重要水力学问题之一。“国家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时就专门研究了冰期输水的问题,针对结冰期、冰封期、化冰期三个阶段输水都做了详细论证和充分预案。” 王浩解释说:“比如在结冰期我们会适当加大水的流量,让水位高一点,冰盖在上面,而下面则有足够空间走水,有很详细的措施,专门经过国家论证并验收通过。对冰坝、冰塞等紧急情况也都做了应急预案,比如通过拦冰索等除冰设施,保障沿途水流通畅。”。 当下,北京市民和沿途的受益者,正在喝着千里迢迢而来的长江水,更是把这三大质疑击得粉碎,让那些“黑”南水北调的人,反把自己的脸面抹得“漆黑”,这又何苦呢? 看来这些所谓的中国人是有此嗜好,他们似乎不这样做就不自在:凡是我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各族人民努力取得的成就,他们若是不迫不及待地跳出来“黑”上一番,就似乎活不下去一样。如果我们深究一些,就可能发现这种人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是受西方价值观和普世观的影响,他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与反华势力一个鼻孔出气,对中国的失误或挫折,他们不说是幸灾乐祸,也是非常高兴的;而对中国取得的成就,就非常不高兴,总要鸡蛋里挑骨头,竭力加以否定。所以,对这种人我们一定要小心,不要让他们乱了我们的阵脚。 二是一些涉世不深而又自以为是的人,他们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好似世人皆浊我独清,总能比别人看得高一筹。他们往往采取危言耸听的手法,制造出一些言论,以便哗众取宠,妄图达到一鸣惊人,或是一夜成名,享受最高的点击率,最高的知名度。 三是正如环球时报指出的:舆论对南水北调没有报以“敲锣打鼓般的”庆祝,相反质疑和反思总是来得特别快,一些人认为,这是中国的“进步”。“进步说”强调,这种气氛才是正常的,过去政府听顺耳话太多,现在需要质疑声不断撞击“领导们”的耳膜。这种言论也误导了一些青年人。 总之,这几种人虽然还都是中国人,但不是完整的地道的中国人,所以,他们才会有意无意地去抹黑中国。这是很不应该的!真正的中国人对自己的祖国爱都爱不过来,怎么会舍得平白无故地去抹黑中国。这可是关系到中国形象、发展和未来的大事,切不可掉以轻心! 若是中国人,就别黑中国!这应该是我们中国人做人的最低的底线! 2014-12-29 16: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