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601|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青岛记忆《波螺油子》-----福山支路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3-30 18: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快乐海洋 于 2015-3-30 18:41 编辑

青岛的历史悠久,青岛市建置才百余年,在前二三十年里,青岛是德国殖民城市,据记载:“1922年12月10日中国鲁案善后督办王正廷、会办田中玉、山东省省长兼胶澳商埠督办熊炳琦与日本司令官由比光卫、民政长官秋山雅之介在总督府举行交接仪式。自1897年德国侵占胶洲湾统治青岛17年后,日本又对青岛进行8年的军事统治后,中国政府恢复青岛行使主权,结束了德国、日本对青岛历经25年殖民统治,青岛终于回到祖国怀抱。 ”德国人就这样离开了青岛,给青岛留下了很多工厂、建筑、街道等,还给青岛留下了马牙石“波螺油子”路 。

胶东路是青岛人嘴中货真价实的“波螺油子”建于1924年前后东起莱芜二路莱芜一路交汇处、西至热河路。因胶东路地势特殊两头高中间低谷(苏州路、无棣二路)它是连接无棣一路——无棣四路、苏州路、热河路、胶州路唯一的通道、也是青岛唯一两头高中间低、路面窄、上下坡陡弯急马牙石(波螺油子)路面的S型路.胶东路坡度较大又有几个急转弯,机动车难以通行、自行车上坡无法骑行、下坡骑行太危险、只有步行、是青岛最曲折、落差极大的一条路、自西向东有九处拐弯、其中一处近360度、再加上近10几米落差、人们只有步行。

      青岛的马牙石“波螺油子”路建于德国占领时期的19世纪末,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青岛的马牙石“波螺油子”路是由很多方形石头铺垫而成的,现在市区仅余十几条僻静的小巷尚有遗存,以往整个城市随处可见的马牙石路在波螺油子位于胶东路,这条由马牙石铺就的呈扭曲转盘形状的路,宽约5米,形成于青岛开埠初期,当时属即墨仁化乡,以胶州路、热河路坡顶为分界,西侧是大鲍岛村,北侧是小鲍岛村。那时的“波螺油子”只是一条羊肠小道,下沟上崖,贯穿东西,弯弯曲曲地通向伏龙山顶。现在的苏州路就是当时的沟底。当时,莱芜一路十分僻静,热河路却是当时重点规划的交通要道,道路两旁有不少洋楼,连接着两条路的就是“波螺油子”。德国人似乎顾不上开发这地方,一直保留着荒草、小路、流水的风貌。1897年德国侵占青岛后,修筑了几十条马路,其中在热河路与莱芜一路之间的是一条自南而北的喇叭口大沟,即波螺油子的雏形,但也仅是胶东路连接热河路的一条羊肠小道而已。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这条喇叭口大沟依然存在,1922年王正廷、熊炳琦代表政府收回青岛主权以后,沿地势修建了苏州路、莱芜一路、莱芜二路等数条马路。大约1924年,波螺油子铺上马牙石,从此进入青岛百年老路行列,并在扭曲间将胶州路、热河路、莱芜一路至四路等几条路连接了起来。它的名字叫“波螺油子”,“波螺”即海螺,其内部绕轴呈盘旋状,这条道路与其颇有几分神似,我们小时候见到的波螺油子,已经成了“油子”老路:地面马牙石被无数行进的鞋底磨得滑溜,特别冬天雪地结冰加上“S"型急转给路边住户、上班双职工行走带来极大不便。2001年青岛东西快速路第一期工程铺设地下管网,建筑工人拆掉了历史悠久的“波螺油子”和“波螺油子”的马牙石路,这条特色街巷成为历史,永远封存人们的记忆里 .

尚存的马牙石路约有10条,德县路(中山路至天主教堂路段)、福山支路、鱼山支路、太平角四路、芝罘路 (靠沧口路一侧)大连山支路、苏州北路嵩山之路、金口一路和金口二路之间、黄县路靠近龙江路等,德县路长200米,宽约七八米,是现存不多的马牙石路中宽度和长度最大的,也是其中最富盛名的。据专家介绍,德县路始建于20世纪初的德占时期,距今已近百年;山支路长百米有余,宽4米左右,历史在80年以上;太平角四路长约80米,宽近4米,历史不详;芝罘路长不足50米,宽约5米,建成于德占时期晚期;鱼山支路是其中建成最晚的一条道路,约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理应保存下去!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向左走 + 5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1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1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18:4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30 1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5-3-30 18:44 | 只看该作者
这些路保存的真好。

点评

德国人在青岛殖民期间为青岛发展、建设作出了一些事情、也为青岛留下了美丽的建筑群。  发表于 2015-3-30 18:5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发表于 2015-3-30 19: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铁锚 于 2015-3-30 19:03 编辑
快乐海洋 发表于 2015-3-30 18:42

是的,70年代,由中山路去教堂的那条小路,路上的方石头四角磨损,如同用方形面包打的地面,穿皮鞋易常难走。记忆最深。现可能都换了。

点评

还一段路保存下来、青岛目前估计10条左右还在。我会陆续在冬网发的。谢谢关注  发表于 2015-3-30 19:0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5-3-30 19:09 | 只看该作者
真惭愧 竟然没走过

点评

啊!离一浴特近啊!是条老街  发表于 2015-3-30 19:1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
发表于 2015-3-31 20:41 | 只看该作者
这条路我常走,不过是在车上,有时对面来车错车的很小心,得互相体谅。

点评

虽然比较偏也是青岛老街  发表于 2015-4-1 09: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5-10-28 15:21 , Processed in 0.036462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