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的野菜
+ r8 i: y# W, [汪曾祺
; c- s6 U1 E3 f3 m1 W2 v r G' b' H8 Q8 c9 S! {
荠菜。荠菜是野菜,但在我家乡是可以上席的。我们那里,一般的酒席,开头都有八个凉碟,在客人入席前即已摆好,通常是火腿、变蛋(松花蛋)、风鸡、酱鸭、油爆虾(或呛虾),蚶子(是从外面运来的,我们那里不产)、咸鸭蛋之类。若是春天,就会有两样应时凉拌小菜:杨花萝卜(即北京的小水萝卜)切细丝拌海蛰,和拌荠菜。荠菜焯过,碎切,和香干细丁同拌,加姜米,浇以麻酱油醋,或用虾米,或不用,均可。这道菜常抟成宝塔形,临吃推倒,拌均。拌荠菜总是受欢迎的,吃个新鲜。凡野菜,都有一种园种的蔬菜所缺少的清香。
2 k. j( u1 P5 a/ x/ A 荠菜大都是凉拌,炒荠菜很少人吃。荠菜可包春卷,包圆子(汤团)。江南人用荠菜包馄饨,亦作“大馄饨”。我们那里没有用荠菜包馄饨的。我们那里的面店中所卖的馄饨都是纯肉馅的馄饨,即江南所说的“小馄饨”。没有“大馄饨”。我在北京的一家有名的家庭餐馆吃过这一家的一道名菜:翡翠蛋羹。一个汤碗里一边是蛋羹,一边是荠菜,一边嫩黄,一边碧绿,绝不混淆,吃时搅在一起。这种讲究的吃法,我们家乡没有。 1 l/ `( h: r. q+ {( V
# T) u8 {% W) k0 n9 L. K* Q
枸杞头。春天的早晨,尤其是下了一场小雨之后,就可听到叫卖枸杞头的声音。卖枸杞头的多是附近村的女孩子,声音很脆,“卖枸杞头来!”枸杞头放在一个竹蓝子里,一种长圆形的竹蓝,叫做元宝蓝子,枸杞头带着雨水,女孩子的声音也带着雨水。枸杞头不值什么钱,也从不用秤约,给几个钱,她们就能把整蓝子倒给你。女孩子也不把这当做正经买卖,卖一点钱,够打一瓶梳头油就行了。 " l8 \: m0 k5 I# [6 I4 h! H) F: Y
自己去摘,也不费事。一会儿工夫,就能摘一堆。枸杞到处都是。我的小学的操场原是祭天地的空地,叫做“天地坛”。天地坛的四边围墙的墙根,长的都是这东西。枸杞夏天开小白花,秋天结很多小红果子,即枸杞子,我们小时候叫它“狗奶子”,因为很像狗的奶子。
' d; F8 @& b4 n枸杞头也都是凉拌,清香似尤甚于荠菜。 % `; n" J6 o' @
, h- O+ N k) Y
蒌蒿。小说《大淖记事》:“春初水暖,沙洲上冒出很多紫红色的芦芽和灰绿色的蒌蒿,很快就是一片翠绿了。”我在书页下面加了一条注:“蒌蒿是生于水边的野草,粗如笔管,有节,生狭长的小叶,初生二寸来高,叫做‘蒌蒿薹子’,加肉炒食极清香。……”蒌蒿,字典上都注“蒌”音楼,蒿之一种,即白蒿,我以为蒌蒿不是蒿之一种,蒌蒿掐断,没有那种蒿子气,倒是有一种水草气。苏东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以蒌蒿与芦芽并举,证明是水边的植物,就是我家乡所说“蒌蒿薹子”。“蒌”字我的家乡不读楼,读“吕”。蒌蒿好像都是和瘦猪肉同炒,素炒好像没有。我小时候非常爱吃炒蒌蒿薹子。桌上有一盘炒蒌蒿薹子,我就非常兴奋,胃口大开。蒌蒿薹子除了清香,还有就是很脆,嚼之有声。 & K& @) V9 B+ n4 l+ d" y- a
荠菜、枸杞我在外地偶尔吃过,蒌蒿薹子自十九岁离乡后从未吃过,非常想念。去年我的家乡有人开了汽车到北京来办事,我的弟妹托他们带了一塑料袋蒌蒿薹子来,因为路上耽搁,到北京时已经焐坏了。我挑了一些还不太烂的,炒一盘,还有那么一点意思。 4 E& a, M" j8 E% H
' ~2 `/ e: I7 ?, s- z, J, h7 J
8 w2 _, G7 w; o8 J; N+ Q2 a% z7 L7 K
马齿苋。中国古代吃马齿苋是很普遍的,马苋与人苋(即红白苋菜)并提。后来不知怎么吃的人少了。我的祖母每年夏天都要摘一些马齿苋,晾干了,过年包包子。我的家乡普通人家平常是不包包子的。只有过年才包,自己家里人吃,有客人来蒸一盘待客。不是家里人包的,一般的家庭妇女不会包,都是备了面、馅,请包子店里的师傅到家里做,做一上午,就够正月里吃了。我的祖母吃长斋,她的马齿苋包子只有她自己吃。我尝过一个,马齿苋有点酸酸的味道,不难吃,也不好吃。 ( Y$ a1 I' }- p4 l& O, I
马齿苋南北皆有。我在北京的甘家口住过,离玉渊潭很近,玉渊潭马齿苋极多,北京人叫做马苋儿菜,吃的人很少。养鸟的拔了喂画眉。据说画眉吃了能清火。画眉还会有“火”么? 8 K: [2 J# d8 c! S8 a
6 u* b+ V8 K9 d: c8 a1 K4 s3 m9 M, u' M7 D% r
t* |5 B# i: A
莼菜。第一次喝莼菜汤是在杭州的楼外楼,1948年4月。这以前我没有吃过莼菜,也没有见过。我的家乡人大都不知莼菜为何物。但是秦少游有《以莼姜法鱼糟蟹寄子瞻》诗,则高邮原来是有莼菜的。诗最后一句是“泽居备礼无麋鹿”,秦少游当时在高邮居住,送给苏东坡的是高邮的土产。高邮现在还有没有莼菜,什么时候回高邮,我得调查调查。
& s" P0 D4 [) h' g3 S0 p# N+ z; [4 a9 b, j$ {3 P( [
明朝的时候,我的家乡出过一个散曲作家王磐。王磐字鸿渐,号西楼,散曲作品有《西楼乐府》。王磐当时名声很大,与散曲大家陈大声并称为“南曲之冠”。王西楼还是画家。高邮现在还有一句歇后语:“王西楼嫁女儿——画(话)多银子少”。王西楼有一本有点特别的著作:《野菜谱》。《野菜谱》收野菜五十二种。五十二种中有些我是认识的,如白鼓钉(蒲公英)、蒲儿根、马栏头、青蒿儿(即茵陈蒿)、枸杞头、野菉豆、蒌蒿、荠菜儿,马齿苋、灰条。江南人重马栏头。小时读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提到儿歌:“荠菜马栏头,姐姐嫁在后门头”,很是向往,但是我的家乡是不大有人吃的。灰条的“条”字,正字应是“藋”,通称灰菜。这东西我的家乡不吃。我第一次吃灰菜是在一个山东的同学的家里,蘸了稀面,蒸熟,就烂蒜,别具滋味。后来在昆明黄土坡一中学教书,学校发不出薪水,我们时常断炊,就掳了灰菜来炒了吃。在北京我也摘过灰菜炒食。有一次发现钓鱼台国宾馆的墙壁外长了很多灰菜,极肥嫩,就弯下腰来摘了好些,装在书包里。门卫发现,走过来问:“你干什么?”他大概以为我在埋定时炸弹。我把书包里的灰菜抓出来给他看,他没有再说什么,走开了。灰菜有点碱味,我很喜欢这种味道。王西楼《野菜谱》中有一些,我不但没有吃过,见过,连听都没有听过,如:“燕子不来香”、“油灼灼”…… / ~# ^( R2 k1 p) f) A
《野菜谱》上图下文。图画的是这种野菜的样子,文则简单地说这种野菜的生长季节,吃法。文后皆系以一诗,一首近似谣曲的小乐府,都是借题发挥。以野菜名起兴,写人民疾苦。如
4 {* |" x4 @4 H9 R9 P
. q! X! m8 Q B" w9 \9 B 眼子菜
9 m3 U8 a- D5 B& W 眼子菜,如张目, 0 C2 A. N, m l0 n& W
8 ^9 G9 j/ l& a: L' m3 `( f
年年盼春怀布谷,
9 `- |8 i. G+ r% L1 v
- Y8 F5 N/ }& P% [ y2 N 犹向秋来望时熟。 # @. f. J; O, M0 x! X" p
' j- O" Z0 {" a, `6 b5 Y. s0 L; k# g4 C 何事频年倦不开,
/ w# J1 p# r$ }3 H
6 Y* w7 {/ U# J- n5 i3 u3 p 愁看四野波漂屋。 ]" Y* R) p0 ^7 V
8 n6 O1 |9 q3 o& ?+ ~- j D
) Q* `, N3 F7 x( h+ ^/ k 猫耳朵
v* {7 o5 z6 z
7 j3 [% e$ X2 H3 h: k/ S" F 猫耳朵,听我歌, : ^. r& H& g7 ?" `; Z: f- e
# P5 j0 S1 |+ [+ T4 S
今年水患伤田禾,
8 i& u) a6 \* J& e
/ e2 S) X8 k7 z+ T% Q 仓廪空虚鼠弃窝, - O7 M4 {: z8 G# C2 `
& n8 }7 x m; a7 w. a! c
猫兮猫兮将奈何! ( \: q5 i4 H% h$ k8 P+ M1 |. X/ ~
# }, t: l2 T' i" w9 K 8 Z. c1 R, e7 j8 a6 b
3 B* R) @5 I1 [* U" D- r 江 荠 * l* [% ?% Z0 ^6 f( G9 @! h g
: z! ~, N9 W3 g0 r. a5 }6 n$ @5 @ 江荠青青江水绿,
$ G& j; K' B0 F/ P2 m @% L2 G: d& L5 g8 L4 {
江边挑菜女儿哭。
) K. q B1 f- J- I
/ E% y7 i/ f4 T 爷娘新死兄趁熟, 6 |0 l! K4 u# w
/ Q$ E2 u+ ]7 @4 w. X+ ?; `5 } 止存我与妹看屋。
# v' u. Q0 G; j+ m7 K$ R; j$ G) K7 w: U6 `, `# n9 J5 H
' Q8 ? m9 x2 O% M8 Z9 o0 \4 A# ~
抱娘蒿 ( a; O- P6 p* j
) t9 ~ F2 g4 \9 I8 M' E
抱娘蒿,结根牢,
. v( G' e0 b0 |
$ ^. T4 c7 ]+ V2 g# B+ Z# n* F 解不散,如漆胶。
, {" }+ V# g8 h4 R- D
4 _$ y2 `' |# t* J% ]) P 君不见昨朝儿卖客船上,
6 R. w6 [. V m- p; \2 R$ k; [# p* A, `- K' \
儿抱娘哭不肯放。 % u3 p- Q1 \5 `* P
5 d, H2 p7 d$ d( W! h' F2 j. N 这些诗的感情都很真挚,读之令人酸鼻。我的家乡本是个穷地方,灾荒很多,主要是水灾,家破人亡,卖儿卖女的事是常有的。我小时候就见过。现在水利大有改进,去年那样的特大洪水,也没死一个人,王西楼所写的悲惨景象不复存在了。想到这一点,我为我的家乡感到欣慰。过去,我的家乡人吃野菜主要是为了度荒,现在吃野菜则是为了尝新了。喔,我的家乡的野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