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姚克明 于 2015-4-13 09:51 编辑
诗朗诵进地铁 让文明度飙升 姚克明 有人说,世界各国的地铁建设,都离不开本国文化的渊源,走入地铁就仿佛走入了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长廊,想要了解一个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可以选择从地铁文化开始,在那里一定可以找到凝炼的城市文化。 中国地铁文化从无到有,从简陋到丰富,从小众过渡到大众,渐渐承载起一个城市的品质。从最初在车厢内悬挂名人名言,到在地铁中展出英国诗歌、办磁卡展,中国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地铁文化的道路上摸索着。 武汉在地铁文化的道路上摸索中,让民间诗人朗诵会进地铁,使地铁文明度飙升,透露出地铁文化的新曙光。 此前由武汉晨报征集而来的民间诗人和诗歌朗诵队,为乘坐地铁的市民带来诗歌,带来音乐,带来生活的诗意和温暖。此前以一首《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成名的湖北女诗人余秀华也于“晨报民间诗人朗诵会”头一天创作新诗《藤》,授权晨报首发并在朗诵会上邀请现场读者首次公开朗诵。 《藤》 露水都掉下去了,它得以晃动 在无以为宿的风里 春天都得绿,三分之一的主动 被动超过了它所伸展的长度 它是靠着一棵树苏醒的 这棵树隔几年就有一些变化 它里面的面相总会类似于另外一个人 看见一个树洞,它会弯下来 把顶部的嫩绿探进去 但是慢慢的,它又弯出来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往往用完了一个春天,让叶子一片片掉下来 而现在,这个伸展的过程 它总会弯曲出另外的途径 4月9日,余秀华创作了新诗《藤》,并将之赠与晨报首发。蒋艳有幸成为第一位公开朗诵此诗、传递余秀华诗心的分享者。她说:“虽然我从来没有写过诗,但这份幸运让我觉得今天变成了一个诗意的日子,让我觉得自己离诗歌更近了一些。” 地铁朗诵会,不仅有诗人到场,还有草根参加。82岁老人徐荣堂坐地铁途中赋诗,他说:“1953年过长江,我坐木船到武昌……江上江下为梭状,客来客往尽书香,昔日过江怕风浪,现乘地铁像厅堂……”他拿出了1小时前刚刚写在信笺纸上的即兴诗歌。 一首中气十足的武汉腔诗歌《过长江》成了徐荣堂给“晨报地铁诗歌朗诵会”制造的一点点意外,一点点惊喜,却成为现场最让大家动情的一幕。 武汉晨报带头开展这一活动,虽然才刚刚开始,却不仅丰富了地铁文化,而且也有益于城市文明建设,有益于提升乘客的精神素养,有益于健康快乐的文娱活动。所以,不仅值得点赞,而且还有推而广之的必要。愿地铁文化会更加丰富多彩! 2015-4-13 0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