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5-10-1 05:25 编辑
张松超 要想杜绝伪科学的负面影响,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自然是题中之意,但根本上,靠的还是防止它们披着科学外衣进入公共视野。 吃木瓜能避孕?儿童定位手表辐射是手机千倍?黑枸杞补充花青素……这些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流言,你信吗?事实证明,这些广为流传的健康知识都是谣言。昨天,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发布的9月科学流言榜,给公众揭开了流言的真相。 对于这种辟谣,公众十分欣喜。因为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信息发布渠道变得日益广泛,但与之而来的却是虚假信息泛滥,谣言横行,伪科学大行其道。假如不及时辟谣,不知道又有多少人将这些健康养生之道奉为圭臬。网络WIFI危害孕妇、木瓜避孕……谣言的泛滥,让人们在生活中遇事小心翼翼,变得越来越不自由。 揆诸现实,这些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可谓是车载斗量。它们大体上可分为两类:一者是集中在健康传播中的养生知识,就像吃木瓜能避孕,就是典型的代表;再者就是一碗美好的励志鸡汤,比如那个描写竹子生长规律来昭示厚积薄发道理的段子,已经广为人知。 这些伪科学的病毒式传播,自然离不开新媒体这一介质的推波助澜,但在根本上,却还是因为信息格局的不对称,致使人们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本来这些伪科学就已经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亟须相关部门和该领域专家出来辟谣。但多数情况却是,面对这些披着科学外衣的谣言,不仅辟谣不及时,反倒是还有专家为之背书,进而还会被主流媒体跟进转发传播,再次扩大它们的影响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别说是很多时候的辟谣是缺位的,即便是及时地进行了辟谣,也不可能完全消除其负面影响。这也就意味着,要想杜绝伪科学的负面影响,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和辨别能力自然是题中之意,但在根本上,靠的还是防止它们披着科学的外衣进入公共视野当中。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则需要信息管理部门、媒体、公众人物要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严厉打击谣言传播者,从而最大限度地保证公共空间信息的真实性,实现舆论场的净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