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海河冬流击水 于 2015-10-26 19:25 编辑
今天是2015年10月26日,46年前的今天下午,我们这帮还不立世的学生,在天津东站,乘上时代的专列,远离父母亲人和故土,奔向黄沙滚滚的塞北草原科尔沁,现在时段专列已出山海关。开始了24年的北漂生活,现在想来确实不易,经历了漫长岁月的艰难磨砺,感受了社会的人情冷暖,体验了独自成家创业的艰难,不惑之年喜得家人的接纳眷顾,携全家重返津门故里,现已退休安享晚年,但往事历历终生难忘。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也是历史的必然,这场声势浩大的知青上山下乡用群众运动来推动,波及全国的大中城市上千万个家庭,上下几届毕业生都有留城指标,唯独68届整锅端,无一幸免,我们那个集体户光独生子就有好几个,可想当时的社会压力有多大,国家无奈,百姓更无奈。 随着时代的延伸,显示出知青上山下乡这浓墨重彩一笔在时代发展画卷的必要和重要,不可否认,对每个知青及亲人是一场磨难,但每个知青对自己的祖国都做出了不同的贡献,无论是对边疆和农村的发展和建设,还是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压力,屯田戍边,古已有之,更何况中苏对峙剑拔弩张那异常紧张的年代,站在伟人的角度,确实很有必要,只是国家的危机转嫁到贫困的农村,与亿万农民口中夺粮平添负担,就连我们老家每日工值才八分钱常年吃返销粮的张庄还分了几个知青,也是无奈之举啊。 说话已是近半个世纪前的陈年老事啦,当年毛主席的红卫兵,挥斥方遒的一代年轻小将,如今最小的也年近花甲了。知青下乡勿论短长,但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可抹杀,自诩被耽误的一代,也有自我抬爱之嫌,绝大多数还是凡夫俗子,那年代上大学的还是凤毛麟角,是金子放那也发光,是那样的也没被社会埋没,看现在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哪个不是下乡知青。只是受这一节影响,知青普遍谈婚论嫁晚了几年,耽误了下一代人的成长。而现在欣逢盛世,改革开放乡村发展的好的想城转农亦非易事,尚未脱贫的边远地区,大量的年轻人不再厮守一亩三分地土里刨食,纷纷融入城市打工,留守的只是老人与儿童,今昔相比天壤之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