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汇泉湾泳客 于 2015-11-22 12:16 编辑
秋冬之交,北京会计司胡同25号,红色的大门在雨雪霏霏中频繁开合。曾经住在这里的大人物已然不在,但现在,许多人为了这位大人物造访这里,他们或是感恩于这位大人物曾经的德政,或是来拜访这位大人物的后代,试图从中还原大人物当年的点滴生活细节,或是仅来此瞻仰一番。 这位大人物就是胡耀邦,一位为中国发展立下卓著功勋的领导人。今年11月20日是胡耀邦诞辰100周年,为此,几个月来,包括长子胡德平在内的胡耀邦家人,一直忙于整理胡耀邦的思想遗产以及参加各类纪念活动。 11月19日,胡德平在家中向探针表示,“在耀邦同志诞辰百年之际,党中央精心安排了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作为家属,我们更应积极配合活动,更好教育家中后人,学习革命前辈的优秀品质”。 曾任中共中央主席和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几大功绩反复被人提及,尤其是在改革开放早期平反冤假错案和执行真理标准大讨论中,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主政期间推进的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建设、政治改革,更是具体地影响了中国每一个普通老百姓,许多人因此改变了原来的生活和思维模式。河北一位企业家便向探针表示,当年要不是胡耀邦力主释放民间经济活力,他的公司连起步都无法做到。 虽然受到无数人爱戴,但胡耀邦一直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并非“完美”,也有自己的局限性。胡德平回忆,父亲与他谈话时,便曾经清楚地提到:“过一段时期,你们也会谅解我们,就是为什么有些事我们没办好,或者没有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受到历史的局限。” 胡耀邦告诉胡德平,“有时,夜晚两点我醒来,都要抽一支烟,想些问题”。 正是这样的问题导向,让胡耀邦能够始终不脱离群众,不脱离现实,能够从人们的现实利益出发去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胡德平看来,问题导向非常重要,“说问题,不影响我们的成就,不影响我们的进步,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从解决问题入手”。 “不做空洞无物之文。”胡德平认为,十八大以后,当前的问题导向就是:如何清除各种特殊利益集团的障碍,坚决推进改革事业继续发展下去;如何把反腐在胡耀邦的行事中。胡耀邦最早倡议实施以茶话会的形式取代春节联欢会,1980年11月,胡耀邦当选总书记,在1981年春节茶话会上,胡耀邦对到会的同志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清茶一杯招待大家,祝贺新春。此事一时成为佳话。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也均在回忆与胡耀邦的交往时,提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几乎成为胡耀邦与人、与各部门打交道的基本准则。 正是在这样的准则下,胡耀邦能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的最突出优点,并且向他们学习。胡耀邦曾向胡德平说过:“想问题,动手动脑,工作方法,我们学主席。工作精神,我们学总理。研究大问题,不搞繁琐哲学,我们学小平。” 作为纪念胡耀邦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的一部分,《胡耀邦文选》近日正式出版,人们得以有机会更全面地一览这位“淡如水”的大人物的生平言行。胡德平表示,“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血肉之躯的人,对他的缺点无需隐讳,对他的贡献更不必溢美,对他的一生由实践做出评价,接受历史的检验,这是今后人民的事业,党的事业所需面对的一个问题”。 把廉政建设和防止党的蜕化变质结合起来。 而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使中国走上发展的正确道路,在这一点上,胡耀邦进行了深入的探索。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胡星斗认为,胡耀邦力推了四个解放:解放思想、解放人、解放经济、解放政治,“解放思想上,胡耀邦最早在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中,提出民主、自由、平等、博爱;解放人,胡耀邦解放了一大批受到迫害的人;解放经济,胡耀邦是最早提出商品经济的;解放政治,胡耀邦实际上是在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国家制度”。 正是基于问题导向和对“每个人都受到历史的局限”的清醒认识,一切为了“人”的胡耀邦一向奉行“君子之交淡如水”。一篇回忆文章这样总结胡耀邦的这种“淡如水”:对同志不表示过分亲热,见面不谈一般应酬话,但彼此相见真诚、朴实、自然,可以无话不谈。 在很多人的回忆里,“淡如水”这一关键词频繁出现在胡耀邦的行事中。胡耀邦最早倡议实施以茶话会的形式取代春节联欢会,1980年11月,胡耀邦当选总书记,在1981年春节茶话会上,胡耀邦对到会的同志说,君子之交淡如水,清茶一杯招待大家,祝贺新春。此事一时成为佳话。 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也均在回忆与胡耀邦的交往时,提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这几乎成为胡耀邦与人、与各部门打交道的基本准则。 正是在这样的准则下,胡耀邦能清醒地认识到每个人的最突出优点,并且向他们学习。胡耀邦曾向胡德平说过:“想问题,动手动脑,工作方法,我们学主席。工作精神,我们学总理。研究大问题,不搞繁琐哲学,我们学小平。” 作为纪念胡耀邦百年诞辰系列纪念活动的一部分,《胡耀邦文选》近日正式出版,人们得以有机会更全面地一览这位“淡如水”的大人物的生平言行。胡德平表示,“他作为中国共产党中的一个代表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血肉之躯的人,对他的缺点无需隐讳,对他的贡献更不必溢美,对他的一生由实践做出评价,接受历史的检验,这是今后人民的事业,党的事业所需面对的一个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