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應享有壽至天年的幸福 文翰 健康長壽和永葆青春一樣,十分誘人。那麼何為長壽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著作《左傳》中就把「壽」分為上、中、下三等,稱「上壽一百二十歲,中壽百歲,下壽八十」意思是說,120歲者稱為上壽,100歲者稱為中壽,80歲者則稱為下壽,也就是說,只有年齡超過80歲的人才有資格用「壽」字。 美國學者海爾弗裡根據細胞分裂次數來推算人的壽命,得出的結論是:人的壽命應該為120歲。這一研究結果與我們的祖先對壽命的看法是完全一致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的壽命也在延長,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最新的成年人年齡劃分方法:44歲以下為青年人,45~59歲為中年人,60~74歲為年輕的老年人,75~89歲為老年人,90歲以上為長壽的老年人。按照這個標準,當下的絕大多數人可能都與「長壽」二字無緣了。但是, 「延年益壽」一直是人類本能的美好願望,人人都希望自己能長壽,能健健康康地盡享天年。 「壽」在人們心目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國許多名勝古跡都有「壽」字的石刻、碑匾。歷代對帝王的祈福是「萬歲!萬萬歲!」,翻譯成英文是「長長的生命」之意。民間對老人最常使用的一句祈福詞是「壽比南山不老松」,即以「南山松」作比喻,企盼健康長壽。 漢字是非常有意思的,古人將字拆開,稱八十八歲為米壽,九十九歲為白壽(意為一百少了一歲),一百零八歲為茶壽(意在八十八上面又加了廿)。著名哲學家馮友蘭與金岳霖同庚,1983年,兩位老先生在做八十八歲「米壽」時,馮友蘭寫了兩副對聯,一副給自己,一副送金岳霖,對聯的前兩句是一樣的,「豈止於米,相期以茶」,意思是不能止於「米壽」,期望能活到「茶壽」。 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過程都是由生命誕生、發育、成熟、衰老、死亡這幾個階段組成的。我們知道龜是長壽的,但曹操在《龜雖壽》中寫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這就是自然規律。人類作為高級動物也未能超越這一自然規律,對這一點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生命是有盡數的。 有些人盲目追求長生,為此,他們煉丹、服石,認為生命從此可以永恆。我曾參與《中國宮廷醫學》一書的編寫,對歷史上盲目追求長生的帝王做過一些考證,在《唐會要》卷五十二中寫道:「秦始皇、漢武帝志求長生,延召方士……以為禱祠神仙,可求不死。二主溺信之。始皇遣方士入海,求三山靈藥,遂外匿不歸;漢武以女妻方士欒大,後亦無驗,欒大竟坐腰斬……貞觀末年,有胡僧自天竺至中國,自言能制長生之藥,文皇帝頗信待之,數年藥成,文皇帝因試服之,遂致暴疾……古人云:『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誠哉是言也。」史書中記載了不少為企求長生而信神信巫,祈求於 「神仙家」和「煉丹家」,服食金石而上演的悲劇。僅以唐朝為例:唐憲宗因服石,「暴成狂躁之疾」,卒年43歲;唐穆宗傚法憲宗長年服用金石,臣下屢次勸諫,他口頭答應,實際上一直沒有間斷,在位4年,33歲而亡;唐武宗服石,「喜怒失常」,「未幾卒」,唐宣宗為此處罰了蠱惑武宗服石的道士,但後來唐宣宗自己也「好神仙、餌丹藥」,後背生疽而亡……這樣的悲劇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 但也有十分明智的君王,如在《聖祖仁皇帝聖訓》中記載了康熙的一段話:「吾人年老而經事多,則自輕易不為人所誘,每見道士自誇修養得法,大言不慚。但多試幾年,究竟如常人,齒落鬢白,漸至老憊。觀此,凡世上之術士,俱欺遊人而已矣。神仙豈降臨人世哉?」康熙不信神仙,不信丹藥,活了69歲;乾隆更長壽,活了89歲,自稱「古稀天子」。 企盼長壽是世人的普遍願望,雖然人人都應當享有壽至天年的幸福,但事實上能達到長壽標準,即活到90歲以上的人畢竟還是極少數。大多數人在年輕的時候疲於生存,不大注意保護自己的身體,到了晚年往往疾病纏身。 人的壽命不可能永恆,但活到人類的正常壽命,即天年,則通過自身的努力是有可能達到的,古人對此早有認識。《黃帝內經》中說「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也就是說,懂得養生之道的人,就會根據自然界的客觀規律而起居生活,按照正確的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煉。飲食有節制,生活有規律,勞逸適度,讓自己的肉體與精神都保持最佳狀態,這樣就能夠活到人的正常壽命——天年。 中國歷史悠久,養生益老之術豐富多彩。我國現存古籍8萬餘部,其中中醫中藥古籍約1萬部,有關傳統古典養生學以及涉及壽老養性的經書、史書、佛書等約200 余種,有著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總結。著名英國科技史學者李約瑟曾說:在世界文化當中,唯獨中國人的養生學是其他民族所沒有的。 《黃帝內經》講「上工治未病」,養生即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中醫養生學不僅具有很高的科學價值,而且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是符合人體生命客觀規律的一門學問。 養生,在不同的年齡段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同之法。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原康復醫學科主任耿引循先生的新著《養老有方》重談老年養生,即養老。雖說是養老,但其方法不僅對老年人適用,而且對各年齡段的人都會有所啟迪,可以使人們盡早地防患於未然。春去秋來,花開花謝,白髮漸漸生,容顏終會改。直面生命的客觀規律,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學會養生,努力提高自己的生存質量,爭取盡終天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