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0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海老知青40年后重返邢台留客村! 来源:河北新闻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5-3 21: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0年前,他们风华正茂,一腔热血洒在邢台留客村的田野上。40年后,鬓染霜华,但乡情不改,他们再次聚首,重返“第二故乡”。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38名曾经在邢台留客村下乡、如今大多定居上海的老知青们,携手踏访故土,寻觅“那些年我们在一起的日子”的踪迹。

迎接:

凌晨的等待,夺眶而出的泪水

一年前,老知青陈秀荣和留客村村民申士荣有了老知青重聚的想法。一个月前,这两位组织者开始张罗,5月1日这一天,想法终于变成了现实。

5月1日凌晨3时30分许,天未亮,路上车辆行人稀少。邢台火车站广场东侧,8位身影在紧张地忙碌着。提前来邢的老知青陈秀荣从车内拿出迎接牌,申士荣借助着昏黄的路灯,与留客村3位村民在大巴车前粘贴欢迎标语。“快到了,他们快到了。”听陈秀荣这样一说,大家也跟着激动起来,一路小跑到火车站出站口,翘首盼望着老知青们顺利归来。

“真不知道大家的变化如何,当年还都是小姑娘、小伙子,现在估计都成老头儿老太太了。”陈秀荣边笑着,边抚摸着当年插队时的老照片。一直高高举着迎接牌的申士荣意味深长地说,当年的他年纪尚小,只有13岁,印象中对下乡知青十分羡慕,羡慕他们懂得多,能吃苦。

由于列车晚点,两个小时过去了,伴随着一阵火车鸣笛声,搭载着30多名老知青的火车终于进站。没过多久,老知青郭贤文第一个出站,紧接着其他知青们高兴地呼喊着“我们回来了”。

一时间,握手,拥抱,伴着夺眶而出的泪水。

叙旧:40年未曾隔断,怎能忘记

“盼了好久,你们终于回来了。”当年担任留客村党委书记的游占峰紧紧握着知青的手说。现年70岁的他早已双鬓斑白,在有生之年再次见到这些知青,激动万分。

“你还记得吗?我给你送过菜馍馍。”留客村的老乡李娥妮看到知青王秀琴,忍不住大哭起来。王秀琴深深拥住李娥妮的脸颊,同样哽咽着说,“我都记得,我怎么能忘了”。

村民韩双琴握着知青李秀艳的手久久不愿松开。40年前,李秀艳下乡留客村时,与韩双琴都在11生产队,“韩双琴比我年长两岁,经常给我们留着好吃的。”如今,白驹过隙,如若不是有心人的提醒,这对姐妹相互都不敢再相认。“但提及名字,仿佛就在昨天,所有回忆都涌过来了。”言及此,两人再次拥抱拭泪。

知青代表郭贤文告诉记者,当时在此下乡的知青共有57名,大多生于1957年至1959年,下乡时间一般在1975年至1979年。如今,光阴如梭,知青中有5人已经辞世。

无悔:知青们希望回报“第二故乡”

岁月改变的是容貌,却带不走那份眷恋和思念。

“下乡四年,让我们学了不少东西。”带着3岁的小孙子一起归来的知青赵艳,回忆往事很是触动。1975年赵艳被分到了留客村第一生产小队,队长申丛林让她印象深刻。刚下乡时,赵艳根本分不清杂草和麦苗,也不会干农活。即使这样,队长申丛林每次评工分总会给知青们9分,还告诉其他村民要善待知青们。自此之后,知青们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知青们渐渐学会了农耕,学会了坚持和分享。

老知青陈秀荣买来书包、文具和体育用品,她说要把这些送给留客村学校的孩子们。据其介绍,如果家乡有需要知青们为之帮助的地方,他们会毫不犹豫为“第二故乡”贡献余力,以此回报故乡的培育之恩。

据悉,知青们正在运作一个知青乡友协会的组织,希望能在建设家乡方面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阔别40载,留客村留客更留心。

评分

参与人数 1威望 +5 收起 理由
醉老虎 + 5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6-5-3 21:21 | 只看该作者

火车站前合影留念。

当年的老书记紧紧握着知青的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楼主| 发表于 2016-5-3 21:22 | 只看该作者

老乡李娥妮与知青王秀琴再相见泪眼婆娑。

老乡们欢迎知青们归来。

村民热情欢迎知青们回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 ( ICP12013697-2 ) 11010802026271

GMT+8, 2024-11-29 04:49 , Processed in 0.035722 second(s), 11 queries , Gzip On,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