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克明 摘编
博主按:浙江在线-钱江晚报2月20日以《张艺谋“长城”北美上映,被骂惨》为题的文章,报道了2月17日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长城》,在北美上映后的遭遇,从中我们可以对张艺谋新作《长城》略知一二,它不仅分数相当低,而且一边倒地遭到恶评。咱们不妨看看张艺谋大师的不幸遭遇:
文章说,美国时间2月17日,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长城》,终于在北美上映了。
首日票房59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4049万),是中国内地首日票房1.24亿人民币的1/3,紧随《乐高蝙蝠侠》、《五十度黑》,位列第三。
根据预测,在全美3326家影院大规模上映的《长城》,首周末四天有望拿下近2000万美元。
之前电影在国内上映时,有不少网友表示,这部电影是拍给老外看的,国人看不明白很正常。虽然从目前的北美票房数据来看,成绩还不算太差,但在口碑上,《长城》却一边倒地遭到恶评。目前,烂番茄上新鲜度仅为36%,IMDb评分为6.3。
不少美国媒体认为,在视觉和机构上,《长城》借鉴了《权力的游戏》和《星河战队》等好莱坞的一些核心元素,找来好莱坞水准的特效团队,加上马特·达蒙等有号召力的影星加盟,走的是“标准大片范儿”的路线。然而,故事本身却收到各种花式吐槽。
美国主流媒体《今日美国》认为,“片子无聊”、“痛苦地令人感到毫无启发”、“漂亮面孔的堆砌”,指出全片存在文化不兼容性,除了一些华丽的视效外,电影本身情节太过可预测,对白苍白,无法给观众带来有精神冲击的观影感受,“文化上有不适应性,剧中守城士兵的服装过于夸张,产生一种可笑而不严肃的观感”。
评论还指出情节有硬伤,“女性战士令人瞠目地纵身跃下参加战斗,这些场面令美国观众感到奇怪而又有些可笑。”
《好莱坞报道》则称:“张艺谋和他的好莱坞团队奉上的也就是一部标准化的魔兽电影——在一个没有朝代界定的中国,有一群穿得像兵马俑的将军,他们讲着一口流利的美式英语,掌握先进的麻醉技术,还会在空中飞来飞去。”
CNN指出,跟电影《哥斯拉》一样,马特·达蒙在电影中就是一个有着西方人面庞并且灵活应变的外来者形象。故事通过他的视角,向观众讲述一个东方特色的史诗般故事,“这都是套路”!
比较而言,吐槽最狠的是英国《卫报》,报道吐槽说,电影开头说故事来源于长城的古老传说,后来竟然是西方人潜入中国偷黑火药,炮轰这部电影是“哑炮”,空乏无力。
《长城》是马特·达蒙第一部参演的中国电影,这也一直是该片的宣传点。只是在北美上映以后,马特·达蒙也无法力挽狂澜,还成了最大的槽点。
《旧金山纪事报》在《长城》上映首日,直接发表了题为《各种差评手撕马特·达蒙的新大片:一个无趣的白人拯救者》的文章。
演技和剧情被诟病,甚至连马特·达蒙的英语口音都被吐槽,《卫报》和《今日美国》等媒体屡次提及他在电影中带着英伦、爱尔兰和苏格兰及自己特色的古怪口音,认为有一种出戏感。
其实,彭博新闻社网站早在去年12月21日就发表题为《为什么中国和好莱坞无法交融》的专栏文章,称“《长城》是有史以来好莱坞与中国最昂贵的合拍片——以及一出巨大的文化败笔”。只是没想到,这次招黑招得这么厉害。
《长城》是张艺谋导演的首部完全在中国拍摄的中美合拍大片。目前,制作成本高达1.5亿美元(约合9.37亿人民币)的《长城》,在全球已收获2.24亿美元(约合14.53亿人民币)票房,其中,国内票房占超过1.7亿美元(约合11.03亿人民币)。
鉴于电影在国内的票房不如预期,所以此次在北美的票房无疑是重中之重。但影评惨不忍睹,社交媒体上的吐槽随处可见,未来票房收入前景黯淡。
此外,老外的花样吐槽,比国人狠多了:
《芝加哥先驱导报》:一部怪兽电影,一部白人拯救者的电影,一部沉闷到令人发指的电影。
《华尔街日报》:电脑随机生成的怪物,让这部电影重复又让人觉得麻木,既无法触动也不能吓到或是感动到我们。
《纽约时报》:《长城》里混杂了蹩脚的台词和浪漫元素,演员喋喋不休地宣扬带有煽动性的价值观。
《娱乐周刊》:看上去影片可能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电子游戏。
《Empire》:用了太多而CGI特效制作出来的怪兽,老套的剧情、故事僵化的剧本以及演员僵硬的演出让人很失望,这就是个灾难。
2017-2-21 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