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登山者张梁成功完成13座8000米山峰!
继7月27日罗静登顶布洛阿特峰后,中国民间登山界再次传来好消息:7月28日(巴基斯坦)K2登山队大本营传来信息:由Mingma gyalje sherpa (Mingma.G 攀登队长,尼泊尔率2017年K2登山队:中国登山者张梁、刘永忠、静雪于7月28日 (巴基斯坦时间15:30分)成功登顶世界第二高峰-K2峰。K2峰的成功:这是张梁完成的第13座8000米级高峰(仅有南迦帕尔巴特尚未完成)、刘永忠完成第10座高峰、静雪完成的第9座高峰。
中国登山者登顶K2记录
2004年,K2首登50周年之际,西藏十四座登山队扎西次仁、仁那、洛则、边巴扎西、边巴顿珠、普布顿珠、次仁多吉等7人于当地时间7月27日早上6点30至7点间分别登顶。这也是中国人首次登顶K2峰; 2012年7月31日 中国登山者杨春风、饶剑峰、张京川成功登顶; 2014年7月26日 中国女性登山者罗静成功登顶; 2017年7月28日 中国登山者张梁、刘永忠、静雪成功登顶。
至此,中国民间登山者罗静、张梁已相继完成了13座8000米的攀登。两人中,谁将率先完成14座?
有业界人士指出,罗静、张梁、刘永忠、静雪等山友对14座的追求,体现了中国民间登山者在国际登山舞台上的努力。在良好的“竞争”环境下,按照各自的攀登计划,无论谁先完成14座,都是值得中国登山界为之自豪的事情。即使是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同样值得期待。
在14座乃至更高远目标的召唤下,中国的民间登山者亦不应该恶性竞争。作为登山爱好者,也不应该简单地做出谁赢谁输的推论。让登山运动更有魅力,让登山者的国际视野和思维更广阔,才是我们对有志于14座的民间登山者更美好的祝愿。
14座,也希望不至于给登山者带来不应有的压力。(8264、户外探险家综合报道)
现特别推出2017.3.15 人物专访文章 张梁:站在雪山的肩膀上摄影
2017-03-15 17:07:43 来源: 网易艺术
眼前的张梁一身商务打扮,深蓝色的西装衬托着麦色皮肤,除了比一般上班族显得黝黑,看不出区别。然而我知道,银行员工的社会身份背后,张梁还是一位登山家、航海家、公益家、摄影家。用一组简单的数字概括张梁的成绩是他已经完成了“12+5+2 ”(编注:张梁3月登顶查亚峰,7月28日登顶K2,已经完成“13+6+2”)(基于登山界“14+7+2”的目标,“14+7+2”是指登顶全世界所有14座8000米以上的山峰和七大洲最高峰,并抵达南北两极),可以完成的人在世界都屈指可数。为世人所知的是张梁不断攀登高山,探索世界之巅的极限,不为人知的是他带着摄影器材攀越山峦,越过大洋,用摄影记录自然绝景,以唤醒人们的公益之心。
在北极徒步600余公里,张梁的面部挂满了冰渣,这也是张梁攀登雪山时的常见状态 摄于2008年
换上衬衫后,张梁看不出登山家的气质更像商务人士
盼望着“雪崩”到来 “2014年3月,我们在尼泊尔安纳普尔纳峰(8091米)从二号营地向三号营地攀登的途中,巨大的雪崩从高处迎面冲击而来,队友忙着逃开,而我的第一反应是拿出相机,当时我就一个想法,先拍下来再说。”多年来,在登山无数次险中逃生的历练下,张梁已经处变不惊,谈到这些经历没有余悸、没有兴奋,留下的是平和淡然。 “我的心态有点太奇怪,尽管我知道雪崩很危险,一不小心就能让我和队友没命,但登山时我心底还是隐隐约约地盼望着它到来,可能只是为了留下一点影像记录。”
张梁第一次攀登尼泊尔的安纳普尔纳峰(8091米),攀登状况十分恶劣,最后止步7500米未能登顶,图为张梁拍摄的雪崩 摄于2014年04月
尼泊尔安纳普尔纳峰 队友在及膝高的深雪中前行 攀登过程中张梁坚持摄影 摄于2014年04月
眼前是巨大的安纳普尔纳峰,登山队伍一点点靠近 摄于2014年04月
除了在攀登雪山时险遇雪崩,张梁在北极徒步时近距离遇到北极熊,在跨越大西洋时经历数米高的惊涛骇浪,这些惊险的时刻,张梁都用相机记录了下来。通过摄影记录,张梁想要将这些惊心动魄的时刻分享出去,让更多人感受到自然的震撼。
涉足登山五年后才意识到摄影的重要 张梁尽最大努力记录探险经历,但仍有很多重要时刻他错过了,那是在他还未意识到摄影重要之时。2000年,张梁听闻了玉珠峰山难报道,他没有像常人一样望而却步,山难报道反而激起了一直热爱运动的他对登山的关注,同年9月他就登顶了6178米的中国玉珠峰南坡。而后一发不可收拾,以一年1、2次登山的频率开始逐渐深入这个领域。
经历了2003年攀登亚洲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为协助队员治疗而下撤,2005年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这两次攀登过程中照片、视频的记录都很少,攀登时的经历和感受刻印在张梁脑海里,但可以用来回忆的影像却少之又少。
张梁逐渐意识到记录的重要,开始配备摄影器材,学习摄影技巧,自2010年开始,越来越多的照片、视频出现在了张梁的微博分享中,通过他的镜头,我们看到越来越高质量、好角度的自然摄影作品。
张梁镜头下的雪山风光,与太阳、雪山近距离接触:
尼泊尔洛子峰(8516米) 空中彩虹色的云层 摄于2011年05月
尼泊尔马卡鲁峰(8463米) 难以用言语描述的自然景像 摄于2012年05月
尼泊尔安纳普尔纳峰(8091米) 阳光把雪山染成金色 摄于2015年03月
巴基斯坦乔戈里峰(8611米) 摄于2015年07月
阳光下壮丽的巴基斯坦乔戈里峰(8611米) 摄于2015年07月
巴基斯坦乔戈里峰(8611米) 天空中出现两条彩虹非常难得 摄于2015年07月
巴基斯坦乔戈里峰(8611米) 云朵形成了心的形状 摄于2015年07月
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6962米) 如丝绸一般的云点缀在高山上空 摄于2015年12月
南美洲最高峰阿空加瓜峰(6962米) 如同海浪一般翻滚的大气 摄于2015年12月
在海拔7、8千米的雪山摄影 太牛了! 每次启程前,张梁在准备探险物品之外,还必定会带上两部相机和两部摄像机。目的地不是积雪终年不化的高山、就是广阔无边的海洋,这些生命禁区,人生存都很难,更何况要随时拍照。为此,张梁想了很多办法,他将相机包缝在登山包的左右肩带上,就在胸前的位置,以便随时可以掏出相机进行记录。同时将相机与相机包做好连结,防止相机在探险过程中意外掉落。
2011年05月 张梁攀登尼泊尔洛子峰时的装备,相机包被缝在登山包的左右肩带上
2016年8月 张梁攀登巴基斯坦迦舒布鲁姆I峰(8068米)时的装备,相机仍伴左右
“登山时,我会带两套摄影设备,自己一套,登山向导一套,这样我可以记录任何瞬间。”张梁露出谈及自己登山成绩时都不曾有的自豪表情,“目前我所积累的探险视频有一千多个G,我想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很少有人能做到,我觉得自己太牛了!”
摄影对张梁越来越重要,张梁视其为记录生活的最佳方式。探险之余,张梁也随身携带相机,在不断的摄影和学习中,渐渐找到了摄影的感觉,照片兼具震撼和美感。
张梁镜头下的登山探险队伍,在巨大的雪山山峦下显得渺小,照片传递着一个信念——“向上,向上攀登!”:
尼泊尔马纳斯鲁峰(8163米) 摄于2009年09月
尼泊尔马纳斯鲁峰(8163米) 摄于2009年09月
尼泊尔洛子峰(8516米) 摄于2011年05月
尼泊尔洛子峰(8516米) 摄于2011年05月
巴基斯坦布洛阿特峰(8048米) 摄于2012年07月
尼泊尔安纳普尔纳峰(8091米) 摄于2014年04月
尼泊尔安纳普尔纳峰(8091米) 摄于2014年04月
尼泊尔安纳普尔纳峰(8091米) 摄于2014年04月
巴基斯坦迦舒布鲁姆II峰(8035米) 摄于2014年04月
巴基斯坦迦舒布鲁姆II峰(8035米) 摄于2014年04月
通过摄影唤起人们的公益之心 张梁坚持登山探险已经17个年头,去年他加入了 EPNF 企业摄影家自然基金,并成为了基金会的形象大使,张梁不断超越自己的探险、摄影经历与基金会通过摄影帮助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理念碰撞出更具影响力的公益火花。
“公益有很多方式,像是捐钱、盖小学、支教援教,摄影也是一个非常大的资源。自然赐予了我们很多财富,我们通过影像去记录自然,将影像展览或者拍卖,通过这种公益的方式去影响人们。”
张梁觉得这是一种合理的利用自然的方式,探险与摄影一样,都是走出去遇见自然之美的过程,现在他想要用自己探险过程中记录下来的这些影像、照片告诉人们,我们抵达不了的极地是何种风光,而我们对自然的掠夺、破坏又是怎么在伤害自然。
张梁航海过程中拍摄的海洋生态,美好的海洋唤起人们的保护之情:
从香港驾驶帆船经新加坡到达泰国普吉岛途中 美丽的绯色夕阳 摄于2014年11月
驾驶帆船从西班牙-巴西费尔南多-南非开普敦横跨大西洋途中 与帆船同行的海豚 摄于2016年12月
驾驶帆船从西班牙-巴西费尔南多-南非开普敦横跨大西洋途中 汹涌的海浪让帆船严重倾斜 摄于2016年12月
驾驶帆船从西班牙-巴西费尔南多-南非开普敦横跨大西洋途中 夕阳下海天一色 摄于2016年12月
张梁镜头下的南极、北极,地球上最后的净土:
在北极徒步遇到自然形成的冰雕 摄于2008年05月
北极的太阳 摄于2008年05月
南极风光 摄于2017年01月
南极风光 摄于2017年01月
南极风光 摄于2017年01月
南极洲最高峰文森峰(4897米)风光 摄于2017年01月
【摄影之外的张梁Q&A】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张梁视自己这54年来的经历为宝贵的财富,登山过程中,他发出过登顶成功的欢呼,也流下过登顶不成撤退的泪水。冷静判断形势,不被眼前的成功所惑,不畏险阻的勇气和拿得起放得下的气度,并非在社会中可以锻炼得出。正如张梁所说,登山、航海、摄影、公益都只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纯粹地体验,简单地生活,我们从任何一个角度切入,都可以看到一个全新的张梁。
Q:户外探险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A: 2000 年,深圳是中国最早开始有组织地进行登山探险的城市,从那时开始一直坚持登山到现在的,就只有我张梁一人。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在探险途中遇难了,我经常说一句话“我非常幸运,谢谢自然给予我的厚爱”,很多次化险为夷。我觉得自己坚持的意义大过于探险这么一个概念。 Q:为什么可以坚持下去? A: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喜欢,这是我的追求。我没有把这种极限挑战当作一个人生的终极目标去量化,为了完成目标去做那样会很痛苦。这些探险只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自然而然,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所以才能坚持下去。 Q:探险中化险为夷的经历给您什么感受? A:现在是和平年代,大家遇到挑战、危险的情况很少,探险中的那些情况更是很难去想象。但我觉得,生活中各种困难、危险无处不在,有难有易,你怎么去面对去化解是最重要的,回避是最不正确的选择。 Q:目前您对生活的感受是? A:我会更加珍惜生活,会活得越来越好,这是我心里最直观的一个感觉。我通过这样一个改变自己人生的行为,与自己的追求越来越近,我很 enjoy 这个状态,特别舒服,有时候和朋友聊天,大家都会特别敬佩,觉得这样活得挺值。 Q:探险旅程会一直继续下去吗? A:人的生命有限,自然无限,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全部领略,只能尽可能多地去感受。我乐于去行走,这是我读大学时就有的一个念想。我不会停止,但我会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有所调整,力能所及去完成更多的体验。 Q:对有探险梦的年轻人的建议?
A:其实我最想向年轻人传递的是,我们是普通人,但是可以做牛逼的事情。首先需要做一个正确的决定,选择你要去坚持的事情,不要轻易放弃。我的物质生活很普通,是一些赞助、支持让我可以更多地去向外探险,能走到现在这样一个状态很不容易,这都是 17 年登山过程中积累的。凡事坚持到一定阶段就自然会有结果。 Q:对公益前景的看法? A:我认为公益是一定能够持续的,但问题还不是这么简单,现在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财富在不断积累,精神还比较贫瘠。大家更在意如何追求财富,在信仰这块却不够重视。公益的出发点应该是善良的、不求回报的,这样才不会变味,才能越做越好。 (文/树篱 摄影/图片提供 张梁)
|